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11条原则论文

时间:2019-05-15 02: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课程11条原则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课程11条原则论文》。

第一篇:幼儿园课程11条原则论文

浅谈幼儿园课程实施原则

【目标定向、注重过程的原则】目标定向、注重过程原则,就是说课程实施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来进行,选择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课程实施方式,增强目标意识的同时又要确立过程意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儿童的发展变化和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得实现预期课程目标。如视频《认识左右》大班课程中,从开头的导入到延伸部分的活动,整堂课无不紧紧围绕着“认识左右”这个教学目标,教师也非常关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回答与反应,不对的及时给予纠正,可谓紧扣原则。其实把这个原则列为十一大原则之首一定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没有目标定向,课程就会缺乏规划性和目的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见习的时候,几乎每天幼儿午睡的时候老师们都会集中开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讨论及制定本周及下周的教学计划与目标,每堂课都会准备详细的教案,每个教室门口也会一周教学计划,这都是目标定向、注重过程原则的体现吧。

【生活化原则】顾名思义,生活化原则就是指要让课程实施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让幼儿学得更轻松更有效。这就要考验教师们怎么样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寓教于生活”了。视频中,老师就很好得把“认识左右”与“家具的摆放位置”很好得结合了起来,动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到亲切有趣,课堂效果很好。见习中我观察到教师们也很善于把生活化原则付诸到课程中甚至日常教育活动中去,如在认识自己的身体部分牙齿时老师会穿插怎么样正确刷牙与漱口,让幼儿更好得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每天安排了幼儿说新闻时间,让幼儿更关注生活,参与到生活中去;节日的时候会开展相关活动,如在感恩节鼓励幼儿向家人、老师、朋友表示感谢等,总之是把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幼儿学得更自然也更深刻。

【活动化原则】活动化原则,就是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得参与到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多种活动中学习。视频中老师也运用到了这一原则,通过让两两幼儿组成一个小组来参与“你说我贴”的活动,注重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见习中,我们观察到老师授课时也并不是拘于一种形式,而是为了教会一个知识点想出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把幼儿园课程实施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丰富的体验中学习。

【游戏化原则】游戏化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以游戏的形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善于以游戏的形式来实施课程。我们知道,游戏是幼儿们最喜欢也是最易接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视频中教师也采取了一个“你说我贴”的游戏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的游戏中更好得认识左右。而见习中我们也常看到老师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不好呀?幼儿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可见,“教学游戏化”能很好得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真的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平衡化原则】平衡化原则是指在课程实施中要保证幼儿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各种不同形式活动的均衡展开,不能有所偏颇。因为这四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都有不同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时间比例。比如游戏时间一天不少于一小时,而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的时间要随着幼儿年龄段的变化适当得增加或减少,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见习中我也发现,平衡化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被遵守得很好,各类活动都有规范的时间比例,真正做到了不顾此失彼而平衡发展。

