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学情因素
高中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学情因素
最近听了几堂高中语文公开课,几位老师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让听课的我颇受启发;同时,他们各自在课堂上所表现的对学情的把握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针对学情来备好课、上好课,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背景
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会经常采用竞赛、抢答等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热闹、活泼,学生参与度高,但是不禁会给人一些疑惑,似乎学生反应得太快了,是问题设置得太简单、肤浅,还是学生没有沉下心来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深入地思考和品读?语文教学的审美乐趣和思维、探究的乐趣是否在这样的热闹中丢失了呢?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其心智也在成熟,我们总让他停留在低幼的阶段,有一天他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
从身心规律上说,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喜爱趣味性、游戏性的教学方式,所以,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是有很大差异的。到了高中,所学内容也更深、更偏重于思辨性,这时,老师一方面不能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教学内容上,另一方面又不能一下子把内容拔得太高或挖得太深,而让课堂陷入沉闷与无趣。语文教学不能过于追求热闹,因为好文章是需要用心去品读、去涵咏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手段多样、鲜活的同时,也要明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有内涵、有思想、有美感的东西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老师有义务带领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磨炼思想。
从学科规律上说,针对一些需要投入深沉情感或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更不能去追求所谓的热闹,从而破坏了好文章的情感美或思想魅力,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学会深入思考,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学生的预习情况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某一篇课文时,都会布置学生预习,但是学生是怎样预习的,到一个什么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得好与差的情况,恐怕我们的了解往往是很笼统或很零散的。而这些参差不齐的情况往往会制约我们的教学。其实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预习,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做不同的要求。对必须预习的课文,应该有具体的要求,列出条目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完成,老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否则,有的学生只是读了一遍课文,但却借助参考书(不主张学生用有详解的参考书,更不允许学生提前去看参考书,这会导致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这些书的解读,生吞活剥,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将课文学了一遍,这就会导致课堂上有的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又觉得没意思。还有一种教法就是不要让学生预习,就像在考场上一样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课文,让每一个学生完全充满新鲜感地进入课堂学习、思考状态,这种先入为主贴“标签”式的学习,有时候更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三、学生的课堂表现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需要老师精心准备的,在备课时老师也必然会有对知识、教学环节进行预设,这是必须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在上课时机械地按程序走,更不等于学生的想法和反应必须跟老师拟定的“答案”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考虑到教学的生成性,打造动态课堂。
具体而言,一是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或提出的疑问临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思路,包括在难度、容量方面的取舍,比如,学生的探究活动如果开展不起来,是哪里卡壳了,老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二是能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比较中肯而又较为开放的评定,不能“唯标准答案是从”,还可以就学生的回答引出一些新的内容或思路。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老师走向了另一些误区,要么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面对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缴械投降”的消极做法,而导致课堂失控;另一种就是学生答什么都说“很好”,这种无原则、无判断的赞美,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不负责任。
四、学生练习反馈的情况
学生的作业,特别是考试,是最能反映学情的信息来源。老师必须重视练习或试卷中表现出的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审题的情况、习惯的问题、答题技巧问题,在讲评练习或试卷时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对于毕业班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学生的不同层次
同一个年级有班级差异,老师在面对不同班级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肯定要有所不同。而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其实更能考验老师。我们一般主张要面对大多数,优先解决大多数学生不明白或急需掌握的知识,然后才是针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内容,这在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课堂上要有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讲解和突破以外,课下的单独辅导或交流也是弥补课堂不足的办法。
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规定上(主要是作业布置上)也是可以区别对待的,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本学科的知识层次并无明显的梯度,而学生也不大愿意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时,也许可以在完成的宽严度上灵活处理,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完成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任务,而对基础相对较薄弱、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在量上、目标上可以打一些折扣。这一点,有时在个别交流中更好操作,比如,推荐给不同学生读的书,写作上要达到的量的要求、层级要求等方面,就可以有差别。
古人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需要我们用整个教学生涯去探索。要做到因材施教,不仅需要老师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时做一个“有心人”,它还对老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仅体现了老师的胸怀,更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学养和应变能力,而这也正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
刘玮静.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D].鲁东大学,2013.编辑 李建军
第二篇:投放车身广告公司要考虑的因素
投放车身广告公司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多种多样的天津户外广告而言,车身广告因为流动性大,受众人群广的这一特点受到众多的公司青睐,那么对于投放车身广告来说,公司需要考虑这其中的哪些因素呢?
