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1《夏》 2《古诗两首》 3《密西西比河风光》 4《黄山松》 积累与运用
(一)5《冬阳•童年•骆驼队》6《唯一的听众》 7《学会聆听》 8《回忆爸爸》 积累与运用
(二)9《恐龙在我们头上飞》10《企鹅爸爸》 11《美丽的地球》 12《未来我们怎样出行》积累与运用
(三)13《毛泽东诗词两首》 14《翻越大雪山》 15《黄河大合唱》 16《抗日英雄杨靖宇》
积累与运用
(四)17《暴风雨的启示》 18《神奇的丝瓜》 19《访兰》 20《天窗》 积累与运用
(五)21《熟读精思》节选 22《空城计》
23《天上偷来的火种》 2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积累与运用
(六)25《寻找幸运花瓣儿》 26《我很重要》 27《我的信念》 28《毕业赠言》 积累与运用
(七)1:《夏》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
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密西西比河风光》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
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4:《黄山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引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2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表达方式。
4欣赏肖邦小屋四季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5运用口头或书面语交流旅游见闻,抒写独特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两个句子,体会“引用”的好处,再交流感受。句中“引号”中的内容,就是使用了“引用”的手法。提醒学生使用“引用”的方法,应该注意:必要之处才“引用”,不要滥用;不要改变“引用”的内容。
2请学生说几个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说说其大意。然后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三、互动平台
自读材料,结合课文,体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园地
1看到题目会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的花园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2交流感受,体会肖邦小屋的宁静与优美。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明确要求。
2选择自己的旅游经历谈体会。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旅游经历,交流自己快乐的感受。
2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3动笔,写作,讲评。
5:《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
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5.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
} 想替骆驼剪毛(10)念 追问骆驼去处(11—14)
6:《唯一的听众》
一、揭题引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不知道同学们读了几遍,老师也跟你们一样,昨天才接触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
二、初识大意: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故事,待会老师请你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开始吧!
2、指名说,借助这里的信息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说给同桌听听吧!
三、细究课文
1、故事读过了,现在又会说了,还要干什么?
2、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第二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划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好好地品味一下。
3、哪句话感动了你?
A、“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所以老妇人就这么平静地望着,望着,这样的情景只是发生在这一天吗?是啊,坚持了好久好久,你从哪儿看出来?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
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
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
她的平静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勇气,动力,奋斗的目标)
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B、“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听着她的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妇人?
这是我们从人物的语言感受到的,老妇人还有哪些语言能让你品味出点什么?
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尊重他人,真诚无私,循循善诱,对音乐爱好者的怜惜)
我们为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妇人深深地感动着,带着你的这些体会,运用你的表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吧。分组读
4、说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老人是多么陶醉啊,你看到了吗?(—)一支优美的曲子在林间流淌着,美妙的音符从她的身旁闪过,它就像太阳,温暖着她,更温暖着也陶醉其中的小伙子。
四、再读课文
读文章就是这样,要用心地去读,要能够细细地去品味,请同学们挑选一段有感情地读读吧!
五、拓展
1、你能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
2、交流
3、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想看看原文是怎样的结尾吗?自由读,配乐齐读
4、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别的感受吗?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你们的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7:《学会聆听》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明白音乐要用心来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课文,交流听音乐的个人体会。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题,讨论“聆听”
1读题。讨论:你听过音乐吗?在那些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过什么东西吗?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2课文中的“我”是怎么聆听的?聆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教“我”听了哪些歌?
2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
1“我”闭上双眼,凝神遐想,在想什么呢?默读1~10段。
2电闪雷鸣的夜晚给“我”带了恐惧,这恐惧可以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找到这些词句,勾一勾,读一读。
3后来,“我”不再恐惧,安然进入了梦乡,这是为什么?理解“要是……音乐会变成什么样啊!没有节奏,没有深度,没有灵魂。”“它会把你带到一个新奇的世界”等句子,体会作者从电闪雷鸣中如何听到竖琴的声音。
4还有什么声音里也有音乐呢?学习11~12段。讨论:为什么说宇宙的万物中都蕴藏着音乐?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聆听的喜悦。
学习第二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说说作者是怎么帮助小姑娘的。
2读“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这句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2讨论:学习了课文,你对于“学会聆听”有什么新的见解?
8:《回忆爸爸》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海明威的相关材料。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1读题,引入课文。
2看“课文链接”,了解海明威的生平,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讨论
1爸爸在写作上给了“我”哪些指导?自由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议一议。
3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完成练习,拓展升华
1完成课后第2题。
2根据课后第1题的要求写一个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
板书:
回忆爸爸
不能忘怀
鼓励与指导
常常想起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体会“递进关系关联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名言佳句。
3借助“互动平台”,学习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
4在口语交际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游览见闻。
5在习作时,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从这几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说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背诵记忆。
三、互动平台
自读互动平台的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自主学习园地
1为了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作者采用了那些方法?
2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了解要求。
2和同学谈谈看电影或电视的收获。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自己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内容,交流感受。
2动笔;讲评。
9:《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是如何得到证明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介绍恐龙的相关知识)
2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二、精读课文,感知理解
指名朗读第1段。想想季强的什么学说震惊了全世界?为什么会震惊全世界?
三、细读分享,深入理解
1“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2勾画出写赫胥黎、奥斯特隆观点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什么。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季强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的过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精神。农民拿来的化石有什么特点?这与“龙鸟之争”有什么关系?
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等词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描写科学家认真思索、执著探索词句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去体会。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四、整体感悟,交流启迪
引导学生读最后部分。科学家取得了这样令人激动不已的成功,回顾过去,他们经历了无数冷嘲热讽,在100多年里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终于取得了成功。读这一部分,你会和科学家们一起激动、一样快乐。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启迪。
此时,你想对科学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板书: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引发争论
理论来源
找到证据
得到证明坚持探索
10:《企鹅爸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了解企鹅的生活状态,搜集反映动物艰辛养护子女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
企鹅爸爸
难分难舍
刻骨铭心
冰雕石刻 爱是付出
11:《美丽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们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地球是人们唯一的家乡,但是人们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板书:
美丽的地球
地球 颜色
12:《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快速了解课文内容。
2.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在,我们有哪些方式出行?未来,人们又会用哪些方式出行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课文,说说未来的出行方式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这种出行方式的哪些情况?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这些出行方式并不是人们的奇思妙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你还能设想出其他的出行方式吗?
板书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海底”列车
“地下”飞机
“公交”飞碟
“飞行”汽车
适用快捷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近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表达作用,体会汉语表达的丰富性。2通过词语接龙,运用和积累词语。3掌握浏览的方法,学会快速阅读。
4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大胆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三个句子,请大家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2这三个词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何异同?
3学了这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题;小组合作,完成词语接龙。
2交流各组的词语接龙方法。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读对话,说说这个“互动平台”讲了什么?
2平时在阅读中用到了哪些浏览的技巧?
四、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了解口语交际要求。
2回忆本单元课文讲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尝试简单复述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3回忆自己知道的科幻故事或者科学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习作百花园
1读题,了解习作要求。
每个人的心灵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打开想象的翅膀,你可以见到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只要我们敢于想象,我们也能写出像《从地球到火星》这样的文章;只要我们合理想象,我们的笔下也有奇美的山川、动人的景象、扣人心弦的故事!
2根据题目,提出要求。
想象要合理。如果写科幻小品,要以现代的科学成就为基础,不能写成奇幻小说;如果写神话故事,要有一定的新意,体现自己的思想。
3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
4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5.动笔;讲评。
13:《毛泽东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味诗境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抽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诗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讨论:从“只等闲”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会练读诗句。
(4)学生汇报朗读——自评(他评)——练读——分组读。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诗句,齐读。
(2)通过“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3)通过“腾细浪”、“走泥丸”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4)带着体会练读诗句。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通过影像或文字资料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练读诗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自读诗句,谈自己的理解。
(2)多种形式读诗句,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回归全文,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2.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板书:
七律·长征
腾 越五岭
疾 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清平乐·六盘山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
2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试着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自由练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全班交流: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2再读,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疑难,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讨论理解。
4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五、练习书写生字,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14:《翻越大雪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
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15:《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
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
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
信念。
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再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
2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
六、学习生字
1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
2生字扩词,加以运用。
3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
七、选做题
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16:《抗日英雄杨靖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自读课文,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英雄的资料,并了解“匣子枪”、“屯”、“拉网”、“篦梳”的意思。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简介“抗日战争”和“杨靖宇”生平事迹,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体会感悟
1根据课后习题一,说说故事梗概。
(1)复习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2)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3)文章的经过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勾画、交流等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总结出要点。
(4)自主说故事梗概——组内说——班上说。
2根据课后习题二,体会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1)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
(2)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班上交流,鼓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6)注重情感朗读训练。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今日英雄杨利伟等。在祖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呢?行动起来,同学们!
板书:
抗日英雄杨靖宇
叛徒告密日寇包围
围如铁桶希望突围
情况危急命令分开
妥善安排只身周旋
威逼利诱壮烈牺牲
英雄顽强可歌可泣
积累与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
2通过互动平台,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3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并能将欣赏的对象真实地写下来。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感兴趣的对联。
2搜集抒发爱国豪情的名人名言。
3站在“欣赏”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人、事或景物。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齐读,你发现些什么?
4教师结合句子讲解对偶句的特点。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对“大渡桥”(名词),“拍”对“横”(动词),“云崖”对“铁索”(名词),“暖”对“寒”(形容词)。
5诵读四个诗句。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注意字音。
3指名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加以补充。)
4交流学生搜集的名人名言,并把它记录下来。
5齐读书上的和搜集到的名人名言。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这段对话,想一想:这段对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同桌分角色朗读,并同桌交流讨论对联想和想象有什么感受?
3指名全班交流对联想和想象的认识。
4教师总结: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如:由“指挥棒的舞动”联想到“巨浪”和“浪花”。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如:由“乐声”想象到“冲出闸门的洪水”。
四、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教师介绍口语交际的内容。)
2自己思考:你对密契纳处理这件事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3小组讨论:对密契纳的行为的看法,并找出充分的理由作好发言。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持肯定意见的一组,持否定意见的一组,另请五位同学对辩论双方的理由、言行、态度、倾听等进行评价。要求辩论者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体态大方;倾听者认真听,认真思考。评议者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辩论双方,肯定别人优点,提出需要提高的地方。
5交流:如果你是密契纳,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说说自己的理由。
6教师小结:同学们,尊重长辈是一种美德,在此,我欣赏密契纳对一位普通小学老师的尊重与怀念,更欣赏同学们出色的表现。正如同学们刚才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一样,这就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每个人时时学会尊重,那我们的集体、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五、习作百花园
1说:①同桌相互说自己欣赏到的人、事或景。②讨论并相互补充。③指名交流欣赏到的人、事或景。有条理有重点地说出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教师相机指点。)
2写:通过全班交流和教师指点,取长补短,把最值得自己欣赏的人、事或景有序地记叙下来,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改:①小组内改:在小组内自己读自己的文章,同学评议,自己修改。②小伙伴交叉改: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改的时候,作好文中修改、旁批、总评。③自己改:根据学习伙伴的修改,再读,感悟,然后重写。④教师改:教师把学生重写的作文进行修改。
4赏:教师选出中上文章各几篇进行全班评议鉴赏。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提出要求:《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细读这首诗:①勾出自己难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②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把体会或悟出的道理批注在诗句的旁边。
2学生自读感悟。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指点。
3指名全班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学生朗读。
5小结: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两种不同的人的思想、表现及结局,赞扬了鲁迅为多数人能更好地活而甘愿当牛马的崇高精神。
17:《暴风雨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
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参考资料
阿尔卑斯山是瑞士最亮丽的一条风景线。它位于瑞士的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占瑞士总面积的69%。“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尔卑斯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景观:高山植物和雪绒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钟乳,独特的动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高山滑雪场就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心地带。
18:《神奇的丝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19:《访兰》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参考资料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花中四君子,梅,冷香四溢,清韵高洁;兰,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竹,坚劲挺拔,傲岸坚贞;菊,凌霜自得,潇洒恣肆。所以梅、兰、竹、菊同有花中“君子”之称。
20:《天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
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37
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教师: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再读,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运用。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教师抽读。
4.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进行了解。
3.交流了解情况。
(1)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师指导学生就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
六、习作百花园
1.联系课文,复习写法。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状物的方法?
(2)《天窗》一课中,你懂得了怎样去展开想象?
2.指导观察和想象。
(1)看看语文书封面上有些什么?具体说说他们的样子,色彩等。
(2)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
3构思习作。
你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书面语的形式写下来。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5.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老师重在指导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分小组,学生互评自改。
指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别人的作文中自己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作文习惯。
7.小组内互相赏读。
8.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互相取长补短。
21:《熟读精思》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
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
·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一字”。
·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
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
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22《空城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
1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简要地说说。
2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见《三国演义》第95回)
3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诸葛亮。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A“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故作镇定、轻松)
B“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
C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等。
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A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B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3:《天上偷来的火种》
教学目标
1、能读清神话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地名: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高加索山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暴跳如雷、挽弓搭箭、惩罚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精神。
3、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
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后记:一堂课是一次就文本的解读
一堂课是一次与学生的对话
一堂课是一次对自我的认识
我要做的是
认真——读用心——说清醒——识
2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
(木房)
(贵妇人)
(女皇)
(女霸王)
贪得无厌
一无所获
积累与运用
(六)教学目标
1.感悟古文中一些字词意思古今的差别。
2.搜集、背诵有关人格品质和蕴涵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积累。
3.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文与现代文字、词、句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和能力。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古典名著,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培养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5.了解剧本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尝试改写童话小剧本,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常见的古今意思差别大的字词和语序不同的常见文言句子。还可以准备一个完整、简洁、富有情趣的小剧本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中外古典名著的读书卡片。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自主诵读三个句子,读通、读顺,注意读出停顿、节奏和语气。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句子的意思。对句中几个古今义有差别的字词,可先用符号标出,老师适时点拨,把这些字词的意思说清楚,并体会古文遣词造句精炼简洁的特点。
3按对话框中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吾”、“余”是指“我”;“汝”、“尔”是指“你”;“曰”、“云”是指“说”。
4可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在语言实践中加深认识。
5拓展练习:教师出示另外的古今义有差别的字词让学生进行理解,尝试运用。
二、语海拾贝
1.自主读,抽学生试读,师抽查正音。
2.师范读,教读,读出音韵、节奏美。
3.说说这些名言警句大致的意思,你从中领会到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人格品质和蕴涵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5.读一读、记一记,同桌互助抽背,看谁记得又快又多。
三、互动平台
1.师生一起回顾小学阶段课堂内外读过的古文,漫谈收获体会、疑难困惑、经验教训。老师相机点拨引领。
2.同桌或小组合作,阅读“互动平台”的对话。
3.启发学生结合本组课文《熟读精思》的学习过程,总结和交流学习古
文的方法。(1)逐字逐句试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3)查工具书攻克难点,整体把握内容;(4)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文言字词意思的古今差别。先说“云”、“余”、“尝”等字词的古今义,再调动学生的古文积累,适度地延伸到其他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意思上。
5交流古文中有的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文的不同。先引导学生读懂例句,认识古文句子的语序有什么特点和不同;然后老师再提供例句强化认识;最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古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印正。
6.师生共同总结、梳理古文的学法和古文字词句的一些表达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
1.单元整合,激励阅读。
(1)进入本单元学习时便布置任务:课内学四篇中外古典名著内容,课外必须阅读中外古典名著名篇若干,课内外结合,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
(2)阅读过程引领。比如在教学《熟读精思》一课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名家名著,并指引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外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和认识,更需要教师的推荐、导向。
2.学会阅读,交流卡片。
(1)课内领悟方法,课外阅读实践。比如怎样读懂文言文,教师在课内应重点引导阅读方法,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喜爱的阅读资料,交流读书卡片的制作及归类整理的方法。比如提要类、摘抄类、心得类等等。
3.成果展示,重在过程。
(1)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陈列读书卡片,展示阅读成果。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前提下,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
(2)展示者应该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和介绍,也可以汇报阅读和读书卡片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观摩者可以质疑问难,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教师在参与观摩评议的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因势利导,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又必须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成果评选,重在激励。
(1)可以将个人、小组的成果都归结成四个大组的评比。
(2)定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重。
(3)将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卡片张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中,激励大家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五、习作百花园
1.读懂题目要求。给足够的时间,在学生读懂要求的同时,老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要点,把握重点。
2.读写结合,师生共同梳理改写方法。可以《马兰花》剧本为例,也可出示其他范例。
(1)拟定剧名。改写剧本可延用原作题目,也可另创剧名。
(2)剧情简介。简明扼要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2.在小组内交流。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学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2.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4.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7.布置作业:
(1)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板书设计】
学步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四、作业:拓展延伸,写一篇同题作文 【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对校园的不舍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找学生朗读。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一)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堂互动过程
(二)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综合活动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设计思路:
教这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然后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这让学生朗读品味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完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的日子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她)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可学生来介绍。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2.文中外祖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噗噗咕哝绺鬃诅咒(让学生注音后,再全班集读)
2.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放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读后请在小组内讨论,各说出你喜欢的原因。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作总结。
四、深入探讨,交流合作
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班上交流。
五、简结转新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六、课后作业: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第三篇: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第1课 你好!新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诗节。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教学过程
一、题目引入,质疑问难
1.读题,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2.再次读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3.新年到底新在哪里?新年我们会干什么呢?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诗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注意“淙”、“垛”的读音。
2.开火车读诗句,老师适时点拨容易读错的字和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受新年
1.学习1、2、3节。
(1)新年新在哪里呢?小声自由读这几节。思考并勾画有关词句。
(2)交流,板书。
(3)对这些新鲜事物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一切都是新的,是多么富有生气。
(4)感情朗读这一节,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2.学习第4节。
(1)新年,一切都是新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该如何把握这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光呢?齐读第4节,并思考。
(2)这一节中,你认为你还读不明白的诗句是什么?
