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两岸是家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
长江两岸是家乡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家乡和对三峡工程的认识,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三峡工程的概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
3.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2.有湖北地貌有何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二、读图感知
1.课件出示湖北省地图,学生读图,思考:湖北境内有哪些江流湖泊?你由此发现了什么?(家乡湖泊众多)2.学生一边读图一边交流。
三、交流资料
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调查了解的湖北江河、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等。2.教师提供收集的照片资料进行展示和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3.指名读文中“小资料”,理解为什么称湖北为“千湖之省”?
四、说说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这些湖泊和河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些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一、欣赏风光图片,感受长江之美
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诉说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
二、回顾历史灾难,感悟治理之需
1.了解灾难(课件播放洪灾实景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2.学生交流:看了投影,你有什么感受?
3.论对策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
三、阅读“百年梦想”,共享成功之乐 1.阅读“百年梦想”,伟人了解之梦
2.分析原因,初步感知为什么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课件同步出示课题“高峡出平湖”),这说明了什么?
3.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课件播放新闻片段)
五、了解“三峡工程”,领略工程之壮
1.知道三峡工程地理位置,出示三峡工程全景图。
2.探究工程功能(1)防洪,(2)发电,(3)航运,(4)其他(如旅游、环保等)3.观看船过船闸的过程(课件演示)4.学生谈感受
六、同唱《长江之歌》,抒发赞颂之感
1.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长江、赞美三峡工程。2.师生齐唱歌曲《长江之歌》。
七、引导课后查阅,探究三峡之最
设疑:这“造福人民的伟大的三峡工程”它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有许多世界之最,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作出了牺牲,请大家去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我们在下节课中学习探讨。
第三课时
(一)交流三峡之最。
(二)过渡谈话:你知道家乡的那些特产?
(三)播放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初步感知。
(四)分小组将自己收集的有关家乡特产的名字和特点写在纸上。
(五)推介活动:
学生每小组推选一人介绍家乡的特产,或进行实物展示。
(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拓展知识。
(七)小结。
(八)作业:继续搜集湖北有哪些特产,将所掌握的资料整理成一张卡片。
第四课时
一、谈话:你知道什么叫“风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一些风俗。
二、学习新课:
(一)家乡的风俗
1.学生查阅词典,说说什么叫:“风俗”?
2.学生阅读教材49-50页,分小组说说其中风俗的由来。
3.读家乡流传的童谣,了解每个节令习俗各不相同,说说哪些是你喜欢的? 4.让学生说说本地特有的一些风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清“风俗”与“迷信”的区别。
(二)地方方言与文化 1.让学生试着说说各地的方言。2.介绍湖北的三大地方戏,并插播视频。
三、小结本课学习后的一些收获,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第二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
第七课 《长江两岸是家乡》
主备人 石彩丽
教学内容: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湖北省水域,三峡工程,湖北省物产和风俗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课前收集与湖北省水域,三峡工程,家乡物产和风俗的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有关调查表格及实物)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0-P41页内容,话题为“家乡的水”。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2-P44页内容,话题为“高峡出平湖”。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45-P48页内容,话题为“家乡物产知多少”。第四课时完成教材P49-P51页内容,话题为“”有趣的家乡风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谈话导入,初识“家乡水”
1、出示湖北省地图。师: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湖北省的地图。同学们,从形状上看,你认为它像什么呀?对,是一只青蛙。青蛙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对,水里。再仔细观察图例?哦,这些蓝色表示湖泊、河流和水库。看,长江穿省而过,滋养着两岸人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家乡的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一看、谈一谈。仔细看图,发现我省自然环境特点(引导从颜色上发现。)——多、广。水道纵横交错、湖泊众多、誉为“千湖之省”。活动二
活动探究,了解“家乡水”
1、读一读。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小资料。生谈感受。师小结:看来,“千湖之省”真是名不虚传。
2、查一查。“千湖之省”的由来。历史上,湖北省大小湖泊的确有一千多个。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都是远古时代的大泽——“云梦泽”留下的遗迹。“泽”:聚水的地方。
3、比一比。介绍自己通过调查了解的江河、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等。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后再进行全班展示。
4、找一找。在地图上把流经我省主要的河流、湖泊标识出来。(先小组合作后指名到台上标识。)长江、汉江、清江(枝江、荆江、)洪湖、东湖
5、想一想。这些河流、湖泊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它们带给你哪些回忆?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美化环境;调节气温;提供水源、水产品等)
6、唱一唱。师播放《洪湖水浪打浪》学生试着哼唱。
7、问一问。(1)知道我们汉阳的“六湖连通”吗?(2)南岸咀为什么称为“中国角”?