一、发布线路很多客户在选择投放公交广告时,往往把大部分预算集中在市区的黄金线路,覆盖市区的商业商务中心、交通干道,以期覆盖尽可能多的人流与车流。黄金线路虽然覆盖城市的人流集中区域,但覆盖的区域过于单一,且黄金线路的价格较高,并不是针对所有区域,特别对于城市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等区域的覆盖明显不足。因此在选择投放公交线路时,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线路,让目标消费者有更多机会看到广告。
二、发布时期作为户外媒体中的一种,公交广告的发布时期主要分为发布周期与发布时机。户外墙体广告主要作用是树立品牌与企业形象,因此发布周期相对较长,而公交车身媒体由于发布形式灵活多样,在发布周期上完全可以根据投放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产品价值高的耐用消费品或消费季节性不明显的快速消费品可采用长周期的发布策略,以覆盖整个消费周期,同时减少频繁更换画面的广告制作费用。
而相对于消费季节性明显的产品,可采用在消费旺季来临之前集中宣传,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知名度。公交车身广告的发布时机,是广告策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公交媒体组合策略中的重要步骤。根据产品品类和媒体组合方式,采取投放广告的时机有所不同。
三、发布形式相对其他的户外媒体形式,公交车身媒体在发布形式上的多样性优势是其他户外媒体无可比拟的。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公交车身广告的种类和规格也得到不断开发和扩展。特别是高大新颖的全车喷绘双层巴士,广告有效面积可达70平方米。运行中的全车喷涂双层巴士,几乎牵动着沿途所有行人的视线,是形象鲜明的城市人文景观,具有美化城市、营造城市现代化氛围的社会功能,能有效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车载大牌,作为全新媒体形式,避免了公交媒体中画面受车况影响较大的情况,整体画面完整,适合表现广告画面创意,视觉冲击力强,同时费用适中,适合发布一定数量,形式较广的覆盖网络。
四、发布数量广告发布的次数到底多少次才合理?出现频次如果太少或太多,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发布频次少,消费者含糊不清,不能产生大的影响;广告发布频次密而多,消费者在接收广告信息一定时间后,就会开始麻木,甚至产生反感。
五、车型组合作为发布在公交车上的户外媒体形式,公交营运的车辆的车型对于墙体广告发布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车型也是公交组合策略构成之一。
本文来源:天津户外广告
天津越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三篇:关于固定资产折旧要考虑的因素和范围
关于固定资产折旧要考虑的因素和范围
计算每期折旧费用,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1.计提折旧基数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数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或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原值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企业,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2.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企业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该固定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该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如因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3)该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进步而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
(4)有关固定资产使用的法律或者类似的限制.3.折旧方法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多种,基本上即可仪分为两类,即直线法(包括直线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企业折旧方法不同,计提折旧额相差很大.企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3.1直线法
设备入账帐面价值为X,预计使用N年,残值为Y,每年提折旧为(X-Y)/N。
3.2工作量法
设备入账帐面价值为X,以及工作量为H(小时),残值为Y,单位工作量计提折旧为(X-Y)/H。
3.3年总数和法
设备入账帐面价值为X,预计使用N年,残值为Y,则第M年计提折旧为(X-Y)*(N-M+1)/[(N+1)*N/2]。
3.4双倍余额递减法
设备入账帐面价值为X,预计使用N(N足够大)年,残值为Y。
则第一年折旧C<1>=X*2/N;
第二年折旧 C<2>=(X-C<1>)*2/N
第三年折旧 C<3>=(X-C<1>-C<2>)*2/N
· ·
直到算出C
第m年折旧 C
· ·
第N年折旧 C
4.固定资产净残值
固定资产净残值由预计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时可以收回的净残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得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即合理的折旧政策。按照管理权限,折旧政策需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同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须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以供投资者等有关各方查阅。企业已经确定并对外报送或备置于企业所在地的有关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仍然按照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折旧的范围是什么?
