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汉语必修一教案第六课 用爱倾听
高一汉语必修一教案第六课 用爱倾听
第六课 用爱倾听
词语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词的音、形、义,并能用 重点词语组词造句。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讲 解,学生课后巩固练习的方法进行。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 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会话以及工具书的使用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教学难点:使用重点词语组词和造句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请那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看过的战争片的内容?
2、请几位同学讲一讲喜欢什么兵器?
二、讲授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领读词语,每词语三遍。
3、板书词语,重点词语的含义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组词、造句,再将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三、词语讲解:
纷杂(形)多而乱,纷乱(近)纷杂的思绪 头绪纷杂 纷杂的问题 他冷静下来,整理着纷杂的思绪。
折腾(动)同:折磨
折腾人 来回折腾
这孩子太调皮,把人折腾坏了。
物色(动)同:寻找 物色对象 物色不上
请你帮我物色一位助手。倾听(形)仔细地听取 倾听声音 倾听意见
领导干部应该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
锲而不舍(组)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学好汉语。含辛茹苦(组)经受艰辛困苦。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打消(动)消除
打消念头 打消想法 他打消了请假回家的念头。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35个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动词及形容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多加练习。板书设计:
第六课 用爱倾听(词语)
锲而不舍(组)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学好汉语。含辛茹苦(组)经受艰辛困苦。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打消(动)消除
打消念头 打消想法 他打消了请假回家的念头。
作业:
1、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批语: 课后反思:
第六课 用爱倾听
初学课文(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默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办法达到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拥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根据课 文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教学手段:PPT,插图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说一说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了什么事?有关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吗?。(板书课题:第六课 用爱倾听)2.学生齐读课题。3.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首先教师范读之前,抽查一下预习情况,然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齐读式、分小组读)。(1)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出来。(2)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预设问题,然后逐段讲解: 1)我楼下那家情况如何?
夫妻双双下岗,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仅有一辆破旧得像个患严重哮喘病的人似的摩托车,靠他载客维持生活。2)我楼上那家情况如何?
给女儿买了一支萧,每天天刚亮就逼女儿练习。3)我的感觉是什么?
每晚被摩托车搅地没有睡意,早晨又被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4)楼上那家为什么天刚亮就逼女儿练习?
望女成凤,盼望独生女儿将来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能有美好的前途。5)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拥有爱心,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只要有爱心,许多声音都会变成美好的音乐。
三、课文小结: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能初步感悟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快乐。我是作家——我的楼下——我的楼上——我的朋友——朋友邻居——我的转变,从课文的主体看,拥有爱心,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很容易激起同学们的共鸣,如果换一个角度,学生更能把握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
五、板书设计: 楼下——维持生计
第六课 用心倾听 楼上——望女成凤 朋友——教育孩子 邻居——我的转变
六、批语:
七、课后反思:
第六课 用爱倾听
深学课文(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并能复述课文。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懂得拥有爱心,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只要有爱心,许多声音都会变成美好的音乐,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结构和重点句型 教学难点:使用重点句型造句。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你看到感人的事情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提醒归纳总结)
二、深学课文
1)人物活动探究之一:我的邻居。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下岗工人一家生活的艰辛? 2我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3楼上父母为什要孩子拉琴?孩子愿意吗?为什么?
4我是否理解这些邻居的生活?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处理杂音问题?
5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邻居,你会怎样对待他们? 2)人物形象和活动探究之二:朋友的邻居。1我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他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 2朋友为什么能理解邻居的这种做法?
3那位母亲孜孜不倦地教捡回来的孩子说话,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把孩子的发音看成是美妙的音乐?这表明了他们对母亲的什么感情? 3)人物形象和活动探究之三:我。
职业、对邻居的态度,对杂音的前后变化。概括我的特征:喜欢清静、善解人意,有一定的克制力,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学生自由发言,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朋友的那些话让我震撼?听了这些话,我的结论是什么?
