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复习资料全解

时间:2019-05-15 02:4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复习资料全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复习资料全解》。

第一篇: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复习资料全解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 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 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 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 化

三个阶段:

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 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 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剧变的表现: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 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对西方 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 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 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 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⑤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 上”。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马关条约》签 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特征: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 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 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主要线索:共有两个主要线索,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二,在遭受侵略和奴役 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在不懈地探索,逐渐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近代化的历史进 程。

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①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为建立 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对内践踏民主共和和镇压民主革命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⑤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发生了转向,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探索史、奋斗史。

2、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3、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5、主要成果:推翻了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 立、改革开放),从而塑造了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二、三个阶段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 1949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1952年12月,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期。当时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仍占主导地 位。党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当时的 主要任务是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势 力,没收官僚资本,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第二阶段是1953年1月~1956年12月。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 路线,并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成 功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与此同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年底~1976年10月):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前期成就与失误并存。“文革十年”使共和国出现全国性大**局面。

⑴从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带有“探索”和“曲 折前进”两大特征。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 八大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但中国共产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 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不断滋 长。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的共产党努力纠正失误,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使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仍具前进趋势。

⑵从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文革”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毛泽东 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 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左” 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终于以党和人民的 胜利,结束了这场内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历史进入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尤其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祖国统一大 业成就显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为顺利 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借鉴。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认为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应该当是和谐的社会,进而提出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口号。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 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 统中央极权制”)。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 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 《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 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 时代意义。俄国通过历次条约,攫取了中国大片领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年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 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7、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8、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9、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0、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1、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 步蟾等。

14、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5、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6、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7、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18、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 阶级局限性。

2、洋务派及总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 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4、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 侵略的目的。

5、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 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 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 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7、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8、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9、《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10、《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1、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 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5、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 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6、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 《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 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7、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 第一次正面交锋。

18、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 代表作。

1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20、“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 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2、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3、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 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及五权分立思想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 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 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5、“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 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7、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 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8、“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骨干 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 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光复会等成立。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 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 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 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 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 83天后取消。并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 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时期特征;1919~1949年,是中国人民艰苦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历史。

2、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 继续侵略中国;国民党由革命到反动再到衰败,对外妥协投降,对内维系着与中共 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的关系,中共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官僚资 本主义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3、四个阶段.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一1927年7月)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开端,同时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极大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发展。

③1924-1927年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和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历 史。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中心 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突出的特点是国共 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高潮。

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8月一1936年6月):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 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逐渐走向合作;中国 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 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 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 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②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随着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日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 针,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 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 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 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 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 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③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 段。“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国的主张,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日本推行独霸中国的政 策,也促使华盛顿体系趋于瓦解。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 靖转向遏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 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 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 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⑶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①抗日战争经历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②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两党团结抗战的领导和前途问题的斗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在抗战中,敌后游击战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形势的变化密 切相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经过不屈不挠的八年抗战,赢得了这场空前的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③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 成熟的时期,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推翻国民党22年的统治,1949年9月新中 国的成立,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①国共两党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民主党派为争取 和平民主而斗争,而美蒋发动内战。

②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以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为结束标志。为争取和平民主产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积极促 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行战略反攻,主力决战,渡江 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旧民主主义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3、中国共产党产生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运动相结合的产

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

5、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关于社会主 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6、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 《新青年》)。

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阵地: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8、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 究社会。

9、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0、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12、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前,学生为主题,中心在北 京;6月3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13、早期共产党组织所办的工人通俗刊物: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者》;广 州《劳动音》。

14、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 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15、中国共产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的大会宣言中,强调了一大提 出的最高纲领,首次针对对本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 最低纲领。解决了个革命的对象和动力,分清了敌我。

16、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 的前身)。

17、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 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

18、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 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19、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因为大 会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0、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革命联盟。

21、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6个 月之久。

22、中国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 题。

23、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等北伐先遣军进入湖南,揭开了北 伐战争序幕。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

24、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年1月。

25、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领导。

26、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蒋介石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 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 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 的历史转折点。

2、“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3、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4、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 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 农参加。

5、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 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6、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 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 经济基础。

7、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8、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9、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大国。

10、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 为依托。

11、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 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 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3、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4、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 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 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 《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 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的开始。日本进而野蛮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 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 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 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 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 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10、“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 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 “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 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