8、小结:江城武汉,百湖之市。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两江三镇水网纵横,这是大武汉显著的城市特征。
活动三
引发思考,保护“家乡水”
1、读一读。
(1)湖北面积在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目前有300个左右,大部分集中于汉江平原。(1962年以前有1066个。)
(2)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武汉中心城区湖泊数已由100多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近30年,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到8万余亩。
(3)你去过黑泥湖路、黄孝河路、杨汊湖、范湖吗?你看到了些什么?
2、想一想。湖泊为什么减少了?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办?生交流、讨论。
3、写一写。写一份保护家乡水的倡议书或以“家乡的水”为主题,以保护水资源为中心,举行一次手抄小报展览,唤起全体师生乃至市民节水、保水的意识。
4、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家乡的水滋养了我们。我们也要更加爱护我们的家乡水。板书设计
了 解
热 爱
家乡的水
保 护
第二课时
活动一
欣赏风光,感受长江之美
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交流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
3、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活动二
回顾历史,感悟治理之需
1、看一看。回顾灾难。可是长江也会发脾气,也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图片:98年长江的洪灾)(旁白:据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多年中,平均长江共发生大小洪灾200多次,平均10年1次。1998年8月,长江中上游地区受到强降水的影响,长江水位一度达到历史最高。长江多处决堤,长江水肆虐地淹没农田,冲垮房屋,人们不得不举家逃生,有的甚至还来不及逃命„„)
2、说一说。学生交流: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3、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
4、小结:为了根治长江水患,开发水利资源,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195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活动三
盘点数据,领略宏伟气势
1、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播放新闻片段)
2、看一看。师出示三峡工程有关数据资料。
3、说一说。其中哪些数据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4、教师展示三峡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的图片。
5、探究工程功能:
(1)防洪。(看一看,算一算,感知大坝的雄伟壮观和巨大的防洪能力。)(2)发电。(找一找,说一说,电可以输送到哪些地方。)
(2)航运。(猜一猜,看一看,了解双线五级船闸,船只如何过大坝)(3)其他(如旅游、环保等)
6、写一写。这项“造福人民的伟大的工程”还体现在它有许多世界之最。说一说“三峡工程之最”并写一写。
7、小结:历经半个多世纪,工程建设16年,中国终于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宏伟的水电工程。实现了百年来“高峡出平湖” 的梦想!活动四
深入幕后,感受三峡精神
1、人们说,三峡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世纪工程,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而建造这一宏伟工程的是数以万计的平凡的“三峡人”
2、生交流自己搜集的三峡建设者和三峡移民的故事。
3、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这些三峡人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4、小结:壮美神奇的三峡工程,充满智慧、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人,无不让我们感到自豪!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对三峡工程的祝福来朗诵这首小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游泳》)板书设计
防 洪 高峡出平湖
发 电
通 航
其 它
第三课时
活动一
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1、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老师说比赛规则: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猜,老师出示一样特产,自己组的成员可以有三次机会可以给他提示,但是不可以说出有关特产的名称和产地的字,不然就算犯规无效。
2、点生谈感受。
3、小结:刚才的这些都是我们湖北省的特产。同学们是否了解家乡有哪些物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物产知多少》,一起来感受家乡的富饶。活动二
物产博览,引导探究
1、看一看。学生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家乡物产。
2、师介绍:物产包括自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工业、农业、渔业、林业、矿产、土特产等。就让我们一起来个“物产博览会”吧!