(3)理解“飞驰的列车,将载着我们奔向远方”这句话。
(4)有计划、有信心、有理想,我们的新年就是我们去实践、去奋斗的起点,“有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让我们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一节诗)。
3.结合课后2题、3题学习第5节。
(1)“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叶叶青翠”就是指(每天的日子都是那般美好而富有生气)。该如何珍惜这珍贵的日子呢?默读最后一节。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小结全诗,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配乐朗诵,拓展感悟
1.朗诵全文。
2.试背1、2节诗。
3.说说自己新一年的新打算。
第2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能从中感受到爱因斯坦的谦逊和对孩子的关爱。
3.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请学生介绍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
3.这么伟大的一个人,做出了这么一番贡献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和那个美国小女孩一起走近他,去感受感受吧!
4.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5.抽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注意“踱”、“溢”、“搁”和“辅”字的读音。
6.借助工具书理解课后第2题的词语。
7.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的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文章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碰面?
2.第一次碰面:
(1)小声自由读初次见面的段落,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品读描写爱因斯坦外表的句子,感受他外貌的平凡。再有感情地读有关句子。
(3)从爱因斯坦的举动中你又感受到他哪些不平凡?抽学生读有关句子。在互评中点拨,感受人物的谦和有礼。
3.第二次碰面:
(1)分角色读4~7段,请学生质疑。联系课后第二题理解“伟大”的意思。并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的谦逊、小女孩的天真可爱。
(2)再次分角色读这几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以及自己对人物的喜爱。
4.第三次碰面:
(1)自读8~9段,思考这次会面发生了什么事,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2)结合课后第3题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3)分角色朗读。
5.第四次及以后的碰面:
(1)这次碰面和前几次有什么不一样?
(2)通过母亲和爱因斯坦的对话,你了解到他和小女孩后来是怎样相处的?
(3)从这里,你感受到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小组内先自由谈体会,然后请一位同学把小组意见综合起来说给全班同学听。
(4)分角色读这一段,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相应的情感来。
三、课外结合、交流拓展
1.你还了解爱因斯坦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讲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
3.完成课后第2题的造句。
四、总结全文
爱因斯坦平凡,他仅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得连自己生活都不会照顾的人;同时,他又是不平凡的,他谦逊的人格魅力、善良的心灵、高超的学识让他不同凡响,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第三课:我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家的园子”的自由美好和生机勃勃。
3.借助批读语,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读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我家的园子”是个怎么样的园子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特别是“嗡”、“蝙”的读音。
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我家的园子”给你的感觉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好
1.根据学生发言细读1~3段:
(1)默读课文,你能从中了解到这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2)园子是美的,充满了生机,请想象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模样再次朗读这三段。请学生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
2.学习第4段。
(1)这一段写了园子里的(太阳)。作者写这里的太阳与众不同,请默读这段,看看这园子里的太阳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
(2)交流感受到的太阳的特点。(亮)
(3)作者写太阳的这个特点,采用(总分的方法),为了突出它的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请同学读出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之中。在同学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园子的亮。
(4)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提出批注的那一句话。(质疑,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这园子是充满光明的,充满健康的,更显出其美好)
(5)再读这段话,齐读、赛读。
3.学习第5段。
(1)读完这段,借助批注,我们对这段话就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自由、活力)。你觉得哪些地方能显现出自由,请默读,批注序号。
(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是啊!一切都(活了)!都有„„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一切活了起来?再次引读这一中心句,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段的体会。
(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这园子的自由与美好。
(5)赛读,齐读。
(6)引读最后一段。
四、积累背诵。
第四课:校园交响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校园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人、事、物。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整体感知
1.我们的校园是我们的乐园、家园、花园„„在作者眼里,校园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2.板书每部分诗的标题。
3.请3个同学分别来读,适时点拨文中不容易读准的字音。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细品课文,感受情感
1.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仔细读读,并想想它好在哪里。
2.学生交流,注意相机指导。
3.第一部分:
出示蜂巢实物。想想作者为什么把校园比作蜂巢。讨论交流,感受比喻的恰当与巧妙。
这一部分的排比句很美妙,交流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4.第二部分:
这是个怎样的小岛?它的生机展现在哪里?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把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和活力展现出来。
5.第三部分:
花瓣指的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
这校园里不仅有知识,它还有温情充盈着。有感情地读文。
三、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1.读完这组散文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从内容,也可以从写法上谈感受)
2.我们对校园也应该有自己的比喻吧!请仿照课文说一说我们眼里的校园。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认识排比修辞方法。
2.积累成语;理解笑话故事,知道要正确使用成语。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能把活动中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两个句子,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小结,用上排比句,我们的文章将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气势。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成语。
2.这些词语大概讲了哪方面的内容?
3.你对哪个词还不理解?交流解惑。
4.学生记词。老师创设语境,学生用相应的成语来回答。
(三)开心一刻
1.自由读。能说说你为什么笑吗?
2.你能给小明提个醒吗?
3.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成语或其他的好词都不错,但一定用得恰当,不然就会闹笑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看看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与原来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2.请大家把自己当做一名播音员正在解说这场比赛,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感受。
二
(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想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吸取别人的好的表述方法。
3.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1.自读题目,理清要求,激发兴趣。
(1)默读题目,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你觉得班级服务员其实就是什么?(小干部)
(3)所以争当班级服务员很光荣。
2.小组活动,交流点拨。
(1)请根据自己的特长为自己设计一份班级工作计划,想想你将为大家做些什么。你将如何做好?
(2)在小组内交流,请同学上来交流。
(3)交流。适时点拨同学们在说的过程中的不足处。引导他们注意介绍自己要承担的工作时要落落大方,充满自信。
(三)总结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树立服务意识,发挥我们的特长,我们就能为集体分忧解难。
三
(习作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记下活动的过程。
2.能不拘形式地展现活动经过。
3.感受习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活动中的一些照片。
(三)教学过程
1.读题,明确要求。
2.引导大家回忆活动过程。
3.重点点拨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进行选择的,把自己选择工作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写细腻。
4.教师点拨写法。我们既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也可以像照相那样,选取你认为最值得写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还可像写应聘书那样写„„总之,形式是多样的。
5.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6.同桌交换习作,互相欣赏,提出意见和建议。
7.自我修改完善。
8.互相赏析习作。
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
(板书:水色彩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三、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幻莫测)
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水色彩斑斓
山绚丽多彩
天气变幻莫测人间仙境
第六课:五月的青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2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四、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老舍用他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五月青岛的独特风光,那作者对青岛怀着一种什么感情?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五、朗诵,强化感悟
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第七课:华山的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当之无 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有关华山的图片、影像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
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座名山吗?(本诗作者是北宋的寇准,诗名为《咏华山》。)2“五岳归来不看山”,华山便是这五岳之一,它以“险”而名闻天下。请大家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资料。
3听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勾画出新的生字词语,能借助学习工具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再在全班交流。
3采取在小组内轮流读、全班抽读等方式检测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相机指导学生正音。
4学生再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读一读课文旁边批注的话,试着在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着结合批注和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不明白的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全班交流,梳理出共同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4读第二段,抓住关键词,体会华山山崖的“险”,有条件的可欣赏华山的风景,帮助学生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等词语。
5学习第三段。
(1)小声、自由地读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2)从哪几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华山“险”得有味?(“苍龙岭”、“老君犁沟”、游人爬山之险)
(3)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
(4)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学习作者抓住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
(5)采取抽读、合作读、师生赛读等朗读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险”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齐读最后一段。播放有关华山的录像资料或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感受。
7结合批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并提供“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等诗句让学生欣赏。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总结:这节课,我们和作者同游华山,领略到了华山的“险”,希望大家以后能有机会再去领略峨眉的秀、泰山的雄、嵩山的峻„„
第八课:松坊溪雪景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九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大家还记得《春晓》吗?
2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3请大家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4抽生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习《绝句》
1结合注释,说说“迟日”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查字典,理解“融”、“暖”的意思。
4小组讨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有感情地诵读《绝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三、学习《春日》
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况。4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两种形式(有比喻词和没有比喻词)。2积累俗语和成语。
3能清楚、明白地介绍自然风光,并能学习课文的写法,用语言文字把景物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比喻方式的多样性;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把景物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句子,自读自悟。2合作交流,发现特征。3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4教师小结:比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主要看是否把一个事物比作了另一个事物。
二、语海拾贝
1反复读句子,读懂句子的意思。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谈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3熟读成诵。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2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3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4说说自己从成语故事中受到的教育、明白的道理。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伴随着作者的足迹,领略了华山的险、九寨沟的美、五月青岛的秀„„在生活中,同学们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吧,也许你也有新奇的发现和奇妙的见闻。下面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清楚、明白地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小组合作,多向交流。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所见到的奇妙的美景,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把美丽的景色描述清楚。
(2)小组内评比,看谁说得最清楚、明白。
(3)小组汇报交流的情况,推选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
五、习作百花园
1读懂题意,明确目的。
(1)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明确习作要求。(2)小组合作,互相解决疑难。
(3)教师引导梳理习作要求,明确选材范围,提示本次习作目标。2读写结合,扩展视野。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再次品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
(2)教师向学生推荐几篇范文学习。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所见到的自然美景选材。(4)学生练习作文,写完后反复修改。3评价修改,乐于交流。
与同桌或四人小组内交换作品读一读、评一评(从两个方面评价:作文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次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选合作伙伴和阅读方法阅读短文。2边读边想,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3生生互相质疑,释疑,交流体会。
4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或语段,可做记号,做批住,记一记,背一背。
第十课:飞檐走壁的虎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四、自主学文,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五、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0飞檐走壁的虎将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第十一课:蛇与庄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说的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能力。
4激发学生立志做科学的主人,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所说的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
2理解生活中事物的联系。
3理解句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课文
1板书课题。
2看一段有关蛇活动的多媒体课件资料。
3让学生谈谈对蛇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蛇长得既丑恶,又凶狠,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动物),并对课题质疑。
4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再谈谈对蛇的新认识。(学生此时认识蛇积极的一面,因此对蛇为人类作贡献所充当的正面角色印象非常深。)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词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殖、肆、呻、咱。
(2)指导书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蹋、痰、肆、毁。
(3)理解词语:海啸、起色、呻吟、糟蹋、放肆、风调雨顺。
三、再读课文,找出突破点,提炼文章主线
1让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文章中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课件出示)板书:
事物的联系:复杂联系简单联系
2形象地把复杂联系和简单联系命名为两个“小组长”,让学生在列举的实 例里帮助“小组长”找到自己的“组员”。也就是说,课文中说的这些事例,哪些讲的是复杂联系?哪些是简单联系?并用示意图表示出几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展示。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问题要求,让我们把课文中复杂联系的三个事例作为今天探讨的专题,我们分成“小农业科学家组”、“小生物学家组”、“小医学家组”。请大家选择专题,自由组合,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以下问题: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些事物之间的秘密的?针对出现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研读课文,圈点批注,查阅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比赛看谁是优秀的小科学家、小生物学家、小医学家。
2朗读。板书演示介绍这些事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3谁还能举出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和简单联系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联系。
4研究事物的联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学的例子及生活中的其他例子谈看法,引出本文的中心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指导反复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如用学习习惯、精力、时间等各方面与学习成绩之间的联系来谈。)
五、总结全文,深化感悟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联系。像老农一样经过研究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人类造福。这说明了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板书:研究规律,把事办好)
六、巩固拓展,布置作业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后第三题)2写一段话: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做总起句,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个用课文中的例子,另一个用课文以外的例子),最后用“所以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作结尾。
板书设计
11蛇与庄稼
(研究规律,把事办好)
第十二课:白鲸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录像入手,引导自读自悟。
(1)出示课件,看白鲸洄游录像,引导学生交流所见所感。
(2)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五、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白鲸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
“口技”专家
嬉耍游玩
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
极爱干净分
(抓特点表喜爱之情)
第十三课:动物的“睡眠”
教学目标
1能较快地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略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觉。动物也是这样,它们也要睡眠。可是,动物的睡眠跟人类却有所不同。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睡眠。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向我们揭示了几种动物睡眠的趣闻。
2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二、理解题目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睡眠”两个字上加上了引号。)
师: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我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就会明白。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在3分钟以内读完课文;(2)想想课文题目是不是概括了课文的大意。
2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种动物的睡眠。
3教师提问检查默读的效果:“课文主要写了几种动物的睡眠?”(3种)“哪3种?”(蝙蝠、海参、蜗牛)
4让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采取边读边勾画的方式了解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特点。
5同桌或分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
6教师检查学习效果。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汇报和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蝙蝠是“冬眠”,海参是“夏眠”,蜗牛是既“冬眠”又“夏眠”。)
师:注意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把你们的体会告诉我。
(动物在不利生存的情况下,是以睡眠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课文题目中的“睡眠”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的原因了吧?(动物睡眠与人类的睡眠不完全相同。)
四、引导概括
1师:根据前面学习的情况,大家商量一下。怎么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可以同桌或就近几个人进行商量。教师巡视辅导。
3把概括的结果写下来。(概括的要点应有“课文以蝙蝠、海参和蜗牛为例,介绍了动物的冬眠和夏眠”。)
板书设计
动物的“睡眠”
蝙蝠——冬眠
海参——夏眠
蜗牛——冬眠、夏眠为了生存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读、背惯用语,理解含义。2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3阅读成语故事《熟能生巧》,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5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游戏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在习作中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学们,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或阅读文章时,会发现许多人的语言特别生动有趣,说出来的话很有哲理。实际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平时多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对我们的说话、习作会大有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惯用语。
2自读词语,说说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3再读词语,想想词语是否有别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4汇报交流结果。
5拓展练习:师生出示与书上不同的惯用语进行理解。
二、语海拾贝
1启发导入。
现代人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天气预报,新闻节目可以不看,天气预报却一天也不能错过。然而天气预报却是近年来的事。千百年来,人们出门看天,靠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天气谚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句天气谚语。
2引导学生自读自背。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提示:这些谚语看起来整齐匀称,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相互朗读、背诵。
(3)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谚语。
三、点击成语
1导入。
今天,一起来阅读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故事引申出来的?
2自读短文,明确要求。
(1)通读短文,看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为什么在旁人大声喝彩的情况下,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3)质疑,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3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卖油的老头对陈尧咨的射箭本领不以为然? 4说说你读后明白了什么道理。5讲“熟能生巧”的故事。
四、综合性学习
1搜集资料。
(1)选择合作伙伴,分类搜集资料。
(2)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
(3)与合作伙伴交流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并将资料进行整理。2整理资料,策划游戏。
(1)根据搜集的资料,策划游戏的内容,制成谜语或词语接龙等。(2)学生将游戏内容归纳、整理。(3)设计活动程序,做好活动准备。3开展游戏活动。(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展一次有趣的关于动物的语言游戏,在游戏中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成语生肖园,进行竞答(可以是词语填空,可以是说出带某个动物名称的成语,说得越多越好)。
(3)我说谜语你来猜(可以出文字谜面,也可以一人比画一人猜)。(4)进行词语接龙。(5)活动小结。4拓展延伸。
将本次语言游戏活动的内容办成一期小报。
五、习作百花园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里,我们领略了壁虎的飞檐走壁、白鲸的“口技”、动物的“睡眠”。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那样的生动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动物世界》,去看看那些人类的朋友们过得怎么样。(播放录像《动物世界》)
(2)启发。《动物世界》的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畅谈感受)2.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1)情境激发。同学们,我们重庆野生动物园想在我们班上招聘解说员,你们愿意来应聘吗?那好,我们就借习作课这个机会满足大家的愿望。你认为该怎样才能当好“解说员”呢?
(2)说一说,让学生各抒己见。
(3)评一评,看谁说的有条理,教师捕捉有个性化的语言,给予鼓励。(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3.交流互动,引导体验。(1)自主选择。
①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
②选择交流伙伴,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自愿组合,合作交流。(2)结合习作提示,合作交流。小组内充分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朋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还有哪些生活习性?你和它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3)交流评议,评出“优秀解说员”。派代表上台竞争,亲身体验,自由表达,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他说得怎样?好在哪里?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教师相机点拨。
4.合作讨论,明确要求。
(1)作为一个优秀解说员,该怎样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呢?
(2)引导审题,读懂习作提示:题目自拟,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3)讨论交流:你准备怎样写?
