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提纲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2: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法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法提纲》。

第一篇:教学法提纲

第一章 学校教育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以及价值

一:学校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学校音乐教育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二:学校教育的目标,理念以及价值

(一)目标

概述:1:教育目的:总的教育方向,宏观教育价值

2: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体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

学校音乐教育目标:指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在教室引领下的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具体行为变化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

学段目标(三个学段):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3:知识与技能

(二)理念: 音乐课程理念定义:对音乐课程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的认同,属于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指向性的音乐认识和音乐课程理想的观念体系。

全日制理念的内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远文化

完善评价机制

普通高中课程理念内容: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培养兴趣爱好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三)价值:

1,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3,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教育理论

1,定义:以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为内涵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2,特征:实践性

社会性

历史性

多样性与借鉴性 3,功能:解释教育实践

指导教育实践

推动教育改革

(二)20 世纪教育理论的发展

美国出现了“新教育”运动,其教育理论是批判赫然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课程为中心的观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促进下,教育改革者致力于教育研究和实验,并形成了广泛的运动,他们 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批判不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家培育内容脱离生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并称为“哥白尼式革命”

二,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

(一)外国的学校音乐教育

美国:1986年修订《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将基本思想概括为十条

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发展音乐能力,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声音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节奏为内容基础的创造性的儿童音乐学习方式。利用自然原始的音乐素材,给儿童一个综合的,自然的音乐体验。

匈牙利: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细想和实践立足于本国国情,他坚持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发扬民族文化精神。“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以歌唱为主。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运动,“以母语学习”的方式,开发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潜能。他认为学习音乐不一样要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学习音乐来培养人格,净化心灵。

(二)跨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行动 1,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民族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时代追求。2,跨世纪的中国学校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体系 存在的问题

以学科中心为主的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还存在着“繁,难,偏,旧”现象

教与学的过程还是传统教育(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为课堂为中心)评价方式单一

改革遵循的原则

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建立合理的音乐课程结构,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第二章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改革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国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产生:古希腊时期:斯巴达课程: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臵

雅典教育:体现和谐教育的思想,其妻内容为“七艺”,包括了音乐课程,音乐课程在这里产生并发展。发展:毕达哥拉斯学派:音乐史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柏拉图:音乐能渗透人们的心灵,可以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并

抚慰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各种调式起着不同的伦理作品。

亚里士多德:音乐不仅有教育的作用,也有“净化”作用,提出音乐能够

保持心理健康。

二,我国音乐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产生:氏族社会末期 最早的音乐学校:成均

发展:夏商周:学校教育产生,大司乐 当时的音乐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以乐人的培养为目标。,以技艺的传授为主要内容。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是师徒相传,代代相授

第二节 国外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近现代外国外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近现代课程理论的形成和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1,近现代课程理论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美国博比特出版《课程》,主张课程基本的原理和采取编制 课程的方法。

192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查特斯发表了《课程的建设》,之后,又出版了《课 程编制》。

192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公布总结研究的年鉴,书名为《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 法》。

1929年,哈拉普《课程编制的技术》 1949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评论理论家,拉尔夫泰勒的《课 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做出了划时代的意义。他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原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3,近现代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美国: 1,1838学校音乐课程确立 2,南北战争后,得到普及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向从儿童出发(2)俄国:

1,19世纪初亚历山大时期的学校改革 2,19世纪60年代“自由教育主义思想”,音乐得以发展(3)德国:

1,19世纪初期,构成了小学音乐课程的主题

2,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了2次教育改革实践,实践了“缪斯教育”细想,3,奥尔夫创建了他的音乐教育体系。(4)日本 1,明治初期,确立小学教育中的唱歌课 2,明治25年到43年,进步了歌唱教育的时代。

(二)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 1,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2)赫然巴特的教学思想(3)杜威的教学思想(4)凯洛夫的教学思想

2,近现代音乐教学的改革的发展(1)美国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音乐教材与教法的探索 19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识谱教学理论与实践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歌唱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转变 20世纪上半叶的改革(2)德国(3)日本

二,当代国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化与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1,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化

首先,课程理论不断丰富与分化,流派众多而且并存 其次,理论本身日益丰富,深刻

2当代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促进了今天世界范围的音乐课程实践的发展

(二)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1,深化

赞科夫,布鲁纳,根舍因的教学论思想被视为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2,当代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主要从技艺的传授转变为艺术和审美的教育

第三节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 1862年兴办学堂

1901年建立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最早的音乐课程的学校

1902年上海,天津女塾的相继成立,均有音乐课程,音乐课程初具规模 1949年,确立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学暂行教育计划(草案)》 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1957年,“左”思想的影响,美育被无视,音乐课被削减

文革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复苏

1981年3月,国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学计划,调整了音乐课时。

2001年,废除了音乐教学大纲,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音乐课程新概念,设计了新的音乐课程总体目标 二,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中国古代:师徒相传,代代相授 20世纪初:以乐歌的教学为主

第三章 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音乐审美

(一)什么是音乐美 1,音乐美的本质:

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

2,音乐美的是:音乐所具有的品位,他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势和美容的高度统一。

(1)音乐的形式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

3(2)音乐的内容美:能够引起人们对某种视觉意象的冥想,或通过听赏者结

合综合的经验和思想认识活动的介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3,音乐美的特殊性

体现在其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和其听觉感受性

(二)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意识与条件(1)音乐审美意识

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人类意识活动(2)音乐审美条件

第一,主体必须基于审美目的来倾听音乐

第二,要选择适合自己审美能力和趣味的音乐作品 第三,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性接触 2,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趣味

(1)音乐审美体验

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感受和理解中获 得的

(2)音乐审美趣味

是指个体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3,音乐审美评价与标准

依据音乐的复杂性 二,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音乐审美心理要素 1,音乐审美感知 2,音乐审美想象 3,音乐审美情感 4,音乐审美理解

(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低年级:听觉最敏感时期

中年级:音乐感知能力最佳时期

高年级:运动觉,听觉,之力,理解力,变现力均全面发展 2,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他们情感世界丰富,逻辑分析能力增强,在审美过程中,能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容给予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节 音乐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界定

学习是通过实践或其他的经历,使个体的行为或按某种方式变现出来某种行为的能力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二)现代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不同思想,情感之类的内部事件,而根据可观察的现象来解释学习2,认识理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过程的作用是巨大的,学习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可以从人们说出的话和做过的事情中推断出来 二,学习理论在音乐学习上的运用

(一)音乐学习的态度—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动机的功能:唤醒功能,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

(二)音乐学习的方法—知识,技能的获得,巩固和提高 1,音乐知识的习得 4个阶段: 选择阶段

理解阶段

保持阶段

应用阶段 2,音乐技能的训练 3个阶段:定向阶段

分解与整合阶段

协调完善阶段(熟练阶段)

第三节 音乐教学理论

一,音乐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得以正确实施的基本保证,是音乐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一)音乐本位原则

音乐本位原则: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臵于音乐教育的中心位臵,这是音乐教学诸多原则中的主导型原则

(二)协同融合原则

(三)创造发展原则

(四)情感体验原则

(五)主动参与原则 二,发展性音乐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教学实施计划,其内容包括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或行为的程序和手段等内容。

第四章 音乐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广义: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音乐课程目标:是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后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个方面描述: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 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5个方面建议:

体验 2 模仿 3 探究 4 综合

(三)知识与技能 4个方面概括说明:

音乐基础知识 2 音乐基本技能

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 音乐与相关文化

(四)《音乐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关系 1,“双基”教学的功与过 “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简称