3、学生组成“老乡团”,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物产的实物、图片及有关介绍等。
4、班级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介绍边往黑板上贴画或写有关当地的物产、美味佳肴、小吃、土特产的名称和特点的小卡片。带有家乡物产的同学展示实物,介绍其名称及特点,还可以请同学们尝一尝。
5、学生把知道的家乡物产标记在教科书上。
6、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7、小结:看来我们的家乡湖北真是物产丰富。
活动三
物产推销,深化认知
1、家乡的名优特产,是家乡人的骄傲,怎样才能使家乡的名优物产更出名、更受人们欢迎呢?谈谈你的金点子。
2、你有什么金点子吗?小组交流或自己设计广告词。
3、反馈,比比谁是智多星?将自己的金点子和广告词在全班交流。
4、小结:从这一个个金点子里,和这一条条广告词中,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家乡物产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
板书设计 名称
家乡物产知多少{
}
丰富多彩 特 点 补充资料
学生课前调查表
第四课时
活动一
家乡的习俗
1、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习俗是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它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
2、“老乡团”小组交流自己家乡所特有的习俗。
3、学生反馈展示。(预设: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汉阳的归元寺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会举办庙会等)
4、读一读。大家一起来把书上50页的民俗童谣诵读一读吧!
5、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地杰人灵,民风淳朴,这些有趣的民俗背后有着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人无限遐思。活动二
说说家乡话
1、在春秋战国时,我们这里称“楚”,我们是“楚人”,有俗话说“惟楚有才”,说得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那你们知道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吗?这首长篇诗歌就是用楚地的方言写作的,今天,让我们也来说说家话吧。
2、武汉话大测试。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
3、方言大家猜。其实在湖北省内的其他地方还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请不同地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家乡话。请你猜一猜他说的是什么?
4、小结:方言不通给我们带来多少的误会啊!所以说普通话很重要。但是,远在他乡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家乡话又会倍感亲切。活动三
学唱家乡戏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么多有趣的方言,那知道用我们方言所演唱的戏曲吗?
2、生阅读教材第51页,了解家乡戏。
3、师播放汉剧、楚剧、黄梅戏片段。
4、学唱黄梅戏《女驸马》(播放《女驸马》,出示唱词。全班跟学。)
5、点生表演。并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
6、小结:家乡戏也充分的代表了我们家乡的风情。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家乡风情习俗
家乡话
家乡戏
第三篇:鄂教版品德与社会《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
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
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正处于一个范围急剧扩大的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又不知如何选取。对于他们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习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本课信息含量大,知识内容深,离学生生活较远,需要教师、学生搜集大量的信息来补充教材内容,以达到学习目的。如何避免课堂成为信息泛滥的海洋,如何避免学生发言成为照本宣科的念资料,如何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如何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教师要精心预设的。
设计思路
1.贴近学生生活,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2.课前调查,让学生提高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应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针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3.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活动。活动中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要作为教育的指导者、场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湖北省水域,三峡工程,湖北省物产和风俗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与湖北省水域,三峡工程,家乡物产和风俗的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有关调查表格及实物)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0-P41页内容,话题为“家乡的水”。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2-P44页内容,话题为“高峡出平湖”。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45-P48页内容,话题为“家乡物产知多少”。第四课时完成教材P49-P51页内容,话题为“”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谈话导入,初识“家乡水”
