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2 00: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第一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第二十九课《颐和园的长廊》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板书: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板书: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 绘画艺术

3、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美三绝 万寿山 昆明湖 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快速默读第8~10段。

B、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 “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仿写小练笔: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教学反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第三十课《女娲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探究质疑

1、出示女娲挂图。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2、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注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

3、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

分三步: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分四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

(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教师: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四、深入阅读,共同探究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问题: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学过或看过许多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榜》《嫦娥奔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明知道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还喜欢看,还那么吸引人呢?

归纳: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五、跳出课文,展开想象

1、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2、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

3、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读一读《风俗通》中的原文。思考: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教学反思:《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文字通俗易懂,但是,文字的表达效果却又是形象生动的,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准备在语言表达上做文章,通过对比,积累语言表达的感性的方法,再通过对比,把这种方法内化为学生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第三十一课 古诗两首

《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热

同学们,喜欢聊天吗?那我邀请你们去我的“聊吧”做客好吗?我想同你们聊得话题是战争,这可是一个大话题,感兴趣吗?你觉得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共同认识一位受害者。(出示照片)这是一位战后伊拉克的妇女,望着她的眼神,你想说点什么?

二、导入新课

1、战争留给人们的是痛苦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共同感受古代战争的气息吧。(板书课题)

2、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3、播放古诗。

这首是我们并不陌生,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你愿意把你收集的有关《出塞》的资料与我们一同分享吗?

简介边塞诗

你对诗人王昌龄了解吗?

4、小结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的“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代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评价如此之高,让我们走进《出塞》,品读《出塞》。(齐读)

三、感悟诗情

1、你觉得这首是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戍边生活?(明月边关图片)望着这轮明月,你会想到哪些带有月的诗句。(出示带有月的诗句)

2、关山月,伤离别。假如你是征人,眼望茫茫戈壁,漠漠黄沙;耳听呼呼风唳,胡笳悲鸣;边关烽火连连,将士守期绵绵。你心中会作何感叹?

3、思念家人,恨匈奴入侵,怨朝廷无能,叹将士可怜,盼边关安宁……征人的一切一切感受,都化作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萦绕心中的梦,到最后却都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征人在万里之外的沙场浴血奋战,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征人白发苍苍的母亲、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播放音乐。

5、引读: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征人有望回家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资治通鉴·唐纪》

这段资料可知征人回家的希望如镜中花,水中月,这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这样的渴望得到实现了吗?边关依然怎样?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的斗志如何?《从军行》将解开你我心中的疑云。

7、学习《从军行》

(1)播放《从军行》。

(2)你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从军行》吗?(出示资料)

(3)自由读,通过那一字一词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4)战士军前半生死,将军却美人帐下犹歌舞,难怪诗人盼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这两首古诗。读出你的同期、渴望及豪情。

(5)你觉得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五、拓展延伸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六、总结升华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展现了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彻云天,或愁肠寸断,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血战沙场……这就是边塞诗,课下请同学们多搜集,多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回到那金戈铁马、朔风呼啸的岁月,追思古人的情怀,聆听千年岁月谱就的一曲曲雄浑跌宕的边塞曲!

教学反思:《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另外还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示儿》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欢迎到我们家乡玩!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四个步骤:一是知诗意;二是解诗句;三是悟诗情;四是入诗境。我认为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学生理解了诗意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中悟出诗情,让学生真正的入了情入了境。特别是老师读让学生把诗的内容想象成一幅画面,将自己置身于情绪和意象之中时,学生和作者也产生了共鸣,把诗的画面想象的很贴切,叙述的也很生动,我从心理感到高兴,因为我的功夫没有白费。在朗读上虽然进行了指导,我认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会继续加强朗读教学的。

第三十二课《埃及金字塔》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你最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

简单板书:金字塔建在哪里?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建造的?有哪些神秘的传说?……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并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参观的先后顺序,想一想各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你想了解的关于金字塔的内容吗?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段,共享你阅读中的收获。

指名汇报阅读中的收获:

地理位置——尼罗河沿岸;数量——许多;大小——大大小小;历史悠久——四五千年的历史。

2、引读课文第1段。

(二)学习第2段。默读课文第2段,指名说:这段主要写了金字塔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课件展示图片。引读、齐读。

(三)学习第3段。快速浏览第3段,指名告诉大家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4段。

(1)指名朗读,想:作者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指名说方法。(记叙顺序:由远到近;描写方法:比较法、列数字法、举例法。)

(3)默读这一段,边读边勾画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同桌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胡夫”金字塔外观和结构上的特点。小结说明方法:作者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方法拉近了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的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写作中的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表现建筑特点服务的。引读、同桌对读、一问一答等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4段。读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在遥远的古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

(五)学习第5段。是呀,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齐读第5段。本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作者成功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走,我们也随他去了解了解,看看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成的。

(六)学习第6段。

1、默读课文第6段,思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指名说说建造金字塔的两种不同说法。

3、这两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是考古学家们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猜测呢?

