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

时间:2019-05-15 02:3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

第一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祖国山河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故乡的“水墨画”》《海滨仲夏夜》是讲读课文,《草原即景》是批读课文,《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略读课文。

就内容上来说本单元都是写景的,它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令人震撼的美与神奇。《故乡的“水墨画”》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海滨仲夏夜》让我们感受到夏天海滨的夕阳以及夏夜的灯光、海滩、满月等各具特色的景致。《草原即景》将我们带入神奇的草原之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它的广阔与美丽。《吐鲁番的葡萄沟》则带我们走进酷暑难耐的盆地,感受那清凉透心的浓浓绿荫,品尝那赫赫有名的吐鲁番葡萄。而“积累与运用”,既有知识的巩固与扩展,又有对景物描写的讨论。

本单元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寓情于景,充分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充分想象美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第二单元感动生活感动生命

这组课文选文精美,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读者心中的尘垢;又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人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的感动。《生命的药方》阐述了友谊的话题,引领读者热爱生命、珍惜友情;《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刻画了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儿子的创意》以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和太阳比赛早起》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诗人笔下的儿童生活,诗中的激情也在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感动生活,感动生命。”这一篇篇文质皆美、构思巧妙的文章,记录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历程,它们像一束束阳光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他们心灵上播种,总会收获到希望。”是的,本单元的学习,在让学生充分读文、细心体会、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精妙之时,对他们心灵的播种也就水到渠成。第三单元美好心灵美好情感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我和乌丽娜》是讲读课文,《天上的星星》是批读课文,《家乡的桥》是略读课文。几篇课文从精读、批读到略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美好心灵、美好情感”是这四篇课文共同流淌的旋律。《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中18岁的少女达格妮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我和乌丽娜》讲述了我和德国朋友乌丽娜逛古城、数小桥的故事,描写了真诚的友情,飘散着丽江古城月光的味道;《天上的星星》描绘了作者心里最闹热、最快活、最令人梦萦魂牵的童年的星星;《家乡的桥》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故乡千姿百态的小桥,怀念和赞美了故乡。

由于本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走进人物美好的心灵;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也就是要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累与应用

(三)》中“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安排了一些积累语文知识和注意读写结合的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以蒂莉运用知识,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为话题,展开议论。“习作百花园”安排了写下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第四单元生活的智慧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毕升的梦想》《最佳的路径》《迟到的奖赏》是讲读课文,《与时间赛跑》是略读课文。

这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跨越时空,既有古老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展,又有妙手偶得的小径设计、现代的万维网,还有童年时的时间观念,带给我们的感受奇特而新颖。《毕升的梦想》让我们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来历,让我们为毕升的执著而感动的同时更为祖国的伟大发明而骄傲;《最佳的路径》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世界最佳路径设计的来历;《迟到的奖赏》让我们透过万维网的背后认识了一个把公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一切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己任的科学家;《与时间赛跑》用童心诠释了时间的宝贵和如何珍惜时间,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走在时间的前面。

品读着这一篇篇充满智慧的文章,我们也不禁沉浸在生活的妙趣里。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充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读、去品味,揣摩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让他们能读写结合,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和孕育在文本中的智慧。第五单元生活处处有科学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有趣的生命时钟》《送你一片绿荫》《燃料的家庭》是讲读课文,《采访周博士手记》是略读课文。

这组课文虽然都是科普类的文章,但有趣的话题、生动的文字、巧妙的表达方法,使篇篇课文都引人入胜。大千世界中,植物、动物、人类各自有着怎样的生物节律?《有趣的生命时钟》用实例告诉我们生物的生活节律是不能破坏的,唤起我们对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生活方式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送你一片绿荫》以爬山虎的自述把植物的特点、好处、作用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充分了解这位植物朋友的同时,又多了一分感激和爱恋;《燃料的家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燃料家族成员的特点;《采访周博士手记》以采访手记的形式来介绍科学饮水的知识,不禁使我们感叹:生活真是处处有科学。

这一篇篇文质皆美、富于创意的文章,意在让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充分让学生去朗读、感悟语言,去探索和发现作者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及妙处,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第六单元生命的感动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珍珠鸟》《卖火柴的小女孩》《胡杨赞》是讲读课文,《到山下去看树》是略读课文。