【综合化原则】综合化原则是指以有机整合的方式,将课程实施中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有机联系,而综合化原则又分为目标综合化、内容综合化以及教育方式综合化。目标综合化,就是在进行一个技能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认知目标,还要思考在情感方面有没有让幼儿得到发展,达到情感体验与认知相结合,比如见习时我们看老师教一首《颠倒歌》,除了教会幼儿唱与跳以外,最后还拓展延伸了“如果小马虎们生活中把事物颠倒过来就会闹出笑话”的情感认知,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内容综合化,就是以一定的方式将幼儿的四类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将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内容联系起来,而这种方式就是主题。见习后才了解,幼儿园课程都是以主题为大单位的,然后在这个主题下会生成各类形式的活动,涉及很多方面,使幼儿能够全方面得得到锻炼与发展;而教育方式综合化,则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法、讨论法、操作法、演示法等,在视频中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被采用了,而见习中这些形式更是较多得在教学活动中被运用到。【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是指幼儿园课程实施特别要注意动态性,强调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很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见习中我发现,教师遇到“意外”时,不会乱了手脚,而是善于抓住每一次“突发事件”,用智慧和经验使其变成一次很好的教学机会,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也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得学习,这也是我们日后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发挥教育机制,不拘泥预设的课程方案。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不能因为与自己的教学方案不符而忽视,相反应该提供适宜引导,使其生成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教师受不受幼儿喜爱的魅力。见习中我也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发现老师们都比较具有创造性,很尊重幼儿的天马行空,会和幼儿平等得交流,当然也会适时得拉回到主要目标中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家园同步原则】家园同步原则是指课程实施中幼儿园应与家庭合作,同步得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不是单方面使劲。见习中我发现幼儿园和家庭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幼儿成长手册的填写,又如家长开放日与游园活动,还有家长委员会的成立等,都是家园形成教育合力的体现,能更好得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师幼互动原则】师幼互动原则,是指课程实施中应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取得最佳的课程实施效果。这要求教师必须平等得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爱护幼儿,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视频中的教师做到了很好的师幼互动,使课程始终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见习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们能和幼儿很好得进行师幼互动,尊重幼儿的“额外”发言,真诚而耐心得倾听幼儿的想法,并且表现出很有兴趣和乐于与其一起思考讨论的态度,教师语言也运用得很到位,使幼儿感到亲切与愉悦,所以不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乐意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堂气氛就很活跃温馨。【潜移默化原则】潜移默化原则是指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注重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的潜在影响。相信这种潜移默化不仅体现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更体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倒水处的“小脚印”无声得提醒幼儿要养成排队的好习惯,走廊楼梯上的“嘘”标志又提醒幼儿要轻声走路„„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是幼儿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低估了潜移默化对幼儿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当然,以上原则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要付诸于实践中去,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让幼儿更健康、更全面得成长与发展!

第二篇:马原课程论文——在实践中完善大学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学习论文

姓名: 杨 罡

学 号: 3130104021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 夏婉婉

2015/5/13

求是 创新

在实践中完善大学生活

摘要:不少大学生是从大学起才开始第一次了解并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的。虽然他们具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有效的学习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们心智并不成熟,人生历程还仅刚刚开始,所以马克思的具体观点对于他们来说还过于抽象,即便可以会意其表意,也很难理解其内涵并将理论观点完全掌握以至于对自己的人生发挥指引作用。但是从当下出发,我们仍然能从代表马克思思想的不少著作的条理清晰,理性沉稳的章句中简单的理会到处事和思考的基本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活能更直接的起到帮助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活、大学生、实践

用实践完善大学生活,首先必须简要地了解什么是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它构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发生作用的联系过程,是主体认识到客体并改造客体的工具和手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也可以看做是并理解为实践。简而言之,对我们来说,科学地认识、并改造生活的方式,就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而为什么实践能付诸于并有助于大学生活呢?其一,对于马克思本人来说,大学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马克思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暂且不谈马克思本人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刻苦学习,但大学尤其是柏林大学给他提供的一个多元的自由的学术氛围为他以后的批判精神和辩证思想提供了发展空间。大学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二,大学虽日新月异,但大学的环境仍旧是相对开放,大学生的人格思想也还保有相当的可塑性,充满了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但当代大学的自由多元化发展也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交际、爱情诸多方面带来更多的选择,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更多未知的诱惑和挑战。因此,面对这样的客体,主体怎样科学地认识、适应和完善它。对于这个问题,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认识途径就是完全必要并是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的。

那么,如何通过实践来完善大学生的生活呢?诚然,大学面向我们的,无论是起居、食宿等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社团等人文环境,更甚至是社会的国际的交流环境都是与之前我们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所以,要通过这篇文章全面、充分地认识到如此丰富的大客体并解释如何用实践完善他,对我而言是有困难而且是不现实的。我将仅面对学习、爱情两个大学生活中最具比重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大学生用实践完善大学生活。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虽然大学生学习到的知