(七)学习第7段。齐读第7段,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指名谈感受(相机板书:血汗 智慧 创造奇迹)

小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五、课外延伸,深化探究

1、关注金字塔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查找积累资料,下次我们再举行“金字塔新闻发布会”。

2、关注世界七大奇迹,查找资料,在课后完成一张手抄报,题目自定。

附:板书设计

埃及金字塔宏大血汗

精巧智慧创造奇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担任拓展的重责,而今天我让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带着他的伙伴去了解金字塔。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关于金字塔的资料,收上来后挑选不同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将他们的资料整理到媒体当中。在课堂上,让他们自主拓展,自主交流,为激发他们课后探索埃及金字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积累与运用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问句的三种形式。

2、积累名人名言。

3、能就自己读过的文章谈谈表达顺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5、能不拘形式地写出一次调查活动的经过或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教学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

2、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分组定好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路线、要做的事;组织学生用课外时间分小组按计划进行活动,并把活动的收获记录下来。

3、收集关于汉字发明的资料、故事、传说等。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三个句子,自由读这三个句子,读后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4、指名说: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三种句式?

5、小结:这三个句子相同之处都是问句,句末都有问号。不同之处是:第一句是疑问句,需要读者思考并回答;第二句是设问句,是作者自问自答,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三句是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手法,表达肯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强烈的感情。从这三个句子的比较中,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问句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语海拾贝

1、导语: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说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鼓舞或教育其他人的话语,这就成为名言。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名人名言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位名人说的话。

2、自读名言。

3、分小组进行名人名言对接比赛。(一组说名人,一组接名言,或一组说前半部分,另一组接后半部分。)

4、分小组进行比赛。(师说名人,小组生说名言。)

5、指名讲其中一个名人的故事。

6、自创“我的座右铭”,自我激励。(写在一张漂亮的纸片上,粘贴在班里“学习栏”。)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读对话。

2、同桌对读,互谈收获,全班交流。

3、谈谈你从学过的课文中了解到哪些表达顺序。

4、谈谈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有什么好处。

5、小结: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表达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还要注意文章的表达顺序。文章的表达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认真阅读分析,同学们一定可以把握得非常好的。

四、综合实践

1、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汉字的美吗?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这是汉字的形体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么美的汉字,人们是否规范使用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任务,调查规范用字的情况。

2、分组。学生自由组合,以5~8人为一组。

3、制订调查计划。

4、分组汇报活动计划。

5、分组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规范用字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

6、分组汇报调查情况。(汇报时,引导学生介绍清楚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哪些错别字、滥造字、乱用成语等现象。)

7、师生共同讨论应该如何改正,并如何向主人建议修改,要求他们尊重并善待汉字。模拟场景演示,师生共同评议。

8、学生向主人建议修改。

9、学生分组汇报主人修改情况。

10、总结:汉字的音、形、意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汉字之美,还美在它只对真正爱它、懂它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希望大家都能够沉醉在汉字的海洋里。

五、习作百花园

1、分小组回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2、小组派代表讲述活动的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3、共同讨论写活动的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结构。

4、学生自拟写作提纲,全班交流,评议修改。

5、学生根据提纲进行习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6、写完后修改,再有感情地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7、推荐本组的优秀习作到全班朗读,展示,并进行评议、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导语: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记录并推动着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就是汉字。据考证,汉字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此可以断定古汉字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文字之一。现在全球在使用汉字做交流工具的有近15亿人,可见汉字在传播人类文明,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魅力无穷的汉字是谁发明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一篇关于汉字发明的故事。注意,在读故事前,先要看清楚短文前面的问题和要求。

2、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故事,边读边根据要求批写。

3、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收获。

4、全班交流。

5、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汉字发明的资料、故事、传说等。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课时安排