1.出示湖北省地图。师: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湖北省的地图。同学们,从形状上看,你认为它像什么呀?对,是一只青蛙。青蛙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对,水里。再仔细观察图例?哦,这些蓝色表示湖泊、河流和水库。看,长江穿省而过,滋养着两岸人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家乡的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一看、谈一谈。仔细看图,发现我省自然环境特点(引导从颜色上发现。)——多、广。水道纵横交错、湖泊众多、誉为“千湖之省”。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由地图入手,初步建立起湖北省水域情况的初步的、直观概念——多、广,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动二 活动探究,了解“家乡水”
1.读一读。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小资料。生谈感受。师小结:看来,“千湖之省”真是名不虚传。
2.查一查。“千湖之省”的由来。历史上,湖北省大小湖泊的确有一千多个。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都是远古时代的大泽——“云梦泽”留下的遗迹。“泽”:聚水的地方。
3.比一比。介绍自己通过调查了解的江河、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等。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后再进行全班展示。
4.找一找。在地图上把流经我省主要的河流、湖泊标识出来。(先小组合作后指名到台上标识。)长江、汉江、清江(枝江、荆江、)洪湖、东湖
5.想一想。这些河流、湖泊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它们带给你哪些回忆?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美化环境;调节气温;提供水源、水产品等)
6.唱一唱。师播放《洪湖水浪打浪》学生试着哼唱。
7.问一问。(1)知道我们汉阳的“六湖连通”吗?(2)南岸咀为什么称为“中国角”? 8.小结:江城武汉,百湖之市。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两江三镇水网纵横,这是大武汉显著的城市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到家乡的河流湖泊带给人们生活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美丽的风光,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更加深入的关注家乡的水资源。】
活动三 引发思考,保护“家乡水” 1.读一读。
(1)湖北面积在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目前有300个左右,大部分集中于汉江平原。(1962年以前有1066个。)
(2)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武汉中心城区湖泊数已由100多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近30年,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到8万余亩。
(3)你去过黑泥湖路、黄孝河路、杨汊湖、范湖吗?你看到了些什么? 2.想一想。湖泊为什么减少了?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办?生交流、讨论。3.写一写。写一份保护家乡水的倡议书或以“家乡的水”为主题,以保护水资源为中心,举行一次手抄小报展览,唤起全体师生乃至市民节水、保水的意识。
4.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家乡的水滋养了我们。我们也要更加爱护我们的家乡水。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补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水资源的现状,一起讨论水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并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保护家乡的水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引导学生把对家乡水的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由感性的抒发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和行动。】
板书设计 了 解
热 爱 家乡的水
保 护 第二课时
活动一 欣赏风光,感受长江之美
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交流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 3.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入手,直观的感受长江的美丽风光,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活动二 回顾历史,感悟治理之需
1.看一看。回顾灾难。可是长江也会发脾气,也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图片:98年长江的洪灾)(旁白:据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多年中,平均长江共发生大小洪灾200多次,平均10年1次。1998年8月,长江中上游地区受到强降水的影响,长江水位一度达到历史最高。长江多处决堤,长江水肆虐地淹没农田,冲垮房屋,人们不得不举家逃生,有的甚至还来不及逃命……)
2.说一说。学生交流: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3.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
4.小结:为了根治长江水患,开发水利资源,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195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长江美景后,呈现长江水患的图片和有关资料,通过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使学生明白了三峡工程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 盘点数据,领略宏伟气势
1.师: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播放新闻片段)
2.看一看。师出示三峡工程有关数据资料。3.说一说。其中哪些数据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4.教师展示三峡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的图片。5.探究工程功能:
(1)防洪。(看一看,算一算,感知大坝的雄伟壮观和巨大的防洪能力。)(2)发电。(找一找,说一说,电可以输送到哪些地方。)
(3)航运。(猜一猜,看一看,了解双线五级船闸,船只如何过大坝)(4)其他(如旅游、环保等)
6.写一写。这项“造福人民的伟大的工程”还体现在它有许多世界之最。说一说“三峡工程之最”并写一写。
7.小结:历经半个多世纪,工程建设16年,中国终于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宏伟的水电工程。实现了百年来“高峡出平湖” 的梦想!
