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世界通史(现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世界通史(古代史)》,《世界通史(近代史)》。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整体世界观的视角分析人类历史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走向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人类历史的基本进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适应和胜任中学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准备报考世界历史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而准确的知识信息。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的军备竞赛以及巴尔干问题等方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了解这次大战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分析这次大战造成的损失及其带来的后果。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
一、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二、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三国同盟
(二)三国协约
三、军备竞赛
四、巴尔干问题
(一)波斯尼亚危机
(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性质
一、战争的爆发
二、大战的性质
第三节 大战的性质
一、战争的阶段:1914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线
(二)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二、战争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一)德军在东线的胜利
(二)保加利亚的参战
(三)意大利的参战
(四)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五)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六)日德兰海战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一)战争的僵持
(二)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
四、大战的结束
(一)战争给欧洲交战国造成的政治危机
(二)美国的参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三)大战的结束
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三、战争引起了一系列革命
四、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第二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认识1917年前夕俄国的社会状况和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分析俄国在这一年连续爆发两次革命的原因;沙皇政府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连续倒台的原因;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理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内战胜利的原因与后果。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俄国的经济状况和阶级构成
(一)经济发展的两重性
(二)人口和阶级构成
二、沙皇的专制独裁和政治上的腐朽
三、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俄国革命的催化剂
五、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第二节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武装起义 一、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一)二月革命与沙皇统治的崩溃
(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二、列宁的《四月提纲》
三、临时政府继续参战和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一)临时政府的第一次危机
(二)临时政府的第二次危机
(三)临时政府的第三次危机和七月事件
四、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
五、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和革命形势的形成
六、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一)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七、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一)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第三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国内政治经济措施
(一)挫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否定新政权的企图
(二)加强同左派社会革命党合作,争取农民对新政权的支持
(三)同社会革命党展开政治较量,解散立宪会议
(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五)政府的经济措施
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一)签约的背景和原因
(二)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意见分歧
(三)和约的签订
(四)和约的内容、意义和后果
三、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国内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二)内战的爆发和1918年的内战形势
(三)战时紧急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四、粉碎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五、苏维埃俄国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以及内战的后果
(一)苏俄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
(二)内战的后果
第三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巴黎和会召开前夕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与称霸计划;《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形势的变化和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情况;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国际联盟的成立以及对盟约的评价。
第一节 巴黎和会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
(二)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
(三)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英国
(四)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
(五)意大利和日本的目标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二)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
(三)《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和内容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圣日尔曼条约》
(二)《纳伊条约》
(三)《特里亚农条约》
(四)《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五)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二)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美日英三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二)《四国条约》
(三)《五国海军条约》
(四)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
(五)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和影响
第三节 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的成立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试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内政和外交概况。内容有:英国经济的衰落、政党政治的变化和自治领地位的提高。法国经济的恢复、多党制下的政局变化和谋求国家安全的措施。德国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特点、经济的复兴和大国地位的恢复。法西斯运动在意大利的兴起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其隐患、政治保守局面的产生。日本经济的萧条、政党政治的出现、企图侵略中国的外交方针。
第一节 战胜国英、法的困境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一)持续萧条的经济
(二)第一届工党政府
(三)1926年大罢工
(四)爱尔兰自治和英国自治领地位的提高
二、政府频繁更替与极力谋求安全的法国
(一)经济的恢复
(二)多党制下的政局变化
(三)寻求安全
第二节 从十一月革命到魏玛共和国的德国 一、十一月革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一)革命前夕德国的经济政治状况
(二)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帝国的崩溃
二、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政局变化和经济恢复
(一)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二)魏玛共和国政局的动荡
(三)经济的复兴
(四)重新恢复国际大国地位
第三节
首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意大利
一、法西斯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落后与国力的虚弱
(二)一战导致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
(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四)政府与人民以及社会之间的对立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一)墨索里尼的早期生平
(二)法西斯运动的第一阶段:寻求中下层群众的支持
(三)法西斯运动的第二阶段: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
(四)法西斯运动的第三阶段:夺取全国政权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节 美国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保守
一、经济繁荣及其隐患
(一)柯立芝繁荣
(二)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
二、“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一)哈定政府
(二)柯立芝政府
(三)胡佛政府
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一、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
(一)从战争时期的繁荣到战后的持续萧条
(二)日本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原因
二、政党内阁时期及其外交政策
(一)第一个政党内阁——原敬内阁
(二)政党内阁时期
三、协调外交
四、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
