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时间:2019-05-15 05: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第一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冬天正午,我面向学校旗杆,红旗的影子正好挡住太阳,我的前面是__方,左面是__方,右面是__方,后面是__方。

2、各种小动物都有家,鸟的家在__,蚯蚓的家在__,鱼的家在__。

3、风从东方吹来就叫__风,大自然是__的力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我们这儿冬天常常会刮__风。

4、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运动后,我们升上会__,心跳__,呼吸也__。

5、降雨量指雨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__毫米为单位,荆门地区一年降雨最多的是__季,最少的是__季。

6、人呼吸最重要的器官是__。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每题3分,共24分)

1、天想下雨就下雨,不想下雨就不下,人不能控制。

()

2、学校升旗用的滑轮是定滑轮。

()

3、我们要爱护小动物,捉到的小动物观察后要放归大自然。

()

4、蝗虫是害虫,蜗牛是益虫。

()

5、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

6、通过天上云量多少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情况。

()

7、经常参加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对人健康有益。

()

8、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与大脑无关。

()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在“()”中,共20分)

1、雨量器应该放在()

A、风大的地方

B、空旷的地方

C、遮阳的地方

D、水沟旁

2、风向标指向西北,此时的风向是()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3、下列谚语指天气变化的是()

A、小时不动,长大无用

B、一年之计在于春

C、大雪盖层被,枕着馒头睡

D、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4、能够找到蝗虫的地方是()

A、草丛中

B、水中

C、地上

D、地板下

5、观察蚂蚁最好的方法是()

A、放在水中

B、放在玻璃瓶中

C、杀死后

D、放在地上自然状态下

四、问答题(第一题8分,第二题7分,共15分)

1、和一年前比,我们身体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2、晴朗的早晨,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怎样辨别方向?

五、实践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说说你了解的校园内的小动物的名字(4-5种),并说出其中2-3种昆虫的名字。

2、观图(见课本第41页上图)回答问题。(1)说出实验方法、步骤。(2)发生的现象。

(3)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

第二篇: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1——6课)

一、填空题

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2、土壤是植物的(家)

3、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

4、种子内有(胚根)和(胚芽)。(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5、植物的根向有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植物的(向水性)

6、植物的茎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二、判断题(将你认为对的画√错的画×)

1、死亡的生物腐烂后会变成腐殖质(√)

2、土壤中只有空气没有水(×)

3、一粒种子发芽才能长成一株植物(√)

4、植物的根只向有肥的方向生长,不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5、植物是靠根来“喝水,靠身体内的导管运送水分(√)

6、人们常说,大地是植物的母亲(√)

7、没有一定的温度,种子也不会发芽(√)

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有许多植物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

三、问答题

1、土壤里主要有哪些成分?

(有沙、黏土、空气、水分、腐殖质矿物质等)

2、种子的身体一般分为哪几部分?(种皮、子叶、胚根、胚芽)

3、种子发芽一般需要哪些条件?(空气、水分和一定的温度)

4、植物的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根向有水和有肥的方向生长)

5、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

(向阳处的植物长得高大茂盛,背阴处的植物长得矮小稀疏)

6、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植物是靠根来吸收水分“喝水”的)

7、根吸收的水分在植物的“身体”里是怎样输送的?(靠体内的导管来运输水分的)

四、实践技能题

1、认真做教材P2-P3三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

(水中冒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2)、用玻璃棒搅拌停止后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

(烧杯内物体分成几层,动植物碎片浮在上面,沙、土等渣滓沉在杯底。说明土壤中有沙、黏土和动、植物尸体残渣等)

(3)、将土壤放在酒精灯上烧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

(冒烟、闻到一股臭气;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请你提出几条建议。

(参看教材P4小知识)

3、见教材P6下面对比实验,说一说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需要空气、水)

4、认真做教材P9的实验,完成表格内的内容,说一说种子发芽后根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根向下长)

5、做好教材P10-P11的观察实验。几天后,两个盒中的菜豆的根分别朝那边长?说明根有什么特性?