观点1:在我国当时落后的教育水平形势下,迅速提升了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

观点2:认为“双基”教学是通过灌输使学生获得了知识,通过机械训练使学生获得技能 2,“三维目标”赋予“双基”新活力

改变了过去一维目标,增加了二维目标,他的提出,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抓住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断目标

(一)1-2年级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的,有表情的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三)7-9年级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得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第二节 音乐教学目标

一,新课程教学目标溯源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教学目的来指导教学,教学目的的反映的只是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实际结果,教学目标的提出正好可以解决我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评价功能

(三)调解功能

(四)激励功能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1,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测结果,而目标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

2,在传统教学设计中,目的是教学领域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性的要求,而教学目标知识对待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由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设计时制定的基本要求

3,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由教师加以调整,变更,有较大的灵活性 四,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以及学习需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 五,如何描述教学目标

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行为标准 六,教学目标设计中常见问题

1,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对教学意图做普通的陈述

举例《今天我来当老师》

2,没有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理顺和设计教学目标

举例《东北地方戏—二人传》

3,教学目标太大,教学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

举例《如今家乡山连山》

第五章 音乐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第一节 音乐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基本取向为: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一)课程内同即学科知识

如何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取舍 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三种典型的观念: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

被动适应论:学校课程应以适应当代实惠的需要为根本宗旨,教育的本质上是为有效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代表人物:博比特,查特斯

主动适应论:个人与社会史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史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者着会生活

代表人物:杜威

超越论:既然教育史社会的一种主题,那么学校课程就不是对射社会生活经验的

被动选择,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不断批判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而且不断构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三)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确立一下观念:

1,学习者是主题,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者社会经验

(四)三种课程选择之取向关系

不论课程内容,学科知识,还是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只有转化为学习者的 经验,才能成为相应的课程目标 二,音乐课程内容的构成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既是对老师“教什么”的会犯,又是对学生“学什么”的规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实施的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不同的课程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内容

(一)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内容 4个领域:感受与鉴赏

表现

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内容 6个模块:音乐鉴赏

歌唱

演奏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三)各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 1,美国

(1)创造和表演:歌唱,器乐表演,即兴和作曲,识谱(2)感知和分析:听赏,分析,判断

(3)音乐文化与其他艺术学科的联系:理解西方音乐,理解世界音乐 2,德国

(1)音乐的一般见解:音乐材料,音乐形式,音乐功能

(2)音乐实践领域:音乐要素,创作与表演中的方法,音乐表达,音乐功能与情感效果,社会音乐

(3)各种类型的音乐:创作型音乐,摇滚音乐,通俗音乐和爵士音乐,使用性音乐,民间和其他文化背景下地音乐 3,日本

(1)表现:感受音乐并认识音符,感受音乐要素,学习音乐表达方式,掌握演

唱和演奏技巧,创造音乐并表现之,理解并运用音符,休止符,常用记号和其他音乐教材

(2)鉴赏: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想象音乐,运用音乐材料 三,我国现行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特点 中小学音乐课程特点:

1,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2,深化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将音乐课程上升到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性质和载体,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总要领域来认识

3,教学内容上分段递进,连贯发展 高中音乐课程特点: 基础性 多样化 选择性

第二节 音乐教材分析

一,音乐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

体现现在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时代化”的特点 二,音乐教材编写原则

(一)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二)培养兴趣的原则

(三)培养能力的原则

(四)实践性的原则

(五)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六)可行性原则

(七)开放性原则

三,音乐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指从教育的宗旨出发,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四个维度,对教材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联系与活动,以及草料的编制水平等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以及效率所作的分析评估。

(四)新教材特点分析 1,以音乐审美为中心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4,加强实践与创造 5,加强综合与渗透

5,激发学生兴趣于始终

第六章 音乐教学程序 第一节 教学程序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程序的内涵

教学程序:也被称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学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也是教师

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二,教学程序的特征

1,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系统是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整体全面的安排每一节的教学

2,有序性和连贯性:结合音乐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 次序,有步骤的安排教学程序

同时,构成教学程序本身的每个步骤及各个步骤之间的次序是连贯的,均能体现某种学习的规律,而不是任意的

3,开放性和多样性 4,宏观调控性和统一性

第二节 教学音乐程序

一,音乐教学程序内涵 音乐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音乐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减少音乐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工作实施之前,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精心安排和组织各种音乐学习资源,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饿顺序及步骤,实施之后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难题的优化方案和操作程序,使之教学序列化的过程,称为音乐教学程序。二,教的程序

(一)备课

1,分析音乐课程标准和研究音乐教材 2,调查了解学生,进行学习者分析

3,查阅相关资料,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学材料和汲取教学经验 4,确定教学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 5,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6,进行任务分析 7,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8,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9,设计教具,教学媒体 10,设计教学过程 11,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二)上课---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 1,导论 2,主体部分 3,结束部分

(三)作业的布臵与修改 包括聆听,演唱,演奏等

(四)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总结内容,方法,找出改进的措施

(五)教学反思

(六)听课与评课 三,学的程序

(一)学习准备性

(二)预习

(三)上课—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感知阶段 2,理解阶段 3,巩固阶段 4,运用阶段

(四)练习

3个阶段:开始阶段

中间阶段

结束阶段

(五)自主学习

第七章 音乐教学过程 第一节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一)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广义: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

狭义: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教学过程”的规定

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特点:把教学过程与方法视为课程目标之一 强调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史审美教育,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 教学过程理解:

结构来看: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功能来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 性质来看:是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等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一)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

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

1,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本身成长的过程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特征: 1,动态性 2,发展性 3,教育性 4,多样性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论角度,是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知过程 2,心理学角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 3,生理学角度,是发育成熟的过程

4,伦理学角度,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5,教育学角度,是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师生互动的过程

6,音乐学角度,是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美的过程,是促进师

生身心发展健康的过程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1,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审美规律所决定

2,音乐教学过程是“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有机结合

3,掌握音乐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相统一规律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要素之说:“二要素,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之说等 “三要素”之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七要素”之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一,音乐教学过程的主体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是教师,有是学生,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两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也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 教师和学生这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密切的教学要素,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显著的差别,双方处于一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条件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物质条件:校园的美化,教学设备,音乐器材等

精神条件:精神环境,社会风气,校风,班风,上课气氛,师生互动 四,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五)教学反馈

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

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过程阶段论

(一)三阶段论

1,运行前准备阶段: 2,运行中展开阶段 3,运行后总结阶段

(二)四阶段论 1,感知 2,理解 3,巩固 4,运用

(三)各分阶段论

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阐述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关的教学任务

(四)横向,纵向结构论

1,横向结构(内容与形式划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2,纵向结构(教学顺序和课时):起始阶段,展开阶段,生成阶段,结束阶段 二,音乐课的结构分析

(一)音乐课的结构的组成部分 单一课:一节内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 综合课:一节内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的课

(二)课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 1,递进式 2,波浪式 3,螺旋式

(三)各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 较为灵活

三,各种教学和学习类型的基本阶段

(一)教授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二)研究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三)系统学习型教学过程阶段

(四)问题解决学习类型教学过程阶段

(五)课题系列学习类型教学过程阶段 四,实施音乐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过程有效调控

(二)音乐进行过程的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三)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综合的关系