(4)联系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自评、互评,评的重点是小动物怎么可爱、作者如何喜爱的。
5.敞开心扉,自由习作。
(1)闭上眼睛回忆自己观察的小动物、喜爱的小动物。(2)回忆本组课文作者描写动物的表达方法。
(3)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片断练习,分块练习,用“我手”写“我心”。(4)师巡视,相机指导,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与指导,对表达完整、抓住小动物特点写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
6.组织评价,修改成文。
(1)小组内自评自赏,互评互赏。谁写的精彩?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2)小组内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哪个地方还要进一步修改?看是否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了,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全班交流,佳作欣赏。推选写得好的习作在全班读一读,读出感情来。(4)学生再次修改,然后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习作本上。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方法阅读短文。
2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内容,与伙伴交流、分享。3提出问题,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4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语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背一背。5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第十四课: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扫兴”、“讥讽”、“轻蔑”、“转败为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田忌用同样的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什么比赛?为什么?(精彩、激烈、扣人心弦)那好,让我们一同去看一场比赛吧,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收获。齐读课题“田忌赛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用笔圈点出来。
2小组汇报交流生字词掌握情况。
3抽生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4课题中哪个字是贯穿全文的关键字眼(赛)?田忌同谁赛马?赛了几次?
三、导读课文,理清脉络
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了解第一次赛马的情况。
(1)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齐威王和田忌。
(2)由两个学生用道具演示第一次赛马的过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评一评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学生边演示边叙述:齐威王和田忌各自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在比赛的时候上上,中中,下下;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因此田忌三场比赛都失败。(教师板书:胜败)
2第一场比赛结束后,文中的三个人各自的表现如何?默读课文3~12段,用“”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孙膑:胸有成竹;田忌:疑惑、没有信心;齐威王:得意洋洋)
(1)结合课文理解“得意洋洋、轻蔑、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此时此刻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此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3)带着体会分角色朗读课文3~12段,要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3第二次赛马战况如何?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3~17段。
(1)孙膑用什么办法帮田忌取胜的?小组讨论孙膑采用的战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2)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孙膑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边演示,边叙述。其余同学对照课文当评委。
(3)这样出场一定能取胜吗?请学生分析。(教师板书:胜败)
4齐读最后一段话,思考:为什么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转败为胜”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孙膑和齐威王的言行中寻找原因。
(1)孙膑为什么劝田忌再赛一次?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汇报。(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啊„„)
(2)仔细读“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啊„„”你认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孙膑是一个观察仔细、善于分析的人。)
(3)除了孙膑很聪明以外,第二场赛马取得胜利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轻蔑”、“目瞪口呆”中体会齐威王的轻敌、骄傲。(提示:你有办法让齐威王在第二场比赛中取胜吗?可他为什么失败了?要沉着冷静,不骄不躁。)
四、拓展升华,读写迁移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以肯定。然后老师总结:第一次赛马时,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三场都失败了。孙膑经过观察和分析,认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在第二次比赛中改变战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田忌以2∶1的成绩反败为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情,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取得胜利。)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想想第二次比赛结束后齐威王和田忌会说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积累文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第十五课:聪明的使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梢”、“使命”、“许配”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聪明的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使者是怎样动脑筋,用智慧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智慧故事:《聪明的使者》。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使者遇事是怎样积极动脑,了解他的绝顶聪明和非凡的智慧吧!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 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知晓它的前因后果。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事情起因:唐朝皇帝嫁女赛智慧,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2.学习二、三、四段。
(1)齐读课文二、三、四段。
(2)分组讨论学习。
①故事中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回答把喜欢相同小故事的编排在一组,四人一小组。
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师引导学习方法:先读文,然后勾出描写皇帝出题的句子及禄东赞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句子。最后讨论发言:禄东赞的办法好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说给伙伴听听,小组长要注意综合大家的意见。
③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按顺序,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汇报)
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禄东赞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抓住关键环节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从而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如:第二段分辨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其他的使臣从表皮入手,而禄东赞抓住动物的本能属性,孩子饿了就要去找妈妈吃奶。
第三段是分辨木头的头和梢。这是个物理问题,别的使臣束手无策,而禄东赞凭着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分析判断,用水的浮力分辨出了头和梢,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四段是丝线巧穿玉石洞眼。别的使臣凭着常规方法怎么也穿不过,而禄东赞却用蚂蚁和蜂蜜解决了这个难题。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感受禄东赞的机智聪明。3.学习第五段。
过渡:是呀,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
(皇帝想:禄东赞这么聪明,赞普松赞干布也一定聪明能干,就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许配给了他。)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赛智慧
1智辨马驹和母马
2分辨木头的头和梢
3巧穿玉洞聪明的使者
第十六课:鞋匠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正确、工整地进行书写。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究林肯是怎样让羞辱他、嘲笑他的人折服并赞赏他的。
教学准备
查找、搜集美国总统林肯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有这样一位外国总统,他一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是谁呢?他就是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揭示课题。
2同学们,课前你们查找了有关林肯的资料,说说你都了解到一些什么。简要说说你对林肯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注意读准字音,读懂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林肯的一件什么事情?
2再默读课文,读读旁批,看看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认识、体会。3指名读旁批后,老师告诉学生,读文章就要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读时的体会、读懂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地方、自己有什么问题等做好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批注读书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像课文旁批一样,学习在自己读懂的地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有疑问的地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批注内容,互相补充。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掌握读书方法
1指名读课文第1、2段。思考:
(1)“尴尬”、“卑微”是什么意思?谁“尴尬”?他们为什么“尴尬”?谁“卑微”?他为什么“卑微”?
(2)过渡语:林肯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迫于生计,他先后干过店员、村邮递员、测量员和劈栅栏木条等多种工作。面对出身名门望族的上流社会的参议员,他的表现如何呢?
2指名读第3~6段。
(1)参议员的态度怎样?他们因什么而“傲慢”?为什么而“开怀不已”?引导学生朗读参议员的语言,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动作态度,可以加入恰当的动作。
(2)林肯是怎样把所有的嘲笑化成赞叹声的?交流汇报。
(3)引读林肯的演说。
(4)从林肯的演说中,你感受到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林肯的智慧、真情、坦诚、对父亲的敬重、自己当总统的态度等方面来回答,从课文的语句中找依据,做批注。
(5)再次交流批注的内容,老师注意评价引导。
五、深化感悟,总结学法
1过渡语:这样一位出生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在他当选总统的时候,以自己的智慧和真情,让那些想羞辱他的出身名门望族的上流社会的参议员折服。他曾受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屏幕出现马克思的话)引导学生用敬仰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2引导学生总结批注读书的方法。
第十七课: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死攸关、绝妙、从容、镇定。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一起去体会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绝妙——非常美妙,非常巧妙。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镇定——不慌张,沉着。
3指名轮流读课文,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是如何想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受德国侵略的法国这个国家生死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生死攸关的烛光,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
3伯诺德夫人为了换蜡烛,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找出“连忙”、“轻轻”、“吹”等词语,体会夫人的机智和勇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自学4~7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文中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哪些行为中,体会出他们的机智和勇敢?
(抓住“慢慢”、“从容”、“娇声地”、“镇定”等词语,认真体会。)
5课文的题目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读过全文,你认为从哪些语言可以体会到“生死攸关”,请同学们用“——”勾出来,并反复朗读、体会。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之后,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进阅览室等途径,阅读这样的英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今天一样,被他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那么,希望你们把受感动的故事讲给全班的同学听,好吗?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积累与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多彩的成语,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味其中的趣味。积累歇后语。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愿意与别人交流,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学会按顺序观察图画并写下来。4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从小养成善于积累、喜欢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趣的成语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和好多好多的成语娃娃交上了好朋友,谁愿意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呢?(抽生说)
刚才同学们说的成语娃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四个字的,今天,我们还要和许多不是四个字的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2读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书上的成语,你发现了什么?(书上的成语呈阶梯状,字数由少增多。)
(2)你知道这些成语的含义吗?抽生自由说,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莫须有——也许有,恐怕有。)
(3)师生交流除书上以外的不是四个字的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分青红皂白;吃一堑,长一智等)
3讲成语故事。
(1)抽生读《破釜沉舟》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成语是我们祖国的宝藏,有的来源于诗文经典,有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我们平时注意搜集、积累这些成语,以后说
话和写作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书上的歇后语。
2学生合作学习,弄懂每条歇后语的意思。3全班交流学习结果。
4试着用其中的一条歇后语说话。5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歇后语。
三、小小讨论会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足智多谋的孙膑、聪明能干的禄东赞、机智勇敢的小姑娘杰奎琳„„他们用智慧解决了种种难题。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可能遇到过难题,你愿意告诉大家,让老师和同学们为你解决困难吗?
1抽学生说。2小组讨论。3交流。
4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谁有困难,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共渡难关。
四、看图写话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连环画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看完后,思考:(1)这几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2)图中的男孩是怎样把皮球弄出来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将这几幅图写下来,注意把这件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五、自主阅读《忆读书》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冰心奶奶读书的故事吧!
1学生自读。思考:“我”为什么喜欢读书?读了哪些书?读书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讨论交流。
3你喜欢读书吗?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4教师总结。正如冰心奶奶所说,读书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还可以得到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让我们都做一个好读书、会读书的好孩子吧!
第十八课:我们爱祖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交流。
3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4)祖国是()。
8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朗诵全诗。
3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自读勾画的生词。
2检查自学情况:屏幕显示生词以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抽生读—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齐读。
3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仔细观察,然后告诉同学们怎样才能记住它。(重点指导:巍、徽、奥)
4写生字,扩词语。
第十九课:高山流水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质疑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片段,揭示课题。(板书:高山流水)
2孩子们,《高山流水》是一首乐曲的曲名,它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成语里还有很多的故事呢。有的是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及典故,有的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不要小看这几个字,里面却有大学问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成语“高山流水”中所包含的动人传说。
3解题质疑:“高山流水”本意指什么?课文中又有什么具体含义呢?“高山流水”又指代什么?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学习19课《高山流水》。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适时正音。
3结合课文最末一段,揭示课题疑问:“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呢?那谁是谁的知音呢?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1~7段,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了解伯牙觅知音的原因,抓住“琴艺高超”和“始终”两个词语,体会伯牙“曲高和寡”、“知音难求”的心境。为子期的出现埋下伏笔。)
是呀,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小组学习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听到“志在高山”部分时,子期“啧啧赞叹”,听到“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意味深长”,子期的两句话,令伯牙“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联系第二段中的“始终”一词,更能理解伯牙内心的激动,从而更深地了解伯牙所说的“知音难遇”。)
(4)思考、讨论“一见如故”,体会人物内心感情。总结课后第一题。是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偶然中相遇,伯牙弹奏《高山流水》,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琴声中蕴涵的情感。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
2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可是,左等右等„„)自读课文8~12段,想一想有什么疑问。
(2)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子期要留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3)根据自读情况,全班解决问题,感受他们的深厚情谊。
(4)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交流。指导朗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从伯牙“噙着泪水”、“摔得粉碎”、“唯一的知音”等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伯牙内心的痛苦。)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你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交流(配乐《高山流水》)。
是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在这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吧!
第二十课:海军将领邓世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冲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乘风破浪”、“手足无措”、“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邓世昌的英雄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能复述这个故事,对邓世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读中体会邓世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捍卫民族尊严的高风亮节。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播放CAI课件)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无数优秀儿女为捍卫祖国的利益,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其中的一位。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交流搜集资料:关于甲午海战,你了解哪些?
3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4抽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甲午海战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读具体描写海战经过的3~6段,找出最受感动的情节。
2用心读最受感动的情节,找出重点词句,特别是从描写邓世昌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中去想象邓世昌和官兵们当时的内心活动。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情节,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指导朗读,读中生情,在情中去悟。
4(播放CAI课件)让我们再次走进“致远”舰撞向“吉野”号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中,一起去感受邓世昌及官兵们热血沸腾、为捍卫民族尊严不惜牺牲个人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结合、交流拓展
1读第7段。
2邓世昌只是无数民族英雄中的一位,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事迹?学生交流。CAI课件播放一些民族英雄的影像资料,同时提供相关的网址,拓展学生知识。
四、总结全文
回扣课题。记住爱国将领邓世昌,记住所有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第二十一课:这里危险,让我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的动人事迹,感受人物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高尚风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文感悟叶欣的高尚品德,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背景,引入课文
1请学生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2引出“抗非”战线上的英雄——叶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话是谁说的?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点拨难点
1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汇报学习收获,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2)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①“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话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指导反复读叶欣写的纸条,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说说你怎样理解下面的这句话:“在与‘非典’病魔的斗争中,她把危险留给自己。她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第二十二课:军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神态、情绪变化从整体把握事件脉络,并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2齐读课题,简要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简介元帅生平。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新中国的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么,《军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锁定重点,品读“军神”内涵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
(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
2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带着怎样的感情?
(惊讶、激动、赞美、崇敬„„)
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
4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学生问题预设:沃克为什么会惊呆了?为什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5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你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参与讨论。)
四、汇报交流,解读“军神”内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自由表达,老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1)就诊时,抓描写沃克医生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①“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
②“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上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③从沃克开始的“冷冷”到“目光柔和”。
„„
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变化足以说明刘伯承的伤势严重;而刘伯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从容镇定,可见他的坚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正是他的坚强意志使沃克的“目光柔和了”。
(出示刘伯承这次负伤前后经过的资料,让学生的体验更加强烈、明晰。)
(2)手术前,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麻醉剂的对话,进行体会。
(大屏幕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这组对话。)
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刘伯承为了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甘愿承受剧烈疼痛时的坚毅;体会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出示刘伯承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资料。)
老师小结: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确以自己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敢无畏,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此刻他将会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3)手术中,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适时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手术台上的片断。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刘伯承承受的剧烈疼痛,去体会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的心情是何等紧张。再反复朗读课文第11和第12段,从文字中再现画面。
(4)手术后,抓住“72刀”,体会刘伯承超凡的意志。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小心使自己受伤的经历,老师相机引出:据医生介绍,摘除眼球手术要比割口子疼几百倍、上千倍,因为视神经和颅内神经紧密相连„„而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整整承受了72刀!这样的对比使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2此刻大屏幕再次出示重点句,师引读:“沃克失声嚷道„„”(生齐读)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赞美。(生再读)
3老师小结,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16和第17段,永远记住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
(生再读第16和第17段。到此,学生对“军神”已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抓沃克医生前后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冷冷的”——“慈祥”。是什么让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2从“冷冷的”到“慈祥”,沃克医生的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为了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刘伯承的表现,还用了大量的语言去表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从侧面进行烘托。课后,请同学们从文中画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六、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军神》这个故事,知道了“军神”是人们对刘伯承的由衷赞美。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编外参谋”、“教书先生”,那么这些称呼的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刘伯承的相关资料,看看他的其他称号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带有比喻特点的词语,积累词语;感悟、积累名言名句。
2能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劝阻”这一话题,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感悟,提高阅读能力。4能抓住人物特点,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句;能抓住人物特点,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句,感悟道理
1(屏幕显示词语)自己读词语,要求读准确、读流利,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看看词语中带点的字都表示什么意思。
3师小结:这些词语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同桌再读一读,交流交流词语中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全班交流。
5如果能把这些词语放进你的作文里,你的作文定会更精彩。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屏幕显示例句)你能用哪个词语说一句话?
6想把它们记下来吗?各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7赛一赛谁背得最多。
8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学生交流后,屏幕显示搜集的词语)学生读一读。
9其实这些词语的背后还有很多好听的故事呢(屏幕显示故事动画)。学生自己读《口若悬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口若悬河”的意思。
10你还知道哪些成语的出处或者故事?
11好词语能使我们的文章生动具体,名言名句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指引我们怎样做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语海拾贝”中的名句,想想你有些什么收获。
12各种形式朗读。
13想把它们记下来吗?指导背诵。
1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道德情操方面的名言?(屏幕显示搜集的名句)学生自己读一读,记一记。
二、调动经验,交流沟通
1家是温暖的,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小“插曲”。(屏幕显示家庭发生纠纷的场面)
2每当家里发生类似的情况时,你有些什么想法?
3家和万事兴嘛,谁不想拥有温馨幸福的家呢?那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家庭的小纠纷,每一小组选最难解决的一两件事,在组内讲解清楚,还可以表演表演,商量商量解决的办法。
4抽一两个小组汇报讨论的情况。
5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认真倾听,可以补充,也可评价。6老师根据情况,适当点拨提升。7老师小结。
三、抓住典型,学习写人
1谈话激趣,启发回忆:同学们,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有笑有泪。当你遇到难题的时候,是谁帮你渡过难关?在足球比赛场上,是谁与你并肩作战?在被人误会的时候,是谁和你站在了一起?
2在这些人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所做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己先说一说。
3抽学生说,其他同学认真听,议一议她(他)说的事例怎样修改会更精彩。
4自己构思习作,自拟草稿。5自读自改。
6老师选取几篇习作,当面评改。7小组互评互改。
8选优秀作文全班欣赏。
四、自主阅读,表达感悟
1回忆已学过的阅读方法。
2自己读一读短文,想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吗?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全班交流感受、体会、收获。
第二十三课:瑞恩的梦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弄清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瑞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瑞恩的梦想》,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3抽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4默读课文,全班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练习抓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再次默读课文,交流: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瑞恩是怎样实现为非洲孩子捐献一口井的梦想的?
(2)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2~3段。
2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辩论:瑞恩的妈妈这样做好不好?
