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代历史单元总结复习2
中国近代历史单元总结复习
第一单元(19世纪40到90年代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史实:
一:列强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清朝统治半殖民地化是原因之一
1:侵略战争:40——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
强迫签定不平等条约,直接掠夺和夺取特权: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瑷晖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定条约》——内容和危害
70——90年代 A 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俄侵西北,英侵西藏,日侵台湾
B 80年代中法战争——《中法新约》 C 90年代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D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经济侵略: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地
商品输出:直接控制中国海关;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
资本输出:40——70年代: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70年代以后:争做债主;争夺路矿权;争相办厂
3: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
4::清朝统治日益半殖民地化
a清朝政局半殖民地化: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借师助剿;汉族官僚兴起 b签定《辛丑条约》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国人民是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力量,避免了中国沦为完全殖民地
40到70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英勇斗争
2: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3:太平天国运动和后期反对英法侵略军,洋枪对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东征,西征,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天京变乱,重新建立领导核心;太平天国失败
70年代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1:新疆,西藏,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
2:中越人民抗击法国侵略的斗争
3:爱国官兵抗击日本侵略,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 三:半封建社会形成——自然经济加快解体,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产生
1: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解体中国自然经济,使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鸦片战争后西方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通商口岸举办近代工业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2:洋务企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瓦解自然经济,刺激商品生产
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民用企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
3:19世纪60年代逐步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生产和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特点和阶级特点,资本主义产生的意义
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原因,表现,特点,意义
四:民族探索。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
40到60年代了解西方社会,历史的探索。
1:新思想的萌发: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人物和作品。
2: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学习西方,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0年代后中国人民探索从了解西方社会,历史到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90年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层面进入学习西方制度层面
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挽救民族危亡 问题分析;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为什么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英国是如何扭转贸易逆差的?结果如何?
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什么是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5: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棉纺织品未能在中国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8: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展
9:列强是怎样夺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有何影响?中国什么时候实现关税自主的?
10:洪秀全反清思想有何特点
11:评述《天朝田亩制度》(产生的根源,突出意义,未能实现的原因)
1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历史功绩是什么
1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政治有和区别
14:评价〈〈资政新篇〉〉
15: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
16:如何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
17:19世纪40到60年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表现是什么,面对急剧变化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是什么
18: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统治是如何走向半殖民地化的19:总理衙门设置的背景,职能,和评价
20: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
21: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标志 22:洋务运动的评价
23: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及原因 24: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影响
25: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特点和阶级特点,影响 26: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的区别和联系
27: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28: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
29: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中国战败的原因
30: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表现和危害
3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
32: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3:维新变法派与顽固派论的内容,性质,意义
34: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意义,教训
35: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失败的原因,历史功绩 36: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
37: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
38: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第三,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北洋军阀统治
基本史实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发展,中国近代化民主政治进程加快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A:《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根本原因)