就内容上来说,《珍珠鸟》讲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令人感动;《卖火柴的小女孩》述说了可爱的金发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和心酸;《胡杨赞》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深感震撼;《到山下去看树》则赞扬了边防战士像胡杨树一样坚强、无私,令人肃然起敬。而“积累与运用”则紧扣单元主题,既注意了重点词的复习巩固,又注意了对“象征”这种表达手法的点拨,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本单元课文内容生动、情感丰富、引人思索,有对珍珠鸟的喜爱,有对小女孩的同情,有对胡杨树和像胡杨树一样的边防战士的赞美、敬佩之情。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细细体会。

第七单元祖国情深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贺龙钓鱼》《小兵张嘎》《江姐》是讲读课文,《骄傲吧,祖国》是略读课文。

这组课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课文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悲壮、感人至深的场面。《贺龙钓鱼》给我们刻画了战火硝烟里一代开国元勋贺龙的光辉形象,他在艰苦岁月里面对困难时的爽朗、乐观、幽默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让人心潮澎湃;《小兵张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小侦察兵,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的英勇风采;《江姐》不仅让我们感受崇高的革命精神,看到他们面对死亡从容不迫、不畏不屈的灵魂;《骄傲吧,祖国》则把我们带入了神秘的南极,在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体会中华儿女的拳拳赤子之心。

品读这一篇篇浸满深情的课文,我们不仅会缅怀革命先辈,还会从心底里流淌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本单元的课文比较长,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在学习时,训练重点是教学生试着抓住要点讲述故事梗概;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第八单元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我们祖国不但有魅力四射的汉字,还有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个炎黄子孙了解与学习。本单元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组元,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诗词两首》用诗与词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感受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活情趣、风俗习惯以及西湖夏季的美景。《围魏救赵》这个历史故事中,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避实就虚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有过人的才智。《我爱你,中国汉字》通过对汉字的赞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闻名中外的“三孔”》向我们介绍了孔子故里的——孔庙、孔府、孔林,让我们在欣赏古代建造者们巧夺天工的同时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这组课文,我们会沉浸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与自豪。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 董家镇中心小学 贾韦 《第三组》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如文言文《杨氏之子》,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这一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渠道探寻和解读着我们的文化根源,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充分了解和感受祖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得到全面的提升。

《杨氏之子》是《世说新语》中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的文章,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放慢速度,慢慢体会文章的节奏,教师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根据自己的朗读来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摇头晃脑,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师生共同合作划出了课文的节奏,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学生再读时就读出了课文的韵味。把课文来回读了几遍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理解了课文,感受到课文里巧妙应答的人物语言。最后老师又出示《世说新语》里的两则文言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让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

《晏子使楚》是一个历史故事,技术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贯穿,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再现语言的精妙。教学这课时,我们则采用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

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这是两种新的文学样式。教学剧本《半截蜡烛》,让学生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独特。

教学相声《打电话》,在学生熟读了课文之后,给学生播放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感受相声的语言特点。

一组课文教学结束了,我们在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艺术上时,同学们侃侃而谈,并且开始字斟句酌,我清楚这是学习了本组课文以后的结果,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懂得了语言的奥妙。在展示台中,同学们自编自演了快板、相声,为学校的花草书写了温馨提示语,使这一组教材中的每项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由一篇篇前呼后连,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字形成的一道风景,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情感、方法浑然一体的学习氛围。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学情分析:

本文虽行文简单,不足百字,但古今文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

⑴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⑵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⑶ 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⑴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⑵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⑶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⑷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⑸ 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⑹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11、《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学情分析:

本课故事性很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就课后2、3两个思考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⑵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 fū”,是官职的称呼。)

⑵ 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⑶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楚王只好陪着笑。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⑵ 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⑶ 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⑴ 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⑶ 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⑷ 感情朗读。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⑵ 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⑶ 有感情朗读。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⑵ 有感情地朗读。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2、学生自学后交流:

⑴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⑵ 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 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 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⑶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 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 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短小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若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若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若德夫人、杰克、杰奎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时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2、通过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镇定,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细节,并指导用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关注细节描写,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的镇定、沉着。

学情分析:

课前可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抓字词,感知大意

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预习得怎样?出示一组词指名读。1、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回忆课文说一说这三个人物的关系,他们是干什么的?

