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碳酸钙粉末 B.面粉 C.菜籽油 D.白砂糖
2.准确量取14.9 mL硫酸溶液,应选用的量筒是()
A.10 mL量筒 B.20 mL量筒 C.50 mL量筒 D.100 mL量筒
3.20 ℃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其中最不易溶于水的是()
A.0.2 g甲溶于1 g水 B.1502 g乙溶于100 g水
C.50 g丙溶于300 g水 D.1 g丁溶于20 g水
4.浓溶液在用水稀释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液体积 C.溶质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5.要使已被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倒出少量溶剂 B.投入硝酸铵 C.蒸发部分水 D.适当降温
6.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浓溶液 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D.投入固体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
7.有20 ℃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200 g,从中取出100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此物质的溶解度(20 ℃时)不变
C.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不变 D.此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一半
8.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 g,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a,b的关系为()
A.a 〉b B.a < b C.a = b D.不能确定
9.下列条件下的氯化氢气体的溶液即为盐酸,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20 ℃的饱和溶液 B.20 ℃的不饱和溶液
C.80 ℃的饱和溶液 D.80 ℃的不饱和溶液
10.现有下列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烧杯 ③集气瓶 ④药匙 ⑤玻璃棒 ⑥水槽 ⑦量筒,现配制含溶质x%的食盐水,应用到的仪器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⑦
11.现有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他们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状态 溶于水的情况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I 固体 不溶于水 ──
Ⅱ 固体 溶于水 较小
Ⅲ 固体 溶于水 较小
要将此固体混合物分离,不需要采用的方法是()
A.过滤 B.蒸馏 C.结晶 D.冷却饱和溶液
12.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则配制时,在100 g水中需溶解氯化钠()
A.15 g B.20 g C.25 g D.30 g
13.把40 g 20%的氯化铵溶液与60 g 30%的氯化铵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应()
A.大于30% B.小于20% C.等于25% D.在20%~30%之间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3单元 溶液(复习提纲)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特征:性;
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组成概念: 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 等也可以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2)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3)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里加入某种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
2、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四、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某固体物质在里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概念:表示物质的随。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下的或表示
随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面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时,溶解在 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1、含义:之比。2╳100%
溶液质量
3溶液的稀释:溶液稀释(浓溶液与水混合或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稀释后溶液里所含溶质等于稀释前各溶液里所含溶质质量之和。
第三篇: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化学周测
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面粉
B.白酒
C.白糖
D.食盐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3.下列关于溶质类属和溶液的名称正确的是()
A.混合物、碘酒
B.单质、液态氢
C.化合物、生理盐水
D.氧化物、白酒
4.溶液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豆浆、牛奶都是溶液
C.溶液都是无色的D.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5.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蔗糖水
B.牛奶
C.果粒橙
D.豆浆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宝石绚丽多彩
宝石中含有某些金属原子
B
实验室中,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实验
在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接触
C
氯化钠放进水中很快消失了
氯化钠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D
5mL水和5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
mL
分子在不断运动
A.A
B.B
C.C
D.D
7.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情况如下表(温度保持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g
4.2
0
9.2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溶液
C.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丁
D.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
8.同学在配制食盐溶液时,发现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称取食盐固体的质量偏大
B.倾倒称量好的食盐时,有部分固体洒落在桌面上
C.量筒在量取水的时候,视线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
D.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依据化学方程式:4NH3+3O2点燃2X+6H2O,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N2
C.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D.稀有气体的原子(除氦外)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10.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65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g
B.要从B的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C.除去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在t2℃时,将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后,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相等
1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1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
B.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D.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克
B.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C.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时,两溶液均析出晶体
D.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4.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溶解度/g
KCl
KNO3
A.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
g
KCl
B.随着温度的升高,某饱和KCl溶液中会有固体析出
C.KNO3的溶解度始终大于KCl
D.60℃时,某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110110+100×100%
15.将100g、1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A.蒸发掉50g水
B.加入20g蔗糖
C.加入10g蔗糖
D.加入100g、20%的蔗糖溶液
二、填空题
16.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用化学式表示)
(1)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2)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稀硫酸的溶质是___________。
(4)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1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有毒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性。
(2)农业上选种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在其他操作无错误的前提下,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氢化镁(MgH2)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储氢材料。当它与水混合时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辣素“硫化丙烯”,其化学式为C3H6S,硫化丙烯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最简整数比)。
18.配置150g1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克,水mL;若用24%的氯化钠溶液配置,需24%的氯化钠溶液克。
温度/℃
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9.如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若要比较KNO3与
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______。
(2)60℃时,在100
g水中加入100
g
KNO3固体,充分搅拌后得到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若将温度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g,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01%)。
(3)在1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在50℃时,12g水中最多能溶解______
gNaCl。
2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温度大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若将20g乙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4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到0.1%).