三、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段(1)只有用爱心才能从纷杂的声音中听到美妙的音 乐。
第二段(2-3)我的住所充满纷杂的声音,对此我很无奈。第三段(4-5)叙述我由厌烦周围纷杂的声音到理解周围的
人的处境,决定不搬家的转变过程。
第四段(6-11)通过我和朋友的谈话,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中心思想: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对纷杂的声音,由刚开始的厌烦想搬家,到后来理解这些声音,打消了搬家的念头的过程,写出了人间真谛,用爱去听,这世界上就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美妙与和谐,让人觉得欣喜和欣慰。
四、重点句型
1、„„,„„,„„(三个连续的动词):他打开门,走进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2、就是„„,就是„„:对于我们,学习就是最重要的;对于父母,工作就是最重要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六课 用爱倾听 重点句型
1、„„,„„,„„(三个连续的动词):他打开门,走进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2、就是„„,就是„„:对于我们,学习就是最重要的;对于父母,工作就是最重要的。批语: 课后反思:
第六课 用爱倾听
课后练习(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课文进行一下巩固,掌握课后的练习。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中讲解的 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用脑。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1.2.3题 教学难点:练习1题
课型、课时:巩固练习,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式 学习方法:讨论法、模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习。(首先回顾课文内容,然后与学生一起做课后练习)
二、课后练习一)指定词语回答问题:
1、你们准备物色一个人接替他。
2、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对他的错误判断。
3、你还要折腾到什么时候。
4、我会纠正你的错误的。
5、我特地赶来叮嘱你要仔细/特地请你去办吧。
二)写一段话:
邻居家的孩子生病了,一直哭闹,折腾到三更半夜,这让我心情烦躁透了,第二天邻居上门说明原因,接连道歉,我接受了,并打消了搬家的念头。三)选择关联词语:
1、只有„„才,宁可„„也
2、虽然„„但是 3因为„„所以 4既然„„就 5不但„„而且 6与其„„不如 四)选择题:
1、A
2、C
3、B
4、A
5、B
6、A 五)句子排序:1DACB,2BADEC 六)C C A D C 七)1用摩托车载客,破旧的摩托车声让我无法忍受。2萧是父母对女儿的希望。3小男孩应该可以说话,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
4楼下的摩托车、楼上的箫声、朋友邻居的孩子的学说话声都让我感到美妙。
八)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人间的真谛,前后呼应,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十)BABAB 小结:本文通过练习对课文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练习。板书设计: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
1、用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批语:
课后反思: 第六课 用爱倾听 第五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按照话题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 学生用汉语会话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教师把话题话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 生进行交际会话。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 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用话题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教学难点:进行交际会话。课型、课时:口语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模仿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用交际话题内容来导入新课。
二、按照话题进行对话:
话题一:谈谈生活中倾听的重要性。
话题二:生活中思考而不吸纳意见和以为听取而不加以思考,这两种人有什么利弊?
话题三:人间处处有真情,生活中我们帮助过别人,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情这景我们都不会忘记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爱心,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小结:本课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
四、板书设计:把口语交际话题板书在黑板上
五、作业:
1、多观看汉语电视节目;
2、预习新课。批语: 第六课 用爱倾听
(第六课时)听力训练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听听力材料来提高学生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一边听录音一边做相关练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汉语听力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懂汉语材料,完成相关练习。教学难点:第二、三部分练习。课型、课时:听力训练,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学光盘
教学方法:采用指导法,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录音导入
二、听录音完成练习,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1-10.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ADBBB;CCADA 11-20.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CDDDD;ADACB 21-30.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DCDAB;CDCDA 小结:本课通过听力训练,提高了学生汉语的听力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板书设计: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预习新课 批语: 课后反思:
第二篇:用爱倾听 教案
第六课 用爱倾听
高一汉语必修一教案
词语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词的音、形、义,并能用 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讲 解,学生课后巩固练习的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 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会话 以及工具书的使用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教学难点:使用重点词语组词和造句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请那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看过的战争片的内容?
