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第二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3 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4读诵这首诗。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四、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作业设计。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朦胧 晚上
幽静
第四课: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②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3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
4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5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2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拉萨的天空》。
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点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五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附:板书设计捅马蜂窝起因经过结果认识马蜂精神盼望马蜂回归
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情绪变化:兴奋——失望——欣喜——沮丧 明白道理:无须自夸谦虚务实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2学习第5~7段。(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和谐相处
第八课:蝈蝈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同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班级交流,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3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4佳作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第九课: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
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性吧?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四、熟读课文,感悟母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
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2段。学习第4~7段。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2.读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7(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六、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
第十课: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看看各种不同的贝壳或贝壳的图片。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誉、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第十一课:狼群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俯首帖耳”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2体会狼群的团结、勇敢。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狼的多媒体资料(文字)。学生:收集一些狼的有关资料、图片等。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介绍狼的生活情况的多媒体资料。
2.师:同学们,这就是狼的生活,把你看到的介绍一下吧。
3.师:是啊!一只狼是孤独的,它苦苦挣扎在食物链的终端;一群狼是强大的,它们有资格笑傲“江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2(4)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注意:“撤”是翘舌音,“逻”的声母是L,不是N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呼啸退避三舍默契俯首帖耳身先士卒 5.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说说狼群给你留下的印象。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7.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语句旁作批注。8.学生交流。
三、熟读课文,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的生活习性?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四、精读感悟,交流体会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读关键语句。A.(1)找出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边讨论边板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B.(1)找出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
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原因。(边讨论边板书:团结)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C.(1)找出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头狼的权利和义务。(边讨论边板书: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五、总结延伸
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狼群,它们的确有资格“笑傲江湖”!关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1.生交流汇报。
2.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从狼的生活中受到些什么启发?
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勇敢、团结合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1.拿出你们的笔,写下你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2.交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狼群》。愿狼群勇敢、团结的精神永伴我们左右。
第十二课:美丽的眼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2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自读、讨论。(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②读一读,讲一讲。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2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送给可爱的海豚。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成语,体会成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2.积累各种谚语,体会谚语的含义,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3.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乐于用普通话文明地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5.认真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拘形式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难点: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谚语,查找有关青蛙的资料。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同桌相互读。2.抽读。
3.小组讨论两组成语的特点。(都是有关动物的成语。第一组:贬义;第二组:褒义。)4.再读,感悟它们感情色彩的不同。5.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动物的成语,并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2)全班交流。6.全班齐读成语。
二、语海拾贝,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谚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内检查,要求读准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谚语,组长做记录。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
三、互动平台,学会方法
1.学生自由读对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收获。
3.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一找,勾一勾,议一议:有哪些读书方法。4.全班交流阅读方法。
5.除了书上列举的阅读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阅读方法? 6.再读对话,把这些阅读方法记下来。
四、口语交际,自主表达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谈蛙”。(配乐朗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教师: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对青蛙的了解。2.小组内交流资料,互相补充,并选一名成员上台演说。
教师:青蛙对人类那么重要,可近几年来青蛙的数量却显著地减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小组交流讨论:怎样保护青蛙?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方案。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态度大方。其他同学专心倾听,认真思考。3.小组间评比,相机指导。大家评议。语言要文明谦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设计方案,抓住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
4.总结方案,深化话题。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为保护青蛙出一分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五、自主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知道了青蛙是庄稼的朋友,是捕虫的能手,今天我们再走近青蛙,去了解一下青蛙。
1.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想想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2)找出写有关青蛙知识的语段读一读。
(3)分组讨论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青蛙的种类、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是两栖动物、青蛙的生理结构)
2.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3.交流汇报。
六、习作百花园 出示图画。
1. 仔细看。认真看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2. 尽情想。看着图画,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自己打算写的故事情节。3. 大胆说。
(1)小组讨论写作方法,把握图画的重点部分。
(2)小组互相交流故事,注意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3)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故事内容。(4)全班同学进行评议。4. 认真写。
(1)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2)把你想写的精彩故事写下来。(3)师巡视,个别指导。5. 耐心改。(1)自读自改。(2)同桌互读互改。
49(3)全班重点评议修改不同水平学生的文章。
6. 品味读。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第十三课: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3.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闰土)形象,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展示“看瓜刺猹”图,教师朗读,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2.学生谈初识闰土的印象,揭示课题。
第二篇: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海滨仲夏夜 第三课:草原即景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积累与运用(一)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 积累与运用(二)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 积累与运用(三)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 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 积累与运用(四)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 积累与运用(五)第二十一课:珍珠鸟
第二十二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十三课:胡杨赞 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 积累运用(六)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 第二十五课:小兵张嘎 第二十七课:江姐 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 积累与运用(七)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 第三十课:围魏救赵
第三十一课:我爱你,中国汉字 三十二课:闻名中外的”三孔” 积累与运用(八)课题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谁吃过菱角吗 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2.板书课题,齐读.3.对课题质疑.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 1.引读第1段.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2.品读2~4段.(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2)小组合作学习.①交流探究所得.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用”“勾画出来.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 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3.品味第5段.“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师生合作朗读.(引读)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五,课堂练习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 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海滨仲夏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3.简介作者.4.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2.检查: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2.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相机板书:霞光启明星灯光)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4.词语分析.(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二)研读4~10段.1.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分析.(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作用: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2)比喻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月亮)(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2.理解词语.“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为什么用”抚摸”,而不用”拍打”“冲刷”(用”抚摸”不仅让”海水”拟人化,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3.思考: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 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在沙滩上乘凉的人们的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三)小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四)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仿造比喻句.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口头仿造比喻句.五,积累背诵.背诵课文1~3段.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板书:入夜月夜深夜(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动态:”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4.全班齐背诵.五,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读全文.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 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4.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家乡夜色美》为题目,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附:板书设计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三课:草原即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1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2.腾格尔《天堂》的flash(http://www.xiexiebang.com/flash/天堂.swf).3.准备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http://my.kuanye.net/会员区/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swf)和伴奏曲.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 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 让学生尽情描述.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引入课题《草原即景》.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1)学生浏览课文.(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①指名读比喻句.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相机板书:草原——广袤)2.学习第2段.(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 你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4)教师指导批写: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5)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书:牧民——雄姿)3.学习第3段.(1)指名读第3段.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4.读中体会,学习4~7段.(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板书:云彩——变幻无穷)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绮丽)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学生做好旁批.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板书:美丽辽阔)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 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教学过程 一,激励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2.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 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二,体验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情况.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板书:独特)(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用”“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板书:绿葡萄)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板书:砖砌房子)(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板书:葡萄干)(6)最后一段,作者对”特产”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三,升华
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3.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4.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5.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下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借代”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表达中的作用.2.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在书面表达中的妙处.3.学做读书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阅读所得,并与同学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4.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准备
教师:提供读书卡的范例;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准备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准备制作读书卡的材料;搜集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准备童年生活照片.教学重难点
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自读句子,边读边想.2.从朗读中,你有什么发现呢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船”指代水盆;”明灯”指代星星;”绿玛瑙”指代绿葡萄.4.全班交流,并讨论:什么是借代 在文中使用借代,有什么好处 5.小结: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二,语海拾贝
1.导语:在汉语广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奇妙的成语世界.你看,那里碧空如洗,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那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生机勃勃,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那里至理名言,言简意骇,意味深长,让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你们看出了什么没有
1.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准确地运用一些成语,将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也能运用一些成语了,但是,还不够呀,所以,我们还得继续积累.我们就到语海中去捡拾一些成语贝壳吧!2.自由读词语,读熟,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3.合作读记成语,用喜欢的方式读记成语.4.读了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一列与”山峰”有关,第二列与”波涛”有关,第三列与”雪景”有关,第四列与”水”有关.5.在能背诵成语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游戏:我来说你来答或你来说我来答.(1)同桌合作做游戏.(例:问:与山峰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答:„„)(2)师生合作(师可说成语的解释意思,生说出相应的成语).6.选择两三个自己喜欢的成语练习说一句或一段话.7.同学们,老师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真为你们高兴!这次,我们又新学了不少成语.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积累运用成语,让成语伴我们一起成长.三,互动平台
1.自由朗读,了解对话内容.2.小组合作朗读.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准确使用词语,这是写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用词准确,不仅能形象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原貌,而且还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段话或者整篇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4.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一要确切了解词意或用法;二就是表意要明确;三是用词要符合规范.5.你有用得好的词语吗 说出来大家欣赏吧!谈谈你是怎么用好这个词语的 在说话和作文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6.再次与同桌对读,巩固理解.四,综合性学习:制作读书卡
1.导语:”不摆卡片不读书”,语言学家张寿康的这句话,把小小卡片提到了学习的重要地位.卡片虽小,作用却大.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雷达”,实在是道出了卡片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把自己学习过的知识长久保留下来,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并制成资料卡片,以待用于日后的学习或研究中——这是每一个自学者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读书卡.2.读题目,了解本次练习的目的和要求.3.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4.了解如何做好读书卡.别看卡片小,制作时若不掌握一定的章法,也会给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在一开始,就应该掌握小小卡片的正确制作方法.卡片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动手制作.卡片不需要过分讲究,用稍厚,硬质书写纸即可.将硬纸裁制成大小一致的卡片,并在旁边打出几个圆孔,便于用绳索串联.另一种是从文具店购买来的专制卡片,上面已印好”类别”“编号”“标题”等栏目字样.5.教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解,指导修改补充.6.按计划开展活动.7.评选最佳读书卡.五,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2.谈谈你对”趣”的理解:快乐旅游,可笑经历,”惊险”游戏„„ 3.理解”趣”的含义.(只要用心体会,都能发现童年特有的”趣”.)4.音画引路,回忆”趣”.(1)课件展示童年生活剪影.(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3)随着音乐,学生在脑海里回放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5.小组讨论,交流”趣”.(1)出示说话要求.①选一件童年中的趣事来说.②注意把有趣的地方说清楚,说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3)全班汇报交流,拓宽写作思路.6.再次明确要求,书写”趣”.7.完成草稿,再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荫浓浓花香似海.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为了纪念谁
今天咱们就去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感受先生人格的伟大.2.借助拼音读段落,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疑难问题.4.全班交流,体会文章情感.5.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介绍给小伙伴.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累语句.7.小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非常有特点.作者采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中山陵那肃穆的氛围,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友谊.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艾滋病人生活状况的相关资料,准备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和《朋友别哭》的歌曲.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生命话题的诗句或名言,有关艾滋病的简短材料.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了解”生命药方”的意义,感受艾迪的友谊超越了生与死的界线,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听着同学们响亮的声音,看着你们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如此美好.那么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什么才是拯救它的良方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也许能带给你与以往不一样的感悟.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什么是”生命的药方” 为什么叫”生命的药方” 这”药方”能治好艾滋病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1.自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词自学完成,也可以问老师.词语反馈(课件或卡片出示):杳无音讯,发颤,兴奋不已,摸脉,泪如泉涌,输血,艾滋病,阻止,偶然,帐篷,微弱.2.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艾迪和德诺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概括:熬草药,找医生,做游戏.三,精读,理解内容,进行情感体会(一)感受德诺的情感变化.小小年纪的德诺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他不仅要忍受病痛带来的折磨,在心理上也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品尝的痛苦.1.课件出示:第1段.(1)指名读.(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德诺要忍受怎样的痛苦呢(忍受着孤独带来的痛苦.)①从哪个词你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躲着他„„ ②让学生交流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艾滋病人的遭遇.③联系课文内容,设想一下,此时德诺会想些什么呢
