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复习总结
中国现代史(历史八年级下册)
【考试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共同纲领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开国大典的史实
北P3: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P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
北P4: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四、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原因:1.威胁中国领土完整2.干涉我国内政3.朝鲜请求支援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2.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3.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等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北P1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没有土地受尽剥削,生活得不到温饱,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要进行土地改革。
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试说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北P20: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
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革命政府的搜刮。
2.多年战争的破坏。
3.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二)原因: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成就: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
2.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辆汽车
3.1956年,飞机制造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1954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7.1958年,宝成、鹰厦铁路建成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
目的和形式:组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则:自愿互助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方法: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二)手工业: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一是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二是调动了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工商业
形式:公私合营
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北: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四、中共八大
为加强党的建设,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8—1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错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
严重困难。
五、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
{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
【考试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十年“文化大革命”**积累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央主要领导人“左”的指导思想,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等,“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
内容:北P39: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7年10月,中国恢复高考。
二、民主和法制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
1950年土地改革;1953年农业合作化;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北P4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3.国有企业的改革
原因:政企职责不分,吃大锅饭。企业没有自主权
改革从三方面进行: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共产党领导
2.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考试说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一国两制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就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国家: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
两种制度:有利于保持原有的经济状况
三、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北:1997年7月1日,中英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意义: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2.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四、海峡两岸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2.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也就是“九二共识”
3.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互访。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考试说明】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四大海军舰队的建立: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1971年导弹驱逐舰;1974年第一艘核潜艇
50年代建立空军
1956年歼5型歼击机
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北P76: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成员:受到殖民压迫的亚非独立国家
主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
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谟求发展。异:指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同
四、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北P8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中美建交的史实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式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北P80:1971年尼克松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再次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0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六、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89年。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举行。
【考试说明】科技、教育与文化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北P42:“两弹一星”。“两弹”即原子弹和导弹。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北P65:袁隆平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1990年,亚洲运动会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考试说明】社会生活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北P8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正在向文明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第3课 收复新疆
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 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第7课 戊戌变法
1.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2.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第8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2.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11课 北伐战争
1.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3.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2.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2.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1.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1.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3.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复习材料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共同纲领》 ;采用公元纪年;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旗:五星红旗。
二、1949.10.1举行开国大典。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委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现代史。1950.10进军西藏,1951.5西藏和平解放。1965.9西藏自治区成立。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1、整顿经济秩序措施:打击银元投机;敞开供应,平抑物价;统一财经。整顿经济证明:人民政府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毛主席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2抗美援朝: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干涉朝鲜,入侵中国台湾海峡,轰炸中国东北。1950.10.志愿军开赴朝鲜。邱少云,黄继光等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体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3、土地改革: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过渡期总路线:1.1953年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简括为“一化三改造”2.主体:工业化 3.“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执行,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底超额完成。
二、“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3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4年9 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课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一、三面红旗:
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但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大跃进:在农业上发起,后扩展工业领域“大炼钢铁”。
3、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则: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二、国民经济调整:
1、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2、1964年底1965年初在三届人大上,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共和国的脊梁”:
1、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第6课 文化大革命
一、时间:1966.5开始------1976.10.6粉碎四人帮结束,长达10年内乱。
二、1971年林彪叛逃,客观上宣告文革破产。第7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
2、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3、意义: 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此全会揭开序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
2、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
3、中共十三大:1987年(1)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系统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确立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4、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5、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一、农村改革: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省份:安徽。
4、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坚持集体经济。
5、方式: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城市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
2、国企改革第一步: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的探索与试点。
3、国企改革第二步:提出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国企改革的第三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9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一、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
上海,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带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C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
1.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2.1979.7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7.3对《刑法》作了修改,1997.10.1施行至今。3.1986.4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4.1987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12课 民族区域自治1、22我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顼基本国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国家统一领导。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
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后又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自治区。
4、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
1、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1984.12.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7.1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一次成功实践。
三、1987.4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 《联合声明》 1999.12.20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又一次成功实践。
四、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14课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之
一、海、空军的建设:
(一)背景: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隅顽抗;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华实行军事包围。
(二)海军:
1、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2、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3、海军有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三)空军:1949年8月组建第一支飞行中队;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四)海、空军相继建立的意义: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有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导弹部队: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2、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
3、战略导弹部队的任务:战略核反击。
4、中国发展数量有限的战略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新时期我军战争准备的基点: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因此要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军队
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2)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3)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获得圆满成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翻开中国外交史新的一页。
三、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原则:三个联合公报。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
2、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建交的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1979年