(外国人的名字很难念,用谁能把它读对,读好听来检查对课文的部分生字学习情况,以及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读得不错,再来考考你们。2、绝密、绝妙、危机、厄运:

这些词意你懂吗?看来似乎很简单,但是真正弄懂词语意思就应把它放入课文中,词语只有回归课文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有生活气息。⑴ 绝密:

绝:最,极。极端的机密,不能泄露一点。

课文中讲的是绝密的什么?为什么是绝密的呢?

(师生补充介绍:野心勃勃的法西斯德国,在占领波兰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法国成了德国扩张势力的第二个目标,残暴的德军对法国人民肆意进行侵略、屠杀,顽强的法国人民奋起抵抗,战争中,一切情报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安危!妇女儿童是该受保护的,但他们也不得不奋起反抗,参加革命工作。)⑵ 绝妙:

极巧妙,令人意想不到。

课文中讲的是绝妙的什么?绝密的情报是用绝妙的主意来收藏的,伯诺德夫人想到的绝妙主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藏在整段蜡烛中,而是半截蜡烛呢?

(伯诺德夫人真是一位出色的情报员,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她所有的智慧。)⑶ 危机、厄运:

文中危机指什么?会引起什么后果?

(对于伯诺德夫人一家,对于情报站来说,对于整个法国人民来说,都会带来一场不堪设想的厄运。)

这个环节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从词语入手,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文的精读做了必要的铺垫。

小结过渡:传递情报的工作是极其危险的,伯诺德夫人收藏绝密情报的主意再绝妙,危机也不可避免。文中出现了几次危机?

二、品细节,读中悟情 1、面对危机,伯诺德夫人是这样做的。

出示句子:

她看着两个脸色发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

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关注了哪些词,从中读懂什么?

学生交流:“轻轻”“ 急忙 ”“看着这两个脸色苍白„„”心里想些什么?万一„„万一„„(引读)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是伯诺德夫人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预示着危机再次出现了。

同学们,如果我们要真正走进这一场没有销烟却又惊心动魄的斗争中,真正感受人物,必须抓住细节,这些细节就藏在课文中,藏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这些细节也许只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刚才我们就从“轻轻”这个细小随意的动作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从容、镇静,面对危机,儿子杰克和女儿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5、6自然段,细心地品味,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也来关注字词句等细节,从中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让学生体会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引领学生自己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2、学生自学,交流:

交流:杰克语言(找借口)点出语言→机智。

师述:蜡烛在一寸寸燃烧,厄运在一步步逼近,每个滴答声都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在一家人的心上,此时的杰克还能找出借口,可见他是多么镇定、机智啊。⑴ “慢慢地„„”

⑵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 ⑶ “从容地”“默默地坐等着”,他在等什么呢?用“要是„„”说说他当时心里想的话,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

⑷ 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指名读。

在“可怕的东西”处停顿,为什么是可怕的?

(回复到前文的万一„„感受情报的重要。

再读,点出“似乎”,她为什么那么敏感?

此情此景,你能用几个词来表达当时危急的状况吗?

空气在此时似乎凝固了,屋子里静得出奇,我似乎能听到他们的心跳声,突然,小女儿杰奎琳打破了宁静,她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注意到她是怎么说的吗?娇声说话,你会对谁娇声说话?

(指名读一读。)

同学们都笑了,是在这轻松的课堂上,但杰奎琳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娇声说话的呢?现在她面对的谁?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智慧,沉着,镇定„„)

你还关注到了哪个词?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小女孩„„

三、演人物,深化认识

师述: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危机过去了,但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如果我们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一定很精彩,因为我们在座的都是天才般的演员,你最想用心扮演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表演课本剧之前,先让学生来说一说怎么演,这个指导细节旨在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伯诺德夫人家中的每个人都有更深刻的印象,用鬼子的凶恶狡猾反衬母子三人的镇定、勇敢、机智、从容的写作方法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2、默写词语。

13、《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打电话》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无语言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1、收集《打电话》相声段子的录音或录像。2、收集其他经典的相声段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由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领略相声这门艺术独特的语言魅力。(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浏览全文,想想这则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2、相声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说话啰唆、废话连篇)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悟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啰唆?请先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自主学习。3、集体交流:

(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均可。)例如:

⑴ 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⑵ 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⑶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⑷ 长安大戏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

小结: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唆、废话连篇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把他取名为啰唆,真是名副其实,让人不由得发笑。4、想像:

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师小结:所以到最后不但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耽误了事情。5、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说话太啰唆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了解特点,学习表演