25.七律·长征 1 26.开国大典 2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 28.毛主席在花山 1 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单元测试

25、七律·长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视频资料。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七律·长征》,导入新课。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教师相机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要求:从节奏、韵律的角度读出诗的韵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3、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四)、整体感知: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

2、讨论交流,说说诗歌大意。

(五)、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3、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收集毛泽东诗词,背诵欣赏。

2、通过课外书籍或网络收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开展“讲长征故事,学红军精神”故事比赛。

六、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腾越 南五岭

疾跨 乌蒙山 英勇无畏 巧渡 金沙江 乐观向上 飞夺 泸定桥 喜踏 岷山雪

七、反思

26、开国大典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词,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外宾、宣告”等词语。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

2、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盛大、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4、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5、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__;为__________而 __________。

三、阅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光明

六、作业

七、反思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3、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博大胸怀。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词和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2、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彭德怀总司令 朝鲜首相金日成

破格运回遗体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葬在朝鲜)毛泽东 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作业

28* 毛主席在花山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毛泽东同志在花山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资料交流

1、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自学质疑

1、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2、交流提出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还不能解决的暂时存疑。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碾米、沏茶、推碾。

(四)、三读课文,深入感悟

1、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2、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刚才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碾米

关心群众

送茶

依靠群众

推碾

同甘共苦

七、作业

口语交际·习作八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二、教学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名称。

二、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1、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2、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三、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四、拓展交流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提炼写作方法

1、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2、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1)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2)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3)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二、进行写作练习

1、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2、学生写,教师巡视。

三、作文讲评

1、选取好、中、差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

2、同桌互读修改。

回顾·拓展八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作好交流的准备。

2、搜集一些毛泽东诗词。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1、谈话导人: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2、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3、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4、全班交流。

二、交流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收获和运用

1、回忆本单元学习中你学到的关于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请同学评一评写得怎样。

3、说说你在其它文章、书籍中看到的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内容,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三、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1、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试着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

受。

①说说在这学期的课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②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具体谈谈吗?有什么不足之处还需努力呢?

2、集体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二、阅读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祁黄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再读成语故事,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3、分组讲成语故事。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wán diǎn xié dàn

药()庆()()定()生

zhān dǎnɡ bīn wěi

()仰()员 外()()员

二、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shuài()nán()cháo()

率 难 朝

lǜ()nàn()zhāo()

三、把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欣赏 样品 一首 飞船 朗朗的 炮声

检阅 高峰 一道 台灯 隆隆的 风声

攀登 音乐 一盏 新诗 呜呜的 笑声

展示 部队 一艘 水纹 呼呼的 哭声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万水千()四面八()排山倒()五颜六()

夜以继()端端正()情不()禁 原封不()

五、选词填空。

诚恳 诚实 诚信 诚挚

1、我们要做一个()的孩子。

2、人与人之间要讲()。

3、中英两国领导人的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4、毛主席告诉警卫员,跟群众说话的态度要()。

六、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举:A、提出; B、推选; C、全; D、往上托;往上伸。

举世闻名()选举()举例说明()举目远眺()

七、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楷书 甲骨文 小篆 金文 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鲸 生物 虎鲸 哺乳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按要求写句子。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场上爆发出一阵掌声。

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修改病句。

(1)仔细地端详着老师,发觉他老多了。

(2)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 许多王 老师的事迹。

(3)教授宣读并指导了我的毕业论文。

(4)那天晚上,全校师生在操场上开了一天的庆祝会。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

29.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3.交流学习情况。(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2)交流学习下阙。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

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教学反思: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新鲜的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

都能兴趣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在其乐融融的情境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其间闪现出不少真知灼见。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盛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在教学中,让学生勇敢地把自己奇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这个阅读的心理规律。

我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以再一次增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发生情绪的共识。韵味十足的配乐吟诵,增进了师生之间情绪的融合。在教师的示范、沾染之下,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能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20、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课后反思:

《围魏救赵》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绕道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故事赞扬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我在与学生共同商讨本课内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学生总也不能够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下来。尤其是课文中的四个地名:邯郸、襄陵、大梁、桂陵。学生更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以。究其原因,学生对当时的战略图在脑海中没有形成直观的概念,根本不知道几者的位置关系,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受到了大大的影响。那么当时的战略图到底是怎样的呢?自己竟也不能画出,问询了许多老师,众说纷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时难以定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找到了这四个城市包括齐国首都临淄现在所在的位置。邯郸: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襄陵: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市;桂陵: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临淄:现在的山东市淄博市。于是我在现在的地图上对以上位置进行了标注。