【设计意图:三峡工程的宏伟除了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之外,在教学中通过抓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把抽象的宏伟、大、多,与学生身边的事物相联系,变得具体,也使得三峡工程的宏伟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活动四 深入幕后,感受三峡精神
1.师:人们说,三峡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世纪工程,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而建造这一宏伟工程的是数以万计的平凡的“三峡人”
2.生交流自己搜集的三峡建设者和三峡移民的故事。3.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这些三峡人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4.小结:壮美神奇的三峡工程,充满智慧、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人,无不让我们感到自豪!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对三峡工程的祝福来朗诵这首小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意图:三峡工程的伟大,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在本教学环节中,旨在引导学生去关注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以及一百多万的三峡移民,去感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迎难而上的非凡创造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人的伟大,也正是爱国教育的一种渗透。】
板书设计 防 洪
高峡出平湖 发 电 通 航 其它
第三课时
活动一 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1.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老师说比赛规则: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猜,老师出示一样特产,自己组的成员可以有三次机会可以给他提示,但是不可以说出有关特产的名称和产地的字,不然就算犯规无效。
2.点生谈感受。
3.小结:刚才的这些都是我们湖北省的特产。同学们是否了解家乡有哪些物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物产知多少》,一起来感受家乡的富饶。
【设计意图:通过猜物产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巧妙的揭示了本科的教学内容。】 活动二 物产博览,引导探究
1.看一看。学生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家乡物产。
2.师介绍:物产包括自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工业、农业、渔业、林业、矿产、土特产等。就让我们一起来个“物产博览会”吧!
3.学生组成“老乡团”,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物产的实物、图片及有关介绍等。4.班级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介绍边往黑板上贴画或写有关当地的物产、美味佳肴、小吃、土特产的名称和特点的小卡片。带有家乡物产的同学展示实物,介绍其名称及特点,还可以请同学们尝一尝。
5.学生把知道的家乡物产标记在教科书上。6.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7.小结:看来我们的家乡湖北真是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在此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课前调查和课堂上的 “老乡团”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家乡物产博览”展开探究,交流和展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家乡的物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激发了更多同学的关注。】
活动三 物产推销,深化认知
1.师:家乡的名优特产,是家乡人的骄傲,怎样才能使家乡的名优物产更出名、更受人们欢迎呢?谈谈你的金点子。
2.你有什么金点子吗?小组交流或自己设计广告词。
3.反馈,比比谁是智多星?将自己的金点子和广告词在全班交流。
4.小结:从这一个个金点子里,和这一条条广告词中,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家乡物产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物产的认识,通过给自己家乡物产进行宣传,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名称
家乡物产知多少{} 丰富多彩 特 点 第四课时
活动一 家乡的习俗
1.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习俗是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它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
2.“老乡团”小组交流自己家乡所特有的习俗。
3.学生反馈展示。(预设: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汉阳的归元寺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会举办庙会等)
4.读一读。大家一起来把书上50页的民俗童谣诵读一读吧!
5.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地杰人灵,民风淳朴,这些有趣的民俗背后有着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人无限遐思。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在学生课前对家乡习俗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围绕小话题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活动二 说说家乡话
1.师:在春秋战国时,我们这里称“楚”,我们是“楚人”,有俗话说“惟楚有才”,说得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那你们知道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吗?这首长篇诗歌就是用楚地的方言写作的,今天,让我们也来说说家话吧。
2.武汉话大测试。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
3.方言大家猜。其实在湖北省内的其他地方还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请不同地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家乡话。请你猜一猜他说的是什么?
4.小结:方言不通给我们带来多少的误会啊!所以说普通话很重要。但是,远在他乡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家乡话又会倍感亲切。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两个小游戏“武汉话大测试”和“方言大家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各地方言有所了解,也激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 学唱家乡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么多有趣的方言,那知道用我们方言所演唱的戏曲吗?