2.德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联系下文想一想,德诺患病后这种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还在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让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交流讨论.(1)一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找不到回来的路.(表现了德诺恐惧死亡,内心世界非常孤独无依.)(2)德诺的妈妈告诉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母亲最了解德诺,明白他内心的苦闷.)3.师:虽然他是不幸的,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但他又是幸运的.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品读”只有大他4岁的艾迪依 旧像以前一样跟他玩耍,并决心要为他找到治疗艾滋病的药方”,抓住”依旧”“决心”等词,感受艾迪带给他的唯一希望和安慰!师: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是如何做的呢(二)合作述情.1.自由再读课文,看看艾迪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使他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勾画求医过程这部分里使自己感动的句子.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要求:(1)读勾画出的句子.(2)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情感.(1)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野菊花熬成汤喝,能减轻他的病痛.(想办法治病,给德诺治疗的帮助)(2)艾迪的妈妈不让他去找德诺,她„„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艾迪对这份友谊的执著)(3)艾迪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消息„„(不放弃治疗,”兴奋不已”又看到了希望)(4)一天夜里,德诺„„想想艾迪的臭鞋还在你的手里,艾迪肯定就在附近.(感受艾迪的一只臭鞋对重病的德诺来说都如此重要.可想而知,艾迪在德诺心中的位置.艾迪把自己的球鞋送给德诺,给他安慰.同时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陪伴着你,你永远不会孤单.)(5)艾迪依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病房便充满了快乐.(放弃求医后,艾迪陪德诺游戏,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艾迪带给德诺无限的快乐.)小结: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德诺在艾迪的鼓励下,没有放弃与生命的抗争.在病房里,依然会传出笑声.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激起同情心,愿意为伙伴献出一份爱心.出示: 如果我是艾迪我也会();如果我是医生,我会();如果我是(),我会();„„
(三)感情升华.1.艾迪为德诺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 2.学习第8~9段.(1)艾迪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两人一路无语,直到分手的时候,艾迪才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点拨:艾迪说的”药”指的是什么药(治病的药.)(2)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点拨:感受”泪如泉涌”.这是感激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尽管儿子离她而去,但儿子去得安然,幸福,满足.(3)”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住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点拨:德诺妈妈说找到了的药方指的是什么(友情,友谊)(板书:——真挚的友谊)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友谊可以让它坚强;疾病有时没有药方,但是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友谊是一剂特别的”药方”.(4)什么是友谊 艾迪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两个孩子在人人畏惧的艾滋病面前,用他们友情的力量扬起了生命之帆.虽然德诺最后并没战胜病魔,但是友情给了他无尽的安慰.(通过交流搜集的有关格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友谊)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友谊是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友谊使生命坚强,爱与被爱都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
3.师: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此时拥有朋友真挚友情的德诺,抱着艾迪的球鞋,静静地走了,安详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有艾迪球鞋的陪伴,我想,德诺已死而无憾.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我们相信他仍能感受到来自艾迪的友情.但如果没有艾迪的友谊,你能想象出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也许德诺会无比忧伤,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友情的支持,也许德诺不会坚持这么久„„)四,练习1.课文读到这儿,相信德诺和艾迪之间的真挚友情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关于友情,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及课前积累,说说你的感受.2.交流.五,布置作业
人间真情还有许多,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友情,还可以是浓浓的亲情,质朴的邻里之情,难以忘怀的乡情„„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忆生活中令你感动的真情,依照本文的写法,选择几件典型的小事,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2.揭题.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 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初读情况.(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 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1)情况危急.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 抓住”第 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2)情感对比.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 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 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四,学习生字及词语
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五,小结本课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 小组交流.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 交流一下.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创意”的故事:《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准备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学生:了解作者毕淑敏,搜集有关”创意”的例子.故乡的 教学重难点
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1.出示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产品的广告,让学生对”创意”有所感知,随后谈谈自己对”创意”的理解.2.引出本课课题:儿子的创意.读课题,并质疑.如:儿子的创意是什么
3.了解作者毕淑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毕淑敏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通过抽读生字,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2.联系生活积累,让生谈谈自己对”异想天开”“奢谈”“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气馁”等词语的理解.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4.理清文章的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起因,经过,结果.)(2)你能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吗(起因:1~6段;经过:5~19段;结果:20段.)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 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从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儿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勇敢).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儿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2)面对儿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亲是何种态度,她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母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件事不过又是儿子的异想天开,因为母亲认为像这样的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还得有钱.)2.母亲与儿子的不同看法,导致母子之间发生了争论.让学生自读事情的经过部分,找出儿子与母亲的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 并能批注在课文旁边.(板书:三次争论)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为”创意”
引导学生填表,相机理解课文.(1)第1次争论.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②从母亲,儿子的观点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的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想法.③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儿子勇敢
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满信心.(2)第2次争论.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出儿子的创意,借机体会”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说说你觉得儿子的创意如何(儿子的创意的确很有新意,从儿子具体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儿子的创意很具体,并不是随便的胡思乱想.)③这一部分里你能看到儿子的勇敢,自信吗(儿子能在母亲一次次的怀疑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的.)(3)分角色朗读第3次争论,找出各自的观点,想法.第3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在此体会”遐想”与”瞎想”的区别.总结:从两人三次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创意含义与儿子迥然不同,你能谈谈二人眼里创意不同的含义吗 如,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3在母亲与儿子的三次争论中,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母亲对儿子能力的怀疑,不信任;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面对阻挠毫不言弃.)(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勇敢,怀疑)4正是儿子的敢于创造,勇于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获得了成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 母亲又会怎么想 她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 试着写写.(相机板书:成功,震撼)四,课外拓展
1.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创意”是否有了新的感知 其实”创意”并不难,它存在于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身上.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师也相机讲《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等故事.2.学了本课,听了这些故事,你的脑海里是否也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呢 有什么创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呢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2.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音频资料,日出的视频.学生:搜集歌唱祖国的诗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难点:走进诗歌,激发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引入课题
1.老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感受.2.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谈感受)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描绘日出美丽景色的现代诗《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理解题意.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试读全诗,读准字音.2.给诗歌小节编序号,想想每个小节的主要意思,并批注在旁边.3.分节朗读,并正音.4.说说读后感受:这首诗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1节 1.齐读第1节.2.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们”是在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我们,太阳)反馈:当„„当„„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强调”沉睡”“梦里”.3.此时是什么时候(日出前)日出前,大地一片静谧安详,少了人群的喧闹,少了虫鸟的欢叫,而迎来了我们轻轻的脚步.4.为何我们会这样早起(是为了与太阳比赛早起)此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迫切,激动的心情)5.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
这句中的”它们”指谁 “轻轻地”说明了什么(“它们”指正在沉睡的森林,花草,小鸟和白兔.”我们”是一群有礼貌的孩子,悄悄起来,轻轻地走.所以要读得平稳,轻缓一些.)(相机板书:轻轻地)6.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四,指导阅读第2节 1.指名朗读第2节.(1)讨论:在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做的 你能找到句中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从这几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了
这节中”穿过”“跨过”“沿着”“奔上”这几个动词写得很确切,与”树林”“小溪”“小路”“山顶”搭配恰当.从这几个动词中可以体会到我们的迫不及待.(板书:穿过,跨过,沿着,奔上)(2)轻声朗读这一节,想一想我们和太阳谁更早起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看,东方的云彩在变颜色,是不是比不过我们,云彩呀,你才悄悄地红了脸 “说明此时太阳周围的云彩颜色正发生变化,太阳正要升起.这一句写得多有趣,它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日出前,太阳睡在厚厚的云层里,太阳醒来后,它的光芒便会渐渐地从云层中穿透出来,染红云层的脸;说不定云彩是为还在”被窝”里的太阳害羞而脸红的呢.)从”云彩在变颜色”我们可以看到太阳正要升起,这便是——日出时.(3)日出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别嚷!轻点轻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中怎样形象生动地写出太阳升起的情景 “花草树木”“小鸟”这时是怎样的心情 “别嚷”表达”我们”屏息等候太阳升起的激动心情.”露出头顶”“露出眉毛和眼睛”“露出笑脸”,最后”跳起来”,把太阳拟人化了.太阳升起来了!”花草树木”“小鸟”都非常兴奋,实际上是写”我们”兴奋的心情.(4)教师出示日出视频,让学生看着视频听老师朗读课文相应的诗句,感受日出的壮观与美丽.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突出人物激动,兴奋的心情.五,学习第3~4节
1.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比赛的结果怎样(我们赢了)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我们是欢迎太阳的仪仗队,我们走在太阳的前面,是我们挥动着红旗,把太阳迎接到人间.)相机理解”仪仗队”.(板书:迎接)2.让学生自由读读第3节,勾画写日出后大地景色的句子.”看着它照遍山河田野„„矫健.”
诗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太阳 抓住了哪几个形象的动词 诗中采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太阳,让人感觉太阳如同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抓住了”照遍”“走进”“唤醒”几个动词.3.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太阳迈着轻盈,矫健的脚步还会去哪些地方 句式训练:(出示课件)是我们挥动着红旗, 把太阳迎接到人间;看着它, 看着它, 看着它, 它的脚步多么轻盈,矫健.4.我们迎接着太阳,此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我们为什么如此期待日出
“我们”怀着迫切激动的心情迎接太阳,迎接更美妙的一天.因为一日之际在于晨,祖国的早晨阳光灿烂,多么美好,我们希望祖国将拥有更美好的一天.(板书:祖国的早晨,美好的一天)5.引读第4节.面对徐徐升起的红日,面对沐浴朝霞的小河田野,村庄果园,”我们”完全沉浸在光的世界,美的海洋,我们放开喉咙,唱起歌来,让我们尽情欢呼——祖国的早晨,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更加美好的一天!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太阳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六,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它们的妙处.3.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歌唱祖国的诗歌.综合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登山看日出.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时间 3~4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AABB式叠词的反义词,感受汉语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认识汉语丰富的表达形式.2.在阅读中注意了解文章的线索.3.能将自己的创意清楚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交流,分享.4.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教学准备
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范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互读词语,读准字音.2.想一想,这些词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感受.3.你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有不明白的可利用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4.观察左右两边的叠词,想想它们的意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你还能找到相似的词语吗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松松散散——结结实实)(歪歪斜斜——方方正正)(冷冷清清——热热闹闹)(哭哭啼啼——欢欢喜喜)(偷偷摸摸——磊磊落落)(扭扭捏捏——大大方方)二,词语拾趣
教师激趣: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词义最丰富,最奇特,最有趣的文字了,人们利用汉字玩出各种游戏,比如对对联,说绕口令,接歇后语,猜灯谜等,玩法真是层出不穷!今天咱们也来玩一个有趣的汉字游戏,那便是词语转换.要想 转换得好,必须了解游戏规则.1.默读书中举例,思考它的规则是怎样的(第一个词中的字必须有一个在第二个词里出现)2.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多说.(1)风格→风光→观光→(壮观)→壮丽(2)遗憾→遗言→(语言)→(语文)→文学 遗憾→遗言→(言论)→(论文)→文学 遗憾→遗言→(失言)→(失学)→文学 遗憾→遗言→(前言)→(前文)→文学 遗憾→遗言→(戏言)→(戏文)→文学
(3)清凉→(凉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清凉→(清爽)→(爽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清凉→(凉粉)→(粉红)→(红霞)→霞光
清凉→(凉风)→(台风)→(阳台)→(阳光)→霞光
3.出示相似的题目,多做几次”词语转换”的游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出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转换.如:新鲜→鲜花→花童→童年 幸福→幸运→运气→生气→生活 身体→体重→重复→康复→健康 三,互动平台
1.教师总结本单元的课文: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每一篇课文都是那么精美,它们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我们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今天,有几位同学就本单元的课文展开了讨论,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说什么呢 2.分角色读读这几个人的对话.3.从于蓝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评价一下,本单元的课文感人之处各在哪里,哪篇课文给你的印象最深(《生命的药方》向我们阐述了友谊的真谛;《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不由得被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所感动,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所感动;《儿子的创意》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新的含义;《和太阳比赛早起》使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了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4.理解秦学,郝思的对话,清楚两篇课文的线索.5.补充”„„”里应该有的话.(《儿子的创意》是围绕儿子的勇敢创意与母亲不信任这条线展开的.)教师小结: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根线穿着,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感觉脉络清晰.当然有的文章线索很明显,但有的文章却需要你细细寻找,还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穿着呢!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让线索贯穿全文,做到脉络清晰.四,口语交际
1.带领学生回顾课文,谈谈收获体会.师:我们学了《儿子的创意》这篇课文,你能谈谈”儿子”为什么能得到国际大奖 你有什么体会呢
同学们,创意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创意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你们也像那位小男孩一样,进行大胆的创意,展示出你创造的天赋.1.理解题意,交流展示.(1)读题,清楚题目要求.选择项目设计介绍设计:设计的内容,设计的理由.(2)教师举例说明.(3)开始设计:可以画图样,可以写说明.(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要求:讲述者将自己设计的是什么,设计的内容,设计特点,设计理由等表述清楚.听者要认真聆听,可针对不清楚的地方向讲述者提出疑问.(5)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最有创意的同学上台进行交流,师生相机进行评价.可从发言者的体态,语言,条理性,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创意,表述都不错的学生为”最佳创意者”.总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你认真观察,打破常规,多动脑筋,相信你会有很不错的创意.当然,在我们有不错的创意时,还要清楚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才会让别人欣赏到你的创意.在听别人的发言时,应细心聆听,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五,自主阅读园地
1.教师介绍冰心和她的作品.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作者所爱颜色的变化.3.再读阅读提示,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旁边.4.全班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点评.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在本子上,并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反复朗读.六,习作百花园
1.教师谈话导入,激发习作欲望.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进入五年级了.每一天,我们都沐浴着父母,师长们的温暖,感受着小伙伴之间的快乐纯真,体验着努力的艰辛,成功的甘甜,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就要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大门,将自己的精彩生活书写下来.2.读题明意.(1)自由读题,了解题目意思.(2)全班交流:明确写作要求.(3)借助题目拓展思路.①理出题目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在学校里学知识,在家里与亲人交谈,参观名胜古迹,欣赏田园风光.②除此之外,你还想到哪些方面(参加校运动会,参加社区活动,参观动物园,做家务,逛公园,过年„„)3.回忆生活,交流感受.(1)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感受最深的一天,最特别的一天,最让你记忆犹新的一天.(2)翻翻自己近来写的日记,小练笔,寻找源泉.(3)选择最想说,最想写的内容与小组同学交流,任何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本组同学要注意倾听,遇到疑难处可相互提问.4.范例引路,交流评价,点拨写法.(1)请一名学生将自己想写的内容说一说,要求把内容说清楚.(2)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 哪一部分应作为重点,哪部分应简明扼要,不应面面俱到.(3)自主选材.学生根据汇报与讨论情况,再次思考,自选习作素材,将一天里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做到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真实,新鲜的,来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习作,并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表达方法,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5.教师出示几份范文,让学生交流评价,学习其中的优秀之处.6.学生习作,真情体验.(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2)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3)自主修改,完成初稿.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 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 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为什么要献给她„„)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 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 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 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注意多音字”娜”.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老师点拨以下几点:(1)整体描写.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2)局部描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材料多:石头,木头.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3)总结过渡.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 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 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
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 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 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请你说一说.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2.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预设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预设2: 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好处.预设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 是一个家族的兄妹 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预设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 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 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 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1)学生自读课文.(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2.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引出课题