(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五)问题处理及偶发事件的应变

第八章 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音乐教学模式与分类

一,音乐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一种教学范型

2,教学模式的特点(1)优效性(2)直观性(3)操作性(4)开放性(5)针对性 3,音乐教学模式

定义: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构建的,具有相对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了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模式功能: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推断功能 二,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1,情感模式 2,行为模式 3,认知模式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审美哲学模式 1,审美哲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依据:是以音乐美学中有关审美主体与客观相互关系的理论观点为基本理论依 据的 2,审美哲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核心: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促使主体(学生)和客体(音乐)之间的沟通 3,审美哲学模式的功能目标(1)审美效应目标(2)个性发展目标(3)音乐学习目标

4,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1)操作体验模式(2)主体经验模式(3)文化体验模式

第二节 音乐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与教学内容所制约,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知识:1,直观的方法 2,语言的方法 3,实践的方法 按过程:1,认知法 2,复现法 3,探讨研究法

二,中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特征:1,音乐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心向“过程研究”发展

2,音乐教学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3,音乐教学方法的直接价值表现形式由一维取向向多取向发展

4,音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由教学方法被动依赖教学手段向二者积极配合发展 三.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1,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

2,游戏教学法 3,创作教学法

(二)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1,首调唱名法 2,柯尔文手势法 3,节奏唱名法 4,字母记谱法 5,固定音名唱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1,节奏朗读教学法 2,律动教学法 3,声势教学法

(四)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5个环节:自由探索

引导探索

即兴创作

有计划的记性创作

巩固概念

第九章 音乐教学评价

第一节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

评价:是泛指—人对事物价值的衡量

音乐教学评价:是音乐课程与教学中补课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设计中的预计教学目标,通过有计划,有母的,有程序的科学可行方式,对教学机器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的角质判断过程。

一,关注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和内容的综合多元化 三,强调音乐时间,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

第二节 当代音乐教学评价的特点

(一)重视发展,弱化选拔,评价功能发生转化

(二)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

(三)注重发展过程,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第三节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对学生的评价

(一)获取评价信息 1,问卷调查法 2,测验法

3,自评与互评法

(二)量化与定性分析评价信息

1,量化分析:就是对花去的评价信息进行数量分析

2,定性分析:主要是在获取的评价信息基础上,用归纳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说明,解释 二,对教师的评价

(一)课堂音乐教学评价

(二)教师的自我评价

第十章 音乐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音乐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可生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狭义:是指形成课程的世界因素,主要指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既直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上诉的世界因素来源,也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

1,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等 2,条件性资源:物力财力,设备,环境等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 1,校内课程资源 2,校外课程资源

二,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

1,根据系统结构,音乐课程资源可分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个系统 物质:人力资源,屋里资源

非物质:思想资源,知识资源,经验资源

2,根据来源,音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校内场所和设施

校外:家庭,社区,可用于音乐教学活动的资源

3,根据性质,音乐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4,根据屋里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蚊子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

和信息化资源

5,根据存在的方式,课程资源还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第二节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师资源 1,充实教师队伍 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积累音乐课程学习与实践材料 4,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 5,开展教师间交流 6,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7,利用网络资源

(二)学生资源

1,调动具备音乐特长学生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表演欲望

3,教师给学社留空间,以便于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4,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三)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1,合唱队 2,乐队 3,兴趣小组

(四)学校宣传媒体的建立 1,音乐教育节目

2,大礼堂,多媒体教室 3,班级等音乐氛围

(五)教学设施设备的配臵 1,学校应该设臵音乐专用教室 2,学校应该配臵音乐专用设备

3,学校应为开展课外的乐器教学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4,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臵音乐书籍,杂志,音响资料等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

(七)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提高认识加速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 2,优势互补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3,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策略 4,在变化总发展,在追求中超越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与社区内音乐教育人才建立广泛的联系

2,学校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开展音乐互动 3,参观多种社区艺术展览,4,在少数民族地区课侧重传统的民族艺术 5,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

三,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与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其配合进行音乐教育 2,鼓励家长多买音乐方面书籍,资料

3,鼓励孩子利用家庭现有材料进行音乐活动 4,利用家庭的音像设备,自娱自乐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法提纲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复习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教学法的定义?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育基本原则的方法。2.教学法的理论支柱包括哪些?

(一)语言学原理:

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支柱。

(二)心理学原理

(三)教育学原理

(四)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对教育的心理学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为教育提供心理基础。

第二章 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特点、代表教材等。

(一)语法翻译法:

1.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2.教学原则和特点:

(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能否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3)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二)直接法: 1.代表人物:

1)贝力子。德国的直接法实践者。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2)叶斯珀森。丹麦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家。3)帕默。英国外语教育家。口授法的代表人物。4)韦斯特。英国外语教育家。阅读法的代表人物。5)艾克斯利。英国著名英语教材《基础英语》作者。

2.直接法的优点:是一种有开创性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把外语教学从书面语引向现代口语,把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变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培养。3.直接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理论:句本位思想,许多词的具体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确定;先口语后文字。

2)心理学理论:冯特“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3)教育学理论:夸美纽斯“由事实到结论”,“实例先于规则”。4.直接法的基本原则 1)直接联系原则

2)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3)以模仿为主原则 4)句本位原则

5)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

(三)听说法: 1.代表人物:(1)拉多。(2)弗里斯。

3.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2)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4.听说法的基本原则 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6)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5.听说法的教学过程:

口授语言材料-->模仿记忆练习-->句型练习-->对话-->读、写练习

(四)视听法

1.视听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

2)心理学:关于感觉和知觉的论述。2.视听法的基本原则

1)培养听说读写言语习惯 2)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3)排除母语和文字为中介

4)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有控制地使用常用词汇和结构 3.长处

1)将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语言学习的感觉器官,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2)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3)在教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新概念英语》、《法语的声音和形象》。

(五)自觉对比法

1.自觉对比法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外语学习目的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更深刻地认识母语,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语言学: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外语的思维物质外壳是母语,因此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前提。

3)心理学: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学说。2.自觉对比法的基本原则 1)用母语讲解外语 2)实践要有理论指导 3)理解地模仿

4)文字为基础,四会并重

5)典范的文学语言作为学习的材料

附:自觉对比法与直接法的综合——自觉实践法: 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苏联对自觉对比法的改革。

(六)认知法

1.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动摇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认知法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奥斯贝尔的两种“学习”理论更是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有力武器。

2)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2.认知法的基本原则

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

2)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 3)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4)利用母语

5)对错误进行有分析的指导 6)运用电化手段,营造教学情景

(七)功能法(意念法、交际法)

1.功能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海姆斯的“交际能力”,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等 2)心理学:功能派 2.功能法的基本原则

1)以单元——学分体系组织语言教学 2)以功能意念为纲,考虑交际要素 3)教学过程交际化

4)基本目的语和专业目的语兼顾 3.特点及长处

1)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同时还注意运用的得体性。

2)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

3)强调语言交际的目的,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保持一定的容忍度。

4)重视专业外语的教学,突出不同的领域、范围所需目的语的特点,使教学更具明确性和针对性,也使学习者的精力和注意力相对集中。

(八)任务型教学法——促进语言学习进程的活动 1.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习得理论 2)社会建构理论 3)课程理论

2.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1)以任务组织教学

2)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

3)调动学习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目的语资源 4)在干中学,在用中学

第三章 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原则

1.课堂教学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过程。2.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A.教学单位

