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获奖教案

时间:2019-05-15 02:5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赤壁赋获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赤壁赋获奖教案》。

第一篇:赤壁赋获奖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走进苏轼 三.何为赋

二、情感思路(3分钟)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问题一:作者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抓文本,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表示情感的字)乐-------悲--------喜

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一节,注意体会作者的“乐”的情感。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乐心情。问题二:作者在游赤壁时因何而乐? 观美景而乐。

景具体为:清风、静水、明月、白露、夜游赤壁的美景图:

-1-在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景中,作者驾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意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赛似仙境。

试想一下,当背负罪名、双脚带上无形镣铐的苏子来到举目无亲的黄州,在抛却了白日的烦忧后见到如此美妙的夜景图,他自是陶醉其中、快乐无比。

正所谓乐极生悲吧,从下文中可见,很快苏子的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阵阵悲意渐起、渐深、渐浓,一如水中的涟漪正一圈一圈的散开。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歌声:“美人”一般认为是君主,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感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箫声幽怨凄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六个比喻,箫声的悲哀凄凉);

-2-(3)学习第3节: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1、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一世英豪,也终为过眼云烟,何况吾辈小卒,命运不济、仕途坎坷,谈何理想、只顾泛舟、喝酒,令人可悲。

2、由江水的浩大、无穷想到人生渺小、短暂。

3、由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不可得想到理想的无法实现,摆脱不了现实的困境。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走出了悲情、走向了超脱。问题四:作者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苏子的自解)

(4)学习第4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七、总结:【课件】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所以,苏轼是——【课件】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课件】(读)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谢谢大家,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第二篇:赤壁赋获奖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赛课)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3分钟)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三、赏“乐”之景【课件】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2)

(2)有哪些景?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 ◆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读第一段)

四、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第二段)

(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第三段)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五、悟“乐”之理【课件】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苏”之韵【课件】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3 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1082 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七、总结:【课件】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所以,苏轼是——【课件】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课件】(读)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周国平

第三篇:赤壁赋获奖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赛课)

◆云阳中学 王益均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3分钟)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三、赏“乐”之景【课件】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2)有哪些景?

-1-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 ◆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读第一段)

四、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第二段)

(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第三段)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五、悟“乐”之理【课件】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苏”之韵【课件】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3 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1082 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七、总结:【课件】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所以,苏轼是——【课件】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课件】(读)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谢谢大家,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周国平

第四篇: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第五篇: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并默写本文。

2、了解本文的文言句式,积累文言实词“望”“如”和虚词“之”等的用法。

3、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

【复习重点】

1、熟练背诵并默写本文。

2、了解本文的文言句式,积累文言实词“望”“如”和虚词“之”等的用法。

【复习难点】

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

一、情景导入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二、回顾预习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2012四川)

2、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2012全国卷)

3、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

4、客有吹洞箫者,__________,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广东)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2012山东)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2011辽宁)

三、精讲点拨

1、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

举酒属.客 同“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同“凭”,山川相缪. 同“缭”,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 同 樽 酒杯

2、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2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 攻下 顺流而东.也 向东挺进 名词作动词

○3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 向南 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 向西 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 向东 名词作状语

○4意动用法 侣 .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侣 以„„朋友

3、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

古义: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使„„哭泣

4、找出文中出现的下列句式(1)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变式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2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予怀兮渺渺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三、当堂达标 【翻译句子】(先标出重点词语再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分)客有吹洞箫者1分 倚歌1分 如1分

慕1分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西东1分

缪1分 被动句1分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分)

将1分

则1分 曾1分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虽 通顺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分)

补充主语

状语后置

既白 【文言文翻译方法小结】 1调 倒装句语序要调整

2留 人名地名官职名国号年号等 3补 省略的内容要用括号补充 4删 无意义的虚词

5换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四、总结提升

【实词积累】

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吾尝跂而望矣

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 德高望重 名望 威望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希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观察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怨恨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念头 想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到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如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比得上 赶得上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后序》)到 往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如果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高祖本纪》)„„的样子

【文言虚词“之”】

(1)舞幽壑之潜蛟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助词 的

(2)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谓之间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

(5)驾一叶之扁舟/顷之,燕昭王卒

助词(6)句读之不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拓展延伸

(文段一)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文段一)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文段二)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助至南海,夸⑤之于唐僧:“此何难⑥之有?”唐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僧曰:“汝⑦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乎?”

自己动手整理一下虚词“之”有哪些用法?)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别人

下载赤壁赋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赤壁赋获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导入:孔子在论语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到今文人墨客就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文人墨客登山临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山水把情感传递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的名......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赤壁赋教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 无生上课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一、教材分析:《前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千古传诵的名篇之一。这篇文赋辞藻优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后口留余香;文章表达的思想深奥而富有哲理。总......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 苏轼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