2.生阅读教材第51页,了解家乡戏。3.师播放汉剧、楚剧、黄梅戏片段。
4.学唱黄梅戏《女驸马》(播放《女驸马》,出示唱词。全班跟学。)5.点生表演。并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
6.小结:家乡戏也充分的代表了我们家乡的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戏的了解和学唱,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家乡风情习俗 家乡话 家乡戏 8
第四篇:《长江两岸是家乡》教案
《长江两岸是家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能力目标:学会独立读图和查找资料以及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知识、能力目标,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对这块祖祖辈辈生活、敷衍的热土萌生热爱之情,并由此唤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我省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学会独立读图和查找资料以及调查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湖北政区图》上找到长江、汉水、清江及流经地区;知道我省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探究这样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新课。
1、看一看、谈一谈
仔细看图,发现我省自然环境特点(引导从颜色上发现。)——水道纵横交错、湖泊众多、誉为“千湖之省”。
2、查一查、聊一聊
“千湖之省”的由来。(云梦泽)
历史上,湖北省大小湖泊的确有一千多个。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都是远古时代的大泽——“云梦泽”留下的遗迹。“泽”:聚水的地方。
3、比一比、赛一赛。
介绍自己通过调查了解的江河、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等。(贴黑板)(分组、个人;积分、奖励。)
4、读一读、想一想(1)小资料:
湖北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总长37000千米。长江自西向东,流经省内的长度为1061千米。
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自西北东南,到武汉汇入长江,境内流长878千米。湖北面积在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目前有300个左右,大部分集中于汉江平原。(1962年以前有1066个。)
(2)湖泊为什么减少了?意味着什么?怎么办?
(指名读、齐读、师生互相问答、小组竞赛、个人抢答,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激情。)
5、找一找,标一标。
(1)在地图上把流经我省主要的河流、湖泊标识出来。(先小组合作后指名到台上标识。)
长江、汉江、清江(枝江、荆江、)洪湖、东湖。(2)交流记忆方法。(《洪湖水,浪打浪》)
6、考一考,问一问。
(1)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2)知道我们汉阳的“六湖连通”吗?(3)南岸咀为什么称为“中国角”。
7、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启发: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今天了解了家乡湖北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懂得了这么多关于家乡水的知识,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知识形成一种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呢?那就快来试一试,做一做吧!)
(1)以“长江两岸是家乡”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抒发热爱家乡的感情。(2)以“家乡的水”为主题,以保护水资源为中心,举行一次手抄小报展览,唤起全体师生乃至市民节水、保水的意识。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可以合作或者请家长帮助完成。)
二、小结新课,升华情感。
1、师生对话,交流感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是感想吧,请你用一句话把它们表达出来,好吗?(说完后写在书上。)
(2)想知道老师的想法吗?(唱歌《长江之歌》)
2、教师寄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引入。
2、长江三峡为我们展现出了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想去观赏一下那里秀丽的风景吗?现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到那里去游览一番。1956年,毛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二、共同活动 活动一:走进三峡工程
1、师:根据你事先收集到的资料,你对三峡工程有哪些了解?请简要介绍一下。(1)三峡工程哪一年正式开工修建?(1994年12月14日)1919年孙中山提出建三峡工程设想,从首倡到正式开工历时75年,创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纪录。
(2)三峡工程的功能?(蓄水防洪、发电、航运)
2、学生交流。
3、联系实践,体验激情,了解三峡工程的功能。(1)防洪蓄水。(算一算,比一比)
(2)发电。(说一说电可以输送到哪些地方,算一算)(3)航运。(看一看船只过大坝。)
4、填一填“三峡工程之最”。
5、教师补充视频资料。活动二:走近三峡人
1、出示三峡工程建设的前后图片进行比较,体会三峡建设者付出的艰辛。
师:人们说,三峡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世纪工程,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随着三峡工程建设接近尾声,大坝防洪功能的即将实现,沿江1500多万人民将由此摆脱洪水的威胁。随着机组的全面投产和船闸的顺利运行,三峡工程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更多效益,造福更多百姓。
2、学生说说对三峡建设者的寄语和对祖国、三峡工程的祝福。
3、观看三峡工程的历程。
三、活动小结
第三课时
活动一: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1、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老师说比赛规则: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猜,老师出示一样特产,自己组的成员可以有三次机会可以给他提示,但是不可以说出有关特产的名称和产地的字,不然就算犯规无效。
2、点生谈感受。
3、小结:刚才的这些都是我们湖北省的特产。同学们是否了解家乡有哪些物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物产知多少》,一起来感受家乡的富饶。活动二:物产博览,引导探究
1、看一看。学生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家乡物产。
2、师介绍:物产包括自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工业、农业、渔业、林业、矿产、土特产等。就让我们一起来个“物产博览会”吧!
