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等等。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尽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孕育新知
上课伊始,展示四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硫酸、氯化钡溶液)并设问:“这四瓶无色液体都是水吗?”生若答不是,让其说出依据,若回答“是”,演示“变色”和“无中生有”,然后提问:“水有这个特点吗?”,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变化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通过上述情景,引导学生:“生活中你遇到过似水不是水的情况吗?”生答:喝过的糖水,又苦又咸的海水,点滴,汗水等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体会,体会到了溶液就存在于自己身边,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探究的意识。3.对比实验,获得新知
学生探究一:分别向盛有泥土、植物油、食盐的试管中加水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三个实验对比,让学生在做中产生疑惑,产生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溶解的本质。如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食盐消失了,而泥土、植物油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生充分振荡后得到的食盐水)深入一步,上部的食盐水比下部的咸吗?(生答后,扩展)再进一步:如果将此食盐水密封,一年、三年……外界条件不变,食盐水中有食盐析出吗?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转变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成因,并以此提出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播放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
4.实验再体验,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步骤1:学生探究二:教师提供:水、汽油、高锰酸钾、碘四种药品,让学生列表设计实验9-2。
让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
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
通过对比实验1和3,实验2和4得出结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1和2,实验3和4得出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除了水,原来还有很多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即溶剂)。步骤2: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教师演示实验乙醇溶于水
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溶质不但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液体或气体。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说出气体做溶质的例子,比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等等。
步骤3:在乙醇溶于水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说明:这样从实验得出的结论继续发问,引导学生自学教材28页表格下边的内容,主动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一般与特殊,开拓学生思维
设置问题:吃饭时,当油渍不小心滴到了你的衣服上,用水无法除去,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它?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巩固溶剂、溶解等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欲,从而带着好奇积极完成探索实验三即实验9-4。通过讨论、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注意事物一般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利用事物的特殊性解决问题。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及溶液与浊液的联系与区别。借助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得出溶液的用途,不仅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而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问题1:通过学习,你认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油污,他们的原理相同吗? 问题2: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铵、氢氧化钠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1,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变换形式,通过开放性强的问题2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必做:教材P33 1、2、5。选做: 教材P33 3、4。
拓展题: 在白板上布置作业时,老师误把记号笔当成了白板笔,请你借助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老师除去白板上记号笔的笔迹。
说明:为了适应各层次的需要,布置必做、选做作业,让学生带着化学问题走出课堂。拓展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在做中学”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
1.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
D.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不一定含有非金属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C.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7.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植物油
D.面粉
8.下列生活及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被雨淋湿的自行车钢圈上慢慢出现了锈渍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磁铁分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D.电灯通电后发光
9.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洗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食物残渣
C.用洗衣粉洗衣服
D.用盐酸洗水垢
10.家用洗涤剂可以洗去油污,汽油也可以洗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两者都是溶解原理
D.两者都是乳化原理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是指
或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被溶解的物质叫。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
和
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
和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
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溶质可以是、、,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剂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水是最常见的,此外、等也可作为溶剂。
3.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氯化钠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而不聚成大的,从而使乳浊液的稳定性,洗涤剂的这种作用称为。
互学探究
[探究一]蔗糖和食盐的溶解
步骤
现象
结论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可以___在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可以___在水中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1)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
(2)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_____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_____
1、溶液的定义:_____或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物质里,形成_____的、_____的_____。
溶液的特征:(1)溶液具有
性: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
(2)溶液具有
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____(“会”或“不会”)分层,即只要,所加入的物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注意: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思考: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
溶剂:能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__________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在食盐溶液中,溶质是____,溶剂是____。
2、问题:只有水能做溶剂吗?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溶解呢?
[探究二]: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碘
_____于水
碘
汽油
碘
_____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
_____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_____汽油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
_____汽油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_____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_____也不同。
【解决问题】: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震荡在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溶质
溶剂
振荡前
现
象
振荡后
现
象
静置后
现
象
结论
乙醇
水
酒精和水_____,形成____。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________
小结:溶质溶解前可以是:____体、____体、____体。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液型
液体—溶剂
固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气—液型
液体—溶剂
气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液—液型,非水溶液中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例如:___________
液—液型,水溶液中
水无论量多、量少,水为溶剂
例如:___________
注: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其他的是溶质。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指出其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溶液的用途
见课本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发现煤气泄漏时,可用明火查找泄漏点
C.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乳化
D.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消毒液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A.75%医用酒精
B.过氧乙酸溶液
C.过氧化氢溶液
D.碘酒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移除了可燃物
C.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D.使用加有洗涤剂的水可去除衣服上的油污
4.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
B.汽油
C.泥土
D.高锰酸钾
5.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B.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6.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洗涤剂可使油污溶解在水中
D.通过活性炭吸附可将海水淡化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
B.向铁粉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黑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放热
C.汽油加入高锰酸钾中:暗紫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淡黄色变为紫色
D.检验水通电分解后负极得到的气体:木条燃烧更旺,产生蓝色火焰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糖水
C.泥土水
D.澄清石灰水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铁、硫酸亚铁
D.酒精、碘酒溶液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Na+和Cl﹣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八月桂花香”。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不同。
(4)碘酒常用于消毒,该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
12.(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生理盐水溶剂____②标出FeCl2中Fe化合价_______
(2)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蒸馏水
②油水混合物
③黄河水
④豆浆
⑤盐酸
⑥碘酒
(3)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
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
13.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通过电解水实验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可知,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1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
A
面粉
B
氯化钠
C
蔗糖
D
汽油
