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猎》教学设计
《观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2、揣摩诗歌语言,背诵古诗。
3、把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对比、用典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对比、衬托、用典的表现手法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话是对哪位诗人的高度评价呢?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中大多都是清新秀雅的风格,我们前几节课学习描写辋川的优美风光《积雨辋川庄作》很好地认证了苏轼的说法。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王维,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诗歌世界。【讲授】
一、介绍写作背景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他前期的边塞诗。
二、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初读,正音 注意:还 通“旋” xuán
三、课前思考:请简要概括诗歌描写了哪些场面? 场面一:射猎场面(首联、颔联)场面二:罢猎回营(颈联)场面三:回望猎场(尾联)
四、诗歌解析
场面一:射猎场面(首联、颔联)
(1)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①讨论: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劲和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想象到射猎的场面,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期待,代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的主角,将军的出现,此处是先声夺人。②背诵首联
(2)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①讨论此联中的“疾”和“轻”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疾”是指鹰眼因草枯而锐利,“轻”是指“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障碍。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猎鹰迅速发现猎物,骏马疾驰追逐的狩猎场面。从猎鹰和骏马衬托出将军的身手敏捷。
②如何做“炼字”题 答题模式
1、解释字义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3、表达效果 ③背诵颔联
场面二:罢猎回营。
(3)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南,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处,在此有多层一味,写出了狩猎主人公亦具有大将风度。相隔七十余里,不必是实指,用“忽过”和“还归”可见驰骋之迅速,瞬息千里之感)①讨论: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从“忽”和“还”二字看出将军高超,猎技神奇,身手敏捷、豪放潇洒、雷厉风行、精通武艺。又表现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和轻快的心情 ③背诵颈联
场面三:回望猎场。
(4)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①射雕处:(相传北齐斛律光狩猎时于云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被人称为:“射雕手”)用典表现出将军精通武艺,隐含对将军的赞美之意。②暮云平:写出猎后风定云平,将军悠然自得。
③尾联表现出来的淡静、平缓,与前三联的紧张、激烈、迅疾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例子: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氓》: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形成对比。④背诵尾联
五、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通过描写了一位将军狩猎和归猎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赞美之情,蕴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齐背诵)
六、拓展阅读
江际
作者:郑谷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请从炼字的角度品析颈联中“迷”或“送”的妙处
(1)迷,使„„迷失方向,江面上白波万顷,让归宿的白鹭都迷失了方向,突出了秋天江面的渺茫、苍茫。
(2)送,送走。秋天的黄叶送走了寒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
七、作业
请把这首诗歌改编为一个小故事
八、板书
射猎场面
风(劲)角弓(鸣)
观
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罢猎回营
(忽)过
(还)归
回望猎场
回看
暮云(平)
(对比、用典)
第二篇:观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一课《观猎》教学设计 执教者:邹春艳
一、教学目标
1、基本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揣摩诗歌语言。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感悟作品。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探究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作为高二理科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基础性的东西,教师要做补充,或者在课前便要布置预习。
2、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在课堂里适当提问做有效的引导。
3、学生平时缺乏锻炼的机会,课堂上比较不敢开口表达,教学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文,用时约5分钟)
诵读本单元刚学完的另外三首王维诗歌,让学生温故知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流程:让学生背诵《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教师总结这三首诗歌三种风格: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托物言志诗,一是送别诗。可见王维的作品风格多样,那么课本中选入的第四首王维的诗歌又是什么样的风格,写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一起朗读《观猎》。)
(二)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三)教师提问,学生结合注释和其他资料仔细品读并思考探究
1、诗歌题目为“观猎”,请同学们探究诗歌写的是谁人观猎,观谁打猎?
(此问题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提醒他们鉴赏诗歌一定不可忽视诗歌标题。诗歌题目很多时候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
因为诗歌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一般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请一两位学生起来回答,教师表扬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根据具体情况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诗句:“将军猎渭城。”表明是将军打猎,而观猎的人便是诗人。
2、既然是将军打猎,那么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比较一下将军打猎和一般的猎人打猎有何不同?
(此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先引起他们对打猎的场面的关注。同时也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作品的主要人物想象“将军”的分析上去。)学生通过讨论等合作探究方式,一般可以得出答案:普通人打猎气势不及将军,将军打猎肯定威风凛凛,武功高强。(让一二学生回答,教师要充分肯定其优点。)
3、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描述,看看诗歌中的这位将军,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武功高强威风凛凛?其打猎的场面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激烈紧张?
(学生自己研读,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胆量,积极融入课堂。允许学生与老师讨论,自由表达。)
待三四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并总结:1.“风劲角弓鸣”在呼啸的劲风中还可听到角弓鸣,可见射出的弓箭的力度之强。这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谓先声夺人,烘托出将军箭法非凡。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一“疾”一“轻”可见狩猎者发现猎物之快,和追捕猎物之快速,同时也从侧面可知狩猎者眼明手快,骑术高超,英姿飒爽。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忽过”、“还归”可见行军速度之快,侧面显示将军一行骑术了得,“细柳营”乃引用典故,意在用汉代名将周亚夫来衬托将军志军严明,有大将风范。
4、“回看射雕处” 《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所以狩猎的将军正如我们想象的一样,是一位武功高强,箭法非凡,骑术了得,豪放潇洒、英姿飒爽的狩猎将军。
至于狩猎的场面,诗歌首句“风劲角弓鸣”便是营造了激烈紧张的狩猎气氛,最后一句“千里暮云平”以静衬动,与首句遥相呼应,衬托狩猎的紧张激烈。主人翁回首射雕处,更是有意犹未尽的感慨!