1.概念:是指教学活动小队集中的某个教学时段,它分为教学课时、教学单元和教学阶段。2.包括

a)教学课时:包括学期总课时和课文课时。

b)教学单元:是由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的较大的教学单位。

c)教学阶段:是比教学单元大,时间跨度长的教学单位。一般分为期中和期终两个阶段 B.教学环节

1概念: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感知、理解、巩固、余韵的基本认识心理规律,总结和归纳出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不知课外作业。2.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

3)讲练新内容(导入新课、讲解新知、操练新知)4)巩固新内容 5)布置课外作业 C.教学步骤

概念:是比教学环节小一级的教学结构单位,或者说是教学环节的下位概念。D.教学行为

概念:指与教学有关的具体活动。3.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分析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A.分析阶段 1)确定起点状态

2)分析教学任务:生词量;句型难度;文化背景知识 3)陈述教学目标 B.实施阶段

1)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教具、活动 2)适应个别差异和民族差异的教学 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 4)教学方案实施 C.反馈阶段

1)测量与评估教学结果 2)诊断与补救教学

4.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及概念。(1)精讲多练原则 1)“精讲”:是突出关键的、精华的、实质的内容,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或比较法。并辅以图片、电教等直观手段,要言不烦的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和思路直接印象定义、内涵、规则或结论上去。2)“多练”:是让学习者通过反复再现刚学过的知识而引入大脑并化为能力的心理活动。(2)讲练结合原则 怎么“讲练结合”: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边讲边练或边练边讲(3)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 1)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2)由中介语向目的语靠近3)结构、功能、文化的结合 4)强化学习环境

(4)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第四章 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对象

1.选择教材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A.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和特点 1)有无汉字背景

2)有无学习外语的经验 3)有无接触过汉语 4)长期还是短期 5)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B.课型与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C.选择适合班级学习者实际需求的教材 1)生词量的起点是否合适

2)汉字出现的速度和数量是否适合

3)语法点跟班级学习者现有的知识能否衔接,其数量和速度学习者能否承受 4)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习者的需求 5)课文篇幅长短,内容深浅是否合适

6)教材译注所采用的语种是否适合班级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7)同一水平而不同课型的教材是否大致相配

2.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动机、态度、性格包括哪些?(1)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依存性学习者偏重于形象思维,学习上要求教师组织结构严密、提供条理清晰地讲授提纲,进行系统明确的讲解;

*场独立性学习者逻辑倾向较突出,学习上不很关注教学结构的严密性,自己能独立队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和结构化。

*沉思型学习者善于思考,致学细致,对问题多做权衡和评判,成绩优良。

*冲动型学习者急于求成,治学粗枝大叶,对问题很少思考和评价,学习成绩差。

*容忍倾向的学习者能包容不熟悉的、甚至有些矛盾的内容,对于现阶段难以理解或接受的语言材料也能容纳。

*排他倾向的学习者其母语结构根深蒂固,新的语言男人很难迅速为母语所同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接受。

(2)学习的情感因素:

1)动机: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①成就动机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②动机的激发:任务激发、兴趣激发、成就激发、竞争激发

2)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是一种藏于内心,对行为或事物作出评价反应或准备采取相应行动的倾向性。包含:

①认知成分:个体对客观行为或事物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如对考试的认知。②情感成分:由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③行为成分:实施某种行为或行动的准备倾向。3)性格

①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②独立型和顺从型 ③外倾型和内倾型

第五章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1.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哪三个方面: 1)备学生

要素一:了解学生的基础 ① 一般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常识 ② 目的语语言基础知识 ③ 目的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掌握程度 ④ 了解学生的国籍及文化背景知识 要素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 ①学习者的概括能力 ②学习者的推理能力 ③学习者同化新知的能力 2)备教材

要素一:分析本课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a)了解学习本课所需的基础知识

b)有意识强化本课跟后续知识有关的内容 要素二:明确课文学习的目的

a)培养何处语言技能,知识将转变为何种能力 b)清楚教材中所体现的交际文化知识 要素三:分析教材结构

生词、课文、语言点、注释、练习要素四:分析教材重点

新语言点、高频词、近义词辨析、常用句式、文化 要素五:分析教材难点

3)备方法(提高教材可懂度)a)分段和归纳

b)难词难句的解释 c)语法规则的举例 d)问题设计

e)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f)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g)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2.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哪些内容? ① 课题 ② 教学课型 ③ 教学对象 ④ 教学时数 ⑤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⑥ 教学重难点 ⑦ 教学用具 ⑧ 教学环节(复习、导入、讲解、练习、作业)⑨ 板书设计 ⑩ 教学后记

3.教学内容导入的方法有些什么?

1)导入的内容(文化导入、旧知导入、情景导入、图片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2)导入方法(提问、回忆、复述、讲述、对比、游戏、练习)4.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有哪些? 1)提示性问题(带着问题阅读)2)复述性问题(阅读以后回忆)3)剥笋性问题(边阅读边思考)4)归纳性问题(阅读以后思考)5.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外语一样,除了掌握语言形式以外,还需学习和了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以及思维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大多体现在交际文化之中,例如:问候和打招呼、打听、答谢、请客送礼、接口暗示等。6.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是什么? 1)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

2)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关系 3)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关系

第六章 阅读课型的课堂教学实施

1.精读课的教学要点包括哪些?

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篇章教学 2.语音教学的练习方法。① 模仿练习② 四声唱练 ③ 声韵指辨 ④ 填空练习⑤ 读卡听写 ⑥ 拼音改错 ⑦ 辨音填空 ⑧ 拼音擂台 ⑨ 声韵举示 ⑩ 绕吟 ⑪ 拼音词汇接龙 ⑫ 听自己说汉语

3.词汇教学的释义方法。

直观法、定义法、关联法、比较法、对比法、联想法 ① 用图画、图片或照片、实物等释义 ② 用动作、表情释义 ③ 设计情景释义 ④ 用近义词、反义词释义 ⑤ 通过提问、总结的方式释义 ⑥ 利用上下文释义 ⑦ 用学过的语素释义 ⑧ 用母语释义

4.语法教学的讲练方法,步骤。

图示法、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外部对比、内部对比)、归类法(结构归类、功能归类)5.篇章教学的重点。* 句的理解训练

* 句群理解训练

* 段落理解训练

* 全文理解训练 6.泛读课的特点。

快速浏览、猜测和跳跃 7.泛读课的习题设计。

A.问题设计的内容(时间、地点、数字、人物关系、对象、起因、结果、中心思想、词语意义、句子意义等)B.问题设计的技巧

a)以选择单项答案为主

b)单项答案的被选项至少要3-4个,互相之间应该并立、排斥性,决不能互为包含 c)各项答案最好跟语料上的语句有关 d)提问时间有读前和读后两种

第七章 口语课型的课堂教学实施

1.话语产生的三个阶段。(1)话语计划(2)话语构建

(3)话语计划的执行

2.口语教学各阶段训练重点。

(1)同一命题的不同功能:同一个命题由于说话者的期望和意图不一样,就要选择不同的功能性语言(提议,同意,命令…)

(2)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达:同一个命题由于说话者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一样,其表达也会有所差异。

(3)话语对子的搭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而另一个人回话,就组成了对话。

(4)叙述性话语的插入:叙述性的话语的内容大多为比较复杂的命题,从命题到句子要经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生成。一个命题可以有多种句式来表达,几个命题也可以组合为一个句子来表达。