第五章 首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试验的苏联(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20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主要内容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订和实施,党内斗争,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及其评价五年计划的制订、实施、特点、成就与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评价,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大清洗运动。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四、列宁晚年对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设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订和确立
(一)党内的第一次斗争: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的斗争
(二)“新反对派”与斯大林之争: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纲领的阐述
(四)党内的第三次斗争: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
(五)五年计划的制订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一)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摇摆与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
(二)粮食收购危机与非常措施的实行
(三)党内的第四次斗争: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
(四)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展开 三、五年计划的实施
(一)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其特征
(二)五年计划的成就
(三)五年计划的严重缺陷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一、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
(一)1936年宪法
(二)斯大林模式及其特点
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二)大清洗运动的全面开展
第六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三洲的民族民主运动(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着重认识和分析亚洲和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重点把握的内容有:这一时期民族民主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甘地主义;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与世俗化改革以及革命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凯末尔主义;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概况
一、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二、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社会背景
(二)甘地和甘地主义
(三)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
(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
(二)群众性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三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凯末尔革命
(一)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
(二)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
二、世俗化改革
(一)政治改革
(二)法制改革
(三)教育改革
(四)文化改革
(五)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
(六)经济改革
第四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一)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
(二)柴鲁尔和华夫脱党
(三)埃及1913年三月起义
二、埃及的初步独立和1929年宪法
(一)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二)1923年宪法
(三)华夫脱运动的结局和历史意义
第七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次危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后果;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
这次经济危机对德国纳粹运动发展和希特勒上台执政的影响、法西斯专政在德国的建立;经济危机影响下日本政局的变化和军部势力的膨胀、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的确立。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主要表现和特点
二、危机爆发的原因
三、危机的后果
第二节
罗斯福新政
一、危机的突发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
二、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生平介绍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三、对新政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一)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二)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二、共和国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一)共和国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二)希特勒上台执政的原因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一)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法西斯独裁统治
第四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二)军费膨胀与“军财抱合”
(三)高桥财政与倾销政策
(四)“协调外交”的破产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一)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二)法西斯势力的形成
(三)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活跃与侵华战争的开始
(四)法西斯势力掀起一系列**与政党政治时期的结束
(五)法西斯政权的初步确立
第八章法西斯国家走向战争与世界各大国的反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大战的历程以及世界各大国对这一历程所做出的反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国、法国、美国和国际联盟采取的纵容政策;1936年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和英国、法国采取的所谓“不干涉”政策;1938年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英国、法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以及这种政策的典型表现——慕尼黑协定;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的纵容
(一)意大利的扩张计划
(二)英、法两国的纵容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一)战争的爆发
(二)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
(三)美国的中立法
(四)霍尔—赖伐尔协定
(五)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六)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第二节 西班牙内战和德意的武装干涉以及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一、西班牙内战的爆发
(一)西班牙共和国的建立
(二)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
(三)武装叛乱的开始
二、德国和意大利的武装干涉
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及其实质和原因
四、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国的支持
五、西班牙共和国的灭亡
第三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一)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
(二)1936年的德奥协定
(三)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
(四)意大利放弃奥地利
(五)英、法的绥靖政策
(六)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协定
(一)苏台德问题与五月危机
(二)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
(三)慕尼黑协定及其严重后果
第四节 大战的迫近
一、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二、波兰危机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三、英、法、苏三国谈判
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条约签订的背景
(二)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
(三)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并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历程,包括大战的全面开始、战争的扩大、大战的转折以及大战的结束。学生应着重掌握以下内容:德国入侵波兰与波兰的迅速败亡原因,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法国败亡的原因与教训,不列颠之战,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与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原因,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性的战役,非洲战场状况,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美国投掷原子弹,日本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一、德国入侵波兰
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三、西线战争和法国的崩溃
(一)“奇怪的战争”及其实质
(二)德国入侵丹麦、挪威
(三)从“黄色方案”到曼斯坦因计划
(四)英法两国的战略失误
(五)德国发动西线进攻与荷、比、卢亡国
(六)敦刻尔克大撤退
(七)法国的败降及其原因分析
四、不列颠之战
(一)法国败降后英国的处境
(二)不列颠之战
五、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德国入侵巴尔干和北非
(一)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
(二)德国入侵巴尔干
(三)德意入侵东北非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一、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一)德国对侵苏战争的准备
(二)苏联的临战准备及其失误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二、莫斯科保卫战
三、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与准备
(二)珍珠港事件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库尔斯克战役
二、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
(一)阿拉曼战役
(二)美英盟军在西北非登陆和北非战场的胜利
(三)意大利投降
三、太平洋战局的变化
(一)1942年的美日战略
(二)珊瑚海海战
(三)中途岛海战
(四)瓜岛之战
四、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美英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及其原因
(三)第二战场的开辟
二、苏军解放沦陷国土
三、雅尔塔会议
四、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
五、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六、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最后攻势