12、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 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 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 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 产党的合法地位。

14、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 战役。

15、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 万余人,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16、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 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7、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 共、溶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 消极抗战。

18、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同年2 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曾经救援出被日军所困的英军 7000多人。

19、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 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0、《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反映了 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内容(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 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 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 众的生活。

21、《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22、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要不要发 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抗战。

23、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的新军和八路军总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1943年 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24、三三制政权与精兵简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 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 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纳,在各根据地实行。

25、大生产运动:为克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根据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 行,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芜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

26、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和阶段。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 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27、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8、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举动: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 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 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29、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 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 一。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下关惨案、李公朴、闻一多惨案等。

2、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 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 度,发展农业生产。

3、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 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 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4、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 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5、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 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 务》的报告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 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 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8、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领导人:宋庆龄、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 盟)。由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而来。领导人:黄炎培、张澜。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 民建)。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创建人:黄炎培、胡厥文 等。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 爱国人士。领导人:马叙伦。九三学社。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由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领导人:许德珩等。

9、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林彪东北野战军主打)、淮海战役(刘伯 承、邓小平、陈毅等中原、华东野战军主打)、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主打)。

10、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天险,摧毁国民党 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 灭。

11、政协《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12、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6年6月,其中1946年6月至 1947年2月打破国全面进攻,1947年2月至7月,打破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 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意义:⒈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和灭亡中国图谋。(中华民族进行的英勇斗争是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瓜分和灭亡中国的最根本原因)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⒊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⒋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2)教训:⒈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⒉必须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注意经济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提高。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意义:⒈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⒊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⒋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⒌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失败原因:A、从主观上看:⒈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⒉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妄图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的努力,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⒊没能正确对待儒学,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失败原因: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缺陷。⒉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⒊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封建式的管理。(3)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意义:⒈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⒉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⒊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2)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3)教训:⒈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⒉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争)(1)必要性:⒈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而且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⒊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2)正义性: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3)进步性: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三民主义学说: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要求中华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的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⑤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2)失败原因: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B、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3)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5)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⑴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⑵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⑶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⑴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的人民运动。⑵背景: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人民的强烈的反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面貌:⑴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⑵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⑶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⑴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⑵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⑶教训: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国名党政权的性质: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⑴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而决定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较弱小,手中没有政权,也没有足够的武装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些就决定我们不能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以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道路。⑵可能性: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相当力量红军存在3.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5.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⑴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实际上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⑵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⑶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土地革命战争的挫折:原因: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实行左倾的干部掌握了领导权。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病菌投掷器,活体解剖,慰安妇);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路线: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2)方针: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从资源上和战争性质上进行论述。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2、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质。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胜利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3)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⒊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⒋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国民党政权陷入包围中的原因:⑴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严重丧失人心。⑵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2)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救亡运动都失败了。(2)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第二篇:中国近代历史纲要2010修订版课后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

上编: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P19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P40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56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74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P95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122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139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168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下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700美元,分别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二)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

(2)改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里提出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两项:一是坚持毛泽东思想,二是发展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为标志,圆满地完成了;第二项任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为标志,也圆满地完成了。

(2)理论创新促多方面创新

我们这样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了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才有了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3)创新应以实践为标准

在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后,我们党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创新任务。党的十五大在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同时,又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里提出的是两项新任务: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二是发展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以来,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考验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开拓前进。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因此,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协调发展的历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原因:

第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去所取得的;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治党治国治军新经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取得的。

第三篇: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编复习资料

中编(1895-1905)

第一章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 第一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

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的三阶段: 酝酿发动期(1894-1898)发展高潮期(1898-1907)衰落尾声期(1907-1911)第二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

一、运动的目标:1905年由蒋智由在《新民丛报》中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目标。“自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面旗帜、一种思想武器。文学改良运动在反对封建旧文学以革新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以建设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文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运动的纲领:主要是由梁启超制定提出,包括: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这一纲领是紧紧围绕着其目标服务的。

三、文学改良运动的内容

1.“新派诗”:主要追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新派诗”与旧体诗的不同。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这样,“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2.“新文体”:继承经世派的新体散文,尔后又有所发展的一种新式散文文体。它从旧体文言散文的束缚中“至是自解放”,文笔“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捡来”,因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但这种“新文体”仍是从古文、骈文和时文中兼取句式格调,又杂以俚语和外国语法,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较适于表达新生活和新思想。它的开创者是康有为,继而成为“新文体”代表作家的是梁启超。