(放棉线的盒中菜豆的根向棉线的方向长,另一盒中的菜豆的根向下长;说明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

6、做一做教材P13的实验,填好表格的内容,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的茎向有光的方向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7、认真做好教材P15-P16的实验想一想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瓶内的水减少了;切开植物的茎,可以看到茎内有许多被红水染红了的细管;说明植物植物是靠根吸收水分,靠茎内的导管输送水分)

第一单元(1——6课)

姓名:

一、填空题

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2、土壤是植物的()

3、植物大多是由()发育来的

4、种子内有()和()。()会长成植物的根,()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5、植物的根向有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植物的()

6、植物的茎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生长的特性

二、判断题(将你认为对的画√错的画×)

1、死亡的生物腐烂后会变成腐殖质()

2、土壤中只有空气没有水()

3、一粒种子发芽才能长成一株植物()

4、植物的根只向有肥的方向生长,不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5、植物是靠根来“喝水,靠身体内的导管运送水分()

6、人们常说,大地是植物的母亲()

7、没有一定的温度,种子也不会发芽()

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有许多植物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三、问答题

1、土壤里主要有哪些成分?

2、种子的身体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3、种子发芽一般需要哪些条件?

4、植物的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5、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

6、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7、根吸收的水分在植物的“身体”里是怎样输送的?)

四、实践技能题

1、回答下列问题(1)、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

(2)、用玻璃棒搅拌停止后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

(3)、将土壤放在酒精灯上烧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请你提出几条建议。

3、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4、种子发芽后根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5、做好教材P10-P11的观察实验。几天后,两个盒中的菜豆的根分别朝那边长?说明根有什么特性?

7想一想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第三篇: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5年秋)

一.基本情况

四年级共有21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18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有15人左右,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聪明,只是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差的约有5人,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

二、教材简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注重各部分的知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能力和演示能力,一共21课,分四个部分:

一、旗杆和影子(1——5)课,涉及简单机械,方向和影子;

二、寻访校园的动植物(6——10)课,内容涉及到动物的观察与探究;

三、明天的天气(11——17)课,内容以风雨为主线;

四、我们在校园运动(18——21)课,内容都是让学生从运动入手探究人的身体的科学奥秘。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校园动植物的研究,对所采取的探究方法加以总结、丰富、发展,并不断运用到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2、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天气去认真地观察、研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探索其中的奥秘,感受身边处处有科学,进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对数据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4、引导学生获取有关天气的科学奥秘,了解风雨的形成。

四、教改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2、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3、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5、实施实验操作。例如:说明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声音的产生,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

6、注意通过实验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

7、让学生多动手,亲自实验广泛合作讨论。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并且将实验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

节次

合计节次

1、我们又长大了

一、旗杆和影子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长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二、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

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7、观察一棵树

8、小动物的家

9、观察蚂蚁

10、更多的小动物

自由研究

三、明天的天气怎样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2、追寻风的足迹

13.是谁制造了风14.云的观测15.下雨啦16.雨下得有多大17..明天的天气怎样

自由研究

四、我们在校园里运动

18.运动前后19.运动与呼吸20.运动与心跳

21.运动与大脑

自由研究

1.我们又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变化?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备注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滑轮组。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备注

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的。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 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升旗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合理改进后才能运行自如,工作更加方便。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的。

2.能从“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等角度对升旗设施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利用测量工具验证自己的推断。

3.培养学生爱提问,敢想象,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各类粗糙程度不同,长短不一样的线绳;各种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一样的铁杆及铁架台底座;各种大小不同,轮轴两边缝隙大小不一样,运转灵活程度不一样的滑轮;润滑油,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让学生先回忆一下我们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

2.提问:你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发现我们学校的升旗台和升旗设施有什么工作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答,板书要点。

二.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比如:升旗手升旗时十分费劲,线绳有时被卡住无法升国旗,升旗时有听到“吱呀吱呀”响声,红旗在上升过程旋转卷叠起来等,分别是升旗设施的哪部分出了什么问题?