七、美国投掷原子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日本投降
(一)美国投掷原子弹
(二)苏联对日作战
(三)日本投降
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法、课堂讨论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教案。
五、课程考核
平时布置作业,举行课堂讨论,期末举行考试。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参考书:[1]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布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5]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6]徐天新等.世界通史·现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朱贵生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1]甘地.甘地自传.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年.[12]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3]胡其鼎.希特勒.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4]邓蜀生.罗斯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5]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16]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7] 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8]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七、其他
本课程上接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连世界通史当代部分,因此属于世界通史的断代部分。
第二篇: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世界通史》
教 学 大 纲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通识类选修课,通过世界通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人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树立历史发展观;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辅助以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
第一章
原始社会(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它的发展过程,掌握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条件,认识原始社会在各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人类的起源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难点:人类的婚姻状态与社会组织的演变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知识要点: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生命的起源
从猿到人的过渡
最早的人属
直立人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劳动创造了人的理论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知识要点:旧石器时代
工具的进步
采集和狩猎生活
血缘家族
氏族的产生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知识要点: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及其意义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知识要点:金属工具的出现
社会大分工
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
父系氏族的解体
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 第五节 史前文化
知识要点:宗教的萌芽
史前艺术
科学知识的萌芽
文字的萌芽。思考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劳动起了什么作用?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原因是什么? 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章
古代埃及(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奴隶制度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并对古代埃及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
难点:埃及中央集权君主制形成的原因;埃及文明结束的原因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产生
知识要点:埃及的自然条件 国家的产生 诺姆
金字塔 第二节 古埃及国家的历史演进 知识要点:早王朝时期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土地制度与阶级结构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金字塔的建造及其后果
古王国的衰落
第一中间期时期的埃及
统一王国的重建
中王国的社会经济及王权的巩固
希克索斯人入侵与中王国的灭亡
新王国时代
埃赫那吞的改革
第三节 古埃及的文化
知识要点:文字
文学
建筑与艺术
科学知识
宗教
四、思考题:
1、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
2、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埃及古代史》,刘文鹏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三章
古代西亚(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亚一些主要国家,例如:苏美尔、古巴伦、亚述、新巴比伦和波斯等国家的古代奴隶制的主要特点,并对这些国家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杰出贡献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西亚文明的特点;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犹太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难点:古代西亚的民族与历史发展进程;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及居民 知识要点:自然条件
居民
西亚文明特点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文明国家
知识要点:苏美尔
古巴比伦
亚述
新巴比伦
腓尼基
第三节
古代巴勒斯坦
知识要点:巴勒斯坦
迦南
摩西十戒亚伯拉罕
扫罗 大卫
所罗门
第四节
古代伊朗
知识要点:伊朗高原
米底
波斯人
波斯国家的建立
对外扩张与帝国的形成居鲁士
冈比西斯
大流士一世
薛西斯
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建立
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
文明整合希波战争 第五节 古代西亚文化
知识要点:文学
科学
建筑
四、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四章
古代印度(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奴隶制度发展过程,并对早期佛教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让学生掌握古代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孔雀时代的基本特点,并对早期印度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主要教义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哈拉巴文明的特征;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原始佛教 难点:种姓制度与奴隶制的关系;佛教兴起的原因及其基本教义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古代印度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
知识要点:南亚次大陆
自然环境
居民
哈拉巴文明
黑暗时代
历史分期 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知识要点:吠陀经典
早期吠陀时代
后期吠陀时代
瓦尔那制度
婆罗门教 第三节 从列国分立到统一帝国
知识要点: 工商业的发展和大城市的兴起
兼并形势与摩揭陀称霸
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兴起
嗜那教 早期佛教的产生
基本教义
乔达摩·悉达多的传教活动
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孔雀帝国的建立
阿育王的统治及宗教政策
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
土地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的发展
评价阿育王
佛教传播路线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第四节 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知识要点:佛教的兴起
佛教的基本教义
发展和传播
四、思考题:
1、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3、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邱永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宗、尚会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宗教与印度社会》王树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五章
古代希腊(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了解“城邦”的概念,掌握斯巴达国家的形成过程及政治经济制度、奴隶制度。掌握雅典国家形成的过程,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及对雅典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爱琴文明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斯巴达国家的统治特征;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意义。
难点: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希腊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爱琴文明
知识要点:自然环境和居民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第二节 荷马时代 知识要点:《荷马史诗》 铁器
第三节 古风时代
知识要点:奴隶制城邦
斯巴达
雅典 公元前8—6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
城邦的形成及海外殖民斯巴达国家的产生
斯巴达国家的阶级结构
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
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形成雅典国家的萌芽
雅典的部落组织
提修斯改革
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及雅典城邦的形成梭伦改革
皮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 第四节 古典时代
知识要点:希波战争 爆发的原因
马拉松战役
萨拉米战役
希腊胜利的原因
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的起因及性质
主要经过
对希腊社会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城邦间的争霸战争
城邦危机 第五节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知识要点: 马其顿地区的自然条件
马其顿国家的形成腓力二世改革
马其顿征服希腊
科林斯会议
亚历山大东侵
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对亚历山大的评价
托勒密埃及王国的政治与经济制度
亚历山大里亚文化的繁荣
塞琉古王国的兴亡
马其顿王国及其控制下的希腊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希腊化 第六节 古代希腊的文化
知识要点:神话
文学
奥林匹亚运动
四、思考题:
1、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
