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希望的种子教学反思
《希望的种子》教学反思
《希望的种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爱种花的老奶奶接到园艺所的一则启事:谁能种出纯白色的金盏花,将得到这个园艺所的高额奖金。金盏花只有棕色和金色的,在遭到儿女们的反对怀疑时,这位老奶奶毅然决然要试一试。她将第一年种的金盏花中颜色最淡的花的种子留下,第二天春天再种下去,秋天她又选取花中颜色最淡的花的种子留下,第三年春天再种下去,就这样循环往复。经过二十年不断地努力,老奶奶终于种出如银如雪般纯白色的金盏花。但时隔二十年,当年的奖金不能兑现了,当与园艺所的人问老奶奶还有什么要求时,老奶奶说:“我只想问一问,你们还想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也能种出来„„”
读完《希望的种子》这篇课文时,我被课文中那位满怀着希望,坚持不懈栽种纯白金盏花的老奶奶打动了。老奶奶最后的那一句“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说明老奶奶坚信,只要心中满怀希望,并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创造奇迹。同时从这句话也看出了老奶奶对园艺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节课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多读、多思、多说、多听、多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思考中感悟到老奶奶精神的可贵。
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触动学生内心深处,让他们体会到这
样一份“执着”的情感、收获那迷人的“希望”之花,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希望的种子》一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老奶奶的“坚持不懈”,时时打动人心。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我在教学这一文时,正是抓住“满怀希望、坚持不懈”这条主线,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堂课中,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深入理解课文、深刻体会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学生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等。学生在朗读中悟情、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二年她把它们栽种下去。然后,又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浅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依然满怀信心地试验下去„„”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老奶奶种花的过程。“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短短的十几个字,蕴涵的是老奶奶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读文我引导学生在感受老奶奶自信与执着的基础之上,从前面的省略号中体会“循环往复”的深意。
二、联系语境,体味情感
不理解文本的内涵就无法更深入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读书就词认词,就句论句,不去理解语言文字隐藏的情味,意蕴,就读不上“感
悟”。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语境,学会感悟,体会情感。从“漫长”一词入手,联系上文的“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二十年”,我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20年是多长时间呢?一年是365天,10年就是3650天,那么20年就是7000多天啊。这样一算,孩子更被老奶奶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震撼了。
从中体会老奶奶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在朗读中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就像这样反复读读、品味文句,文章的内容就不难领会了。
三、创设情境,以情感人
语言文字的描述没有直接可感性,有时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像,使文本中的形象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或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深切的。
“春种秋收”一词的背后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辛劳。要赋予这个意义空壳以生命,就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像中去感悟。“一年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我引导孩子们想象一下,在这二十年漫长的岁月里,老奶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孩子们的想象说明,是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奶奶的坚定执着,不畏困难,持之以恒。
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触动着我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是怎样的“执着”啊!有了这样的感悟,读起课文自然深情并貌,打动人心。
四、补充释情
在本节课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我利用作者毕淑敏的一句话“把种子
种在心里,即使是一粒最普通的种子,也能长出奇迹”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借此句话引导学生说出创造奇迹的是——希望的种子。从而点题。
五、随文识字
在读文的教学中,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记忆这些生字,生词。从而达到随文识字的最佳效果
一堂课不可能完美无缺,总有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一方面,只有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情感要用情感去激发,然后达到共振、升华。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更投入,更好地把握好语速、语调,使引导学生的语言更富有情感因素,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二篇:种子教学反思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美台中学 王学云
授课班级:七(3)班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6日第五节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是通过问题的引领,使学生自觉完成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比较,进而认识到种子的重要结构是肧,肧是新植物的幼体,种子的结构中有保护种子的结构——种皮,有为肧的发育提供营养的结构——子叶和胚乳,种子要比孢子的适应能力强,种子植物是比孢子植物更为高等的植物。我在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设置的问题是朝着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的:
一、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如,对于菜豆种子的外观,只是问“你看到了什么?”,观察完玉米种子之后的问题是“你认为玉米种子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胚乳各有什么用?”
