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时间:2019-05-13 00:5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第一篇: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 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 年 12 月 12 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 话文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 《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2、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读熟课文。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

1、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 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 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 段有什么关系?(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 7 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 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4.构思。5.写出来。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 《四时田园杂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 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 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 树下。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 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 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 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 于自然景物。

(三)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概括: 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3.把你感到有趣的场面或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再把它画下来,最后根据你写的话、画的画 写一首诗,第二、第四句诗最后一个字韵母要相同。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 xùn(驯服、顺从)瞥 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蹒跚 pán shān 槭 qì(落叶小乔木)触 chù,不读 chǔ 瑰 guī,不读 guì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 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 水》和《繁星》。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

1.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 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本文都写了什么?(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 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 画)

4、小组交流: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 欢迎与等待。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它竟摇尾走了过来。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 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

一、美文品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练读)

二、学习写作方法: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阅读体会。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

三、全课总结: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板书设计:山中杂记 马--------温驯 狗---------驯良 猫---------活泼 鸟---------玲珑 虫---------可爱 良善 可爱 欢悦 快乐 温柔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板书“回归自然”)

2.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 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小结: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 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五、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 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 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洁的导入。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 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 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 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听写词语: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抓耳挠腮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2 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第二层:(第 3 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第三部分:(第 4 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5、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6、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 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 的传奇性。

7、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综合活动1》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 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开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碰到了。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生活中,这样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 《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 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评: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 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 同学尝试排解烦恼。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2.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 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六、作文:(另附教案)

长城赞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

5、(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五、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索桥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2.能力: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3.知识: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课文提纲,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弄清写索桥的故事与写都江堰的故事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 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 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预设的问题:(1)索桥什么样子?(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读课文,思考: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 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 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 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 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引入课外资料,介绍李冰父子的故事,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3.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二、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 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索桥的 10 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吗? 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交流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 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1)介绍索桥的位置,名称,桥面,桥栏,桥墩; 2)写我走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3)写鱼嘴的意义; 4)写何先生夫妇造桥的经过; 5)写走下索桥的感受; 6)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分段: 介绍索桥(1): 名称,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 都江堰 走下索桥(4-5): 索桥来历 感悟(6):主旨 列提纲。交流。

四、拓展延伸。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

五、作业:写一段反映爱心这一主题的语段,200 字左右。

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目的】

1.学会 6 个字,会认 1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 CAI 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 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 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 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1.认读生字。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 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1)重点学习第二节。(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白鹤梁的沉浮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 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 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 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 叙顺序。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 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秦始皇兵马俑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理解 18 个词语的意思。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时间】2 教时

【教学重点】运用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边揭题边审题。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 295 一前 210 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 “俑”指什么?(古 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 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 76 米,底 485~515 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 2525 米,外城周长 6294 米。1974 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全文分三段:

一、1 节、二、2—4 节,三、5 节。(段意见课后第 2 题。)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 2 题的填空。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⒈根据意思写出有关词语。(可书面练习,出可抄在小黑板上。)①竖着耳朵,瞪着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②形容生动逼真,同活的一样。(③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④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讲,指名讲。并要求学生讲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课文第—大段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为壮观,课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用小圆圈在文中圈出。(闪闪发亮镏金大字宽敞明亮足足两个足球场半圆形没有柱子)2.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壮观。门楣上镌刻着大字。①门楣 14 上镌刻着几个闪闪发亮的镏金大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面大厅很大。②里面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上足球场那么大。3.有表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4.这段的观察顺序是一从外到内。5.总结学法:划出重点词体会理解义有表情朗读理观察顺序

(二)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下面的自然段。1.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课文从哪些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结合看图理解。(精锐的前锋,从队列数量、穿着、动作、佩戴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步兵、骑兵、战士,也从穿着,队列、数量写出兵马俑的威武 雄壮。侧翼和后卫的作用,队列、朝向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3.这一段构段用的是什么方法?作者观察兵马俑又是按什么顺序的?(构段: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观察顺序: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三)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完成表格。

┌—————┬——————┬————┬————┐ │ │ 老战士 │ 新战士│ 战马 │ ├—————┼——————┼————┼————┤ │外貌(外形)│ 留着胡子 │束着头发│膘肥体壮│ ├—————┼——————┼————┼————┤ │ │ 神态 │ 虎视眈眈 │一脸稚气│竖耳瞪眼│ │神情十分严肃│ │严阵以待│ └—————┴——————┴————┴————┘

(四)读最后一段话,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 “沉睡两千多年”一说明兵马俑从殉葬在秦始皇陵墓里到 1974 年被发掘,讲明埋藏的时间 长。

2.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重大发现”已经说明这个 ” 发现的意义,所在,前面再加上“最为”说明这个发现对考察古代历史的价值之大。

三.总结课文。1.有表情地朗读全文。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这篇文章写兵马俑博物馆,从外写到内。写威武雄壮的阵容,从前锋到步兵,骑兵、战车到侧 翼和后卫,整个兵马俑充满临战气氛。写兵马俑神态,分类描述。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神态栩 栩如生。附板书: 门楣 馏金大字 秦 始 皇 兵 阵容 博物馆: 大厅 宽敞明亮 两个足球场大 前锋 3 列 210 个 穿 持 负 步兵

骑兵 战车 穿 路 临战气氛 马(威武雄壮)侧翼 后卫 防止 俑 神 态新 老战士 虎视眈眈十分严肃 战士 —脸稚气 竖耳瞪眼严阵以待(栩栩如生)战马

四、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第 3 题和练习册第 5 题的填空题。

《综合活动2》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 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 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 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 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 提出自己的观点。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 21 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 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课程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内容及过程】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 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 关文化部门、旅游点。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 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2.商讨调查计划。3.调查,整理资料。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活动实施 1.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 以小组活动为主,可让学生自由结合成 10~15 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总结评价阶 段,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一名。活动成果展示与汇报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2.制作的广告宣传画和所撰宣传文章。3.学生的变化:带队教师所记个案。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 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而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方志敏同志 1923 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 年 1 月 24 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 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 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 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 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 感染。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鼓励学 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 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如: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 国》。

二、初读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

2.词语解释: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辽远:很远,遥远。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 些了解?(师适当补充)

三、细读品悟:

(一)讲读第 1——3 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 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亲为什么会哭泣?”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 的?(重点指导接连 4 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谁来 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 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到 什么?(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7.有感情的朗读 1——3 自然段。

(二)讲读第 4 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中国的历史: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的现状: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 中国的未来:„„„代替„„„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亲也会美 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 5 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表达了无比的信心,强烈的爱国之情)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四、情感升华: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亲做些什么? 4.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思考题: 1)“朋友”指的是谁?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3.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3.尝试背诵。

三、听写本课生字。

四、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

五、练笔: 1.想象: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想象到吗? 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哭诉 解救 希望 内疚 刻不容缓 信心 赤子情怀 远大抱负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 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 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 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构想】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 悟其中的深意。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 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 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 散 21 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 一,故称“董大”)。(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 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 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 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 ;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 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 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 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4.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 前对董大说的赠言。(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 中就是您,指董大。)(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 么办?安慰,鼓励(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5)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 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 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 服。(板书:豪情昂扬))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 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 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 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 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 元二使安西》。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 然)

