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扎实实落实小学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语文实践,我认为习作指导要把握好尺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并非一件难事,我感悟到习作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读写结合。
以单元训练为支点,打好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课文既是体现阅读训练重点的好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范文。读写结合则是提高学生写作基本功的渠道。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积累词语训练的好文章。在教学完课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布置学生也尝试写一写家乡的白桦林,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出白桦林的特点,如:一进桦林公园,只见白桦树真多呀,多得一眼望不到边;白桦树真高呀,高得直插云霄;白桦树真白呀,像是涂满了白色油漆。又写出“林间小河。。。
感叹出:“人在桦林间,如在画中行。”的诗句,这是将课文中优美诗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用一定方式进行表达,使学生读和写产生共鸣,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随文练笔。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打开写作思路。
学生怕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现象,我想,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给自由表达的空间,只有喜欢了作文,才会觉得作文没什么可怕,因此我们应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创作热情,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往往得到放松,活动过程和心灵感受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在生活中,带领学生参观双拥公园后写下参观记;春天来了,组织学生看春天;写夸家乡时,让学生分头向父母朋友了解家乡,准备活动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 趣。如写“记一次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一次男女对决拔河赛,在活动前教给学生要善于观察参赛同学们的表现,又要注意观众的反应,活动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语言交流,学生们说得眉飞色舞,并从中指导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法,此时下笔写文章就不成问题了。
新课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想打开写作思路,作文中需淡化教师指令,强调描写真情,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写自己了解的事,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教师的指导不要过于具体,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小学生很容易受老师的影响,反而影响自己表达的意思。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以及自身能力要求,欣赏五彩缤纷的生活。
三、鼓励写作中的点滴进步。
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首先教师批改作文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尊重小作者的原意,评价学生作文应以表扬为主,多肯定少批评,如果小学生费劲写的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写一些鼓励性评语,如:“这句话写的真精彩”,有时对一个运用好的词、句、段来一个“好”“妙”,不时时机地来个表扬,让学生体验到进步,扬起学习的风帆,写作一旦由被动变为主动,进步就会很快。其次,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把学生的好作文选送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在习作园地展览,编写到班级优秀作文集中,或推荐到校报,选优秀习作向区内外报刊发表,学生有了展示的能力的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如本班学生白梦真的习作<<迎着风的白桦树>>,立意新颖,文辞优美,发表在地区报刊上,这位学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连连不断。
总之,习作是一项极具艰辛的教学工作,我们要以信任的目光看待学生,让学生以羡慕的心态贴近生活,拓展阅读空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努力做到边教边学。
联系地址:新疆哈巴河县第一小学 电话:0906-6823511 邮编836700
杨静兰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让许多老师感到头痛。常听学生诉苦:作文太难写了,找不到好写的内容。这是多年来在小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大难题。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是练出来的,只有勤练多写,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生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写,要想写得流畅必须说得流畅,正确,要想让学生写出通顺连贯的作文来,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要求,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故事接龙比赛等。
第三,要指导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收集材料。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作文内容材料的收集之处。指导好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知识,是收集材料的一个直接途径。为了让学生扩展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我在班上开展了“看谁读的书最多,谁收集的精彩句子最多”比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想尽各种办法去找书来读,丰富了知识又增加了词语、句子的积累。生活实践也是收集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事,所看到的事先说出来,再进行作文训练,脑海中的内容多了,就不愁没有写的东西。
第四,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材。许多学生在选材时视线总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写出的作文没有新鲜感,我就指导他们观察身边周围的事物,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捕捉典型材料多用各种感官和思维、判断来获取丰富的材料。
第五,要教会学生怎样练、怎样写,变被动为主动。如果仅靠写日记、读后感等枯燥的练法和写法,恐怕学生迟早会写不下去或养成事事应付的恶习。因为写日记、读后感,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要我写”的状态中,学生个体主观上并无写作欲望,我们只有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才能真正地起到写和练的实效性。写出来的作文才会生动、具体、真实、感人。
总的来说,作文教学方法各种各样,目的只有一个:教会学生怎样写作。让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作文中乐于并易于表达,尽情描述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平时的交流,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兴趣”贯穿于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趣味游戏都非常感兴趣,如果把教材中的知识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投其好而行之”。