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1982年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
第16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国际关系显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创立,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同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二、冷战结束后,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为此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沙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氢弹爆炸成功。标志我国跨入核先进国家行列。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
二、1965年9月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三、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四、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提出跟踪世界水平,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被称为“863”计划。
五、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196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到2000年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计算机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义务教育:
1、建国初期“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77年,在邓小平主持下恢复高考制度。
第20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文革”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文革”期间:文艺备受摧残。
3、改革开放后:文艺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1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3、27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
4、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
三、根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1、劳动就业突出的表现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2、就业制度的变化:从“统包统配”到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3、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关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5、新时期,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落实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
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
3、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复习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9。(2)地点:北平。(3)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土改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0年冬,全国开始进行土改。
(3)结果:到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一五计划的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4、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的部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4)抗美援朝的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①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荣誉。
专题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3)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模范人物及事迹:
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2、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当时,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时间:1966--1976(10年)
3、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专题三:改革开放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
2、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
2、召开地点:北京;
3、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目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内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①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②农村改革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率先改革的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④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2)城市的改革:①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②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对外开放
(1)原因:是为了引进外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对外开放的举措: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②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③成立海南经济特区。④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4)结果: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他 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党的十二大,他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十三大,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6、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
专题四: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2、建议的提出:是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的。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4、实行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党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做出的努力:
(1)政治:进一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济:帮助他们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民族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文化:支持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西藏问题:
1、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西藏和平解放说明了什么: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2、西藏的巨大变化
(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007年入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业和经济的发展。
3、感想: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西藏的经济迅速发展,藏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宗教信仰得到尊重,**集团企图搞“西藏独立”和抵制奥运,不得人心,必然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1、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目的: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5、“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一国两制”首先成功运用解决香港问题。
三、香港、澳门回归
1、时间:
(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今年是澳门回归10周年。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台湾问题
1、党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的事件是: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3、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作出贡献的两个民间组织是: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专题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成立,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进来的。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二、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
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苏联。
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①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②作用: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关于周恩来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他总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和外交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他善于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寓刚于柔,寄理于情。他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既能从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他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
(3)中日建交:1972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
①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②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③意义:这次会议是至今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组织)。
专题六: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①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②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③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3)感想:为我们国家的强大而自豪。同时也为那些为了原子能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4)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应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学好本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袁隆平培育出粘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
(1)内容: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建议下,我国提出了“86
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原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搞高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缩小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等我国经济发达后再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就会丧失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等;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
4、网络技术的运用:
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二、教育科学文化:
1、教育:
(1)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
(3)1989年10月,我国实施“希望工程”,根本原因是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严重。
2、文学:
1956年,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3、体育:
(1)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2)在第23届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3)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4)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5)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首次名列世界第一。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复习学案
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学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1、背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2、时间:1840—1842
3、爆发标志: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
4、战败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
5、结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启示:落后就要挨打!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860年;主凶:英、法 帮凶:俄、美
3、列强的罪行:<1>英法——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程度。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根本原因);②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2、爆发标志: 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3、建立政权:(1)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2)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巩固政权:(1)经济上: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军事上: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
5、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
6、结果: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②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④战略上的失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启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8、意义/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鼓舞了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4课 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主要活动:(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c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第一个),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布局、汉阳铁厂(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7、★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不触动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教训、启示:地主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辽东陆战;
3、结果: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4、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1895年。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有利于资本输出,最能体现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增辟通商口岸(侵略势力深入内地)等。
5、★影响:P3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经过:a、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c、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 P35
4、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
5、★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P36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运动(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4)口号:扶清灭洋(5)结果: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英,法,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2)结果:1901年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廷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拆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3)★影响:P4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课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1905年,日本东京。(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