在辩论时,紧紧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一边议,一边读,一边悟。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课上小练笔:瑞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他的爱心与努力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因素?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说点什么?
第二十四课:鱼市场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语言。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和运用本课的新词;能品味文中的好词佳句,运用边读边批的方法,感受鱼贩们幸福生活的快乐。
4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快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品味文中的好词佳句,运用边读边批的方法感受鱼贩们幸福生活的快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平常你们到鱼市场买鱼,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漂洋过海,去西雅图一个特殊的鱼市场走走,看看这个鱼市场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反馈读课文的情况。
(3)同桌分段轮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教师:同学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西雅图鱼市场,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里的人都很快乐)你从哪里知道的?
(2)学生:自由学习课文,将自己的感受进行批注。
(3)交流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课文相应部分)。
①鱼贩们的快乐: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A指导朗读,感受鱼贩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体会鱼贩的快乐心情。
B鱼贩们过着“和谐的生活”,还可以说过着的生活。
“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鱼贩们创造出了鱼市场中的奇迹。”
A鱼贩们是怎样把苦日子过甜的?
B“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你能说说他们会怎样创造性地工作吗?
C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到鱼贩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工作的情感。
②顾客的快乐:
“这样的工作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
A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是快乐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B“心里似乎也会悟出点道理来”,悟出什么道理?
C指导朗读,感受顾客的快乐之情。
3品读课文,欣赏课文。
(1)教师:自己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特别欣赏哪些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交流。
三、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难道生活中就只有鱼市场有快乐吗?想想,哪里还有快乐?
补充:的快乐(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学习、生活,积极地享受学习、生活,那咱们处处都会拥有快乐。
四、作业
1写生字。
2仿写:的快乐。
第二十五课:信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娃丽冒着风雪把一封被邮递员送错的从前线寄回来的重要的信及时送到了失主手中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从中受到“做人要有责任感”的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自主阅读课文,感悟做人的道理。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孩子们,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可是今天我们所学的“信箱”却迥然不同,它里面还装着更珍贵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勾画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3全班交流。
三、紧扣重点,体会感悟
1文章的哪部分最使你感动?(三、四部分)为什么?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带着你的体会自读课文;抽读,评价;分角色朗读。
4娃丽给石铁潘诺夫一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5是啊,所以石铁潘诺夫才这样写道„„(学生读信的内容。)
6因此爸爸才让娃丽和哥哥轮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丽一样做个有责任感的人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1孩子们,学完课文以后,你认为“信箱”里究竟装着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讲讲你身边的有责任心的人或者事。你从这些人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积累与运用
(六)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表达的灵活有趣,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以注意。2积累语言。
3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能在购物市场上与别人进行交际,能将自己的购物经过清楚地讲给同伴听,并能认真听对方的讲述。
5能把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主阅读三个句子。2同桌相互读,纠正字音。
3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4谈谈“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三者各自的意思。讨论、交流第一句中三个短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再读二、三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三者意思有何不同?“知足者常乐”和“常乐者知足”各自的意思是什么?体会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有趣。
6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2齐读四字词语。
3演一演:师生互动游戏——“你来比画我来猜”,一学生背对老师,老师选题中的一个词语,抽其他学生或全班参与,可以用动作、表情、语言描述等来演绎,但不能说出这个词语。
4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谈表演过的体会:这些四字词语都是表现人物交流时不同情态的词语。
5哪些词语用在好的事物方面?哪些又是用在坏的事物方面?
6巩固。看谁记得快,出示词语第一个字,学生快速抢答出该词语。7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说”的词语。
三、开心一刻
1读一读,乐一乐,再想一想,悟一悟。2交流读后所获取的知识。
说说笑话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准确认识“具体”和“抽象”)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3要求学生回家后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四、综合性学习
1.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师:孩子们,购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我们去书店、商店、农贸市场等地方购物时要说些什么,如何选择商品,如何与对方打交道。平时你都是怎么做的呢?
2.分组交流。
交流各自购物的经过,说清楚自己如何选择,怎样与对方打交道。3.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评价。
如,生:我买了一包洗衣粉,这是家里需要的;买了一包饼干,这是妈妈爱吃的;还买了一包瓜子,这是我爱吃的。
4.师随机采访学生在购买前是否心中已经想好要买哪些物品。
总结:看来孩子们真会当小主人,在购物前都做好了调查,做到心中有数,购买需要的商品,不乱花钱。
5.老师讲解保质期的常识。
出示饼干、方便面。请学生看这些商品的保质期(其中方便面为过期商品)。最后,请同学们看看自己买的商品是否过期。
6.文明购物的评价。
师:小朋友们在购物时是否文明呢?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演一演吧!
师生合作演小品:请一位学生扮演超市营业员,教师扮演购物小朋友,去购物时对营业员没有礼貌,喂喂乱叫。接着教师再扮演另一个学生,问营业员时较有礼貌。观看表演后,学生进行评判。请学生自己评判购物的行为是否文明。
7.谈收获。8.课后实践。
五、习作百花园
1.教师出示学生假日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先和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讲清楚、具体。
3.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讲述。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如何写?老师巡视,鼓励学生着力表现假日中自己感受到的快乐。
6.学生动笔作文,把自己所讲过的文字记下来。7.写完后进行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第四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课题: 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3、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5、课时安排: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畅谈关于冬去春来的情况。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2、导入新课。
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⑴、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⑵、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⑶、“聆”“雏”“唤”“搔”等字要注意笔顺、笔画。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7、课堂作业设计
(1)、读下面的词语,在文中找出它们的近义词。
希望—— 倾听—— 爱惜——
欢喜—— 明亮—— 翠绿——(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3)、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一抄。
8、板书设计:
雏菊开放 的声音,叶出绿苞,溪水唱歌 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 的足迹
1、课题: 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
3、教学重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会读、会写、会释义。
二、品读诗歌,深入感悟
1、引导感悟第一节。
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2、自读自悟第二节。
你喜欢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合作学习第三至六节。
⑴、这四节诗中,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勾画出来,议一议。体会春 景给“我”带来的快乐。⑵、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4、朗诵诗歌,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和赞美春天。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看谁还能捕捉到更多更新春的消息。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课后第一题
8、板书设计
春的消息
春风、春水、树枝、水鸭——盼望春天
换上春装“飞过”、“飞上”——寻找春天
蝴蝶飞舞 聆听春天
雏菊开放 的声音,叶出绿苞,溪水唱歌 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 的足迹
9、教学反思:
1、课题: 快乐的小燕子
2、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记住字形较复杂的生字,把字写美观。(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教学重点: 记住本课生字新词。
4、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记住字形较复杂的生字,把字写美观。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激趣激疑
1、激趣。
⑴、出示谜语,猜猜它是谁。
⑵、出示有关小燕子的图,看看这是谁。
()的小燕子
填空后齐读课题。
3、激疑。
⑴、根据自己对小燕子的了解,说说在横线上还可以填什么词语。⑵、为什么是“快乐的小燕子”呢?
二、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小组内分段读课文,互相正音。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注意字形比 较复杂的生字,如“捷”“瞬”“漾”等。
3、检测生字认识情况,通过认读生字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4、指名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自己从课文中又了解到小燕子的一些什么情况。
2、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其他合乎文意的词语填空。()的小燕子。
(如:漂亮的小燕子,妙舞轻扬的小燕子,活泼的小燕子„„)
四、师生共同小结:
1、从刚才的阅读和填空可以看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小燕子的?
2、由此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体会小燕子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8、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燕子
外形特征——小巧玲珑、轻悠敏捷
快乐 在雨中——妙舞飞扬 活泼可爱的1、课题: 快乐的小燕子
2、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春景。
3、教学重点:
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4、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具准备:
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6、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解释词语的意思。
二、重点阅读,感悟快乐
1、读课文,画出自己能从中体会出小燕子快乐的兔子或段落。
2、在小组内将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交流自己的体会。
3、在全班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是怎样体会到小燕子的快乐。
4、教师相机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课文第三段。
三、感情朗读,品味快乐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说说你还哪些有关小燕子的知识。
2、师生互相推荐有关小燕子的书或文章,以供课外阅读。
五、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1)、看拼音,写汉字
shùn lǜe yànɡ cù yán()间()过 荡()红()()水(2)、请你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小燕子()的春天()()(3)、照样子,写句子。
例:燕子的尾巴像一把黑亮的剪子。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
例:奶奶还告诉我,燕子能消灭害虫,保护庄稼。_______________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4)、照样子,抄写文中描写小燕子可爱的词语。
轻悠敏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亮圆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燕子
外形特征——小巧玲珑、轻悠敏捷
快乐 在雨中——妙舞飞扬 活泼可爱的
10、教学反思:
阳光下——自由飞翔 小燕子,明 燕子 房梁上——筑窝安家 媚的春景。消灭害虫——保护庄稼 9
1、课题: 三月桃花水
2、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4、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设问引入:你们知道春天的河水双叫什么吗?为什么?提示课题,齐读。
2、练习激趣。谁能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联系起来说一段话?
3、谈话激疑。是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二、读通课文,初知大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测生字认识情况,通过认读生字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指名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连起来说一 说。
5、指导学生勾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齐读。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的意思的?
3、小组研读课文第五、六段。
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的意思的。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声音动听——像小铃铛,像竖琴、琴弦 给春天
三月桃花水 颜色明洁——像丝稠、像镜子 增添勃
1、课题: 三月桃花水
2、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3、教学重点:
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教学难点:
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词。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课文的其他哪些方面也体会到这种感情?画一画,再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指导写字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识记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写你喜欢写的字。(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8、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声音动听——像小铃铛,像竖琴、琴弦 给春天 三月桃花水 颜色明洁——像丝稠、像镜子 增添勃
流动的形态——舞动着朝霞向前 勃勃生机
10、教学反思:
1、课题: 一幅画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想像画的情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词语和句段。
3、教学重点:
(1)、感受、积累优美语言,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2)、边读边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4、教学难点:感受、积累优美语言,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5、教学时间:一课时
6、教具准备: 几幅风景名画。
7、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知题意。
1、揭示课题。齐读。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课文,了解写什么
1、提出自学要求。⑴、读能课文。
⑵、这幅画画了些什么?勾画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幅画?
2、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互相帮助解决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分组读课文。
2、说说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幅画的内容。
3、提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其他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四、重点阅读,学习怎样写 指导阅读2——7段。
1、学生朗读这几个段,边读边想像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将一个个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图片按顺序拼成一幅画。
3、小组探讨。这几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体会感情,知道为什么写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这一幅画。
1、你还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9、板书设计
一幅画
蓝天下——大山
一幅画高 山前——草原 美景
(美景令人陶醉)草原中央——木屋 令人向往
小溪旁——小路
10、教学反思:
1、课题: 古诗两首
2、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了解作者
1、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你看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
2、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
3、读题,简介苏轼和杜牧。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古诗,相机指导认读生字,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
3、齐读。
三、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并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默写古诗。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8、板书设计
清 明
天气——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清明 惆怅、凄凉
酒店——何处有
远处的杏花村
1、课题: 古诗两首
2、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齐读两首古诗。指名释义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示范引路,学会方法——学习《惠崇春江晓景》。⑴、想。自读古诗,想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⑵、看。看课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自己还未明白的地方在组内和同学讨论。
⑶、猜。根据自己的理解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⑷、议。师生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⑸、说。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⑹、悟。感悟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⑺、诵。感情朗读并背诵。
2、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习《清明》。⑴、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惠崇春江晓景》的方法。⑵、学生小组内研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外延伸,学会积累。
1、说说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名句。
2、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开展课外读书竞赛。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比一比,组词语。
芦()借()放()蒌()户()惜()牧()楼()(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竹林、桃花——盛开
鸭群——江中戏水
惠崇春江晓景 喜春惜春 蒌蒿、芦芽——满地
河豚——逆江而上
9、教学反思:
1、课题: 积累与运用
(一)2、教学目标:
(1)、了解有构词特点的成语和四字词语。(2)、自读自悟,读懂成语故事、积累好词佳句。
3、教学重点:
(1)、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音同字不同的,意思不同。(2)、体会词语的构词特点。
4、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的构词特点。
5、教学时间:
三课时
6、教具准备: 教师:几组常见的同音字和较典型的形声字,成语故事。
学生:字典、词典和成语词典。
7、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懂题意,自读自悟。
2、合作交流,发现特征。
3、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二、语海拾贝
1、自主读词语,读正确,读出节奏。
2、用符号勾画出各组词语中相同处,帮助理解、记忆。
3、互动学习,讨论构词特点,讨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4.熟读、积累。根据四种构词特点进行改写或补充练习。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正确,读通顺。
2、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互动释疑。
3、结合实际,交流阅读体会。
4、教师引领,归纳总结。
5、拓展延伸。可讲讲其他成语故事,也可涉及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四、自主阅读园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短文。
2、勾画出你最欣赏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3、提出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生生、师生互动探讨。
4、选择你最愿意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包括背诵、摘抄等。
五、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抄写《语海拾贝》中的词语
9、板书设计:
略
1、课题: 积累与运用
(一)2、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用书面、口头结合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所得。
(2)、能以“春”为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3)、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4、教学难点:
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具准备
(1)、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后,就可以布置本项学习任务,给学生足够的资料搜集、展示准备的时间。
(2)、教师可选两首咏春诗准备朗诵表演。
7、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交流信息
1、自主地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法,搜集“春”的资料。
2、与同学交流搜集的资料,探究充实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二、独立设想,合作构思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设想参加展示会的形式,是诗文朗诵,还是办小报„„
2、根据设想的展示形式,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
3、寻找、邀“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方案,做好参加展示会的准备。
三、成果展示,重在过程
1、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展示成果,教师做好组织工作。
2、展示者可以汇报在搜集材料和准备展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观摩者可以质疑问难,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言传身教,因势利导。
四、成果评比,重在激励
1、可以将个人、小组的展示都归结到四大组评比。
2、定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重。
五、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
9、板书设计:
1、课题:积累与运用
(一)2、教学目标:
(1)、会围绕“春天”选择习作材料。(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语言材料。(4)、感受春天的魅力。
3、教学重点: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4、教学难点: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语言材料。
5、教学时间:
第三课时
6、教具准备
(1)、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选票、构思。(2)、教师准备1~2篇各具特色的范文。
7、教学过程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
这次习作紧扣单元主题,与课文内容、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围绕“春天”自由写作,体现了从读到做再到写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写春景、春游活动,也可以写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还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发生的事。要注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1、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习作要求,培养独立探究意识。
2、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3、教师引导梳理习作要求,明确选票范围,提示本次写作目标。
二、读写结合,扩展视野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
都与春天联系紧密,有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
2、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成果中选择习作材料。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材。
三、自主表达、学习修改
1、在写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亮点,及时点评导向。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
3、引导学生练习用修改符号在草稿上自主、互动修改。
范文:
美丽的春天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柳叶绿了,春江的水暖和了。春风习习的从我的身边吹过,万物抽出了新芽,那样鲜嫩的颜色,使春天更加美丽。阳春三月,春风送来凉丝丝、甜润润的气息,使人爽快惬意。露水吻湿了片片绿叶,整个山林散发出如酒似蜜的清香。如期开放的桃花,一团团,一簇簇,掩映在绿叶中。我们就在这大好时光去公园找春姑娘。
来到公园,走进大门,穿过林阴小道,就来到了一个大草坪上。在草坪上我看见了那鲜嫩的绿色,嫩绿色的小草,深绿的树叶,浅绿的嫩芽,真美丽。春天不止有这些,还有那各种花朵,瞧!那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大红色的樱花以及最让人注目的大红牡丹,它们有的才长出两三 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长出来了,露出了它那可爱的小脸蛋,有的还是花骨朵,好象胞涨的就要破开似的。这儿的花儿和绿草,浑和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松树上莺歌舞语,再加上那小朋友的动人歌声,就构成了一支动人的交响曲。
我看了看我的小伙伴,他们也在欢笑,他们也一定是为找到春天而高兴吧。看!王军、朋朋、马驰、成龙和红艳,他们有的唱歌、有的吃东西,有的玩耍。啊!真是一派柔和的气氛呀
春天你真是如此动人,如此美丽!我找到了春姑娘沙沙的脚步,找到了春天。
8、布置作业:
自己修改作文。
9、板书设计:
略
本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1、课题: 绿手指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规范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容。
3、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4、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才能称为好园丁?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他读课文。
3、全班齐读。
三、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1、抽读生词,同桌互查。
2、抽个别读。
3、开火车读。
4、交流识字方法。
四、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说给同桌听。
五、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8、板书设计: 略
1、课题:绿手指
2、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园丁的美好情怀。
3、教学重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园丁的美好情怀。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
7、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默写生字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学习起因部分。
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勾画有关诗句,交流理解。
⑵、想一想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老奶奶是个“好园丁”,堪称“绿手指”。
2、学习经过部分。
⑴、哪一句话能概括老奶奶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的过程?勾画出来,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谈体会。
⑵、这部分中,又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奶奶堪称“绿手指”。
3、学习结果部分。⑴、重点读老奶奶话,体会她内心活动。⑵、想想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堪称“绿手指”。
三、交流讨论
黑色金盏花还能开放吗?