3、学生组成“老乡团”,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物产的实物、图片及有关介绍等。
4、班级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介绍边往黑板上贴画或写有关当地的物产、美味佳肴、小吃、土特产的名称和特点的小卡片。带有家乡物产的同学展示实物,介绍其名称及特点,还可以请同学们尝一尝。
5、学生把知道的家乡物产标记在教科书上。
6、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7、小结:看来我们的家乡湖北真是物产丰富。活动三:物产推销,深化认知
1、师:家乡的名优特产,是家乡人的骄傲,怎样才能使家乡的名优物产更出名、更受人们欢迎呢?谈谈你的金点子。
2、你有什么金点子吗?小组交流或自己设计广告词。
3、反馈,比比谁是智多星?将自己的金点子和广告词在全班交流。
4、小结:从这一个个金点子里,和这一条条广告词中,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家乡物产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
第四课时
活动一:家乡的习俗
1、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习俗是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它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
2、“老乡团”小组交流自己家乡所特有的习俗。
3、学生反馈展示。(预设: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汉阳的归元寺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会举办庙会等)
4、读一读。大家一起来把书上50页的民俗童谣诵读一读吧!
5、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地杰人灵,民风淳朴,这些有趣的民俗背后有着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人无限遐思。活动二说说家乡话
1、师:在春秋战国时,我们这里称“楚”,我们是“楚人”,有俗话说“惟楚有才”,说得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那你们知道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吗?这首长篇诗歌就是用楚地的方言写作的,今天,让我们也来说说家乡话吧。
2、武汉话大测试。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
3、方言大家猜。其实在湖北省内的其他地方还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请不同地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家乡话。请你猜一猜他说的是什么?
4、小结:方言不通给我们带来多少的误会啊!所以说普通话很重要。但是,远在他乡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家乡话又会倍感亲切。活动三:学唱家乡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么多有趣的方言,那知道用我们方言所演唱的戏曲吗?
2、生阅读教材第51页,了解家乡戏。
3、师播放汉剧、楚剧、黄梅戏片段。
4、学唱黄梅戏《女驸马》(播放《女驸马》,出示唱词。全班跟学。)
5、点生表演。并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
6、小结:家乡戏也充分的代表了我们家乡的风情。
第五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廖落华
2010.9.1
1.我们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2.学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能动手制作滑轮组。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 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7.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
(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8.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将事前准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做客,好不好?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
8.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第2课时
1.导入。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3.课堂小结。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鄂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三、课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
(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
(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
(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年-----月-----日-------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面的距离
温度(℃)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
(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
(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
(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
(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
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3.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4.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5.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2.学具准备:
(1)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2)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1)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2)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3)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3.制作风向标
(1)教师讲述: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2)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3)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4)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5)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6)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7)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4.测量校园里的风向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2)汇报测量结果。
(3)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5.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2)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教学后记:
13是谁制造了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做风的形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耐心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明白生活中人造风的原因,掌握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太阳的能量使得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四、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器,火柴、蜡烛、蚊香、课件、中国地形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引入。师播放风的有关视频,提问: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你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2.导入新课。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 1.生活中的人造风。
①教师: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②学生猜测风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板书: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③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来证明。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那些方法可以制造风?电风扇.电吹风.扇子扇.嘴巴吹„这些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利用工具推动空气流动或者人力推动它流动)
④想一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学生自由讨论,形成自己的猜测。
2.联系我国南北气温差异找出风的形成原因。①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以我国冬天的风为例进行研究。出示中国地图,指图提问:我们这里冬天常刮什么风?(北风)
②课件展示并分析:冬天,我国北方气温低,南方气温高,冬天经常刮北风,说明了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板书:气温低的地方
气温高的地方)
3.实验验证。(风的形成演示箱进行演示)①猜测:实验中空气会向哪儿移动?为什么?