【1】

求是 创新

识大多是自己从未涉猎过的领域,但面对未知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不能仅仅是全盘的识记,吸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考应着眼于对于为什么的检验。从未知到认识的过程除了用已有的实验证明别人曾经证明过无数次的定理之外,更应该用自己的创新方式去实践别人重未否定过的“真相”。即实验本身是否能经得起自己实践的检查,能否经得住自己的推敲。这种质疑和反证的思维也完全可以建立于大学完备的知识库的资料中,大学生完全可以反复琢磨这些“牢不可破”的知识,这更能加深自己对于知识本质的理解,甚至能从批判中发现老的体系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正如马克思自己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第一个提出了‘资本主义’这种历史现象,表明人们不再把资本主义当成自然而然的存在,说明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和他自己所采取的以工人运动为方法的实践活动:“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总之,用批判的精神去实践知识,以大学生的品质和大学的条件完全可以甚至已经发生。

“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虽然马克思自身的婚姻生活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他的理论思想对于大学生现今“花前月下”的爱情观的完善还是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真爱的产生必定不是浪漫的一见钟情,而须通过实践去维护,这里的实践除了指用行动去诠释去表达情侣彼此间的爱慕之情外更具有意义的是指用实践检验之间的爱是否恒久而纯洁。恋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爱的人要经受长期的考验,要在考验中使男女双方都渐渐成熟起来,只有经历过磨砺的爱才是成熟的稳健的,而只有成熟的人才有资格谈婚姻。而这个磨砺则来自于实践,当大学生卿卿我我,情深意长的打情骂俏时,爱情往往会变得脆弱。为稳固双方关系不妨给对方施加一定的考验,毕竟,只有患难之后才会真情永驻。

讲解至此,你可能就开始质疑,我这是强行把大学生活的帽子扣在马克思头上,是在给马克思思想贴金。不能否定,这种说法其实就已经是马克思的质疑精神的表达,而鉴于我自身对于马克思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完整地阐明他对于生活全部的指导意义。但,至少,当我把这种生活方式当做空气般自然而然的存在时,不管它是否正确,我都把它当成习惯并把它付诸于实践了。而只有当大学生们把实践的思想真正实践起来,大学生活才可能逐渐完善。

【4】

【3】【2】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00页。

【2】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耶鲁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4页。【3】《列宁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47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57。【5】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6】谢良红 红代言 《马克思的大学生活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鸭绿江 2014年6期

第三篇:马原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有感

——小议唯物主义史观和共产主义之于我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其中对于共产主义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身为党员的我对于自己所信仰的以及要坚持终身的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 分工 唯物主义史观 共产主义

小议唯物主义史观

记得艾老师上课时候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人的意识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不就是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吗?”当我在忙碌的学业之余在图书馆静坐一隅,悉心研读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部著作之后,我由衷地对哲学家,尤其是敢于批判的马克思一类的哲学家肃然起敬。既然全书主要是在批判唯心主义史观,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先看清楚什么是意识,它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我谨在此略窥一斑。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马克思如是说。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和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起初的人类和动物没有区别,人和环境的联系是一种纯粹的隶属于自然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只能”(当然他们没有选择的想法,所以这里说“只能”也是有失偏颇的)屈从于自然,像羊群一般。后来的人类由于某种偶发(这种偶发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而绝不是神创的或者神赋予的)的原因开始用双手制造工具,直立行走来更大地解放双手,又由于生物学中进化的差异产生天赋的不同进而产生了分工,但这最原始的分工就像狮群中的等级一样或者像蚂蚁的分工一样,它是自身无法察觉的东西,是基因和反射构成了大部分的活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形态》这样阐述,也就是说当人类由于新生产的需要,由于

新的物质关系的需要而诞生了语言和文字,人类才真正地宣告和其它动物的根本性不同:人类自发地启蒙式地察觉到自我和环境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意识的产生!这就是唯物主义史观的根基,看待历史一定要站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

马克思特别强调在记录历史的时候以及分析历史的时候要对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物质条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不能把历史事件孤立起来,那种把每个阶段的历史抽象成某种概念,并将前后概念加以联系,并限制在所谓的 “概念的自我规定”之中,而这种“规定”又从何而来呢?马克思毫不客气地说:“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更是讽刺道:“这些人又被看作是历史的制造者、‘监护人会议’、统治者。这样一来,就把一切唯物主义的因素从历史上消除了,就可以任凭自己的思辨之马自由奔驰了。”这是马克思对唯心史观哲学家们的直接批判。