3.“新小说”: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盛行的“政治小说”模式,认为“于日本维新之运有大功者,小说亦其一端”,要求借鉴日本“政治小说”的体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及清末许多长篇社会小说,既是效法这种小说体制与格调的产物。

4.“新戏剧”: 提出以西方戏剧大师为法,莎士比亚、伏尔泰之风为中国剧坛之革命军。蒋智由更提出戏剧改良要多演“悲剧”,少演或不演“喜剧”:“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而沙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欲有益于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

其时,有志于戏曲改良的作家与艺人,不仅要求效法欧美悲剧大师,改良中国戏剧,并且输入话剧形式,演“文明戏”(一种穿时装、表演现实题材的戏剧形式),改良京剧等,蔚成风气。

第三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宣传并树立了文学进化观。

二、宣传并树立了新的文学价值观。

三、为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开山引路。

四、推动文学批评与论争的进程。

五、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的整理研究蔚成风气。

六、在创作上,文学各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进步意义的作家和作品。

第八章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

一、揭起“诗界革命”的大旗,奠定其理论基础。《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变革旧诗,形成具有“三长”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新诗。

二、“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新文体是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的一种明白晓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通俗文体。

◆新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古文的一种通俗文体。这种文体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三、“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

1.求新:新小说的政治功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2.小说的四种力量:“熏”:熏陶、感染。“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刺”:刺激,“顿”,突发而“骤觉”。“提”:指主体与客体感情的融合。

四、戏剧改良

宗旨:以西方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以西方戏剧为榜样。

模式:以中国传奇演绎外国故事。如“比武招亲”、“包公断案故事”等传统模式的运用。

五、“新文体”的特色

1.鲜明的政治倾向。例如《变法通议》。2.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例如《少年中国说》。3.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例如《过渡时代论》。4.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例如《少年中国说》。第四节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一、发动并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

二、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成就为文学革新运动增添了光辉;

三、介绍引进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革新运动指明了方向;

四、对“五四”文学革命,以及许多现代作家均有影响。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

一、诗歌理论

1.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诗外有事”是指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 “诗中有人”是指诗作中要有诗人自己的艺术个性。

诗人既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真实地描写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又能以真实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来艺术地把握这一切。

2.诗论主体:追求“新派诗”的理想境界。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阐述了对新派诗的诗境的追求:

第一,复古人比兴之体。

第二,以散文的手法写诗。

第三,选择新题材、创造新意境。

3.主张“我手写我口”的言文合一

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这是我国语言文学史上关于“言文合一”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4.提出名曰“杂歌谣”的新体诗

杂歌谣是一种篇幅长短不一,句式、字数多少不等,艺术风格多样的新体诗。

二、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

一)诗歌创作:《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

1.反映反帝爱国精神的“中日战纪”。《哀旅顺》、《冯将军歌》

2.记录五彩缤纷的域外生活。描写西方自然科学新成就。《今别离》四首。描写异国风光、民俗人情。《樱花歌》

3.反映民生疾苦。《邻妇叹》 二)艺术成就

1.黄诗长于叙事描写,出色地刻画艺术形象; 2.以文以诗,又力求诗与音乐的结合;

3.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造成清新活泼的诗歌气息。

第四章 康有为及其他维新派作家的创作

一、谭嗣同

1.谭嗣同诗歌创作——《莽苍苍斋诗》 1.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如《潼关》: 2.抒发凌云壮志的爱国心。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艺术个性:

诗风恢宏豪迈,壮丽遒劲,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第五章 “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 第一节 “同光体”诗歌及其诗歌理论

一、何谓“同光体”

1.“同光体”是近代宋诗运动发展到同光时代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最早是由陈衍在《沈乙庵诗序》中提出,以宗宋为主,不墨守盛唐。

◆同光体:指清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同光体之名源于陈衍的诗论,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咸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的同治并无着落,故改称“光宣”更符实际。这一派诗人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以陈三立成就最高。其它主要成员有沈曾植、郑孝胥、陈衍等。

2.“同光体”前后历经四十年,流派纷呈,主要有:江西派、浙派、闽派

代表诗人有: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其理论家是陈衍,诗论代表作是陈衍的 《石遗室诗话》。