2.学生各抒已见。

三,制定研究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引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已的方案。

四.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学生有的在室外旗台上考察;有的室内自由选择所需材料,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类比验证。

2.教师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

五.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它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六.经学校写书面建议。

1.让学生以个人的身份或以学习小组的身份针对升旗设施出现的问题,给学校写书面建议。2.课外实验:你觉得升旗设施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课外可继续研究,发现的问题及问题处理办法可以写成书面文字交给教师或学校领导。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人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作适当指导。)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

(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 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

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人。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将事前准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做客,好不好?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

8.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2课时

1.导人。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3.课堂小结。、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教学过程 1.导人。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继续关注校园里的小动物们,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校园里的各种动植物,观察并探究它们的特点。

2、能针对一些动植物的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自由研究活动的主题。校园动植物探秘

二、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1、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及内容。

研究课题可以是关于动物的,也可以是关于植物的,还可以是关于动植物关系的。

2、师出示部分研究课题,学生将小组讨论结果与教师提供的课题相结合,确定本组的研究课题及内容。

如:1)校园植物用途的调查 2)植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3)蚂蚁会游泳吗? 4)蚂蚁有视力吗? 5)植物和动物的关系

三、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

1、研究准备。

2、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四、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学生围绕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分类、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动植物进行研究,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五、各小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评议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

(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

(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

(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年-----月-----日-------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 面的距离

温度(℃)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

(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

(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

(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

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

3、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4、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5、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学具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等。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制作风向标

教师讲述:

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测量校园里的风向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

课后实践活动

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学后记:是谁制造了风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2、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3、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人。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

(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第二课时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

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

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2、知道云状的种类和云量的含义。

3、初步了解看云识天气谚语的含义。

4、会观测云状和云量。

5、欣赏云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l)提问: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

(2)讲述: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板书课题)

2、学习观测云状和云量的方法。

(l)谈话:怎样观测云呢?云状和云量是观测云的重要内容。

(2)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云状的分类以及图片。

(3)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状的方法,讲解云状与天气的关系。

(4)学生阅读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资料。

(5)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量的方法,讲解云量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3、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

(l)讲述:现在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室外去观测云!

(2)讲解观测要求: ① 认真观测、做好记录。② 分小组进行观测。

③ 遇到问题首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④ 轻言细语、不打不闹。

(3)学生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观测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了解其含义。

(l)学生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学生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教师简要讲解。

(3)教师补充讲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5、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布置课外活动: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

教学后记下雨啦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1、导人。

(l)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下雨中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2)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l)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l)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

(4)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外探究: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2、知道什么是降雨量以及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二

3、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4、会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判断雨的大小。

5、对判断雨的大小和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充满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雨量器、做好的简易雨量器、有关降雨最的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直口瓶子或塑料瓶去掉上面部分、纸条、胶带或固体胶、小石子。

教学过程

1、导人。

(l)提问: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2)谈话:下雨了,雨下得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l)提问:请你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判断雨的大小的?

(2)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资料。

(3)说一说:怎样来分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4)出示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提问:画面上的雨下得有多大?

3、了解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

(l)谈话:雨的大小不同,降雨的多少也不同,气象站是怎样观测降雨的多少的呢?

(2)阅读教材上的有关文字资料和雨量器的图片。

(3)讲解:降雨量及其计量单位。

(4)出示雨量器,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

(5)谈话:想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吗?

(6)出示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讲解制作方法。

(7)学生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8)展示并评价学生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外观测活动:用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降雨量并做好记录。如果你完成了两次降雨量的观测,就涂亮智慧星。

教学后记明天的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知道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进步

3、能举例说明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4、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天气预报

5、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明天的天气进行预测。

6、意识到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先进的观测天气的手段和设备的视频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测量气温、观测风向和风力、观测云状和云量、观测降雨量,还知道了风和雨的成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几个关于天气的问题!