2、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六章
古代罗马(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原因、古代罗马历史发展进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从而掌握罗马王政时代、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帝国时代、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及古代罗马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罗马共和国前期贵族和贫民的斗争及其结果;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向帝制的转变;罗马帝国的衰落。
难点:平民争取政治权力地斗争;罗马对外扩张的动因;罗马向帝制转变的原因;基督教的兴起和演变。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罗马的王政时代 知识要点: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伊达拉里亚文明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罗马城的起源
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 知识要点: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与军事组织
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对意大利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对外扩张胜利的原因
布匿战争
对马其顿的战争
行省制度
包税制
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西西里奴隶起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
马略军事改革及其后果
同盟者战争
苏拉独裁统治的建立
斯巴达克起义
前三头同盟与恺撒的独裁
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覆灭 第三节
罗马帝国 知识要点:元首政治的建立
皇权的加强
早期罗马帝国的内外政策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佛拉维王朝
安敦尼王朝的统治
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隶农制的发展及对帝国经济的影响
帝国前期的文化
三世纪危机
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演变 第四节 古代罗马文化
知识要点:文学
史学
哲学
建筑
四、思考题:
1、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3、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七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十字军东侵(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封建发展史、特点及原因
2、教权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2、十字军东侵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城市的兴起(3学时)
一、城市产生的原因
二、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
三、城市手工业及其行会
四、行会反城市贵族的斗争
五、帮工、学徒反行东的斗争
六、行会的解体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十字军东侵(3学时)一、十字军东侵的原因。
二、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及其所建立的十字军国家
三、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和拉丁帝国 四、十字军东侵的后果
五、思考题:
1、西欧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经过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后果和影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沃尔克《基督教会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八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封建制度
2、基督教与早期西欧社会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第二节 法国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巴黎起义与扎克雷起义
第三节 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农民起义(2学时)
一、战争起因
二、战争进程
三、战争影响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2学时)
一、德
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2、政治进程:
3、对外扩张:
4、教俗之争:
二、意 大 利
1、政治形势
2、使徒兄弟派
3、城市共和国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2学时)
1、西哥特时代
2、穆斯林的统治
3、收复失地运动
五、思考题:
1、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2、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六、参考文献: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九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基督教对东欧历史的影响 2拜占廷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东欧各国历史特点 2东欧各国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2学时)
一、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廷文化
第二节 波兰(2学时)
一、古波兰建国
二、波兰统一国家形成
三、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成立 第三节 捷克(2学时)
一、胡司宗教改革
二、胡司战争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2学时)
一、基辅罗斯
二、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三、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五、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六、参考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章 亚洲的封建国家(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阿拉伯国家产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文化发展与贡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史
2、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1学时)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一、四大哈里发的扩张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1学时)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非主义
第四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学时)
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
2、奥斯曼帝国的继续扩张和君士坦丁堡陷落
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及帝国的衰落
1、帝国的统治制度
2、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学时)
一、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
五、思考题:
1、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2、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3、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六、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一章 16世纪以前的非洲和美洲(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演变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1学时)
一、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
二、阿尤布王朝时期的埃及
三、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埃及
四、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二节 中南美洲(1学时)
一、马雅人国家
二、阿兹特克人
三、印加人国家
四、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五、思考题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二章 欧洲文艺复兴(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⒉对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2、人文主义思想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早期文艺复兴(3学时)
一、文艺复兴的大背景。
二、文艺复兴为什么起源于意大利。
第二节 意大利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3学时)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二、德、英、法、西等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三、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思考题
1、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2、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第十三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新航路的发现(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2学时)
一、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1、技术的进步
2、分工的扩大
3、手工工场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2学时)
一、社会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影响
四、早期殖民掠夺
五、思考题 1、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2、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3、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 同处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地理大发现》张箭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四章 封建专制时期的英国与法国(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英法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英法宗教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英法两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国(2学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三、海外殖民扩张及与西班牙的斗争 第二节 法国(2学时)
一、16世纪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的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
三、黎塞留与法国的重商主义
五、思考题
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意义
2、英法的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六、参考文献: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五章