四、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黑色金盏花还能开放吗?写一写。
9、板书设计:
绿手指
培育出纯白金盏花将获重金——起因 二十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经过 充满理想 绿手指 满怀信心
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结果 的老园丁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10、教学反思:
1、课题: 苹果里的星星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填词。(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意外发现的赞赏,相信你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树立你的创新意识。
4、教学难点:
读懂写父亲感受的句子。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入
1、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苹果里会有星星?多有意思呀!你读了课题,想到了什么?
2、苹果里的星星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到书中去探寻谜底吧!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生字及不理解的词。
2、学生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解决不认识的字,以及能自己解决的词。
3、边读边思考:苹果里真的有星星吗?苹果里的星星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读中释疑:
1、父亲一生切过无数苹果,他与儿子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抓住重点词:规规矩矩、常规。
结合生活理解父亲的切法:以图带拼,直观理解儿子的说法。
2、儿子的偶一为之,为什么会令父亲深受触动?
在学生精读课文,充分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
教师小结:儿子打破常规做法,从横切苹果中获得新的发现,使父亲从惊讶支触动,这与其说是五角星图案的果核所产生的诱人之处,不如说是儿子独特的发现,一创新的思维方式给父亲带来的震撼!
3、“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错’切苹果。”这真的是错切苹果吗?是什么?
学生结合全文作答后,教师小结:这就是创新。原来创新并不难,生活中人人才能创新。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1)、书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8、板书设计: 略
1、课题: 苹果里的星星
2、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意外发现的赞赏,相信你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树立你的创新意识。
4、教学难点:
读懂写父亲感受的句子。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具准备:
磁铁、乒乓球、透明深杯。
7、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词语。
2、默写词语。
3、朗读课文。
二、深读,充分感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生活中你有不“墨守成规”的做法吗?说给大家听听。
三、实践活动
1、发放道具:
磁石、缝衣针、乒乓球、木棍、透明深杯等。
2、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⑴、我的缝衣针掉在地上找不到,寻求帮助。
常规做法:满地寻找;打破常规:用磁石帮忙。⑵、透明深杯里落进乒乓球,不许伸手入内,怎么取?
加水或倒杯子。
四、课堂小结:
8、作业设计:(1)、填上合适的词。
一()小刀 一()星星 一()创造 一()事情 一()新闻 一()油画(2)、想一想,答一答。
你是怎样切苹果的?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你的生活中也许有过不平常的发现和做法,请你说一说自己(或他人)的不平常的做法或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星星
儿子横切苹果——发现星星 不经意的 苹果里的星星 新发现
父亲从儿子的新发现中——得到启示 就是创新
10、教学反思:
1、课题: 点金术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3、教学重点:
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
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5、教学时间: 一课时
6、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
1、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
1、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
2、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
7、作业设计:
(1)、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8、板书设计:
点金术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9、教学反思:
1、课题: 小蓝裙的故事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7、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2)、朗读课文。
8、板书设计: 略
1、课题: 小蓝裙的故事
2、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3、教学重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4、教学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小结:
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 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小结:
7、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唤()
两()
冻()
焕()
俩()
栋()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不小心把手划破了。
手被我不小心划破了。
A、老师亲自把一件礼物送给了小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板书设计: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改变往
小蓝裙的故事
往从小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的开始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9、教学反思:
1、课题: 花开了,就感激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
3、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提出疑问,并通过联系上下文领悟。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人常常感激,都会幸福、快乐的道理。
5、教学时间: 一课时
6、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引发思考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有感激的人和感激的事儿吗?你每天都能找出三个感激的人或三件感激的事儿吗?
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花开了,也感激。就让我们一直来听听她的故事。
二、读文质疑,抓住重点提问
1、启发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知道“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扫除害怕提问的心理。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着提出问题,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
3、小组交流,互相启发。
在小组交流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交流中学习别人提出问题的方法。
4、面向全班交流,评出有价值的问题。
请学生回忆、展示问题产生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才更能引发我们思考。
请学生试着评价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的方法。
“爸爸为什么给蓝蓝安排这个任务?”“为什么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快乐?”
三、自主选择,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领悟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互相感染、启发。
指导学生可以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谈体会,也可以通过感情朗读相关句子表达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感悟,感情朗读。
围绕几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感悟到蓝蓝感激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指导朗读。
四、联系生活,加深体会
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值得感激的人和事了吗?给大家谈一谈。
7、布置作业:(1)、填上合适的词。
一()故事
一()事
一()钢琴
一()感激
一()深思 一()茉莉花(2)、下列句子有毛病,请你修改。A、会感激茉莉花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每天晚上,蓝蓝总是经常默默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会上,明明首先第一个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板书设计:
爸爸的安排——睡前感激三人人或三件事
花开了
小女孩——正在“为难”“伤脑筋”
感激
就感激
爸爸引导——让你“快乐”的事都值得感激快乐
茉莉花开——小女孩感激花开
9、教学反思:
一个人常常 才会幸福、1、课题: 积累与运用
(二)2、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发现新知,积累词语。
(2)、朗读笑话短文,读中感悟语言的妙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3)、用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短文,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4)、通过讲述照片里的故事进行口语交际。(5)、会写照片里的故事。
3、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分类的规律。(2)、积累反义词,丰富学生的语言。(4)、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
4、教学难点:
(1)、通过讲述照片里的故事进行口语交际。(2)、会写照片里的故事。
5、教学时间:一课时
6、教具准备: 字典、词典。
7、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人物动作的)(2)、你还能说出多少这样的词语。
(3)、在课文中分别找几个表示人物外貌、神态的词语,写一写。
二、语海拾贝(1)、指名读,齐读。
(2)、交流共享。你查成语词典或访问家长后理解了哪些词语?(3)再说几组你知道的成语的反义词。
三、开心一刻
(1)、自由小声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同桌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3)、你怎么评价文中的主人和客人。(4)、这篇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自主阅读园地(1)、学生自读短文。
(2)、检查自学情况,汇报交流共享。
(3)、三名学生分段读短文,生听评议,是否读准了字音。(4)、说说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都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勾画朱熹的话,并让学生反复读这段话。(5)、小声读短文,体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8、布置作业:
自主积累成语
第三单元
1、课题: 江南水乡——周庄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要求读音准确,书写规范。(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品味江南水乡的无穷魅力。
3、教学重点:
(1)、学会酬本课生字。
(2)、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4、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周庄及其他水乡小镇的图片若干。
6、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示课题。
1、请同学们说一说跟爸爸妈妈去过什么地方旅游。
2、出示周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说说你对周庄的印象及课前你也到的周庄概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文学习。
4、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周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周庄的美?
(得苏杭之灵秀,集水乡之瑰丽。)
三、细读课文,想象品味(学习课文1~2段)。
1、齐读第一段,说一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都是有感情地讲述: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当我们踏上周庄的土地时,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2、学习第二段。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同桌互读„„)读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色的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蓝天下„„”这一句,再通过想象来体会周庄的宁静、秀美。
(学生读书可以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交流比赛读等方式。)
(2)、学生说一说大都市的建筑和环境,与周庄进行对比,体会出周庄带给人们的轻松之感。(3)、学生完整地读全段,熟读直至背诵。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48(1)、书写你喜欢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板书设计: 略
1、课题: 江南水乡——周庄
2、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
品味江南水乡的无穷魅力。
4、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想象品味:
1、学习第三段。
教师有感情地叙述:周庄的水意味无穷,桥是水上的一道风景,又是文化的积淀。现在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其中富安桥最有名。⑴、生找出描写富安桥的两句话自读体会,比赛读写桥的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桥楼合璧”“飞檐朱栏”,让学生体会到石桥的古色古香,引出对建桥人的赞叹。
第五篇:西师版五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的学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2.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
1.读题。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质疑。我们的学校在哪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1.读第一、二段。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方位、环境等)
3.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
4.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8.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10.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自主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激发情感
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
六、识字用字,运用语言
1.学生练习写字抄词。介绍自己书写成功的经验。
2.练习用课后第3题的词语造句。老师、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课:雪 儿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雪儿给“我”带来快乐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或课件(“我”和爸爸为雪儿疗伤;“我”和雪儿友好相处;放飞雪儿)。2.生字卡片。
教材简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雪儿》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在反复朗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鸟情深的感情。难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 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在雪儿飞回阳台的转圈直叫中,在“我” 与雪儿的祝福对望中,人鸟情深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
* 课文最后一段写明了“我”放飞“雪儿”后的愉悦心情,唤起了人们保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 注意“鸽”、“激”的韵母的读法和方音不同。“脏”是多音字,要注意在文中的读法。“脏”、“阻”是平舌音,“熟”是翘舌音。“弧”的声母是“h”,不要读成“f”。结合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识字,首先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启发学生想办法记忆自己认为易错的字。
* 课后第1题:这是读懂课文和积累语言的练习。应贯穿于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做到分层落实,逐步达标。
* 课后第2题: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换词理解。哀伤—悲哀,忠实—忠诚,美丽—美好,感激—感谢,快慰—欣慰,本领—本事。要鼓励学生多选词语造句。
* 课后第3题:
(1)体现了“我”对雪儿的呵护和雪儿对我的感激之情。
(2)表达了“我”看着伤愈重返蓝天的雪儿,心里的喜悦和宽慰。
教学设计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鸽子吗?谁来介绍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鸽子有关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雪儿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文做到正确、流利。(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要求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雪儿和“我”情谊深厚?
2.围绕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想象。
(1)“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让学生质疑,想想:雪儿还会怎么做?体会雪儿飞得多么轻巧,多么自在!雪儿是多么高兴!
(2)“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括号中的词语表现出“我”和雪儿情意深厚。
(3)学习最后两段,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咕咕直叫,它在说什么呢?②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它会祝福我什么呢?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会默默地说着什么呢?从而体会人鸟情深。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去找一找吧。
第三课:小萝卜头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摘抄描写小虫子好看的句子。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小萝卜头和白公馆、渣滓洞的资料。2.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以及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材简析
小小年纪,只有8个月大,就随爸爸妈妈关进了监狱。这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40年代)重庆白公馆渣滓洞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真实名字叫宋振中。
小萝卜头,倒在血泊之中时只有9岁。短短的一生中,只有8个月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日子,还在吃奶时就成了终身的囚徒。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萝卜头在狱中的生活吧!
这篇课文写了小萝卜头狱中的生活。记叙了一天他在走廊上发现小虫、捕捉小虫、放飞小虫的事,表达了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和血泪控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小飞虫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他向往自由的情感。借助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狱中处处受禁锢的情形。
教学前,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岩》影片或由教师给学生讲《红岩》的故事。
建议1~2课时完成。
* 从课文开头到“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通过第二段中对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白公馆”又名“香山别墅”,在重庆歌乐山下,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的地方。
* “新事物”指小萝卜头发现了自己从没看见过的小虫。
“追”、“跑”、“挥”、“叫”这些动词,表现出小萝卜头对“新事物”的出现的兴奋。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 多漂亮的飞虫啊!抓住头上薄壳的特点,小眼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一读,便生喜爱之情。
蝉翼:蝉的翅膀。
* 可以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教学。重点写了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那只小虫子的。抓住了他的动作:(轻轻)捧、(重新)打开、拍手、叫。
神态:瞥见、若有所思。
语言:“飞吧,你飞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表达了小萝卜头对小生命的同情、怜惜、关爱的感情。让学生能练习朗读,好好体会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
瞥见:很快地看见。
* 若有所思:若,好像;思,思考,想。好像在想什么。
* 可以配合动作朗读好这一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缓缓:慢慢。
*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小萝卜头身边随时有特务跟着,刘思扬被关在监牢里,空火柴盒只能通过铁窗丢给小萝卜头。说明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特务控制,没有丝毫自由。这方面内容还可以由查阅的资料中得知。
第二,小萝卜头对远方的家非常向往,这里所说的“家”代表着自由、温暖和幸福。课文的开头,小萝卜头看墙外群山的动作以及他说的话就说明了这一切。
第三,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
*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廊”、“馆”、“栏”是形声字。
注意:“廊”的“广”字头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郎”。“馆”、“刘”、“栏”、“缓”、“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另外,要注意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如:“郎”的左边不是“良”,“馆”的右边和“宫”不一样,“缓”的右边也不是“爱”,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区别。
* 课后第1题: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进行学习。课文中能找到相关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
* 课后第2题:训练学生体会带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抓住”“踮起”“看”表达了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若有所思”“停”表现出小萝卜头对失去自由的不解。
* 课后第3题:引导性的积累语言。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安排时间摘抄,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 “课文链接”为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简略介绍了长篇小说《红岩》。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借阅,交流阅读收获。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人物,引入学习
1.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小萝卜头。
2.说说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检测生字认识情况,读生字卡片。
3.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齐读第二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3)全班交流,讨论。老师从中点拨。(4)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参见解读部分)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后阅读《红岩》这本书
五、实践活动:“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演讲展示会
第四课: 一座铜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面对危急情况,小于连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语句,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2.能说说从小于连的行为表现中产生的感想、获得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材简析 一提到“机智”、“勇敢”这些词语,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小兵张嘎、王二小等一串串熟悉的少年英雄人物,这些都是中国的小英雄。而本课《一座铜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外国小英雄于连智灭导火线救护整座城市的故事。
故事先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铜像引入,再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比利时反侵略战争胜利后的一幕:背景是布鲁塞尔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前往广场途中的小于连发现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他急中生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保住了全城老百姓的性命。最后是比利时人民为感谢和纪念小于连,塑造了铜像。
课文以倒叙的形式讲述故事,由铜像引入,最后又回归到铜像上,首尾呼应。把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机智勇敢、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读来非常亲切,觉得小主人公既可爱又可敬,尤其是读到撒尿灭导火线时,让人忍俊不禁。
学习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人物的机智、可爱。
建议本课用1课时。
* 开篇点明铜像坐落的位置。第二句话是对铜像外形的描写,作者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地打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等特点,运用“卷卷的”、“翘翘的”叠词的形式,突出了小男孩的调皮与可爱。
*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侵略”的意思是以武装入侵、政治干涉或经济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利益的行为。
“抗击”的意思是抵抗并反击。
可结合八国联军或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战争的前后对比,指导学生读出赶走侵略者的高兴与激动心情。
* 这部分简短的语句把事情的起因—小于连去广场的途中闻到火药味交代得清清楚楚。“浓烈”的意思是浓重而强烈;“夺目”的意思是耀眼;“迸”的意思是向四处溅射或爆开;“干涸”的意思是(河道、池塘等)水枯竭;“断定”的意思是做出判断;“急中生智”的意思是在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
从“连蹦带跳”、“跑”可看出小于连的可爱,他终于可以自由地玩耍了,读出他的兴奋。
小于连观察情形,沉着思考,果断决策,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通读第三段,小于连机智、勇敢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从“又长又粗”、“‘吱吱’地燃烧着”、“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看出情况危急。想象如果导火线继续燃烧,将会有什么后果?导火线系着市政厅的安全,系着布鲁塞尔城的安全,系着全城老百姓的生命。从“沿着”、“发现”看出小于连爱动脑筋,善于观察。从“断定”一词不难看出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识破敌人的阴谋,沉着老练,见多识广。
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摆出了解决问题的困难:一是地方受限,二是灭火材料紧缺,三是时间紧迫。小于连是多么焦急啊!
读到小于连机智果断地撒尿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小于连立下了大功,比利时人民世世代代感激他,敬仰他。全世界人民都喜爱他。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 课后第1题:这是理解本文的重点,透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人物的机智、果断。
* 课后第2题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可以鼓励学生想出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
1.出示画有铜像的图画。观察画面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4.再读课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带着问题读第一段。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铜像的?从中悟出写人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
3.有感情地读第一段。读出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
4.自由读第二、三段。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5.勾画相关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时心里想些什么?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读出小于连的焦急和解除危险后的如释重负。
7.带着对这个机智果敢的小男孩的喜爱、感激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8.小结: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用他的机智勇敢赢得了比利时人民的感激和敬仰,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敬仰。他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那鲜活可爱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为他的机智喝彩,为他的勇敢叫绝!
四、总结全文,复述故事。
1.你喜欢小于连吗,小于连的做法让你想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
2.交流一下你还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第五课: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旁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记写的。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了解写日记的好处,产生写日记的愿望和兴趣。试着写一则日记。
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制作生字卡片。
2.预习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表达方式与前面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读文时把课文内容与旁批对照起来学习。
3.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小鸡等小动物繁殖的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搜集一些动物繁殖的图片。
教材简析
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吧!爱迪生小小年纪就喜欢观察,长大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像爱迪生一样遇事好奇、喜欢观察、喜欢探究的同学。
《日记两则》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喜欢观察的小朋友,他在外婆家玩耍时,看见母鸡孵小鸡,产生了观察的欲望。第二天他仔细而又耐心地观察小鸡出壳,并及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两则日记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也能分享他的观察收获。你看,这位同学小小年纪就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用日记记下来,真有意思。读完课文,我们也拿起笔来,试着学写一则日记吧!
