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AD第六课教案[本站推荐]
一、夹点编辑
1、设置夹点颜色、大小。工具→选项→选择。
2、利用夹点进行复制。1)、旋转并复制:选定对象→单击夹点→RO(旋转)→C(复制)→移动单击。2)、移动并复制:选定对象→单击夹点→MO→C→移动单击(按住SHIFT键等距复制)。3)、拉伸、移动、旋转、缩放及镜像等操作。子菜单:“基点(B)、复制(C)、放弃(U)、退出(X)”。
二、建立图层(LA)
作用:管理图形,可以对某个图层上的对象进行锁定、隐藏的操作,并可统一管理其线型、颜色等。1)、建立图层:格式→图层→新建→输入层名,单击“线型”对应的单词可以设置线型(用“加载”可以添加线型、颜色)。2)、改变虚线的比例:格式→线型→显示细节→在“全局比例因子”中输入数值。3)、“对象特性”工具栏为图层工具栏。
在机械、建筑等工程制图中,图形中主要包括基准线、轮廓线、虚线、剖面线、尺寸标注以及文字说明等元素。
三、属性管理器(MO)
工具→对象特性管理器(CTRL+1)
可以直接在“特性”窗口中设置和和修改对象的特性。
四、格式刷(属性匹配)(matchprop)修改→特性匹配
此命令可以将一个选定对象的属性复制到另一个或其他多个对象上。
五、过滤:(FI)
在多个对象中选择或者删除我们想要的对象。
六、块的操作:
1、绘图→块→创建→输入块名,单击“选择对象”,选择要组成块的对象,单击“基点”选择块被插入时插入点→确定。
2、将块中对象保存为独立的图形文件的步聚。WBLOCK→
在“写块”对话框中,指定要写到文件的块或对象,包括:
块:指定要保存为文件的块→从“块”列表中选择要保存为文件的块名。整个图形:选择当前图形作为一个块。
对象:指定要保存为文件的对象→在“基点”下,使用“拾取点”按钮定义块的基点→在“对象”下,使用“选择对象”按钮为块文件选择对象→输入新文件的名称→“确定”。
此时,块定义保存为图形文件。
3、定义属性(AT)
属性是可以和块一起的一种文字。当一个属性和图形一起被定义成一个块时,当插入该块时,系统会提示输入相应的属性值。
4、将属性附着在块上
重新定义块,要选择对象时加选属性即可。
CAD第六课教程
5、插入块(I)
插入→块→单击块名或文件打开块→OK→指定插入点(与基点重合)→输入X轴的缩放比例→输入Y轴的缩放比例(默认=X轴)→输入旋转角度。
七、点命令与块
1、将点或块沿对象的长度或周长等间隔排列。(DIV)
绘图→点→定数等分→选定对象→B→输入块名→是否沿对象旋转对齐→输入插入块的个数。
2、将点或块按指定的间距放置。(ME)
绘图→点→定距等分→选定对象→B→输入块名→是否沿对象旋转对齐→指定间距。
块是一个或多个对象形成的对象集合,常用于绘制复杂、重复的图形。
第二篇: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能力目标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四)授新课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五)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目标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3.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候,检查出勤情况
(二)复习
(三)导入新课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
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果断处置“7·5”事件,当地政府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1 000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四)授新课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
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五)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六课教案
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我们在本课遇到的首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问题,这对于鉴赏美术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 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
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 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雄视(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
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
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 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
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 馆藏,古希腊)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
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变化与统一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黄金分割率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 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对比与和谐
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节奏与韵律
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在美术中,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的反复对比与呼应,以及构图或形象特征的动态化表现来显示其节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经认为,中国的古塔就非常具有像音乐旋律一样强烈的节奏感。造型艺术中潜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属于形式美感中深一层的现象,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情感、气势或韵味的表现。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有多方面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反复和呼应,都能够产生韵律。有起伏变化的韵律,有连续变化的韵律,有渐次变化的韵律,有分割变化的韵律。韵律是各种不同方式变化中产生的,有意识地利用变化中的节奏,有所强调和控制,并与整体融会和谐,自然会显现出韵律。