读《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环绕,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江南,去领略迷人的江南景致,尤其是那令作者无比留念的家乡的桥.(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三,品读课文,了解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独特,桥名美.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1)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2)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 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3)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不同字体的桥名体会”相衬相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四,探究体验,感悟桥趣
家乡的小桥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桥的名字也非常美,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真令人向往!在这么美的地方一定留下了我们愉快的童年生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说说桥乡孩子可以参加哪些活动 想象一下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乐趣.2.指名反馈.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说说体会.“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
3.小结:家乡的桥真是我们的乐园!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向往.难怪作者爱乡的情怀如此浓烈,难怪他一直最恋的还是家乡的桥.2.读了课文,也说说我们的家乡.家乡的什么地方是你的乐园 说给大家听听.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三)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关联词,体会因果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2.丰富词汇,寻找规律积累语言.3.了解习作结尾的多种方式方法.4.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5.留心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快乐时光,并能有条理地记录下来.6.自主阅读短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2.搜集文章的精彩结尾.3.搜集有关海啸的知识.教学重难点
1.因果句式的正确运用.2.学会词汇归类积累.3.学习在习作里用上恰当精彩的结尾.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下面的句子,留心加点的词语,想一想句式有什么特点 2.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用上加点的词语说出更多因果关系的句子.4.讨论还可以用哪些词语说出因果关系的句子.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每一竖排的词语的特点.3.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词语.4.根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巩固.同桌相互交流积累经验.三,互动平台
1.自读下面的对话,说说他们讨论的是什么话题
2.这几种文章的结尾,你在习作中用到过吗 跟同桌介绍介绍.3.你看到过或者用过哪些结尾 全班交流.4.老师举荐学生习作中好的结尾,让学生知道写好结尾并不难.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谈话兴趣.同学们都爱听故事,读读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可讲解一下有关海啸的知识)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3.根据”有人说„„”的提示,你赞成什么看法 或者你还有什么看法 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4.请每种观点的代表发言,鼓励有相同看法的同学补充.5.老师小结.五,习作百花园
1.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一定得到过不少礼物,它们或是一个精美的物品,或是一句动人的话语,或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 又是怎样得到的呢 你感受到快乐了吗 现在就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快乐的情景.(和同桌说说.指名和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要说出重点环节和真实感受.)2.明确习作要求.教师过渡: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自己亲历的感受.同学们说说看本次习作还有哪些要求呢 学生先读读本单元习作要求,再谈自己的意见.老师总结.(1)写明是怎样的礼物
(2)礼物的由来.(写清楚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3)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自评习作,修改.5.学生互评,教师评价.6.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建议,再次修改习作.7.请学生上讲台念自己的习作或结尾.教师总结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在日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六,自主阅读园地
激趣导入:平时同学们常感到写作文,写日记困难,不知写什么,那是你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有趣味的事,但读了下面这篇文章,你们就会有一双会发现的明亮的眼睛了.1.快速默读短文《送你一双亮眼睛》,想一想”亮眼睛”指什么 2.继续读短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勾画出来,并试着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想.3.全班交流.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4.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毕升的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课
1.同学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发明者就是——(板书:毕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毕升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结果怎样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师小结:我们围绕课题提问,再把这些问题用一段通顺的话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四字词语.4.检查学生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情况.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请你朗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作用 请你读课文7,8段,一边读一边勾画.2.说说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学生们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忘我的投入.请你们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表现毕升为实现梦想废寝忘食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4.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引导学生体会”若有所思”的意思,体会”丝毫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引导学生体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思,体会”一点儿也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自言自语”“念念不忘”“冥思苦想”体会毕升为实现梦想的执著.(适时板书: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毕升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投入,我们习作时也应该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鲜明,生动.四,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同学们,黑板上的词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自由说,再抽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复述进行评价.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品质.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解题:什么是”最佳” 什么是”路径”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你认为最好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 大胆设想一下.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段的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词,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抽生读文.检查并纠正字音.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可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4.师抽生汇报:微不足道,旖旎,迎刃而解,绵延百里,优雅几个词的意思.提出还未弄懂的问题.5.学习课后生字,词.读准音,记清形.重点词:旖旎.(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依次出示”设计”“最佳设计”“世界最佳设计”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文中讲哪一条路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该怎样读这句话
2.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具有什么特点 读课文最后一段,用笔勾画出来.(板书:自然天成,新颖别致)出示课件或图片,展示迪斯尼乐园的人行道,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3.看了这条路,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4.这条路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是如何设计出这样自然天成,新颖别致的路径的 生小组合作学习3~5段,用笔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从中寻找答案.5.抽生汇报.课件出示”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讨论: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为什么困扰了格罗培斯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老太太的葡萄园里摘葡萄 如果你到这个葡萄园里摘葡萄,会有什么感受 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自主,尊重,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启发学生感受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相机板书:以人为本)指导学生朗读.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得到了启示后,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思考:在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东西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这些东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格罗培斯的成功还在于什么
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你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 指导生读好这些句子.(相机板书:精益求精)(三)回眸课题,提炼升华.1.题目《最佳的路径》仅仅是指的这条路吗 还蕴涵着什么 引导学生领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也是成功的最佳路径.(板书)2.如果让你来做迪斯尼乐园的导游,你会怎样有创意地给游客介绍这条曾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路径.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搜集资料.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2004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2.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3.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4.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5.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答,结合课后2题的词语相机理解以下几个句子:(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 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6.教师小结本文.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四,拓展升华
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 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搜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1.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惜时警句中加深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2.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学重难点
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加深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生共同朗诵文嘉写的《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2.谈谈自己读了《今日歌》的感受与体会.3.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4.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林清玄)5.师简介美文大师林清玄,并引入课题,齐读课题.师: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文笔清新流畅,情感浪漫醇厚,风格朴实感人,有人说,读他的散文有如饮一杯甘美的山泉.今天,我们有幸品尝的这杯山泉名字叫——(生读课题《与时间赛跑》)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生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2.检查读文:检查重点词,句,段.3.分别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再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读好课文,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感受的段落.2.齐读课文第9段,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3.再读课文第9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永远跑不过时间 怎样才能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有时可以快好几步呢 为什么说”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
4.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决问题.师: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可不同于可乐,酷儿等饮料,一尝就知道是什么味,它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么来.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莫名其妙的,都请你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5.交流汇报,读好重点语句和段落.比如:课文的第4段,爸爸的那段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难受,或无奈,或安慰.第5段中读出自己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理解.第8段读出我和时间赛跑后的高兴与愉快„„ 四,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再次朗读课文第9段.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一段话的理解.3.师: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接下来我想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和时间赛跑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4.生交流自己父母和时间赛跑的情况,再次读第9段.5.说说自己怎样和时间赛跑.五,创编惜时警句,拓展延伸
1.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和时间赛跑,是一种竞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周锡午
2.学生动笔创编惜时警句.学生交流评价.3.相互交流自编的警句.4.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这节课吧!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冬来老将至.——《明日歌》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时间 4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搜集名联.2搜集,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3搜集,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教学重难点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 四人小组交流.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四,综合性学习1.设计习作集封面.(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2.展示习作集封面.3.评选最佳习作集.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7.自我修改完善.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4.同桌交流.5.全班交流.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了解有关生物节律的资料.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节律现象.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出示投影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 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1)小黑板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 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动植物名活动时间活动周期
交流,小结:课文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命时钟,同时指出了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活动周期接近一昼夜(24小时)的就是昼夜节律.3.请6名同学分读一二句,齐读第三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先分别举例,然后总结规律.)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分号,省略号,领悟课文句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1段.四,小结本课,布置练习
1.课文介绍了关于生物节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第1段时,我们知道课文采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问题,通俗易懂.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这种说明方法.2.当堂练习.(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同桌互背,老师抽查).第二课时
一,抄写句子,引入学习1.抄写句子.(1)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2)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3)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4)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2.小黑板出示这些句子,订正.3.朗读抄写的句子,回忆课文,说说分别涉及课文哪些段落 二,紧扣句子,领悟表达
1.自读课文,想想抄写的4个句子在各自段落中起了什么作用.2.出示句子: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1)这句话讲了哪两层什么意思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你读出这种关系.指名朗读,请学生在关联词下加着重号,齐读句子.(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这两层意思的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关于第二层意思,学生理解困难,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潮汐”的资料,帮助理解.小结:招潮蟹觅食,身体变色的周期因与潮汐时间一致,所以叫潮汐节律.3.像这句话这样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还有吗 请你找一找.学生找出后,出示句子: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1)读句子,说说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注意提醒学生:课后题标的是”除„„还有„„”,其实,常见的格式是”除了„„还有„„”“除„„外,还有„„”.(2)课文哪些段讲了昼夜节律 这段要讲什么节律 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年周期节律.(3)仿照第一段的样子,改写本段.(冬天降临,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避寒;春回大地,燕子又飞回到北方筑巢,觅食,生儿育女.兰花在春天争艳,荷花在夏天盛开,菊花在秋天怒放,梅花在凛冽寒风中散发出幽香„„这些生物的活动是按着年的节律周期进行的.)(4)指名交流,师生评点.(5)结合搜集的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周期的节律 请用上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说一说.4.节律的周期多种多样,那生物节律是不是也变化多端呢 当学生用第三段第一句回答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出示句子”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齐读,说说这句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用什么关联词表示的.你能造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吗
5.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生物节律呢 出示句子: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读句子,读最后一段.三,回顾全文,揣摩顺序
1.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生命时钟的知识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段之间的前后联系.在表明段间联系的地方作简单批注.指名交流.四,完成练习,适度拓展
1.课文举例介绍了有趣的生物节律,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搜集更多相关的例子,大家交流.也可以去阅读本文作者的另一本著作《生物趣话》.2.课内完成课后第2题.3.课外预习第18课《送你一片绿荫》.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教学准备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 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2.例如:(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1)学校的操场很大.(2)姚明的个子真高!(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燃料,每种燃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3学习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燃料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几种燃料,这几种燃料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板书:燃料)1什么是燃料(燃烧时能产生热能,光能的物质)2出示句子:燃料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燃料机器就不能开动,工业生产就要停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所负的责任非常重大.(1)读句子,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大的作用
(3)板书课题:燃料的家庭.齐读课题.这是拟人的说法.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了解燃料的家庭中有哪些成员.3这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普文章,先读一读课文链接,了解作家.燃料的家庭中到底有哪些成员呢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大家读一下课文就知道了.二, 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自由读文)(一)提出自读要求.1读第一遍时,把课文读通,读顺.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2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一共介绍了哪几种燃料.在燃料的种类和名字下面做上不同的符号.(二)检查自读效果.1认读生字卡片.(提示容易读错的地方)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课文是从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方面介绍的)4各个燃料家庭中分别有哪几种燃料(指导分段读课文)三,按课文的结构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燃料家庭里依照不同的性格,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第二部分(第2~13段):分别介绍各种燃料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篇: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2.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2.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3.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1.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2.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3.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4.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1.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3.抄写文中叠词。4.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关于菱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关于水墨画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第二课:海滨仲夏夜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教学准备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海滨仲夏夜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著名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1.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3.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1.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2.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3.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4.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后面七段)5.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6.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7.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3.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五、积累背诵,拓展升华1.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2.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请选择一处说一说。第三课:草原即景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2.腾格尔《天堂》的flash(http://www.xiexiebang.com/flash/天堂.swf)。3.准备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http://my.kuanye.net/会员区/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swf)和伴奏曲。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1.播放歌曲《天堂》。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让学生尽情描述。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引入课题《草原即景》。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1)学生浏览课文。(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①指名读比喻句。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相机板书:草原——广袤)2.学习第2段。(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4)教师指导批写: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5)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书:牧民——雄姿)3.学习第3段。(1)指名读第3段。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4.读中体会,学习4~7段。(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板书:云彩——变幻无穷)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绮丽)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学生做好旁批。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板书:美丽辽阔)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五、拓展练习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难点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励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2.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体验(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情况。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板书:独特)(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用“”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板书:绿葡萄)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板书:砖砌房子)(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板书:葡萄干)(6)最后一段,作者对“特产”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