2、请几位同学讲一讲喜欢什么兵器?
二、讲授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领读词语,每词语三遍。
3、板书词语,重点词语的含义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并让 学生组词、造句,再将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三、词语讲解:
纷杂(形)多而乱,纷乱(近)纷杂的思绪 头绪纷杂 纷杂的问题 他冷静下来,整理着纷杂的思绪。折腾(动)同:折磨 折腾人
物色(动)同:寻找 物色对象 物色不上 请你帮我物色一位助手。倾听(形)仔细地听取 倾听声音 倾听意见 领导干部应该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
锲而不舍(组)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学好汉语。
含辛茹苦(组)经受艰辛困苦。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打消(动)消除 打消念头 打消想法 他打消了请假回家的念头。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 35 个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动词及形容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同学们 在课后多加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六课 用爱倾听(词语)
锲而不舍(组)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学好汉语。
含辛茹苦(组)经受艰辛困苦。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来回折腾 这孩子太调皮,把人折腾坏了。
打消(动)消除 打消念头 打消想法 他打消了请假回家的念头。作业:
1、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课后反思:
第六课 用爱倾听 初学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默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办法达到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拥有爱 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根据课 文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三篇:用爱倾听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高一汉语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六课《用爱倾听》第一课时,初学课文。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用爱倾听 》是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汉语必修一第 三 单元第 六课 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这为过渡到本课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册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同时这篇文章也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起到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识记:
纷杂 烦躁 物色 锲而不舍 含辛茹苦 打消 抛弃 等词语意义和用法
理解;用爱倾听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
.在课文学习和真实交际中,扩展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者遇到的一件事情和他跟朋友的交谈中让学生明白,人和人之间只要有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丽、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幸福的道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遇到的一件事情和他跟朋友的交谈中让学生明白,人和人之间只要有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丽、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幸福的道理。
2.让学生明白宽容对待别人的道理。3.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词语:
连贯 转换 放弃 抛弃 揪心 纠正 折腾 倾听 打消 4.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句型: 就是„„就是„„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门培养人交际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还要使学生学生拓展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进行学习。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
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材料导入。
导语设计的依据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汉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升华。
3、课堂小结,强化内容。(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破旧揪心呜咽烦躁 苦衷 嘈杂 猜测 普照诧异 抛弃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
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根据情境,用所给词写一段话。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本着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原则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得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后反思
1、教学所得:
(1)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良好的课件展示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3)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递进,衔接较好(4)对学生课堂成果的展示,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使学生更能充分肯定自己,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2、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不够了解,课堂引导存在问题;
(2)课堂时间分配欠佳,导致讲解练习时过于匆忙粗略;
3、改进的措施:
(1)调整授课语速,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2)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需要加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快乐汉语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
我家不太大
海南师范大学宋安琪
教学目标:
1、掌握生词“房子、大、个、房间、厨房、七、八、九、十”。
2、掌握句式“他家很大,他家有十个房间。我家不大,我家有五个房间。”
3、学会写汉字“子、大、个、有”。
4、学会生母“j q
x ”的发音。教学重点:谈房子。
教学难点:生母“j q
x”的发音,汉字“子、大、个、有”。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照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出示本课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生词。
二、学习生词。
1、房子。图片展示。一个房子
2、房间:图片展示。一个房间
3、厨房:图片展示。扩展“卧室、客厅、书房”。
4、大;图片对比“小”。小猫
— 大猫
小狗 —— 大狗
小房子 —— 大房子
小房间
——大房间
5、七、八、九、十:讲解中国人的数字手语表示法。教师用手语,学生说数字。老师说数字,学生做手语。
三、做练习1,让学生听录音,根据听到的内容,将这个生词的序号填写进空格内。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词的发音、意义和汉字字形的对照。
四、教师带读练习3,引入学习“很”、表存在的“有”。