第四篇: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六课洋务运动
课前动员;
同学们,我们城郊乡一初中是全县各初中的模范和榜样,尤其学生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素质高,涵养好我是早有耳闻。今天能够借我们学校三尺讲台上一节课,如此近距离的了解认识乡中的同学们我深感荣幸,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愿意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们吗?(愿意)好,我拭目以待。
喊起立 互致问候,落座。激趣导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步入到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打击,其 统治已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那么这场自救运动能否挽救集贫集弱的清政府,我们来学习新课《洋务运动》了解这场运动的始末。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们举行一个小比赛,“男女生PK”,既然是比赛那就得有裁判和比赛规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老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第一,老师是唯一的裁判,在这么多领导和老师面前,请相信我的公平,公正,坚决杜绝越权行为,如有异议,请举手为自己申诉。第二,男生做为男子汉,要绅士一些,豁达大度不能小肚鸡肠。而女生不能小家子气,要落落大方,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我想问下二一班的帅哥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那么女生们你们对胜利有没有信心?“有”
师:(出示课件一短文)好比赛开始,首先男生齐读第一小节,女生考虑下列问题:什么是洋务派?
女生:洋务派,是指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僚集团。师:洋务派的代表有哪些人?(出示课件二)
女生: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师:这段话中有一个文绉绉的名词“师夷长技”是什么意思?女生:即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师: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将近百万的大清王朝军队打得是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无丝毫无招架之力。痛定思痛,洋务派官员们认识到西方军事武器的先进,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
(出示课件三表格)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考虑:
师:前期洋务派以什么为口号?重点发展什么?筹建了哪些具体的企业?
男生答: “自强”,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李鸿章合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兴办的福州船政局。(课件四军工业)
师;有句俗话说的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这一过程中洋务派们渐觉捉襟见肘财力不支于是在洋务运动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办一些民用企业来弥补财力不足。那么后期以什么为口号,筹建了那些具体的民用企业?
男生答:后期口号是:“求富”重点发展民用工业,企业有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课件五民用企业)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内容
男生:创办新式海军;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近代人才(课件六京师同文馆)师:鸦片战争结束后原本可以通过外交谈方式解决善后问题。但是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泱泱大国当时竟然连一个通晓英语的翻译都找不到,只好聘请洋人当翻译,俗话说,胳膊肘不会向外拐,洋翻译和洋鬼子狼狈为奸暗中搞鬼,清政府只好任人宰割。京师同文馆由此产生,在他创办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像思想家严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教育家唐国安等优秀学子通过学习和观察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洋务派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精神,这些近代企业出具规模,甚至一些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师:通过上述学习,我们感觉到洋务派们兴办的洋务运动可谓是轰轰烈烈煞有声势,那么洋务运动结果如何?是不是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呢?我们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洋务运动的评价齐读最后一段话,(课件七)师: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 师: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29面挟技居奇凭借所掌握的技术来为讨价还价资本谋取利益。因此外国人是不可能将核心技术让中国人掌握的(2)洋务派管理和自身都存在问题 贪污腐败,现代管理经验跟不上。(3)立新而不破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讲述:这时的清政府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房梁已经腐朽,摇摇欲坠,而仅仅换上几片瓦,修一修下门窗就想改变根本问题,无疑是不现实的。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在意料之中.那么怎样评价这场运动呢?