2、讨论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l)谈话:我们首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六幅图片,说一说:图片上都画了些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事情?(3)播放关于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

(4)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些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吗?

(5)分小组讨论:由此可见,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6)集体交流,小结。

3、了解一些预测天气的设备。

(l)讲述:要能准确地预测天气,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除了气象站的观测仪器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越来越高!

(2)提问:你知道哪些先进的观测气象的设备?

(3)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四种先进的设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播放有关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的设备及其作用。

4、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

(l)讲述:气象站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气象信息,发出天气预报!

(2)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呢?

(3)交流小结:除了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知道天气预报以外,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定制手机短信的方法知道天气预报。

第二课时

5、学习预测天气的方法,综合预测明天的天气:

(l)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预测天气的办法吗?

(2)讲解:观察动物的表现和一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

(3)学生阅读教材的两幅图片及文字资料。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表现和自然现象能反映天气变化呢?

(5)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讲解一些例子。

(6)谈话:还记得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时,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吗?那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能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吗?

(7)提问:你准备怎样预测明天的天气?

(8)讲述:请你将自己获取的有关信息和观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明天的天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课上如果有时间,就在此之前带学生去获取有关信息,没有时间则由学生课外完成。)

6、总结与拓展。

(l)谈话:谁把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2)布置课外活动:预测明天的天气,晚上注意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明天进行实际观察,比一比,看谁的预测准确:你的预测如果准确,就可以涂亮智慧星!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自由研究,教材提出了四个关于雪的形成和融化方面的问题供学生自由选择。

关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雪和雨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形成的。只是当高空和低空的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以下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冰晶降落到地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的问题:

一般来说,化雪时的气温会比下雪时的气温低。这是因为化雪时,雪会吸收地表空气中大量的热。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的问题:

一般来说,校园内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的雪比背光处的雪先融化完。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的问题:

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使积雪尽快融化,常常采用在积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是因为盐在融化时会释放出热量,而这些热量有利于地上的雪吸收尽快融化。

教学过程

1、四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自由研究仍然离不开老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具体体现在与学生共同确定待研究的问题;必要的时候与学生一道回顾一些现象和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假设;与学生共同制定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的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下雪时的天气情况,确认下雪总是在天气很冷(气温在O ℃ 以下)的时候发生,然后再引导学生对雪的形成进行假设(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 ℃ 以下时直接凝结成小冰晶),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找来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罐内放进一些冰和盐,然后用温度计测一测罐内的温度,再把罐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罐的外壁上会有许多的小冰晶。这个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好的说明雪的形成过程和 条件。

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问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先引导 学生根据经验和感受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 的办法。(可以在实际下雪和化雪的天气里用温度计观测同一个地方的气温的方法进行证实。)当实际出现了下雪和化雪的天气后再组织学生实施观测活动。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问题的研究。教师同样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的办法。证实猜测可以采用实际观察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可以将上面提到的在易拉罐外壁上形成了冰晶后,将易拉罐放到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比较易拉罐受光面与背光面冰晶的融化情况就知道了。

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问题的研究。教师还是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人们在铺满雪的路上撒盐),然后在下雪的时候实际撒一些盐在雪地上观察雪的融化情况。

2、自由研究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确定。具体研究时可以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几个人在一起合作进行。

3、本单元的自由研究任务可根据问题确定研究的最佳时间。可以安排在下雪的时候进行。

教学后记

18、运动前后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19、运动于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务 测量自己运动前1分钟呼吸的次数 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测)组织学生体验 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介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指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整理归纳

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炼的项目。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20、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21、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

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

(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三、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儿童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2、认识

一、两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样预防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4、培养通过访问调查进行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小组外出调查准备表册,口罩一个。