如;我家很大。他家很小。这个房间很大。那个房间很小。
我家有三个房间。他家有五个房间。
五、看图说话。课件展示老师家的图片。
引导学生说;这是老师家。老师家不大。有四个房间。厨房很小。
六、学生说说自己的家。
七、写汉字,动画演示笔顺。
学生观看笔顺演示视频,学写汉字“子、大、个、有”。
八、语音训练,练习题9。
老师示范,学生跟读,边读边用手“画”声调。
第五篇:高一第六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6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学内容: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通过分析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方法与过程:以罗丹的雕塑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的特征进行了解,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了解生活与艺术美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美术作品进一步的分析中,让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式美的意义及其构成,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来了解艺术美与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做到从对形象的感受进入形式分析。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中的美术作品具有强烈艺术美和形式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与教师引导下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感悟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法则,使学生能够提高欣赏其他美术作品的能力。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A)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B)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父亲虽不同意,但姐姐却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钱供他学习,因此罗丹得以进入巴黎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技工的图画与数学学校学画,但不久便因买不起油画颜料而转入雕塑班,并成为当时著名动物雕塑家巴耶的学生。三年的学习使他打下良好的传统雕塑基础,但他三年报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个主考官给他的评价是:“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但更大的打击还是姐姐的过世。从此他心灰意冷,便进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长埃马尔神父发现了他的才能,便鼓励他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还在修道院内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画室。为了表达对神父的感激之情,罗丹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从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罗丹的不同凡响之处了。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
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热里柯在19岁时进入格兰的画室,格兰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华。热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现出他的大度和热情。由于自小喜爱骑马,以后他成为画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意大利时,迷恋上米开朗基罗和意大利巴洛克画家的作品。热里柯到达罗马后,不是一头扎进美术馆里,而是在街头发现自己的生活:人民广场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罗马狂欢节,一群无鞍马选手准备参赛,这是些青年农民。鼎沸的人群勉强闪出一条极窄的通道,让狂奔的观者攀缘在房子和教堂上,为赛马手呐喊助兴。这幕旋风般令人亢奋的群情与盛况,激起了画家的兴趣。热里柯当场画了许多与马有关的速写。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热里柯向浪漫主义和现代倾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艺复兴的传统发起了总攻,这就是结束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延续的对视觉真实的再现,这种再现一直使得艺术家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而从浪漫主义开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义某些极端的探索),艺术的个性化、艺术家的能动地位和艺术自身的价值体现逐步具有了主导意义,现实只是成为艺术和艺术家独立发展的参考,艺术的意义超过了现实的意义,或者说艺术家的现实观发生了变化。热里柯在这里不是再现他的所见,而是把他的所见情绪化地表现出来,代表了浪漫主义的特征。雄视(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寿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是李叔同和经享颐的学生。1923年任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和上海美专国画系教师,开始研究中国画,并与吴昌硕交往密切,得到吴昌硕的称赞。1928年受林风眠之聘任西湖国立艺术院国画系主任、教授。1944年后任校长。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性格的写照,也是近代中国集体人格的反映。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难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恒苦难的常青藤,它攀缘在这被弃的墙上,墙内是反叛的人们藏着的罪恶与善行。作为基督徒,我相信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关闭包豪斯时,他是这个学院最早移居美国的教师之一。在美国,他成为宣扬包豪斯设计革命和设计手段新观念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罗琳那开设的著名的黑山学院成为传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阵地,也成为美国先锋派艺术家荟萃和获取灵感的大本营。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实,早在瓦萨雷利和巴黎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之前,阿尔伯斯就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动力知觉绘画,他的这种创造使包豪斯构成派变成一种更有活力的抽象艺术。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定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又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后终使伦勃朗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有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工会理事》后,他的继妻和他惟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定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关于这一作品,过去流传的说法是:当此画的定制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位置,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结果遭到伦勃朗的拒绝。定画者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伦勃朗败诉,他从此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他后半生的贫困生活也与《夜巡》一画有关。近几十年来,经过许多国家专家的考证,证明上述说法并不可靠,乃是伦勃朗死后一些传记作家,为了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而制造出来的。事实上,《夜巡》一画最后仍为定制者所接受,伦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议定的报酬。