二、本课的问题设置也是朝着有学科特色、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高度来设置的,如,“推测:种子萌发时,发育成茎和叶的是();发育成根的是();连接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是()。”目的是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再如,“你认为,种子和孢子哪个生命力更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课的开始部分的知识回顾中就有所铺垫,设置了“一个孢子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还是多个细胞构成?”,目的是在学生观察了种子的结构之后,能够认识到种子不仅是多细胞的,是个器 官,而且有种皮保护,有子叶或胚乳提供萌发所需的营养,使学生意识到种子植物比包子植物高等,形成进化的意识。
在本课的问题设置上,可以说是花费了比较大的精力,而且为了更好的达到由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专门为学生印发了课堂指导,并且专门挑选了平时成绩很好的班级,但是,有的时候,事情的发展真是不如人意。在上课前,班主任领着学生到实验室的时候,就和我说,来了这么多人听课,学生看到这么多人都下哆嗦了。这时候,我就想,上课开始时,应该问一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稳定下来。
于是,我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答的是藻类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些答非所问。
后来的出现情况是涉及到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少举手,或者不觉手。我直接要求一位同学读问题,学生竟然声音颤抖,孩子啊,当时,我真的有些无奈了。
最后的情况基本是这样的,课前精心设置的由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泡汤了,而变成了我自问自答的独角戏了。
课后也跟我校的个别老师交流过这个事情,她埋怨我说不应该选这个班级,虽然成绩挺好,但是,胆子太小,上不了大场面。2 真的是怪学生的胆子太小吗,我也深深的反思的这个事情,思来想去,问题真正的症结不应该在学生那里,还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胆子小,听课的人多了,大脑就抑制了,那老师是干嘛的呢,就是应该调动学生的能力,循循善诱,逐渐的去感染他们,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让这些胆小但是并不笨的学生如果有了自信,有勇气举手回答问题,就不会语无伦次。
现在反思起来,课堂中,也有可以挖掘的亮点,如,有一位学生把玉米的种子沿着三个方向:纵切、横切、平切,他并不是淘气,这是一个善于探究的孩子,可是,当时我的应变能力也差,也没有处理好,只是告诉他应该纵切,其他切法不对,而他只是小声说,我想看看其他的切法能看到什么,我也没有鼓励他,让他把他的想法大声的说给全班同学听,错过了一个好的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机会。深深的反思:身为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啊!上课的时候,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向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师自己就有些乱了阵脚,就开始唱独角戏,不能够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状态是要好好的进行调整的。3篇二:《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
《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是《果实与种子》,学生对果实与种子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可以说我们天天都离不开,我们的食物很多都是果实和种子。当我讲到种子时,因为现在正时春季,所以我由“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开始,与学生交流“当把种子播下以后,种子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回答说:“种子在泥土里会发芽,会长出叶子,开花 …… ”“开花后会怎么样呢?”我追问,“开花后会结出果实。”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种子与植物的成长有关,一颗种子播撒在泥土中经历一段时间会长成一株植物,但为什么会长成一株植物他们并不知道。通过交流,我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菜豆,我首先引导学生,大家先猜一猜,想一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学生就开始预测种子的内部。有的说,里面可能有颗心,有的说,可能什么也没有,就是豆子。于是我就认真地示范剥种皮、掰豆瓣、观察分成两片的豆瓣。学生看到藏在种子里的部分,连一向爱开小差的学生都投入到了研究起豆子来。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剥开豆子,小心翼翼地用两只手分开豆瓣的样子,拿起放大镜,认真地观察起来。他们的样子很可爱。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种子里面的胚根、胚芽。知道了种子内部的构造。下课的零声响起来了,学生还在津津有味的研究胚根和胚芽。
所以我认为在安排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要求一定不要太多,目标要明确,观察效率会更高一些。
教给学生不会的,讲给学生不懂的,这样的教学会更加具有针对性。篇三:种子的萌发 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李艳玺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同学“学科学”,而应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同学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同学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缺乏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同学自身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同学参与度高。
经过同学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有时候同学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同学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等同学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论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同学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同学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同学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同学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同学,同学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别,但可以互相弥补。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篇四:《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为了让学生较好的地完成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我对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例如:将探究实验的过程延伸至课堂外,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本堂课在课前,学生和教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充分给予了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本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本节课通过导入环节,学生们只提出来了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此外,我们应该还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环境条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着学习。篇五: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反思
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反思