这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由于要求边读边批,我们也把这类课文叫做“批读课文”。本课的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如何记写日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旁批了解内容,学习写日记。
建议1~2课时完成。
* 旁批指出了写日记的基本要求。
* 第一则日记记下了“我”到外婆家去玩,在玩中的所见所疑和所想。
* “我好奇地问”、“真想亲眼看看”表现了“我”遇事好问为什么,这不失为一种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 “孵”就是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本课指母鸡用鸡蛋孵小鸡。
* 旁批提示我们日记的内容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学到这里,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讨论之后,师生归纳:日记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日久之后再读日记,能唤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久而久之,还能帮助自己提高表达能力。* 从第二则日记的内容可以看出小作者观察小鸡出壳的兴趣十分浓厚。表现在:
一是观察的时间长。可以从“一大早”、“等了半天”、“吃过午饭”这些词语体会到。
二是观察得仔细认真。把小鸡出壳的过程写得详细具体。
“雏”是幼小的(多指鸟类)。本课指幼小的鸡。
* 小作者带着情感在观察,心系着小鸡的生命。把观察中发现的变化也写出来了。
* 旁批内容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还帮助学生明白日记就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收获记下来,把这些都记下来,日记就具体了。
* 为了帮助学生会读批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与旁批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教学设计建议:自读第二则日记,把你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看看谁的问题问得好。如有不懂的词句,想办法自己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完两则日记,试着自己小结:写日记是怎么一回事?写日记有哪些要求?教师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给予提示和总结。让孩子们认识到,写日记(作文)就是这么简单。
* 本课生字易读错的有:“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孵”的声母是“f”,不要发成“h”;“拨”,要与“拔”区别,可以通过观察字形与组词语来区别。
* 识字教学坚持自主学习,教师检查,矫正。写字教学可学文后进行,引导学生先易后难,先自己观察,写写自己认为易写、好写的生字,然后集体讨论,找出大家都认为难写的字,明确写好字要注意的事项。如“孵”字,左右部分要紧靠竖中线,左边的“卵”笔顺是:。不要把两点写掉了。写完后,在学习小组内展评,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再把自己没写好的字练习写一下。
* “小练笔”—写一则日记。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后,趁着学生学习的激情,对日记的好奇感,布置写一则日记。写好后,一定要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初写日记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挂图:同学们,瞧,大母鸡在干什么?
2.讨论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3.导入新课: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2.抽读生字、课文,集体矫正。
3.自由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喙():鸟禽的嘴。艰难:困难。
三、借助旁批,仔细读文
1.自由读课文,看看日记与前面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充分学习、交流总结:
(1)日记不必写题目。
(2)在文章的第一行有事情发生的日期、星期、天气。
(3)内容是记一天之中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
2.默读课文,了解每一天的日记都写了什么内容。可以通过读懂课文,用提问的方式学习。
第一则:我到外婆家玩,看见母鸡孵小鸡,想亲眼看见小鸡是怎么出壳的。
第二则: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小鸡是怎么出壳的”。
(1)默读课文,用“”勾画出作者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4)把你最大的收获说给我们听一听。
教师小结:小鸡出壳这么一件小事情原来也这么有趣!看了日记,我仿佛听见了“嗒嗒”的啄壳的声音,仿佛看见了小鸡那尖尖的嘴、湿漉漉的脑袋„„这都是小作者用他的笔,把他看见的、听见的和想到的写出来,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4.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别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四、小结提炼,了解写日记的好处
1.小作者是多么了不起呀!小小年纪就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用日记记下来。
2.翻开“自主阅读园地”,读读作家任溶溶谈写日记的内容。
五、巩固生字,学习写字
六、学习写日记,尝试写日记的快乐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自读句子,联系语境,发现带点词表达上的共性。
2.自读俗语,感悟意思,增长知识。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感知成语的意思。
4.能主动、有礼貌、自然大方地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5.感受和体验新班级的变化,把印象最深的变化说给同学听,乐意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6.有写日记的愿望,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注意观察新班级的教室布置,回忆同桌或新同学、新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老师对教材提供的情景进行录音。
3.学生搜集和整理自己在夏天里活动的纪念物,如图片、照片、旅游纪念物等。搜集平时积累的古代诗人和现代作家笔下的夏天。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有六个方面的练习。
“温故知新”有一项练习,再现了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旨在引导学生自读发现表示“说”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语海拾贝”编排了四句俗语,内容浅显,易读易诵。主要反映了秋天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可以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加一些有关健康的生活小知识。
“点击成语”安排了一个十分有趣但又含义深刻的成语故事。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愉悦并且懂得了道理。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说夏天”,话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都有话可说。
“习作百花园”是在学生完成了第一学段的学习后的第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为学生安排的作文内容是写一写升入三年级后,班里的新变化,新变化包括环境和人的变化,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感受和体验,能帮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自主阅读园地”选编了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和两位作家谈写日记的方法、体会。为学生感受爱心的付出和学习写日记提供了感性材料,让学生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建议3~4课时完成。* “温故知新”体会表述人物的语言,可以用上不同的表示“说”的词语。让学生们读之后,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尝试。
* “语海拾贝”搜集了四句与秋天气候有关的谚语。学生通过熟读成诵,自然达到其义自见。把语言积累与了解生活常识、健康小知识融为一体。
* 介绍了一个保护身体的小常识。冬去春来,寒气尚未退尽,不要忙着脱衣;秋天到来,暑气未尽,不要急剧添衣,这样做才不容易感冒。
* 早上刮西风,夜里刮东风,第二天就是晴天。
* 秋天,下一场雨就会降一点温,多下几场雨就会进入冬季了。
* 核桃、梨子、柿子分别在立秋、白露、寒露节气时才算成熟。
*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借助插图阅读,同桌分角色读,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增强乐趣、加深理解。
*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成语的寓意。
* “口语交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大家刚刚过了夏天,对夏天的感受、夏天里发生的事还记忆犹新,人人都有话可说。在这个话题中,兰兰、海儿喜欢夏天,小胖不喜欢夏天。他们都真实地交流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也像他们那样大胆地说说自己感受的夏天吧!
*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交流的内容引向深入。首先是表达对夏天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或有喜欢的地方,也有令自己不喜欢的地方;然后要用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产生分歧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旨在让学生的口语交际真正互动起来。
* 抓住“新变化”,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除了题目中提示的内容外,自己还有哪些发现?如好朋友的变化,自己新学了什么本领等等,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无拘无束表达。可以先说后写。
* “自主阅读园地”:学生自主阅读。刚开始,可以集中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如独立练习,邀伙伴一起阅读„„教师从旁观察。发现阅读的好习惯、好方法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和保护每个孩子读书的兴趣。待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时间。教师把重点放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体会、感受上。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付出是快乐的。
* 读读作家对记日记的看法,就能发现记日记就这么简单。欣赏自己的日记,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 作家的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日记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随处都有。
* 记日记的好处这么多,真应该培养起记日记的习惯。
* 这两个片断的学习可以结合《日记两则》后的“小练笔”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温故知新
1.读懂题意。
2.自读句子,读中感悟带点词语的意思,探索发现带点词表达的意思。
3.拓展练习,说说表述人物语言的句子,用上表述说话的不同的词语。
二、语海拾贝
1.自读谚语,要读得正确、流利。
2.互读检查,感悟意思。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谚语。
4.拓展练习,交流搜集的类似谚语。(机动处理)
三、点击成语
1.自己练读,读得正确、流利。
2.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有兴趣的,可以表演一下这个成语故事。
4.教师参与活动,并做总结。
四、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高尔基给儿子的信,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识。体会“给予别人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更为愉快”。
2.请写过日记的同学谈记日记的感受、体会。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短文。
4.交流读后的收获(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交流)。
5.鼓励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可背诵、可摘抄„„
五、口语交际:说夏天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普通话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2.认真听人发言,能了解讲话内容。
3.与同学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短文及图片。
(三)教学建议
1.质疑激趣,引出话题。
(1)展示文字材料、图片等,老师对夏天的景物进行介绍。
(2)说一说,议一议: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老师总结引出话题。2.自读短文,感受夏天。
(1)读短文,说说文中谁喜欢夏天,谁不喜欢夏天,并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2)集体交流,相互补充。
3.小组互动,交流感受。
小组内相互说感受,听的同学专心听,边听边想谁的感受对你有启发,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4.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抽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
(2)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形成人人交流、人人互动的场面。
(3)大家评议,谁的感受最令你满意,谁在交流时自然大方,有礼貌,谁听得最认真。
六、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抓住“新变化”,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除了题目中提示的内容外,自己还有哪些新发现(如好朋友的变化,自己新学了什么本领等等),先以小组为单位,口头习作,相互补充。
3.选取发言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独立思考如何完成习作练习。
4.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第六课:瀑 布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准备
1.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教学挂图。
2.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
教材简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它的磅礴气势令世人惊叹。而今,在叶圣陶先生眼中,瀑布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座珍珠的屏”,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不一样的描写同样给人美的享受,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语句优美简洁、比喻形象生动,从声音、颜色、形状三方面展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而形象生动的比喻及融入其中的真情又为本诗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韵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深意,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此外,诗中三小节的观察点都不同。“还未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说明作者离瀑布还比较远。“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说明作者已走过一段山路,能远远地望见瀑布了。“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明作者已来到瀑布脚下,在近处欣赏其壮观景色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能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 浪涌岸滩、风吹松林,多么美妙动人的声音,可谓先声夺人!
* 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千丈青山”上的“一道白银”,形象、生动,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样子、所处位置及飞流而下的气势,又展示了青山、白水相间的色彩美和瀑布飞流而下的动态美。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也流露其间。
* 把流动的瀑布比作缀满珍珠的屏,多有意思呀,我们似乎也看见了那亮光闪闪的瀑流。可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加以引导。珍珠色白、形圆,晶莹透亮,光泽耀人。瀑布顺 17 着山势飞流而下,与岩石撞击,水花飞溅,阳光下,也是晶莹透亮,十分动人。* 本课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仰”字中间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 课后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积累一些美词佳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 课后第2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感受诗句的优美,体会比喻的妙处。随后,再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还有类似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具体分析见“解读与提示”。)
* 课后第3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由远及近)。
* 选做题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应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应鼓励他们学着作者的样儿,借助比喻,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建议举行“我们眼中的瀑布”活动,通过搜集古今诗人、作家对瀑布的描写,体会其意思及情感,并进一步交流、体会,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设计参考
一、解释课题,直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儿?(出示瀑布图)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瀑布的诗,看看作者眼中的瀑布又是怎样的。
二、粗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主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句。
2.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相互交流。
3.交流自学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巩固对字词的理解。
4.初读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体会蕴意
1.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2.(出示需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诗句)真是太巧了,很多同学都喜欢这些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品读品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比喻的妙处。)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3)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4)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3.多美的诗句呀!形象、生动的比喻的确作用不小。下面,大家自由地品读品读。
4.此时此刻,你一定和作者一样,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陶醉、所折服。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色啊!想办法记住这优美的诗文,记住这美丽壮观的瀑布吧。
6.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可以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吗?(询问记忆方法,引出理解记忆法,引出三小段观察点不同的问题。)
7.真棒!看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三小节之间的联系,理解记忆,效果真不错。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完成课后练习。
2.自主活动:我们眼中的瀑布。
第七课:乐山大佛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乐山大佛的图片、声像、文字资料。
2.了解还有哪些著名建筑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有着高超的技艺、非凡的创造力。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大足石刻、赵州桥„„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我们的骄傲。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乐山大佛的雄伟、神奇吧。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让我们领略了大佛的宏大气势,巧妙的排水设计让我们感受了古代石匠的聪明才智,我们由衷地感叹:乐山大佛的确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朴实,情感流露自然、真实。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大佛的一些知识,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 “湍急”、“波涛汹涌”、“常常掀翻”、“淹死”等写出了岷江的水急。
* 动人的传说为大佛增添了神秘色彩,为文章增强了可读性。
* 高大威严的大佛,让人惊叹,令人信服。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看图。
* “一凿凿”、“一锤锤”、“90年”,让我们了解到无数石匠用了三万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才造就了我国最大的石佛,多么不容易呀!
*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一尊佛就是一座山,多恢弘的气势呀!其身之高、头眼耳之长、脚之宽之大等惊人而具体的数据足以让人咋舌,更让我们形象、具体地感受到了大佛的高大、雄伟与威严。可见,大佛真的如作者感叹的那样“头顶蓝天、足踏大地”,“凛然不可侵犯”,“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多么精彩、独特的描写,真该引导学生好好地读一读!
学习这段,可根据文中提供的数据引导学生想象,感受乐山大佛的“大”。
* 凛然: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
“江风呼叫”、“江水咆哮”更衬托出乐山大佛的威严。
* 威严的大佛后面竟然有这些让人“难以发现”的秘密!诧异之后,更多的是惊喜,是赞叹,是自豪。我们禁不住击掌叫好: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伟大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中国人民!让学生带着情感大声地诵读吧!
* 本课生字中特别要注意读音的有:侵、刷。写字时注意“免”不要多写一点。
* 课后第1题:可以从“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以及佛的身高、头、眼、耳、脚等数据上引导学生理解。
* 课后第2题:第二段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全段的意思。
* 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了解大佛排水通道设计的巧妙,既没有破坏大佛的美观与完整,又避免了雨水对大佛的直接冲刷。这正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由此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本题重在谈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 自主积累:描写水流湍急的词语有“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江水咆哮”等。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乐山大佛图片或播放相关录像)孩子们,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岷江边上,有一座巍巍端坐的大佛,它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知道它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1.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为单位,自主识字读文,讨论不理解的词。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解决字词疑难。
三、粗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
2.课文三段中,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二、三段内容。
(1)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表现大佛的宏大)。
(2)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排水通道:既„„又„„)结合句子理解“既„„又„„”
2.多么神奇呀,大佛已稳稳地坐在那儿一千多年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五、拓展活动,升华情感
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血汗与技艺的结晶,你找到了哪些呢?(统计所搜集的资料,按内容分类介绍,师配以相应的录像资料,形象地加以说明。)
第八课:家乡的红橘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家乡的红橘有哪些可爱之处。
4.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抓住特点,展开想象,写一写。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个红橘。
2.向其他人了解红橘的特点、生长情况等。
教材简析
关于家乡,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它的一山一水总是那么令人牵挂。或许是美丽的自然风光,或许是淳朴的父老乡亲,或许是独特的风味小吃„„
《家乡的红橘》一文就透过小小的红橘,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深深的自豪感。让我们也随着那深情的笔触一起去品味吧!
全文分六段,第一段写家乡在长江边,有成片的橘园。第二段写春天时节,红橘的叶片在阳光下闪光。第三段写四五月份,橘子树长出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花香醉人。四段写秋天,橘子树结出的青色果实惹人喜爱,但吃起来又酸又涩。第五段写十一月左右,红橘成熟了。第六段总结全文,指出家乡的红橘让人喜爱。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
建议用1~2课时完成。
* 绿绿的叶片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多美呀!轻轻地读一读吧!
* 呀,红橘的花儿原来像茉莉一样可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巧、洁白的花朵儿,仿佛真的闻到了那清新、醉人的香味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描写细腻。
* 想象一下吧,又大又饱满的青色果子挂满枝头,多惹人爱呀。瞧,连树枝也乐弯了腰!
