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中的点滴-小学英语
在教学中的点滴-小学英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并实施“说”的评价是实现《小英纲要》所提出“说”的目标一有效的办法。随着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新教材的使用,在教学中对于听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人们对“说”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小学英语教学初始阶段的反映就是把“说”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且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那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说”的成绩,是我们英语教学教师的难题,这是因为“口试”不同于笔试和听力,可通过试卷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而以前口试的方法往往是在期末之前,区里间来检查,我们集中时间组织全体学生通过抽签测试来评价。我镇现在多数学校大班容量,每班学生达45人以上,我们觉得这种测试形式费时、费力,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科学,也不能全面地测出学生“说”的实际水平。现代教学法要求加大学生平时成绩在学业中的比例。用经常性评价代替偶然性评价,因此,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小学英语在教学中,逐步对“说”的评价做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抓好入门教学是开展兴趣教学的关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届初一我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英语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不耻下问;认真模仿,并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无论板书还是作业、试卷的批改,我都严格要求自已规范地书写,争当学生的楷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后举行“小学英语书法竞赛”和“校园里我会用英语,”请学生当评委,并把比赛结果及获奖作品张贴于各班教室里,供全校师生展览,树立典型,从而激发学生爱学英语的热情。
二、课堂上积极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图画中的“情景”后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pep六年级上册Uint 2“问路”一课中,我利用拉动式幻灯片移动“问路人”,要求学生描述正确的路线;接着又叫一名学生指路,另一学生移动“问路人”按正确的描述去到目的地。这种边听边演示的方法吸引了学生,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这样,使教学活动变成生动、直观、兴奋的过程,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反馈,既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力求使学生亲自地发现兴趣(1)教单词学句子
单词如果不融会于句子当中是很难记牢其含义的,为了便于识记,我教单词时,都力争用上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谚语或词组帮助学理解、识记这个单词,效果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如在教dog时,结合以前学过的me,教学生“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我又告诉学生,含有dog的词组或谚语也不少,而且很有趣。如“a lucky dog”(幸运儿),“hot dog”(热狗)“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英语去略作解释,让学生明白、吸收。课后有几个学生问我“老师,英语的狗比中文的狗强多了,中文的狗多是贬意的,你可有同感?”“对啊!只要你多看些英语课外书,你会发现更多更强的狗。”我高兴地回答他们。(2)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增长知识
在学习colour(颜色)时,许多学生都发现外国人惯用颜色来作姓。我首先表扬这些同学善于观察、总结,并告诉他“black tea”(红茶),“green tea”(绿茶),“black coffee”(斋啡),“a blue/white-collar worker”(蓝/白领工人)等等。这些知识激发了学生无边的兴趣。在讲授动词时态时,我通过中英对比,诱导学生去找出异同,让学生懂得英语的乐趣。(3)鼓励学生寻找并掌握我们身边的英语,深化所学内容
改革开放给人们吹来了不少“洋”味,广告、商品、游乐场所、酒店、旅游胜地、电视广播媒体等等,对我们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搜索这方面的材料,并联系所学的知识,去深化吸收。例如有个学生问人“张德培卖洗发水广告时说了句‘头皮?No way!’是什么意思?”生命有take又是什么含义?”面对这些问题,我一般都不立即作答,而是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已的理解,然后加以补充。学生对自已发现的英语知识都十分感兴趣,更爱英语这门学科了。我因势教育学生,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定要学好英语,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四、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使兴趣之火持久不熄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一句用一句,做到学用统一。例如有时上课故意迟到并向学生说:“I am sorry I am late.May I come in?”学生不约而同地大笑“Come in ,please.”有次我感冒咽喉痛,于是讲课前我难过地告诉大家“I have a cold and a sore throat.But I will try to speak as loud as possible.”许多学生同情地说“I am sorry to hear that.Can I help you?”我平静地问“Can you listen carefully?”“Yes, of course.”在特定的环境中,师生间的简单问答,既说明了学生对某些功能意念项目已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又体现了师生间融洽的关系,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展开打了情感基础,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过程中,难免会出错、闹笑话,但只要老师不断鼓励及时订正,学生就会不断进步。有次我和一个六年级女同学聊天,她笑着告诉我“I like a boy.”我吃惊地问“Which boy?”她顿时哑口无言,从她莫名其妙的表情我猜出她可能想告诉我“我象个男孩子。”于是我给她讲解“like”作动词“喜欢”时,但作“象„„”用时,必须与be或look搭配,所以应该说“I look like a boy.”就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了。这些内容等你们上初中会学到更多有意思的句子,还得学语法。这样的笑话,学生怎会忘记?对于那些怕羞的差生,我习惯通过作业与他们交流,激励他们。学生的句子虽然错漏百出,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表达自已的心声。我经常在教学中表扬他们。
随着年级的逐步提高,内容的加深,词汇量的增多,教学生向遗忘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我向学生讲明遗忘的规律,并根据它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合理地分配时间,以提防学生学法不当,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学好英语的决心。
第二篇: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点滴体会
华严小学:马文丽
听了了两位专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小学英语学习简单的语法,为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把好第一关。《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求掌握二级语法知识,即“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指导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有形式上的变化;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了解英语简单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铺垫——以词汇、感性语言材料学习引入
语法知识渗透于句子中,句子由词汇组成。词汇的掌握对语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句子或语篇的学习过程中,词汇的障碍会影响对句子或语篇的理解,更加无法学习其中的语言规则。如当我们学习时态,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动词,学习名次的复数,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名词……词汇的学习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中,做好词汇教学为语法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解——语法知识的内化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语法的讲解过程也是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习者把过程性知识转化成陈述性知识的过程。笔者根据心理学上从思维过程特点划分的三种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法的教学方法。
1、归纳法
归纳的过程即有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目前国家大部分地区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在发达地区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口语课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句子。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抽象,概括能力。面对频繁出现的语法现象,学生也会总结归纳。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例,给学生设疑,让学生从中归纳语法现象所含有的规则。这样既给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机会,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教学字母a的两种发音时,笔者结合归纳法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2、演绎法