反思一: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组织整个教学程序。
比如先创设情境,让学生随着悠扬的音乐和活灵活现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同学们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自行探究种子的特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对于种子的内部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常见的种子,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一看,用手画一画来认识它的内部结构,然后出示其他种子,让学生很自然地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种子内部构造规律。
反思二:要注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线索贯穿始末。在让学生探究种子特征及萌发过程时,要时刻用课件和动画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有许多困惑:对知识点的落实怎么把握,才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比如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划分应如何把握会更好一些,如何有效地把握科学知识科学性的落实,这也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有待继续探究的问题。
第三篇:种子教学反思
种子教学反思
《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在土地妈妈的呼唤下苏醒过来;接着写,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渗透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后,他会看到些什么呢?课堂上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学生们兴致颇浓。下课时,我没料到有些没被请到说一说的同学要求我再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此时此刻,我感动极了,我想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对了,真正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训练。
读书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活动。而有情感体验的读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范读有关文中的语句,实际效果很不错。我能感受到自己动情的朗读已打动了所有学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指导朗读“种子”破土那一系列的动作时我先让学生画一画表示动作的词语,但任务比较难,学生很有困难,于是我领着同学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接着又让学生做做动作,开始学生很放不开,在我的引导和示范下,孩子们渐渐放开了手脚,动作大方了,读得语气上来了,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上台了表演,教室里好不热闹,时间飞快的就过去了。以读代讲,以表演代替枯燥的一遍一遍的集体读,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读的乐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3、成功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
预习是一种铺垫,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的阶段。谁说一年级不会预习,把预习要求给学生,邀请家长进行严格督促,老师及时到位的检查和表扬,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不信你试试,效果一定很好。
反思二: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学习了《种子》一文。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学生收集树种的事情。有个小女孩收集到的树种虽然不多,但是颗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课文反映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淳朴诚实的个性,为了加深学生对小女孩个性品质方面的印象,我采用了直观模拟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讲桌上堆放着洋槐树籽,有浅黄的、有豆绿的、还有紫红的-------,籽粒里掺杂着夹皮和角柄-----。我就利用不同颜色的碎粉笔当做 树种,把纸屑、小木棍当做夹皮和角柄放在讲台上,这时只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讲台上来观察,有的甚至站到凳子上去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学生们看到纸盒里的“夹皮、木棍”,就体会到 其他同学做事不专注、不认真。同时为下文的小姑娘做事态度进行比较做出铺垫。
种子教学反思5篇种子教学反思5篇 第二-----五自然段作者讲述了小姑娘的外貌及上交种子时的一些动作、语言、神态。为了进一步的帮助学生了解小姑娘的品质,我就让班上的莫佳宁同学进行模拟表演。瞧,莫佳宁身穿素雅的秋装,落落大方又略带羞涩地向讲台走来,冲我抿嘴一笑,她低着头,把手伸进衣兜里。“哎呦,模拟的真是像极了”。同学们自觉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是师生的对话。师:“你没有采到吗?”生:“不,可是没他们那么多。”这时只见全班同学个个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我们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演继续进行着,师:“那你采的呢?” 这时,莫佳宁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葫芦(事先准备的塑料杯子代替),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讲桌上铺平,然后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课前准备好的同一种颜色粉笔 代替,如文章中所描写的:颗粒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这时教室里的气氛达到顶峰,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响了起来。通过学生的模拟演示,教学效果得到了落实。小姑娘的专注、认真的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 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模拟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直观的演示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课文内容选取直观演示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
《种子的梦》是当代作家、诗人柯岩在文革后期写成的一篇诗歌。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要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从而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必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因此,我在教学《种子的梦》时,通过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理解。例如,自由读、默读、教师范读、师生评价读读、指名读、配乐朗读、“情感迁移”读、“创造情景”读等等。另外,在学生体会完一个小节的诗歌之后,让他带着理文来自解再读诗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每一小节的诗歌,从而整体把握全篇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时,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用了“变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小节进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对诗歌进行探究。
在理解内容时,必须要结合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内涵和表达的感情。我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也对资料进行了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使得资料的应用不流于形式。