学生准备:口罩一个,记录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少年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并板书:流感、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题和相关要求

1、研究主题:

一、两种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访问病人、医院的医生或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对象:青少年、儿童病人或医院的呼吸科医生

4、研究结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应表册里填写:XX呼吸道疾病;产生原因及与哪些因素有关;现行用什么药物治疗;怎样预防等。

6、注意事项:

(1)访问病人要戴口罩(2)网上查阅资料要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

(3)小组同学要相互配合。

三、学生分组

1、学生分组

2、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拟定计划,小组人员并进行分工。

四、校外调查访问

课余时间或双休日完成五、专题交流会(第2课时)

1、小组交流

2、活动评比(先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和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蹒跚(shān)惬意(qiè)怦然心动(pēng)B.旌旗(jīng)澎湃(bài)举世瞩目(shǔ)C.浸沉(jìn)翕动(xī)囫囵吞枣(lún)D.恢宏(huī)肃穆(sù)返璞归真(p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凝滞 屏障 疲惫不堪 B.俨然 悋惜 一泄万丈 C.黯然 墨守 别出新裁 D.蹒跚 捷径 络绎不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⑪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 不见了,出一种喜悦的光。

⑫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

⑬他用 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A.发射 捧起 颤抖 B.闪现 托起 颤动 C.闪现 捧起 颤动 D.发射 托起 颤抖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乔布斯本人及其家人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乔布斯传》10月24日已在全球同步发行。B.路透社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乐见中国实力增强。

C.天宫一号上航天员的生活空间大约为15立方米左右,是载人飞船上空间的2倍多。D.城运会田径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有着夺金实力的武汉队却因为第三棒选手的意外摔倒,最终无缘冠军。

5.下面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而无声的哀怨。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是为人类所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更全面地理解无车日

⑪一年一度的无车日来临,系列宣传活动即将在全国各地开展,一些城市还设立无车区,鼓励市民在这一天少开车或不开车。

⑫无车日活动最先在法国发起,随后,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响应,我国于2007年启动首届中国无车日活动,参与城市甚众。

⑬近年来,中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许多城市陆续进入汽车时代。另一方面,汽车规模的膨胀也带来交通堵塞、大气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问题。问题无须回避,然而正是因为汽车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才会有这些问题。

⑭汽车是现代文明的组成,它提升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成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活品。无车日并不是要拒绝汽车,把汽车赶出社会生活,而是通过宣传与实践活动,提醒世人关注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无车日活动也没有必要变成对汽车或汽车文明的集体控诉,而是要客观而全面地看待汽车社会。⑮汽车带来的便利与问题同时存在。因为巨大便利而觉得问题不重要,恐怕与用问题压倒便利一样,都是偏颇的看法。目前而言,汽车的时代重要性仍然是第一位的,这 不仅是因为汽车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因为在相当多的国[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家,汽车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许多人还不具备购买汽车的物质条件,没有充分享受到汽车生活的便利,而非他们打算远离或拒绝汽车。

⑯汽车带来的诸多问题,可能需要仔细分辨。一方面,包括汽车在内的许多现代技术生活方式,都是便利和问题相生相伴的,汽车问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汽车给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并非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克服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本身的进步,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减轻乃至避免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些消极后果。⑰中国的汽车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社会的汽车会越来越多,问题可能会有越来越明显的表现,这 就让无车日等相关活动显得格外有意义。尽早重视问题,拿出解决的对策,学会与汽车相处,与问题长期被忽 视,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想办法相比,在社会代价、经济代价上要小得多。

⑱无车日是世界性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世界熄灯日等许多世界性活动,这些活动也都有非常广 泛的参与。它们并非意味着汽车、电是人们的敌人,这些宣传纪念活动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要不开车、不用电,将这些事物从人类生活中清除出去,回归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⑲从根本上说,无车日应该成为建设性的活动,始终将问题放置在社会关注视野之内,提醒人们注意汽车生活的限度,从而致力于克服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成果和生活便利。6.下列对本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汽车 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汽车规模的膨胀带来的问题无须回避。