3.初级口语课的操作方法。

(以单项训练为主,顺序为语音——词——语句——语段)① 基本环节:读——正音——读 ② 会话环节

a)简单介绍对话的人物等导入对话 b)学生分角色朗读

c)根据课文内容口答,以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d)复述课文,以会话体到叙述体的转换

e)整体分角色朗读或背诵对话,要求有动作表情 ③ 替换和扩展 ④ 自由表达

4.语音、词汇、句子的操练方法。A.语音训练

1)教音方法(循环与反复,示范与模仿,图表演示,音形结合,双音节定调练读)

2)练音方法(合唱和独唱结合,见形读音,配对练音,声韵调单项练习和语流结合,课上和课下结合)

3)纠音方法(示范模仿法,演示法,夸张法,对比法,过渡法,手势体态法)B.词语训练

1)直接法(指物说词,做动作说词)

2)认读法(指序号念词语,板书念词语)

3)语素法(指定语素组词,指定词语说出含相同语素的别的词语)4)词组法(用指定词扩展成词组,利用生词表组词)5)类聚法(同义词类聚,反义词类聚,类义词类聚)6)释义法(指定词语释义,根据释义猜词语)

7)联想法(轮流说出有关的词语,一人主说他人补充)8)问答法(用指定词语提问,用规定词语回答问题)

9)替换法(用有关词语替换句中的词语,指定词语替换句成分)10)自学法(分段记忆词语,想、说、写记忆词语,造句法)

11)翻译法(汉语词语翻译成母语词语,母语词语翻译成汉语词语)C.句子训练

1)句型展示(利用实物,利用图片,利用动作,设置情景)

2)机械练习(一般模仿,专项模仿,单项或多项替换,句式变换,句子扩展)3)造句法(功能造句,词语联想造句,语法难点造句)4)交际练习(情景问答,自由问答,真实环境问答)

第八章 听力课型的课堂教学实施

1.听力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1)多听(2)听练结合

(3)控制课堂节奏和容量(4)重点突出的的阶段训练

2.听力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包括哪几个方面? A.课前准备

(1)材料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强、趣味性和吸引力(2)听力设备的检查和预置 B.课堂教学(1)听前预示(2)听力练习(3)听后检查: C.课后总结

(1)听力内容深浅(2)篇幅长短

(3)听力形式的适应性(4)效果

第九章 写作课型的课堂教学实施

1.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循序渐进与急用先学结合 * 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 *习作性与交际性结合 * 容错度与规范化相结合 2.写作教学的教学步骤是? 1)阅读范文 2)布置作文

i.命题和自由命题 ii.提出要求 iii.启发思路 iv.拟写作提纲 v.写作

3)批改(当堂批改,课后批改,集体批改,互相批改)4)评讲(总结,朗读,发表)

第十章 测试

1.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测试项目? A.教学过程测试 1)入学分班测试 2)阶段性测试 3)期终考试

B.汉语水平考试(HSK)C.商务汉语考试(BCT)2.命题的要点?

1)效度: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

2)信度: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稳定性。卷面信度受卷面构成,试题数量,评分标准和办法,及受试者水平影响。3)难度:难易程度是相对的。

4)区分度: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

第三篇: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提纲

(一)语法翻译法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①时间:18世纪末 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⑤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 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⑦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代表教材《跟我学》(00选择)时间:20世纪70年代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99选择)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荷兰]范埃克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01填空)③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⑤特点 功能教学法(99术语解释)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 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 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 不过分苛求形式 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 ⑥优点

功能教学法的优点(03论述)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⑦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 如何合理地安排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如何把握(五)交际法(六)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

1.定义: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2.产生时间、代表人物:1982年英国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198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至 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3.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介绍话题和任务(比如,给一段天气广播或一份报纸,让学生判断今天下午要不要带伞?)●完成任务:学生们群策群力 ●后期巩固:分析语言语言重点

4.优点: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学的是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5.不足: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够。●学生摸索时间长,效果难说。6.不同于交际法,其--●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 ●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准确性、流利性问题

五、教材的编写、选择与使用

(一)教材分类

1、以教学类型分类

①按教学目的分: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②以教学期限划分:长期班、短期班 ③以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④从特殊教学媒体的角度划分:函授、刊授、广播教学、影视教学 ⑤自学教材

2、以课程类型分类:一种教学类型中往往要开设多种课程或课型,各有不同的教材 例如: 综合课 听力→ 听说教材、视听教材、新闻听力„„ 语言课 专项技能课 口语→ 实用会话、热门话题„„

专门目标课 阅读→ 报刊阅读、泛读教材„„ 写作→ 写作基础、应用文写作„„

3、以教学手段分类 教学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例如:运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教学是需要光盘这种无纸教材

4、以教学方法分类

①结构型:以结构为纲 80年代以前 ②功能型:以功能为纲

③结构——功能型:以结构安排为基础(《实用汉语课本》第一本)④功能——结构型: 由功能占支配地位(中级以上采用此方式)⑤话题型和语境型:(初级不适用)⑥文化型和语用型:(汉语中不存在)(二)教材编写原则 选用教材的原则

选用教材的原则是以评估教材的四原则——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为基础,再增加 1,交际性原则: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 2,针对性原则: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的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的特点„„ 3,系统性原则 要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关系,要考虑到该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性:具体的考虑 系统性:宏观的考虑(三)教材编写依据(四)教材编写实施(五)教材分析和评估

评估教材的原则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02填空)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98填空)在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编写中怎样处理文学作品?为什么?(00论述)你认为“这是书,那是报”这样的句子有无必要编进对外汉语教材?为什么? ①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②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③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A.题材多样化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D 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④科学性原则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六、测试与评估(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二)测试的种类 测试的类别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一种水平测试(99填空)

1、水平测试

①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②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 客观 ③原则: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①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②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 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96术语解释)

成绩测试是一门或一种课型的一定学习阶段的测试。用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一般而言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包括:HSK、TOFEL„„

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成绩测试。(03选择)

3、诊断测试

①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 ②特点: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

4、潜能测试

①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②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三)命题

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D 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评分的测试。

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

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02填空)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例如: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3、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00术语解释)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F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按照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分立式测试。(02选择)

C.分立式试题的优点:①针对性强 ②客观性、标准化 缺点:各个项目测试的结果的总和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整体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性质、作用及分级

1、性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HSK的全称为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制订的,其初、中等共分8级。(96填空)HSK(01术语解释)

答: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2、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水平证书》的效力上

A.作为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B.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的汉语课程的证明 G 作为聘用机构录用汉语人员的依据

3、分级

A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a.分1,2,3级 b.掌握400~3000汉语常用词(甲、乙级)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c.考试内容: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B 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a.分1,2,3,4,5,(初等)6,7,8(中等)级(96填空)b.要求掌握2000~5000词和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级)c.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 C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

a.分9,10,11级b.要求掌握5000~8000词及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丁级)c.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表达、作文、口试

四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交际

(一)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02填空)

④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⑤语言交际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⑥文化的属性 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二)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应词的有无;对应词的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B.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D 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称呼、问候和道别;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卑;邀请和应邀;隐私和禁忌„„(三)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或接受过程

A.观光期(蜜月期)B.挫折期C.逐渐适应或调整期F 接近或完全复原期(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02填空)

④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⑤语言交际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⑥文化的属性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三)专门文化知识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方法

A.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必须同时介绍 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

B.要有针对性:应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 C.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E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 际技能的训练

G 具体教学方法多样例如: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通过注释说明 等

(二)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方法多样例如: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通过注释说明等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二、现代声像技术的应用

三、汉语知识与言语技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nd Technology,AECT)1994年的所谓94定义中将教育技术(原文中为实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界定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注意软件的名称、用途