尼德兰革命(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西班牙统一王国的形成 ⒉尼德兰革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性质
2、尼德兰革命意义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中古时期的西班牙(2学时)1、16世纪之前的西班牙及西、萄国家的形成
2、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及其内外政策 第二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2学时)
1、西班牙对尼德兰的专制统治
2、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3、独立初期的荷兰
五、思考题
1、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1、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参考文献:
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六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运行轨迹,美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进程及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背景,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革命进程,深刻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刻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阶级关系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运行轨迹,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要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曲折与反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美国独立战争
知识要点: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民主产生的独特环境,革命期间进行的民主改革,《联邦宪法》的特点和利弊。第三节 法国大革命
知识要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三级会议,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贡献和局限性,“八九年原则”
四、思考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曲折与反复
2、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汤普逊《欧洲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 年。《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七章:1848年欧洲大革命
(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原因、性质及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这次大革命的爆发与东南欧各被压迫民族解放战争的关系,并了解西、北欧一些国家的革命状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1848年欧洲大革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法国二月革命、德国三月革命和法国六月起义 教学难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意义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法国革命
知识要点:法国二月革命背景、经过,六月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德意志革命
知识要点:德国三月革命背景、经过和影响 第三节 东南欧的民族运动
知识要点:奥地利革命和意大利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影响 第四节 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
知识要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意义
四、思考题: 1、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2、东南欧各被压迫民族解放战争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八章:19世纪的欧美及日本(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自己的统治的,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历史地位,掌握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历史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性质,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性质分析
教学难点:俾斯麦 “铁血政策”的评价,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分析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法两国的改革与美国内战
知识要点:英国的宪章运动的背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性质,“美国式发展道路” 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
知识要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加富尔 第三节 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要点:俄国农奴制废除的背景和过程,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要点: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废除封建制度的各项措施
四、思考题:
1、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自己的统治的
2、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九章: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并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垄断组织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意义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
知识要点:垄断组织的含义及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垄断组织产生的积极消极意义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演变趋势
知识要点:欧美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影响
四、思考题:
1、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影响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章第五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并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和伟大意义,了解十月革命影响下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分析、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的总结 难点:十月革命必然性问题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
知识要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四月提纲,两个政权并存 第二节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和实行
知识要点:四月提纲,两个政权并存,七月事变,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历史意义
第三节
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
知识要点: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 第四节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知识要点:粉碎外国三次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四、思考题:
1、俄国苏维埃政权是如何得到巩固的?
2、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章第二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孙成木:《十月革命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结合战前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情况,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理解和掌握大战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871-1914年国际关系;战争的根源;战争结果及影响。难点:战争的根源;影响战争的主要因素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会议后的国际关系
知识要点:维也纳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的历史地位,神圣同盟 第二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知识要点:一战前国际关系的变化,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一战
知识要点:一战爆发历史背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爆发的根源、性质和影响
四、思考题:
1、巴黎和会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为什么?
2、凡尔赛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这一体系?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一战后世界的基本形势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背景,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一体系的实质,评析其作用及崩溃原因。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难点: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凡尔赛体系 知识要点: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所达成的共识, 巴黎和会争论的主要问题,巴黎和会,对德和约,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知识要点: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对“凡一华”体系的评价
四、思考题:
1、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这一体系?
2、根据国联盟约的内容分析其实质。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二战的起源、性质、进程及其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 难点:二战的起源、性质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
知识要点:德波战争,波兰沦亡的原因,东方战线,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知识要点:法国败降后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动,苏德战争的爆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三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折
知识要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 第四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进
知识要点: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五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知识要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二战的历史地位
四、思考题:
1、反法西斯联盟是如何建立的,有何意义?