B: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C: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思想基础)
D:革命团体广泛建立(组织基础)
E: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20世纪初人民反帝斗争,革命派武装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爆发
准备阶段:A 1905年同盟会建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各地人民武装斗争,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破产
爆发阶段:B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成立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果:
C 南北议和,1912年3月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夺取辛亥革命果实
3:辛亥革命发展
A 二次革命:为限制袁世凯权力,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宋案后二次革命爆发,失败
B 护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各省独立反对复辟,1916年3月取消帝制
C 护法运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国会,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4: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历史教训,说明了什么
二:中外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半殖民地化
A《辛丑条约》后列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加大资本输出 B 武昌起义后,一方面准备镇压,一方面‘中立’,扶持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C辛亥革命后利用中国政局动荡加紧侵略中国领土和主权:俄策化外蒙古独立;
英国策动西藏独立,划分非法的‘麦克玛洪线’;日本出兵山东,签定《二十一条》
2:中国封建势力黑暗统治
清末黑暗统治:A 清末新政(目的,内容,结果,评价
B 预备立宪(背景,目的,内容,结果,评价)
C 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A 建立:袁世凯1912年担任临时大总统,北京政府建立
B 阶级本质: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
C 反动统治:对内: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约法和国会
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复辟帝制
军阀割据混战,张勋复辟,破坏护法运动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发展原因:辛亥革命推动;人民反帝斗争;一战影响;实业救国思想影响发展表现:厂矿和资本增加;轻工业发展快;‘南张北周’发展的特点:短,小,偏,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发展的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转向新民主革命和中共成立创造了条件 问题分析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三位著名思想家的观点评述‘三民主义’纲领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区别和联系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结果和评价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的中立是虚伪的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的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目的,意义
任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失败,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比较清末立宪派与维新变法派
第五,六章
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产生,大革命兴起和失败
新文化运动
↘
十月革命影响
→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 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产生中共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无产阶级成熟↗ 俄共帮助↗
孙中山伟大转变 ↘
工人运动高潮 →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共产国际帮助 ↗ 冯玉祥北京政变 ↗
↙ 孙中山北上,国民会议运动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工人运动高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
↖ 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统一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两湖,江西,安徽 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 工农革命运动发展(湖南,上海)
↖ 反帝斗争胜利: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蒋介石: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
帝国主义寻找新的代理人 → 国民革命失败 ←陈独秀:妥协退让,陈汪宣言
麻痹群众
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叛变革命
↗ ↖汪精卫:武汉政府,限制工农运动
七一五政变
问题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影 3 评价前期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说产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共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和意义二七惨案为中共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产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之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关系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特点
五卅运动的原因,性质,意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意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出现的原因的啊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比较大革命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二篇:中国近代经济史期末复习
中国近代经济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要求:简单明了地说明该名词的主要内容、时间、特点等)每题6分,共5题
郑和朝贡贸易大帆船贸易海禁郑芝龙 马尔萨斯农牧过渡带伍连德工业化张謇通海垦牧公司汉阳铁厂同蒲铁路恰克图大盛魁 十三行伍秉鉴 条约体系盛宣怀
简答题(要求:列举与此问题相关的要点进行回答,简明扼要)
每题10分,共3题
1、简述明代以后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答案:
1、从明代末期开始,人口基数变得越来越大。
2、从明代末期开始,战争和饥荒对于人口增减的影响明显变小
2、简要分析近代商品型农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
• 商品性农业:面向市场生产 不以满足家族消费为主要目的 商品性农业的高度密集化劳动
近代中国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背后存在的问题
•采用了过多种植商品作物的种植结构,需要面对国际市场动荡的风险。
•拥入了过分密集的劳动力,单位工作日或单位劳动力的产值停滞或下降。
3、简要分析明代以后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4、为什么家庭手工纺织业在近代中国农村会长期存在答案: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耕织结合原因:
1、在家庭经济不宽裕和商品市场不发达的 情况下,解决家人盖被和穿衣的问题。
2、能够将家里的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
5、简要分析近代中国产业工人群体的出现对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影响
6、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具优势的商业城市
上海崛起的历史契机: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取消旧的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
上海贸易优势的成因——发达的水运交通体系
周边地区以吴淞江和黄浦江为中心的密集的水网
开埠前的走私贸易