* 成熟的橘子像一个个可爱的红灯笼,作者的观察多细。橘皮上的小窝窝,“鲜嫩的、金黄色的瓤”多诱人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
* 本课的生字要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比较记忆法、增减部件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
* 课后第1题: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洋溢着浓浓的家乡情。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红橘的可爱和作者的情感,背诵也就有了基础。所以,以读导学,以读导情是适宜本文的学习方法。
* 课后第2题:本文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家乡红橘的生长情况,先写初春时的橘子树,接着写四五月时的花,再写秋天未成熟的果实,最后写十一月时成熟了的果实,体现了红橘的可爱。教学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这对自己的有序表达也有帮助。
* 小练笔:描写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进行介绍,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就可以了。* 自主积累:对这样的练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自主积累好词佳句,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一红橘)孩子们,这是什么?关于它,你能说些什么呢?(颜色、形状、味道、产地„„)
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家乡红橘的文章(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眼里的红橘又是怎样的。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可爱
1.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家乡的红橘十分可爱,它的可爱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认真读读课文,找到答案。(提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那好,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中,按这样的顺序仔细找一找。)
2.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红橘的可爱)(1)春天,常青的橘叶在阳光下闪着光。(2)四五月,橘树长出小花,小巧、洁白、清新、朴素,花香醉人。(3)秋天,肥实的青色果实压弯了树枝,人见人爱。(4)十一月左右,果实像一盏盏红色的灯笼„„沉甸甸的把枝条越压越弯。金黄色的橘肉鲜嫩、甘甜,使人心里舒畅极了。
3.是啊,每一个阶段的红橘都有它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末段)
五、活学活用,模拟描写
1.回忆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思考它有哪些特点(颜色、形状、味道等)。
4.把选择相同水果的同学分为一组,讨论它的可爱之处。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相互补充。
6.独立思考怎样完成习作练习。
7.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第九课:西藏高原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旁批展开想象,了解西藏高原的特点,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藏高原的风光或歌曲、图片等资料。
2.准备磁带《走进西藏》。
教材简析
或许你没有去过西藏,但你一定听过《走进西藏》、《青藏高原》、《珠穆朗玛》这些富有高原风情的歌曲。它们激起了多少人对那片神秘而神圣的土地的向往与追求。而今,当我们伴着优美的文字,听着动人的旋律,一同走近《西藏高原》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西藏高原天那么蓝,湖泊那么大,资源那么丰富„„原来它不仅神奇美丽,还富饶可爱呢!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本册书第二篇批读文,它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新形式。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课文旁批的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地方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读书。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建议用1~2课时完成。
*“神奇”为西藏更增添了一份美丽,使人着迷,令人向往。
* 经过雕刻和打磨的宝石,精巧细致的缎子,都让人有触摸它的冲动。在惊叹高原的天空蓝得透亮、蓝得美丽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有一股激情在心中荡漾。高原的天空还像什么呢?学生大胆的想象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惊喜。
* 这里的旁批,是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西藏天空的特点,以及在高原的特有感受。
* “世界第一高峰”的美誉让人倍感自豪。大声地读一读,你会发现那种感觉棒极了。
* 此处的旁批是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抓住西藏高原景色的特点。
* 究竟是怎样美的画面呢?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想象是不一样的。可鼓励学生阅读后,用笔画出或写出自己心中的西藏风光。
*(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在文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明白其含义,同时,还可通过说话练习来巩固理解。
* 以批读文的形式引导学习真好,它以读者的口吻表达阅读感受,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而且能让他们从中学习到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西藏高原已有一定了解,学习课文后,他们的理解会更深一些,对西藏的向往也会更强烈一些。此时,教师可组织他们选取最贴近本课的文字、声像资料来欣赏,也可请学生们自由交谈“西藏行”的设想。这样,既活化了课文内容,又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旁批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描写积累下来。
* 本课的生字左右结构较多,而且都是左窄右宽。写字时还要提醒学生书写姿势。
* 要鼓励学生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西藏》。优美的旋律勾起多少人美好的回忆,激起多少人对那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自主朗读,自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神奇、富饶、不仅„„而且„„等词语)
2.再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质疑、解答。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境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学生分析后,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共同领悟美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激动起来,可惜,我没有去过西藏,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能用自己的话向大伙儿介绍你眼中的西藏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文中美境。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作者笔下的西藏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呢?一起去欣赏欣赏吧!(播放配乐风光片)
2.你眼中或心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3.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十课:写给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云的喜爱及愿做自由幸福的云的愿望。
教学准备
1.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
2.鼓励学生留心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材简析
平平常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美好,她喜欢云的美,惊叹云的千变万化,更羡慕云的自由幸福。她禁不住想:“让我也变成一朵云,一朵自由幸福的云吧!”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受着这样的情感,我们的心中一定也像作者一样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渴望!让我们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吧,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全诗共四节,内容短小,语句优美,易读、易诵,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为诗歌增添了活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变大、变小、变各种形状,成雨、成雪、成水汽不正是“云朵”的特点吗?而“想”、“担心”、“亲吻”等词又赋予它人的特点,想象合理又充满情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用词准确。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没有人在蓝天上,为你把框框画”表现了云的无拘无束(自由)。
* 想变什么就变什么,进一步表现出云的自由。
* “‘聪明’的傻瓜”含义较深。学生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 可以展开想象,口头进行拓展,还想成为什么?
* 云儿想变什么变什么,愿做什么做什么,真是让人羡慕,难怪作者会盼望自己也能变成一朵自由幸福的云!
* 课后第1题: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 课后第2题:透过作者生动有趣的描述,我们体会到了云儿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面对自由幸福的云,孩子们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想表达,有自己的愿望想述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注意过天上的云吗?有些什么发现?
2.有谁想对云说点什么?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写给云》,一起去听听诗人对云说了些什么。
二、粗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句。
2.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相互交流。
3.交流自学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巩固对字词的理解。
4.初读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体会意蕴
1.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2.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品读品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多好呀!云儿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愿做什么就做什么,它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下面,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感知拟人手法的好处)
4.此时此刻,你是否和作者一样,感觉到云儿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呢?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面对云朵,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呢?(鼓励学生面对白云说出自己的感受、愿望)
6.学生自由交流。
四、巩固练习,拓展迁移
1.完成课后练习。
2.请学着作者的样儿,写一节或一首小诗,向白云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愿望。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的读音,体会汉字的奇妙。
2.能主动积累和运用美词佳句,体会意思。
3.能主动积极地搜集有关家乡特点的资料,学做家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家乡。
4.说家乡、写家乡,乐意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对学生准备情况进行了解。
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有关家乡特点的图片、照片、旅游纪念物等。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温故知新”通过品读句子,巩固多音字读音,体会汉字的奇妙;了解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知道把什么比做什么,并学着运用,使自己的表达更动人。“语海拾贝”通过熟读诗句,丰富语言积累,感受阅读乐趣。“开心一刻”读一读,在趣味中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综合性学习”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学做家乡小导游,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习作百花园” 向别人介绍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主阅读园地”欣赏佳句美文,为习作打基础。
本次“积累与运用”紧扣单元主题“西部风光”,既注意了字词句的复习巩固、积累运用,又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扩展,通过说家乡、写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各方面因素,真正做到“以情导学、以情动人”。
建议本课用3~4课时完成。
*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会有不同的读音。这就是汉字的多音现象。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注意让学生去发现。
* 这两组句子都是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现同一个事物,这样的写法更生动形象。如,把瀑布比作白银,比作珍珠的屏,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又写出了瀑布的形状,给人美的遐想。
可以鼓励学生对“瀑布”、“蓝天”作其他的比喻。
* 多有意思的诗句啊,它不仅让我们积累了美词佳句,还让我们在诵读中领略了古代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此题重在积累,学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不要一句一句地去讲。
* “开心一刻”告诉我们学知识可不能想当然,要尊重语言表达的规律,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闹笑话。
* 学会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清楚地介绍给别人,是此次练习的重点。教师可以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作具体的部署,还可以示范。
* 家乡的可爱表现在方方面面,习作时不必面面俱到,尽量找自己熟悉景物或特产来写。注意语句通顺,情感真实。
* 这个练习一定要把握好“自主”二字,要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要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学生能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要做统一的规定。(如有个别学生还想进一步感受这些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教师可给以帮助。)
* 三段文字描绘了三种不同的美景,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有利于学生的习作。
* 读完短文,你喜欢小女孩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可以是可爱的、懂事的、天真的、充满爱心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可以此为拓展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当这沉甸甸的种子寄到西北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教学设计参考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试一试,学着书上的样子,各写两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体会意思。2.读一读,记一记。
3.比一比,谁能记得又快又好。
三、开心一刻
1.自由读读,在笑声中加深对反义词的认识。
2.你还知道哪些令你开心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四、综合性学习:我是家乡小导游
1.再次熟悉本单元课文,了解神奇的西部风光,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家乡的特点,拟出介绍的要点。
3.了解怎样做一个导游,学着介绍自己的家乡。(不必一一详细介绍,可有所选择。)
4.教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解,建议没有资料的孩子换位思考,以小客人的身份向小导游提问,以此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5.按计划开展活动。
6.评选最佳小导游、小游客。
五、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教师提示:家乡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次练习要求选择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习作内容(口头习作,相互补充)。
3.独立思考如何完成习作练习。
4.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借助拼音读段落、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自由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4.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介绍给小伙伴。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累语句。
第十一课:可爱的大熊猫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熊猫贪吃好喝的生活习性,产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3.主动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中感悟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证我国仅存大熊猫的数量及大熊猫繁殖方面的有关资料;生字卡片;箭竹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教材简析
儿童最喜欢动物,他们对动物最感兴趣,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更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从大熊猫的外表谈到它的贪吃,再谈到它的好喝,抓住儿童的兴趣指向,引领孩子满怀向往地去探寻大熊猫王国里的趣事。文章用浅显易懂、俏皮上口的语言将肥胖、慵懒、憨厚、可爱的大熊猫形象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眼前,使孩子对它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自主阅读去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通过想象等方式去感悟大熊猫的慵懒憨态与可爱。本课的重点在题眼“可爱”,要引导孩子从具体描写中体会熊猫的“可爱”。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建议1~2课时完成。
* 去掉“可爱的”,对比读课题,感悟“可爱”一词画龙点睛的作用。
* 黑白两种颜色的勾勒,加上“胖胖的”、“短短的”、“滑滑的”等叠词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大熊猫外形的可爱。这段简单易懂,可让孩子运用自己稚气的童声细读细体会,或对比课后第二题一、二句话,进一步体会大熊猫的可爱之处,发出由衷的感叹。
* 第二段主要写大熊猫的吃,引导学生勾画出大熊猫吃竹子的动作、神态后,边读边想象,在想象空间里再现大熊猫贪吃的模样。
箭竹:竹子的一种,秆高3米以上,深绿色,它的嫩枝叶是大熊猫爱吃的食物。
* 第三段从贪喝的角度描写了大熊猫的可爱。可让学生按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本段。即首句是中心句,后面则是围绕这一句进行具体描写的。
* 从“喝干了又流满”、“流满了又被喝干”、“直到再也喝不下了才罢休”可以看出大熊猫的“贪喝”。
* 从性格上突出大熊猫的淘气与可爱。连续使用的几个动词:“闯”、“偷吃”、“扔”、“挂”,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淘气的大熊猫形象。让人读来是既恼它,又爱它。这里,要放手让学生快乐地阅读,从朗读中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 教师可抓住大熊猫的形象、动作、性情,归纳小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谈谈大熊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进一步表达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然后过渡到学习最后一段,读一读,勾一勾,说一说为什么大熊猫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朗读时,可比较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句子表达的作用。
* 本课生字可以组对进行对比教学,如“扯”和“撕”同是形声字,教师可引导学习。“克”是重量单位,可引导联系生活记忆。书写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要让学生先观察各部件的位置先动笔。“鹿”字教师可做范写指导。
* 课后1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细细品味大熊猫的可爱,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
* 课后2题:让学生以读悟意,在读中明白大熊猫的可爱之处和备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原因;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第一个句子比较简洁,第二个句子比较具体。如:第一句只写了大熊猫的可爱,第二句具体写出了大熊猫的可爱的地方。
* 课后3题:注意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读书边想象。同时也暗示了抓住重点探究学习的读书方法。此题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完成。* 自主积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有的学生觉得大熊猫长相可爱,有的认为它吃食的样子可爱,有的认为它喝水的姿态可爱,还有的认为它的淘气也很可爱„„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积累的空间。学生积累语言后,可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积累这些词句原因。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课件,以形象的大熊猫生活片断吸引学生。
2.以三个问题为谈话纲要,揭示课题。
(1)孩子们,刚才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2)大熊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3)你了解大熊猫的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说说吗?
二、自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大家集体评议,以求改进。
3.以分组或分男女等形式比赛读。
4.教师提问:你能发现课文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吗?启发孩子找准文眼,从课题出发,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1.读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查互教。
2.个别读,师生共同评议。
3.师出示字卡,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扩词、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4.交流识字方法。
四、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五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分组讨论学习。要求:(1)勾画出描写相应内容的词句。(2)边读边想象大熊猫的生活习惯特点。
3.全班交流汇报。
4.学习课文后,你对大熊猫又有什么印象?
5.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你还知道大熊猫的哪些故事?
2.教师出示一些与大熊猫数量稀少有关的数据,引出保护大熊猫的话题。
3.分组讨论:保护大熊猫可采取哪些措施?作为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六、指导写字,积累好词
1.复习巩固认读生字,拓词解意。
2.生自主观察生字占格情况,练习书写,小组内评比,请组内优秀者范写。
3.积累好词,抄写下来,相互交流。
第十二课:植物的睡眠
教学目标
1.运用识字能力,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对植物界的神奇充满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需要的生字卡片。
学生:课前搜集、了解有关植物睡眠的知识,并留心观察周围的植物有什么现象。
教材简析
我们知道人需要睡眠。长在地里的植物,是否真的也需要睡眠呢?读了《植物的睡眠》这篇课文,孩子们就会得到一个不容置疑的答案。无论是合欢树的小羽片叶子,还是红三叶草的三片小叶;无论是含羞草的叶子,还是花生的叶子;还有睡莲、蒲公英、胡萝卜等植物的花儿,它们居然都跟人一样有“昼醒夜睡”的现象。甚至有的科学家还发现植物跟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自然现象啊!整篇课文由一个简明的提问引入介绍。然后,从合欢树这一典型的植物睡眠现象推及到一般植物的睡眠;再转入介绍植物花朵的睡眠。全文语言朴实、亲切,将枯燥的科普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既能丰富学生的见识,又能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实践中了解几种植物分别是怎么睡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问题激趣导入,充分放手自读自悟,遇到困难互助解决。教师利用有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愿望。
建议1~2课时完成。
* 读课题时,引导学生质疑,如:植物要睡眠吗?是怎样睡眠的?睡眠就是睡觉。
* 设问开头,引发阅读兴趣。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
* 抓住“奇妙的变化”,引领学生继续阅读,去发现合欢树睡眠的过程及发生的现象。
* “夜幕降临”是夜晚即将来到的意思,这个词准确地表明了合欢树叶子闭合的时间。抓住“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全部合拢”的语句读懂合欢树睡眠的过程及呈现的特征。通过理解“典型”一词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合欢树这个典型例子,清楚地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
* 本段列举了红三叶草、花生、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植物的睡眠现象,可引导学生用边读边勾画的方法标注出各种植物的名称和表现它睡眠时样子的词语(闭合、垂下头),帮助学生读懂植物的睡眠现象。
* 这个句子由植物叶子的睡眠自然过渡到花儿的睡眠,并列举睡莲的睡眠状态进行说明,让人一读就能明白。
过渡句,可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尝试。
* “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相对应,可让学生积累。
* 第一句为本段的总起句,可运用前边学过的勾中心句的方法帮助理解。“好像„„”“像„„”两个比喻句的运用,形象地描写了蒲公英花儿和胡萝卜花睡觉的相反方向和形态。这段中还有一种睡倒觉的植物—晚香玉,可联系前边睡莲的得名,去理解晚香玉的得名。可让学生说说身边还有哪些植物的名称有趣。
* 这幅图画的是胡萝卜的叶和花。
* 为什么在植物学中把睡眠称为“运动”?睡眠对于植物来说,究竟有些什么用呢?教师可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
*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典”、“昼”、“授”三个字稍显复杂,可请学生单独说说记忆方法,上下结构的字书写中尤其要注意不能把上部分写得太大,要给下部留出空间,这样写出的字才好看。
* 课后第1题:这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提问。阅读时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
* 课后第2题:这是从语言训练的角度设计的,让学生应用关联词(条件和递进)造句。
* 选做题:将课文中植物的睡眠现象作为一个探求植物奇妙现象的窗口,指引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界更多的奇闻妙事,开阔眼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激励学生进行科学观察。
* 自主积累提示有修饰成分的词语例子,让学生积累。词语积累不能只是二字、四字词语,也应积累一些短语。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师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是否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读课题,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大胆质疑。师相机展示目标。
二、自读课文,讨论释疑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借助拼音随文识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相机矫正,多种方法朗读巩固生字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矫正。
4.自由读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法解决。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哪些课前提出的疑难。
2.师出示议题,学生自主读书勾画,小组交流讨论:既然植物需要睡眠,那么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的睡眠?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3.全班交流汇报。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5.启发学生表达感悟:你是怎样理解“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这句话的。
6.结合课后2题进行语言训练。
四、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1.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植物睡眠的例子。
2.说说你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3.以“人、动物、植物三者的睡眠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为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以扩词、说句等方式理解字意。
2.引导观察字形,找出难字集体攻关;指名演示,师生评议。
3.练习书写。
第十三课:会“呼吸”的公路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本课的生字,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借助旁批,弄清公路“呼吸”的办法。唤起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意识。
3.尝试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师生查阅有关科技环保的资料。
教材简析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家都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家园。
这篇科普读物简洁明了地讲了用科技手段保护环境的知识。文章以设问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接着释疑,即以科学家试验的一种让公路呼吸的方法,帮助清除汽车尾气,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这篇“批读课文”紧扣本单元“科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读懂重点段,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试着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了解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学习本课,还要以文载道,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自觉、主动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科普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要通过读文和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建议1~2课时完成。
* 呼吸: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人和高等动物用肺呼吸,低等动物靠皮肤呼吸,植物通过表面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公路“呼吸”是拟人化的写法。想想这样写的妙处何在。
* 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回答问题。旁批引导学生读懂本段的意思。了解公路“呼吸”是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清除空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氮氧化物对空气有极其严重的污染(见参考资料)。可联系生活,回想汽车从你身边驶过,会闻到什么,看到什么,当时的感受怎样。
污染:有害物质的散布对正常生活造成的危害。
* 氮氧化物是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但却是植物的肥料。
* 旁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公路是怎样“呼吸”的。
* 第一句话“这种技术并不复杂”引导我们仔细了解公路“呼吸”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在公路边布置通风口,然后用鼓风机将汽车排出的尾气吹进土壤。接着是使一部分氮氧化物被吸附在土壤的表面,另一部分氮氧化物溶解在水中,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变废为肥料。这个过程是一个物质间的反应过程。鼓励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公路“呼吸”的基本原理。
* 一举两得:一种措施,收到两个好的结果。
溶解: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分布在一种液体中。
微生物:生物的一大类,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繁殖迅速,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 旁批引导学生归纳公路的“呼吸”。
* 旁批表达了对公路“呼吸”的赞赏。
* 鼓励学生用学会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可以采用随文识字,边读课文边请学生正音,讲字义,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借助语境领悟生字用意,同时也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学生写字时,注意提醒他们“创”字的写法,即左边是“仓”,而不是“仑”;“效”字右边是反文旁“攵”,不是折文儿“夂”。
教学设计参考
一、读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
2.“呼吸”是什么意思?题目中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公路会“呼吸”有什么好处?