2、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如何?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势(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事件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 点: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难点: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标志、原因和影响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 知识要点:“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华约组织成立
第二节 二战后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要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矛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曲折历程。第三节 二战后的美国
知识要点:美国霸权地位,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复兴计划 和平演变为 第四节 二战后听西欧和日本
知识要点: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欧洲议会的成立,日本的崛起 第五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
知识要点: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 第六节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知识要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四、思考题:
1、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2、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标志、原因和影响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五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难点:哲学成果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知识要点: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汽车、飞机与V-2火箭,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和三大合成材料的问世,生物学与医学的新成就,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
知识要点: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
四、思考题:
1、现代战争对科技进步的催化作用
2、现代西方哲学成就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金重远主编:《20世纪初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三篇: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
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4.雅尔塔体系(P425)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反法西斯同盟国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而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因此将这些协定的总和称之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打败的日法西斯,处置战败国;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建立联合国;承认被压迫民族的权力等。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与民主的原则,具有历史进步性;它又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5.联合国(P426)
联合国是1945年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3年莫斯科三外长会议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基本规划出了联合国的蓝图,规定: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创始会员国。1945年4月,在美国圣佛朗西斯科(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家全体会议上,以四大国建议案为基础起草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于6月26日通过,10月24日生效时宣告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主要机构包括: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等。联合国的成立为处理国际问题作出了贡献,但也有大国色彩,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6.五国和约(P426)
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置战败国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德国和日本的 处置事关全局,于是盟国决定先解决意、罗、匈、保、芬这五个法西斯帮凶及仆从国的处置问题。根据波茨坦决议,决定成立美、苏、英、法、中五国代表组成的外长会议负责制定五国和约。对意和约将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负责,苏、英两国负责对芬和约,中国只参加对日合约的讨论。直到1946年12月12日才最后形成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件。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五国和约上签字。《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后欧洲军事政治形势演变的产物,是四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国相互妥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但《五国和约》的缔结又是战后初期美苏在战败国问题上相互合作所达成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后,国际形势由美苏冷战完全取代了合作。
第二章
1.铁幕演说(P427)
1946年,美国已决心以武力为后盾,对苏采取强硬方针,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联,对苏联进行“冷战”。同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攻击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认为中欧和东欧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的高压控制,号召讲英语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丘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不过是美国统治当局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
2.杜鲁门主义(P427)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篇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的严重性,说它们的“生存”收到了来自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因此提出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4亿美元援助,并派遣军事人员。杜鲁门还如此解释了这篇咨文的含义,“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破坏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的这篇咨文及相关解释,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苏战士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以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政治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P428)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毕业典礼上发表了15分钟的演说,推出了对欧洲援助的一揽子计划——马歇尔计划。在演说中,马歇尔首先描绘了欧洲的困难,并提出了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方式等等。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2月实施到1951年结束共有英、法、意、奥、比、丹等16个国家和地区(德国的美、英、法占区)接受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解决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发生。同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的重大步骤,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为美国铺平了控制欧洲的道路,成为美国企图称霸全球的一个关键性战略。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P429)
简称“北约”,1949年4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后土耳其、希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班牙加入,共16个成员国。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其他地越过应采取必要行动,包括武力。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根据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设有固定的常设机构,最高权力机构为部长理事会,军事委员会是理事会的军事顾问机构。其最高司令部有美国将军任最高司令,统帅个成员国拔交他指挥的军队。该组织每年举行多次军事演习。个成员国加强防务和加强成员之间的磋商与合作。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国家实行统一的军事战略。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5.共产党情报局(P429)
二战后,为了对付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政府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1947年,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等在波兰举行会议,会上苏联 2 代表指出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强调各国共产党互相磋商和自愿协同行动的必要;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任务是组织经验的交换,并在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配合各党活动。情报局到1956年4月结束,共存在8年多的时间,召开过4次会议。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甚至一度把内部斗争放在首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的“异端”工具,开除南共事件后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先例。总的来讲,情报局功大于过。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P429)
新中国成立后,收到帝国主义的鼓励。而正式与苏联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访问苏联,提出缔结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1950年1月,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了双边会谈,双方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定。同盟条约规定:一方受到侵袭,另一方给予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平等、狐狸,相互尊重主权等原则,发展两国经济文化。条约有效期为30年。这一条约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两国任命的友好团结,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共同事业,收到了中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7.经济互助委员会(P430)
为了加速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复,粉碎帝国主义的禁运、封锁政策,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等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其宗旨是:协调各国的经济计划,交流经验,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等。经互会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对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七里积极作用,还使东欧国家对苏联有较大的依赖性,政治上不得不向苏联作出让步。但苏联有时进行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利益;成员国的交流忽视了上平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限于经互会的圈子,脱离了世界经济、技术的进步。
8.华沙条约组织(P430)