二、“同光体”的诗风

1.学古风气比较浓重。“同光体”诗人多推崇黄庭坚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说,从古书中寻找创作灵感和源泉,这种陈陈相因,最终导致“同光体”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

2.语言佶屈聱牙,艰涩难懂。3.追求字句上的新巧。

三、“同光体”的诗评家陈衍 一)标举“三元”说。“三元”说是“同光体”的理论核心,也是陈衍的论诗重心。他在《石遗室诗话》中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所谓“三元”,即唐宋三位诗人(杜甫、韩愈和黄庭坚)所代表的三个时期。“三元”说为“同光体”宗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主张“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这是对何绍基所提出的“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结合”的发展。陈衍为标举这一主张,批判了严羽的“诗有别才,非关学也”的说法。

三)风格的多样性与时代因素。第三节 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

一、诗歌理论

1.主张诗贵性情,写诗要形象含蓄,重视诗的艺术性。2.强调“摹拟”,这是王闿运诗文理论的核心。

3.汉魏六朝五言顶峰论。王闿运认为五言诗是诗歌的顶峰,其他诗歌形式都以五言诗马首是瞻,同时他认为汉魏六朝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而唐代没有五言诗。这些论断是错误和偏颇的。

◆汉魏六朝诗派: 中国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王闿运提倡“摹拟”,平生创作都是致力于追摹汉魏六朝的诗篇。他墨守古法,不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倾向。汉魏六朝派诗人,一般都功力较深,不仅能摹六朝诗形貌,而且得其神理,故在诗界颇有影响。

第六章 清末常州词派

一、何谓“常州词派”?

1.“常州词派”:是清中叶产生的一个以常州籍词人为基干的影响词坛百年之久的词学流派。其创始人是张惠言。

2.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

1)最初是在反对江西词派萎靡的词风下产生的,张惠言是始作俑者,为常州词派奠定理论础。继张惠言之后,周济又发展了常州词派理论,巩固其推崇周邦彦的主张倾向。

2)谭献在理论和创作上对常州词派门庭又有所扩展,他以精绝凄婉的小词著名。和谭献一样,近代四大词人上承常州词派而下开清末词家之风气,特别是近代四大词人之冠的王鹏运,扩大了常州词派的格局和境界。

3)由于常州词派偏于形式和旧的风格,几乎不出拟古一途,在20世纪20年代走向终结,中国古典词体的发展道路,至此终于走到了尽头。

二、常州词派的特点

1.推崇周邦彦,重视比兴手法的运用,词的立意和格调较高,尤擅长写托物寄意的咏物词。2.创作上不脱拟古之病,又把比兴手法绝对化,片面追求词境的浑化,致使词旨隐晦,令人如索枯谜。第一节 谭献、庄棫

一、谭献:以词近变雅说与柔厚说为基石。著有《复堂类稿》,其弟子徐珂将他词论辑为《复堂词话》。

1.变雅说。谭献提出词近变雅的用意:一是要使词托体更尊,以更为高雅的词面表达深广的忧愤。二是强调词近“变”雅,它应托微物以极时变,讽政教以谏得失,但又须不失雅诗怨悱不乱的风度。

2.柔厚说。谭献用“柔厚”二字作为他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概括。所谓“柔”,就是要运用深微婉约,委曲以致其情的手法,去表现优美、软美的形象和意境。

所谓“厚”,一方面指蕴藉深厚,重立意,求寄托。另一方面,指语言庄雅、敦厚,而不流于雕琢曼词、破碎尖新。

二、庄棫:强调词寓意的模糊性,使词所表现的意绪、心态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与谭献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异曲同工。

第二节 王鹏运 况周颐

一、近代四大词人(清末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

三、况周颐:况周颐有词九种,合集为《第一生梅花馆词》,后又删定为《惠风词》,近人将其词论辑为《惠风词话》。

《惠风词话》是清末常州词派较为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况周颐在这部词话中,较详尽地阐释了得到清末常州词派作家广泛认同的审美原则——“重、拙、大”说的内在意蕴。

第七章 谴责小说 第一节 谴责小说的兴起

一、何谓“谴责小说”:是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28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提出的:“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二、谴责小说兴起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明了谴责小说兴起的社会原因: “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

