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2:5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

第一篇: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

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2008-06-19 14:42:59)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学唱《一个***女儿》。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导: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3)出示歌片,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 导: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仔细听

(4)分段深入欣赏:

A、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B、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风”、“雨”的含义?

仔细听 C、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指名说 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 A、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仔细听

B、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2、歌曲教学

(1)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你的妈妈叫什么?

(2)太阳和月亮也有个妈妈,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3)聆听歌曲范唱。

讨论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4)学唱歌曲: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指名说 自由完成 仔细听 指名说

A、由于此歌音域较广“--6”,节奏较复杂,所以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宜用

听唱法,反复多听几次模仿学唱。

B、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唱第1~12小节曲调,唱会巩固后再唱后面部分。

仔细听

(5)唱熟练、流畅后,可以边跳边唱。

集体交流

三、组织下课

第2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谈话: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晚会的题标就是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旗颂”。红旗象征着革命,是我们的信仰。它火红炽烈,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

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2)熟悉、哼唱“红旗”主题。

A、听赏第一部分“红旗”主题旋律的片段。

B、出示主题曲调的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并要求学生看着谱跟唱曲调。

(3)欣赏第一部分。 设问:

A、乐曲一开始的音调你熟悉吗?是取材于哪一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B、“红旗”主题给你什么感受?从红旗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听后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如有必要还可以听一次。

仔细听

(4)欣赏第二部分。 设问:

仔细听 齐唱 这部分主题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指名说 里?(5)重点讨论相同曲调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A、要求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是讲,还要唱。唱出两个相同曲调的不同表现(第一部分抒情歌唱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速度也加快了)。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启

发。

仔细听

B、分析两部分不同的情绪表现、发挥学生的想像进行形象比较。

C、有必要的适度播放第一、第二部分的“红旗”主题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

(6)完整地聆听全曲。

指名说

指名说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对比,要激发学生听全曲的欲望,并提出聆听的要求:

A、要保持安静地聆听音乐的环境。

B、对乐曲的演绎理解,可以各人用自己最容易表达的方式进行,善于画画的,可

以边听边用简笔画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善于用动作表演的,可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段音乐的发展。当然还可以创造更好的方式来表现。

(7)小结: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表达对红旗的颂扬。显示出我们

自由完成

民族的伟大,民族的骄傲。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第3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只怕不抵抗》,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重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难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教学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冼星海还专为孩子们写了这类歌曲,《只怕不抵抗》就是

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作于1937年。2.聆听范唱。设问:谁能把歌词内容记住?听后,说说歌词与歌曲的情绪。(2)板书歌词、再听一遍歌曲范唱。(3)学唱歌曲:

A、板书1—10小节歌谱,教师范唱曲与歌各一次。

指名说 仔细听

B、学生自学,学会后相互唱给旁座的同学听,并相互纠正。

C、教师范唱11—17小节三遍,并提问:

齐唱

谁的记忆力最好,能准确地唱出?

同桌学习

D、用以上方法再学唱第二乐段10小节。

E、把第一、二乐段连起来完整的唱,并在歌谱需要唱的强的部位涂上实心黑圆点。

F、教师示范歌曲最后一句[5小节方法同(3)]。

仔细听 指名唱

G、学生自学全歌。要求:先学会唱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人的过程也集体学习是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最终达到能背唱。(5)表演歌曲:

A、认真地聆听范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仔细听

B、有感情歌唱《只怕不抵抗》(背唱)。

C、分组讨论设计歌表演,(包括动作、伴奏等),教师巡视指导。 D、分组展示成果,评选二组歌表演A组与B组。

自学

齐唱

(6)综合表演:顺序可以由学生自编,但要包括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以突出单元

主题--爱祖国。如:顺序一:《只怕不抵抗》A组-《救国军歌》队列表演-《只

怕不抵抗》B组

顺序二:《只怕不抵抗》-《红旗颂》表演-《一个***女儿》。顺序三……顺序四……顺序五……

分组完成

(7)单元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表达我们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

最真挚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2、欣赏歌曲

(1)初听《救国军歌》

集体表演

仔细听 齐唱 设问:为什么提出“枪口对外”?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理解歌词“枪口对外”的含

义。

(2)再听歌曲《救国军歌》。

设问:这首歌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音调、节奏上、风格上……去讨论。(3)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音调高昂激越,节奏铿锵有力,风格是进行曲队列歌曲。

(4)在歌曲《救国军歌》音乐声中,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步伐操练,在歌词第二

段时,可变化队列方向或变化队列。教师要指导学生,步伐要体现音乐的特征——

威武、雄壮,展示抗日队伍勇敢前进的形象。(5)教师介绍这首歌是冼星海从法国

归国后于1936年开始创作的救亡歌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第二篇: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一单元爱祖国教案

周次:第一周 第一单元:爱祖国

教学内容: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

只怕不抵抗

听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红旗颂

卢沟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祖国,祖国我爱你》。

2.过程与方法:知道前奏、间奏、尾奏,能够跟着伴奏唱谱。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歌曲,能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知道前奏、间奏、尾奏,掌握倚音。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音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受?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呢?

