第一篇:九年级数学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一:201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4(3)3x-2 2 52 2 2 =0(4)x-4=(x+2)(5)ax+bx+c=0 x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证明:m-8m+17=(m-4)+1 2 ∵(m-4)≥0 22 ∴(m-4)+1>0,即(m-4)+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一元一次方程?
/4m/-4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第2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 列表: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 的两根.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07(a+b+c)的值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1)x-64=0(2)3x-6=0(3)x-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3课时
21.2.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a(ex+f)+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222222(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p)
. 2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2 2 2 例1:解方程:(1)(2x-1)=5(2)x+6x+9=2(3)x-2x+4=-1 22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解:(2)由已知,得:(x+3)=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
所以,方程的两根x1 x2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则:10(1+x)=14.4 2(1+x)=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232)=2.56,即(x+)=2.56 22333 x+=〒1.6,即x+=1.6,x+=-1.6 222(1+x+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第4课时
22.2.1 配方法(1)教学内容
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p(p≥0)或(mx+n)=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2222
(1)3x-1=5(2)4(x-1)-9=0(3)4x+16x+16=9(4)4x+16x=-7 22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p或(mx+n)=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 2 2 2 p<0则方程无解
. mx+n= p≥0)2 如:4x+16x+16=(2x+4),你能把4x+16x=-7化成(2x+4)=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6x-16=0移项→x+6x=16 22222 两边加(6/2)使左边配成x+2bx+b的形式 → x+6x+3=16+9 2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x+3)=?25 ?降次→x+3=〒5 即 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使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常为8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8x+1=0(2)x-2x-2 2 1 =02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8 讨论改为课堂练习,并说明理由.
教材P39 练习1 2.(1)、(2).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在Rt△ACB中,∠C=90°,AC=8m,CB=6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AP CQ.cn
分析: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PCQ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列出等式.
解: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根据题意,得: 111(8-x)(6-x)=〓〓8〓6 222 整理,得:x-14x+24=0 2(x-7)=25即x1=12,x2=2 x1=12,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12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2.3(1)(2)
第5课时
21.2.1 配方法(2)教学内容
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篇二:初中数学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轴”
我用的教材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最后综述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数轴》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3 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六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过程与方法: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重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学生采取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教学 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学生能较快的找到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节课我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七个教学环节:
三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篇三: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内容。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一)、教学手段: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1、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2、得出定义,揭示内涵3、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4、启发诱导,初步运用5、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6、归纳小结,强化思想7、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绝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
渗透性。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相反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吗?学生会积极回答第一个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绝对值。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绝对值这样比较深奥的数学名词,所以我利用数轴在第三张幻灯片里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这个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讨论:定义里的数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绝对值定义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然后再回到第一张幻灯片里提出的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在上一环节与学生一起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我再提出问题:如何由文字语言向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即如何简单地标记绝对值,而不用汉字?在此不用提问学生,采取自问自答形式给出绝对值的记法。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做教材的课堂练习第一题,写出一些数的绝对值。可以请学生起立回答。我就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再次强调绝对值的定义。
3、在完成第一题的练习后,我又给出一新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从而引出绝对值的第二个定义。(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有了绝对值的两个定义后,我安排了10道不同层次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我还预备了五道课堂升华的思考题,再次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习题 1.2 3,4,5,10。
2、选作两道思考题:(1)求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2)已知x是整数,且2.57,求x.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将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ABC∽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DEF的周长为20,则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ABC∽DEF,相似比为k:1,且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ABC与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 2
对应高之比 0.5
周长之比 3 k
面积之比 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 最大值,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第三篇:九年级数学23章旋转说课稿
第二十三章旋转
1、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平移和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来学习另外一种图形变换——旋转,它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首先学习旋转的有关内容:由概念得出性质,由性质得出作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最后要求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设计。
教材中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并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学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轴对称、四边形、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形成图形旋转概念,同时它又对学习“圆”的知识起着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维,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平移、轴对称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了如何探究平移、轴对称性质
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他们喜欢学习生动活泼的内容,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他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了解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具体事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4)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教学重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
5、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