②文化原因: “小说界革命”的推动使小说和政治紧密相连,促使许多作家投入谴责小说的创作中来。③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变:阿英较早指出近代媒体和小说发展的关系,他在《晚清小说史》中把“印刷事业”和“新闻事业”列在小说繁荣原因的首位。

三、谴责小说的兴起概况:1900年起,除四大谴责小说外,还有《宦海》、《市声》、《官场维新记》、《苦社会》、《邻女 语》等代表作。

四、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鄂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第二节 李宝嘉与《官场现形记》

一、《官场现形记》的思想内容:

①卖官鬻爵、升官发财是它揭露和抨击的重点。

②寡廉鲜耻、道德败坏是它抨击的另一主题。

③惧洋媚外、奴性十足是它批判的内容之一。

二、《官场现形记》的艺术特色:

①结构上深受《儒林外史》的影响。

②讽刺手法的运用。

③类型化人物形象。

第三节 吴沃尧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吴趼人的文学思想:

1.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小说是为了改良社会政治、社会道德、开发民智,强调以 “愤世嫉俗之念”、“嬉笑怒骂之文,窃自跻于谕谏之列”,对“社会种种怪现状”进行揭露抨击。

2.“寓教育于闲谈之中”,注重小说的趣味性。“盖小说家言,兴味浓厚,易于引人入胜也”。3.主张真实与虚构的统一。写历史小说要注意历史真实,不可乱加附会,但又不同于教科书,要有真实地虚构,要有趣味。如《痛史》。

二、小说思想意蕴

1.人物:反面人物:各色官员、洋场“才子”、军官兵勇、家庭妇女、娼妓、商人等。正面人物:“九死一生”、吴继之、蔡侣笙等

2.荒唐的世界—— 官场、商场、洋场、士林、市井 ①价值观的颠覆: 传统价值→ 交换价值 ②道德观的堕落: 儒家道德→ 官场“道德” 3.悲观色调:救世 → 厌世。

三、艺术价值

1.中国牌的丑怪写实主义。晚清谴责小说有系统地贬黜社会审美规则,混淆价值系统,并张扬小人当道的必然;它创造出一个丑怪奇异的世界,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所没有的。

2.小说的结构艺术。

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来结构全篇 ②内在隐含的结构层次 ③首尾联络、前后呼应 ④倒叙手法的运用

3.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苟才等 4.语言的诙谐幽默。如:吃烧饼 第四节近代谴责小说之《老残游记》

一、创作意向:1.哭泣2.醒世

二、作品分析 1.人物:

①老残 :作者的艺术化身——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性人物

身 份:江湖医生

性格基调:忧国忧民 侠义精神 自我牺牲 实干作风 ②“清官”形象 —— 酷吏本质

玉贤:杀人成性,草菅人命,诬民为盗 刚弼:自认清廉,主观武断,刚愎自用 ③其他官员形象 —— 庸官

庄宫保:皮里阳秋,官官相护,昏庸自私 2.侦探的奇迹:老残断案: 福尔摩斯 —— 活神仙 公共正义 —— 个人正义 美德 ——

邪恶

三、艺术价值

1.结构艺术:游记体小说:以老残的游历过程来结构全篇,即作者从济南开始,经过黄河流域诸城镇,再回济南府,将沿途所见、所闻、所做有机地安排在一起。

2.描写技巧:写人 写景

写音乐 写心理 3.语言特色:清新 流畅 优美自然 方言的运用 第五节 曾朴与《孽海花》

《孽海花》——19世纪后三十年社会生活的缩影

一、作者进步的政治立场

①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以霹雳手段,警醒二百年迷梦,扫除数千万腥膻”。

②赞颂革命党。孙中山: “天生异禀”,“而且不尚空言,最爱实行的”,“一位眉宇轩爽、神情活泼的伟大人物”。

二、传奇人物——赛金花

三、近代文化思想的体现

①高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②知识分子开始认识西方、学习西方。③文化的推移 —— 时间的层次。④揭露的大胆 → 慈禧。

四、思想缺陷

①非历史主义观点 → 帝后不和。②歪曲历史的逸闻趣事:如龚、顾。③抽象的革命党人,缺乏血肉。

五、艺术成就

1.结构艺术:珠花式结构。“伞形花序从中心干部一层一层的推展出各种形象来,互相连接,开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