《形态》一书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本都就是应该由物质条件的某种变化引起的。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等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确实如此,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一定是某种物质上的东西,而不是在人们生活平静如水的一纸文章或者电光石火间的想法可以做到的,譬如“文革”,我认为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必然是由于某种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发生变化,进而诱发的“革命”。当然,我这里并没有否定意识或者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历史的推动,只是在强调我认为的历史的源动力是物质的作用,是物质生产的矛盾而不是思想的火花在起主导作用,爱迪生发明电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但是别忘了他尝试过6000余次试验。

共产主义之于我提到共产主义,非党员的同学可能会想到镰刀铁锤,或者建国初的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或者说大家会谈论一些较为敏感的政治话题,但是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缄默,再者可能有同学会说一些关于理想社会的话题,然后最后说:“那只是一种愿景。”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可能十分肤浅。此处姑且说一说我看完本书后的感想,期望寻求探讨。

共产主义绝对不代表暴力,共产主义绝对不代表严丝合缝的体制管理!所有的暴力,所有的体制,都是依存于某个发展阶段而存在的,是适应客观历史条件的结果。

“适应历史条件的社会才是好的社会。”艾老师曾说。《形态》一书对于这一点也做了很详细的诠释,而我们无法用具体的几个字眼就概括出历史的规律的原因,就在于唯物主义史观看待问题是必须把历史放在大的物质背景下的,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不可割裂的基本因素。马克思说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等等,都是在试图总结出历史的概念并加以抽象,进而变成所谓的“自我意识”的产物,这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愚昧的,历史从来都不是脱离物质河床的飘渺银河,而是每一个能够吃饭喝水睡觉的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它是物质的产物,而非意识的产物。

“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最后的字眼不禁让我心头一震!印象中的共产主义难道不是大家以劳动为乐吗?

不错!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劳动,但这里要消灭的是人类不自愿的劳动,是被压迫的劳动。我们创造千千万万的物质,最后却成为它们的奴隶,受制于物质条件。解放全人类不仅是说让人们摆脱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真正的解放是人类不再被物质所累,不再因为分工的被动性,而让自己陷入生活的奔忙以至于忘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最终的共产主义愿景虽然现在难以具体刻画,但绝不仅仅停留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真正的共产主义,人们面对的分工不再是由天赋以及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了,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等同于为所欲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放!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後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形态》如是说。

我曾看过一部名叫《勇敢的心》的电影,其影片里所宣扬的自由思想让我难以忘怀,主人公带领苏格兰人民追求的不是官爵和土地,而是没有压迫和安居乐业。建国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对于自由的恐惧”,大家“谈自由色变”,认为那是对集体主义的对抗而觉得是异端,但是其实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身心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同于滥杀无辜或者满足私欲,而是人们能够按照自己愉快的方式生活而且在社会关系中地位平等)。

消灭分工,实质上就是推翻私有制,让资源成为一种共同财富,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和道德等意识层面的产物与物质发展成正比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我认为一定要让物质的每一次发展都开出“精神的花朵”,不要让物质疯狂地堆叠,却发现精神依然徘徊不前,以至于最后被物质发展拖垮,然后回到发展的起点。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幸福感不再停留在吃饱喝足,人们开始寻求物质之上的精神之花,游弋于物质之间只会陷入更深的空虚。我们必须让思想跟得上发展的脚步,不滞后,不空前,才能踏踏实实地向前走!

那么面对现在相对不自由的分工,我们青年人特别是清华的学子应该何去何从?

我想我还是不在马克思面前班门弄斧地提建议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克思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所描述的那样理性而又独立地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更多的人可能还是会被生活慢慢推动着前进,而不是按照自己心里想着的方式,但是我们至少要保留心中的那份激情,在暗流涌动的世界握紧手中的桨,就算有上下的颠簸也不迷失方向。未老先衰地变得温和入世或许可以获得暂时的好处,但是距离心灵的解放却早已渐行渐远。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可以跟随自己的心灵和信仰而活,为什么不是你或者是我?难道我们永远活在惊叹和艳羡之中而在这之后过着自己例行公事一般的生活吗?