分析问题:(要求:根据历史事实进行一定的论述,不可空谈)
每题20分,共1题
谈谈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是否是“闭关锁国”的(提示:可以结合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鸦片战争前与中国发生贸易接触的资本主义经济势力 明清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明清中国人探索海洋的努力 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封闭”和“开放”都是相对的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理解,明清的中国的确是“封闭”的,而且从明代到清代越来越“封闭”。
从亚洲地缘政治的经济的格局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构成了亚洲政治、经济合作的长远的、历史性的基础。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
定义:禁止商人和民众在官方许可的渠道之外利用海洋输送人员和物资。
洪武七年(1374年),取消广州、泉州、宁波的市舶司
下令沿海地区“寸板不准下海”,将适于深海航行的尖底帆船改为“平头船”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严格禁止使用番货,严格限制周边国家朝贡的人数、次数和货物数量
主旨:要维护这个新生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必须要尽量减少国人民与外国接触的机会。
清代的迁海:
时间: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
目的:防止沿海人民与台湾郑氏势力相联络
方式:从山东至广东沿海30-50里内,不允许百姓居住和活动。
明清时期的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象征着中国经济体的内部已经萌生出一种向着海洋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以及许多人奔赴海洋谋求生存的事实,都为中国提供了第二次融入新的世界体系的机遇。而且这个机遇一直延续了接近两个世纪。但是明清政府仍然没有正视这个机遇,反而用各种方式抵制与回避,使得中国终于又一次与一个以海洋为中心的新的世界体系失之交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对于近代中国商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商人群体的处境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可以结合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贸易政策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商人群体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来进行阐述)
材料分析:目前尚未确定,下周再向同学公布
第三篇:中国近代影响历史的演讲
中国近代影响历史的演讲
东方学院崔阳09国贸09844106
清朝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叶燮曾提出,“才、胆、识、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这里的“胆”,更是在强调人在社会交往中敢于说话、在大庭广众前敢于演讲的“胆”。
演讲作为一门口语艺术,曾经绵延了数千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名人名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年代,有种族信仰之分,才性禀赋之别,但是作为叱咤风云、各领风骚的历史代表、时代精英,他们都以演讲的真谛拨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弦,激励人们刻意进取,壮观前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语言杰作,导引人们审视历史,品味人生。同时,这些名人的演讲技法高绝,风格独具。要么高屋建瓴,气势逼人;要么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要么慷慨激昂,热烈奔放;要么低回舒缓,委婉急怨;要么奇序多变,机智敏睿;要么推理严密,华章显志;要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他们留下的一篇篇演讲,是历史音符,时代的证录,艺术的绝唱,文化的结晶
中国近代社会时局动荡,思想文化相当繁荣。这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了相当精彩的演讲。
三民主义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列强割据,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有志青年、爱国志士都在寻求救国良方。前有洋务运动,后有戊戌变法,但都相继失败,在这时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庆会上进行的一场演讲提出的“三民主义”,无疑为混沌中的中国送来一缕阳光。
三民主义是中华民国国父孙文所提出的政治纲领,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此纲领历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他多次对三民主义所作的表述,是有所改变和发展的。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十六次讲演的纪录。〈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重新
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他从1月到同年8月,作了十六次讲演以阐发三民主义,由黄昌谷全程速记,翻译.这是他一生宣讲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最详尽的篇章。
三民主义的要点如下: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
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以三民主义为纲,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1906年12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在这次演讲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我国民主革命的旗帜,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人物产生了深刻影响。纵然三民主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绝命演讲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民主革命主要分为两大派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党也进行过非常有意义的合作,但无奈两党之间的差异,技师是在《双十协议》之后,国民党反动派人在暗杀一些爱国分子,在此过
程中李公朴先生牺牲了,众人愤慨,在此情况下闻一多先生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最后一次演讲》。
”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民人民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 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语言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是闻一多先生富有激情的演讲激起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国民党反动派才没有继续嚣张下去。国民党虽然暗杀了闻一多先生但是也无法减少先生演讲的影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概是中国最著名的口号了。在中国无论你问谁,他们都会表示听说过这句话。这句口号诠释了“中国梦”,它的目标就是重振这个国家曾经拥有的实力与繁荣。60年来,国家提出了许多口号,这句话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充满自豪地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是对孙中山在1894发出的“振兴中华”呼喊的回应,是一个民族积聚已久的内心的声音。“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到„中国人从此站起来‟,这句震撼世界的名言事实上具有宣言性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副主任卢洁说。
“民族独立是新中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当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才会是那样的激动人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说,“它是新中国此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有了这一条,才谈得上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自主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和新社会,才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预示着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60年来最具号召力的口号,正是这次演讲很好的激起人民投入新中国的建设热情。演讲的魅力由此显现。