2.自读课文,随文识字,读通语句,了解课文大意。
3.同桌或几个小伙伴一起互相讨论,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习重点段落
1.学习第三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弄清公路是怎样呼吸的。
2.建议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阅读,批读。
3.结合旁批内容,理清本段叙述的思路,从而弄懂公路呼吸的具体措施。
4.汇报学习结果,培养理解、思维、表达能力。
四、自由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想读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
五、课外拓展
1.交流在网上或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了解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和环保措施。
2.关心社区的环境建设,为社区的环保出主意,想办法。可以提建议,可以搞设计„„
六、复习生字,练习写字
第十四课:山 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这里的“斜”,为了押韵,可读作。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过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 诗句的意思:一条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头,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 可以看图说出景物,抓住“白”、“红”让学生感受颜色的对比美。
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秋天枫林的迷人之美。诵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
* 课后第1题:“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读的时候尽情倾诉自己对诗的感受,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做动作表演。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 课后第2题:首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然后,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的情景。指导朗读时,再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揣摩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学完诗歌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来到这里,除了做诗,你还会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课文链接”提供的是描写秋天枫叶的句子。可让学生阅读想象,既扩展了对枫林的感受,又欣赏了关于秋的描写。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板书课题,读题。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抽读,检查。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读好节奏。
3.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第十五课:地球清洁工教学目标
1.喜欢读这个知识童话故事,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有对自然、对生物观察探究的兴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准备
1.准备海鸥、鲫鱼、乌鸦、蚯蚓、屎壳郎的图片。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地球清洁工。
教材简析
童话故事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篇环保知识小童话能让同学们感受奇特的乐趣。
“动物环境保护站”要招收一批清洁工,众多小动物纷纷报名应聘。生活在大海的海鸥、淡水中的鲫鱼、林中的飞鸟乌鸦、泥土里的蚯蚓、牧场的屎壳郎分别介绍自己的应聘条件,担当“海洋清洁工”、“淡水清洁工”、“地面清洁工”、“地下清洁工”和“牧场清洁工”。
故事情节浅显易懂,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懂得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环境保护的奇妙功能。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分角色演故事。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地球清洁工,讲一讲,结合课文内容,创编故事。
建议1课时完成。
* 可以借助图认识一些动物。
* “地球清洁工”指的是为地球清除垃圾的工作人员。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或认识的地球清洁工。
* “争先恐后”指小动物们争着抢先,唯恐落后。
* 接着课文依次写了海鸥、小鲫鱼、乌鸦、蚯蚓、屎壳郎为应征当地球清洁工介绍自己在不同环境,为保护环境做的事情。
* 课文内容浅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自读互助,读懂课文内容。
* 课文角色较多,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班上讲故事。
* 先要弄清楚小动物们各自都有哪些本领,他们为清洁地球做了 些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选择小伙伴合作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海鸥很“得意”地做海上清洁工;小鲫鱼“羞答答”地做淡水清洁工;乌鸦外表不好看,也能吃地面的蝇蛆,做地面清洁工;小蚯蚓“默默不语”,能在地下制造养料,做地下清洁工;“黑不溜秋”的屎壳郎能不能做清洁工引起了乌鸦的怀疑,“既清洁了地面,又能充分利用肥料”,讲了屎壳郎一举两得的本领,最后的反问句:“我做清洁工难道不行吗?”强调了屎壳郎能做牧场清洁工。要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这些生物对保护环境作出的贡献。
* 蝇蛆:指苍蝇的幼虫,多生在粪便、动物尸体和不洁净的地方。
* 蚯蚓的分布很广,大多数人知道它会松土,很少有人知道它能把地下的生活垃圾制造成肥料。
* 抓住各个角色对话的展开推动故事情节是课文表达的突出亮点。朗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看看各个角色的样子、表情、动作。体会“地球清洁工”各自的特点。如小蚯蚓“默默无语”、“细声细气”;屎壳郎样子“黑不溜秋”,“一边跑,一边喊”,表现出着急样等等。
* 借助屎壳郎滚粪球的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 可联系搜集的资料,交流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地球清洁工,进行拓展学习。(可以“参考资料”为例)
* 课后第1题和第2题的学习与教学同步进行。分角色表演,要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者应熟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
教学设计参考
一、启发谈话,引入学习
1.读课题,说说你对“地球清洁工”的理解,他们是做什么的,由身边的说起。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点明大自然有许多小生物是地球清洁工。
二、通读全文,读通课文
1.自主学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比比谁读得好。
三、阅读课文,认识地球清洁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动笔标记,认识课文中的地球清洁工。
2.集体交流,说说这些地球清洁工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作用相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担当清洁工。认识海上清洁工—海鸥,淡水清洁工—小鲫鱼,地面清洁工—乌鸦,地下清洁工—蚯蚓,牧场清洁工—屎壳郎(对学生不熟悉的动物,根据资料做适当的补充)。
3.分角色朗读,体会这些清洁工为地球环保作的贡献。自由组合,练习朗读。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四、拓展学习,扩展知识
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生物界里还有哪些是地球清洁工。
五、回扣课文,表演故事
分层要求: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自由组合编演课本剧。
3.结合课文,根据资料,创编故事。
学生分头准备。进行表演,集体评议。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能体会句子的意思,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2.有搜集积累名人名言的兴趣,并主动背诵名人名言。3.能主动观察、探究身边奇特有趣的现象,大胆与同学交流。
4.图文对照,读懂《小梅花鹿发通知》,在读中把握通知的基本要素,学习写通知。5.能自己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1.搜集身边的奇特有趣的现象。
2.搜集学校发的通知,看看通知上写了什么,通知有什么作用。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有六个方面的练习。
“温故知新”的内容是读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意思。旨在让学生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这里是“反问句”和“陈述句”表达相同的意思,提高表达的能力。
“语海拾贝”编排了关于开启思维的名人名言,内容浅显,简短,易读易记。
“点击成语”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积累祖国丰富的语言。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我的发现”,话题密切联系本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扩展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习作百花园”为学生安排的作文内容是学写应用文——通知。为了帮助学生打消作文的畏难情绪,设计上采用“读故事,写通知”的形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学会写通知。
“自主阅读园地”选编了与单元主题相吻合的两篇短文,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其感受语言表达准确的好处。
建议3~4课时完成。
* “温故知新”每组句子的第一句话是反问句,另一个句子是陈述句。两个句子表达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这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发现的新知识点。
* “语海拾贝”是一组关于开启思维的名人语句。创造从想象开始,细致观察,勤于思考,喜欢发问,都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要让学生熟读成诵,体会其中的意思。
* 祖国的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一个含意深刻的成语,还引出一个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 最后一句话揭示了寓意。
* “口语交际”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紧扣“我的发现”这个话题,学生交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界、日月星辰等方面新奇的现象,有身边的奇闻趣事。这些发现可以是在资料、媒体上阅读到的,可以是在生活、学习中观察或体验到的„„只要是自己亲身的发现都可以。
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交流从本单元课文学习中获得的发现,还可以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小发现;发现的内容还可以是生活小窍门、节约小窍门„„旨在启发思维、扩大视野,使人人都参与交际。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善于学习。
* “习作百花园”采用故事连环画形式,让学生阅读起来有兴趣。每段文字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写通知的一个要点。学生审题后,教师可作提示,让学生在阅读时,给予关注。
* 只通知了要开会这件事,没有通知开会的时间。
* 开会通知有了时间,但不具体。
* 尽管有时间,如果不具体也不行。* “明天上午10时”,开会的时间具体、明确。
* 有了具体的时间,但没有地点也不行。
* 开会通知要有地点。(如果这个地点大家不知道,还要注明怎么走,坐什么车以及车子的线路等)。
* 要让学生知道,梅花鹿发通知这件事,告诉了我们发的通知要有具体时间、地点、参加者、干什么等几个要素。*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开会通知中的几个要素。即: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学生自己读读通知范例,然后替小梅花鹿写一个通知。让学生根据故事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只要明白、通顺,符合通知的要求就行。不必强求每个人的表述都一样。
* “自主阅读园地”两篇短文都能给学生以新发现,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口语交际”活动前,让学生自主读读这两篇短文。
* 比较两张“启事”的不同点,就能发现两张启事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学设计参考
一、温故知新
1.自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老师引导,通过比较,发现新的知识点。
4.学着书上的样子,试一试用两个不同的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悟,体会意思。
2.熟读成诵,记一记。
3.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好。
三、点击成语
1.自由读读,轻松轻松。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小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四、习作百花园
1.讲述小梅花鹿发通知的故事。
2.质疑:这次发通知为什么累坏了小梅花鹿?
3.集体交流,老师总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通知的内容。
4.完成写通知的习作练习。
五、自主阅读天地
1.自由朗读,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2.相互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再读短文,感受语言表达准确的好处。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记记,积累语句。
六、口语交际:我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能大胆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认真听同学的介绍,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并能对同学的讲话进行应答,获得启示。
3.与同学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二)教学准备
建议在学习本组课之前,布置学生通读全组课文,了解单元主题,围绕主题,边学习边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并把自己的发现摘抄下来,图片搜集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也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发现,为口语交际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出话题。
(1)回忆本组课文内容,谈谈收获体会。集体交流,相互补充。
(2)教师激励,引出话题。
2.小组互动,交流发现。
小组内同学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听的同学专心听,边听边想谁的发现对你有启发,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中交流,评议提高。
(1)抽生在全班交流,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借助文字材料、图片等进行介绍。
(2)互动交流。对别人介绍的发现提出疑问,畅谈收获,有相同看法的给予补充,形成人人交流、人人互动的场面。
(3)集体评议。谁的介绍最令你满意,评出最佳发现者。
第十六课:这条小鱼在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抄写课文中喜欢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男孩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关爱,明白只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就能得到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2.搜集关心他人的小故事。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先生在海边散步,看见一个小男孩拾起水洼里的小鱼扔回大海,男孩告诉先生“这条小鱼在乎”。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先生到海边散步,看见浅水洼里有许多鱼,太阳把水晒干后,小鱼就会死掉。第二部分讲这位先生看见一个小男孩把水洼里的鱼扔回大海,先生告诉他鱼太多,救不过来,没有谁在乎时,小男孩回答:“这条小鱼在乎!”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内容,从小男孩救小鱼的事中感受到小男孩的善良,从中明白要关爱生命、关心他人。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 这一段语言简洁,写出了小鱼的危险处境,勾起了人们对小鱼的怜爱之情。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内容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关心鱼儿命运的感情。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 对小男孩动作的具体描写,将小男孩救小鱼的认真、费力和辛苦展现在读者面前。
* “成百上千”进一步说明水洼里的小鱼之多,从侧面反映出小男孩要将小鱼都扔回大海非常困难。* 明知小鱼救不过来,小男孩还是将小鱼一条条扔进大海,让那位先生很不理解。
* “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明没有人在乎。在一般人看来,大海里鱼很多,谁会在乎这里的鱼呢?
* “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认为一条鱼就是一个生命,救一条鱼就挽救了一个生命。这体现了小男孩对生命的关爱。以上几句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小男孩的心灵。* “„„”表明了小男孩对挽救生命的执著。
* 书写指导:“暴”最下面是“”,注意不要写成“水”。* 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 课后第2题:通过一连串带点词的运用,表现出了小男孩对挽救小鱼生命的认真和执著。让学生体会这些带点词语在句子中产生的效果。
* 课后第3题: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可以从小男孩的想法、行动,以及课文题目中寻找答案。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课件(课件显示沙滩上一个个浅水洼,鱼儿正在奋力挣扎的情景)。从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提示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略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汇报预习的收获。(学生可以从字词、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汇报。)2.指名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段落,要求正确、流利。3.读了这篇课文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根据学生质疑,把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学习目标。4.与邻座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看能否弄懂。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细读课文,哪些地方读了后心里明白,把它画出来,能注明自己明白了什么最好,然后告诉同学自己是怎样弄懂的,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文章哪些地方打动了你?重点探究以下两个句群:(1)“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都会干死。”(2)“这条小鱼在乎”到“„„这一条„„”
抓住重点词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领悟课文内容。
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1.学生自画一条在浅水中的小鱼,假如你是这条鱼,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学了课文后,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3.假如你看到小动物遇险,你会怎么做?
五、课堂练习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2.以“我是一条()的小鱼”开头,写一段话。
第十七课:温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师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如:雷锋画像、雷锋的故事、雷锋的日记等。
教材简析
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回响。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至今不能忘怀。然而,生活在今天的学生,他们也许知道雷锋的名字,但对雷锋的事迹了解得不多。《温暖》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战士小韩的棉裤被硫酸烧了一些小洞,雷锋夜里回来悄悄为小韩补好了棉裤。第二天小韩发现自己的棉裤补好后很惊奇,可谁都说不知道。当小韩得知这件事是班长雷锋做的后,心里非常感动和温暖。课文语言朴实,透过对雷锋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我们能体会到雷锋关心战友、助人为乐的精神。
学习课文,教学重点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及相关词语,鼓励学生美观地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与体验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做一个关心别人的人。
建议1~2课时完成。
* 题目中的“温暖”一词有双重含义。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理解为炉火烤得人身暖的意思。读完全文,让学生明白这里是指雷锋的关心,让战士心里感到温暖。
* 文中“电瓶”是指汽车上的电源。“硫酸”是一种强酸,腐蚀性极强。
* “小韩出车回来得很晚,他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为下文事情的发展—雷锋夜间带班回来,深夜为战友小韩补棉裤,埋下了伏笔。
* 第二段内容是事情的经过,重点写了雷锋为战友盖棉被、补棉裤,表现了雷锋关爱战友的美好品质。
“好几个小洞”指被硫酸腐蚀、留在棉裤上破损的痕迹。
“轻手轻脚”、“轻轻地”给战士们盖被子,“一针一线”地缝补棉裤上的一个个小洞,都写出了雷锋心细、关心大家,又不想惊动熟睡的战士,时刻替别人着想的品质。
* 对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要抓住词句,好好朗读,好好感悟,培养语感,体会雷锋的优秀品质。
* 第三至七段的内容是事情的发展,有两个细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当小韩发现自己的棉裤补好后,雷锋不吭一声,埋头烧火;当小韩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感动地抓住雷锋的手时,雷锋却依然平静,视此为“小事”一桩。这部分内容要细细品读,体会出平凡中蕴含着伟大。做一件好事容易,而要长期坚持默默地做好事就不容易了。要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雷锋的好人好事,让人物形象更饱满。
宿:一夜又叫一宿。
“又是班长”中的“又”字,可以看出雷锋平时已经做了不少好事。
* “炉火烧得更旺了,小韩心里感到暖烘烘的”是说小韩被雷锋关爱战士,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张扬、不图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所感动。雷锋给战友送来温暖,不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像雷锋那样做个有爱心的人吗?
* “宿”是个多音字,既读“住宿()”,又读“一宿()”和“星宿()”。“锋”、“添”的笔画复杂。“锋”是金字旁,右下部分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添”右边下部分不是“小”字,竖钩右边的两点要写在一条横线上才好看。“炉”、“烘”都有火字旁,书写时要把捺写成点。“宿”上下结构,不要把下面的“百”写成了“白”。
* 课后第1题: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容。“温暖”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课文去思考。建议以“想想‘温暖’的意思”这个问题,来贯穿全文的学习。
* 课后第2题:集中再现了课文中人物活动细节的描写的。“轻手轻脚”、“轻轻”体现了雷锋心细,不打扰战士休息;“一针一线”看出雷锋认真、细致、能干,饱含真情。教学中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品质。
* 自主积累的提示是让学生注意从另一个角度去积累语言,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生平
1.你知道每年的3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2.雷锋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生介绍,师补充)3.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2.认读生字词。
3.同桌互读,正音,评议。4.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第一次讨论:小韩为什么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三、选择朗读,理解感悟
1.默读,勾画出描写雷锋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读一读。2.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练习,读给大家听,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4.重点指导体会这些词句所体现出来的雷锋精神。
(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比较用上“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这些词好在哪里。(2)朗读指导。
如“轻手轻脚”给战士们盖被子,要读得轻柔。而在读他想“天冷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去出操、出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祖辈、父母对自己的心疼,体会雷锋对战士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读出疼爱的语气。
把4~7段中最打动自己的内容找出来好好读一读,“不吭声”、认为“大惊小怪”说明雷锋心里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读出雷锋做好事后的平常心,同时也读出战士心中的激动和温暖之情,进一步感受雷锋给战友带来的温暖。
(3)师生共同探讨“又是班长”中的“又”字说明什么。(4)补充介绍雷锋做的好事。5.分角色练习朗读3~6段。
6.第二次讨论:小韩为什么心里感到暖烘烘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扩词。
2.分析字形及书写难点,练习写字。
五、学了这课,你想对雷锋说些什么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扩展活动
1.开展一次“讲雷锋,学雷锋”故事会。2.简单地写一写你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十八课:小读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