31.我爱你,中国汉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好课题 1.有关汉字,你们知道些什么? 2.板书课题:我爱你,中国的汉字。3.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带着感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汉字的爱,而汉字究竟可爱在哪里呢?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3.初读课文后,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找出课文最打动你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读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

2.全班交流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或句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动情)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活泼可爱的孩子,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汉字无比的喜爱)(3)“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不忍。你认为什么是属于汉字自己的快乐呢?

学习第二段:

(1)作者认为汉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独特在哪里呢?(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2)“‘日’这个字,使你感到热和力„„‘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读这几个句子,说说汉字带给了我们哪些联想。

你还从哪些字中联想到什么?

(3)“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任你尽情地飞翔与驰骋。”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书法家笔下的字变化无穷?你从中体会到句子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试着读出这样的感情。

(4)从段尾的反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自豪之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学习第三段: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如何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

(2)你怎样理解“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3)带着你被这些词所调动起来的情绪,读好第三段里的句子。学习四、五段:

(1)课文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作者对中国汉字的赞美)(2)理解句子“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汉字字数众多,汉字文化浩瀚壮观,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神往!表达了作者“无限钟情于汉字”的感情。汉字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在当今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情

(1)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面对这些可爱的中国汉字,你想说些什么?

(3)带着自己的情感,深情地读课题——我爱你,中国汉字!(4)带着你对中国汉字的爱,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让你书写的汉字也成为愉悦我们眼睛的精灵!课后反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刘湛秋的佳作,该文紧紧围绕着“汉字的魅力”,尽情抒发对汉字的喜爱、珍惜与赞美之情。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赞美它为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中焕发了青春。

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汉字。在教学中,我结合汉字六书中的知识,用简明的甲古文向学生展示汉字构造的艺术美。如:“日、月”是象形造字法,“霜、霖”是形声造字法,“林、森、休、男”是会意造字法,“上、下、刃”是指事造字法。学生初接触,兴趣极浓,再结合课文来读,来体会,同学们对汉字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而叹为观止,从而从内心中感到汉字的奇妙,读起来更有劲了,并主动课外延伸出对其他汉字的理解和感受。

随后,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机让学生感情诵读,相互评价。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竟自主成立了书法小组,纷纷买来字帖练字。看来一节课,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受益,更能让学生在课外延续,让学生终生受益。

32.闻名中外的“三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板书。(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

2.指名读1、2、14段。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四、细读文章,体味“三孔”的独特

因为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以“三孔”闻名中外;还因为它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所以“三孔”闻名中外。那“三孔”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建筑,让我们到文章里一睹风采。

(一)孔庙。

1.男女生轮读写孔庙的段落(3~8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围绕孔庙的古老、总体布局,以及作者用数字描写表现出建造规模的壮观和建筑者的技艺精湛,概括出孔庙的特点:建筑壮观、工艺精湛。

3.欣赏孔庙的课件,孔庙闻名中外,找找你感受到的孔庙最独特的句子,品读。

“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间。”“殿高31米多,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特别庄严雄伟。殿四周廊下有28根石柱,都是用整石雕成的。其中后檐和两侧的18根石柱,每根都是八面八角,每面刻9条团龙,一共72条,前檐的10根,每根刻两条盘龙,中间有一颗宝珠,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生动场面。”这两句分别对孔庙整体和局部的描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建筑的壮观、工艺的精湛、建筑者的不容易。

理解“精湛”“饱经沧桑”。

4.这部分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家共同交流解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如《尚书》、《论语》、焚书坑儒等。

(二)孔府。

1.默读写孔府的段落(9~10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孔府在今天共有楼、堂、厅、轩463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是家庙,西路是客厅;中路的前半部是官衙,后半部是住宅。”作者采用方位顺序展现孔府布局。语言简单,概括清晰。

2.孔府的特点是什么?(布局严谨合理)3.欣赏孔府的课件。(三)孔林。

1.小组内学习11~13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孔林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用笔勾画下来。

2.亲自来感受这个家族墓地的独特之处吧!欣赏课件。3.交流感受,孔林是延续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准备,为大家介绍。