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 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结: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 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 离 23 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 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 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 诵的同学就背下来。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三、练习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2.使:________。3.浥这个字读________。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 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城市的标识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 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 志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 作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掳掠()翘角()霓虹灯()模样()杉树()水罐()遒劲()点缀()樟树()偌 大()婀娜()槐树()熙攘()耿耿()词语:掳 掠: 大同小异: 遒 劲: 标 偌 熙 风 识: 大: 攘: 韵: 蔚为壮观: 流 苏: 千姿百态: 忠心耿耿: 干

三、学习过程

1.理解文题:什么是标识? 涸: 小心翼翼: 馈 赠:(明确: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 谐共存,共同发展。)

2.生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明确:本文共 17 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 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 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 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 识;圆冠榆 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 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划分段落: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5 :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第二部分:6-15 :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正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 :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高。4.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亲切,优美。(生探讨略)

5.总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2.仿写练习。【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吾腰千钱

【教材理解】 本文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言寓言。经过对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这篇文章却以一个近似夸张的寓言笑话为大家勾 勒了一个贪财的溺水人形象:宁可丢掉性命也不忍心舍弃钱财。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 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本文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积累文言文知识。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情感目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 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 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咸:全、都。程度副词。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绝:横渡。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 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 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 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 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 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 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四、效果预设 本节课是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有些难 度。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 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

爷爷的毡靴

【教材解读】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 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 切都回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 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 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爷爷的毡靴 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了,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 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 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 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 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对也爷爷的毡靴产生 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 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 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 爷爷的感情。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3.谈感受

四、总结 【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板书设计】 爷爷的毡靴 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

综合活动3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2.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周围的知识来举办一次公益广告大赛 【活动过程】

一、理解生活 1.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碧水蓝天,红花绿树,构成这个绚丽的世界; 亲情友谊、爱心善举,为每个人 29 带来心灵的温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学们,在你的生 活中,你认为那些事物只的值得你们珍惜呢?

2.引导学生,回忆令自己珍惜的事物。

二、欣赏广告 1.教师导语:我们平时看电视,都有许多不同的广告,请大家来说说什么样的广告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2.播放广告。3.教师引导,揭示话题:你知道那些广告是公益广告?

三、了解广告 1.找出最值得自己珍惜的事物,写公益广告词。2.你知道什么是公益广告?什么是商业广告? 3.教师简介。4.思考:你打算怎样设计你的广告呢 5.出示课外收集的一些公益广告。

四、设计广告 1.幻灯出示: 帮助老人垃圾分类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 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设计广告。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设计一个主题鲜明、创意独特的公益广告? 4.学生合作,设计广告,教师巡视。5.幻灯出示: 主题要鲜明文字要简练画面要醒目创意要独特

五、展示广告 1.小组合作,怎样展示自己的广告? 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设计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给他们 设计了公益广告形式。请大家将自己的公益广告,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上。

六、布置作业 1.以“关心环保”为题,设计一个公益广告。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野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 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 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1——5 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6——8 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

三、了解作者夏衍。

四、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

第二课时

一、看门见山,直入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野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 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 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6.学生展示(1 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 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 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 7 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 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 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 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 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 年,抗战进入最困 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 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 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 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 32 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 读,男生们,齐―― 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 110 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 “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练笔: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琥珀》教学设计之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 12 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2.感情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3.集体交流。(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 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2)第 3 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 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 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34 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 绘?(生回答)。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 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2)集体交流。(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 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2)角色朗读此部分。(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2)小组讨论后回答。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板书设计】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和内容 展示目标(如上)学习新知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2.释题: “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 情基调。3.朗读诗歌。4.生自读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认为人生是怎样的?? 5.理解内容:(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 35 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 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 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 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 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3)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四、练习巩固:(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 19 世纪国最伟大的主义诗人。(2)本文是一首诗,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中,在“”上,我们不能听从 “”的驱使,不要一味“”,也不要“怀念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不断追求”“”、,、,激 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3)简答题。①本诗的题目是人生礼赞,对“礼赞”这个词该怎样理解? ②结合加点词语,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五、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小结

七、作业:背诵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 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散文 36 家。《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 人性本善的主张。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 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鱼 熊掌 生 义 舍鱼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 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说明过程中,作者也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全文结 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人体器官的 声音与健康的关系。【学情分析】 说明文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作为一种常用文体,在高年段的各册教材中均有出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步骤方法,即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说明的方法,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本课结构清晰,语言特点鲜明,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理清思路入手,整体上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的内容及方法,完成教学的重点,并通过探究性学习,深入体会并学习文 章的语言特点,以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 主要的说明方法。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3.学生默读思考。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 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 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 37 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 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 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第三层(5.6 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三部分(7 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 60—100 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 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 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 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 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 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 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综合活动4》教学设计【活动目的】 1.通过缅怀先烈,参观植物园,观察生命,看望老人,了解器官捐献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 这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2.激发热爱生活、探索生命、描绘生命的思想感情。3.学会利用多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里。4.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生活,学会创 造,进一步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活动实施】 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己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 小组活动为主,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 6 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的 1.学生读一读,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38 能力,自主地进行分组。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

二、分组活动

(一)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1.开展调查活动。(1)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渊源。(2)了解清明节为先辈扫墓的意义。2.开展扫墓活动。3.写一写自己参加清明扫墓,缅怀先辈后的体会。

(二)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1.实地考察景点,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 绍等 2.开展“体验生活的力量”活动。3.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三)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1.培训学生(1)培训学生也老人交谈的礼仪和技巧。(2)拟准备为老人们表演的节目。(3)聆听老人讲述过去的事情。2.实地看望老人,进行时间活动。

(四)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1.让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什么是“器官捐献”?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3. “器官捐献”简介。

三、成果展示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2.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 1.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 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3.指名 2——3 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 39 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 标出来。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句子一: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 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4.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 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 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 相矛盾”)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 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 确寓意。)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 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河蚌急忙把壳 40 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小抄写员》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 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 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 养。《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 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 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设计特色】

一、突出“研读”教学,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读研过程,实现 思维互助,产生情感共鸣,充满了人文情怀,培养了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组织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引导、点拨、调控、帮助学生 研究性阅读,营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内容简介】 课题: 《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41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 达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机等。【教学模式】 “研读”教学模式。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教学流程】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 4 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 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3.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充分质疑、解疑后留下的悬念?(交流)4.师生共同择定中心研读题: “爱: ”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 “爱: ”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二、读研,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 文(找、议、画),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 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三、交流,合作解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 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 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 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三、总结,拓展延伸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1.研读全册教材:你认为哪些课文体现了这种家庭中人之爱? 2.小组研读教材: 查看目录——回顾课文——感悟情爱——感情朗读 3.交流:

(二)“研读”生活中的“爱” 42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中文名为《爱的教育》)3.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 7 个生字。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 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 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2.学习课文:(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 可能走向反面。C、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 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3.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4.学习生字:(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5.作业布置: 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幼龟: “侦察兵” 人:万物之灵 生存方式 走向反面 《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任务的心情。(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任务之间的性格特点。(2)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含义的过程中,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甘罗的崇高品质。43 教育学生、于是要沉着冷静;平时要博览群书。【重难点、关键】 1.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实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 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解疑。3.什么是使臣?本文说的使臣是谁?(使臣,一个国家排除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使者。本文中的小使臣指的是十二岁的甘罗)。4.教学简介甘罗。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任务,曾大人秦国的做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能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 挤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

二、出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点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明读课文,检查预习和学生初读的情况。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鞭策:用鞭子和棍子赶马。比喻督促。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狂妄自大:极端地自高自大。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三、在读课文,沥青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甘罗为了秦国和赵国能和睦相处,为了两国百姓的疾苦,主动担任了出使赵国的使臣,他利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赵王斗智斗勇,最终他以国人的但是,赢得了赵王的理解与尊重。)2.围绕着甘罗出使赵国这件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3.学生汇报。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句——“上天啊,救救他们吧!)”:写赵王看到秦国的使臣是一个十二岁的 甘罗,认为是对赵国的不尊重,要处死甘罗。第二部分(从“大王,甘罗虽小”——“为此,敝国国君特奉书陛下”:甘罗引用了历史上的)事实来群说赵王,希望赵王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与秦国和睦相处,让百姓安居乐业。第三部分(从“国书,国书!”——完):甘罗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赵王的尊 重和信任。

四、再度课文,明确内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2.提出质疑,在课文中作上记号。3.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写自己的感受

五、深入课文,品悟人物性格 1.幻灯出示提纲:(1)你认为甘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你认为赵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3)在这篇课文 44 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反馈学习情况。(1)甘罗是一个聪明机智、胆识过人、博览群书的孩子。找出体现甘罗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2)赵王是一个多疑、果断、知错就改、以大局为重的国君。找出体现赵王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回答,只要能说明喜欢的具体原因都可以。4.那么,你知道赵王为什么一看见甘罗就生气呢?(因为在赵王眼里,甘罗就是一个孩子,他认为秦国是在羞辱赵国,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办 理外交大事,所以他十分生气。)5.文章的结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赵王在与甘罗的对话中,认为他年少有为、才识过人,十分敬佩他的胆识,所以赵王命 人给甘罗看座。)

六、分角色朗读 1.各个小组安排好人物的角色。2.小组内排练。3.要读出每个人物特有的身份与语气来。赵王: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多疑的语气。甘罗:义正词严、胸有成竹的语气。李陶:正直疑问的语气 庞暖:正直、有头脑、冷静的语气。甘福:胆小怕事、胆怯的语气。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从甘罗身上学到了什么? 2.教师适时小结:小小的甘罗,居然出使赵国,并且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勇敢,让两个 国家友好邦交,和睦相处,让两国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佩服的啊,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3.你还知道那些胆识过人的小英雄呢?简单说一说。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演一演。【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幕()淘()浮()抄()愧()暮()陶()俘()炒()槐()

二、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话。()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雾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山野的时候,青蛙变逐渐热闹起来。()青蛙们纷纷跳入稻田里去了,蛙声也暂时停息。()这时候,人要是从梗田上经过,就听见路两旁扑通普通的声音。()但是人刚一走过,它们又扯开嗓子,放肆地叫起来。()乡村的夏夜,便是蛙的世界。《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难点:

“看海” “看见了大海”到底是什么意思?继父为什么要骗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叫河子的女孩子,由于身材畸形,母亲怕她出门遭人讥笑,所以在八岁前她从没有迈出 家门一步,她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时即逝的飞鸟。在她八岁那年,继父出现了,在继父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了她的命运。提问:继父帮河子做了哪五件事?(板书)

二、精读:

(一)继父是怎样帮河子走出家门的呢?请看自学提示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 2-16 自然段,用“”画出继父对河子说的几句话,读一读。(2)想想继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了什么?为何这样讲? 2.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抓住找着的重点词,读出继父对河子的鼓励。俩人一组对读。分角色朗读:男 生读继父的话,女生读河子的话。师语:在继父的鼓励带领下,河子终于克服了胆小羞怯的心理,走出了家门,看到了外面的世 界,但继父知道这仅仅是河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继父为河子讲了一个海的故事,令河子十分向往。

(二)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走向茫茫“大海”的?画继父是怎样做的?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进行批注。1)22 自然段(严格要求关心爱护河子继父的良苦用心)2)24 自然段(抓重点词理解)· “病病歪歪、成天、这儿、那儿”(心中只有河子而没有自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帮 助河子)· “欣喜若狂” “惊天动地”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继父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师语:继父是在用心来浇灌河子这颗幼苗,经过了六年的准备,河子的知识日益增长,她的 生活能力日渐增强。当她满心欢喜等着去看海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继父告诉她不能去 看海了。

(三)河子觉得是个骗局,你觉得是骗局吗?为什么?(借看海为河子树立目标,让河子学会了生活的本领。)

(四)天有不测风云,风平浪静的海面又掀波澜,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继父去世了河子失 去了唯一的亲人,当她独立生活时她突然明白了看海的意义。1.读课文,想一想(1)齐读最后两段(2)自己读排比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与前文对比想河子学会了什么?(河子在继父的帮助下学会了自信,自理,自立,达到了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的标准)(3)指名范读,想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自 由遨游)2.我无数次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说: “生读”为什么?(表达对继父的无限感激与怀念之情)3.她会悄声对继父说些什么?请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4.有感情的读 46 最后两段

三、总结: 从继父的言行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继父对河子无私的爱,他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 女孩的未来费尽心血。继父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河子,哪怕只剩最后一滴蜡油也毫无保留 的献给了河子,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爱呀,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 再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再体会一下继父对河子深深的爱,即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板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 继父 感激 帮助 走出家门 怀念 树立目标 河子 读书识字 学会购物 学会家务 自信 自理 自立 《综合活动5》教学设计【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怎样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怎样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调整自己,找到化解冲突的最好办法。【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回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者邻居,也经常会产生一些冲突。怎样 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本课的设计旨在以“对待矛盾”“化解冲、突”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矛盾,找到化解冲突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 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使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活动过程】

一、理解矛盾 1.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者邻居,也经常会产生一些 冲突。怎样对待矛盾?怎么化解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谁愿意来说说? 2.过渡: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 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3.引导学生,回忆烦恼。(学生自由发言。)水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 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二、谈一谈,看电视引起的苦恼 1.教师导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那么该怎么办呢? 2.幻灯出示:(1)看电视时间的长短—— 往往才看到兴头上,爸爸妈妈就来催促去学习„„(2)电视节目的选择—— 奶奶爱看戏,爸爸爱看足球,妈妈要看电视剧,而我„„ „„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遇到过这种情形吗?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4.学生各自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三、提一提,解决矛盾的建议 1.幻灯出示:(1)47 如果遇到喜欢的节目,而作业还没做„„(2)有时候,我和佳人会对电视内容评价不一样„„(3)我喜欢动画片,可父母却说看这个太幼稚„„(4)如果今天有爸爸最爱看的节目,而妈妈却要看别的,我„„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谈论。3.思考:你当时是怎样处理、化解这个矛盾的呢? 4.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结果也是不同的!听了小组的意见,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处理办法 是最好的呢