三、升华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3.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4.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5.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下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借代”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表达中的作用。2.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在书面表达中的妙处。3.学做读书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阅读所得,并与同学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4.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准备教师:提供读书卡的范例;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准备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准备制作读书卡的材料;搜集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准备童年生活照片。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有感情地自读句子,边读边想。2.从朗读中,你有什么发现呢?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船”指代水盆;“明灯”指代星星;“绿玛瑙”指代绿葡萄。4.全班交流,并讨论:什么是借代?在文中使用借代,有什么好处?5.小结: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二、语海拾贝1.导语:在汉语广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奇妙的成语世界。你看,那里碧空如洗,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那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生机勃勃,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那里至理名言,言简意骇,意味深长,让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你们看出了什么没有?1.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准确地运用一些成语,将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也能运用一些成语了,但是,还不够呀,所以,我们还得继续积累。我们就到语海中去捡拾一些成语贝壳吧!2.自由读词语,读熟,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3.合作读记成语,用喜欢的方式读记成语。4.读了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第一列与“山峰”有关,第二列与“波涛”有关,第三列与“雪景”有关,第四列与“水”有关。5.在能背诵成语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游戏:我来说你来答或你来说我来答。(1)同桌合作做游戏。(例:问:与山峰有关的成语有哪些?答:„„)(2)师生合作(师可说成语的解释意思,生说出相应的成语)。6.选择两三个自己喜欢的成语练习说一句或一段话。7.同学们,老师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真为你们高兴!这次,我们又新学了不少成语。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积累运用成语,让成语伴我们一起成长。
三、互动平台1.自由朗读,了解对话内容。2.小组合作朗读。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准确使用词语,这是写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用词准确,不仅能形象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原貌,而且还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段话或者整篇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4.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一要确切了解词意或用法;二就是表意要明确;三是用词要符合规范。5.你有用得好的词语吗?说出来大家欣赏吧!谈谈你是怎么用好这个词语的?在说话和作文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6.再次与同桌对读,巩固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制作读书卡1.导语:“不摆卡片不读书”,语言学家张寿康的这句话,把小小卡片提到了学习的重要地位。卡片虽小,作用却大。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雷达”,实在是道出了卡片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把自己学习过的知识长久保留下来,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并制成资料卡片,以待用于日后的学习或研究中——这是每一个自学者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读书卡。2.读题目,了解本次练习的目的和要求。3.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4.了解如何做好读书卡。别看卡片小,制作时若不掌握一定的章法,也会给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在一开始,就应该掌握小小卡片的正确制作方法。卡片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动手制作。卡片不需要过分讲究,用稍厚、硬质书写纸即可。将硬纸裁制成大小一致的卡片,并在旁边打出几个圆孔,便于用绳索串联。另一种是从文具店购买来的专制卡片,上面已印好“类别”“编号”“标题”等栏目字样。5.教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解,指导修改补充。6.按计划开展活动。7.评选最佳读书卡。
五、习作百花园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2.谈谈你对“趣”的理解:快乐旅游、可笑经历、“惊险”游戏„„3.理解“趣”的含义。(只要用心体会,都能发现童年特有的“趣”。)4.音画引路,回忆“趣”。(1)课件展示童年生活剪影。(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3)随着音乐,学生在脑海里回放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5.小组讨论,交流“趣”。(1)出示说话要求。①选一件童年中的趣事来说。②注意把有趣的地方说清楚,说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3)全班汇报交流,拓宽写作思路。6.再次明确要求,书写“趣”。7.完成草稿,再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1.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荫浓浓花香似海。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今天咱们就去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感受先生人格的伟大。2.借助拼音读段落、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疑难问题。4.全班交流,体会文章情感。5.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介绍给小伙伴。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累语句。7.小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非常有特点。作者采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中山陵那肃穆的氛围,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第五课:生命的药方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友谊。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了解“生命药方”的意义,感受艾迪的友谊超越了生与死的界线,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艾滋病人生活状况的相关资料,准备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和《朋友别哭》的歌曲。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生命话题的诗句或名言,有关艾滋病的简短材料。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1.听着同学们响亮的声音,看着你们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如此美好。那么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什么才是拯救它的良方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也许能带给你与以往不一样的感悟。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什么是“生命的药方”?为什么叫“生命的药方”?这“药方”能治好艾滋病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1.自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词自学完成,也可以问老师。词语反馈(课件或卡片出示):杳无音讯、发颤、兴奋不已、摸脉、泪如泉涌、输血、艾滋病、阻止、偶然、帐篷、微弱。2.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艾迪和德诺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概括:熬草药、找医生、做游戏。
三、精读、理解内容,进行情感体会(一)感受德诺的情感变化。小小年纪的德诺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他不仅要忍受病痛带来的折磨,在心理上也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品尝的痛苦。1.课件出示:第1段。(1)指名读。(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德诺要忍受怎样的痛苦呢?(忍受着孤独带来的痛苦。)①从哪个词你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躲着他„„②让学生交流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艾滋病人的遭遇。③联系课文内容,设想一下,此时德诺会想些什么呢?2.德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联系下文想一想,德诺患病后这种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还在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让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交流讨论。(1)一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找不到回来的路。(表现了德诺恐惧死亡,内心世界非常孤独无依。)(2)德诺的妈妈告诉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母亲最了解德诺,明白他内心的苦闷。)3.师:虽然他是不幸的,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但他又是幸运的。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品读“只有大他4岁的艾迪依旧像以前一样跟他玩耍,并决心要为他找到治疗艾滋病的药方”,抓住“依旧”“决心”等词,感受艾迪带给他的唯一希望和安慰!师: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是如何做的呢?(二)合作述情。1.自由再读课文,看看艾迪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使他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勾画求医过程这部分里使自己感动的句子。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要求:(1)读勾画出的句子。(2)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情感。(1)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野菊花熬成汤喝,能减轻他的病痛。(想办法治病,给德诺治疗的帮助)(2)艾迪的妈妈不让他去找德诺,她„„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艾迪对这份友谊的执著)(3)艾迪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消息„„(不放弃治疗,“兴奋不已”又看到了希望)(4)一天夜里,德诺„„想想艾迪的臭鞋还在你的手里,艾迪肯定就在附近。(感受艾迪的一只臭鞋对重病的德诺来说都如此重要。可想而知,艾迪在德诺心中的位置。艾迪把自己的球鞋送给德诺,给他安慰。同时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陪伴着你,你永远不会孤单。)(5)艾迪依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病房便充满了快乐。(放弃求医后,艾迪陪德诺游戏,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艾迪带给德诺无限的快乐。)小结: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德诺在艾迪的鼓励下,没有放弃与生命的抗争。在病房里,依然会传出笑声。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激起同情心,愿意为伙伴献出一份爱心。出示:如果我是艾迪我也会();如果我是医生,我会();如果我是(),我会();„„(三)感情升华。1.艾迪为德诺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2.学习第8~9段。(1)艾迪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两人一路无语,直到分手的时候,艾迪才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点拨:艾迪说的“药”指的是什么药?(治病的药。)(2)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点拨:感受“泪如泉涌”。这是感激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尽管儿子离她而去,但儿子去得安然、幸福、满足。(3)“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住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点拨:德诺妈妈说找到了的药方指的是什么?(友情、友谊)(板书:——真挚的友谊)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友谊可以让它坚强;疾病有时没有药方,但是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友谊是一剂特别的“药方”。(4)什么是友谊?艾迪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两个孩子在人人畏惧的艾滋病面前,用他们友情的力量扬起了生命之帆。虽然德诺最后并没战胜病魔,但是友情给了他无尽的安慰。(通过交流搜集的有关格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友谊)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友谊是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友谊使生命坚强,爱与被爱都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3.师: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此时拥有朋友真挚友情的德诺,抱着艾迪的球鞋,静静地走了,安详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有艾迪球鞋的陪伴,我想,德诺已死而无憾。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我们相信他仍能感受到来自艾迪的友情。但如果没有艾迪的友谊,你能想象出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也许德诺会无比忧伤,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友情的支持,也许德诺不会坚持这么久„„)
四、练习1.课文读到这儿,相信德诺和艾迪之间的真挚友情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关于友情,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及课前积累,说说你的感受。2.交流。
五、布置作业人间真情还有许多,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友情,还可以是浓浓的亲情,质朴的邻里之情,难以忘怀的乡情„„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忆生活中令你感动的真情,依照本文的写法,选择几件典型的小事,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附:板书设计生命的药方——真挚的友谊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2.揭题。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初读情况。(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1)情况危急。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2)情感对比。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四、学习生字及词语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
五、小结本课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
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第七课:儿子的创意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创意”的故事:《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准备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学生:了解作者毕淑敏,搜集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1.出示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产品的广告,让学生对“创意”有所感知,随后谈谈自己对“创意”的理解。2.引出本课课题:儿子的创意。读课题,并质疑。如:儿子的创意是什么?3.了解作者毕淑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毕淑敏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通过抽读生字、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2.联系生活积累,让生谈谈自己对“异想天开”“奢谈”“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气馁”等词语的理解。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4.理清文章的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起因、经过、结果。)(2)你能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吗?(起因:1~6段;经过:5~19段;结果:20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从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儿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勇敢)。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儿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2)面对儿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亲是何种态度,她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母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件事不过又是儿子的异想天开,因为母亲认为像这样的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还得有钱。)2.母亲与儿子的不同看法,导致母子之间发生了争论。让学生自读事情的经过部分,找出儿子与母亲的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并能批注在课文旁边。(板书:三次争论)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何为“创意”引导学生填表,相机理解课文。(1)第1次争论。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②从母亲、儿子的观点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的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想法。③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儿子勇敢?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满信心。(2)第2次争论。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出儿子的创意,借机体会“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说说你觉得儿子的创意如何?(儿子的创意的确很有新意,从儿子具体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儿子的创意很具体,并不是随便的胡思乱想。)③这一部分里你能看到儿子的勇敢、自信吗?(儿子能在母亲一次次的怀疑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的。)(3)分角色朗读第3次争论,找出各自的观点、想法。第3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在此体会“遐想”与“瞎想”的区别。总结:从两人三次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创意含义与儿子迥然不同,你能谈谈二人眼里创意不同的含义吗?如,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3在母亲与儿子的三次争论中,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母亲对儿子能力的怀疑、不信任;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面对阻挠毫不言弃。)(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勇敢、怀疑)4正是儿子的敢于创造,勇于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获得了成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母亲又会怎么想?她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试着写写。(相机板书:成功、震撼)
四、课外拓展1.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创意”是否有了新的感知?其实“创意”并不难,它存在于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身上。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师也相机讲《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等故事。2.学了本课,听了这些故事,你的脑海里是否也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呢?有什么创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呢?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2.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难点:走进诗歌,激发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音频资料、日出的视频。学生:搜集歌唱祖国的诗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引入课题1.老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感受。2.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谈感受)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描绘日出美丽景色的现代诗《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试读全诗,读准字音。2.给诗歌小节编序号,想想每个小节的主要意思,并批注在旁边。3.分节朗读,并正音。4.说说读后感受:这首诗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1节1.齐读第1节。2.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们”是在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我们、太阳)反馈:当„„当„„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强调“沉睡”“梦里”。3.此时是什么时候?(日出前)日出前,大地一片静谧安详,少了人群的喧闹,少了虫鸟的欢叫,而迎来了我们轻轻的脚步。4.为何我们会这样早起?(是为了与太阳比赛早起)此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迫切、激动的心情)5.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这句中的“它们”指谁?“轻轻地”说明了什么?(“它们”指正在沉睡的森林、花草、小鸟和白兔。“我们”是一群有礼貌的孩子,悄悄起来,轻轻地走。所以要读得平稳、轻缓一些。)(相机板书:轻轻地)6.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四、指导阅读第2节1.指名朗读第2节。(1)讨论:在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做的?你能找到句中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吗?从这几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了?这节中“穿过”“跨过”“沿着”“奔上”这几个动词写得很确切,与“树林”“小溪”“小路”“山顶”搭配恰当。从这几个动词中可以体会到我们的迫不及待。(板书:穿过、跨过、沿着、奔上)(2)轻声朗读这一节,想一想我们和太阳谁更早起?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看,东方的云彩在变颜色,是不是比不过我们,云彩呀,你才悄悄地红了脸?”说明此时太阳周围的云彩颜色正发生变化,太阳正要升起。这一句写得多有趣,它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日出前,太阳睡在厚厚的云层里,太阳醒来后,它的光芒便会渐渐地从云层中穿透出来,染红云层的脸;说不定云彩是为还在“被窝”里的太阳害羞而脸红的呢。)从“云彩在变颜色”我们可以看到太阳正要升起,这便是——日出时。(3)日出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别嚷!轻点轻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中怎样形象生动地写出太阳升起的情景?“花草树木”“小鸟”这时是怎样的心情?“别嚷”表达“我们”屏息等候太阳升起的激动心情。“露出头顶”“露出眉毛和眼睛”“露出笑脸”,最后“跳起来”,把太阳拟人化了。太阳升起来了!“花草树木”“小鸟”都非常兴奋,实际上是写“我们”兴奋的心情。(4)教师出示日出视频,让学生看着视频听老师朗读课文相应的诗句,感受日出的壮观与美丽。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突出人物激动、兴奋的心情。
五、学习第3~4节1.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比赛的结果怎样?(我们赢了)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我们是欢迎太阳的仪仗队,我们走在太阳的前面,是我们挥动着红旗,把太阳迎接到人间。)相机理解“仪仗队”。(板书:迎接)2.让学生自由读读第3节,勾画写日出后大地景色的句子。“看着它照遍山河田野„„矫健。”诗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太阳?抓住了哪几个形象的动词?诗中采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太阳,让人感觉太阳如同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抓住了“照遍”“走进”“唤醒”几个动词。3.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太阳迈着轻盈、矫健的脚步还会去哪些地方?句式训练:(出示课件)是我们挥动着红旗,把太阳迎接到人间;看着它,看着它,看着它,它的脚步多么轻盈、矫健。4.我们迎接着太阳,此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为什么如此期待日出?“我们”怀着迫切激动的心情迎接太阳,迎接更美妙的一天。因为一日之际在于晨,祖国的早晨阳光灿烂,多么美好,我们希望祖国将拥有更美好的一天。(板书:祖国的早晨、美好的一天)5.引读第4节。面对徐徐升起的红日,面对沐浴朝霞的小河田野、村庄果园,“我们”完全沉浸在光的世界,美的海洋,我们放开喉咙,唱起歌来,让我们尽情欢呼——祖国的早晨,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更加美好的一天!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太阳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