2.那我们再来听一遍,你觉得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那你觉得两个部分有什么区别?

总结:前面一部分比较轻快活泼,第二部分比较抒情、优美。再听一遍,感受两段的变化,用手打节奏。(有领唱、齐唱组成)二.学唱歌曲

1.师:翻书第14页,你们喜欢哪个部分? 生:第二部分 弹琴唱第二部分

2.师:这一部分唱出了什么?

生:小朋友画了小鸟、小草、太阳和国旗。

师:你们能想象出这种画面吗?带感情一起演唱第二部分。3.找出重复句,先唱谱,后唱词。师:它出现了什么? 生:休止符。

师:对,我们要控制气息,音断气连地演唱旋律。4.师:哪边是高潮?带着感情演唱。

生.:画小鸟„„„„„..画小草„„„„„„ 师:这个高潮有什么特点? 生:从高到低

师:为什么要从高到低呢?

师引导: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画什么?(蓝天春天)

师总结:因为是按小朋友画画的内容,先画蓝天再画大地上的,所以旋律从高到低。

4.边唱第二部分边用手当画笔画,边画边唱。带着感情的把第二部分唱一遍。5.弹琴唱第一段旋律

师:为什么第一段的音乐这么轻快活泼? 生答

师总结:因为有倚音,显得很调皮活泼 6.介绍前奏、间奏、尾奏 7.生唱第一段旋律,师唱间奏

生唱第一段歌词 7.放伴奏唱,强调第一段轻快活泼点,第二段可以放开一点唱。“祖国”的“国”要收住,微笑唱

8.放伴奏,加进身体动作

9.师:谁有好的办法让这首歌更好听? 生:加动作,改歌词。

三、巩固歌曲: 1.齐唱歌曲 2.分组演唱 3.独唱

四、课堂小结:师总结学生学习状况及纪律反馈。

五、课后小记:

周次:第二周 第二课时:红旗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齐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二、聆听管弦乐曲《红旗颂》片段

三、聆听《救国军歌》

1.聆听《红旗颂》的序曲和“红旗”的音乐主题。

2.探讨: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

3.再次播放“红旗”的音乐主题,学生跟着哼唱。

探讨:这个主题的速度是怎样的。

4.跟着琴声识读乐谱。

5.尝试用竖笛吹奏这个主题(乐谱采用F大调和固定调唱名乐谱)。

6.再次聆听“红旗”音乐主题。

7.播放乐曲的中部(展开部)中“雄壮有力”的“红旗”音乐主题。

8.再次探讨:这段音乐的情绪以及它的速度是怎样的。

9.再次播放“雄壮地”“红旗”主题,学生跟着哼唱。

10.结合书本上出示的“宽广抒情”和“雄壮有力”,对照两种速度的同一音调,选择适合的情绪用语。

11.探讨:音乐中出现过国歌的音调,听出来了吗?

12.再次播放两种情绪的“红旗”主题,学生小声地哼唱。

四、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只怕不抵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只怕不抵抗》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过程与方法:感受抗战时期共产儿童团的革命历史。

3.情感与态度: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教学准备:课件,图片,钢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时刻准备着》

师:同学们,听口令,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向前看。让我们一起踏着音乐的节拍,唱着歌曲《时刻准备着》走进教室,好不好?齐步走!

二、导入

师:刚才,歌曲《时刻准备着》又把我们带回了革命战争年代,当时,日本侵占了我们的领土,轰炸了我们的房屋,杀害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祖**亲面目全非,饱受痛苦煎熬!但我们并没有低下头来,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抗日战斗,就连和我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也不例外,有不怕死把敌人带进我们埋伏圈的放牛郎王二小,还有机智勇敢的小兵张嘎,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伟大的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也有一些是专为我们儿童创作的,其中,《只怕不抵抗》就是当时在儿童团里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

三、歌曲教学 1.节奏训练 × ×∣ × .× ∣× 0× ∣ ×— ∣ ×. × ∣ ×— ∣ × 0‖ 手 拿 小 刀 枪 冲 锋 到 战 场 2.相似乐句比较 2 1 3 ∣ 1 0 3 ∣ 5 — ∣ 3 6 ∣ 1 — ∣ 1 0 ‖ 不怕年纪 小,只 怕 不 抵 抗。2 1 3∣1 —∣ 3 .5 ∣ 3 6 ∣ 1 .6 ∣ 1 2 3.2 ∣1 — ‖ 不怕年纪小,只 怕 不 抵 抗,只 怕 不抵 抗。

四、歌曲演唱

1.欣赏(课件播放)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吧!2.教师自弹自唱 3.生随师唱 4.学习歌曲

不会唱的地方小组解决或请教老师。5.歌曲处理(激昂、热情)6.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

小结:师:今天,每位同学都当了一回儿童团的小英雄,并且都能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基础知识学好,将来用扎实的科学技术建设我们的国家,我相信,当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就再也不会有人来侵略我们了!