四、理一理,化解矛盾的办法 1.幻灯出示:(1)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列出时间表(2)学习与他人协调——与父母一起挑选电视节目(3)理解父母的关心„„(4)学会去关心别人„„(5)说话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寻求 一个最好的化解方法。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将矛盾化解呢? 4.我们还会遇到哪些矛盾?可以怎样解决?(学生自己发言。)5.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用最好的方法 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五、比一比,谁的习作写得好 1.通过讨论,我们倾诉了心中的苦恼,同时又得到了同伴的启发,学会如何面对、化解矛盾 冲突。把这次讨论的受化整理后写下来,作为成长中又一次记录。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苦恼,以及自己将如何 面对。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最佳方 法,学会了自己如何和家人,和朋友更好地相处。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嗾使为别人 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六、布置作业 1.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写自己处理事情的成功之处。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以“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雷锋的故事很多,由于时间 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去 48 说了。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1.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文赏析。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 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 “雷锋出国了”。2. “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 4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 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 49 取读读 ——议议—评评的形式)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 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附:板书设计 18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白衣天使》教学设计 白衣天使》【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白衣天使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献身护理的南丁格尔 护士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 1820 年出生于意大利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年幼时,随父亲侨居 在英国。长大后,自愿放弃安逸舒服的生活,随军到前线率领一班护士去做救护伤员的工作。当时 用品奇缺,卫生极差,而且耶里的医生对她还抱有敌视态度。但她抱着崇高的理想,战胜了一切困 难,她的努力,竟使军医院面貌改观,以致士兵们都称她是“提灯女士”。1856 年,她被提升为军 医院妇女护理部总监。次年,由于她的努力,成立了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又在当年建立起军医学 校。1860 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圣托马斯医院内建立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 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她又创立了助产士及济贫护士的培训工作,她的成绩卓著。一位大家的闺秀,在家丰衣足食,自己可以不动手,还有婢仆来伺候,岂不快乐终生吗?但为 何南丁格尔放弃享受,反而自找苦受,去服事脏污累人的病人呢?这还要请南丁格尔自己来回答。她在 1850 年的日记中写着下面这些话: “我今年刚好三十岁,正和耶稣开始出来传教、奉行他的使 命的那一年的年纪相同。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做儿戏的事,不能再有无谓的思想,不能再谈恋爱和 婚姻。主啊!求你使我今后常能想到你的旨意”。原来南丁格尔有着更高的目标,她的虔诚信仰使她发出了炽热的爱,她效法耶稣去服务有疾苦 的人。她曾给她的姑母写信说: “无论什么事,必须以天主的爱作基础。谁能说基督所受的痛苦不 是残酷无比的呢?而他所得到的幸福,也必定是非常的。工作,50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养花》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美猴王》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1》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教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2》教学设计 《可爱的中国》时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3》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之一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4》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小抄写员》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5》教学设计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白衣天使》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南沙卫士》教学设计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设计 《詹天佑》教学设计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设计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学设计 《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8》教学设计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养花给“我”带来乐趣。)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4.构思。5.写出来。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三)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学生谈自己本课的收获诗歌的朗读 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六、《四时田园杂兴》练习题

一.解释《四时田园杂兴》中划线的词,再写出诗句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意思:二.默写《小儿垂钓》,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然后把情景画下来。

请在此处画图

三.把你感到有趣的场面或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再把它画下来,最后根据你写的话、画的画写一首诗,第二、第四句诗最后一个字韵母要相同。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xùn(驯服、顺从)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蹒跚pán shān 槭qì(落叶小乔木)触chù,不读chǔ 瑰guī,不读guì

词语: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

1.《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画。

小组交流: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

一、美文品读

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同位练读。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1.学生阅读体会。2.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

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三、全课总结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山中杂记马--------温驯 良善 狗---------驯良 猫---------活泼 鸟---------玲珑 虫---------可爱 可爱 欢悦 快乐 温柔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综合活动1》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设计意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渲泄,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

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利用音乐渲染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述烦恼,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同学还是老师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把最近心里的烦恼写在小纸条上,在回忆中体验烦恼。]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2.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1.复习词语。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3 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

(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2.能力: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知识: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课文提纲,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弄清写索桥的故事与写都江堰的故事的内在联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 14 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

引入课外资料,介绍李冰父子的故事,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3.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二、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交流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15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1)介绍索桥的位置,名称,桥面,桥栏,桥墩; 2)写我走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3)写鱼嘴的意义;

4)写何先生夫妇造桥的经过; 5)写走下索桥的感受; 6)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分段:

介绍索桥(1): 名称,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 都江堰

走下索桥(4-5): 索桥来历

感悟(6):主旨

列提纲。交流。

四、拓展延伸。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

五、作业:写一段反映爱心这一主题的语段,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勇于牺牲

故事

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认读生字。

2.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红旗 火光

铁索 弹雨 英勇无畏

火网

《白鹤梁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重点】运用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

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四、课堂练习:练习册1—4题。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⒈根据意思写出有关词语。(可书面练习,出可抄在小黑板上。)①竖着耳朵,瞪着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②形容生动逼真,同活的一样。()③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④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讲,指名讲。并要求学生讲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板书壮观阵容神态

二、课文第—大段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为壮观,课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用小圆圈在文中圈出。(闪闪发亮镏金大字宽敞明亮足足两个足球场半圆形没有柱子)2.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壮观。门楣上镌刻着大字。①门楣上镌刻着几个闪闪发亮的镏金大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面大厅很大。②里面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上足球场那么大。3.有表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这段的观察顺序是一从外到内。

5.总结学法:划出重点词体会理解义有表情朗读理观察顺序

(二)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下面的自然段。

1.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课文从哪些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结合看图理解。(精锐的前锋,从队列数量、穿着、动作、佩戴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步兵、骑兵、战士,也从穿着,队列、数量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侧翼和后卫的作用,队列、朝向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这一段构段用的是什么方法?作者观察兵马俑又是按什么顺序的?