最后以马克思《青年》中的那段话作结和大家共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感谢卡尔·马克思用铅字在200年后告诉了我一些或许我永远都不曾察觉的道理!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1846年

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835年

第四篇:马原论文

从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看全面振兴中国制造

财务管理1501 虞坤 201505171011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预备、过渡、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跨越无不是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如果不是中国的一批批科学家为高铁的技术研发付出心血,攻克技术壁垒,怎么可能会有中国高铁如此繁荣发展、走向世界的一天?中国高铁以高新技术为铭牌,把中国制造这个响亮的名声对全世界呐喊,这也是一种必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研发历程后,我国的科学家终于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高速铁路,令人叹服。中国高铁5年走完了国际上4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叹为观止。原因何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而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高铁研发过程中,一定经过了上万次实验,各种见解相互交织,针对问题产生过激烈的讨论,经过多次否定与肯定,最终确立了方案。

回顾中国高铁发展历程。1990年,当京沪高速铁路构想浮出水面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中国要不要建设高速铁路”和“用什么技术修建高速铁路”,唇枪舌剑,持续10年。

根据国外经验,高速列车的研制一般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如果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要系统掌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至少需要10至15年,系统掌握时速300公里动车组技术还要更长的时间。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实现中国高铁之梦,最终成为中国铁路人的睿智选择。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动车组的乘客大多不会注意,两节车厢连接处外端有一对长条橡胶风挡,看上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2005年双方联合设计阶段,一些外方技术人员为这个跟我们捉起了“迷藏”。

“请问,这个橡胶长条是干什么用的?”

“哦,没什么大用,只是为防止乘客从站台上掉下来。”

然而,这一轻描淡写的解释却令青岛四方公司的技术人员疑云丛生。

2006年初,第一批原型车进厂后,青岛四方的技术人员通过试验分析,发现这对风挡竟然有替代转向架防止列车侧滚的功能。

“不管什么部件,什么技术,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把先进的技术学到手。”青岛四方设计主审邓小军说。

140对、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国产动车组,在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时首次闪亮登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和谐号”。中国,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高速列车。

在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平台上,高速列车可不像汽车加油提速那么简单,时速每提高10公里,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一般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掌握,但核心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转向架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牵引传动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靠自己的攻关,一项一项地突破,所取得的报告成果有百项之多。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中国从时速200公里的平台一跃登上了时速350公里的平台。

如果说,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让中国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研制,将使中国登上世界高铁的制高点。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将比德国、法国的高速列车快60公里,比日本新干线快80公里,节能环保和综合舒适性也高人一筹。到目前为止,中国动车组已取得累计900余件高速铁路相关专利授权。新一代时速380公里的动车组也将于今年上半年下线。

中国列车还在加速,时速380公里新一代动车组又即将下线,时速500公里的试验高速动车组正在研发„„为了共同的高铁梦,祖国一声召唤,50多名院士来了,15万名研究人员来了,600多家企业来了,他们汇聚一起,心相连,手相牵,创造了高铁自主创新的惊人奇迹。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今年将破天荒地从欧洲移师中国。

美国,世界铁路发展的领先者,铁路总里程世界第一。面对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他们已深感国内无高铁的危机。《今日美国》2月7日刊文,号召美国“向中国高铁学经验”。

梦幻般的速度,谜底究竟在哪里?面对追问,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自豪地说:“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人民的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高铁的迅猛发展,自主研发、中国制造,这是多么令人欢呼雀跃。如果想要全面振兴中国制造,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

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不断否定与肯定。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路,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事物也是必要的。具有批判、革命精神的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反对对一切已丧失生命力的事物采取妥协态度;坚持主观客观统一、理论实践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在中国制造上,一定要具有开创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实践。才能把中国制造全面振兴。

第五篇:马原论文

“美”是主观感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一、引言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美‛来描述身边的事物。看到奇山异水时,我们说风景‚美‛;看到俊男靓女时,我们会说他/她长得‚美‛;看到《感动中国》中的故事时,我们说这些主人公心灵‚美‛。

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形容词,引出了一个哲学问题:‚美‛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呢?