企业在用的固定资产,包括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等,一般均应计提折旧。但是,房屋和建筑物,不管是否使用,都要计提。因此,需要计提折旧懂得固定资产具体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借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估入帐,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同时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当期计提的折旧和对原折旧额的调整,均作为当期的成本、费用处理。
企业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故地功能资产价值的,应当跟度调整后的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选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对于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入帐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以及企业所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与自有应计折旧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能够合理确定租借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借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借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借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借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借与租借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加大折旧会减少利润,从而使所得税减少。所以,如果某一某企业多提了折旧,需然从表面上看利润会减少,但实际上企业少交了所得税。我们把折旧起到的减少税赋的作用,叫做“折旧抵税”或“税收挡板”。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固定资产原价,即固定资产的成本。
2.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以后的金额。由于在计算折旧时,对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和清理费用是人为估计的,所以净残值的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固定资产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4.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问,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在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主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该项资产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2)该项资产预计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
(3)该项资产预计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
(4)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该项资产使用的限制。
为此,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不应当计提折旧。
折旧的时间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一般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确定折旧范围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处于更新改造过程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不再计提折旧。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按照重新确定的折旧方法和该项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最新固定资产计算折旧年限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释义」本条是对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的规定。
虽然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长短,只是涉及缴纳税款的时序问题,但是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的要求、通货膨胀或者紧缩等经济情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若不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一个基本要求,仍然会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利益。所以,国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的共有特性,对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一个最基本的强制规定,以避免国家税收利益受到大的冲击。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并未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直接的规定,而是笼统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参照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执行。原外资税法实施细则则对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作了规定: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短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业务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本条基本沿用了外资税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但也作了小幅度的调整:首先,增加授予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可以作除外规定的权力;其次,将飞机的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10年;再其次,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3年;最后,将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3年。
本条的规定,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房屋、建筑物的最低折旧年限为20年。
房屋和建筑物作为最主要的固定资产,其构造、属性等方面相对较为特殊,使用寿命相对较长,价值相对较高,其使用价值的体现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根据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等要求,其折旧年限也应相对较长,所以本条规定,房屋、建筑物的最低折旧年限为20年,这基本能反映房屋、建筑物的现实使用情况。本条所说的房屋、建筑物,是指供生产、经营使用和为职工生活、福利服务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其中房屋,包括厂房、营业用房、办公用房、库房、住宿用房、食堂及其他房屋等;建筑物,包括塔、池、槽、井、架、棚(不包括临时工棚、车棚等简易设施)、场、路、桥、平台、码头、船坞、涵洞、加油站以及独立于房屋和机器设备之外的管道、烟囱、围墙等;房屋、建筑物的附属设施,是指同房屋、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不单独计算价值的配套设施,包括房屋、建筑物内的通气、通水、通油管道,通信、输电线路,电梯,卫生设备等。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