(构段: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观察顺序: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三)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完成表格。

┌─────┬──────┬────┬────┐

老战士

│ 新战士│

战马 │

├─────┼──────┼────┼────┤

│外貌(外形)│ 留着胡子 │束着头发│膘肥体壮│

├─────┼──────┼────┼────┤

神态

│ 虎视眈眈 │一脸稚气│竖耳瞪眼│

│神情十分严肃│

│严阵以待│

└─────┴──────┴────┴────┘

20(四)读最后一段话,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沉睡两千多年”一说明兵马俑从殉葬在秦始皇陵墓里到1974年被发掘,讲明埋藏的时间长。2.“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重大发现”已经说明这个发现的意义,所在,前面再加上“最为”说明这个发现对考察古代历史的价值之大。三.总结课文。

1.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写兵马俑博物馆,从外写到内。写威武雄壮的阵容,从前锋到步兵,骑兵、战车到侧翼和后卫,整个兵马俑充满临战气氛。写兵马俑神态,分类描述。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神态栩栩如生。

附板书:

门楣 馏金大字

博物馆:

大厅 宽敞明亮 两个足球场大

前锋 3列 210个 穿 持 负

阵容

步兵 骑兵 战车 穿 路 临战气氛

马(威武雄壮)侧翼 后卫 防止

老战士 虎视眈眈十分严肃

态新

战士

—脸稚气

(栩栩如生)战马

竖耳瞪眼严阵以待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第3题和练习册第5题的填空题。参考资料:

三、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是从兵马俑坑的面积,威武雄壮的军阵和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2.第2题:课文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的阵容与栩栩如生的神态,指出它的出土在我国考古史上是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第3题:(1)③(2)③。

《综合活动2》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课程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2.商讨调查计划。3.调查,整理资料。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活动实施

1.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小组活动为主,可让学生自由结合成10~15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总结评价阶段,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一名。活动成果展示与汇报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2.制作的广告宣传画和所撰宣传文章。3.学生的变化:带队教师所记个案。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可爱的中国》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构想】

教学开始时,可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上交流,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从中受到启发感染。【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方志敏及旧中国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如: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

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2.词语解释: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辽远: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些了解?(师适当补充)

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可爱的中国》曾由鲁迅先生代为保存,解放后公开发表。

5.学生质疑(祖国为什么可爱?祖**亲为什么哭泣?„„)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三、细读品悟:

(一)讲读第1——3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

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亲为什么会哭泣?”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重点指导接连4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谁来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 到什么?(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

7.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

(二)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中国的历史: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的现状: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

中国的未来:„„„代替„„„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亲也会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表达了无比的信心,强烈的爱国之情)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四、情感升华: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亲做些什么? 4.总结。

【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2.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 1)“朋友”指的是谁?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3.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3.尝试背诵。

三、听写本课生字。

四、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

五、练笔:

1.想象: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想象到吗? 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

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六、总结。【作业设计:

1.写摘录笔记。

2.背诵课文中震撼人心的句子。3.完成小练笔。【板书设计】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哭诉

内疚

解救

刻不容缓

赤子情怀

远大抱负

希望

信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构想】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 收集送别诗。【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安慰,鼓励

(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5)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 27 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元二使安西》。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结: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5.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写景

抒情《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掳掠()翘角()霓虹灯()模样()杉树()水罐()遒劲()

点缀()樟树()偌 大()婀娜()槐树()熙攘()耿耿()词语:掳

掠:

大同小异: 遒

劲:

识: 蔚为壮观:

大:

苏:

攘:

千姿百态:

韵:

忠心耿耿:

小心翼翼:

涸:

赠:

三、学习过程

1.理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明确: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生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3.划分段落: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5):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正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高。

4.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亲切,优美。

(生探讨略)5.总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本文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言寓言。经过对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这篇文章却以一个近似夸张的寓言笑话为大家勾勒了一个贪财的溺水人形象:宁可丢掉性命也不忍心舍弃钱财。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本文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积累文言文知识。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情感目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四、效果预设

本节课是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有些难度。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读后感。

【板书设计】

吾腰千钱

金钱————生命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回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了,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对也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

【板书设计】

爷爷的毡靴

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

《综合活动3》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

2.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周围的知识来举办一次公益广告大赛 【活动过程】

一、理解生活

1.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珍惜。碧水蓝天,红花绿树,构成这个绚丽的世界;亲情友谊、爱心善举,为每个人带来心灵的温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认为那些事物只的值得你们珍惜呢? 2.引导学生,回忆令自己珍惜的事物。

二、欣赏广告

1.教师导语:我们平时看电视,都有许多不同的广告,请大家来说说什么样的广告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播放广告。

3.教师引导,揭示话题:你知道那些广告是公益广告?

三、了解广告

1.找出最值得自己珍惜的事物,写公益广告词。2.你知道什么是公益广告?什么是商业广告? 3.教师简介。

4.思考:你打算怎样设计你的广告呢 5.出示课外收集的一些公益广告。

四、设计广告 1.幻灯出示:

帮助老人垃圾分类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

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设计广告。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设计一个主题鲜明、创意独特的公益广告? 4.学生合作,设计广告,教师巡视。5.幻灯出示:

主题要鲜明文字要简练画面要醒目创意要独特

五、展示广告

1.小组合作,怎样展示自己的广告?

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设计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给他们设计了公益广告形式。请大家将自己的公益广告,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上。

六、布置作业

1.以“关心环保”为题,设计一个公益广告。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

1——5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

6——8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

三、了解作者夏衍。

四、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

第二课时

一、看门见山,直入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野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练笔: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野草(力大)——广大抗日民众

顽强不屈

不可抗拒

能屈能伸

《琥珀》教学设计之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2.感情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 38 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板书设计】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和内容

展示目标(如上)学习新知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3.朗读诗歌。

4.生自读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认为人生是怎样的?? 5.理解内容: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四、练习巩固: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19世纪国最伟大的主义诗人。

(2)本文是一首诗,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中,在“”上,我们不能听从“”的驱使,不要一味“”,也不要“怀念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不断追求”、“”,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3)简答题。

①本诗的题目是人生礼赞,对“礼赞”这个词该怎样理解? ②结合加点词语,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五、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小结

七、作业:背诵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熊掌

舍鱼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说明过程中,作者也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全文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人体器官的声音与健康的关系。【学情分析】

说明文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作为一种常用文体,在高年段的各册教材中均有出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步骤方法,即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说明的方法,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本课结构清晰,语言特点鲜明,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理清思路入手,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的内容及方法,完成教学的重点,并通过探究性学习,深入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以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

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综合活动4》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缅怀先烈,参观植物园,观察生命,看望老人,了解器官捐献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这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2.激发热爱生活、探索生命、描绘生命的思想感情。

3.学会利用多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里。

4.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进一步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活动实施】

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己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小组活动为主,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6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的

1.学生读一读,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地进行分组。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

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

二、分组活动

(一)第一组:清明扫墓,缅怀先烈。

1.开展调查活动。

(1)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渊源。(2)了解清明节为先辈扫墓的意义。2.开展扫墓活动。

3.写一写自己参加清明扫墓,缅怀先辈后的体会。

(二)第二组:观察生命,体会生命。

1.实地考察景点,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体验生活的力量”活动。

3.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三)第三组:看望老人,送去欢乐。1.培训学生

(1)培训学生也老人交谈的礼仪和技巧。(2)拟准备为老人们表演的节目。(3)聆听老人讲述过去的事情。2.实地看望老人,进行时间活动。

(四)第四组:查阅资料,了解器官捐献。

1.让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什么是“器官捐献”?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3.“器官捐献”简介。

三、成果展示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2.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

1.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4.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小抄写员》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

一、突出“研读”教学,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读研过程,实现思维互助,产生情感共鸣,充满了人文情怀,培养了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组织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引导、点拨、调控、帮助学生研究性阅读,营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

【内容简介】 课题:《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机等。【教学模式】“研读”教学模式。

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

【教学流程】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4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

3.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充分质疑、解疑后留下的悬念?(交流)4.师生共同择定中心研读题:“爱:”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爱:”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二、读研,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文(找、议、画),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三、交流,合作解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三、总结,拓展延伸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1.研读全册教材:你认为哪些课文体现了这种家庭中人之爱? 2.小组研读教材:

查看目录——回顾课文——感悟情爱——感情朗读 3.交流:

(二)“研读”生活中的“爱”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

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中文名为《爱的教育》)3.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2.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C、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3.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4.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5.作业布置:

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幼龟:“侦察兵”

生存方式

人:万物之灵

走向反面

《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任务的心情。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2.过程与方法

48(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任务之间的性格特点。

(2)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含义的过程中,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甘罗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于是要沉着冷静;平时要博览群书。【重难点、关键】

1.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实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3.什么是使臣?本文说的使臣是谁?