不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摘桃”、“小壁虎找尾巴”、“智能闯关”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的练习,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运算的方法和技能,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在导课时精心地创设生活情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使他们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另外,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心理特征, 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心理学家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可见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了,才能发现其中的道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从学具盒(内有许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好数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数学方法, 是否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加强习题解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中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在做题过程中,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创建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优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2、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3、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给学生辅导 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
妙想”。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营造安全自由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惧怕的心理:怕说错话,怕做错题,怕自己比不过别人。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学生上课显得局促,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交流。因此,我们应尽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消除他们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以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如果喜欢数学教师就会直接喜欢数学课,从而产生“乐学”情感。要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多一点鼓励、表扬,少一点批评、训斥,使学生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获得成就感,允许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犯点错误,同时要努力寻找错误的源头,把错误变成全新的教学契机,巧妙地纠正错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在教学实践中,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采取竞赛教学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容易诱发学业不良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使学生的竞争建立在互助与协作的基础上.孩子们是纯洁、可爱的,我们教师应爱每一位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课堂溶于生活实际,开展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成功的完成学习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都能感到其乐融融、妙趣横生,让他们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数学课堂生动活泼,放射五彩缤纷的光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才能真正的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子洲县师家坪创新实验小学李飞老师
在小学语文常规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勤备课,备好课
演戏先排练,上课先备课。术语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日功。可见,备课特别重要。怎么备,备什么?按新课标要求备:备教材,备学生。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任务、目的,备出重点、难点。只有熟悉学生,量体裁衣,才能备出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案。
在备课中,以教材要求的新编体系,采用新的备课方法:分组备,分类备。
具体备每一课:备预习,备重点,备如何突破难点。列出一个个知识点,便于教学;备各个课时授课内容,先备预习状况了解;再备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对难点、重点,更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就《峨眉道上》这课,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从铺路石板之大、数量之多、运送之难;再从铺路时间之长、铺路之辛劳;最后从铺路为方便别人之目的的等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问题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上,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和合作。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学习,从中获得知识将会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使学生自然体会课文中有关句式:“„„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的深刻含义,领悟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样疏导、启发,引进来,再走出去,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有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成功后的喜悦感。总之,备课时应: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择最佳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中去感受、去领悟。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做到学有所乐,乐有所学。再则,备课的关键应抓住一个“新”字,备出新意,备出新方法,备出新思维,才能常教常新,才能使学生如今吃桃,明日吃杏,后日吃梨,常学常新,兴趣盎然。否则,梨子再好,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也会使学生倒胃口的。
二、讲“活”课,能“乐”学
在教学中,开发快乐因素,引导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变得想学、爱学、乐学。怎样才能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的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我以为,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次,我结合课文学习了“情不自禁”这个词语后,让同学们用这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当我叫起一位留级生回答时,他吞吞吐吐说:“老师讲的课真好!”我用鼓励协商的口吻说:“算得上好吗?那你怎么知道我讲得好呢?”他说:“我听了后,不由得想说。”我引导他说:“你的感情不由得表露出来,那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可用怎样一个词来说呢?”他茅塞顿开,爽朗地答道:“听了老师这堂课后,我情不自禁地说,老师讲得真好啊!”我当即给了肯定和表扬。我以为: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把“似懂”教的“真懂”,把“非懂”处全部“教懂”,决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要知道,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他自己也有能力获得新知识,并且,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会领悟到:“我也行”。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决不能简单给予否定。在课堂提问时,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有的教师就急了,便会说:“坐下吧,别耽误时间了。”就这一句话,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后的愉快心理才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就上面所说的那位同学,那节课之后,他在当周的作文中写到:“我第一次得到老师表扬,心里是多么的高兴,我觉得自己并不笨,我有信心,一定要学好„„”我看着他的作文,斟酌着教师的语言、行动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的话语,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勤指导,树典型