六、课堂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它们的妙处。3.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歌唱祖国的诗歌。综合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登山看日出。积累与运用(二)教学目标1.了解AABB式叠词的反义词,感受汉语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认识汉语丰富的表达形式。2.在阅读中注意了解文章的线索。3.能将自己的创意清楚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交流、分享。4.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教学准备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范文。教学时间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自读、互读词语,读准字音。2.想一想,这些词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交流感受。3.你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有不明白的可利用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4.观察左右两边的叠词,想想它们的意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你还能找到相似的词语吗?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松松散散——结结实实)(歪歪斜斜——方方正正)(冷冷清清——热热闹闹)(哭哭啼啼——欢欢喜喜)(偷偷摸摸——磊磊落落)(扭扭捏捏——大大方方)
二、词语拾趣教师激趣: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词义最丰富、最奇特、最有趣的文字了,人们利用汉字玩出各种游戏,比如对对联、说绕口令、接歇后语、猜灯谜等,玩法真是层出不穷!今天咱们也来玩一个有趣的汉字游戏,那便是词语转换。要想转换得好,必须了解游戏规则。1.默读书中举例,思考它的规则是怎样的?(第一个词中的字必须有一个在第二个词里出现)2.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多说。(1)风格→风光→观光→(壮观)→壮丽(2)遗憾→遗言→(语言)→(语文)→文学遗憾→遗言→(言论)→(论文)→文学遗憾→遗言→(失言)→(失学)→文学遗憾→遗言→(前言)→(前文)→文学遗憾→遗言→(戏言)→(戏文)→文学(3)清凉→(凉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清凉→(清爽)→(爽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清凉→(凉粉)→(粉红)→(红霞)→霞光清凉→(凉风)→(台风)→(阳台)→(阳光)→霞光3.出示相似的题目,多做几次“词语转换”的游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出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转换。如:新鲜→鲜花→花童→童年幸福→幸运→运气→生气→生活身体→体重→重复→康复→健康
三、互动平台1.教师总结本单元的课文: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每一篇课文都是那么精美,它们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我们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今天,有几位同学就本单元的课文展开了讨论,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说什么呢?2.分角色读读这几个人的对话。3.从于蓝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评价一下,本单元的课文感人之处各在哪里,哪篇课文给你的印象最深?(《生命的药方》向我们阐述了友谊的真谛;《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不由得被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所感动,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所感动;《儿子的创意》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新的含义;《和太阳比赛早起》使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了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4.理解秦学、郝思的对话,清楚两篇课文的线索。5.补充“„„”里应该有的话。(《儿子的创意》是围绕儿子的勇敢创意与母亲不信任这条线展开的。)教师小结: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根线穿着,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感觉脉络清晰。当然有的文章线索很明显,但有的文章却需要你细细寻找,还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穿着呢!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让线索贯穿全文,做到脉络清晰。
四、口语交际1.带领学生回顾课文,谈谈收获体会。师:我们学了《儿子的创意》这篇课文,你能谈谈“儿子”为什么能得到国际大奖?你有什么体会呢?同学们,创意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创意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你们也像那位小男孩一样,进行大胆的创意,展示出你创造的天赋。1.理解题意,交流展示。(1)读题,清楚题目要求。选择项目设计介绍设计:设计的内容、设计的理由。(2)教师举例说明。(3)开始设计:可以画图样,可以写说明。(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要求:讲述者将自己设计的是什么、设计的内容、设计特点、设计理由等表述清楚。听者要认真聆听,可针对不清楚的地方向讲述者提出疑问。(5)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最有创意的同学上台进行交流,师生相机进行评价。可从发言者的体态、语言、条理性、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创意、表述都不错的学生为“最佳创意者”。总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你认真观察,打破常规,多动脑筋,相信你会有很不错的创意。当然,在我们有不错的创意时,还要清楚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才会让别人欣赏到你的创意。在听别人的发言时,应细心聆听,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自主阅读园地1.教师介绍冰心和她的作品。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作者所爱颜色的变化。3.再读阅读提示,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旁边。4.全班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点评。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在本子上,并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反复朗读。
六、习作百花园1.教师谈话导入,激发习作欲望。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进入五年级了。每一天,我们都沐浴着父母、师长们的温暖,感受着小伙伴之间的快乐纯真,体验着努力的艰辛、成功的甘甜,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就要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大门,将自己的精彩生活书写下来。2.读题明意。(1)自由读题,了解题目意思。(2)全班交流:明确写作要求。(3)借助题目拓展思路。①理出题目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在学校里学知识、在家里与亲人交谈、参观名胜古迹、欣赏田园风光。②除此之外,你还想到哪些方面?(参加校运动会、参加社区活动、参观动物园、做家务、逛公园、过年„„)3.回忆生活,交流感受。(1)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感受最深的一天,最特别的一天、最让你记忆犹新的一天。(2)翻翻自己近来写的日记、小练笔,寻找源泉。(3)选择最想说、最想写的内容与小组同学交流,任何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本组同学要注意倾听,遇到疑难处可相互提问。4.范例引路,交流评价,点拨写法。(1)请一名学生将自己想写的内容说一说,要求把内容说清楚。(2)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哪一部分应作为重点,哪部分应简明扼要,不应面面俱到。(3)自主选材。学生根据汇报与讨论情况,再次思考,自选习作素材,将一天里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做到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真实、新鲜的,来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习作,并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表达方法,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5.教师出示几份范文,让学生交流评价,学习其中的优秀之处。6.学生习作,真情体验。(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2)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3)自主修改,完成初稿。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第十课:我和乌丽娜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教学重点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教学难点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注意多音字“娜”。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老师点拨以下几点:(1)整体描写。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2)局部描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数量多:354座。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材料多:石头、木头。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3)总结过渡。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教学目标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教学准备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课件出示以下词语: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2.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预设1: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预设2: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预设3: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预设4: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1)学生自读课文。(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第十二课:家乡的桥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教学重点了解小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作者对家乡的桥的赞美之情。教学准备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引出课题读《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环绕,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江南,去领略迷人的江南景致,尤其是那令作者无比留念的家乡的桥。(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
三、品读课文,了解特点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独特、桥名美。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1)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2)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3)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不同字体的桥名体会“相衬相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探究体验,感悟桥趣家乡的小桥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桥的名字也非常美,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真令人向往!在这么美的地方一定留下了我们愉快的童年生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说说桥乡孩子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想象一下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乐趣。2.指名反馈。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说说体会。“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3.小结:家乡的桥真是我们的乐园!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总结。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向往。难怪作者爱乡的情怀如此浓烈,难怪他一直最恋的还是家乡的桥。2.读了课文,也说说我们的家乡。家乡的什么地方是你的乐园?说给大家听听。积累与运用(三)教学目标1.复习学过的关联词,体会因果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2.丰富词汇,寻找规律积累语言。3.了解习作结尾的多种方式方法。4.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5.留心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快乐时光,并能有条理地记录下来。6.自主阅读短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1.因果句式的正确运用。2.学会词汇归类积累。3.学习在习作里用上恰当精彩的结尾。教学准备1.搜集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2.搜集文章的精彩结尾。3.搜集有关海啸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自读下面的句子,留心加点的词语,想一想句式有什么特点?2.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用上加点的词语说出更多因果关系的句子。4.讨论还可以用哪些词语说出因果关系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每一竖排的词语的特点。3.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词语。4.根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巩固。同桌相互交流积累经验。
三、互动平台1.自读下面的对话,说说他们讨论的是什么话题?2.这几种文章的结尾,你在习作中用到过吗?跟同桌介绍介绍。3.你看到过或者用过哪些结尾?全班交流。4.老师举荐学生习作中好的结尾,让学生知道写好结尾并不难。
四、口语交际1.谈话导入,激发谈话兴趣。同学们都爱听故事,读读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可讲解一下有关海啸的知识)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3.根据“有人说„„”的提示,你赞成什么看法?或者你还有什么看法?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4.请每种观点的代表发言,鼓励有相同看法的同学补充。5.老师小结。
五、习作百花园1.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一定得到过不少礼物,它们或是一个精美的物品,或是一句动人的话语,或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又是怎样得到的呢?你感受到快乐了吗?现在就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快乐的情景。(和同桌说说。指名和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要说出重点环节和真实感受。)2.明确习作要求。教师过渡: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自己亲历的感受。同学们说说看本次习作还有哪些要求呢?学生先读读本单元习作要求,再谈自己的意见。老师总结。(1)写明是怎样的礼物?(2)礼物的由来。(写清楚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3)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自评习作,修改。5.学生互评,教师评价。6.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建议,再次修改习作。7.请学生上讲台念自己的习作或结尾。教师总结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在日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六、自主阅读园地激趣导入:平时同学们常感到写作文、写日记困难,不知写什么,那是你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有趣味的事,但读了下面这篇文章,你们就会有一双会发现的明亮的眼睛了。1.快速默读短文《送你一双亮眼睛》,想一想“亮眼睛”指什么?2.继续读短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勾画出来,并试着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想。3.全班交流。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4.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教学重点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教学难点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毕升的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课1.同学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发明者就是——(板书:毕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师小结:我们围绕课题提问,再把这些问题用一段通顺的话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四字词语。4.检查学生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同学们,请你朗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作用?请你读课文7、8段,一边读一边勾画。2.说说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们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忘我的投入。请你们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表现毕升为实现梦想废寝忘食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4.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引导学生体会“若有所思”的意思,体会“丝毫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引导学生体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思,体会“一点儿也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自言自语”“念念不忘”“冥思苦想”体会毕升为实现梦想的执著。(适时板书: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毕升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投入,我们习作时也应该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鲜明、生动。
四、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同学们,黑板上的词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品质。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感悟以人为本、尊重主体的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制作。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1.解题:什么是“最佳”?什么是“路径”?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你认为最好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大胆设想一下。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段的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词,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抽生读文。检查并纠正字音。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可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4.师抽生汇报:微不足道、旖旎、迎刃而解、绵延百里、优雅几个词的意思。提出还未弄懂的问题。5.学习课后生字、词。读准音,记清形。重点词:旖旎。(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依次出示“设计”“最佳设计”“世界最佳设计”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文中讲哪一条路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该怎样读这句话?2.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具有什么特点?读课文最后一段,用笔勾画出来。(板书:自然天成、新颖别致)出示课件或图片,展示迪斯尼乐园的人行道,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3.看了这条路,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4.这条路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是如何设计出这样自然天成、新颖别致的路径的?生小组合作学习3~5段,用笔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从中寻找答案。5.抽生汇报。课件出示“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讨论: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受到了什么启发?为什么困扰了格罗培斯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老太太的葡萄园里摘葡萄?如果你到这个葡萄园里摘葡萄,会有什么感受?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自主、尊重、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启发学生感受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相机板书:以人为本)指导学生朗读。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得到了启示后,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思考:在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东西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这些东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6.格罗培斯的成功还在于什么?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你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生读好这些句子。(相机板书:精益求精)(三)回眸课题,提炼升华。1.题目《最佳的路径》仅仅是指的这条路吗?还蕴涵着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也是成功的最佳路径。(板书)2.如果让你来做迪斯尼乐园的导游,你会怎样有创意地给游客介绍这条曾被评为世界最佳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理解“也许,在别人看来,蒂姆的一切举动都超凡脱俗,而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教学准备课件制作,搜集资料。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2004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2.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3.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4.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5.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答,结合课后2题的词语相机理解以下几个句子:(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6.教师小结本文。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
四、拓展升华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搜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1.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惜时警句中加深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2.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教学重、难点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加深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生共同朗诵文嘉写的《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2.谈谈自己读了《今日歌》的感受与体会。3.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4.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林清玄)5.师简介美文大师林清玄,并引入课题,齐读课题。师: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文笔清新流畅,情感浪漫醇厚,风格朴实感人,有人说,读他的散文有如饮一杯甘美的山泉。今天,我们有幸品尝的这杯山泉名字叫——(生读课题《与时间赛跑》)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生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2.检查读文:检查重点词、句、段。3.分别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再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好课文,品味感悟1.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感受的段落。2.齐读课文第9段,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3.再读课文第9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永远跑不过时间?怎样才能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有时可以快好几步呢?为什么说“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4.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决问题。师: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可不同于可乐、酷儿等饮料,一尝就知道是什么味,它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么来。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莫名其妙的,都请你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5.交流汇报,读好重点语句和段落。比如:课文的第4段,爸爸的那段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难受,或无奈,或安慰。第5段中读出自己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理解。第8段读出我和时间赛跑后的高兴与愉快„„
四、联系生活,加深理解1.再次朗读课文第9段。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一段话的理解。3.师: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接下来我想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和时间赛跑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4.生交流自己父母和时间赛跑的情况,再次读第9段。5.说说自己怎样和时间赛跑。
五、创编惜时警句,拓展延伸1.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和时间赛跑,是一种竞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周锡午2.学生动笔创编惜时警句。学生交流评价。3.相互交流自编的警句。4.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这节课吧!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冬来老将至。——《明日歌》积累与运用(四)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教学准备1搜集名联。2搜集、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3搜集、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1.设计习作集封面。(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2.展示习作集封面。3.评选最佳习作集。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7.自我修改完善。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4.同桌交流。5.全班交流。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搜集了解有关生物节律的资料。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节律现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1.看图设疑。出示投影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1)小黑板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交流,小结:课文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命时钟,同时指出了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活动周期接近一昼夜(24小时)的就是昼夜节律。3.请6名同学分读一二句,齐读第三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先分别举例,然后总结规律。)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分号、省略号,领悟课文句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1段。
四、小结本课,布置练习1.课文介绍了关于生物节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第1段时,我们知道课文采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问题,通俗易懂。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这种说明方法。2.当堂练习。(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同桌互背、老师抽查)。第二课时
一、抄写句子,引入学习1.抄写句子。(1)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2)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3)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4)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2.小黑板出示这些句子,订正。3.朗读抄写的句子,回忆课文,说说分别涉及课文哪些段落?