二、‚美‛是没有标准的

我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人们常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样的事物,在甲看来是美的,在乙看来则并不美。这种情况在生活当中非常常见。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可以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分析。在甲乙两个人审美的过程中,他们审美的对象并没有发生改变。这足以说明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原因并不来自于审美对象。所以说,两个人审美的差别在于他们审美的过程。

我们先来讨论‚审美‛这两个字。审美是指领会事物的美。审美是人对于它所了解的事物的一种评判,也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既然我们把审美划分为一种评判,不如从评判的角度继续深入地讨论我们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评判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评判标准,也就是我们用来衡量真和假,美与丑的尺子。由此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美‛是否有评价标准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标准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既然是准则,它就是不可置疑的,不随着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比如考试之后有评分标准,每道题对应被试者什么样的答案,能够得到相应的、固定的分数。这个分数不应该因为被试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或者因为老师判到一份试卷时的心情不同而发生改变,类似于这样的与课程无关的原因都不应该影响判分,否则就是破坏了标准。

在审美的过程中,这种固定的标准就是不存在的。比如我昨天觉得真皮做成的奢侈皮包很美,因为它的外观很漂亮,又有一种奢华感。但是我今天看到了制作真皮皮包背后的残忍与血腥,就不在认为它是美的,反而会去抵制这样的商品。皮包本身并没有改变,审美的人一直是我也没有改变,但是我看待这个皮包的角度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说审美没有所谓的‚标准‛。

但是我们平时依旧会用一些‚侧面描写‛来描述‚美‛。在欣赏故宫的时候。我们说故宫‚美‛,是因为故宫气势磅礴,华丽大气,有古典的风格,又有皇家的故事流传其中。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具有这些特点的建筑就是美的。在评价一个美女的相貌时,我们说她眼睛大有灵气,说她高鼻梁,说她瓜子脸。但这并不说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就是美的。因为这些只是对于审美对象的形容,而不是在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是没有标准的。

三、‚美‛是不能传递的 我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如同感受为什么说主观感受是不可传递的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开一样,是不可传递的。接下来的文段将就这点展开讨论。