飞机、火车、轮船作为交通工具,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其性能较强,价值较高,使用期限相对较长,折旧年限也相应较长;机器、机械及其他生产设备等,也具有使用年限较长等特性,折旧年限也应相对较长。所以本条规定,此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其中火车,包括各种机车、客车、货车以及不单独计算价值的车上配套设施;轮船,包括各种机动船舶以及不单独计算价值的船上配套设施;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包括各种机器、机械、机组、生产线及其配套设备,各种动力、输送、传导设备等。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
此类固定资产,是除机械、机器和其他生产设备之外,但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即不是直接的生产工具,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的器具、工具、家具等,它们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其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最低折旧年限为4年。
除了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其他运输工具,相对而言价值较低、使用年限较短,其折旧年限也就应相应较短,所以本条规定,此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为4年。此类固定资产包括汽车、电车、拖拉机、摩托车(艇)、机帆船、帆船以及其他运输工具。
(五)电子设备,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
原外资税法实施细则规定,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考虑到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电子设备的使用年限相对缩短等各种现实因素,本条将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从5年改为3年,使企业的折旧扣除额向前提前。本条所称的电子设备,是指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包括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以及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或者程控系统等。
(六)企业在确定折旧年限上的自主权。
前述所规定的折旧年限,只是各项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只是一个基本要求,它并不排除企业自己规定对资产采用比最低折旧年限更长的折旧时限。也就是说,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属性和使用情况,在比本条规定的相关资产最低折旧年限更长的时限内计提折旧。
(七)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折旧年限的权力。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可以作出不同于本条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的规定。因为考虑到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各种固定资产的属性、使用情况等也会发生变化,若不授权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适时调整的权力,容易造成僵化、机械,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所以,根据本条的授权,可以在不修改条例的情况下,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可以作出不同于本条所原则确定的各种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的规定。[1]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 [2]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
如何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最优方案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八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所称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根据税收规定,试举例分析如下:
宏大公司,企业逐年盈利,未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2008年拟购进一项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该项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预计净残值2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5年,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最低年限相同。根据税法规定,该项固定资产在折旧方面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假定按年复利利率10%计算,第1年~第5年的现值系数分别为:0.909、0.826、0.751、0.683、0.621.方案一:采取通常折旧方法。企业不考虑税收优惠政策而按通常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以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即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固定资产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额为(500―20)÷5=96万元,累计折旧现值合计为 96×0.909+96×0.826+96×0.751+96×0.683+96×0.621=363.84万元,因折旧可税前扣除,相应抵税363.84×25%=90.96万元。
方案二: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企业选择最低折旧年限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的60%,则该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为5×60%=3年,按年限平均法分析,年折旧额为(500-20)÷3=160万元,累计折旧现值合计为160×0.909+160×0.826+160×0.751=397.76万元,因折旧可税前扣除,相应抵税397.76×25%=99.44万元。
方案三: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即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第1年折旧额为500×2÷5=200万元,第2年折旧额为(500-200)×2÷5=120万元,第3年折旧额为(500-200-120)×2÷5=72万元,第4年、第5年折旧额为(500-200-120-72-20)×2=44万元。累计折旧现值合计为 200×0.909+120×0.826+72×0.751+44×0.683+44×0.621=392.368万元,因折旧可税前扣除,相应抵税 392.368×25%=98.092万元。
方案四:采取年数总和法。即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固定资产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第1年折旧额为(500-20)×5÷15=160万元,第2年折旧额为(500-20)×4÷15=128万元,第3年折旧额为(500-20)×3÷15=96万元,第4年折旧额为(500-20)×2÷15=64万元,第5年折旧额为(500-20)×1÷15=32万元,累计折旧现值合计为 160×0.909+128×0.826+96×0.751+64×0.683+32×0.621=386.848万元,因折旧可税前扣除,相应抵税 386.848×25%=96.712万元。