1955年5月14号,苏联与波、捷、匈、保、罗、阿、民主德国七国代表在华沙缔结了八国间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条约规定:当缔约国一国受到他国武装进攻时,其他地越过有义务“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花月的成立。是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队里的军事集团,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章
1、苏共二十大(P443)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这是斯大林逝世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和讨论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关于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报告,并分别通过了相应决议。赫鲁晓夫在报告中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的错误,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提出了“三和路线”。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向全体代表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勒斯大林的错误。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强烈影响。
2、匈牙利十月事件(P445)
拉克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是和平游行演变为**冲突。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邀请苏联出兵,**平息。“十月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后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利用。
3、苏南冲突(P444)
指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一系列有关南斯拉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的分歧、冲突和矛盾。早在二战期间,双方在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活动、援助和建立 3 人民政权的问题上就有隔阂。战后初期在关于的里亚斯特的领土归属、建立巴尔干联邦以及经济贸易问题上,双方矛盾更趋激烈和公开化。1948年2月底,苏联中断了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1948年6月,情报局作出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宣布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做出决议攻击南共事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是熟练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四、五章
1、忠诚调查(P433)
1947年3月,杜鲁门政府颁布《联邦忠诚法》,规定对250万政府公务员、学生教员和研究人员进行审查,凡忠诚者,立即强迫辞职,所有政府雇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这种审查后来扩大到军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私人企业。在“忠诚调查”期间,政治恐怖弥漫全国。
2、麦卡锡主义(P434)
1950年2月19号,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了205名渗入到国务院的共产党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了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了艾森豪威尔的共和党政府,极大的妨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麦卡锡主义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联合,促使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除。
3、三环外交(P439)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提出来的,也是战后初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三环是指英国同它的殖民地及自治领,英国同美国,还有英国同欧洲。“三环外交”就是说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英国三环外教的目的是:将继续统治英国的殖民地并控制其自领;保持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借对抗苏联,并凌驾于西欧各国之上;与法国和联邦德国合作,促使西欧联合以振兴西欧,并作为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屏障。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4、戴高乐(P4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战士,法国著名总统。戴高乐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法国政府投降后他流亡英国,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后称“战斗法国”)。在异国,戴高乐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抵抗运动,赢得了法国内外人民的尊重。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1945年11月,在巴黎组织政府。戴高乐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和战后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12月,再次当选法国总统,1965年连任,在任期间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并推行了坚持独立自主、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1970年病逝,戴高乐总统一起一生的努力赢得了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第六章
1、《蒙巴顿方案》(P430)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印度各党开始要求印度独立,英国无力镇压,为了英联邦利益,1947年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即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斯兰教徒(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是巴基斯坦,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但不能自治。印巴独立结束了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直接统治,引起印巴双方的宗教大仇杀,尤其是克什米尔土邦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严重对立。
2、埃及七月革命(P431)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咽喉地带,是西方殖民者的生命线。1936年,英国与埃及国王法鲁克签订了《英埃20年同盟条约》,英国获得了在运 4 河区驻军、使用埃及的基地与港口的特权。1952年7月,埃及民族领袖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七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埃及国王法鲁克被迫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成立埃及共和国,纳赛尔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经过长期的斗争,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埃及“七月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第七章
1、戴高乐主义(P439)
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拉希第五共和国初期,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只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并实现了发的合作。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以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状态。
2、新东方政策(P440)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联邦德国开始调整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实行了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的正常化及承认民主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旧的东方政策不承认战后德国疆界的现状的不可改变性,不承认两个德国同时存在的现实,不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新东方政策的实质就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3、布拉格之春(P446)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68年3~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纲领的内容是:改革政治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经济体制,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调整对外政策,主张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改革是一次综合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面改革,并有着鲜明的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争取独立自主的倾向。西方人士称之为“布拉格之春”。苏联队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进行压制、干涉,并与8月20日纠集波、匈、保及东德的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布拉格之春”夭折。
4、不结盟运动(P432)
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的、彻底的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并共同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强调用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代替冷战和避免和战争的手段。《宣言》提出飞集团的原则,表示“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不结盟运动先后设立了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协调局和协调委员会4个机构。不结盟运动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成员国已增加到100个以上,不结盟国家会议成为仅次于联合国最大的国际讲坛。
5、七十七国集团(P432)
20世纪下半期,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要联合起来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呼吁,1963年第13届联大讨论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 5 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掠夺,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当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6、戴维营会谈(P447)
赫鲁晓夫当政后,主张“缓和”与西方的关系,调整了斯大林使其与美国的全面对抗战略,提出“三和”路线,以对话取代对抗,使紧张对峙的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会谈虽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战后的首次会晤成为缓和的一个象征,由此产生的“戴维营精神”将东西方缓和推向了一个高潮。
第四篇: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
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
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看完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见识,书中讲诉了很多二战中的秘闻,那些我从没有听说过的、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真相。以前发觉的事实原来只是幕布下给大家表演的事实的一小部分,而幕后的真相却是让人不忍目睹的血淋。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政治背后的黑暗和血腥。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政治永远不能够用道义、公正、人权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评判,它比想象中更加的黑暗。一个好的政治家是很难成为一个好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的。当然我无法说他们的决定是否错误,但是却真的是太残忍了。政治永远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因为伤害永远无法避免。
一个军人最多能够杀死几
十、几百人,而一个政治家举手投足间便是成千上万人的生死;一把屠刀最多沾染上几百人的鲜血,而政治家的一张嘴、一支笔足以毁灭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可笑的是,他们还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安然享受着人们的膜拜!