心或悲伤,另一个人就体会到他的这种情绪并且同时感到开心或是悲伤。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所疑问: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被影视剧中主人公的情感所带动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背后的成因,或者是引起了对于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的回想。虽然我们常常称之为‚感同身受‛,但是我们产生情感不是影视剧主人公产生这种情感所直接导致的,它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对于主人公经历的想象,或者是对于自己过去亲身经历的回想。所以我把主观感受定义为不能传递的。那么‚美‛也是类似的。我觉得它美,不能直接导致你觉得它美。《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呢?你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呢?也就是说,古代的哲学家早已经明白,人是不能‚知道‛别人内心的想法的,所谓鱼是不是快乐,你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只是观察者通过他所知道的信息进行的推测。比如我说我现在很生气,或是我现在的肢体语言表现为我现在很生气,也并不能让身边的人知道我的生气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只是通过这些表象进行对我心理想法的推测,得出我现在生气了这个结论。所以我觉得故宫美,即使你也觉得故宫美,或是你听过我说故宫气势磅礴,华丽大气,也不能知道我感受到的故宫的‚美‛是什么样子的。‚美‛不能传递也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我两年前去过故宫,当时我觉得故宫气势磅礴,华丽大气,我在那里感受到了故宫的‚美‛。但是现在呢?我看到自己当天写的日记,写着故宫气势磅礴,华丽大气。就凭借这几个字,现在的我感受不到当时自己感受的故宫的美。也许我还能通过记忆回忆起来故宫彼时彼地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现在对故宫的印象又多了一分雄壮威严之感,所能体会到的故宫的‚美‛,也绝对是与两年前不同了。正如之前举过的皮包的例子,审美的人主观想法变了,他体会到的‚美‛就一定会有所改变。所以审美的人过去体会的‚美‛,是不能‚传递‛给现在的。以上是正面的,利用不能传递证明‚美‛与主观感受的一致。接下来我们用这个角度来分析‚美‛不是客观存在。对于客观存在来说,具有传递性就很好理解了。艺术展览是客观存在,我看过,你也可以去看。音乐会是客观存在,我去听了,你也可以去听。体育比赛是客观存在,我在现场目睹了激动人心的夺冠时刻,即使你当时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转播看到比赛的全过程。对于客观存在而言,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另外一些人们的信息。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特性与‚美‛是正好相反的。无论情境如何,我们都是不可能感受到别人心中的‚美‛的,也不可能感受到过去的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四、‚美‛是无法描述的 客观存在是可以描述的。利用我们知道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一些事实,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真实的阐述。比如说,在2016年伦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的比赛中,孙杨获得了冠军。这句话就是对这场比赛的描述,它阐述了一个这场比赛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但是‚美‛呢?我觉得故宫很美,虽然我可以说出故宫气势磅礴,华丽大气,但是这并不是‚美‛具有的特点,只是对故宫的一种形容。况且,我觉得故宫美与我的心情有关,与我的经历有关。在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下,我是不能给出对于故宫的‚美‛的描述的。而且,如果我告诉家人,孙杨取得了2016年伦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的比赛的冠军,那么他们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并且通过对于这场比赛多了一些了解。但是通过刚刚所分析的‚美‛不能传递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我如何说故宫美,也只是在描述故宫,无法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故宫的‚美‛,因此别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体会到当时我所感受的‚美‛。假如说‚美‛是客观存在于事物上的话,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美‛是无法描述的部分,与真正的客观事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将‚美‛看作是客观存在于事物上,因为它不具有可以被描述的能力。我们所说的‚心灵美‛尤其具有这样的特点。当我们认为影视剧的主人公‚心灵美‛时,大多归因为主人公的善良、宽容等正面的人格。但是我们觉得他/她心灵‚美‛的这个审美过程,也是无法描述的。虽然我们经常用善良来形容这种‚美‛,但是每个人,以及一个人不同时期感受到的这种善良也是不同的,而且是无法描述的。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善良,也是根据我的经历或者是想象推测出来的。这种推测对于不同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即使你给了一个详细的阐述,比如‚因为他扶起了路边的老人,所以他心灵‘美’‛,这也不是对‚美‛的描述,只是表达了你自己的推测。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由‚美‛不能传递,可以说‚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通过这一段论述,我们得出结论,‚美‛是无法描述的,所以‚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五、总结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美‛的三大特点:‚美‛是没有标准的,‚美‛是不能传递的,以及‚美‛是无法描述的。‚美‛是没有标准的,说明‚美‛具有主观感受的重要特点。‚美‛是不能传递的,说明‚美‛与主观感受一样不能传递,所以‚美‛不是能够传递的客观存在。‚美‛是无法描述的,说明‚美‛不具有客观存在可以描述的这一特点。综合以上三点,得出结论:‚美‛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感受。

下载幼儿园课程11条原则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课程11条原则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论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李先明 学号:1116120221 任课教师:贾丹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 摘要 “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

    马原论文

    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摘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行动和意识两个方面。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日常生......

    马原论文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反对邪教 班号:XXXXXXXX 学号:XXXXXXXXX 姓名:XXXX 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发生的故意杀人案,6名犯罪嫌疑人系邪教组织成员,为发展组织成员,向在事发餐厅就餐的人......

    马原论文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改革强军战略思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 作者:张峻绮 学号:201503009003 单位: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一营二连......

    马原论文

    马原课的遐想 ——自己的心得体会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枯燥,无语。第一感觉就是理论知识没啥用,学不学都一样。显然,我的认识是唯心错论。后来才发现......

    马原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是一个实践课题、也是一个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研究 。就青年来说,青年发展是青......

    马原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系别: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班级:07中(1)姓名:彭欢学号:07040135指导老师:夏昌武老师从哲学的角度来小议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