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溶液说课稿(推荐)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溶液》以及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我将从 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以及中考考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本部分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掌握溶解度的含义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5.通过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学习,掌握基本解题方法6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对教材部分做了以下分析
教材地位: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教材内容体系:
1、溶液的形成
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溶解度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3、溶液的质量分数
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使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4、单元小结
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归纳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理念。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
溶液的形成: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溶解度: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逐层深入。
接下来说一下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我重点说第九章第一节课溶液的形成的内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过程和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试验的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3.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及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首先以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溶液,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溶液
(一)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二)溶液的定义和特征(三)溶解性
【探究实验二】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和碘在水和汽油溶解度的实验。
【学生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四)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乳化这一概念,并共同讨论,分析乳化与溶解的不同点 【探究实验四】(学生实验)在2支中分别加入2~3ml的水和植物油,观察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几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再观察。
【教师讲解】教师举例讲解什么是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集思广益】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乳化现象(学生可能会列举洗碗)。
【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列举的实例,进一步归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乳化现象。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处理策略:
激励鼓励—自信—成就 教具多媒体—抽象问题具体化 典例—变式训练 基础知识—记忆
实验(加强理解)
考点分析:
题型
考 点
落实方案
物质的溶解现象及溶液 选择题 精选试题
精讲多练 变式练习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选择题
抓住重点 提高效率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题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配制
选择题
填空
选择题、综合题
第二篇:《溶液》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知识体系。但对一些发散性思维要求高、逻辑思维要求严密又是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上,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
设计意图:对于这种全新的概念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并掌握它,因此这节课复习课我主要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安排自己的学生活动,老师只是在发现问题时做一下指引。
首先:由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及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这些在平时的讲课以及练习中已经接触过,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补充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遗漏。
其次: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了难度不同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最后: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及解题方法的印象并感受收获的喜悦。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溶液的特征、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构建溶液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溶液的一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及共同进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初步认识构建溶液知识体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3分钟)
【师】一杯白糖水我们化学里叫它什么?
【生】蔗糖溶液
【师】对,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我们叫它蔗糖溶液,同学们还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他们都有什么用途?
【生】举例回答
【师】恩,溶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单元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五分钟后由同学们选派代表给我们大家总结一下。(5分钟)
【师】好了,现在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生】生总结,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做最后补充。(7分)
【师】大家很聪明,学到了这么多知识,现在我们看一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讲解已经发下去的练习(25分钟)
【师】看来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的练习先做这么多,谁来给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作业:学案的剩下部分为作业,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碳酸钙粉末 B.面粉 C.菜籽油 D.白砂糖
2.准确量取14.9 mL硫酸溶液,应选用的量筒是()
A.10 mL量筒 B.20 mL量筒 C.50 mL量筒 D.100 mL量筒
3.20 ℃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其中最不易溶于水的是()
A.0.2 g甲溶于1 g水 B.1502 g乙溶于100 g水
C.50 g丙溶于300 g水 D.1 g丁溶于20 g水
4.浓溶液在用水稀释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液体积 C.溶质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5.要使已被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倒出少量溶剂 B.投入硝酸铵 C.蒸发部分水 D.适当降温
6.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浓溶液 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D.投入固体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
7.有20 ℃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200 g,从中取出100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此物质的溶解度(20 ℃时)不变
C.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不变 D.此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一半
8.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 g,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a,b的关系为()
A.a 〉b B.a < b C.a = b D.不能确定
9.下列条件下的氯化氢气体的溶液即为盐酸,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20 ℃的饱和溶液 B.20 ℃的不饱和溶液
C.80 ℃的饱和溶液 D.80 ℃的不饱和溶液
10.现有下列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烧杯 ③集气瓶 ④药匙 ⑤玻璃棒 ⑥水槽 ⑦量筒,现配制含溶质x%的食盐水,应用到的仪器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⑦
11.现有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他们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状态 溶于水的情况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I 固体 不溶于水 ──
Ⅱ 固体 溶于水 较小
Ⅲ 固体 溶于水 较小
要将此固体混合物分离,不需要采用的方法是()
A.过滤 B.蒸馏 C.结晶 D.冷却饱和溶液
12.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则配制时,在100 g水中需溶解氯化钠()
A.15 g B.20 g C.25 g D.30 g
13.把40 g 20%的氯化铵溶液与60 g 30%的氯化铵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应()
A.大于30% B.小于20% C.等于25% D.在20%~30%之间
第四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
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第五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 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展示家门口便利店中最常见的白醋、酱油、饮料,激起大家的兴趣,并肯定的告知这些都是溶液,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身边事物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演示实验,微观模拟
老师演示实验9-1“蔗糖到哪去了?”,在实验中运用家庭生活中的物品水杯、筷子、勺子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迅速的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学生不容易想象,更不容易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因此我用动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并伴有我详细的解说。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科学准确的理解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放了一次动画,但这次我让学生解说。为了使本节课的难点彻底突破,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小组互助下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终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所学知识的得以内化。3.概念归纳
在演示实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又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届时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溶液的三大特点,有了这样的铺 2 垫,再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配以两道练习题强化、分析,这样很自然的凸显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老师提出疑问“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9-2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老师再提出疑问“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9-3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溶质还可以是液体。
老师继续提问“固体和液体都可以做溶质,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并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为了使学生彻底区分溶液、溶质、溶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老师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析讨论——总结交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届时提出溶液的用途,从而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变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利用家庭实验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不溶的现象,为下一节课学习浊液和乳化做了铺垫。
五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生活情景为先导,通过分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 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