3、辛亥革命:(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2)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4)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4、★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P46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教训及启示: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9课 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2、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皇帝梦的破灭称帝:(1)1913年制造宋教仁案,引发二次革命(1913李烈钧江西湖口誓师讨袁)(2)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修改《总统选举法》(3)1915年公然宣布恢复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称“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基。
(4)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5)皇帝做到第83天,四面楚歌的袁世凯不得不宣布撤销帝制,不久即在绝望中死去。
3、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封建主义不够彻底,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袁世凯复辟帝制很快失败说明: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注定会失败。
4、军阀割据混战:(1)原因:袁世凯死后,各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争权夺利。
(2)主要军阀: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张作霖为首的奉系。(3)影响:军阀之间连年混战,肆意搜刮,民不聊生,阻碍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旗帜、口号、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4、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
5、★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P57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文化)
第11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意义: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4、中共一大的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3〉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4〉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
5、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12课 北伐战争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2、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3、北伐战争:〈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3〉主战场:湖南、湖北。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孚主力。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4〉结果:北伐基本胜利(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5〉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3课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开展秋收起义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第14课 红军的长征
1、红军长征的开始:(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3)路线: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遵义会议:(1)内容:批判了党中央领导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意义: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精神:艰苦奋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中国政府政策: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伪满洲国建立)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局部抗战的兴起: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抗战的开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组织抗日游击队。
3、日本制造的华北事变和《何梅协定》的签订及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使华北危机达到了顶点,在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进行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4、西安事变:(1)背景:A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B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张、杨出于爱国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蒋联共抗日。D蒋拒不接受,并亲临西安督战。(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3)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16课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2)影响: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阶段。(3)英雄壮举: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
2、国共再次合作:共产党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7年9月22日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过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1937年为逼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这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表现了中华民族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17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2、保卫大武汉:全国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宣告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令国际舆论刮目相看,对盟国的抗日斗争是很大的鼓舞。
第18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八路军林彪指挥一一五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全国抗战起来,共产党确立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全面抗战路线。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延安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游击战争的开展,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3、百团大战:(1)指挥:彭德怀(2)原因:为粉碎日军的“囚笼”和扫荡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3)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4)经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5)意义:P110,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全民族坚持抗战:(1)表现: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2)代表人物:宋庆龄、卢作孚、陈嘉庚等,少数民族抗日及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和东北人民。
2、中共“七大”的召开:(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2)意义:为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3、抗日战争的胜利:1944年夏解放区军民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中国抗战胜利结束。1945年10月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胜利的原因:A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团结抗战。B中共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D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20课 全国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1)目的: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为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谈判的目的: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2)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人民解放战争(国共内战)(1)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1946年6月,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国性内战由此开始。(2)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3、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时期:1947年6月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目的: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人民解放战争的人力、物力支持。(2)概况:1947年10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3)结果:到1948年秋已有1亿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4)意义:土地改革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2、战略决战:(1)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2)概况: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淮海战役(徐州为中心)、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3)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主要力量,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居。
3、解放南京(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
第22课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产生;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短暂春天”;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2、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的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抵制外货”爱国思潮的鼓舞推动。
3、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4、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习俗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改称呼(先生、君、同志),变礼仪。
第23课近代教育、大众传媒与文艺
1、新式教育:洋务派兴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等,培养人才;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诏准建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座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清政府被迫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动为新的教育体制的推行扫除了最大障碍。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刊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文学艺术的成就:(1)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新文化运动中,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茅盾《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3)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年代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4)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作画提倡“尽精微、致广大”,融合中西方画法于一体。擅长油画、中国画、素描。油画《田横五百壮士》、《愚公移山》“中国近代绘画之父”。(5)齐白石:擅长画花鸟虫鱼,画虾一绝(补充)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近代娱乐方式:照相、电影。詹天佑和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设计出了“人”字型的路轨。侯德榜:撰写《制碱》探索出了新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编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是他译著的书中影响最大的,书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论的思想。
宜春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2.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人,给整个世界.”华莱士评述左宗棠的历史事件是()A. 创办福州船政局 B.收复台湾C.创办轮船招商局 D.收复新疆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4、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是()A.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
B.戊戌变法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 C.辛亥革命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D.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6、下图是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中国的某次战争的进军路线示意图。读图判断这次战争是()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解放战争
D.甲午战争 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7、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8、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 还会做”这里,他所说的“1936年发动的事变”是指()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三事变
9、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0、“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人的一种救国梦。下列人物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梦想的是 A.张謇
B.谭嗣同
C.林则徐
D.陈独秀
二、辨析题,正确填T,错误填F,每小题2分。
11、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于1840年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2、在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
三、综合题,第13题4分,第14题4分,第15题8分,共16分。13.(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六盘山,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伟大空前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毛泽东
(1)材料中的“远征”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导致这次“远征”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次“远征”的特点。(2分)
14.(4分)阅读下列材料: 宜春八中八年级历史学案
材料一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材料二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标志,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改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1)材料一歌词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为什么说这场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分)
(2)材料二为什么说“1921年是全新时代的开端”?(2分)
15.(8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的潮流,走向近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1895年)《纽约时报》 材料二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中国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因为到1945年······中国已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教授柯伟林
材料五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出上述评论的?(1分)
(2)根据材料二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黑暗依旧”?(3分)
(3)结合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说说1945年中国能成为“名义上的大国”的主要原因?(1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正确革命道路”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兴起并发展的?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至少写出两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