(一)常用软件

●文字处理工具Microsoft Word :目前普遍采用,强大的文字处理工具,有很强的编辑、绘图、制表功能 ●二维表格处理软件Excel, 数据统计SPSS(主要用于心理学、统计学)●复杂数据可以用C语言(或C++),FoxPro ●文稿制作Microsoft PowerPoint ●其它软件―――

图形处理PhotoShop、二维动画Flash、网页制作Dreamweaver、声音处理软件Cool Edit、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

(二)语料库建设 ●现代汉语语料库 ●现代汉语句型语料库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汉语教学多媒题素材库和资源库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网络远程教学的形式有两种----------●网络型教学

其基本形式又分为以下五种:以网页为主的网络课件教学、通过E-mail交流、向BBS投稿、利用Internet进行的双向视频笔谈式交流和网络语音会话。●远程电视会议型教学

其基本形式有如下三种:远程直播、远程会话训练和远程电视讨论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法提纲(315)

中学历史教学法

简答题:

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P93

①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

⑤巩固性原则

⑥量力性原则

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⑧因材施教的原则

2、什么是教学模式?由那些要素组成?P132

关于什么是教学模式,在教育理论界还未作出统一的定义。例如,李秉德先生主编的《教学论》中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吴也显先生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中说:“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他们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但其基本观点:①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②是关于教学活动的;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

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评价。

3、什么是历史概念?形成历史概念有哪些重要方法?

历史概念是指掌握具体的历史事实的基础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事实的本质性认识,一般分为:①分类性的历史概念(既对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出某一类历史事实的分类性或时段性特点)

②抽象性的历史概念(既对更大范围内的历史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抽象,进而得出具有比较深刻理论含义的规律性概念)

方法:①分析与综合,②对比与类比,③演绎与归纳

4、什么是教学技能?它有哪些特点?

教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学相关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总而言之,教师的课堂技能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技能之所以是一种活动方式是因为这种技能是可以表现出来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脊柱,也可以被评估。特点:①多样性②凭借性③习得性④发展性

5、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②能力的培养③思想的教育④价值观的培养

6、历史知识有哪些重要特点?P87

①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②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③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④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⑤历史科学诸特点之间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谈话法?谈话法有哪些重要特点?P193

谈话法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重要特点:①谈话法最大的优点,是在师生的谈话中进行教学,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谈话法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也对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提供了方便条件,另外也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谈话法也有缺点,容易出现“散”的现象。因而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同时也要在谈话告一段落后进行完整深刻的总结。②运用谈话法的情况:运用谈话法的前提是学生对该有的问题已有了某些了解;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以便领会、理解新骄傲才时,可以运用谈话法;复习、检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在讲完新课的时候帮助学生巩固新课内容时使用谈话法。③运用谈话法注意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够引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不能使被提问者感到模棱两可。

8、什么是讲解法?讲解法有哪些重要方式?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提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

讲解法有很多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析法和归纳法,比较法和对比法。

9、什么是历史表解?历史表解的形式有哪几种?P198

历史表解是直观教具演示法里面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即图表,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够把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条理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具体化、形象化。因而便于教师讲授教材和学生理解历史基本知识。

表解的形式包括比较表、统计表、图解、符号示意图等。

10、教师应怎样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P84

①要以钻研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②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③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实用的教学材料。

④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

⑤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⑥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11、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有哪些重要环节?

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是依次进行的四个环节:第一,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第二,分析学习任务;第三,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第四,评价学习结果。

简述题

1、简述制定历史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和设计要求P230

教学目标有两类陈述方式:第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可测量、可评价。在陈述这类教学目标时,不仅明确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且还要注意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达到的条件和衡量标准。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目标课程,主要用于“知识技能”领域。例如“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因素”等。第二类是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例如“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典故”,“自己动手制作一件水利工具,描述自己制作的过程及感受”等。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整体性要求。教学目标是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整体,具体教学目标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所以在制定各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将其放到目标系统中来整体把握。第二,适应性要求。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是否符合教学的适应性要求。在制定目标时,教师必须遵循可行性和现实性原则,对目标的难度要求适中,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第三,灵活性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始终遵循灵活性要求,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地加以运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切忌生搬硬套他人编写的教学目标。

2、简述一节成功历史课的标准P268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具体来说,可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历史教师的自我评课。课堂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课堂实施的反思,了解教育对象的反馈,发现一堂课的成功和欠缺之处,可以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自我评价的方法很多,比如有从“整体入手,综合评析法”,“化整为零,单项分析法” 或“以果溯因,总结经验法”等。

(2)评价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标准和方法。评价一节历史课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两个概念。评价指标是指衡量事务的角度或维度。只是对评价对象作的一种结构性分解,不蕴含定性或褒贬。

其评价标准是目标要具有适宜性,符合学生发展需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制定目标要全面,兼顾目标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目标要明确、具体,易于操作。具体的包括以下六方面:

①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可操作的程度、)

②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处理)

③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④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⑤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

⑥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

3、简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26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

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简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功能P76

①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即学生可以通过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来认识历史的客体,教科书实际上就成为认识历史客体本质的一种中介。

②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通过选择具体的教学材料,落实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纲要,提供具体的知识范围和数量,规范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

③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在叙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传递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教育作用。

④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为展开学生的思维操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维材料,教科书中的材料、问题、练习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⑤主体自学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要符合自学的规律,具有自学的特点,便于学生的自学。⑥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设计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程度。

⑦复习巩固的功能,即教科书的设计要考虑到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5、简述运用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要求。使用历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要求,一是指教学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二是指教学方法使用的正确性。所谓合理性,就是根据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等主要变量的本质联系,确定每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率。所谓正确性,就是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无论哪一种历史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并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展开。【如谈话法,它一定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展开谈话。像初中一年级祖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它就不能用谈话法教学。谈话法有自己固定的教学方式和程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只能是一对一的问答,如果一对多的问答就成了讨论法了。】

(2)创造性要求。教学方法是随着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而产生的,必将随着时代和种种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观点,创造的观点对待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应针对新教材广泛而生动的内容,将以往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造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

(3)艺术性要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历史教学方法运用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运用的情感化、趣味化和美化三个方面。情感化就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充分注意情感的发挥,以

情动人,以情感人,从而产生情感艺术的魅力。历史教学方法的美化,主要通过语言的美化来实现。因为,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表述,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必须讲究语速、音调和深度,表达要准确、精练,富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情感色彩。

(4)双边性要求。运用历史教学方法的双边性要求,指方法的运用,既要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要讲究教法,又要注重学法,并使两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机的统一。只有着眼于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先是“要学”,继而“会学”,这样的教法才是好教法。当学生掌握了学法,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应。

论述题

1、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有哪些不同?