2.播放“三孔”的课件,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六、课后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2.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主要反映中国文化,孔庙、孔府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为什么不可以将我国的古建筑只是渗透给孩子呢?有了这些知识,他们来到一个名胜古迹前,就不是仅仅走马观花的看客,就不是以景点门口照个相为满足的游客,更不可能是以刻上“到此一游”为荣的旅游流氓。(电视剧《西游记》捧红了九寨沟,教会了中国人每到一处就题“XXX到此一游”,绝妙的讽刺)相反,他们会成一个对中国古文化,或者小而言之对中国古建筑有一点点了解的“人”。

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应该让孩子收集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课文涉及到的古建筑名词,弄清楚它们的外形特征。这个过程

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要能够比较完整的了解,可能设计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行。这里边的学问就大啦!可以推荐几本书给他们看,愿意了解的就了解,没兴趣的也不强求,至少给那些潜在的感兴趣的孩子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大成殿“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这一句,其实可以发挥一下。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律不得擅用。(反观现今的仿古建筑,一律铺上黄色琉璃瓦,是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还是自认为得到官家的认可?)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这一讲,似乎就涉及到了封建王朝的阴暗甚至黑陋的一面了,与我们讲民族的辉煌历史不搭界。其实,知道古代文明的的弊端并不代表我们不热爱,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封闭的糟粕,现代的开放空间(对比),看清缺点是为了正视,而非仰望。有缺憾的历史,照样值得敬重;有瑕疵的文化,相比虚伪的崇高,更能赢得尊重。

圣坛即祭坛,若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化就是一堆瓦砾,弃之毫不足惜。只有对传统文化理解了,才能多些敬畏,少些破坏。

老师应该拥有处理教材的权力,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不排除将编者的意图进行拓展延伸。亦步亦趋的对话者是庸人,举一反三的对话者才是智者。防止过度发挥,只是要求我们偏离语文的航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所谓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应该有泾渭分明的界线。我们只是用教材在教,并非教好教材就可以了。只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出发点,我想,就应该算对的。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

导读课:感受伟人风采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远征、典礼”等词语。

2、背诵《长征》和《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3、走进毛泽东,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4、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是伟大的领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5、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2、注重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

3、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长征和毛泽东。

1.网络情境音画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征、毛泽东的生平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合作加以解决。

三、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七律》,小组汇报收获。

说说《七律》中主要有哪些地名?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

汇报:长征困难重重,毛主席把他们看做什么?这个写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开国大典》,小组交流汇报。

读《开国大典》,简单说说你对典礼的过程有了哪些了解?

文中的什么场面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读《毛主席在花山》,全班交流。

汇报:毛主席与群众交谈时都说了些什么?你对这些话感兴趣吗?

4.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小组交流。

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引领合作探究 1、学习的具体要求:

⑴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读文了解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先交流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长指派发言人,有不同意见的其它同学可积极补充,共同完善。)

⑵再交流汇报四篇课文展现的毛主席的光辉形象。

4.理解人物的光辉的形象

在文中找出相关文字,说一说,毛主席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选出自己找到的文字读给大家听。

25、七律·长征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视频资料。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七律·长征》,导入新课。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教师相机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要求:从节奏、韵律的角度读出诗的韵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3、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四)、整体感知: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

2、讨论交流,说说诗歌大意。

(五)、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3、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收集毛泽东诗词,背诵欣赏。

2、通过课外书籍或网络收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开展“讲长征故事,学红军精神”故事比赛。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词,会写外宾、宣告”等词语。

25、七律·长征 腾越 南五岭

疾跨 乌蒙山 英勇无畏 巧渡 金沙江 乐观向上 飞夺 泸定桥 喜踏 岷山雪

26、开国大典 主备教师 刘春青

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

2、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盛大、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

决。

三、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重点句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4、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5、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六、阅读第三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__;为__________而 __________。

七、阅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八、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光明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3、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博大胸怀。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词和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2、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彭德怀总司令 朝鲜首相金日成

破格运回遗体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葬在朝鲜)

毛泽东 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8* 毛主席在花山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毛泽东同志在花山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资料交流

1、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自学质疑

1、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2、交流提出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还不能解决的暂时存疑。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碾米、沏茶、推碾。

(四)、三读课文,深入感悟

1、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2、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刚才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碾米

