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学反思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增强规则意识
教学反思
——执教者
饶彬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本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和讲解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学,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书中案例故事,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规则与秩序方面与下一章节的环节中衔接不够好。
2、学生在讨论问题上不热情,积极互动上有待加强,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
3、在案例教学中,还应增加生活中的案例解读,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解决书中的重难点。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范文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违法,而违法()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6.法律的作用()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的意识.积极学习(),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治与()治。(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 人治:()。(3)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管理(),管理()。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坚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10、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
11、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认真学习(),不断增强();(2)积极宣传();(3)敢于同()作斗争。
四、后教(5分钟左右)
学生自学结束后提问问学生对于有疑问,不确定的知识点给予讲解,统一答案关注5、8、9小知识点。
五、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先出示当堂训练题目,学生逐大题完成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教师点名学生对于做错的题目分析达到能找出错因并积极改正的目的。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
B.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C.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的,不能统一
2、下列对纪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纪律有助于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 B、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纪律约束 C、纪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
3、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 B、遵纪守法、诚实信用 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4、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为人民服务 B、顾客是上帝 C、爱岗敬业 D、公私兼顾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依法治国 B、服务大局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6、一行人在过路口时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之举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不包括()。
A.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法律规定每个人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 C.法律规定每个人的义务是平等的
D.违反了法律规定,法律对每个人的处罚是平等的
8、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A.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B.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 C.法律体系的完整D.道德与法律出于同等地位
10、关于依法治国,不正确的是()A.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只是国家机关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 C.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 D.核心是以宪治国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的作用有()
A.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 B.约束人们的自由从而使社会有序 C.规范人们行为
D.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A.公民在制定法律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C.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D.公民在执行法律上一律享有平等的权利
3、坚持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A.有法可依 B.执行必严 C.有法必依 D.违法必究
4、法律与纪律的区别是()。A.制定主体不同 B.适用范围不同 C.内容不同 D.实施主体不同
5、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A.指引 B.评价 C.预测 D.强制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包括()。A.执法为民 B.公平正义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7、与纪律相比,法律的特征是()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C、内容具有广泛性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8、关于依法治国理解正确的是()A、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依法治国是党依据法律治理国家 C、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以宪治国
三、判断是非题
1.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2.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要摆脱纪律的束缚()
3.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执法为民,其根本保证是公平正义。()
4、法律比纪律更加严谨,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法律可以代替纪律。()
5、强调法治就会妨碍公民行使自由。()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就意味着失去自由()
7、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靠国家的努力,公民个人无能为力()
8、依法治国离自己太远,是大人的事情,与中职学生无关()
9、不知者不为罪()
10、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公平正义()
11、法治就是人治()
1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一样的()
四、解答题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五、论述题
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作业设计(1分钟)
1、学以致用
(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第三篇: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还有待进一步保障,促进人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还需要完善法制建设。只有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加快法制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
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各级政府依法执政取得了明显进展,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存在。尤其是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不严格依法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既是法制建设的主体,又是法律适用的对象,人人尊重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今日之中国,法治正在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只有坚持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人民才有美好未来。
第四篇: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宣讲提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二、准确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科学内涵 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应把握:
1、一个明确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依法治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两项建设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3、三依三体原则
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个依法、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途径则是“三个依法”和“三个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四项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16字出自十八大报告,被称作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方针,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遥相对应。30余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砥砺前行,从“刀制”(法制)跨向“水治”(法治),至1997年“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成就来之不易,积弊亦伴之重重。当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之际,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既面临新的挑战,又面临新的机遇。
5、形成五大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6、完成六大任务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10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好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1、坚持正确导向
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等重大关系,做到全面准确、扎实深入。
2、形成宣传合力
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宣传合力。
3、宣传入脑入心
全会精神的宣传要坚持接地气、重实效,多讲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努力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话语,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4、做到解疑释惑
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5、加大普法力度
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教学反思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学生都能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方略。知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但是,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学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处理本课学习任务时,为提高思想品德复习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将案例教学法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法落实到实处,试图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能力得以提高,实现知、情、意、行的和共振。
在使用过程中,我觉着还有以下需要改进之处:
第一,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处理好“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的关系,将“精讲”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