对上述4种方案比较分析,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前期计提的折旧较多,因货币的时间价值效应,较采取通常折旧方法抵税效益明显。在上述4种方案中,方案一采取通常折旧方法抵税最少,方案二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抵税最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较正常折旧方法多抵税99.44-90.96=8.48万元;方案三双倍余额递减法次之,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较正常折旧方法多抵税98.092-90.96=7.132万元;采取方案四年数总和法,较正常折旧方法多抵税96.712-90.96=5.752万元。
上例中,如果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所选用的最低折旧年限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的80%,即折旧年限按5×80%=4年计算,则累计折旧现值合计为 380.28万元,因折旧可税前扣除,相应抵税380.28×25%=95.07万元,较通常折旧方法多抵税95.07-90.96=4.11万元,则四种方案中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效果最好。
再以上例分析,如果该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5万元,预计使用寿命5年,按年复利利率10%计算,采取正常折旧方法抵税304.128万元,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抵税359.205万元,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抵税339.121万元,采取年数总和法抵税346.914万元,也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抵税最多。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设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税法所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不一定相同,对此,企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会计核算计提的折旧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进行纳税调整,并据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折旧方法。
总之,企业在未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期间,如购置的固定资产符合税法规定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方法条件,应依法合理进行比较筹划,从中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篇:选择广告媒体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报纸作为广告媒体中的主要工具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价格低廉、保存性好,但可视性较差,受限张制度的影响;广播媒体传播速度快、价格低、动听悦耳、给人以想象力,但缺少形象画面感;电视声画结合,传播迅速,但制作成本太高;茶叶包装深入精美,容易集中目标,但对于结构简单、具有全民性消费习惯或适应面广的商品,广告效果欠佳,且周期较长,时效性差。由此可见,选择广告媒体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注意广告对象和销售范围
商品分为大众型和重点型两种类型。大众型商品与家庭生活密切,适应面广,各层次的人都在使用;重点型商品只是某个地区特需或某层次、某年龄段或某种性别的人习惯使用。对于大众型商品为了提高商品知名度,或介绍其特殊性能,促进销售,易在全国性的的广播、报纸、电视上刊播广告。这类商品包括诸如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关的产品等。对于像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产品,有多种性能和指标参数需详加说明,而广告对象又是工矿企业、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择专业报纸、杂志,或者邮寄等方式的广告,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像只有zzzzz极少特定用户的产品,利用广告信凼可能最经济有效。
(2)注意广告费用
选用哪种媒体做宣传画册,也决定于广告者的广告预算和支付能力。一般来说,全国性大报、电视、广播、杂志,宣传覆盖面大,影响大,但广告费用要比地区性报刊、电视、广播高得多。但若从一定宣传面的广告费平均值计算,还要覆盖面越大的媒介,广告费越便宜。因此,选择的原则是所花的费用与宣传人次相比较,能见到包装的人次越多,就越上算。
广告费用与广告活动的规模和刊播时间的长短有关。如果广告活动的规模较大,播出的时间较长,占有的版面较多,其广告费用就多;否则,广告费用就少。究竟用多大的宣传规模宣传商品或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财力来决定。
(3)注意广告媒体的影响力
对于某一商品,广告媒体的实际影响能力,并不仅仅看其是否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而且还要视其权威性如何、读者或受众范围。例如,某商品决定在报纸上作广告,但决定选用《人民日报》还《XXX报》,这里就要考虑一个权威问题。一般讲,官方报纸威信总是很高的,如果将广告刊登在知名度不高的报刊上,不但难以使人想念包装的真实性,而且还会有损商品和企业形象。再者,如果与青少年有关的广告刊登在老年杂志上,农用品刊登在《工人日报》上,这都是十分可笑的。
(4)注意各种媒体的配合各种广告媒体的功能、费用不一样,这恰好给宣传画册提供了互相配合的可能。所以,选择广告媒体必须同时经营策略,确定主力媒体和辅助媒体,以便构成一个宣传效果更佳的广告媒体组合。那种一味选用四大广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进行宣传画册,而忽视其他媒体,诸如广告牌、交通广告、包装作品、信凼广告、赠奖广告等的做法,将会失去相当多的客户。
目前,我国的广告以电视广告影响力较大,但是,一般热衷于电视的消费者多是儿童和文化层次较低的人。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热很容易冷却,国内广告主投资在媒体的资金比率仍会以印刷为主流。因此,作为广告者应转变一下对广告媒体的主观印象,以适应实际情况。
第五篇:工作设计的作用、要求和需考虑因素
工作设计的作用、要求和需考虑因素
工作设计,就是根据组织需要并兼顾个人需要,规定某个工作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在组织中与其他职务关系的过程。一般来说,任务、责任、权力以及关系一经确定,任职资格也就基本确定,因此,工作设计也包括任职资格的认定。工作设计的结果就是工作规范,其实质是对现有工作规范的认定、修改或对新设职务的完整描述。
(一)工作设计的作用
1. 工作设计改变了工人和职务之间的基本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管理者是这样处理的:把职务的物质要求与工人的生活特征相结合,然后剔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行为科学家进入工业后,他们试图通过改进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来完善这个过程。然而和科学管理者一样,他们把重点人放在工作的人上,职务被看作是不可变的固定物。而工作设计打破了这个传统,它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激励、满意和生产率有强烈的影响。
2. 工作设计推进工作的积极态度
工作设计不是试图首先改变态度,而是假定在工作得到适当的设计后,积极的态度就会随之而来。
3. 工作设计重新赋予工作以乐趣。4. 工作设计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5. 工作设计使职责分明。
(二)工作设计的要求
1. 提高组织效率。工作设计应该有助于发挥个人的才能,提高企业组织效率。2. 符合组织的总目标。3. 工作与人相适应。4. 责任体系与总目标相符。
(三)工作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 环境因素,包括人力供应和社会期望。2. 组织因素,包括专业化、工作流和工作习惯。
3. 行为因素,包括多样性、整体性、重要性、自主性和反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