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高考边塞诗鉴赏教案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边塞诗鉴赏
【考点归纳】:
与其他诗歌一致,即:意象、语言、手法、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先秦《诗经》已有:《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小雅·采薇》:“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至宋元明清衰微。
二、边塞诗的主要意象(包括地名、乐器)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shā)、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jié)夷指少数民族)碛(qì)西 轮台 龟兹(qiū cí)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杀敌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离情别绪·思乡思亲。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战斗场面·反对征伐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4.奇异风光、百姓生活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四、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五、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如:
(1)盛唐: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即使战争艰苦无比,也无比壮丽;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不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3、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结语
分析边塞诗,我们要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关注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并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学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唐·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对比,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
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第二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杜甫·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真题演练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能力提升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诗歌鉴赏习题:写出下面每首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回乐峰前沙似雪,孤城遥望玉门关。受降城处月如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知休息吹芦管,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 而不苦,悲壮豪迈。)《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第三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biānsàizhànzhēnɡshījiànshǎnɡ边塞战争诗鉴赏
shénmeshìbiānsàishī什么是边塞诗?
zìránfēnɡɡuānɡwéití
cáideshībiānsàishīshìzhǐyǐbiānsàizhànzhēnɡshēnɡhuóhé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shídàitèzhēnɡzìrányìxiànɡ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八、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问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案: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
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问题: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答案: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第四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战争诗鉴赏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八、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问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案: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问题: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答案: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第五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战争诗鉴赏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唐朝对西域的称呼
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龟兹:(Qiūcí):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东县一带.夜郎:是中国汉朝时所谓西南夷中的一个国家 天山 阴山、受降城:唐时亦称河外三城,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汉及三受降城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是中国境内连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在汉朝和唐朝两次建立。现在的玉门关是唐代玉门关的遗址。
关山、关山因其有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而得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
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
凉州、古地名,即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 四凉古都,河西都会” 之美称,素有“银武威”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楼兰。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八、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问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