二、紧扣句子,领悟表达1.自读课文,想想抄写的4个句子在各自段落中起了什么作用。2.出示句子: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1)这句话讲了哪两层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你读出这种关系。指名朗读,请学生在关联词下加着重号,齐读句子。(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这两层意思的?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关于第二层意思,学生理解困难,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潮汐”的资料,帮助理解。小结:招潮蟹觅食、身体变色的周期因与潮汐时间一致,所以叫潮汐节律。3.像这句话这样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还有吗?请你找一找。学生找出后,出示句子: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1)读句子,说说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注意提醒学生:课后题标的是“除„„还有„„”,其实,常见的格式是“除了„„还有„„”“除„„外,还有„„”。(2)课文哪些段讲了昼夜节律?这段要讲什么节律?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年周期节律。(3)仿照第一段的样子,改写本段。(冬天降临,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避寒;春回大地,燕子又飞回到北方筑巢、觅食、生儿育女。兰花在春天争艳,荷花在夏天盛开,菊花在秋天怒放,梅花在凛冽寒风中散发出幽香„„这些生物的活动是按着年的节律周期进行的。)(4)指名交流、师生评点。(5)结合搜集的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周期的节律?请用上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说一说。4.节律的周期多种多样,那生物节律是不是也变化多端呢?当学生用第三段第一句回答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出示句子“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齐读,说说这句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用什么关联词表示的。你能造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吗?5.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生物节律呢?出示句子: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读句子,读最后一段。
三、回顾全文,揣摩顺序1.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生命时钟的知识?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段之间的前后联系。在表明段间联系的地方作简单批注。指名交流。
四、完成练习,适度拓展1.课文举例介绍了有趣的生物节律,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搜集更多相关的例子,大家交流。也可以去阅读本文作者的另一本著作《生物趣话》。2.课内完成课后第2题。3.课外预习第18课《送你一片绿荫》。相关资料:1.生物钟学生物钟学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生物节律是凭经验总结得出的,但有其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钟学与所谓的生理节律无关。根据周期长度,将生物节律分为四种:(1)超昼夜的节律,亦即周期比一天长的节律。(2)近潮汐节律,即随12.5小时的潮汐节律。(3)次昼夜的节律,就是说一天出现两次以上。(4)近昼夜节律,接近24小时的节律。2.潮汐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都有关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另外在每天也有涨潮发生,由于月球每天在天球上东移13度多,合计为50分钟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时刻(为1太阴日=24时50分)约推迟50分钟左右,(下中天也会发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两次潮水)故每天涨潮的时刻也推迟50分钟左右。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教学重、难点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交流预习情况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比较句子:第1组: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第2组:①我的叶片较大。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2.例如:(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1)学校的操场很大。(2)姚明的个子真高!(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燃料,每种燃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3学习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几种燃料,这几种燃料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习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燃料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板书:燃料)1什么是燃料?(燃烧时能产生热能、光能的物质)2出示句子:燃料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燃料机器就不能开动,工业生产就要停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所负的责任非常重大。(1)读句子,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2)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大的作用?(3)板书课题:燃料的家庭。齐读课题。这是拟人的说法。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了解燃料的家庭中有哪些成员。3这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普文章,先读一读课文链接,了解作家。燃料的家庭中到底有哪些成员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大家读一下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自由读文)
(一)提出自读要求。1读第一遍时,把课文读通、读顺。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2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一共介绍了哪几种燃料。在燃料的种类和名字下面做上不同的符号。
(二)检查自读效果。1认读生字卡片。(提示容易读错的地方)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课文是从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方面介绍的)4各个燃料家庭中分别有哪几种燃料?(指导分段读课文)
三、按课文的结构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燃料家庭里依照不同的性格,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第二部分(第2~13段):分别介绍各种燃料的特点和用途。第三部分(第14段):燃料是工业的粮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的作用非常大。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名称特点用途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2同桌交流表格的内容。3全班交流。读课文相应的段落。
五、精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1课文在介绍燃料家族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读读课文,你发现有哪些说明方法?(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2抽生读句子,体会说明方法。3在课文里,高士其把固体燃料里的木材、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炭说成是五兄弟,把它们纳入“燃料家庭”之中,使没有感情的东西具有人的特征:它们有“皮肤”、它们可以“威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体会这篇科学小品的趣味性)
六、拓展练习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燃料,结合它的特点和作用,写一篇燃料的“自述”。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教学目的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采访应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的方式。3.认识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各自的利与弊,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留心身边事、敢于积极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各自的利与弊,激发学生留心身边事、敢于积极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水有什么作用吗?是的,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随着天气渐渐热起来,人们需要喝的水更多了,可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从题目你觉得它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结合学生有关题目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手记”是什么意思?快速把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亲手记下来。)如遇到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师引导:学习了课文我们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预习。(1)提出不理解的词。(师相机板书: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微量元素、免疫力、新陈代谢、体液、矿化度、有机污染物、贮存、充沛)(2)在熟读词的基础上,师生交流理解。(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3.再读课文,说说这篇采访手记主要围绕什么话题来写的?(科学饮水)4.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科学饮水吗?(学生各抒己见)周博士是怎样说的?(出示:讲究喝水,喝出健康,喝出充沛的生命活力!)齐读。5.那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周博士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良好的建议?
三、抓住重点,自读自悟1.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饮用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文中画出。2.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饮用水优点缺点纯净水没有细菌,没有病毒,干净卫生。得不到有用的微量元素,增加钙的流失。矿泉水纯净卫生,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不利于广泛饮用。自来水广泛饮用,所含矿物质基本能满足人体需要。需要解决污染问题。3.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4.提问。(1)既然烧开水是解决自来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方法,那烧开水有哪些学问呢?(2)你们或你们的家人平时是怎样做的?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四、角色扮演,回顾全文同学们所知道的科学饮水的知识是通过采访医学专家周博士而知道的,下面我们就扮演三位小记者一起去采访周博士。1.小组分角色朗读。2.全班交流,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评议。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采访手记,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令我们感兴趣的有趣话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同学议议,还有哪些令你感兴趣话题,课余分组去采访一下有关人员。积累与运用(五)教学目标1.体会转折关系关联词的作用和不同表现形式,积累关联词。2.积累谚语,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妙用。3.在互动中,学习一些说明的方法。4.能清楚地写出一件自己亲身参与的家务事,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积累关联词,体会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的作用。2.能够写清楚一件亲身参与的家务事,详写自己做家务事的经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你怎样克服困难。教学难点能够写清楚一件亲身参与的家务事,详写自己做家务事的经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你怎样克服困难。教学准备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可布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或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大量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抽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带有关联词的句子„„今天我们要读的句子同样也带有关联词,请我们一起到“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2.学生自读三个句子,思考每句话有几层意思。3.互相交流每句话的两层意思之间是用什么词语连接起来的。4.总结:“可”“却”“但是”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5.你能试着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说话、写话吗?
二、语海拾贝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总结出来,称为谚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规律?1.个人读句、解句。2.小组交流解句、赏句。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4.个人背。5.小组互背互评。6.全班齐背。7.你还搜集了哪些谚语?讲给大家听一听。
三、互动平台1.读互动平台的内容,勾画出本单元《送你一片绿荫》《有趣的生命时钟》中所用的说明方法。2.对照课文《送你一片绿荫》《有趣的生命时钟》,找出列数据、举例子的地方,认真读一读,体会用上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3.浏览本单元课文,看看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4.小组交流。5.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
四、综合性学习1.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提前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观察的内容或方向。2.根据自己的选题和小伙伴组成合作小组,以便在搜集过程中互相帮助、共享资源。3.各合作小组通过多种途径(电视、网络、报刊、向人请教、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等)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4.和合作者一起筛选搜集的资料构思主题报告会的方案。可办成小报,可写成文章,可汇成图片集,有条件的还可录成音像资料,制成幻灯片„„5.成果展示,共同分享。(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边展示边介绍。展示者可以介绍自己小组的成员在搜集资料及准备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等。(2)观摩者可以质疑,并诚恳地提出意见或建议。(3)成果评比,重在激励。6.教师小结本次活动。
五、习作百花园1.阅读习作提示。(1)说说读懂了什么?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①写什么样的事——自己亲身参与的一件家务事,比如:上街买菜闹笑话,协助长辈做事却帮了倒忙,自己做出的饭菜让爸妈赞不绝口„„②怎么写这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听,并进行修改。(2)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子说说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具体。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说空话;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心情、表情、神态;要描写环境以衬托。(3)在“怎样写”方面谈谈你的补充意见。如,要强调详略得当。详写:怎样做家务事的,做家务事时遇到哪些困难,自己有些什么心理活动?又是怎样克服的„„小组交流:我写什么,我怎么写。2.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3.师生合作,当面点评,以点带面。4.分小组评改。在评改过程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5.全班欣赏同学的精彩习作,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六、自主阅读园地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你从中捕捉到哪些有关长江的信息。2.小组交流。3.反馈:长江发源地在哪里?都流经了哪些省、市?接纳了哪些支流?4.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勾画、批注、汇报。5.请把长江的有关知识回家讲给家长听。第二十一课:珍珠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揣摩精彩语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鉴赏能力,背诵第四、十二段和最后两段。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领悟课文主旨。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人与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的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领悟文章中展示人与鸟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品位作者丰富温柔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流程
一、导入出示:“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好“真好”这个词。你对珍珠鸟有些什么了解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读书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以一定速度的默读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1)遇到生字、词,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同桌检测。(2)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为什么喜欢它,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通过选择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解决疑难问题。(3)全班交流。3.细读、精读重点段落,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做批注,读出自己的理解。要求:再次仔细地读读自己勾画的段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在书上做好批注。启发引导:看到大家专注的读书情形,我知道你们一定读进去了。是课文内容给了你们深刻的印象,还是课文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们的心呢?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想法?(1)交流感受。从语言和情感两方面讨论喜欢珍珠鸟的原因。(2)在学生交流以后再进行第二次批注。
三、交流收获在今天这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1.练习写生字。2.找出细腻地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句子抄写下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创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复习生字、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师:你们还记得课文最后作者写下的感受吗?(出示小黑板)“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齐读句子。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美好的境界吧!
二、理解课文,感知小鸟形象1.“信赖”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是谁信赖谁?2.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是从文章哪个地方看出来的,要找出根据,说明理由。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可爱的:重点落实到第7段,指导朗读。调皮的:描写的段落较多,抓住重点词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不怕人的:抓住课文前面说的“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和课文具体从哪儿写出它的不怕人,让学生理解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融情入境,感受美好境界1.过渡:就是这可爱的小家伙与作者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你能从文中找到这美好的境界吗?(学生朗读课文第15段)2.为什么说这个情景就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呢?3.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给这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你会写上什么?4.小家伙睡得好熟哇!还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5.讨论:小鸟从一开始就不怕人吗?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发生变化的?
四、重点感悟,升华感情1.过渡: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作者流泻出自己的感受:(齐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能理解作者这时的感受吗?为什么说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2.信赖是一种尊重,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关爱。只要心中充满爱,美好的境界将随处可见。你见到过这样的美好境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尊重、宽容与关爱是信赖的基础,而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赖,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六、再读课文,试背段落第二十二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你们当中有没有谁知道“安徒生”呢?这是一位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丹麦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自读课文。读前设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2.集体交流。(板书:卖火柴擦火柴冻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着重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1)对小女孩的鞋的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2)雪花„„看上去是那么美丽„„(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没人注意到她的美丽。)(3)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那个社会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4)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3.指导朗读。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多么让人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4.小结。
四、布置作业l.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完成课后1题)自由读描写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擦燃吗?(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2.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擦燃火柴现实幻景情感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第三次痛苦圣诞树渴望快乐第四、五次孤独奶奶渴望幸福3.小结。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突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4.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冻死”这一部分内容1.读后思考。(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用“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平安夜冻死的呢?理解:“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这句话的含义。(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平安夜里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2.指导朗读。(小女孩冻死了,读出我们对她的无限同情和怜惜。)
三、拓展延伸讨论:(1)如果小女孩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吗?为什么?(2)如果今天小女孩来到了我们这里,你会怎么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感受。倡导同学们都要有爱心,如果大家都伸出友爱的双手,彼此关爱彼此帮助,这样,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2.结合课后选做题: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把它写下来,也可以给小女孩写一封信。
五、复述故事,背诵片段第二十三课:胡杨赞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教学准备背景音乐,胡杨组图(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2.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3.汇报初读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流程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1.抄写词语:钟情、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2.师: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才写下这赞美的文字——胡杨赞。
二、交流体会,精读感悟1.过渡:作者为何对这样的胡杨情有独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升华情感,书写敬意1.过渡: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赞一赞。2.生自主朗读,背诵。3.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背诵。4.师: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赶快写一写,赞美赞美胡杨吧!5.生自主写话。6.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读出学生的赞美。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师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原雪山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人们把解放军叔叔称作“最可爱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外敌,守卫家园;驻扎边疆,捍卫国土„„)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愿望是——(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能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流利。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4.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句子。2.交流。(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①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②补充介绍高原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深入理解战士们生活的艰苦。(2)为什么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看树?在交流中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3)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指导朗读描写胡杨树的句子,体会战士们就像生命顽强的胡杨树一样默默奉献。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感情。交流:重点引导体会“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们对战士们的尊敬和赞扬。4.齐读课文。
四、拓展训练,指导阅读1.出示句子:(1)它的叶子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2)那树叶密密的、宽阔的胡杨树呀,随同它光亮的绿色„„从此就永远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比较带点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交流。(1)与银杏、柏树相比“晦暗”的灰色,形象地写出了胡杨树叶子长得不好看,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树的赞扬。(2)在高原雪山下显得“光亮”的绿叶,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就如战士们年轻的生命,包含着作者对战士们驻扎高原、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的敬意。4.小结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积累运用(六)教学目标1体会在不同的语句中,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其含义,丰富语言。3体会“象征”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习作。4乐于与人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认真、耐心倾听别人的倾诉。5能具体、生动、清楚地写一件最能表现自己能干的事。教学准备教师:小黑板。学生:自制一个心形纸板,在上面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自读,画出表示慢慢行走的词语。(徜佯、漫步、流连)2学生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3通过理解,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同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避免表达的重复,使语言丰富、生动、吸引人)4小结:在写作时,在不同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文章语言丰富生动,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二、语海拾贝1学生自读名言。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直到读准字音。3从这些名言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与同桌说说。4全班交流,生生、师生互动解惑。5学生背诵名言。
三、互动平台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由读,也可和同伴分角色对读),读通顺。2师生对读。3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1)什么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2)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把人们的某种思想情绪寄寓在某种事物上,既具体明白,又引人深思,更让人回味)(3)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些运用了象征?(《胡杨赞》)(4)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象征人的什么品质?4作业:试着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篇习作。
四、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融洽、理解,也有委屈、摩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内心烦恼痛苦时,特别想与人聊聊;当遇到愉快高兴的事时,也愿与人分享与交流。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共渡难关。