B.无车日活动是世界性活动,是对汽车或汽车文明的集体控诉,号召世人将汽车从自己的生活清除出去。

C.无车日活动是通过宣传与实践活动,提醒人们关注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D.无车日活动就是限制厂家生产汽车、消费车购买汽车的活动。7.下列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A.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在法国发起,随后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响应,参与城市甚众。B.汽车自发明以来带来的便利与问题就同时存在,且问题大于便利。C.汽车给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克服的。

D.无车日提醒人们注意汽车生活的限度,从而致力于克服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成果和生活便利。

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正在看电视直播的小敏说:“无车日活动和其他世界性活动一样,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B.汽车销售商在无车日活动中致辞:“无车日活动不是要我们少卖汽车,而是提醒我们将汽车问题始终放置在关注视野之内。” C.参与无车日活动的市民说:“我国要尽早重视汽车问题,要学会与汽车相处,以后在社会和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得多。” D.正准备开车出去的爸爸说:“我国的汽车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开展无车日活动的意义不大。”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岁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③。”父喜,遂与之。不盈④期月⑤,书便大进。卫夫人见⑥,语太常⑦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用笔的书。③恐蔽儿幼令也:恐怕就扼杀了孩儿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不盈:不满。⑤期月:一个月。⑥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⑦:太常:官名 9.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岁善书 擅长 B、语太常王策曰 对„说 C、流涕曰 鼻涕 D、父喜,遂与之 于是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A、予独爱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渔人甚异之 D、吾欲之南海

11、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七岁便擅长书法。

B、王羲之的父亲想等到他成人后再将书法秘籍传授给他。C、王羲之得到父亲的书法秘籍后书法进步很快。

D、卫夫人见了王羲之的书法,认为他书法的名气会超过他父亲。

四、(14分)

12.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古诗文句子。(共4分,每空2分。)⑪,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⑫,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

14.无名战士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七根火柴的?他为什么要保存着七根火柴?(4分)

五、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5~18题。晒 月 亮

①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最丰富的,莫过于月光了。

②那真的 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远处的田野、小径,近处的树木、房屋,都开始了 月光浴。白天的喧嚣与燥热被涤荡得干干净净,植物们在月下甜蜜地呼吸,脉脉含情。虫们在叶间欢天喜地唱着歌。露珠儿悄悄滴落,沁凉的,清香的。这个时候的乡村,格外宁静。

③竹床,长凳,门板,被早早地搁置到苞谷场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村人们都聚拢过来纳 凉。人人手中一把蒲扇,坐着或躺着。风从这边吹过来,从那边吹走,月光的羽毛飞起来。这个时候,再坚硬的线条,也会变得柔软。

④小孩子们可以缠着大人讲故事。我们最喜欢缠的人是邻居二伯,他仿佛有一肚子的故事。二伯长相挺“凶”,一脸麻子,还瞎了只眼。平时一个人过,住在两间草棚里。大白天我们看到他,都绕道走。但到了月亮的晚上,他的脸上,却奇迹般一片柔和,甚至有些慈眉善目,我们都不再怕他。

⑤二伯见到我们缠他,颇为得意。总是卖关子似地轻咳一声,再咳一声,说,从前哪。然后就停顿下来。我们急啊,追问,是从前有只狐么?二伯笑着不吭声,只把那一把破蒲扇摇来摇去,像拈花而笑的佛了。

⑥于是有聪明伶俐的孩子,赶紧上去帮他扇扇子,还有的孩子去帮他敲背。他很是享受地微闭着眼,笑对其他人语,谁说我无儿无女的日子不好过的?瞧瞧,我有这么多孩子呀。大家便哄笑,说,你好福气。