揭秘“丘吉尔为何要保护‘炸弹’轰炸他的祖国”这一谜团真相,让我惊讶!原来这场灾难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最后无辜的考文垂的人民还是成了政治的炮灰,政治家们为了所谓的最终胜利,无情的牺牲了他们。原来,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德国的实力一直令邻国担忧不已,邻国也都在为能搞到德国的情报而绞尽脑汁。如果作出一点牺牲能获取其军事机密,那么是在所不惜的。考文垂市就是这种现状下的牺牲品。为了保护“炸弹”这一能够破解德方“哑谜”密码的高级机密,丘吉尔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考文垂以迷惑德军,眼睁睁看着一座昔日繁华的城市顷刻间被毁灭。虽然这的确是给了敌军莫大的打击,奠定了英国在二战中胜利的基础,但是他们是否想起过考文垂的无辜?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使命不就是保护领土上每个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吗?我不懂,亦不想懂,可能我不是个政客吧,只是我真的很不忍心看着这样的结局:为了左手放弃右手,只因为右手更有用,这是明智之举?
“英美盟军坐视纳粹大屠杀——谁下的命令”真相大揭密,更让我痛心和震惊。从前人们总是在谴责德意法西斯的残忍暴虐,那如果说,英美盟军本可以将这场屠杀避免,至少是将至最小伤害的,但最后还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历史惨剧发生、无所作为,你会怎样?而这就是事实,英美为了不泄漏“炸弹”密码破译行动,也为了不承担道义上的责任,竟弃上千万犹太人不顾。这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人权至上的英美?几千万人的生命在他们这些人眼里到底算是什么,微不足道的蝼蚁?同样的境遇,同样的选择,一样的牺牲,我该说是谁的悲哀?明明一句公告、一份警示而已啊!我不想说,主犯与从犯到底谁的罪过更大,让历史去评说吧!
“谁筹划了花园口决堤事件”真相揭秘。如果说以上是外国的事件,虽然真实但到底与我们无关,感触可能不是那么深刻。那么蒋介石为了抵抗日军而掘开黄河堤,使得滚滚黄河水一泻千里,淹没了上万亩土地,致使80多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整个豫东皖北一片汪洋,就真的让我很失望、心痛。同样的血脉,同为中国人,怎么能够如此对待同胞?一面说要保家卫国、冠冕堂皇,一面又做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这与外国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
从古至今,政治都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不管是内部派系斗争还是对敌的不折手段,在政客眼中,牺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他们不管牺牲了什么,只管最后的胜利是否属于他们。一直以来我对于政治都没有太大的好感,现在看了这些真相,就更让我觉得厌恶了。我想我是个不够理性的人吧,从这些大揭秘中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些残忍的、肮脏的真相——政治黑幕,就像那句话说的“理性不足感性有余”啊!
学术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今,整整60年过去了,世人对这场战争的诠释也变得更深入、更理性、更全面。许多当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曾经雪藏的秘闻在阳光下渐渐消融、一些神秘的谜团也有了更大胆的解释,使世人对二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战争和和平也有更多的感悟。
本书作者秦叔宝(原名陈孝威)对二战形势的精辟见解,对战局的准确预测,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高度评价;二位巨头及许多世界政坛要人都先后给陈氏写信,赞赏他的见解。香港总督也曾登门拜访,称其善于观察,看问题深刻,有东方军事家的远见卓识。陈氏对二战的研究做了重大贡献,他也一度成了香港的风云人物。
第五篇:世界现代史作业
世界现代史专业
一、题目:
通过阅读以下书目,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评析,题目自拟。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甘地主义”;
4)、凯末尔革命与凯末尔主义。
二、阅读书目:
1、布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保罗.肯尼迪等:《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3、斯图尔特.休斯著:《欧洲现代史(1914-1980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1914-1991)》,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6、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甘地著:《甘地自传》,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大出版社1995年版。
11、戴维森著:《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学林出版社1996年
版。
12、斯塔里夫阿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
13、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三、要求:
1、一律用方格稿纸,(其他如信纸和打印稿一律不收),字数1500字左右;
2、要求结合史实,有论述、评价、分析;
3、交稿时间:5月23日(如有放假调整,以上课时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