旋转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实例的选择即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理、又要兼顾新颖性与趣味性,积极开发学生内部资源,鼓励学生举例、分析、提炼、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为此,应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旋转,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了解;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章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类比思想。例如,研究中心对称时可类比轴对称进行学习,容易发现成中心对称的两点所连线段与对称中心之间的关系;平移、轴对称和旋转都具有图形变换前后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性质、通过类比进一步揭示了他们都属于全等变换。(3)突出性质的探索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图形,教师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 索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度量、逻辑推理等多种手段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如通过观察度量得出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进而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
6、课时安排
第一节图形的旋转第二节中心对称
第三节图案设计
3个课时 3个课时 1个课时 4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5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三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四、说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
4、展示交流结果。
A、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B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平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C、修辞美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拓展
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1: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2: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3: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4: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三)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岳阳楼记范仲淹
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
骈散结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忧)(不以物喜)
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不以己悲)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学情况
试卷讲评课是初四语文语文教学的常规课型之一,有效的试卷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查漏补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每一个同学发现自己的亮点、优点,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然而,在试卷讲评课中,有不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有些试卷讲评教学走进了以下一些误区:
1、注重面面俱到,忽略主次需要。习惯于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面面俱到。这种讲评方式信息量大,但是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耗时长,课堂气氛沉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注重结论呈现,忽略思维过程。只核对答案和结论,而不进行思维过程的呈现,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注重单向传授,忽略学生参与。“教师一言堂”,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体验与思考的尊重,学生少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4、注重知识归纳,忽略拓展运用。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但是不能针对学生记忆过程中识记伴随着遗忘的特点及时安排拓展训练,缺乏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巩固。
二、说教学设计
我觉得以下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走出误区,让试卷讲评课充分发挥作用。
1、锁定教学目标,重视学生需要。
总体原则是把备课的重点由“备试题”转向“备学生”,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广而杂的知识点认真分析,要让试卷“为我所用”,敏锐地分清主次,锁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2、引导自主探究,总结规律方法。
试卷讲评课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在试卷讲评课中不能单纯告诉学生结论、事实等,而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拥有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才有利于强化正确思维方式,弥补自己思维方法的缺陷。
3、巧设试题链接,形成知识体系。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的条理性。试题受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在试卷讲评时应当从一“点”出发,调动原有知识积累,并适当地补充新知识,把“面”带出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此次考试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
1、分析字音、翻译、句子的完整连贯及图文转换四个题。
2、规范学生答题,使学生的答案规范化。
3、借这次考试复习旧有知识,进行巩固。
重点难点定为: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找出不足,知道失分在什么地方,从而强化自己规范答题的意识。目的让学生活动,调动其积极性。
四、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讨论与练习相巩固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让学生思考、发现,再进行相关拓展练习,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将本课题安排为:出示原题及答案——出示学生答案示例——学生分析比较感悟——练习巩固四大板块。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一)导入:考试虽然已经过去,但考试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这节课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出问题较多的四个题,相信对以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
(二)出示古诗题:
(三)教师分析:
拓展提高:
教师小总结:复习多音字,要专门强化记忆自己容易记错的字
(四)对字音来一个巩固小练习进行考查
(五)出示翻译的原题及参考答案
(六)教师说明踩分点:诣阙、讼、纵、穷、治。每个一分。
然后安排学生活动,给几个学生答案判分,从而促使学生注意答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答案
语言运用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4分)
我们可以用找原因的方法来审这个材料作文题:是什么支撑探险队员走出沙漠?我们就会发现,是精神和希望。
答:在___加上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二个“我们”之前或之后通过分析
(七)课内文言文:
(八)安排学生活动,做练习:
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同一个连词,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凡事过犹不及,___,()变成明哲保身,()变成圆滑世故,()变成是非不分。
①超越了这个度
②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
③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
④成熟也是有度的
答案:2413或者(或)(要么)
(九)、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每一次考试不是考你掌握了什么,而是考你还没掌握什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这次考试涉及的四个题(字音、句子的完整与连贯、翻译、图文转换)可以说戳到了我们的软肋,通过这次考试,我们在底下应该自觉地加强这四个方面的复习。
第五篇:九年级体育课说课稿
中考专题复习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本课就围绕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与仰卧起坐这三个项目的复习,使学生在原有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内容的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本体感受的印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来年的中考做准备。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兼顾体能技能的提高为指导思想,师生互动,为学生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将知识传授与技能、方法的学练有机结合,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过程评价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学习训练的苦和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最后为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1分钟跳绳和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若想取得好的成绩,不仅要均衡发展青少年力量、弹跳力、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还要严格强调其技术组成动作。比如说跳绳的握绳方法,摇绳方法,身体姿态以及立定跳远的蹲的姿势、手臂自然后摆、腾空姿势,还有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中学生的力量和柔韧性等。这三个项目从运动生物化学上针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又属于典型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所以在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说,课的设计在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多为发展学生的力量以及耐力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了初一初二体育的锻炼,虽然跳绳和立定跳远以及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的专项技术不是很好但已经具备了教好的体能基础。由于中考的关系,学生从内心深处想练出好成绩,积极性高,训练刻苦认真。为取得较好的体育成绩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耐力、上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2、进一步明确中考项目,掌握它们的练习方法。
3、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中考体育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勇于克服困难。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学生的弹跳力、耐力、力量和协调性。(1、跳绳:上、下肢协调配合用力
2、立定跳远:学生的爆发力,和手脚协调用力。
3、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学生的腰腹部力量和柔韧性、协调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减少快速跳绳过程中的失误、立定跳远中动作的协调连贯、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中学生的力量)
七、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重复训练法、个别纠错法、分层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配合教师的指导纠错使学生再一次复习了解了各个项目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八、教学过程
课堂常规——热身运动——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放松小结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