(3)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较多的物质是.
(4)如果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应该采用方法提纯甲物质.
三、推断题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1)A、B、C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______的功能。
四、实验题
22.下图是配制180
g
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在称取氯化钠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
(3)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的位置应在刻度线________处。
(4)实验中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________mL。
23.课外小组的同学自制一块多槽铁板,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燃烧的条件。(说明:金属板上白磷足量)。回答下列问题:
(1)推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的依据是__________。
(2)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盛有MnO2的金属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将NaOH换成水,然后将水换成浓硫酸,也可以完成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为了测定金属镁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镁元素,不溶于水,也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第一次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_____。
(3)此镁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200g上述稀盐酸,所需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5)若将反应后的滤液蒸发104.4g水,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6)若要生产含镁4.5%的铝合金960t,需要上述金属镁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25.将50g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解,也不参加反应),此时,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41.2g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周二中午第三节在九年级四班我上了这节课,恰逢里庄中学的老师来听课,总体感觉,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优点:
1、学生参与面比较大,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比较到位,小组展示还比较充分。
2、制作的课件简洁实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而不是让课间牵着老师和学生走。
3、达标练习环节新颖,使用了“摘星啦”抢答形式,而且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老师再说“开始”,在答题时追问步步紧逼,提升了课堂的深度。
存在的不足:
1、演示实验没有做(我有点懒——准备一个实验最少两节课的时间,再说这个实验用品实验室也不全)只放了实验视频,学生虽然从视频中有了清晰的直观认识,但是毕竟不如做实验好。
2、学生预习不是很充分,小组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概念个别同学掌握的不是很牢。
3、对于“学困生”关注不是很到位。
总之,现在的课我觉得是越来越难上了,需要思考和提升的地方太多了,这段时间我的研究目标是既要落实学生的思维深度,又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既要让课堂热热闹闹,更要让学生多一些沉淀。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1、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徽州石雕B.阜阳剪纸C.铁锻制的芜湖铁画D.松枝烧制的徽墨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B、玻璃破碎C、冰块融化
D、铁丝变曲
4、古人曾将铅锻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这也是“铅笔”名的由来。铅条能像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A、硬度小B、熔点低C、密度大D、能导电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棉线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强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条减少D、有白色固体生成8、“全球变暖”列为“汉语盘点2007”国际关键词第一位,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B、温室效应C、白色污染D、臭氧层衰竭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逐渐变短
10、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言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B、设计实验C、观察D、得出结论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A、研发氢能源B、合成新材料C、编写电脑程序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B.易燃C.沸点为-42.1℃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4、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B.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C.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D.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15、实验室中不能被加热的玻璃仪器是()A.试管B.量筒C.烧杯D.锥形瓶16、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抗击冰雪的战斗中,百万军民上路铲并除雪。大型铲雪车的铲斗之所以能铲除坚硬的冰,因为铲斗是用锰钢制造的。这说明锰钢的大,它属于(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17、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白糖,加热,白糖熔化变成液体,这时白糖发生了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变黑,生成了碳,这时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变化。
18、下列描述中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填序号)①、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②、酒精燃烧③、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木棒受力折断
19、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以下各种物质,请将有关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⑤硬度糖水和盐水;氧气和水;铜和铝;金刚石和玻璃。
三、我会探究(每空1分,共7分,其中第一空只要有一个顺序不对就不得分)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探究步骤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燃着时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
②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21、写出下列你熟悉物质的符号(请注意大小写的区分)
22、物质名称 水 氧气 二氧化碳 红磷 镁条 五氧化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