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教案
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k,铁骑绕龙城l。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m,胜作一书生。[注释]j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k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l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m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解说]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鉴赏练习]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j。羌笛何须怨杨柳k,春风不度玉门关l。[注释] j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山极高。k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l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解说]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首。这首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鉴赏练习]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苍凉的“画卷”,那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背景分别是(远)、(近)。(答: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万仞山)2.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答: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塞下曲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鉴赏练习]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解说]《从军行》共七首,此第四首。这首诗写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到胜利的豪情壮志。“孤城遥望玉门关”句是“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其实青海距玉门关遥远,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想象之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雄健有力,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鉴赏练习]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注释]①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时的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的自称。②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③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解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番,王维以监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为幕府官判。诗中描绘了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历来为人所称诵,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鉴赏练习]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是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而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答:“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突出了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及诗人的感受,“圆”字使得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化而为亲切温暖而又有些苍茫。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入了写景中。)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②催:通嗺(cuī),劝酒。[解说]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原诗共三首,此为其一。边塞环境荒寒,征戍生活艰苦,难得有那么一次欢聚的酒宴,怎么不令人兴奋。诗中描写边地战士在欢快激越的琵琶声中,互相劝饮葡萄美酒的场面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而醉卧沙场的豪放、开朗的心态,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鉴赏练习]1.分析“欲饮琵琶马上催”句的意思。(答:战士们正欲饮酒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劝人举杯痛饮。“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因为在西域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2.三、四两句,有人认为是悲伤之语,有人认为是豪放之词,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作简析。(答:同意后者的看法。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注释]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鉴赏练习]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答:“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逢入京使 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鉴赏练习]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答: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③芦管:即芦笛。[解说]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其以七绝、七言写的边塞诗,慷慨悲壮。此诗作于贞元元年(785)后,时李益在朔方天德军节度使杜希全幕中。前二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景色,后二句写征人闻笛声而引起的怀乡之情。情景声色融合一体,气象阔大,意境悲壮,未有衰飒情调。故在当时就被推重,请人作乐传唱。[鉴赏练习]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答:第一句是远望,第二句是近看。共同感受是令人望而生寒。)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答: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水到渠成,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陇西行① 唐·陈陶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注释]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解说]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鉴赏练习]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答:“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答:“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渔家傲北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解说】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其词具有婉约与豪放两种情调。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24)任陕西住略安抚使兼知追州,守边四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去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特异的秋景;而边境的荒芜凄凉自在不言中,战地情势的紧张危急自可深切感受。下阕重在抒情。浊酒一杯,怎消得家在万里之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愁。但“燕然未勒”,要取得胜利,谈何容易,还乡之计更何从谈起。耳闻羌笛悠悠,目睹白霜满地,更添愁思无限,使人夜不能寐,将军因此而熬白了头,征夫也因此潸然泪下。【鉴赏练习】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答案: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捣练子①北宋 贺铸砧面莹②,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注释】①此调一作《杵声齐》,因词中有此句而得名。②砧:捣衣石。【解说】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外有征夫,内有怨女,这是封建兵役制度下产生的社会现象。这首词从怨女的角度,展示了一幕人间悲剧。一位征人的妻子年复一年的捣衣,以至捣衣石都被磨得光莹平滑,她与同伴那熟练默契的合作,那一记记有节奏的杵声,倾注了她多少艰辛,多少思念。而就在寄征衣的一刹那,不禁泪随墨下,因为丈夫还在万里之遥的玉门关的西边,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鉴赏练习】1.联系上下句的内容,理解“捣就征衣泪墨题”的意思。(答案:这一句道破题旨,点明捣就征衣的目的是寄给远戍边关的丈夫,但在想写姓名,家书之际,想到丈夫远在万里之外,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不禁愁肠千转,泪随墨下。“泪墨题”三字,包含了她的无限辛酸苦痛。)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末两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与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泰山,行人更在泰山外”、李逋《今思》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这首词末两句的妙处。(答案:它采用了层深或加倍的手法,先把词意推到顶点,然后再进一步翻出更深一层意思。即先写玉关之远,再进一层写戍人所在地之远,愈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加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诉衷情南宋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②。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③,身老沧州④。