2.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以历史为原型,几无不有所影射。”

①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心理刻画、对话和动作等。

②注意人物性格的流动变化。如傅彩云性格以出国前后为界的变化:温柔聪慧、体贴可人—— 干练爽利、泼辣狡黠。

3.语言是比较成熟的白话文体 4.艺术缺陷:

①人物有类型化的毛病。从塑造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衡量,成功或较成功的人物不是太多,不少人物一闪而过。描写“尚增饰”,也有类型化之嫌。

②全书意蕴欠完整和充分。小说本拟定写六十回,包括五个时代:“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和“海外运动”,未完。

第四篇:《国史纲要》复习资料

国史纲要

一、名词解释:

1、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商朝兴起,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 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大集团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4、春秋五霸: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5、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6.贞观之治: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

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7、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8、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二、问答题:

1、列举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王朝,并评析一个。

蒙古族建元朝。女真族建金和清朝。契丹族建辽,西夏

评述清朝:政治上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在西藏设立经平之前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实行同永不加赋,一定程度上使国家人民富裕。

文化上实习八股取士科举制,闭关锁国对外贸易减少,拒绝外来文化的流入这导致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平定了准格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清朝是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春秋到战国到秦汉,儒家学说的演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社会在怎么变?“独尊儒术”,并不是体现在字面意义上,独尊儒术,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名,多种思想为实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但是,儒家思想始终是过程的“根”,而像道家,法家,佛家等学派不过是“肥料,水分,空气”。当这棵“传统文化之树” 长大以后,站在这棵树前的我们的感觉是,“根” 还是那“根”,或许这根壮大过,现在可能老了,而“肥料,水分,空气”确是常新的。

从“独尊儒术”到“五四运动”跨度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融入每个中国人骨子里了,这是侧重说它影响力的深度。而儒家思想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了,侧重说它影响力的广度了。总之,它使中华文明五千年得以源远流长,也是我们国家在新千年伟大复兴的推动器。

但是我们在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同时,必须清楚,时代不同了,培养这种文化的“土壤、肥料,水分,空气”也不同了。我们要以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去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关系到现在的中国向世界人民所展现的形象,这关系到中国以后的何去何从。这甚至成为我们这个屹立世界的真正标志。

3、比较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宋辽金夏元民族矛盾激化比较这两个时代,观察中国历史进程中华世纪一次次的扩大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具体地分析本阶段的历史事实,我们发现本阶段在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与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各不相同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总体上讲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一次出现的国家大分裂时期,所以其政治特点始终是与国家的分裂与统一问题

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都是由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征所决定和影响的。具体地讲,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表现为:

第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长期不统一,又由各民族政权的并存逐步走向统一。第二,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拓展,纷纷为各少数民族所吸取,加速了边疆各族的进步步伐。

第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五,实行了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

第六,尽管两宋时经济较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繁,但两宋政权并未因此而富强起来,相反却呈现出积贫积弱的状况。

第七,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八,出现了一国两制的范例。

第九,是一个改革盛行的历史时期

4、比较宋朝和明朝两者政权特点

宋代对文官集团极尽优待笼络,文官犯罪,也往往从轻发落,甚至有所谓“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只要不是造反,无论犯的什么罪,严重的贪乌腐拜也好,严重的渎职也好,甚至犒劳过境的农民起义军也好,都能够免死,甚至稍微严厉的惩罚(比如刺配流放)都很困难。而明代则是另一番景象,对文官集团相当严厉,俸禄低的多半只能维持官员的基本生活开支,官员如果犯罪,无论是贪污还是渎职,往往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很少宽贷。

在宋代,皇帝有可能通过对文官的优厚待遇,而和文官集团中的那些“假士”,达成默契,结成联盟,并通过他们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而在明代,一个人即便当官,当官的那点利益本身实在微不足道,他实际上还是脱离不开其原有的阶级,原本附属的利益集团的支持赞助,这样官才能当得长远,当得稳妥,所以明代的官员本身势必就是其原先所属地方或者行业集团在郑府内的利益代言人,而并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官僚阶级。

所以,宋代的文官集团内有真士和假士,明代的文官集团内也有真士和假士。但在这两个朝代,真士与假士力量的消长,以及对政局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假如说宋代是败于假士,明代则是败于真士。

思考题:

中国对东亚文化有贡献为什么现在不被周边所吸引,反而敌对。

你认为现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文化还有没有必要?