师: 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抽背课文每组抽三人每成功一次加十分。
课堂小结,致谢结束。(课件八欢迎批评指正。)
第五篇:第六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求富,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从而由感知历史到逐步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从多种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借以自强求富。他们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教学流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开始。
同学们请看本课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之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这是我们在本课中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为什么会兴起洋务运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第一段的内容。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明的人士。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开始抛弃原有的夜郎自大的观念,逐渐地向西方靠拢。他们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这部分人中有的成了后来的洋务派。在他们的努力下,洋务运动兴起于中国的大地上。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答:在中央是恭亲王奕訢,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洋务派是当时清朝地主阶级中较开明的一派,他们是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亲身的体会。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担任封疆大吏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中央政府中获得了恭亲王奕訢的支持。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技”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六十年代初,他们所看到的“长技”,仅仅是船坚炮利,因此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和军工生产,创办制造局、船政局等。后来,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着手建立近代工矿交通企业。问:洋务运动主要打着什么样的旗号进行? 答:“自强”、“求富”。
问: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又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在各地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同学们从上面的回答中,能否得出“洋务”的含义?请大家讨论一下。答:“洋务”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务,它包括军事、民用工业的创办、训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后又扩展到修路、开矿、办厂等。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到了七十年代,又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弥补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燃料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又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问:洋务运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答:洋务运动到19世纪90年代破产,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板书)
背景:清朝内外交困
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李左张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口号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内容 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代表——江南制造总局。
上面我们学习的是洋务运动的概况。那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导致它失败的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根本的呢?
答:⒈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⒉洋人挟技自居,不肯真正地帮助中国。
⒊产品质量不过关。比如,洋务企业制造的炸弹,铜箍不合格,战时需用挫刀加工,然后才能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使用过这种炮弹,深受其害。
⒋官吏贪污,中饱私囊。比如上海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从1873年到1893年,它获利白银六百多万两,但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⒌闲散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人没有政治上、人身上的自由。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内部为维护清朝统治而采取的学习西方技术的措施。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变器不变道”(器指技术,如坚船利炮;道指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因此,我们把洋务运动称作是技术层面上的变革。在近代化问题上,洋务运动只是在经济上的机器生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由于没有做配套改革,因此,失败是必然的。而且,对曾、李、左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实行政治上的变革,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由于只是技术上的改进,因此在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近代化的机器生产面对的是中世纪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洋务企业中司空见惯。从军事工业来看,完全采取官办的形式。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金、军饷等。它们的产品,不是普遍的商品,不参加市场的交换。它们所生产的枪炮、弹药、船舰,一般是由清政府调拔使用,不计算产品的价格。在经营管理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就组织而言,每个局、厂不是独立的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上有总督、巡抚监督、总理衙门节制;下有总办、会办、提调、委员、司事等。另外还有一批挂名支薪,并未到差的人员。工厂衙门化,是企业办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以当时的福州船政局为例,据1873年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称:闽局(福州船政局)每月“洋员匠薪”“监工员薪水”“书役工伙”“工匠工食”“使丁运夫挑工口粮”“各船薪费”等项开支共约三万九千余两。当时该局每月额定经费为五万两,“薪水工食”等竟占去将近百分之八十,无怪乎该厂造船费用大大超过了向国外购船的费用。
洋务运动没有在全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只凭几个热心的督抚在办理,力量分散,难成大势。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评价这场运动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0页最后一段的内容,看一下教材的观点是什么。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思考时可以看课本上所引的李鸿章反省的一段话。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⒈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办起来后,清政府一败再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⒉洋务派学习西方仅限于学习科学技术,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封建制度便可长治久安。单纯地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其实,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的统治是必然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变器不变道”的指导思想注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近代化的经济模式的建立必须用近代化的政治制度来做保证,思想文化的传播乃至成为主流也是必要的。而洋务运动做不到这点。
二、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这两个因素增长的速度越快,封建生产关系瓦解的速度就越快。这是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统治的第二个理由。
三、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统治还表现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辩论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了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这也是洋务派办洋务所没有想到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确实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我们在评价洋务运动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地主阶级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故而在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变器不变道”决定了洋务运动不会改变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使得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人和科技人员,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5.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在讲述洋务运动的失败时,向学生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指导学生分析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日本的改革成功而中国的改革却遭到失败,从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能力。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30页“动脑筋”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⒈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办起来后,清政府一败再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⒉洋务派学习西方仅限于学习科学技术,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封建制度便可长治久安。单纯地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