【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貂裘:貂皮大衣。③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抗金前线。④沧州:指隐士住的地方。【解说】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坛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这首词作于晚年退隐山阴时。上阕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军旅豪放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折回到现实,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化慷慨为悲哀。下阕则更进一层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化悲凉为沉郁。【鉴赏练习】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答案: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①南宋 张孝祥霜日明宵水蘸空②,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③。【注释】①荆州:今湖北江陵。②水蘸空:形容天空明净似水。③酒阑:行酒将近【解说】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兴乌江镇)人,词风豪放旷逸。本词作于作者在任知荆南府兼湖北路安抚使时,上阕描写途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但写景中隐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下阕抒发感慨,万里中原已在烽火北,禁不住悲痛伤感,故借酒浇愁,迎风洒泪。【鉴赏练习】1.分析“万里中原烽火北”句的含义。(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万里中原已经沦陷敌手。因为荆州是作者驻守的边塞,“烽火”是边塞报警的设施。现在中原已在烽火北了,则中原的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此一提,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伤痛。)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和伤痛以及一心报国的孤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①南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⑥,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①陈同甫:名亮,字同甫,南宋词人。②梦回:梦醒③八百里:指牛。麾下:部下。炙:烤肉。④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⑤的卢:一种烈性快马。⑥君王天下事:指抗金复国大业。【解说】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其词风格沉雄豪放,独树一帜,与苏轼并为宋词豪放派代表。这首词是寄挚友陈亮之作。全词从内容上来看,从开头到“赢得身前身后名”九句,写万里平戎,一气奔注,豪壮淋漓,令人如亲临其境。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一转,文势极为矫健,忠勇愤激之气在这顿挫中喷涌而出。【鉴赏练习】1.上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答案: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2.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答案: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一句笔调陡然一转,从理想的高峰一落千丈,跌回到冷酷的现实,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杜甫·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真题演练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能力提升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诗歌鉴赏习题:写出下面每首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回乐峰前沙似雪,孤城遥望玉门关。受降城处月如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知休息吹芦管,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 而不苦,悲壮豪迈。)《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第三篇:边塞诗鉴赏学案
边塞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四、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七、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
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八、考题链接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九、实战演练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在讲此专题时,发现两课时讲不完,课堂练习应该改为课后练习。这样会落实一些。建议上课几天后再用,让学生有一个复习的时间。
第四篇:边塞诗鉴赏
雄奇壮美 慷慨悲凉
——浅谈对边塞诗的鉴赏 四川资中 邵成英
一、了解边塞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时期,中国首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了诗评家众口称赞的“盛唐之音”。边塞诗就是“盛唐之音”中唱得最响亮的一组乐曲。“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唱得多么豪迈,多么雄阔。
到了中晚唐时期,国势日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变成了苍凉。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作。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读着这些诗句,我们就会体会到诗人的多少悲壮,多少哀伤的情感。
整个赵宋王朝时期,北方的辽、夏和后来的金、蒙古始终像是笼罩着大宋的阴影。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中,宋是最积贫积弱的。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此大背景下,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在这些诗句中,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腔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尽管是相同的题材,但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二、理解每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是边塞诗,但由于作者的身世、经历不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每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纵观唐宋边塞诗,有所抒发的感情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二)报效祖国的热切愿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三)报国无门的悲苦:“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四)缠绵不绝的相思:“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五)绵绵不尽的乡愁:“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六)对塞外绝域风光的赞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七)对塞外生活艰辛的怨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八)对帝王开边黩武的不满:“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九)对将帅、战士境遇天壤之别的怨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三、体会每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同是边塞诗,但每首诗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很不相同的。在著名的边塞诗中,高适《燕歌行》气势豪迈,感慨深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大气磅礴,令人神往;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从军行七首》,气象雄浑,意境高远;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象朦胧,境界悲凉清远;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则雄奇壮美,慷慨悲凉。
总之,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仔细揣摩、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由于时代的不同,题材的不同,诗人生活遭际的不同,诗人艺术修养的不同,从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题材下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联系地址: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 邮编:641200 电话:*** 邮箱:shaochy909@163.com Q Q:360091268
第五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biānsàizhànzhēnɡshījiànshǎnɡ边塞战争诗鉴赏
shénmeshìbiānsàishī什么是边塞诗?
zìránfēnɡɡuānɡwéití
cáideshībiānsàishīshìzhǐyǐbiānsàizhànzhēnɡshēnɡhuóhé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shídàitèzhēnɡzìrányìxiànɡ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八、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问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案: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
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问题: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答案: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