1、学了这个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2、小结:

是的,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3、学习表演:

⑴ 观看录像(或听录音)《打电话》。

⑵ 同桌合作或自已找伙伴分角色读相声《打电话》。

(因为语言比较通俗,讽刺意味比较浓,所以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⑶ 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4、小结:

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习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本次习作是写常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安排此次习作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是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而习作教学应注意学生创作热情的激发,把习作与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课设计力求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参与习作,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课时安排:

三课时。课前准备: 1、《吸烟害处知多少》补充资料。2、学生代表发言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了解意义,揭示课题

1、讲述晏子劝说齐景公不杀养鸟人的故事。2、教师小结:

成功的劝说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但也可能失败。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劝说别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劝说”。(板书课题)

二、观看小品,探究方法

1、颖的爷爷特别爱抽烟,你看,刚刚吃完饭,他就抽上了。(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集体交流:我们来帮帮颖,说说怎样才能劝服爷爷不抽烟?

(以理服人,列举出抽烟的害处,让爷爷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抽烟有害无益;以情感人,注意说话要情真意切,让爷爷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还要注意劝说的对象和方式,乐意接受你的劝说。)4、师总结:

劝说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法,以大话套话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1、模拟角色劝爷爷:假如你是颖,你怎么来劝爷爷?

⑴ 老师给大家提供吸烟害处的资料,阅读了解吸烟的害处。

⑵ 在小组内模拟劝说,评选出最佳劝说者。

⑶ 全班交流,比比哪个小组的劝说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可由老师扮演爷爷这个角色。)2、联系实际,实践劝说: 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说说在哪些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劝说?

⑵ 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⑶ 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⑷ 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评议应根据劝说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来评议。

四、小结

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劝说,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板书设计〗

劝说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态度诚恳 注意对象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引题

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在庆祝某项活动时,会有一些教学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这时候就要写发言稿。那发言稿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明确发言稿特点

1、老师带来一份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代表的发言稿,请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这庆份祝教师节的发言稿先向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再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最后再一次祝福。发言稿的语言热情洋溢,情感真挚。3、讨论:那要是写竞选干部的发言稿,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呢?

学生交流得出: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4、写过发言稿或读过发言稿的同学讲一讲,你们写过或读过什么发言稿?都写进哪些内容?要注意什么? 5、教师总结:

不同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尝试习作 1、学生根据习作提示选择写作情景,选择相同情景的同学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写作。

2、明确习作要求:

⑴ 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

⑵ 感情真实。

⑶ 语句通顺。3、学生尝试写作。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评改交流

1、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指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是否符合当时的场景,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2、小组交流评改。3、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4、推选几名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自己的发言稿。(老师可作为主持人创设一下情境)

5、教师小结作文情况。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次交流平台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还要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对联,目的是使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展示台”作为综合性学习的组成部分,是为学生提供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舞台,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好对联、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几天,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感受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4、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说话有艺术性很高。

例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说话要简洁,抓重点说。”

„„

⑵ 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让同学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使用语言艺术,别人听起来心情非常舒服。”

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语言艺术,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举例说明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和语言的艺术十分佩服和尊敬。

⑶ 教师小结:

语言艺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语言艺术。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请同学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用大屏幕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评价。

4、快速朗读,达到背下来的程度。

二、感悟对联特点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同学试试看。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延伸:

⑴ 教师提供课外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 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来。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⑶ 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⑷ 背诵以上对联。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用开火车的形式背诵。

4、背诵课外对联。

四、展示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等等,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能力。

五、成语故事

1、请同学认真默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个成语故事。

3、同桌互相复述《舍本逐末》故事。

4、分别解释 舍、本、逐、末的意思。“本”在本课中指什么?“末”在课文中指什么?