巩固世界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迅速发展,对外交往也逐渐增多,外交成为关键。但在此时许多亚非国家认面临着殖民的威胁,为促进亚非国家的独立,万隆会议在此时召开。这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推进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积极发展意义重大。
万隆会议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召开的。在29个与会国中,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参加美国拼凑的《马尼拉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国家,有中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有与我建交、对我友好的国家,有未与我建交、对我不友好甚至敌视的国家。这些对会议的顺利进行带来难度。尤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为维护旧的强权秩序,千万百计进行干扰和破坏活动。虽然多数国家坚持反帝反殖的正义立场,但也有相当部分国家宣扬西方观点。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轨、步入歧途和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关头,周总理先后发表了三次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演讲,并在会下广泛而深入地做工作,以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合情合理的切实主张、亲切友好的坦诚态度和妥善解决问题的客观公正立场,感动了与会者,赢得了人心,连有些对我不友好的国家的代表也为之心悦诚服。周总理在会议上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的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提出的反帝反殖、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新兴国家的和平等国际地位、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主张,成为与会者的普遍共识和会议的基调。这为会议取得历史性重要成果,为万隆精神和“十项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黎巴嫩代表团团长当面称赞周总理“在会上的每次辩论中都获得胜利”,“取得比任可其他与会者都要大的成功”。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
演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富有激情、适时的演讲的效果更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演讲的作用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正是演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
第四篇: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叶飞的工作汇报时说反冒进的人强调稳妥。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对反冒进的人,办法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提出新的口号,使他们无法稳。“冒进”是他们反对“跃进”的口号,我们要用“跃进”“代替”“冒进”,使他们不好反对。这就很可以说明,大跃进名词的由来也直接与反“反冒进”有关。其实,早在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了大跃进思想的萌芽。在这一年7月和10月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共七届六中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人为地掀起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应当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在有关八大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提出,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长期计划指标,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纷纷上马,“各方面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出现了急躁冒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冒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前奏。
这样急躁的心态不就是需要时间降降温?需要时间平淡一下?
此外,除了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感想外,也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
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
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
第五篇: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我于大二初秋之际选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课。十分感激老师备课的用心,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让同学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老师很是用心的找来许多短片让学生观看,几乎是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纪录片观看。比如“复兴之路”等。在我选此课程的时候,我知道中国共产党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一节课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有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大跃进”事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事件,中国便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至少30年,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绝对的。因为他排除了这些事件是历史走势的必然性,它没有“早知道”“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性的话来庇佑。是福是祸不是单单从结果而概括出来的。他应该从选择的这条道路后的一系列“多米诺”效应推断出的。如果真要说如果,如果没有“大跃进”事件。中国百姓还沉浸在假象的欢乐之中,中国百姓仍被一种急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侵蚀着,在那一次时间后,表面上一切归于平淡,但如果深思其中的利弊,也不见得全是坏处。被暂时击败的中国人民陷入沉思,归于理性。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之路,开始思考完完全全的工业大国是否适合于我们,开始思考“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壮志豪言“是否过于浮夸?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叶飞的工作汇报时说反冒进的人强调稳妥。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对反冒进的人,办法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提出新的口号,使他们无法稳。“冒进”是他们反对“跃进”的口号,我们要用“跃进”“代替”“冒进”,使他们不好反对。这就很可以说明,大跃进名词的由来也直接与反“反冒进”有关。
其实,早在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了大跃进思想的萌芽。在这一年7月和10月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共七届六中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人为地掀起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应当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在有关八大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提出,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长期计划指标,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纷纷上马,“各方面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出现了急躁冒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冒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前奏。
这样急躁的心态不就是需要时间降降温?需要时间平淡一下?
此外,除了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感想外,也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
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
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