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六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21: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第六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第六课教案》。

第一篇:高一第六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6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学内容: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通过分析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方法与过程:以罗丹的雕塑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的特征进行了解,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了解生活与艺术美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美术作品进一步的分析中,让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式美的意义及其构成,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来了解艺术美与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做到从对形象的感受进入形式分析。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中的美术作品具有强烈艺术美和形式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与教师引导下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感悟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法则,使学生能够提高欣赏其他美术作品的能力。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A)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B)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父亲虽不同意,但姐姐却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钱供他学习,因此罗丹得以进入巴黎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技工的图画与数学学校学画,但不久便因买不起油画颜料而转入雕塑班,并成为当时著名动物雕塑家巴耶的学生。三年的学习使他打下良好的传统雕塑基础,但他三年报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个主考官给他的评价是:“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但更大的打击还是姐姐的过世。从此他心灰意冷,便进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长埃马尔神父发现了他的才能,便鼓励他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还在修道院内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画室。为了表达对神父的感激之情,罗丹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从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罗丹的不同凡响之处了。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

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热里柯在19岁时进入格兰的画室,格兰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华。热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现出他的大度和热情。由于自小喜爱骑马,以后他成为画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意大利时,迷恋上米开朗基罗和意大利巴洛克画家的作品。热里柯到达罗马后,不是一头扎进美术馆里,而是在街头发现自己的生活:人民广场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罗马狂欢节,一群无鞍马选手准备参赛,这是些青年农民。鼎沸的人群勉强闪出一条极窄的通道,让狂奔的观者攀缘在房子和教堂上,为赛马手呐喊助兴。这幕旋风般令人亢奋的群情与盛况,激起了画家的兴趣。热里柯当场画了许多与马有关的速写。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热里柯向浪漫主义和现代倾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艺复兴的传统发起了总攻,这就是结束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延续的对视觉真实的再现,这种再现一直使得艺术家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而从浪漫主义开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义某些极端的探索),艺术的个性化、艺术家的能动地位和艺术自身的价值体现逐步具有了主导意义,现实只是成为艺术和艺术家独立发展的参考,艺术的意义超过了现实的意义,或者说艺术家的现实观发生了变化。热里柯在这里不是再现他的所见,而是把他的所见情绪化地表现出来,代表了浪漫主义的特征。雄视(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寿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是李叔同和经享颐的学生。1923年任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和上海美专国画系教师,开始研究中国画,并与吴昌硕交往密切,得到吴昌硕的称赞。1928年受林风眠之聘任西湖国立艺术院国画系主任、教授。1944年后任校长。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性格的写照,也是近代中国集体人格的反映。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难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恒苦难的常青藤,它攀缘在这被弃的墙上,墙内是反叛的人们藏着的罪恶与善行。作为基督徒,我相信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关闭包豪斯时,他是这个学院最早移居美国的教师之一。在美国,他成为宣扬包豪斯设计革命和设计手段新观念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罗琳那开设的著名的黑山学院成为传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阵地,也成为美国先锋派艺术家荟萃和获取灵感的大本营。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实,早在瓦萨雷利和巴黎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之前,阿尔伯斯就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动力知觉绘画,他的这种创造使包豪斯构成派变成一种更有活力的抽象艺术。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定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又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后终使伦勃朗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有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工会理事》后,他的继妻和他惟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定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关于这一作品,过去流传的说法是:当此画的定制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位置,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结果遭到伦勃朗的拒绝。定画者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伦勃朗败诉,他从此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他后半生的贫困生活也与《夜巡》一画有关。近几十年来,经过许多国家专家的考证,证明上述说法并不可靠,乃是伦勃朗死后一些传记作家,为了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而制造出来的。事实上,《夜巡》一画最后仍为定制者所接受,伦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议定的报酬。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导艺术家应积极投身于现代科技文明,在艺术中努力表现这些成就,鼓动艺术家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运动、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运动感的表现是艺术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动感。波丘尼是未来派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可惜他在艺术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当一战爆发时他自愿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强之时战死于意大利前线,年仅34岁。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最清楚地表现风格派特征的建筑,是由里特维特(1888—1964)于1924年与他的客户——室内设计师斯劳德夫人共同设计,位于乌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该建筑坐落于城郊的一片开阔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维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绘画,似一件摆设多于一座可居住的建筑。建筑形式表达清晰但却手法轻灵,各部分都是由面与线构成,表现得若隐若现、难以捉摸,使得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对空间的体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古希腊)

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从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来,无数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态的女裸体像上,热情歌颂这位体现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和永恒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既貌美婀娜、体态万方,又庄重典雅的裸体女神雕像,就要算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尽管她双臂残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无懈可击的躯体,仍然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很多为她复原双臂的雕刻家的复制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C)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变化与统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黄金分割率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对比与和谐

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节奏与韵律 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在美术中,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的反复对比与呼应,以及构图或形象特征的动态化表现来显示其节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认为,中国的古塔就非常具有像音乐旋律一样强烈的节奏感。造型艺术中潜在的感