5、“舍本逐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6、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内外对联书写一遍。

2、收集成语故事。

评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

3、同学们说得多精彩!到这里,我相信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非常丰满了。你可以用什么四字词语评价他呢?其他同学请把自己想到词写在第一幅插图旁边。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好词语来赞美蔺相如,老师把大家所写的词语整理一下,让我们资源共享,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词。出示相关词语:

蔺相如: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深谋远虑、挺身而出、随机应变、不畏强权、临危不惧。

廉颇:英勇善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知错就改。

评析: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浓缩在简单的几个字之中,学生咬文嚼字,思辨推敲,这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四、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1、同学们,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在凸现蔺相如的特点时,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进行描写的。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为丰满,我们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其实,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好几处地方对人物描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把它写具体。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3、指名学生朗读交流。

评析:让学生补充文章空白,有机地将理解、积累、运用整合在了一起。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语言得以砥砺。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中国古典文化之旅

教材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 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

1、自主地认识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 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4、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语言表示人物的心理的写作方 法。

5、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6、指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写。组织学生评析、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措施及手段:

1、本组课文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而且写法上很有特点,教学时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

2、教学本组课文时,对句子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 际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本组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可抓住重难点,做到长文短教。

4、要求学生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课时安排:

18《将相和》 3课时 19《草船借箭》 2课时 20﹡《景阳冈》 1课时 21﹡《猴王出世》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五》 2课时

共计:11课时

18.将 相 和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其内容学生能自读了解,重点应指导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形象及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ã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设计意图: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19.草船借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对三国故事有所了解,且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估计学生学起来不会感觉太难。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简介时代背景。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ãi,不能读lâi;“丞”,读chãng,不能读cã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设计意图: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设计意图: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交流预设:

①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3.指名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20* 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学情分析:

故事内容精彩,学生想学习兴趣一定很高,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设计意图:《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入修饰语则需要他们对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â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习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21* 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名著很熟悉且很感兴趣,因此学习本课可在引导点播后,让学生自由畅谈,各抒己见。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设计意图: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设计意图:古代白话文,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理解起来更是吃力,不要求学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讨论

(1)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预设交流:

①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②懂得了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感受到的。

【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关键语句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指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做准备。】

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

1.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悟空的认识,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交流,指导朗读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a.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b.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c.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a.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b.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中国古典名著”的有效扩展,“演演课本剧”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情节之生动,人物形象之鲜明,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更加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习作的内容是缩写,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的首次缩写练习。教材介绍了什么是缩写和缩写的操作步骤,提出了缩写的要求,并且提供了《景阳冈》缩写例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编排、演出课本剧,尝试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

3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把人物的特点通过动作、表情彰显出来。学情分析:

教材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方法、步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提示。在这些方法、步骤中,学生之间商量怎样演是重要的,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三国演义》、《猴王出世》中精彩片段。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激趣,畅谈演技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吗?有没有看过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大型连续剧中,你最喜欢哪部?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2.据闻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影片举不胜举,可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收视率却最高,于是人们记住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为什么人们对他们的表演记忆犹新呢?

(他们演技超群,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对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非常稔熟的,以此为话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为课本剧的指导做好铺垫。】

二、细读文本,播放影片,探讨演出

1.同学们,还记得《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吗?请找出描写他带领军士们“雾中借箭“的段落,细细去读,想象他的动作语言。

2.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3.课文与电视剧演绎的同一故事,但却风格不同,电视剧与课文有哪些区别,我们要把课本排成课本剧需要哪些准备呢?师生探讨

(1)把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2)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3)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设计意图: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

三、合作创编,赏析表演

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组合。2.分组创编,感悟角色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组,推选出一名小导演。(2)选择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发展能力,品味成功。】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请同学们仔细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编排是否有创意,准备推选出最佳演员、最佳导演奖。

(2)分组表演。(3)评价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设计意图: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渠道,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通过这节课的表演,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中有极富表演天才的“小演员”也有善于揣摩文本,能够把枯燥的叙述性语言变为生动鲜明的动作、神情的“小导演”。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编排成课本剧。

2.祖国的语言博大而精深,祖国的文化灿烂而辉煌,希望同学们尽情遨游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多读一些我国经典的古典名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在阅读四大名著。同学们也特别希望有交流自己阅读内容的机会,可是名著篇幅很长,不容易交流,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

二、自主学习,相机点拨

1.自读习作要求,感悟缩写方法。2.交流:

①什么是缩写?