①传统的备课更多的是以教师的经验为依托,而教学设计则定在运用学习教学理论分析教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对教师专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②传统备课主要思考的是教科书内容的衔接,而教学设计更注重的是教学方式的系统化以发展学生能力素质的目标。

③传统备课需要教师个人长期的摸索和积累,而教学设计可以较从容地实现教学资源和基本技术的交流和共享。

2、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3、为什么说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12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是支配教学的根本规律,揭示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教学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这就决定了这种认识的三个特点:间接性、有领导性和教育性。

①关于间接性,是说学生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方法都是特殊的,主要是间接地理解,吸取别人的经验。②关于领导性事说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③关于教育性是说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就是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应用题:【教学技能应用】

(1)导入、提问、结课的教学设计

“立木为信”

(2)以下三个素材“ 乡愁”

(3)学会案例分析,点评P270

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综合性分析【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教材处理上分析,从教学环节和过程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八个方面

第五篇:5-教学法基础理论授课提纲

教学法基础理论授课提纲

作业提要

课目:教学法基础

目的:通过学习,组织训练的基本常识,旨在使预提指挥士官掌握组织训练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提高预提指挥士官组训能力。

内容:

一、基本理论

二、基本技能

方法:提示预习、重点讲解、解答疑难、小结讲评 时间:XX分钟 地点:学习室

要求: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

2.认真讲,仔细看,勤思考,刻苦练; 3.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作业进程

作业准备…………………………………………×分钟 1.清点人数,检查着装及教具; 2.必要时向在场领导报告; 3.向受训者宣布作业提要。

作业实施…………………………………………×分钟

第一个内容:基本理论

【提示预习】

教学法是培养组训人员施教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是提高部队执勤、处突、反恐和防卫作战能力的根本方法。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理论,使预提指挥士官了解掌握教学法的基本组训方法为下步组织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重点讲解】

训练实施,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方法对训练内容逐项进行训练的过程,是组织军事训练的重要环节。

一、单兵训练课目

单兵训练课目通常按理论学习、动作练习、考核验收的步骤组织实施。

(一)理论学习。通常以电化教学的形式实施,根据训练课目难易程度可采取讲授、自学等方法进行。

(二)动作练习。动作练习是指教练员组织受训者反复练习动作要领的过程,是掌握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通常按照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讲评的顺序实施。

(1)作业准备

作业准备,是指到达训练场地后,在展开各个训练内容前,为保障训练顺利实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通常包括:清点人数、组织验枪;整理着装、装具(组织体能课目训练时,受训者应按要求着装,禁止将尖锐器具如胸花、别针、小刀、笔等放在衣服口袋里,避免意外刺伤),宣布作业提要等。如果中队统一下达课目或是经常性体能训练课目,可将受训者带到指定训练场后,根据中队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只提出训练的具体要求。

(2)作业实施

作业实施,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程序,按照理论提示、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小结讲评的步骤进行。

①理论提示

理论提示,就是班(组)长对受训者提示与训练内容相关的理论,使受训者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其方法为:

一是直述式,即教练员直接讲授或自问自答,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基础较差的士兵或新兵训练时采用;

二是提问式,即教练员提出问题,由士兵来回答,此方法主要用于理论基础较好的士兵训练时采用;

三是归纳式,就是由受训者发言,而后教练员进行总结归纳;

四是诱导式,就是利用实物和情况诱导士兵明白有关理论。

②讲解示范

讲解示范,是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练员以精练的语言、规范的动作给受训者讲解动作要领的一种方法,是传授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根据情况可采取先讲后做、先做后

讲和边讲边做等方法。

先讲后做,即先讲解动作要领,后做示范动作。其优点是可使受训者首先明确动作的基本结构,而后在观看示范时领会动作要领。

先做后讲,即先做示范动作,后讲解动作要领。其优点是便于受训者在讲解时理解和接受较复杂的动作。

边讲边做,即教练员边讲解动作要领边示范动作,讲做结合紧密。其优点是可使受训者视觉与听觉同时接收信息,能大大提高感知效果。也可进行重复讲做,直至受训者看清弄懂为止。

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讲解正确、有条理、有重点,不仅要将教材中规定的基本要领传授给受训者,还要将自己在训练中摸索出来的体会和感受传授给受训者,提高讲解效果。示范时,示范动作要熟练、规范、准确。在每个动作要领讲解示范之后,应对动作要领进行概括,以便受训者进一步理解,强化记忆。概括归纳动作要领的方法通常有谐音法、单字法、数字法等。

谐音法,即将动作要领归纳为几句尾字谐音的话。其特点是语言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记忆。

单字法,即将动作要领用几个关键的字进行概括。其特点是语言简练、便于记忆。

数字法,即将动作要领或要求按完成动作的先后顺序用数字加文字的形式进行概括。其特点是语言简明、条理性强,便于引导受训者的练习思路。

另外,为了使受训者确实掌握动作要领,在讲解示范结束后可进行提问,了解士兵对示范动作的看法和掌握程度,为以后的训练打下基础。

③组织练习

组织练习,就是指班(组)长在讲解示范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组织受训者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受训者掌握动作技能的关键环节。练习前,要向受训者明确练习的方法、步骤和要求,区分训练场地、器材等;应了解和把握训练场地的大小、宽度和纵深,明确队伍之间的间隔、距离大小,以及排头的位置和排面的方向,便于训练、便于指挥。

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一问、二看、三摸。一问,是指抽问受训者所学的动作要领;二看,是指察看受训者练习动作(操作)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身体是否舒展,动作程序是否正确等问题;三摸,是指触摸受训者身体与武器(器材)结合的有机程度来进行判断。

纠正问题时要注意帮助受训者分析错在哪里、错的原因、如何纠正。这里主要讲解对比纠正、诱导纠正、分解纠正、辅助纠正。

对比纠正,即以正确的示范动作与受训者的错误动作相比较,使受训者看清自己动作上存在的错误。

诱导纠正,即用语言和动作诱导受训者自行纠正。

分解纠正,即当练习的动作难度较大,受训者做动作顾此失彼,动作不协调时,可视情况将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动作

环节,化繁为简,逐个纠正,使其动作逐渐达到熟练、协调。

辅助纠正,即以手或身体的某部位辅助受训者练习,使其掌握正确动作要领。

④小结讲评,就是在每个动作训练结束后,应对训练情况进行简要小结,讲评训练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纠正的方法。

(三)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对作业实施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总结,在训练课目结束时进行。讲评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述训练课目、目的、训练问题(内容)和重点、难点;讲评训练情况,评估训练效果;提出下一步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考核验收。考核验收是指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条件和标准对士兵训练进行的考核、评定。通常由警官组织,班(组)长参与。考核时机通常在课目训练结束时,由班(组)长或值班警官提出申请后,结合课目训练的最后一个步骤进行。一般课目考核由班(组)长申报,值班警官组织实施;重、难点课目考核由值班警官申报,大队或中队警官统一组织实施“三实”课目的考核由中队申报,支队监考、大队统一组织实施。在值班警官组织实施考核时,班(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协助警官考核,完成警官赋予的考核任务。通常按照“考核准备、考核实施”的步骤进行。

(1)考核准备

考核准备,是指考核组织者根据考核目的、任务及职责分工,为保障训练考核顺利展开和实施所做的各项准备工

作。主要包括建立考核组织、制定考核方案(计划)、培训评判人员、组织有关保障等。

在考核准备时,班(组)长应在警官的指导下,主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准备训练考核所需物资器材;设置考核场地;准备参考人员花名册;熟悉考核规定和要求;掌握评判要领;完成警官安排的其他准备工作。

(2)考核实施

单兵训练课目考核,通常分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演练考核等形式。理论考核通常采取笔试、口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操作考核应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采取口试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定量课目的考核,如实弹射击考核、投弹考核、体能考核等,应根据口试情况和完成动作的准确、熟练程度评定成绩。考核结束后,及时整理考核结果,登记、统计、归档考核成绩。

在考核实施时,班(组)长既是被考者,又参与考核的具体组织。因此,士官除了完成自身的考核任务外,还应按警官的分工完成规定的工作。主要包括下达口令、报读考核成绩、维护考核秩序、负责考核安全、记录考核结果等。