⑦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二伯的故事讲开了,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狐故事。故事自然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说有一个赶考的书生,在半路上救了一只掉进陷阱的狐,那是只成了精的女狐呀,一下子爱上书生了,就一路尾随了书生去赶考。在书生就要赶到京城时,书生突遇强人,遭到抢劫,差点丢了性命。狐便化成女子,日夜悉心照料他。书生伤好后,就和狐 结成了夫妻。后来,狐妻助书生考上状元。

⑧故事说到这儿,很圆满了。我们满足地叹气。星光下,我们想像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

⑨一旁的祖母,蒲扇在手上摇得可有可无,眼睛,早就闭上了。我们这才发现,已是下半夜了。木板床上有鼾声响起,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我们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粘上。母亲用扇子轻轻拍我们,该回屋睡去啦。邻居二伯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天再来听二伯讲故事呀,二伯一定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

⑩我们打着哈欠,嘴里面应着好,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屋子里走,披一身一肩的月光。回到屋里,人刚一沾上床,就进入梦乡。梦里,摇晃着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下,跑着一只漂亮的狐,白色的毛,雪一样的„„

⑾多年过去,故乡的月亮一直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在我的心头亮着,我找不到很好的词汇来描述它。不久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晒月亮”这个词,一下子像遇到知己般的,故乡夏夜里那明晃晃的月亮,原是供我们晒的呵。

15.在为我们讲故事一事上,二伯的情绪变化如下图。请根据文意,将图补充完整。(3分)得意—— —— —— 16.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那真的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

17.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晒太阳”一词的意思是在阳光下感受太阳的光和热。读完全文后,根据你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你觉得本文题目“晒月亮”的含义该如何理解。(3分)

18.作者“晒月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5分)

六、综合性学习(8分)根据要求完成18~20题。

随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市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也在增加。马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然而城区内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你们班准备开展以“武汉的道路交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9.请你设计一个选题。(2分)20.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一份材料,请你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武汉市道路交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3分)主要原因: ________ 21.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汇报课上,你们小组推举由张力同学上台介绍讲解本组的调查报告,张力在调查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但他觉得自己口才不好,担心上台表现不好,提出想换一个人,你作为组长如何说服他呢?你可以这样说:“___________。”(3分)

七、作文(50分)22. 我多想_________ 本篇作文要求如下: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写一篇 6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4.C 5.D

二、6.C 7.D 8.D

三、9.C 10.B 11.D

四、12.(1)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窃”、“秘”各一分,疑问语气一分)(2)(桃园中的人)问现在是那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乃”、“无论”各一分,补充省略的主语一分)13.(略)14.(见教参)

五、15.享受 专注 意犹未尽。

16.【示例1】这句话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故乡月光明亮、柔和的特点,表现了故乡夏夜之美。既为下文“晒月亮”做铺垫,创设了清幽的氛围,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难忘之情。

【示例2】这句话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故乡的月光,使静态的月光有了动态之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故乡月光朗照山野,天地一片清明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既为下文 “晒月亮” 做铺垫,创设了清幽的氛围,又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难忘之情

17.答案要点:

(1)欣赏故乡夏夜的美景。(2)享受故乡宁静美好的生活。(3)感 受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亲密的关系。

18.答案要点:有生活实例,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且联想感悟合理即可。可以从以下角度答题:关注生活本身,于寻常小事中体会生活的美。示例:文中的晒月亮让我想起小时候吃棒冰。每到夏天,妈妈下班回家总会给我带一支棒冰。那凉丝丝的感觉一直沁入我的心底,让我感受到妈妈的爱,就像文中作者在乘凉时感受到乡亲乡情一样。由此我明白了,亲情就在寻常生活中,生活因有这样的小事小情而美好。

六、19、选题示例:武汉市道路交通压力形成的原因 如何有效缓解武汉城区交通压力 20、十年来,城市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辆增长迅猛。

21、说服的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即可得3分。

七、作文评分标准见中考评分标准

第五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那么作为一名学生,你是否已经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做好准备了呢?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字词天地。