②缩写前要多读抓要点,根据主要内容,考虑删减、改写。③缩写后要对照,修改。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缩写稿,与原文对照,辨析原文与改写后语言的同异。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交流讨论怎样缩写,试写初稿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3.试写初稿,教师巡视 指导。

五、讲评缩写初稿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再读习作提示,缩写内容与原文对照。

明确要求: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3.全班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六、学生修改,展示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2.四人小组对照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3.展示与点评

回顾•拓展五

教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评说“名著中的人物”,本组课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让学生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日积月累”安排了六个与古代名著有关的歇后语,激发学生收集歇后语,了解这些歇后语背后的故事。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教学重点: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学情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的三项内容都与名著有关,这对于平时对名著接触不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弱项,教学时,应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评价人物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忠厚老实的鲁肃,顽皮勇敢的美猴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①小组合作评价人物,互相完善。②选派代表发表本组对人物的评价。

③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达的最生动、精彩,更有独到的见解。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①同桌交流、讨论。

②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展阅读,鼓励记录

1.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2.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记录下你的感受,你对人物的评价,做好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巧对歇后语

1.“歇后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听说过这些歇后语吗?现在老师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对出下半句。

三个臭皮匠——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2.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

【设计意图: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学生课外的积累是超乎想象的。】

二、学习“歇后语”,合作交流

1.出示文中歇后语,准确流利朗读。

2.交流对歇后语的理解,讲一讲背后的典故。

3、多种形式的读,鼓励背诵。

三、联系生活,鼓励运用

1.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运用歇后语,课文中这六个歇后语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用到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2.学生交流,对运用恰当的语言环境给予表扬。

四、课外扩展,鼓励搜集

1.有关于古代名著的歇后语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出上半句,让大家猜一猜下半句。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并试着明白这个歇后语的出处。

五、自学“课外书屋”,鼓励读原著

1.自读课外书屋相关提示,谈一谈你的感受。

2.《西游记》的电视剧,动画片同学们看得已经很多了,可老师觉得只有品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游记》才能真正读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请同学们找来《西游记》原著来读一读,感受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

补充资料: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著述也颇多。主要有表、治、秦、疏、策、书、教、赞、铭、兵法、军令等共178篇。他的文章风格多是开门见山、直抒已见、畅晓畅达、言简意深,具有情意真挚、纯朴清新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有《出师表》、《诫子书》、《与群下教》等。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王舍人中心小学 高云霞

单元备:第一组

教学内容:走进西部

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字,会写20个字。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

☆4.体会课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6.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7.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表达的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教学方法措施:

1.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多媒体

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草原

教学内容:草原 教材分析:

这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整篇文章中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秀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文章通过诗句表达蒙汉情深,表现文章主旨。先写风景,在写风景时,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表现对草原的赞美,通过精笔细描表现作者的喜悦与惊叹。在写景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写草原人民时,通过迎客、相见、联欢、话别四个不同的场景,以写实的笔法表现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在叙述中,又将自己的情感穿插其中,将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的结语非常简练,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入。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中,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世界,那种繁华与喧闹充斥于我们生活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无定所。我们所处的地方被工厂紧紧包围,抬头看天,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总是在新雨之后,马路两旁的绿色只是点缀。读了课文之后,也许学生们并不了解老舍先生的惊叹与喜悦,也许并不了解什么是一碧千里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要先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才能让学生体味语言深处表达的情感美好。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风光的图片,做成课件。2.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

3.搜集蒙古族的节日资料,写草原的诗歌、歌曲。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草原图片,学生欣赏。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优美以及那里的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草原,蒙古族以及作者老舍先生。

【通过学生在课下的搜集,让学生进行拓展,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将有关的生字词语画下来。2.认识有关的生字词语。

绿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迂回 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天涯

3.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文章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文中的哪句话来写的?将你不懂得句子打上问号,写出你不懂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报。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通过哪个词或哪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在这里,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的美,但是作者怎么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学生说不出来,只是比较浅显的感知,能够说出草原一碧千里,很辽阔,很美,仅此而已。】

3.进行比较阅读: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哪句好?从中你能读出什么?你试着读一读。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贴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用“既„„又„„既„„又„„”练习说话。

6.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从“好像”这个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想通过骏马和大牛的这种姿态,想表达什么心情呢?