(二)班(组)训练课目

班(组)训练课目通常按理论学习、战例研究、要素训练、考核验收的步骤进行。这里着重介绍要素训练的实施步骤,其它内容可参照“单兵训练课目”的方法步骤组织实施。

组织要素训练时,一般按照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

讲评的顺序进行。

1.作业准备。通常包括清点人数,整理着装、装具器材;组织验枪;宣布作业提要;提示课目理论等。组织班(组)战斗行动要素训练时还要判定方位、介绍地形,进行训练编组等。

2.作业实施。通常按照宣布情况、组织练习、小结讲评的步骤组织实施。

(1)宣布情况

宣布情况,即在训练开始前,在现地向全班(组)明确敌我双方态势、上级决心和本班任务,为展开训练提供作业条件。宣布情况的方法通常有口述法和口述加显示法两种。

口述法,即训练中的基本情况和补充情况均用口述的方法宣布,是班(组)战斗行动要素训练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灵活、快捷、节约训练器材。宣布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具有形象性且声情并茂。

口述加显示法,即作业开始时的情况,以口述的方式宣布;作业中间的情况,结合显示的方式进行,用实兵实车、模拟器材、符号旗等手段显示战场情况,为全班(组)提供形象直观的作业条件。其特点是情况显示形象、逼真,但难度较大。口述加显示法宣布情况可形象地把战场境况提供给全班(组),组织训练时不用事先培训情况显示员,需要时可临时赋予、派出。给情况显示员赋予任务的内容包括情况显示位置、方法、时机及联络信(记)号。

宣布情况时,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无论采取什么方

法都应做到声音洪亮,眼看、口述、手指紧密结合,将敌(对)方目标的性质、数量、行动及具体位置,各战斗小组的位置和行动,直观地展现在受训对象面前,为反复练习战斗行动提供作业条件。

(2)组织练习

班(组)战斗行动要素训练,可以不受内容顺序、地形、方向的限制,在基本战术训练场地不断变换任务、情况、打法,一种场地(地形)练多个内容、多种情况,一种情况练多种打法。条件许可时,也可更换作业场地。

组织练习时,通常可按沙盘推演、实兵摆练等方式进行。

沙盘推演,是指将实际训练场地按一定比例缩制成简易沙盘,以兵棋显示战斗行动。目的在于给全班(组)一个完整的战斗行动样式,使士兵正确把握个人战斗动作在整体行动中的作用,为实兵摆练打基础。其特点是直观形象,方法灵活,不受地形、天候限制,可多次使用。如攻击行动中的占领攻击出发阵地,可结合沙盘指明各组(士兵)占领的位置、间隔,班(组)长的指挥位置等,避免实际练习中跑错位置。

实兵摆练,可分为单兵摆练、分组摆练和全班(组)摆练三种方法。单兵摆练,即在现地宣布情况后,班(组)长退出情况,逐个明确士兵的战斗位置和战斗行动。目的在于使士兵了解自己在班战斗行动中各阶段的战斗动作,为小组协同打下基础。其特点是简单实用,主要用于稍复杂的战斗行动训练。如捕歼行动,可逐个指挥狙击手占领狙击位置,选择接近路线;指挥机枪手占领射击位置,选择正确的压制目标等。分组摆练,即针对具体的战斗行动把全班(组)分成若干战斗小组,指挥各组分别演练各自战斗动作。目的在于先练组长的组织指挥及小组的战斗动作,待小组战斗动作熟练,组长指挥准确、灵活后再进行全班(组)合练。如捕歼战斗行动中捕歼犯罪分子时的行动,可先组织掩护组练习正面或者侧翼掩护行动,再组织突击组练习隐蔽突袭或强行突击行动。全班(组)摆练,即宣布情况后,按照情况诱导的我方态势组织全班(组)进入情况,按战术要求以指挥员的身份指挥全班(组)行动。目的在于练习班(组)长自身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全班(组)协调—致的战斗行动。

组织具体战斗行动的反复练习中,对以上训练方法可根据所训内容和地形条件结合本班士兵素质灵活选择。如对内容比较多、行动比较复杂的战斗行动,可先组织沙盘摆练,使全班(组)对所学战斗行动有一个整体认识,而后在现地组织单兵摆练和分组分段摆练,使士兵和组长进一步熟悉在战斗行动中的现地位置和动作,最后组织全班(组)结合情况反复练习,使班(组)长和全班(组)逐步掌握所学战斗行动的组织指挥和全班(组)协调一致的战斗动作。对内容比较少、行动比较单一的战斗行动,可直接进行情况诱导练习。练习中单兵动作出现问题时,可组织单兵摆练反复练习;协同动作出现问题时,可组织分组摆练。无论采取何种训练方法,均要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班(组)长掌握组织指挥方法、全班(组)达到协调一致的战斗行动为目的。在情况诱

导练习中,班(组)长既是指挥员,又是组训者。因此,要正确把握情况内与情况外的身份变换问题,进入情况是指挥员,退出情况是组训者,切忌一种身份练到底。

组织练习时,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纠正。纠正通常采取单个纠正和集体纠正的方法,运用口令纠正、手势纠正、口令加手势纠正、对比纠正、诱导纠正、分解纠正、辅助纠正、典型引路纠正、示范动作纠正等手段。这里主要讲解情况诱导纠正、口令加手势纠正、对比纠正。

情况诱导纠正,即通过情况诱导或指挥加以纠正或协调的方法,可分为敌情诱导法和我情诱导法两种。敌情诱导法,即用事先培训好的假设敌来显示战场情况,诱导士兵纠正动作。我情诱导法,即用我方态势及班组行动诱导士兵纠正动作,主要以口述情况实施。不管采取哪种方法,纠正时都应少停止、少集合,尽量保持练习的连贯性。

口令加手势纠正,即对训练中出现的个人战斗动作或协同动作问题,直接用口令或手势进行纠正。

对比纠正,即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采用观摩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方法进行对比纠正。

(3)小结讲评

当练习一个阶段或一个内容后,应退出情况集合全班(组),对作业情况进行简要的小结,通常在训练结束时进行。小结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训法与战法的得失上,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指出问题,提出要求。

3.作业讲评。当一种战斗行动要素训练结束后,应认

真总结经验,组织作业讲评。其内容包括重述训练课目、目的、内容和重点、难点;讲评训练情况,评估训练效果;解答疑难问题,阐述有关理论;提出下一步训练的课目或接受连贯演练考核的要求等。

下载教学法提纲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法提纲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提纲式三步教学法”初探

    “历史提纲式三步教学法”初探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新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的教与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零碎、冗杂的课本知识以及课标对学生学习、......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

    2009级学前教育专业《学前音乐教学法》自学提纲

    《学前音乐教学法》自学提纲 第一章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一)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

    教学法

    教学法 *单项选择题 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语言) 2.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叫做(教学氛围) 3.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 4.教学方法的物......

    教学法

    教学法 一、单选 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 C ) A、活动 B、实物 C、语言 D、作业 2、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叫做( A )A、教学氛围 B、教学目标 C、......

    教学法

    教学法 单选 1教学法的表达手段语言2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叫做教学氛围3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教法4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是实物5教学方法依存......

    教学法

    胡格教学法 教学法的作用在于“以专业内容为载体,用各种教学法训练关键能力” ,呈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做到: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研究学......

    教学法

    一.填空 1.中国的私学大师孔子首开个别教学之风 2.课堂技能训练的方法有微格教学法,实习教学法,教学实践法 3.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现代教育的理念是教学活动是一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