(使臣,一个国家排除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使者。本文中的小使臣指的是十二岁的甘罗)。4.教学简介甘罗。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任务,曾大人秦国的做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能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

二、出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点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明读课文,检查预习和学生初读的情况。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鞭策:用鞭子和棍子赶马。比喻督促。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狂妄自大:极端地自高自大。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三、在读课文,沥青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甘罗为了秦国和赵国能和睦相处,为了两国百姓的疾苦,主动担任了出使赵国的使臣,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赵王斗智斗勇,最终他以国人的但是,赢得了赵王的理解与尊重。)2.围绕着甘罗出使赵国这件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3.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句——“上天啊,救救他们吧!”):写赵王看到秦国的使臣是一个十二岁的甘罗,认为是对赵国的不尊重,要处死甘罗。

第二部分(从“大王,甘罗虽小”——“为此,敝国国君特奉书陛下”):甘罗引用了历史上的事实来群说赵王,希望赵王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与秦国和睦相处,让百姓安居乐业。第三部分(从“国书,国书!”——完):甘罗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赵王的尊重和信任。

四、再度课文,明确内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提出质疑,在课文中作上记号。

3.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写自己的感受

五、深入课文,品悟人物性格 1.幻灯出示提纲:

(1)你认为甘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你认为赵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3)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反馈学习情况。

(1)甘罗是一个聪明机智、胆识过人、博览群书的孩子。

找出体现甘罗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2)赵王是一个多疑、果断、知错就改、以大局为重的国君。

找出体现赵王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回答,只要能说明喜欢的具体原因都可以。

4.那么,你知道赵王为什么一看见甘罗就生气呢?

(因为在赵王眼里,甘罗就是一个孩子,他认为秦国是在羞辱赵国,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办理外交大事,所以他十分生气。)5.文章的结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赵王在与甘罗的对话中,认为他年少有为、才识过人,十分敬佩他的胆识,所以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

六、分角色朗读

1.各个小组安排好人物的角色。2.小组内排练。

3.要读出每个人物特有的身份与语气来。赵王: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多疑的语气。甘罗:义正词严、胸有成竹的语气。李陶:正直疑问的语气

庞暖:正直、有头脑、冷静的语气。甘福:胆小怕事、胆怯的语气。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从甘罗身上学到了什么?

2.教师适时小结:小小的甘罗,居然出使赵国,并且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勇敢,让两个国家友好邦交,和睦相处,让两国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佩服的啊,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3.你还知道那些胆识过人的小英雄呢?简单说一说。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演一演。【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幕()淘()浮()抄()愧()

暮()陶()俘()炒()槐()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2.在小组内交流。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学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2.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4.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7.布置作业:

(1)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板书设计】

学步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四、作业:拓展延伸,写一篇同题作文 【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对校园的不舍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找学生朗读。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一)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堂互动过程

(二)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综合活动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设计思路:

教这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然后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这让学生朗读品味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完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的日子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她)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可学生来介绍。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2.文中外祖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噗噗咕哝绺鬃诅咒(让学生注音后,再全班集读)

2.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放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读后请在小组内讨论,各说出你喜欢的原因。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作总结。

四、深入探讨,交流合作

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班上交流。

五、简结转新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六、课后作业: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第四篇:北师大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1单元:话语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总第一课时

课题: 《大地的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能根据关键词,理解诗意并仿写。教学方法:自学法 讨论交流法 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课后反思:

总第2课时

课题 《 大地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能根据关键词,理解诗意并仿写。教学方法:谈话法 朗读法 讨论交流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

全班展示交流。

二、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三、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大地的话

文章介绍的是谁的话? 它对谁说话? 都说了那些话?(1)小鸟图片(2)草的图片(3)鱼的图片(4)种子的图片

无私 爱 奉献

课后反思:

总第三课时

课题: 《语言的魅力》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教学难点:感悟“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教学方法:朗读体味法 讨论交流法 教学手段: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

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

(板书: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句话有这么迷人的魅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去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小黑板:衣衫褴褛 头发斑白 无动于衷 良辰美景 绅士 嬉戏)

(1)学生自读、同位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3名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 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三、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老师范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板书: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教学反思:

总第四课时

课题: 《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教学难点:感悟“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朗读法 教学手段: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二、拓展延伸

过渡: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出示图片:

1、不要踩草坪!

2、浪费水罚款!)

请你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意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制成卡片,贴于宣传栏上。)

三、课下延伸:

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

如果你认为在新校舍的哪些地方还需要警示语,也请你动动笔,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四、课后小结。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读准每一个生字

总结出生字中最易读错、写错和混淆的字 找出生字词中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字典或词典弄懂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后反思:

总第五课时 课题: 《秉笔直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教学难点;学会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方法:谈话法 自学法 谈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交流汇报。

四、教师小结。课后反思:

总第六课时

课题: 《秉笔直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教学难点;学会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方法:谈话法 自学法 谈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 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三、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四、教师小结课文内容。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太史伯 尽职尽责

太史仲 刚正不阿

太史叔

太史季 宁死不屈 课后反思:

总第七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的方法,再根据本组课文的重点,了解一些关于语言的词语。

2、围绕一定的主题,畅谈自己的感受。

3、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把一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教学难点:说真话,表真情,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写出来。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幻灯。

2、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他们的用法。

3、根据本组课文,进行笔记摘录,小组交流。

4、小结。摘录内容:

重点的语句、重点的词语 摘录的重要性: 摘录需要注意:

(一)读一读

1、读一读词语。

2、它们都有那些特点。

3、你理解那些词语,讲给大家听听。

4、用它们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表述语言的词语还有哪些?

(二)畅所欲言

你有下面的感受吗?任选一项说一说。

1、此时无声胜有声。

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回忆有无类似的感受。(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4)背诵积累。

(三)初显身手 课后反思:

总第八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浏览《难忘的一句话》,感悟“语言的魅力”。2学会积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3用真实的语言具体地叙述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重点:积累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倾听能抓住要点。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再读课文,思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画出令作者难忘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令她难忘。

(四)这句话对作者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也验证了上节课所讲的畅所欲言中的哪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五)小结。课后反思:

总第九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浏览《难忘的一句话》,感悟“语言的魅力”。2学会积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3用真实的语言具体地叙述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重点:积累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倾听能抓住要点。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书中例文。

1、读两个小片段,说说分别写什么?画出两段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使你明白了什么?