②你看得见空气流动吗?用什么办法能看见?(用蚊香的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③教师演示实验。④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⑤小组汇报汇总。
4.小结:燃烧的蜡烛放出能量,使周围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沿着“烟囱”上升,“炉口”附近的冷空气来补充,于是引起了空气沿水平方向的流动——形成了风。实验中的空气流动是由于受到箱内冷热不均匀的环境影响。
5.提问:在自然界这个大范围中你能联想到自然界中谁能使地球上的温度不均匀呢?温度的高低是由谁造成的?根据实验并联系实际,你能分析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交流自己总结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师随机进行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太阳发光使空气受热,由于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一样,各地空气温度就不均匀,空气由气温低的地方向气温高的地方流动形成了风。所以,太阳供给的能量使地球上的大气流动形成了风。
(三)交流评析
①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知道了那些知识? ②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拓展延伸
关于风,你还知道什么?(师课件随机展示龙卷风、台风、飓风„等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办一期关于风的知识展,去发现大自然中风的更多秘密。
14云的观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A.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B.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下雨啦
一、学生分析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
[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反思] 1.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
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
[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
(三)活动二
[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用雨量器 [学生] 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
[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
[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 1.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 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流。(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
(四)小结
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16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三、教学难点
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四、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1.做个头发湿度计。2.小组合作来完成。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4.师生小结。
5.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8.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看云识天气
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三、制作雨量器
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
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
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
17明天的天气怎样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明天的天气怎样》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7课,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力求调动已有的经验积累,通过自主式探究、合作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对天气的了解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或多或少都对天气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这些认识是零散的、片面的、不够深入。所以学生在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四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阶段,他们对直观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天气,为他们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知道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现代和古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能够认识到天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天气的重要性。
三、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知道现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我以收到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进行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阅读短信内容,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信息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揭示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2.提问:同学们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电脑出示课题。
(二)了解天气预报内容以及气象要素
提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当天气预报员,你想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呢?学生回答后播放天气预报录像,通过录像了解预报内容及气象要素,知道可以用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来表示天气。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也许会对一些少儿节目,一些动画片感兴趣,但是他们不会对天气预报关注很多,所以他们对天气预报的内容了解的可能不是很全面,天气预报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的,他们也可能没有认真的思考分析过,所以在此环节中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影视录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不同于平时的带着问题的认真的观看天气预报,获取知识。】
(三)认识常见气象符号并设计气象符号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认识气象符号并设计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想象,自己设计天气符号,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了解现代和古代观测天气的方法(整合亮点之一)
1.提问:同学们,其实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通过天气预报提前就可以知道了,那么你们知道气象站的叔叔阿姨们是怎么观测天气的吗?生回答后播放实况录像。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积累少,对现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不是很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仪器如:百叶箱、雨量器、风向标、风速仪等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如果只是单纯的出示图片,他们只能从外观上对这些测量仪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对于它们的内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是怎么观测天气的还是不清楚,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亲自来到了我们的气象站并以实况录像的形式给同学们介绍了这些常用的测量仪器】
作用与效果:通过录像把抽象的问题以一个非常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获得真切感受,使他们可以更清晰、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这一知识点,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在古代,人们没有这些监测仪器,他们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在这一环节中,我课前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调查古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然后利用播放天气图片方法,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天气,如:出现钩型云的是什么天气,出现鱼鳞状云的是什么天气,蜻蜓低飞是什么天气,学生猜测后及时的进行补充和拓展。
(五)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合亮点之二)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天气的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播放实况录像。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懂得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少,他们只能从自身的生活去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这一点,我以实况录像的形式采访了保安员、大夫以及农民,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天气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人,把他们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作用于效果:应用过程中,效果是很不错的,随着课件的播放,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对天气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六)总结延伸。
天气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天气吗?播放沙尘暴录像,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8.运动前后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并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
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19.运动与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1)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2)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务
(1)测量自己运动前1分钟呼吸的次数
(2)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3)作好记录
3)学生相互交流
4)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测)
5)组织学生体验
6)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1.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
2.介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
3.指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
4.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
5.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
6.交流自己的发现
7.教师整理归纳
三、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1.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
2.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炼的项目。
3.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
四、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课后反思:
21.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
(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
运动量不宜过大。
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
(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二、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