关心群众

送茶

依靠群众

推碾

同甘共苦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测试卷

一、给下面的字注意。

莞 姹 嫣 艇

艄 雇 炽 犷

二、火眼金睛(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婉尔一笑()花团紧簇()应接不瑕()

耐人循味()熟视无赌()杉杉有礼()

冲峰陷阵()含晴脉脉()操从自如()

三、照样子,写词语。

甜(甜滋滋)急忙(急急忙忙)

胖()认真()

灰()痛快()

慢()马虎()

白()高兴()

笑()隐约()

四、把每组中与众不同的词语画掉,并填空。

1、教师 人们 护士 司机 工人 这些都是。

2、菊花 梅花 海棠 植物 仙人掌 这些都是。

3、火龙果 葡萄 西瓜 南瓜 香蕉 这些都是。

4、地球 火星 足球 月球 水星 这些都是。

5、火车 旅行 轮船 汽车 飞机 这些都是。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渔人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改变语序,意思不变)

2、小明要求爸爸原谅自己。(将陈述句改成对话式句子)

3、雨下得很大。(改写成一个比喻句)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写成一个陈述句)

六、分别用“严”字和“心”字组词填空。

1、为了()打击毒贩子,不管()酷暑,缉毒队员都毫不放松斗争,经受了()的考验。

2、我们青少年应该向社会献一片(),对自己的父母应有(),对同学要(),对朋友要(),学习上要()。

七、按规定的内容写话。

我能写一个描写夏天炎热的句子。

我能写一个形容人内心万分悲伤的句子。

八、给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

()云散了,雨停了,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照亮了大地。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

()一天下午,天色忽然暗下来,刮起了一阵狂风,要下雨了。

()窗外的杨树、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舒枝展叶,绿得发亮。

()我打开窗户,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空气像过滤过似的,格外清新。

()地上的水愈积愈多,汇成一条条小溪。

()雨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滨小城(节选)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1、短文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美丽的海滨小城的。

2、仔细读第1自然段,再回答问题:

① 从这一段的中心句,可以看出庭院的主要特点是。

② 用“ ”画出具体写庭院特点的句子。

③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试着读一读,你觉得哪个词语要读重音?请在它下面加点。

④ 第4句是个比喻句,把 比作了“红云”。

A、凤凰树的枝叶 B、凤凰树的花 C、小城 D、火烧云

⑤“开得那么热闹”中的“热闹”,意思是。

A、小城赏花的人很多 B、凤凰花很多

C、凤凰花颜色鲜艳,数量多 D、凤凰树下人很多

3、仔细阅读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这句话,再回答问题。

① 把这句话缩到最简:

② “一棵棵、一顶顶”可以换成“一棵、一顶”吗?为什么?

③ “撑开的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的特点,下面哪一个不是它所描写的特点?。

A、数量多 B、颜色绿

C、树冠大 D、形状像一把撑开的伞

十、作文

题目:“ 的公园”或“我的 ”任选一题。

要求:

1、确定写作顺序。

2、安排好材料,列提纲,作文。

第八单元测试卷的部分答案:

四、1~5画掉的分别是:人们 植物 南瓜 足球 旅行

1~5要填的分别是:职业 植物 水果 星球(或行星)交通工具

六、1、严厉 严寒 严峻

2、爱心 孝心 关心 真心 虚心

八、5 2 1 7 6 4

3九、1、庭院 公园

2、① 树多 ③ 要加点的词语是:满街满院 ④ B ⑤ C

下载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教案(范文模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教案 一、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七律.长征》:红军艰难、大无畏的精神。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青山处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范文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

    第八单元复习资料 词语 远征典礼委员协商外宾汇集按照预定排列波浪爆发诞生奋斗庄严宣告欢呼电钮肃立瞻仰肃静漂浮选举骑兵高潮次序光明磅礴拟定地域殉职奔赴尊重踌躇黯然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2012-12-23 15:36:38| 分类: 五年级备课|字号 订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沈庆英 时间:2012.11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小册子[范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小册子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 zong ( )使敌人的防守再严密,cha na( )间还是被解放军cui ku la xiu( )之势给攻破了。 2. 这里的天气太反常了,一下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 《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家乡的风景400字 我的家乡在恩施峁山,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一排排大树笔直地站在路旁,像一个个站岗的哨兵。 春天,红红的桃花笑红了脸。黄黄的迎春......

    二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 29《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简单了解张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重点词句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