本课的不足在于:原来教案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还有两个环节(!、对种子的精神进行小结板书。
2、说说你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你该怎样去面对呢?)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下课的时间就到了,最后只好草草小结了一下。显得比较仓促,没有升华主题。
反思四:
《花、果实和种子》是四年级下册科学中《新的生命》的第三课,本节课是在《油菜花开了》和《各种各样的花》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花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并陌生,可是由于北方气候的原因,在学习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太多的花盛开尤其是油菜花,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困难,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这些不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打折扣了,导致没有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前两节课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印象不是十分深刻。
在接下来学习《花、果实和种子》的时候我就发动学生,到大棚里边找一些蔬菜的花朵,还有就是大家熟悉的杏花,把这些花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去解剖花,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学生很快的认识到了花朵的组成,一般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单性花只有雄蕊或雌蕊,这样我只是从旁引导了真正解放了教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很好,只有在区分雄蕊和雌蕊的时候加以引导和讲解。后面学习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时候就更容易了,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的,这些植物大多是我们身边的,比如土豆,番薯(红薯)就是果实也是种子,而水果的果肉是果实里面的籽是种子等。
整堂课结束之后,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自己也感觉没有以前那么费劲了,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忽略了学生对教材的读和理解,不论什么学科教师在教授新知之前都要让学生认真的阅读教材,尤其是试验操作的时候阅读实验的相关要求(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器材、试验的步骤),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很好的进行后面的学习,这节课我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解剖自己手中的花朵,导致在后面的解剖过程中才一步一步的让学生阅读课本,或者自己加以说明,影响到了整堂课的效果。
二、作为教师要从小关注细节,注意习惯培养。因为课堂常规的养成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上实验操作课,就都很有兴奋,教师在课下要充分准备,课上时刻注意学生的状态,如果稍不注意,组织不到位,就显得乱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就应该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的养成,做到次序井然,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做一个课改的带头人。种子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反思五:
五年级科学课的第一单元主要是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们开始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实验开始研究。绿豆是学生常见有容易找到的植物种子,发芽快,便于观察。那么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师生总结出有水分、空气、阳光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可能使种子发芽。有这个条件和没有这个条件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需要比较着看的。这样的实验就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本课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研究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本质——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相同条件下,只改变其中单一的某条件,进而观察实验现象,最后两组对比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方式。因此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第一个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耕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事实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书本上的对研究“水”这一条件已做了详细的说明,学生很容易触类旁通,并设计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按照计划进行对比实验了,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严格控制好各个条件,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篇:《播撒希望的种子》教学设计
《播撒希望的种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 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 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 观察大豆的种子。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
物的哪一部分。
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 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一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
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2.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2(学生探究法)
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四、总结全课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五篇: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初一上期生物(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长顺县鼓扬中学:杨俊
在这节课的准备阶段,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思考,参考了有关的资料,对本节课的教学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校的老师交换了意见,写出了详细教案。后来进行了试讲,;其他老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建议,我又进行了修改。改正了欠缺的地方,弥补了不足,在教学中发挥的还算不错。本节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在课堂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等多
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地方有:
1、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适当的整合。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根据教材和内容设计探究性学习。
3、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解剖、理解本节课中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引导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