五、课后小记:

周次:第三周 第四课时:《卢沟谣》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作者写《卢沟谣》是希望通过它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是总结学生学习状况及纪律反馈。

五、课后小记:

第三篇: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能力目标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四)授新课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五)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目标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3.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

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果断处置“7·5”事件,当地政府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1 000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四)授新课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

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五)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六课教案

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我们在本课遇到的首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问题,这对于鉴赏美术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 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

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 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雄视(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

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

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 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

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 馆藏,古希腊)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

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变化与统一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黄金分割率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 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对比与和谐

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节奏与韵律

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在美术中,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的反复对比与呼应,以及构图或形象特征的动态化表现来显示其节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认为,中国的古塔就非常具有像音乐旋律一样强烈的节奏感。造型艺术中潜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属于形式美感中深一层的现象,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情感、气势或韵味的表现。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有多方面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反复和呼应,都能够产生韵律。有起伏变化的韵律,有连续变化的韵律,有渐次变化的韵律,有分割变化的韵律。韵律是各种不同方式变化中产生的,有意识地利用变化中的节奏,有所强调和控制,并与整体融会和谐,自然会显现出韵律。

第五篇:《爱祖国》教案

第一课 《爱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2、在音乐作品和历史影片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好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难点:把握高音区的正确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投影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情

1、谈话导入: 太阳和月亮有个妈妈,它叫——光明 长江和黄河有个妈妈,它叫——海洋 藏族和汉族有个妈妈,它叫——中国

2、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

3、欣赏中国风光,教师作一定的介绍,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 桂林山水——黄山迎客松——草原——海南——沙漠——天坛——兵马俑——长城——上海等

三、学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1、聆听、教师跳藏族舞

2、再次聆听,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速度等

3、边听边律动

4、跟录音哼唱,指出难点

5、学习1——12小节曲调 A、跟琴唱唱歌谱 B、按节奏朗读歌词 C、演唱歌词

6、学唱13—尾曲调

A、教师范唱“啊”(要求喉头放松、不要压)学生试唱。B、学唱结束句 C、演唱歌词

7、整体演唱

8、再次聆听——感受录音机唱的情感、表情

9、学生跟伴奏演唱

三、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速度,情绪所表现的情绪,并能创编出适合的动作。

2、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都是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影片《开国大典》、VCD、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红旗颂》

1、看影片《开国大典》升国旗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2、谈话: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它火红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歌《红旗颂》

3、哼唱“红旗”主旋律

教师在小黑板中写出歌谱,学生哼唱。

4、整体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怎样?

5、分段欣赏

A、引子(问:乐曲一开始的音调熟悉吗?)B、第一部分(问:从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C、第二部分(问: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D、唱唱主题的两种不同情绪

第一部分抒情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

6、完整地聆听,学生可以用颜色、用线条、用动作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二、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1、欣赏《开国大典》片段,感受十月的和喣阳光。

2、谈话:因为有了1949的10月,才让我们有了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十月的阳光

3、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的情绪、速度。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爱国热情。

5、再次聆听,小组讨论 ①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

②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

6、各组汇报、各人表演

三、拓展

1、课后收集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听一听,学一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只怕不抵抗》,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

2、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海星,感受音乐家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队列进行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西安事变资料、磁事、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救国军歌》

1、实物投影,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游行时被日本鬼子枪杀,人们生活水深火热等)

2、师:这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起来各起反抗,像张学良将军(教师讲“西安事变”的故事)

3、师:除了张学良,还有很多音乐作曲家,也创作了许多歌曲,也创作了许多歌曲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救国军歌》

4、聆听《救国军歌》,请说说音乐上的特点。

5、自由朗读歌词,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并且理解为什么说“枪口对外”?

6、再次聆听,学生作进行步伐操练。

7、再听,学生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

8、实物投影介绍冼星海。

二、学唱《只怕不抵抗》

1、师:冼星海也为我们少年儿童创作了一些歌曲,我们来听一听。

2、聆听歌曲,说说歌词和歌曲情绪。

3、教师范唱,学生按歌词想动作。

4、边听边律动

5、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

6、学生学唱歌谱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聆听,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三、综合表演

1、小组活动:组织本单元的歌曲进行唱、演、动的表演。

2、评选最佳小组

四、小结

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以什么行动表现我们对祖国的爱?

下载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六册作文教案

    第一单元(写家乡景物) 备课人:习作提示: 在和同学们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

    高中第六册教案

    [键入文字] 高中语文第六册全套教案集(一) 目录 第一单元 1.数学与文化„„„„„„„„„„„„„„„齐民友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里夫金 3.*千篇一律与千......

    第六册语文教案

    1 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六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会认33个生字,读准字音即可;会写47个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六课洋务运动 课前动员; 同学们, 我们城郊乡一初中是全县各初中的模范和榜样,尤其学生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素质高,涵养好我是早有耳闻。今天能够借我们学校三尺讲台上一节课,如此......

    第六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创办军事工业、民用......

    高一第六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6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学内容: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ps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编辑工具 6.1后退前进操作 操作打开第六课粘贴实例 对图片进行操作观察历史记录还原只能还原一步 想要还原很多步需要用后退一步 6.2ps渐隐 操作打开汽车移动到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