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导艺术家应积极投身于现代科技文明,在艺术中努力表现这些成就,鼓动艺术家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运动、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运动感的表现是艺术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动感。波丘尼是未来派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可惜他在艺术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当一战爆发时他自愿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强之时战死于意大利前线,年仅34岁。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最清楚地表现风格派特征的建筑,是由里特维特(1888—1964)于1924年与他的客户——室内设计师斯劳德夫人共同设计,位于乌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该建筑坐落于城郊的一片开阔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维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绘画,似一件摆设多于一座可居住的建筑。建筑形式表达清晰但却手法轻灵,各部分都是由面与线构成,表现得若隐若现、难以捉摸,使得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对空间的体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古希腊)
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从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来,无数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态的女裸体像上,热情歌颂这位体现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和永恒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既貌美婀娜、体态万方,又庄重典雅的裸体女神雕像,就要算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尽管她双臂残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无懈可击的躯体,仍然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很多为她复原双臂的雕刻家的复制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C)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变化与统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黄金分割率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对比与和谐
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节奏与韵律 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在美术中,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的反复对比与呼应,以及构图或形象特征的动态化表现来显示其节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认为,中国的古塔就非常具有像音乐旋律一样强烈的节奏感。造型艺术中潜在的感
染力和表现力,属于形式美感中深一层的现象,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情感、气势或韵味的表现。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有多方面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反复和呼应,都能够产生韵律。有起伏变化的韵律,有连续变化的韵律,有渐次变化的韵律,有分割变化的韵律。韵律是各种不同方式变化中产生的,有意识地利用变化中的节奏,有所强调和控制,并与整体融会和谐,自然会显现出韵律。
六: 教学过程:
1、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来联系实际的了解教材的主旨,弄清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死记硬背概念,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具体作品中去。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来结合作品理解本课中心意思,学会认识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价值与意义。
3、教学中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音乐、物理等,并让学生进行作业联系来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教师教学 A、导入新课
讨论:分组给予《欧米艾尔》评价。问题:为什么看起来不是很“漂亮”的形象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B、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根据不同组对罗丹雕塑的不同认识,总结出: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美术形象------既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艺术美------无论哪种美术形象,它们都不是与生活完全等同的,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因此,人们称这种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欣赏席里柯作品《艾普色姆的赛马》, 提问:比较摄影作品的奔马与绘画作品中的奔马带给自已的感受,有何不同?
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但通过以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这就是艺术美与形式美所表达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欣赏潘天寿的作品《雄视》
提问:从画面的韵律、节奏、对比与平衡,即对立与统一的形式变化上分组分析这幅画的形式上的特点。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1、语言元素(点、线、面、体、色)及 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什么?
-----对比统一(也称多样统一、和谐)。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比例等因素。
请学生列出黄金分割的方法: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黄金分割率 1.618:1或1:0.618 欣赏作品《荷矛者》《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从雕塑作品中体会比例形式美在人物中的运用及效果。
结合学生们平时所欣赏的模特儿的身材特点,体会合乎比例的人物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欣赏《夜巡》
利用光线对主体人物的形象的刻划,形成画面中心,然后形成几个次中心,使画面形成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流动和紧张的感觉。C、课堂总结
本节课从艺术的形式美上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进行了了解。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探讨:
1、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好看的事物为什么会通过艺术家的加工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我们的欣赏我们能总结出哪些形式美的法则?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艺术美是通过对现实物象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后产生的形象给予观者以心灵共鸣和美的感受,相对于现实生活,也称为“第二自然”。
2、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其中包含了比例、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要素。
课后作业:运用新学习的形式美的法则去分析一幅名家作品。分小组在下节课上交分析结果。七: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