1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②溶液中各部分都是均一的③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④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⑤任何条件下的溶液都是稳定的⑥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定是溶质
⑦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⑧食物里的养料经消化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
⑨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⑩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A
2.D
3.D
4.A
5.D
6.A
7.B
8.A
9.C
10.B
【课后练习】
1.A
2.D
3.D
4.D
5.A
6.B
7.B
8.C
9.A
10.A
11.元素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的构成不同
酒精
12.⑤⑥
Fe、Ag
Zn(NO3)2
13.水
加热煮沸
氢元素和氧元素
14.BC
15.②④⑦⑧⑨⑩
第三篇: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化学周测
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面粉
B.白酒
C.白糖
D.食盐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3.下列关于溶质类属和溶液的名称正确的是()
A.混合物、碘酒
B.单质、液态氢
C.化合物、生理盐水
D.氧化物、白酒
4.溶液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豆浆、牛奶都是溶液
C.溶液都是无色的D.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5.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蔗糖水
B.牛奶
C.果粒橙
D.豆浆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宝石绚丽多彩
宝石中含有某些金属原子
B
实验室中,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实验
在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接触
C
氯化钠放进水中很快消失了
氯化钠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D
5mL水和5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
mL
分子在不断运动
A.A
B.B
C.C
D.D
7.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情况如下表(温度保持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g
4.2
0
9.2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溶液
C.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丁
D.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
8.同学在配制食盐溶液时,发现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称取食盐固体的质量偏大
B.倾倒称量好的食盐时,有部分固体洒落在桌面上
C.量筒在量取水的时候,视线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
D.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依据化学方程式:4NH3+3O2点燃2X+6H2O,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N2
C.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D.稀有气体的原子(除氦外)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10.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65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g
B.要从B的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C.除去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在t2℃时,将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后,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相等
1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1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
B.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D.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克
B.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C.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时,两溶液均析出晶体
D.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4.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溶解度/g
KCl
KNO3
A.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
g
KCl
B.随着温度的升高,某饱和KCl溶液中会有固体析出
C.KNO3的溶解度始终大于KCl
D.60℃时,某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110110+100×100%
15.将100g、1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A.蒸发掉50g水
B.加入20g蔗糖
C.加入10g蔗糖
D.加入100g、20%的蔗糖溶液
二、填空题
16.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用化学式表示)
(1)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2)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稀硫酸的溶质是___________。
(4)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1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有毒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性。
(2)农业上选种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在其他操作无错误的前提下,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氢化镁(MgH2)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储氢材料。当它与水混合时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辣素“硫化丙烯”,其化学式为C3H6S,硫化丙烯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最简整数比)。
18.配置150g1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克,水mL;若用24%的氯化钠溶液配置,需24%的氯化钠溶液克。
温度/℃
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9.如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若要比较KNO3与
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______。
(2)60℃时,在100
g水中加入100
g
KNO3固体,充分搅拌后得到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若将温度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g,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01%)。
(3)在1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在50℃时,12g水中最多能溶解______
gNaCl。
2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温度大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若将20g乙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4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到0.1%).
(3)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较多的物质是.
(4)如果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应该采用方法提纯甲物质.
三、推断题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1)A、B、C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______的功能。
四、实验题
22.下图是配制180
g
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在称取氯化钠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
(3)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的位置应在刻度线________处。
(4)实验中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________mL。
23.课外小组的同学自制一块多槽铁板,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燃烧的条件。(说明:金属板上白磷足量)。回答下列问题:
(1)推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的依据是__________。
(2)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盛有MnO2的金属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将NaOH换成水,然后将水换成浓硫酸,也可以完成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为了测定金属镁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镁元素,不溶于水,也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第一次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_____。
(3)此镁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200g上述稀盐酸,所需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5)若将反应后的滤液蒸发104.4g水,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6)若要生产含镁4.5%的铝合金960t,需要上述金属镁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25.将50g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解,也不参加反应),此时,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41.2g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四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 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展示家门口便利店中最常见的白醋、酱油、饮料,激起大家的兴趣,并肯定的告知这些都是溶液,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身边事物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演示实验,微观模拟
老师演示实验9-1“蔗糖到哪去了?”,在实验中运用家庭生活中的物品水杯、筷子、勺子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迅速的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学生不容易想象,更不容易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因此我用动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并伴有我详细的解说。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科学准确的理解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放了一次动画,但这次我让学生解说。为了使本节课的难点彻底突破,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小组互助下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终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所学知识的得以内化。3.概念归纳
在演示实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又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届时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溶液的三大特点,有了这样的铺 2 垫,再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配以两道练习题强化、分析,这样很自然的凸显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老师提出疑问“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9-2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老师再提出疑问“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9-3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溶质还可以是液体。
老师继续提问“固体和液体都可以做溶质,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并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为了使学生彻底区分溶液、溶质、溶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老师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析讨论——总结交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届时提出溶液的用途,从而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变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利用家庭实验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不溶的现象,为下一节课学习浊液和乳化做了铺垫。
五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生活情景为先导,通过分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 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
第五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
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