演绎的过程既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法规则和概念如果不限讲解,学生会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如学生在除学习英语阶段,一直学习a dog, a cat, a cake,当面对新授的an egg时,如果不及时讲解 a&an 的用法,学生只能死记一个词组an egg.在学习中遇到old man ,学生会习惯的用成 a old man,如果学生一直没有得到纠正,学生也只会一直使用a old man.这样我们的教学又走回过去填鸭式的教学了。演绎法的语法教学方式是先简洁扼要的解释语法规则,在通过大量的事例加以说明,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语言的目标。这是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过程性知识的过程。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长篇大论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倦,阻碍学生学习的动力。因而在讲解语法知识切记要建明。为了帮助学生的记忆,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把语法规则编成小诗,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三)操练——理论用于实践中
语法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使我们拥有语言技能,达到交际的目标。而语言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正如学开车一样,学习者虽然十分了解驾驶的原理,但没有通过实际的驾车练习,就把车开到马路上,那是死路一条。同样语言技能的形成需要适当而有意义的练习,才能形成。在不断的反复练习过程中,重复机械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面对同一个语法项目,教师应尽量采用形式多样,有意义,适合儿童的练习。
(四)运用拓展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交际。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或情景教学模式…为教学设计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如在教授一般现在时时,可以给学生描述家人的日常生活的任务;在学习can的用法时,布置学生用can来描述班上同学的优点的任务,培养学生谦虚学习的精神。类似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即能训练学生运用该语言项目的能力,同时把学习的担子化成学生乐于完成的任务,把学习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总而言之,语法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的一部分。它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重讲解轻练习,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弊病,努力创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助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三篇: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
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本文由papxj5iae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
昌邑区解放东路小学校 张哲 马克思说过: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 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 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我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 象力。例如二年级教材上的《时间像小马车》,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 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 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 主人。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二、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六年级教材中的《新疆好》是新疆民歌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 弘扬新疆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 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 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 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三、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十 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 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 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 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 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 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 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 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 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
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 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 “吸引力” 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阔学生 视野、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学生广 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但由于学生的 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显得较为枯燥,如何使音乐欣 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视听结合 在欣赏歌曲时,学生还能借助歌词基本理解,但欣赏乐曲就比较吃力了,有 时乐曲已经结束,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只能用“好听”或“不好听”来评价乐曲,这 是因为音乐比较抽象,不象美术那样具体直观。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借 用直观的事物如:录象、幻灯片、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其欣 赏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例如:在欣赏《小青蛙》时,我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 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 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在绿 色的田野里歌唱、欢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学 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 的记忆。
二、情景表演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 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 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 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拍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 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蹦来跳去。“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 最喜爱的方式。通过表演,激发了孩子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形 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
三、音乐游戏 在欣赏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小朋友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例如: 听赏《火车波尔卡》时,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 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形式多样的游戏 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总之,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 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 音乐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情趣的目的。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影音欣赏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进步,人们欣赏 音乐的方式转向“视听结合”的高清晰度画面和多层次数字音响。那种“张开眼 睛看世界,闭上眼睛听音乐” 的听赏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主流 教学形式。经过这学期的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深入运用,无论是教师还 是学生,双方都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它极大地改善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把过去只能“听得见,看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动感的“有声 有色”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从而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师生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即教师完成了教学工 作,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音乐的熏陶。虽然只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在教学上也学到了一些技术,但也同时感受到本组教 学研究力量的不足。在今后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如何使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更好地整合?以及如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 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奋发,不断钻研,不断借 鉴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使今后的 工作做得更好、更加深入,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陈启华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
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