7.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在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配乐齐读。8.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将草原写的如此的美丽呢?(比喻和拟人)

指导,还有将自己的情感直接的表达出来,这叫直抒胸臆。请在文中找出来这样的句子。9.总结。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布置作业

1.将生字写两遍,词写两遍,第一自然段抄写一遍。2.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风光美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文章从哪两方面写了草原的美?在写草原的美的时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

二、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理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四、总结拓展,深化中心 1.“热情迎接、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下面就让我们再用情的读一遍课文。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想象画面)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此刻,要是你是在场的汉族兄弟,你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2.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五、作业

1.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板书设计: 草原

人情美 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2.丝绸之路

教学内容: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丝绸之路 课时数:3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课文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认读生字词语

矗立 凹眼 戎装 循声望去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美轮美奂 4.积累四字词语

精神饱满 栩栩如生 浩浩荡荡 古朴典雅 不计其数 远道而来 天高气爽 绫罗绸缎 五彩缤纷 崇山峻岭 丰富多彩 美轮美奂 【增加学生词语的积累。】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你认为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话来加以说明。(说出理由)学生可能会找到:

①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载货)

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繁忙)

③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伟大)

④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商贸文化)

【问题设置的大一些,不琐碎,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四、中国使者说:“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丝绸之路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交流。1.感受“友谊”之路。

迎候之远:边境。迎候之众:浩浩荡荡 不计其数。迎候之热情: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中国使者:谦虚有礼。薄礼不薄: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基本上等价。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成中国为“塞勒斯”,即丝国。公元三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资料的运用,起到了渗透作用,更增强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向往。】 2.感受经济之路。

我们送给安息国的是什么?安息国送给我们的是什么?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的不全面,教师适当点拨。我们中国输出的是技术,其他国家输出的则是动植物。这说明我们的汉朝非常的繁华,不愧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很多的动物植物来源于国外,如果没有张骞的出使,没有丝绸之路的开拓,就没有各国的共同繁荣,从这一点上来说,丝绸之路在商贸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3.感受文化之路。

不但是贸易之间的交流,更是文化方面的交流。安息国献给我们的节目是什么?(魔术)这就是文化交流。

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善跳胡旋舞,这种舞蹈盛行于唐代,这也说明文化交流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变得丰富多彩,美仑美奂。

五、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并能够试着加以运用,这是最好的。】

六、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意义:友谊之路 经济之路 文化之路 写法:首尾呼应

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 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 白杨

一、教学内容 白杨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学习目标: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4、体会借物与人的写作特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的文章有所接触,但是了解不多,对这类文章的写法比较模糊,学过的课文如《落花生》,对白杨与人的品质之间的相同之处比较难以理解,对白杨的象征意义需要进一步挖掘、理解。

五、课前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4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呢?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3.按要求自学课文。

①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字形易错的字,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③划出不懂的地方。

[通过学生自学,是指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所需,静下心来,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疑而问,使之形成能够养成自学、质疑的能力。] 4.检查自学情况。①检查生字词的认知。

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②找出人物,地点,干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③质疑问难。

[通过检查,将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在理解课文之前将不懂得字词都理解好,扫清文字障碍。]

三、学习第1——11自然段。

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自读第一自然段,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荒凉、贫瘠,荒无人烟)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这里的卫士指的是谁?它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①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高大挺秀)②你看它多直!(直)

③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茂盛)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两遍,词语两遍。将第十二自然段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数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通过回顾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回到课堂上。]

三、学习第十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出示爸爸说的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从来“换个词怎么说?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能读出来么?

②从“哪儿„„哪儿„„”这个关联词语中,你读出了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在(),白杨树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学生练习说话,感受白杨树的生命力顽强。)你能将白杨树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么?

③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个关联词语中你感受到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面对洪水,白杨树

④ 试着背诵爸爸说的这段话。

四、学习第三段。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着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做几天汽车。

1、学生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① 出示第一句: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什么?

② 出示第二句:他们只知道爸爸着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不知道什么? ③ 出示第三句: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做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什么?

[ 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句子中隐藏的含义,从而感受父亲的心。]

五、学习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2、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3、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4、学生交流讨论。

5、学生汇报。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引导,读懂句子的含义。]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阅读《帐篷》

你知道了什么?说出你的理解。

[通过拓展,进一步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特点:高大挺秀

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借物喻人: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内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学习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青藏铁路并不了解,在海拔4905米的无人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氧气含量不积平原的一半,是生命的禁区,筑路大军牺牲的不仅是健康,还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条路靠的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学生要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才能够读懂文章中的赞扬与钦佩。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大背投电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数:6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

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回顾•拓展 一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 一》 教学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

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学情分析: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内外资料的引用和延伸,也是在本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课时安排:

1课时

回顾•拓展 一 课时数7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三、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口语交际

教学内容:给远方的小学生写一封信

教材分析:这次口语交际让学生通过建立联系,开展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凡事预则立,在活动之前,要先想好说什么,怎么说,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朋友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友好的结交陌生的朋友,这是学生面临的问题,通过情景设置,学生能够将活动设计得很好。课前准备:

手拉手活动的联系学校、五年级学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数:8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我们学校的高老师去唐王镇老囡小学去支教,联系了那里的五年级。出示那里的五年级学生的姓名及相关资料。

1、如果自己有一个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

2、学生讨论,用那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那些活动呢?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2、学生进行初次汇报。

学生有可能只想出了活动内容,细节没有想清楚。

3、继续讨论,注意细节。

{学生在第一次讨论的时候,会浮于表面的形式,讨论的内容不深刻,通过教师检查,让学生了解到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形式,怎样将活动组织的更好,将问题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学生在讨论时目标明确,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

4、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5、将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写到黑板上。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你觉得那个方案可行,说出你的理由。

2、如果联系上了,成了好朋友,你会怎么办?谈自己的看法。

{将细节处理好,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朋友,并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朋友,带给朋友欢乐。}

习作指导

课时数(9----10)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方案了,今天开始行动---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进一步的了解

3、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1)书信的格式(2)信封的格式 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最后一起修改完成习作。

2、开始写信

习作讲评

(课时数11)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1)学生讨论(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自由度习作,对照标准进行评价,有什么不足,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1)、小作者本人朗读习作

(2)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自我介绍 2交流第二部分: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内容修改的更丰满

4、检查书信的格式。

四、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教学

第一单元备课

一、单元概述

单元概述:第一单元主要由5篇讲读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和习作

一、练习一组成。本单元的主题为“春光无限”,让学生充分感知春光的美好,乃至感受到春光也来源于自己——有儿童的地方就有春天。这五篇课文主要以优美的语言、规整的结构、深远的意境向读者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

二、教学内容: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主要描写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少先队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决心。

《暖流》这篇课文讲的是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关怀。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体会作者对儿童的无比爱心。

《早》写作者访问三味书屋,写了它的位置、陈设,介绍鲁迅少年时期在这里读书的情形,由蜡梅花开得早引出鲁迅早年刻下的“早”字,生发联想,启迪读者学习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首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宣染满园的春色;一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田园风光的。

教学

《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练习1》猜谜语,学编写谜语;诵读散文诗;口语交际:学会如何请求别人帮忙和如何帮助别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5.本次习作属于写景状物类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

6.学习猜字谜、创字谜的方法;学会如何请求别人帮忙和如何帮助别人。

四、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一课,第三课5-9自然段,课文第五课,理解课文含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自然的精神。

五、教学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要让学生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从而受到强烈感染。

教学

2.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加强对课文朗读、背诵、复述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4.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5.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培养习作兴趣。

六、教学时间安排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课时

《暖流》 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 2课时

《早》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1课时

《练习1》 2课时

教学

第二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根据通讯报道改写的《梦圆飞天》,还有两篇说明文(科普小品)《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科技的魅力展现给大家——科技不仅能够产生物质财富,还能催生精神财富;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科技直接服务人类生活等方面——让我们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远大志向。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握文体特点,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梦圆飞天》一课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州”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与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神奇的克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爱科学的情愫。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教学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五、课时安排

《梦圆飞天》

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课时

教学

《神奇的克隆》

2课时

《习作》

1课时

《练习2》

2课时

教学

第三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第三单元主题为“有志竟成”。《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进行描述集中体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字的。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教学

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2.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5、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6、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7、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 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3、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四、教学时间安排

《海伦凯勒 》 2课时

教学

《二泉映月》 2课时

《郑和远航 》 2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课时

《精读和略读》 1课时 《我读书我快乐》 1课时 《习作》 1《练习3》 3课时

课时

下载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备课 一、单元概述 单元概述:第一单元主要由5篇讲读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和习作一、练习一组成。本单元的主题为......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单位 10年轻的儿子 教学目标 1,流畅阅读文字,参考下面的文字笔记,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了解文本,体验杨的儿子的智慧和他的智慧的答案。 3,知道3个字,背诵文本。 教......

    五年级语文下册5-8单元备课建议

    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8单元备课建议 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周燕 基本理念: 一、关注语文本体 二、感受语文魅力。语文的本质是充满魅力的。 第五组:......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第一组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海滨仲夏夜 第三课:草原即景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积累与运用(一) 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第八课: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整理人:王燕 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的神奇和西部的昨天、今天。 老舍的《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