(二)营造氛围,诉说心里话。1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写了自己心里话的心形纸板。小组内交流,然后把它贴在教室的任何地方。2你准备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你觉得在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态度诚恳、语气平和、表达清楚有序)那么听的同学又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认真倾听,并作出恰当的反应)3指名说一说。4师生点评。5学生自由向自己的好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巡视,相机点评。
(三)教师小结。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难过的、委屈的,或者开心的经历。同学们,当我们有心事的时候,一定要敞开心扉,向你最信任的人尽情地倾诉,那样,你一定会觉得心情畅快。
五、习作百花园
(一)激发兴趣,交流体验。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能干的一方面,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一起来夸夸你的能干。(分小组互相说,然后再全班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理,说得具体。)
(二)拓展思路,引导体验。1回忆一下你在做哪件事情上最能体现出你的能干,当时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学会了某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在这件事情中,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是怎样克服的。特别是最能体现自己能干的方面要具体生动地说说。2分组互相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教师及时点评,尤其要表扬能运用富有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为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是成功的,都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论能不能作为习作材料使用。)3讨论一下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表达的顺序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等。
(三)体验范文,自由习作。1指导学生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表现自己能干的范文,体会别人的表达方法。2自主拟题,打开习作思路。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思路,尝试个性化拟题。例:《我第一次》《我真能干》《成功的喜悦》„„3交流自拟的题目,欣赏及点评。
(四)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自己能干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五)交流评价,评议修改。1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作及时点评。找出亮点,评价激励。使学生明白别人习作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评选最佳,成功激励。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
六、自主阅读园地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2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短文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勾画下来,自读自悟,并写出你的感受。4全班交流,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2.默读课文,并能讲述故事的梗概。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能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2.能讲述故事的梗概。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贺龙及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老师:把关键词句做成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1.课件出示贺龙照片,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贺龙的资料。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3.作为十大元帅之一,作者为什么不写贺龙驰骋沙场的英姿,却写他钓鱼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检测字词1.默读全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听写文中重点词语、生字,检查学生课前自学字词的情况。3.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听写的字词,相机重点指导“撅”“髯”的结构和笔画、“腆”的读音。4.再次默读课文,试着讲述故事的梗概。5.教师相机指导怎样讲述故事的梗概: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1.文中的贺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勾画出有关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重点指导。3.精读第11段。(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贺龙拔下马尾毛做钓鱼竿。)(2)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老伙计”“抚摸”“会意”体会贺龙与战马之间的深厚情意以及默契,也说明了钓鱼补充粮食对贺龙来说是常事。)(3)勾画出本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有什么作用?(4)贺龙是当时的总指挥,为什么单单写他钓鱼呢?引导学生读第2段的1~2句,体会红军部队在进入草地后所遇到的困难。(5)指导朗读这段话:抽读——齐读。4.细读第14段。(1)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说渔竿“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3)小结:这句话是对贺龙的高度赞扬。贺龙在困难面前的乐观、幽默鼓舞着大家,在缺粮少食的境地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感动着大家。5.细读第18段。(1)从贺龙的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乐观精神)(2)这样的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作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鼓舞着大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作斗争。)(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抽读——赛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练笔1.读了《贺龙钓鱼》的故事,你都想到些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2.课后继续搜集贺龙或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第二十六课:小兵张嘎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和机智。3.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学生:搜集有关其他儿童团员的故事,观看有关电影。教学过程
一、用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导入课题我们已经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抗日小英雄,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光荣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勇敢机智的海娃„„今天,我们来读读小兵张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张嘎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兵呢?带着问题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就多读几遍。2.抽读,检查学生是否能读正确、读流利,相机指导“淀”“霎”的读音,“囊”的读音和字形。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4.默读,想想张嘎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兵?(机智勇敢、懂事、爱憎分明„„)
三、细读课文,感悟交流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痛失奶奶”“成为小兵”略写,“消灭鬼子”详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文章重点,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细读6~11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并作上批注。3.交流:从哪些词句可看出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爱憎分明?重点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快预备饭啊!”由“失声叫道”到“急忙改口高叫道”,把“两个鬼子”改称为“两个太君”,体现了嘎子的临危不惧和聪明机智。重点2:“说时迟„„栽在台阶上。”(1)勾画出描写鬼子军官的动作的词语。(窜、夹、栽)(2)从这几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方面描写出了鬼子的狼狈相,另一方面突出了嘎子的机智及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重点3:读描写嘎子对手枪的喜爱与渴望的句子。(1)找出文中三处写嘎子对手枪的喜爱与渴望的句子,勾画出来,再读一读。(2)嘎子为什么那么喜爱与渴望手枪?(他希望自己能像真正的游击队员那样上战场,打鬼子。)(3)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四、教师总结,迁移拓展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听。2.在下次习作中用上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第二十七课:江姐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3.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学准备教师:幻灯片(文字)。学生:了解江姐,了解文章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师:你们看过《红岩》这本书或电视剧吗?到过渣滓洞参观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江姐的事迹。(板书课题)(多媒体:简介江姐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个部分?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3.小结:文章用2~15段重点叙述了面对死亡时,江姐的从容不迫。一方面从特务不停地催促来反衬江姐的不慌不忙与从容平静,另一方面从难友们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烘托出江姐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线索,深刻体味江姐那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1.再次默读课文2~15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江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或词语,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在这部分中,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2.同桌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分享。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4.讲解4~5段。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1)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梳好了头”“取出”“脱下”“用手拍拍”“理着”“擦去”“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试着走了几步”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江姐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烘托出了江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但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她置生死于度外。)(2)再读,说说这两段话表现了怎样的江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了革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3)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5.再次探讨“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深含着的意思。6.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第2、3段,抓住“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平静的表情”来谈感受。)
五、品读课文,再识江姐1.分析江姐的形象。(1)学生在文中画出叙述江姐语言的句子。(2)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江姐?(坚强)(3)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2.“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到底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革命品质?3.思考: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你感受到了什么?(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总结师:是啊,江姐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狱中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1949年的春天。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狱中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敌人将关在牢中的100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1.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2.同学们,让我们把江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吧!背诵课文4~5段。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教学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或挂图。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2.抽生回答。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1.出示“自读提示”。(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2)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4)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2.自由读文。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1.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2.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1)生活的艰辛。(2)工作的艰难。(3)生命的危险。3.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4.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积累与运用(七)教学目标1.了解“拟声词”在表达中的作用,并学着运用。2.积累富有哲理的名句,获得人生教益。3.把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4.与同学交流看电影或看电视后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通读四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交流感受。可去掉带点的词语对比体会。3.带点的词都是模拟声音的词语,读起来铿锵有声,句子更形象生动。再读读小女孩的话:句子里用上一些模拟声音的词语,显得生动形象。4.仿说几个句子。
二、词语拾贝1.多种形式读成语。2.自主理解词义,再交流。3.说说从成语中你明白哪些哲理?4.自主记成语,学习运用。
三、互动平台1.分角色读题中几个人的对话。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3.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可边读边批,也可写读后感。4.交流归纳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四、口语交际1.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革命影视片的内容或情节。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说具体、说生动。(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学习别人好的表述方法。(3)能接收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2.教学过程。(1)读题,明确要求。①这次口语交际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②回忆印象最深的影片或电视。哪部印象最深?说一说。(2)交流,小组活动。①自己打腹稿试讲。②小组内个别交流,引发共同评议。③针对组内交流情况,共同评议一部影片推荐到全班交流。适时引导介绍要具体、生动。(3)总结评议。
五、习作百花园1.教学目标。(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2)能抓住感动的一点,联系文章或生活实际谈感受。(3)能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清楚地写下来。2.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课文令我们感动。哪些课文感动了你?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浮想联翩,会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叫做读后感。(2)回忆“互动平台”学到的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在你感兴趣或感触深的地方仔细阅读,把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然后写下来。(3)指导写作。①拟题。直接拟题:如读《七颗钻石》有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珍惜生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②老师可以在方法、结构上进行引导,给以帮助。(介、议、联、应)第一部分: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第二部分: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第三部分:联(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第四部分:应(总结照应开头的内容,再次强调感动的地方,总结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4)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5)习作交流,互评,老师点评指导。(6)修改、抄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1.自读全文,说说作者受到哪些感动?2.结合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这篇读后感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受?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教学过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2)练读。(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3.交流学习情况。(1)交流学习上阙。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该句。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2)交流学习下阙。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2.齐读这首词。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1.初读。(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2.理解诗句意思。(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第三十课:围魏救赵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三)学习第三部分。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四)学习第四部分。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第三十一课: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2.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好课题1.有关汉字,你们知道些什么?2.板书课题:我爱你,中国的汉字。3.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带着感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汉字的爱,而汉字究竟可爱在哪里呢?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3.初读课文后,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情感1.找出课文最打动你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读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2.全班交流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或句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第一段:(1)找出这一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动情)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活泼可爱的孩子,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汉字无比的喜爱)(3)“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不忍。你认为什么是属于汉字自己的快乐呢?学习第二段:(1)作者认为汉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独特在哪里呢?(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2)“‘日’这个字,使你感到热和力„„‘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读这几个句子,说说汉字带给了我们哪些联想。你还从哪些字中联想到什么?(3)“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任你尽情地飞翔与驰骋。”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书法家笔下的字变化无穷?你从中体会到句子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试着读出这样的感情。(4)从段尾的反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自豪之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学习第三段:(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如何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2)你怎样理解“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3)带着你被这些词所调动起来的情绪,读好第三段里的句子。学习四、五段:(1)课文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作者对中国汉字的赞美)(2)理解句子“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汉字字数众多,汉字文化浩瀚壮观,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神往!表达了作者“无限钟情于汉字”的感情。汉字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在当今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情(1)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面对这些可爱的中国汉字,你想说些什么?(3)带着自己的情感,深情地读课题——我爱你,中国汉字!第三十二课:闻名中外的“三孔”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教学准备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2.质疑题目。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3.检查自读情况。4.交流,板书。(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2.指名读1、2、14段。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四、细读文章,体味“三孔”的独特因为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以“三孔”闻名中外;还因为它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所以“三孔”闻名中外。那“三孔”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建筑,让我们到文章里一睹风采。(一)孔庙。1.男女生轮读写孔庙的段落(3~8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2.交流。围绕孔庙的古老、总体布局,以及作者用数字描写表现出建造规模的壮观和建筑者的技艺精湛,概括出孔庙的特点:建筑壮观、工艺精湛。3.欣赏孔庙的课件,孔庙闻名中外,找找你感受到的孔庙最独特的句子,品读。“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间。”“殿高31米多,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特别庄严雄伟。殿四周廊下有28根石柱,都是用整石雕成的。其中后檐和两侧的18根石柱,每根都是八面八角,每面刻9条团龙,一共72条,前檐的10根,每根刻两条盘龙,中间有一颗宝珠,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生动场面。”这两句分别对孔庙整体和局部的描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建筑的壮观、工艺的精湛、建筑者的不容易。理解“精湛”“饱经沧桑”。4.这部分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家共同交流解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如《尚书》、《论语》、焚书坑儒等。(二)孔府。1.默读写孔府的段落(9~10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孔府在今天共有楼、堂、厅、轩463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是家庙,西路是客厅;中路的前半部是官衙,后半部是住宅。”作者采用方位顺序展现孔府布局。语言简单,概括清晰。2.孔府的特点是什么?(布局严谨合理)3.欣赏孔府的课件。(三)孔林。1.小组内学习11~13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孔林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用笔勾画下来。2.亲自来感受这个家族墓地的独特之处吧!欣赏课件。3.交流感受,孔林是延续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准备,为大家介绍。2.播放“三孔”的课件,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六、课后延伸1.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2.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积累与运用(八)教学目标1.发现词语间的停顿多用顿号,有时也可以用逗号。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教学准备1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2《西游记》录像的片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激趣,回顾导入。(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2.比较,拓展新知。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
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
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1.自读互动平台。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与同桌交流交流。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1.激趣导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2.回忆酝酿。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①生同桌互讲。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5.作文点评:赏析全班中成功的习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或者有些微闪光点的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第四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阶梯:你能识记吗?
1、用下列字组成成语:靡
鼎
措
竭
2、找出并纠正成语中的错别字,再划去不是同一类的成语。
以逸代劳()
惊惶失措()学以至用()
义不容词()
焚书坑懦()
望尘莫急()
提心调胆()
融汇贯通()
3、补充名言及八字成语。
(1)、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瑞雪兆丰年。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不为瓦全。
(5)、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以下六个成语简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
若有所思 冥思苦想 念念不忘 自言自语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第二阶梯:你能理解吗?(先读背再交流)
本册书中的成语名名言很多,要理解它并不难,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关键字即可,现在我们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对这些成语和名言的关键字理解了吗?
杳无音讯 悲恸欲绝 鼎鼎大名 迎刃而解全力以赴 肃然起敬
不遗余力 面面相觑 以逸待劳 所向披靡 义不容辞 豁然开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老当益壮,宁以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堕青云之志。
第三阶梯:你会运用吗?
1、巧填成语。
每当你喜怒乐时,神情肯定大不一样:高兴时,你欣喜若狂;生气时,你泪如泉涌;无聊时,你没精打采;悲伤时,你悲恸欲绝。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在预赛中,先以2:1落后于新加坡选手,但她毫不气馁,仍然保持冷静,因为她知道,为国争光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全力以赴去拼最后两场比赛,在至关重要的两局中,她不慌不忙,最终成为一名鼎鼎大名的女单冠军。全中国人为之兴奋不已。
2、根据语境,填本册课本中学过的名言或八字成语。
(1)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因为人们牢记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的林则徐在书房里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幅对联,以此来勉励自己做一个胸怀宽广、为人正直、大公无私的清官。
(3)走在山间,捡起一朵落花,我会低声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做人难道不应该像落花那样知恩图报、默默奉献吗?来到荷塘边,看到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我会情不自禁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阴似箭,现大正是我们读书的大好时光。可小明一天到晚就是贪玩不学习,你会劝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考得很差,小明才感叹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后我再也不贪玩了!”
3、请你运用所知道的成语或名言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爱德华葛利格:_________________
毕升:___________________
贺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姐:___________________
张嘎:____________________
孙膑: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西师)
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P3页的例1及“课堂 活动”,处理练习1—2题。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
2、理解单位“1”,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分数的第一节“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出示),生齐读。
三、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3页,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2、3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例1中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什么叫单位“1”,什么民分数单位?