2、使文章生动的方法是什么?

(一)习作审题 会说话的-----------------------的话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题一:

1、可补充的内容较丰富,如动物(小鹦鹉、八哥„„)、人物。

2、内容上注意写清体现“会说话”的事例。

题二:

1、可补充的内容如令人难忘的话、令人振奋的话、奇怪的话„„

2、注意选材要新颖。

3、内容上突出为什么难忘、振奋、奇怪„„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文章更生动。

题三:

1、抓住题眼忘不了的话,多问几个为什么。

2、相关事例说清楚具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内心活动。

(三)金钥匙————怎样做好主持人。

板书设计:

会说话的-----------------------的话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课后反思:

第2单元:春潮

总第10课时 课题:

《春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体味法 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

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 “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

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1)出示: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总第11课时 课题:

《春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2、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体味法 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二、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 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三、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板书设计:

春 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课后反思:

总第12课时 课题:

《三月桃花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 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

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交流法 朗读体味法 教学手段: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

《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

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 水声如音乐)(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美。”)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2、标画出文中的两个问句。找一找答案。

3、再次准确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总第13课时

课题:

《三月桃花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2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

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交流法 朗读体味法 教学手段: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

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 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认字、读书就行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即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等容易忽视的问题。]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课后反思:

总第14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春的美丽。明白“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

2、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的方法,积累有关春天的诗歌、农谚。

3、巩固学习短文的方法,完成描写春天的习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会积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短文的方法,自主学习短文。教学难点:

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练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我的摘录笔记)

1、回忆《春潮》和《三月桃花水》是从那些地方展示各自的特点的。

2、读一读下面两组词,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耳语

禁锢

崩溃 回旋

袅袅

沉醉

3、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

4、读一读。

二、畅所欲言

1、弄懂什么是农谚。

2、展示课前同学们收集的农谚。

3、讨论春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开卷有益《泼水节》

1、读文思考:课文围绕“泼水节”都写了哪些内容?用“/”把不同的内容划分开。课后反思:

总第15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春的美丽。明白“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2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的方法,积累有关春天的诗歌、农谚。3巩固学习短文的方法,完成描写春天的习作,表达自己的情感。4学会积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短文的方法,自主学习短文。教学难点:

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练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

继续学习《泼水节》

1、预习《泼水节》时你提出哪些质疑?又是如何作答的?

2、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3、展示收集的《泼水节》相关照片以及傣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

4、阅读短文5至7自然段,然后练习复述“周总理过泼水节”的情景。

一、学习《抢春水》

1、回顾前两单元学习课文的方法。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抢春水?短文想说明什么?

3、出示课前教师准备的摘录笔记 课后反思:

总第16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春的美丽。明白“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2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的方法,积累有关春天的诗歌、农谚。3巩固学习短文的方法,完成描写春天的习作,表达自己的情感。4学会积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短文的方法,自主学习短文。教学难点:

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练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比较《泼水节》和《抢春水》有什么共同点?

一、审题

春水滋润着大地,催生了万物。充满了生机的春天睁开了惺忪的双眼,欢迎我们投入她热情的怀抱。任选一题,用你的笔来描绘春水吧。

二、任选一题,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如何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四、注意事项

1、要观察事物的形、色、光及其变化,还可以倾听,可以触摸,把感受充分写出来。

2、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五、学生习作

六、评奖誊写 板书设计:

泼水节

抢春水

人们对春的渴望与喜爱对未来的期盼

一年之计在于春

课后反思:

第3单元:花

总第17课时

课题;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仔细体会两首诗的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展开联想。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自学法

练习法等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

《畔独 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课件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 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二、总结学法:(课件出示)课后反思:

总第18课时

课题;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仔细体会两首诗的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展开联想。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自学法

练习法等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我们就用上一节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1)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 屐齿 / 印 / 苍苔,小扣 / 柴扉 / 久 / 不开。

春色 / 满园 / 关 / 不住,一枝 / 红杏 / 出 / 墙来。(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

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 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三、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久不开(扫兴)一枝红杏(惊喜)

课后反思:

总第19课时

课题

《种一片太阳花》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太阳花)特点描述的写法。知道太阳花花期的特点体会太阳花顽强向上,把有限的精力尽情绽放的品格。理解个人与集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

2、品味语言,体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语感。

3、复述课文重点章节,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难点:仔细体会课文内容,思考花与人的关系。教学方法:自学法

练习法

朗读体味法

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课,激起学趣

在院子的角落里,默默地盛开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花,它们永远向着太阳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它就是太阳花。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课题:种一片太阳花(板书)

二、提纲挈领,抓住要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太阳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2、轮读课文,分别正音。

三、初读品味,切入主题。

1、学习1――5段,从中你了解到什么?全班交流。

2、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家选择太阳花来种的原因是什么。

是啊!由于太阳花很好服侍,所以大家选择了她。

三、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总第20课时

课题

《种一片太阳花》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太阳花)特点描述的写法。知道太阳花花期的特点体会太阳花顽强向上,把有限的精力尽情绽放的品格。理解个人与集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

2、品味语言,体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语感。

3、复述课文重点章节,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难点:仔细体会课文内容,思考花与人的关系。教学方法:自学法

练习法

朗读体味法

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二、抓住关键,理解主旨。

1、作者深深被太阳花吸引,他们来年还要再种太阳花,这又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6――10段,看看太阳花究竟什么地方深深地吸

引了作者。

2、学生读读,划划,写写,议议。

3、学生交流。太阳花究竟什么地方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1)颜色美: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上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艳丽、夺目,五彩的锦缎。

(2)形态美:大朵、小朵、单瓣、复瓣。(3)经久不衰:从初夏到深秋。

(4)不娇气:太阳花特别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只有太阳花,阳光越是炽热,它开得越加热情,越加茂盛。

指导朗读:假如有这么一丛艳丽茂密的花儿开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感想?带着这种赞叹、敬佩、喜爱的感情读读这部分。(出示课件)

4、除了颜色美、形态美、经久不衰、不娇气之外,太阳花还有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

(出示句子)“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绽放,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

“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短促,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太阳花顽强向上,生机勃勃、团结乐观的精神感染着人们。

5、你想对这些花儿说些什么?带着感情自由读9、10段。

6、作者被深深地震撼了,所以他发自肺腑地说:“太阳花的事业,这样兴旺发达,这样繁荣昌盛。“(课件出示这句话)

什么样的事才能称得上“事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升华。

这普普通通的太阳花身上所蕴涵的精神力量打动着我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具有太阳花精神的人有很多。他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比如雷锋、孔繁森、任长霞、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

如果采一捧美丽的太阳花,你会送给谁?为什么?把心里要说的话写在练笔本上。

板书设计:

中一片太阳花

1、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2、文章那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太阳花?