较多地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具体说,拿我过去教的四年级两班一百一十六名学生来说,要在部分学生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不难,但要在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中完成好就难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树典型。把好的学生作为典型,给后进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促后进。对差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启发、激励他们。有时采用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对他们讲:童第周上小学时,校长要他留级、退学。经过他的努力,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说:“我并不比别人笨,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我激励他们:“你们并不比别人笨,好好努力,表现一下自我,让同学们瞧瞧,我想你们准行。”想方设法,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3、鼓励竞争。对两个班集体,我有意设下“圈套”,要“套住”他们,让他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到了甲班夸乙班,到了乙班夸甲班。这样,两个班级就自然“挑战”起来,学习上形成浓厚的竞争气氛。在班级内部组织了各种兴趣小组,开办:比赛台、优秀作文选栏、好人好事上榜等园地,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语言、行动来感化学生,沟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
我以为,还必须明确:“教过”并不等于“教会”,“教会”更不及学生自己“会学”。“教过”每个教师可以办到,上课、下课,周而复始,要“教会”可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一个班,教会几个、十几个不算很难,难的是教会每一个学生;更难的是“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要以满腔的热忱研究他们的学业状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把一颗爱心贴在学生身上,那么就会发现各个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促使他们积极进取,掌握学习新知识,这才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四、勤批改,善诱导
老师的工作辛劳,辅导和批改占了大半时间。我认为:学生的本领,是在作业训练中练出来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练,不断地改——错了——改——改了——再练,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深化。我在批改作业时,采用精批细改得方法。把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归类摘录,然后,具体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在批语中也有窍门。我感触更深的是:一个简单的“好”或“有进步”等,也要针对具体学生,因人批注。批上“好”,可以给学生带来喜悦和求知的欲望,使他更上一层楼;批上“有进步”,对后进生说,也能激励他一步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作文批改,要注重评析,引导思路,激发兴趣。对后进生,决不能冷嘲热讽,另眼看待。否则,会扼杀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说,我们手中的红笔,决不可随意勾划“√”号或“×”号。的确,它能划出一个孩子的锦绣前程,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灿烂青春。因此,在批语中,语言要富于艺术性和倡导性,我们要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变得快快乐乐地学,充满信心地学,独立自主地学,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
我们的事业就是爱和勤的事业,“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勤于奉献,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如苏”的好效果。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小曙河小学李国梅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因此可以说,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应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理应“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
当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完备时,小学生往往要急于动手。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随意性、盲目性。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谁都 1
可以研究它,科学家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探究的基础上的。
2、探究的过程要进行适当的猜想,提出科学的问题。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种种思维活动加以综合后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或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而异想天开,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而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实在的探究的必要和价值。
3、探究的问题必须有重点。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很多,在一节课内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或指导,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有重点地进行探究。
三、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1、改变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方式的单一性,改变学生会说不会做,更不会创新的现状。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善于与同伴合作解决科学问题的学习品质,推动科学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在小组中成长,在小组中受益。在小组的组建上我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现状、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班级学生数而定。我班学生23人;分4组,每组6人,其中一组5人。为了使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共同发展,小组通常由2-3名能力强的学生、2-3名中等的学生、1-2名能力弱的学生组成。同时考虑到男女生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在分组时,尽量做到男女生在小组中的占比基本相同,让男女生的优势互补。
2.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探究能力的提高。治疗这些病症的良药就是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们在小组中设置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操作员、监督员、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3.合作中的交流
交流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表达、倾听和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
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我问: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从学生发展的方向来看:学生将要面向的社会是网状发展的,学生也应有适应这种发展状况的意识和能力。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获取成果,不仅需要个人突出的才能,更需要与他人合作探索的能力。而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2.从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2001年7月,科学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必须要培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和研究。由于科学课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具体实践,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对农村小学生科学合作探究能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
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