1.看拼音,写字词。((1)傍晚,我tǎnɡ()在kuān kuò()的草地上wànɡ()着西边的天空,火烧云一会儿像一qún()羊,一会儿像一片mào mì()的森林,一会儿像wēi()武的xiónɡ()狮,十分壮观。

(2)我和爸爸jià()车去看海,没有风的时候,大海是wēn róu()的,就像一面pū zhǎn()开的宝镜。一遇到风,就会yǒnɡ()起千cénɡ()浪。

2.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绒毛(yónɡ máo)丘陵(qiū línɡ)缓慢(huǎn màn)

B.吹拂(cuī fú)呢喃(ní nán)凝聚(nínɡ jù)

C.澎湃(pénɡ bài)峻岭(jùn lǐnɡ)光辉(ɡuānɡ huī)

D.苍穹(cānɡ qiónɡ)照耀(zhào yào)碗碟(wǎn dié)

3.辨字组词。

4.连一连,读一读。

大千 孤烟 无奇 神工

大漠 世界 古木 不有

惊涛 嶙峋 海市 参天

怪石 骇浪 鬼斧 蜃楼

去年国庆节我们一家去沙漠旅游了,一共消费了3586元。

3586元写成大写是

二、句子乐园。

1.天空的太阳,是他手上的红气球。(仿写比喻句)

2.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仿写比喻句)

3.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仿写顶针句)

4.五彩池真是人间仙境啊!(改成反问句)

5.补充名言。,谦受益。,必有我师焉。

尺有所短,。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课内阅读。

五 彩 池(节选)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大的水池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

1.说明作者来看五彩池时的天气的词语是 ,点明来的方式的词语是。

说明水池多的词语是 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3.文中画浪纹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4.这段话运用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五彩池的 多,从、、、以及后面的省略号可以看出来,表达了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二)课外阅读。

①我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雄壮的雷声……

②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轻柔婉转,悦耳动听。你听:那凉爽的晚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惊醒了树上的小鸟,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伴着徐徐的晚风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③激越的雨声像是振奋人心的军鼓声,铿锵有力。你听:黄昏时分,乌黑的云送来了倾盆大雨,伴着呼啸的风,来得气势汹汹,来得猝不及防。噼噼啪啪,雨的脚步声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像擂响了千万个激越的小鼓。

④雄壮的雷声像是雷公擂响的低沉的大鼓声,像是压抑的无情的怒吼。你听:雷声隐隐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终于“轰”的一声,大地也随之微微颤抖着,像是古战场上你我两军对垒。

⑤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奇妙,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思绪万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与大自然心心相印。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我”喜欢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

3.作者分别把风声、雨声、雷声比作、、。

4.本文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摘录一句。

5.给本文划分意义段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6.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习作。

你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景色?请你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题目自拟,语言生动优美,不少于300字。

下载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2018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2017—2018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2×25=50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 )、( )、( )、( )、( )、( ) 六大器官构成。 2、根分为 ( )和 ( )两种, 根系具......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20分)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______ 。 2、1783年,法国人利用 ______ 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3、二氧化......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1)描写写作的:深思熟虑 字斟句酌 妙笔生花 妙趣横生 跃然纸上 栩栩如生 文思泉涌 一气呵成 (2)表现人物神态的:眉开眼笑 怒气冲......

    鄂教版四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四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我们又长大了 1.青少年的身体是在不停地生长发育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高在逐渐增长。 二.升旗台在哪里 1.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

    四年级科学上册 下雨啦教案 鄂教版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下雨啦一、学生分析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我们又长大了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6 校园里有哪些......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范文)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届四年级共有二个班,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18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

    四年级美术上册期末测试题

    四年级美术上册期末测试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冷色包括:(蓝色)、(绿色)、(紫色)等,暖色包括:(红色 )、(黄色 )、( 橙色 )等。 2.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运动)与(静止)的感觉。 3.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