课后反思:

总第21课时 课题:《花之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教学重点:

理解“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读、想、议、读,体会课文第一人称和拟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练习法

自学法

朗读体味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总第22课时

课题:《花之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教学重点:

理解“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读、想、议、读,体会课文第一人称和拟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练习法

自学法

朗读体味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二、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三、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四、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五、总结全文。板书设计:

花之咏 一句话 一颗星星

大地的女儿

我是

朋友间的一份礼品 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 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课后反思:

总第23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花”字的成语,诵读《吴兴杂诗》。

2、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3、收集“花” 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以“花”为题进行阅读、积累和习作。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交流法

谈话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 我的摘录笔记。

(1)经久不衰、偃旗息鼓、短促……(2)湛蓝、孕育、啜饮……

(3)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4)……

交流一、二单元你的摘录笔记。

1、带“花”字的成语。

(1)读一读这些词语,观察他们的特点。(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语?(3)选用你理解的词造句。(4)你还知道那些带花的成语。

3、读《吴兴杂诗》,知道诗中描绘的是田园风光。诵读这首小诗并摘抄下来

课后反思:

总24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花”字的成语,诵读《吴兴杂诗》。2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3收集“花” 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以“花”为题进行阅读、积累和习作。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交流法

谈话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

一、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二1、读短文,标出自然段。

2、读一读短文上的小诗,说一说赞扬了兰花什么精神。

3、回忆本单元写花的文章,分别借花说明了什么。

4、小结:看似写花,实为映人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三、初显身手

四、课堂作业。课后反思:

总第25课时

课题:

《 语文天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花”字的成语,诵读《吴兴杂诗》。2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3收集“花” 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以“花”为题进行阅读、积累和习作。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交流法

谈话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教学过程:

一 交际主题:你最喜欢那种花?向同学们和老师介绍。二 交际提纲:注意交际时条例要清。三 交际方法:小组交流。四 笔下生花

1、审题 2、思考方法 3、逐题抓关键 五

学生动笔写作。板书设计:

你最喜欢什么花?

为什么喜欢它?

它有什么特点?(形、色、味)

从它身上或成长特点上,你受到的启发。课后反思:

第4单元:手

总26课时

课题: 《我们的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3(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结合生活,进行合理想象。教学难点:

体会人间美好的感情,生活的幸福、美好。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朗读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 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板书设计:

我们的手

是电线、是桥、是船、是小鸟 幸福

友谊

真诚

快乐

教学后记:

总27课时

课题: 《我们的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35(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结合生活,进行合理想象。教学难点:

体会人间美好的感情,生活的幸福、美好。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朗读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二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句,准备交流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 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板书设计:

我们的手

是电线、是桥、是船、是小鸟 幸福

友谊

真诚

快乐

教学后记:

总28课时 课题: 《一双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

朗读法

自学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课后反思:

总29课时

课题: 《一双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

朗读法

自学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总30课时

课题:《手上的皮肤》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

自学法

朗读体味法等 教学手段

仔细观察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搜集有关手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入新课。

1、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关于手的“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介绍给大家。(学生自由发表观察结果,说说对手的了解。)

2、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大家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信息,看来你们都

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们共同读一篇关于手的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读一读。

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总31课时

课题:《手上的皮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

自学法

朗读体味法等 教学手段

仔细观察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搜集有关手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方法。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41(2)进行“你问我答”: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

(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指名板书。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纹是否相同。

②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③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

小结: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三、布置作业。

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 《手指》。

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手上的皮肤

用途大、学问多 课后反思:

总32课时 课题:《 语文天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

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体会手指的用途。

3、习作。教学重点:

通过积累,了解更多关于手的知识。教学难点:

学会审题、会分析作文题。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交流你这一单元的摘录笔记。

3、指导学生在笔记中加入适当的插图。

二、读读成语

1、观察一下成语的特点。

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

3、选你理解的词语造句。

4、你还知道哪些带“手”字的成语。

三、初显身手

1、分小组,选择一种有趣的游戏。

2、合作完成游戏,另选一个有条理地记录下游戏的过程。

3、组员共同思考,用简单的、准确的词语概括每一

课后反思:

总33课时

课题:《 语文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

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体会手指的用途。

3、习作。教学重点:

通过积累,了解更多关于手的知识。教学难点:

学会审题、会分析作文题。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金钥匙的内容。

1、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记下不懂得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这些都是做批注笔记。

2、回忆这一单元此方法的运用过程。

二、用批注的方法学习“手指”

1、读文,用批注的方法自学。

2、交流学习体会。

3、朗读好词佳句。

4、这篇短文让你懂得了什么?

三、排演课本剧

要求:以短文为依据,进行再创造,形式不限。课后反思:

总34课时

课题:《 语文天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

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体会手指的用途。

3、习作。教学重点:

通过积累,了解更多关于手的知识。教学难点:

学会审题、会分析作文题。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审题

*——— 的手

*想象作文:五指兄弟

二、分析题目 题目一:

1、可补的题目范围很多。

2、思路。题目二:

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注意:想象要合理,要蕴涵一定的道理。

一、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 的手

选定题目——描述手的特点——选择事例加以说明——总结手的特点

*想象作文:五指兄弟

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智谋

总35课时

课题:《草帽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

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法 等

教学手段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等)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出示词语:湘西 贵州 蒋介石嗡嗡 侦察 葫芦 山土坊 匪军 丢盔弃甲

(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4.指导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

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总36课时

课题:《草帽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

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法 等

教学手段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齐读课题)

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1.了解故事起因。

49(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指名读——齐读)

②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③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心想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

(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

①军为什么会中计?说明了什么?

②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教师点拨: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第一课

郭风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曙天()

吹拂()哺育()舢板()

驳船()

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研读与赏析:

.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略

第二课

《筏子》袁鹰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瞭望未餍饕餮鹧鸪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磅礴简陋铆牢角逐

偌大惬意戛然蓦地矜持踊上清泠泠荡漾缠绵艄公揉出摇曳颤颤巍巍步履颠簸潸然

浸淫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一条大河》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清写作顺序,深入理解内容,把握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

赏析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生字:铆(mào)

偌(ruò)大

蓦(mò)地简陋(lòu)浸淫(jìn)(yí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

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怎样划分层次?

(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七、学习第二部分。、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壶口与龙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的语言特色。、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的语言特色。、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记:

《江之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

大海

生命、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的语言特色。、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第三课《春》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

捉迷藏

酝酿

应和

薄烟

黄晕

蓑衣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

盼春

第二部分:

绘春

第三部分: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下载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

    一点通教学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小学、初中、高中学科的同步教学视频,名师上优质课,学生轻松学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1《夏》 2《古诗两首》 3《密西西比河风光》 4《黄山松》 积累与运用(一) 5《冬阳•童年•骆驼队》6《唯一的听众》 7《学会聆听》 8《回忆爸爸》 积累与运用(二) 9《恐龙......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9 夹竹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2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2 课题5*迷人的青海湖教时 二(13)学习目 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

    六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CD、打......

    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六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青春放歌第一课 青春放歌 教学内容:(一)、学唱歌曲:1 、《拉起手》。(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XX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XX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第一单元好习惯 不懂就问 教学目标: 、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矛与盾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