染力和表现力,属于形式美感中深一层的现象,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情感、气势或韵味的表现。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有多方面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反复和呼应,都能够产生韵律。有起伏变化的韵律,有连续变化的韵律,有渐次变化的韵律,有分割变化的韵律。韵律是各种不同方式变化中产生的,有意识地利用变化中的节奏,有所强调和控制,并与整体融会和谐,自然会显现出韵律。

六: 教学过程:

1、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来联系实际的了解教材的主旨,弄清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死记硬背概念,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具体作品中去。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来结合作品理解本课中心意思,学会认识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价值与意义。

3、教学中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音乐、物理等,并让学生进行作业联系来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教师教学 A、导入新课

讨论:分组给予《欧米艾尔》评价。问题:为什么看起来不是很“漂亮”的形象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B、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根据不同组对罗丹雕塑的不同认识,总结出: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美术形象------既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艺术美------无论哪种美术形象,它们都不是与生活完全等同的,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因此,人们称这种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欣赏席里柯作品《艾普色姆的赛马》, 提问:比较摄影作品的奔马与绘画作品中的奔马带给自已的感受,有何不同?

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但通过以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这就是艺术美与形式美所表达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欣赏潘天寿的作品《雄视》

提问:从画面的韵律、节奏、对比与平衡,即对立与统一的形式变化上分组分析这幅画的形式上的特点。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1、语言元素(点、线、面、体、色)及 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什么?

-----对比统一(也称多样统一、和谐)。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比例等因素。

请学生列出黄金分割的方法: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黄金分割率 1.618:1或1:0.618 欣赏作品《荷矛者》《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从雕塑作品中体会比例形式美在人物中的运用及效果。

结合学生们平时所欣赏的模特儿的身材特点,体会合乎比例的人物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欣赏《夜巡》

利用光线对主体人物的形象的刻划,形成画面中心,然后形成几个次中心,使画面形成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流动和紧张的感觉。C、课堂总结

本节课从艺术的形式美上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进行了了解。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探讨:

1、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好看的事物为什么会通过艺术家的加工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我们的欣赏我们能总结出哪些形式美的法则?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艺术美是通过对现实物象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后产生的形象给予观者以心灵共鸣和美的感受,相对于现实生活,也称为“第二自然”。

2、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其中包含了比例、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要素。

课后作业:运用新学习的形式美的法则去分析一幅名家作品。分小组在下节课上交分析结果。七:课后思考

第二篇:3-6-1高一第六课教师版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6-1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突出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自主学习】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第二第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的必然结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为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才能才能 才能

45、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学以致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B.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组织

C.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益

B.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因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①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③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境④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4.“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A.①②C.②④D.③④

5.下面对依法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 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D.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第三篇: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能力目标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四)授新课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五)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目标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3.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

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果断处置“7·5”事件,当地政府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1 000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四)授新课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

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五)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六课教案

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我们在本课遇到的首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问题,这对于鉴赏美术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 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

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 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雄视(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

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

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 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

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 馆藏,古希腊)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

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变化与统一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黄金分割率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 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对比与和谐

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节奏与韵律

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在美术中,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的反复对比与呼应,以及构图或形象特征的动态化表现来显示其节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认为,中国的古塔就非常具有像音乐旋律一样强烈的节奏感。造型艺术中潜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属于形式美感中深一层的现象,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情感、气势或韵味的表现。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有多方面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反复和呼应,都能够产生韵律。有起伏变化的韵律,有连续变化的韵律,有渐次变化的韵律,有分割变化的韵律。韵律是各种不同方式变化中产生的,有意识地利用变化中的节奏,有所强调和控制,并与整体融会和谐,自然会显现出韵律。

第五篇:第六课教案范文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重点

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②城濮之战,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教学方法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难点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

下载高一第六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第六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6-2高一第六课学生版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6-2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突出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自主学习】 1及......

    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六课洋务运动 课前动员; 同学们, 我们城郊乡一初中是全县各初中的模范和榜样,尤其学生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素质高,涵养好我是早有耳闻。今天能够借我们学校三尺讲台上一节课,如此......

    第六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创办军事工业、民用......

    第六课安全教案

    第六课煤气中毒 预防与急救措施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煤气中毒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防煤气中毒的安全基本知识。 2. 挖掘煤气中毒的的根源,使学生懂得面临煤气......

    ps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编辑工具 6.1后退前进操作 操作打开第六课粘贴实例 对图片进行操作观察历史记录还原只能还原一步 想要还原很多步需要用后退一步 6.2ps渐隐 操作打开汽车移动到6.1......

    CAD第六课教案[本站推荐]

    一、夹点编辑1、设置夹点颜色、大小。工具→选项→选择。 2、利用夹点进行复制。 1)、旋转并复制:选定对象→单击夹点→RO(旋转)→C(复制)→移动单击。 2)、移动并复制:选定对象→......

    第六课《歉意礼仪》教案

    《歉意礼仪》教案 (一)团体暖身阶段 【引导语】同学们,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走过独木桥”。大家看到我们的地上已经划出了一段窄窄的区域,这就是我......

    演讲口才第六课--教案

    演讲口才第六课 一、教学目标 1、认清、读准声母g k h j q x ,学会送气,避免出现尖音问题; 2、会正确地完成口部操练习; 3、学会儿歌《小白狗》《分果果》《 小小鸡》《别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