在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对文化的伤害只是一段,并不是全部,前后都有:第一次伤害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伤害就是辛亥革命,第三次伤害,也是终点,是文化大革命,前后长达110年。这一个多世纪,是长时期的,有强度地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一种绞杀式的破坏。但是绞杀不掉,怎么弄也没把这文化弄死。反而是引进的东西到中国一定是不伦不类。,文化是第一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沟通的所有的系统都是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是用中国话沟通的,因此我国的发展与促进最终依靠的还是自己的文化。所以我觉得如果中国有一天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我们依赖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是其他的东西。

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方面,我们要予以继承和发展,加强思想教育,开展专题活动,回顾历史,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曾经的辉煌

二、你认为现在西方文化哪些是中国以前没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可以继承?

中国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的文化,而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已经建立了一种平等的文化。这种专制文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种文化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钳制言论,绝不允许任何威胁到专制体系的言论出现,中国历代都十分注重言论的控制,清代甚至大兴文字狱株连杀戮,人们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就是御用哲学,中国古代皇帝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御用哲学,因为其主张忠君忠父等,任何人有异端的思想都被视为大逆不道,拿这个哲学压过去。其实哲学既然是一种学问就应该让人辩论和探讨,这样才会越辨越明,可是御用哲学已经变成了皇帝专制的工具,任何人都不得挑战。第三个特点就是用人制度,专制文化永远喜欢选拔官员,这样官员就要唯上是从,对上唯唯诺诺,对下掌握生杀大权,不知执政为民,只知趋利避害。这样必然导致贪官污吏丛生,前仆后继,杀之不尽,解决办法是用选举制度替代选拔制度,这样才可以杜绝官员贪污腐化和庸碌无为。第四个特点是特殊利益,统治者利用专制文化理所当然地榨取大众利益,因此古代君王都拿荣华富贵笼络可用之人。对普通百姓而言,只能按照义务纳税奉养官员,却无权审核这些税收的用途。中国文化本来并不是专制文化,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那时中国没有统一专制的体系,因此百家争鸣为中国创建了丰富

多彩的文化,成为中国始终能够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中国的专制文化起始于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经过汉武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明代朱元璋和朱棣的大屠杀,清朝的文字狱达倒顶峰。”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专制文化正在慢慢退去,对待文化不能用革命的方法,只能潜移默化。我相信当中国文化摆脱二千年的专制文化的时候,中国才会有真正和谐的社会,成为强大、和平和每个人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国家。”

第五篇: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两对主要矛盾极其关系

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个人民大众的矛盾。关系:这两对这要矛盾极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持封建势力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般来说,当资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之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此案去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是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三、甲午中日战争

失败原因: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五、洋务运动(1861-1895)

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企业:上海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类: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 工艺学堂:北洋医学堂 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等 历史作用 :

第一、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为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第三、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历史口号:自强,求富

六、清末新政目的:为实现自救。七、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十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八、三座大山的重压: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九、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积极、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1919年

第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第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第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十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李达、李汉俊、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陈公博、周佛海。

十二、1922年7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三、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十四、八七会议

十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问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十六、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是什么

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十七、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十八、1937年7,7卢沟桥事变

十九、平型关第一次大捷 二十、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二

十一、根据地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二十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犯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二

十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康如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十五、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5年

二十六、辽沈1948,9,12-11,2、淮海11,6-1949,1,10和平津1948.11.29-1949.1.31三大战役

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二

十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二

十八、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内容作用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二十九、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战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十、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及社会矛盾的转变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

十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下载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复习资料全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复习资料全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一、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 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2、 中国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清时期3、 手工工场的特点: 出现了雇......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 1957......

    【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1840~1999年)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我于大二初秋之际选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课。十分感激老师备课的用心,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让同学对中国......

    中国近代影响历史的演讲

    中国近代影响历史的演讲 东方学院崔阳09国贸09844106 清朝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叶燮曾提出,“才、胆、识、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这里的“胆”......

    《散步》全解

    七年级上册教材全解 01 散步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精读时,你将学会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

    中国近代历史单元总结复习2

    中国近代历史单元总结复习第一单元(19世纪40到90年代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史实: 一:列强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清朝统治半殖民地化是原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代表的是广 大人民群众。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