5分钟后,开始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准看书认真,坐姿端正,自学效果最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教师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确保每名学生都在认真看书自学。
2、做一做
师抽两后进生上堂板演练习一第1、2题(每生做一题),其余同学两题都做,写在书上,时间5分钟,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
五、后教
1、更正
师:让生全部做完后,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不有同答案的 可以 台补充,或发现错的也可以上来更正,先叫中等生,再叫较好的学生,最后叫好学生。
2、讨论(议一议)
师:请同桌交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同学做的。评议堂上板书的题。
3、师生小结(边评议边板书题)
六、全课总结
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抽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独立完成课堂作业,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书面干净整齐。
1、作业:P6练习—
3、4题
板书设计: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5的分数单位是“1/5”,2/5里面有2个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课后反思:
分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
3、例4及处理练习—52思考题。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让生打开书翻到第4、5页,再看黑板祟的自学指导后着手自学。认真看图、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先学
1、看一看(生自学)
2、做一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抽31中差生上台做P5页中“试一试”的3个小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3、学生做题,师巡视,收集学生中的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举手补充或纠错,订正时将错答案先划一下,瑞在旁边用其它颜色改正。
2、讨论(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看台上同学做的进行批改。
六、全课总结
七、练一练
1、作业:练习一第8题、9题。
2、练习:练习一第5—7题及思考题。板书设计: a÷b=a/b(b≠0)课后反思: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11页例
1、例2及练习二所有的题。学习目标:
1、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重点)。
2、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揭示目标(同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看第9页、第10页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呢?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学生自学。
2、做一做
师将例2中的“试一试”题抄在黑板上,分2次抄在黑板上,每次扣2名后进生上台演练,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3、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第2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举手上台补充或纠正错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2、讨论(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针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核对批改。
3、师生小结
六、全课总结
同公母、同分子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七、当堂训练
1、作业:P10练习二1—5题。
2、练习:P11练习二6—7题。板书设计: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课后反思: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P12例1至P14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重点)
2、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让生齐读课题2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
三、自学指导
让学生打开书,翻到第12、13页,再根据自学指导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5分钟后,比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2、做一做
A①先让生独立交流完成P12、P13中的空白。②抽后进生汇报。
③其余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
B抽2名后进生上台做练习三的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五后教
1、更正:生都做完后,抽生对黑板一的题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讨论(议一议)
让同桌交换课本,针对黑板上统一后的答案进行批改,再换回改错。
3、师生小结
六、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练习:练习三第4题
2、作业:练习三第3、5题
板书设计: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或者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课后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16页例
1、例2及处理练习四的题。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重点)
2、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让生齐读2遍。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让生打开书翻到第15页、16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内容后思考: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5分钟后,比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做一做
抽3名后进生上黑板完成练习四中的1、2、3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可举手补充或纠正黑板上的练习题。
2、讨论(议一议)
同桌交换课本作业,参照黑板上的答案进行批改,再换回订正错误。
3、师生小结检测效果。
六、全课总结
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七、当堂训练
1、作业:练习四4—7题
2、练习:P18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后反思:
约 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第20页例2,并处理第21页、22页练习五的题。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重点)
2、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让生齐读2遍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生看书第19页、20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怎样约分?什么叫最简分数?
5分钟后,生完成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做一做
生完成练习五的1、2、3、4题。抽4名后进生上台练习,其余学生做在书上。师巡视,收集生中的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后教做准备。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生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补充或纠错,提示:订正时用黄色粉笔,先改错误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请同桌交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同学做的,认为对的举手,达成一致意见后再批改。
3、师生小结(边评边议边板书)
六、全课总结 约分过程中应怎么办?
七、当堂训练 完成练习五的22页题 板书设计: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课后反思:
7通分
教学内容: 教材23—26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正确认识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根据及方法(重点)
2、通分一般方法的概括过程(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书第23、24页看例
1、例2的图、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后思考,怎样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如何进行通分?
5分钟后回答问题并进行类似练习。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自学,师督促
2、做一做
抽生上黑板完成P24的“课堂活动”
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让生举手对台上同学所做的题进行补充或纠错。在纠错时不用擦去之前答案,划线后用其它颜色粉笔改正。
2、讨论(议一议)(两生做的一起看)对的举手?错的改在旁边。全对的打100分。
3、师统计检测效果。
六、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练习:练习六的5、6题
2、作业:练习六的1—4题和7题,思考题。板书设计 公倍数: 通分:
课后反思:
8分数与小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
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代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学会分析和综合知识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翻开书第27页看例
1、例2的文字、图,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例
1、例2,教师巡视,督促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生完成练习七1—3题,抽3名后进生上台做,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举手上台补充或纠错,达成统一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互相批阅,然后交换改错,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百分率。
六、全课总结
分数与小数如何互化?让生自己总结。
七、当堂训练 把下面的分数通分。
2/3和5/8 5/12和15/16 1/9,1/18和1/36 3/20,4/15和11/60 课后反思:
9分数与小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3及练习七第4、5小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2、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看第28页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分数与小数如何比较大小?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督促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
2、做一做
生完成练习七第4、5小题及思考题,抽3名后进生上台完成,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在做一做过程中,教师巡视,收集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生全部做完后,抽生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讨论(议一议)认为对的举手?在统一答案后,生交换批阅,全对的打上100分。师统计100分率。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抽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独立完成课堂作业,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书面干净整齐!
在括号里填上最简分数
2500cm²=()m² 85秒=()分 890公顷=()平方千米 385千克=()吨
课后反思:
10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第1—3题及练习八第1—9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2、复习分数的意义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翻阅本单元知识,先自主选择重点看,再同桌交流收获。
2、做一做
抽生完成第30页的1、2、3题。
五、后教
1、台下学生都做完后,举手上台补充答案或纠错。
2、同桌交换批阅
3、统计全对的百分率。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练习:练习八的2、6题
2、作业:练习八的1、3、4、5、7、8、9题
课后反思:
1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1及练习九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物体,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2、知道要正确认识由长方体或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形状,一般要从三个方向观察。
3、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由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4、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正方体组成的图形,并能 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的图形,摆出由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教具: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物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翻开书第35页看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 考: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自主看书,师巡视督促第一位孩子自学。
2、做一做
①生独立完成第35页的空白部分
②抽两名后进生上台完成练习九的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请台下同学举手上台补充或纠错。
2、讨论
同桌交换后相互核对答案,全对的打上100分。
3、教师统计全对的百分率
六、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填空(略)
2、判断(略)
课后反思:
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教科书第36—39页的例
2、例3的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特征,认识长,重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
2、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教具:
小黑板、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打开课本第36—39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共学
1、看一看
生独立看书自学,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看与学习。
2、做一做
①抽生完成“课堂活动”并冲解;
②抽2名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3、4题,其余学生做书上。
五、教后 更正
学习全部做完后,抽学生对台上学生所做的题进行反统或纠错。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致,全对的打上100分。师生统计全部正确率。
六、师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九第5题 练习:练习九第6题 课后反思:
1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和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剪一剪的活动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同的展示图(侧面展开图)。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教具
小黑板,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看教科书第41页剪一剪活动,重点看人家的展开方法和展开图,再动手做一做。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教师督促 做一做
学生学看书一的样子动手剪一剪,也可创造性地展开。
五、后教
抽学生起来示范剪,其它学生可作补充。交流其它剪法。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十第1题。
课后反思:
14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1及练习十第2、3题。学习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具:
小黑板,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翻到第41页例1,生认真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牢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先学 看一看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认真看书。做一做
抽2名后进生台板演练习十第2、3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教师抽生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补充或纠错,达成一致意见。
议一议
同桌交换课本,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填空
①制作一个棱长0.4 m的正方体馐箱,至少需要木板()m² ②制作一个长方体鱼缸,工是6dm,宽2dm,高是6dm,需要()dm²的玻璃。
2、计算面积
课后反思:
15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第4、5、6题。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第42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 色部分,思考:如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抽3名后进生1台演练练习十的第4、5、6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完成后,让其余学生对台上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讨论
同桌交换,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人数
六、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水泥厂制10根长方体形状的通风管,管口是边长30cm的正方形,管长2m,共需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2、在一个大正方体的棱上去掉一个边长1dm小正方体后,与原来的大正方体相比较,现在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课后反思:
16体积与体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6页的一会儿
1、例2 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1题。
学习目标:
1、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³、dm³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同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第45页—46页,看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45、46页内容,充分发扬自主学习的能力,师宣布自学完后将进行竞赛。
2、做一做
抽后进生上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一第1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让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所板演的题发表意见,进行补充或纠正。
2、讨论
同学交换课本,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填体积单位或
1()=1000()1()=1000()1()=1000()1()=1000()
课后反思:
17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明确1m³的概念,建立1m²之间的大小观念。
2、掌握1m³、1dm³和1cm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区别使用1cm³、1dm³、1m³去度量物体的体积。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书,认真看第46—47页的例
3、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1m³、1dm³、1cm³之间的进率如何进行换算。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导,但不辅导学生。
2、做一做
抽后刊生上台板演练习十一的第2—4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就黑板上的板演进行补充或纠错,争取学生之间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学生同桌间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七、当堂训练
师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18容积与容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
5、例
6、第50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5—7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生看教材第48—49页的例
5、例6,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重点思考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他们相邻的进率是多少?怎样互化?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48—49页自学,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7题,同时抽后进生上台板演。
五、后教
1、更正
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所做的题进行补充或纠错,最终统计意见。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100分。
3、师统计全对学生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师设计与例题相类似的题,针对本班实际灵活设计。
课后反思:
19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8、9题和思考题 学习目标:
1、能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练习十一第8、9题和思考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认真审题,寻求解题思路
2、做一做 生做练习十一第8、9题,抽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抽1名中等生完成思考题。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在抽学生时,重点从差生抽起,最好让学生互帮互助,讲解钥匙思路和方法,达成统一意见。
2、学生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填空
1dm³=()cm³ 1m³=()dm³ 1L=()mL 6.5m³=()dm³ 1350dm³=()m³ 2145cm³=()dm³
750mL=()L 76dm³=()L 4.2L=()cm³ 1m³=()cm³
课后反思:
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的例
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出示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得靠大家自学
三、自学指导
生打开课本第53—54页,认真看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课本第53—54页的例
1、例2,认真自学,可多看几遍。
2、做一做
安排学生参与竞赛,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3题,并抽3名后进生上台板党政军。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补充或纠错,争取学生们自己达成一致意见,师让生自己讲解,尽量不发表意见。
2、讨论
学生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由师根据本组实际自主设计合适的训练题。
课后反思:
2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二第4—6题、思考题。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
2、能灵活运用公式准确地计算出物体的体积。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做好复习准备
2、合作探索
3、认真看练习十二的第4—6题、思考题,找准解题思路。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自主看书,寻求解题方法
2、做一做
生自主完成练习十二第4—6题、思考题,抽后进生上台板党政军,其余学生做在书上,在自主解题时,师不做提示。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让生核对黑板上的答案,可补充或纠错,尽量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答题,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 训练
1、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汕桶的底面是个正方形,边长是0.2m,高 是0.5m,汕桶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一根棱长是10cm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高和宽都是5cm的长方体钢坯,能锻造多长?
课后反思:
22解决问题
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
1、练习十三第1、2题。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齐读二遍。
二、目标出示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教材第57页,看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思考如何着手解决问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让生看教材第57页例1,可多看几遍,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让生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2题,抽2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 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由台下的学生对台上的学生进行补充或纠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本,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当堂训练
师自主设计与本组实际相符合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23解决体积、容积计算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8页例
2、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3—6题。学习目标:
1、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已知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重点)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难点)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认真看第57—58页例
2、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 看黄底色部分,思考: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解决问题?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57—58页,自学例
2、例3,教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抽几名后进生上台板演练习十三第3.6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所做的题进行及时补充或纠错,让生达成统一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评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师从常数练习册里选择题。
课后反思:
24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窨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认真看教材第61页整理与复习,认真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能交流汇报自己的收获。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第61页整理与复习,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抽生做第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师巡视惧错案,用于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抽生对台上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错。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从练习册上找做练习题提供给学生作业。
课后反思:
25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第3—6题及思考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窨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教材第62—63页内容,认真梳理本单元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62—63页内容,认真梳理适应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参与自学。
2、做一做
抽3名后进生上台完成第3—6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板党政军进行补充或纠错,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完成思考题
2、从练习册上选2道题。
课后反思: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馐方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数学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猜想、验证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和窨观念。
3、结合实际,合理策划馐式样,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小黑板,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教师准备设计设录纸以及展示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看书上的引导,再展示想象,自主设计长方体的馐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看书第64—65页,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①设想与摆放 ②记录录与计算 ③交流与比较 ④发现与思考
五、后教
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争取取长补短,让每位学生能收获更多。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我们一起做了一回“小小设计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反思:
27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例1,练习十五第1、2、3、4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3、初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生齐读两遍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翻到第66—67页,认真看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第66—67页的例1,教师巡视督导每位学生自学
2、做一做
抽后进生上台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2、3、4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台下学生举手对台上学生的签字进行补充或纠错,达成一致意见。
2、议一议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议,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
课后反思:
分数加减法法则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68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5—7题。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归纳成法则。2能灵活地运用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教材第67—68页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如何?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第67—68页例2,边看边思考问题,可多看几遍。2做一做
①生完成“课堂活动”,可交流。
②完成第68页练习十五第5—7题,抽几名后进生上台板演。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台下学生举手补充或纠错,达成一致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做练习册上相关的题。
课后反思:
29分数简单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例3 及试一试,练习十六第1、2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的道理,认识带分数。
2、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教材,认真看第72—73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同样适用。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课本自学,可多看几遍,教师巡视督导。
2、做一做
抽生完成练习六的第1、2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五、后教
1、更正
全部学生做完后,台下学生举手上台补充答案或纠错。
2、讨论
同桌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3/5+2/3+2/5 8/15+2/5+1/2 3/4-1/5-3/8 4/6-1/4+11/12 课后反思:
30分数带括号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4,练习十六第3、4、5题。
教学目标:
1、有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计算中的问题。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齐读两遍。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学生打开课本第73页例4,认真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并思考:分数带括号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先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第73页例4自学,可多看几遍,边看边思考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做一做
抽一中后进生上台板演练习十六第3题,其余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收集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学生全部做完后,抽台下学生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错,达成统一意见。
2、讨论
同桌交换互评互改,全对的打上100分。
3、师统计全对的学生人数。
六、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七、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十六的第4、5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