4、请结合资料思考,诗人王维为何塑造如此一位将军的形象?用意何在?(作品主旨)
(该题旨在让学生复习并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虽然王维晚年钟情山水,但是早年的王维和年轻的我们是一样的,他也曾积极入世,有远大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王维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这豪气英风、雄姿英发的将军形象,这个形象实际上是他理想的形象,是他为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艺术创作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是王维在圆他自己的梦。
(四)艺术特色
1、精于练字:“劲”风、鹰眼“疾”、马蹄“轻”、“忽”过„„
2、以物衬人:雄鹰与快马衬托将军形象
3、巧用典故:“新丰”出产美酒和侠客;“细柳营”汉代名将军营;“射雕处”斛律光之射雕故事
(五)熟悉内容之后把握好情感基调,再次朗读诗歌。板书设计:
将军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高强、有名将风范
手法:对比、衬托、用典
第三篇:观《空天猎》有感2000字
观《空天猎》有感2000字
亲爱的***老师早上好!各位育心家人们早上好!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与大家相约在语音平台,一起学习成长。
感恩语音组给我这次分享的机会,而且是这个打响第一炮的机会!
10月2日那天,***提到要去看空军题材的《空天猎》这部新出来的电影,所以我早早地买了三张电影票准备去赶下午场。难得这次***爸放国庆长假,也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亲子时光。
电影全方位展示了我国空军飞行员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内容与现代空军的作战形式。
他们的工作时刻充满挑战,其中不乏与国外侦察部队的较量,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较量,与恐怖分子的较量。
他们的生命常常处在生死边缘,他们为了守卫国家、守卫人民而战。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内心有着坚定的信仰。
影片开头,主人公吴迪(李晨饰)驾驶战斗机执行一项驱离国外侦察机的任务。吴迪用高超的飞行技术让对手甘拜下风,迅速逃离。
主人公亚莉(范冰冰饰)、巴图、高原和吴迪几人都是各部队有勇有谋的出色飞行员,他们通过层层严格的考核加入了霸天狼这一神秘的顶级空军团队。
随后,吴迪原来的僚机飞行员浩辰在马布国卷入了一场恐怖主义的阴谋之中,中国工作人员均被恐怖分子所劫持,马布国军方无力扭转局面,急需中国军方前往救援。
时间紧迫而任务艰巨,要到境外与恐怖分子的武装力量展开恶战,并要确保人质安全回国,唯有霸天狼才能迎战。
霸天狼队长凌海峰与吴迪两人驾驶战机深入敌方腹地,被敌方两台雷达发现。
凌海峰的战机受损,眼部伤势严重,只能返航。吴迪怀着沉重的心情充当凌队的眼睛,领着战友残破的战机返航。
经历过第一次的失败后,救援时间更为紧迫,吴迪的内心倍受煎熬。
他化悲愤为力量,一个人在房间苦思冥想,凭着第一次的飞行经验重新制定飞行计划,利用两个雷达扫描空档30秒的时间超低空飞行以躲避雷达追踪。
尽管这样有很大的风险,但已是最好方案。
就这样,抱着必胜的信心,吴迪又一次出征,顺利躲过第一个雷达的搜索,当第二个雷达发现吴迪的战机时,敌人措手不及,观察雷达动态的小兵说了句:&;他象个幽灵一样就突然出现在雷达上了。&;
到达战区后,地面救援人员下了飞机密切配合,一边共同摧毁了敌方的武器装备,一边也找到人质的位置。
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与恐怖分子激烈抗衡,流血牺牲是在所难免,所幸的是所有人质都已经全部上了救援机。
亚莉带着一飞机从惊恐情绪中慢慢平息下来的同胞准备回国时,一辆不明战机腾空而起。
战机的驾驶者原来是恐怖主义的头目,他因为之前是马布国的空军所以骗过了不明情况的霸天狼队员得以逃脱,并图谋击落救援机,让中国军方功亏一篑。
在紧要关头,吴迪战机上的弹药已经耗尽,吴迪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直接撞毁敌人战机……
大家心中都明白发生了什么,在空军指挥中心的长官流泪了,浩辰流泪了。
救援机上的人员安全到达机场后,亚莉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一刻,亚莉压抑的情绪才得以释放,她与吴迪是同学也是战友还是恋人,回忆往昔,泪流满面。
我当时看得也是泪湿眼眶。不过,电影的最后,情节反转,一架尾部冒着黑烟的战机回到了大屏幕上!
一个团圆的结局,英雄吴迪回来了!吴迪就是&;无敌&;!
影片看完,带给我许多感触:
第一,影片中霸天狼团队中的成员都各有所长,精诚合作,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那种团队的精气神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这股凝聚力与我们兰心之家家人们的向心力何等相似,正是这股正能量推动着我们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记得暑假内蒙游学的时候,有位别的团队的家人也说到我们团队的凝聚力让她印象非常深刻。
这种凝聚力源自团队领导人的出色引领,团队成员的紧密跟随。从《易经》的角度来看,其实也就是乾坤配合的力量。
而另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也有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与追求,有着同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着同样的保家卫国的情怀。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终始&;,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元亨利贞,贞者事之干也,这些道理,经典中都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经典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经典精神去领航。
第二:珍惜我们的安定生活。这是个美好的和平时代,我们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有人在浴血奋战,经历生死考验,抛开个人情感,只因为家国情怀。
第三:身为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大国拥有的各种先进的空军装备。近期中央电视台也一直在播放《强军》纪录片,强国必强军。
我们祖国的军队正在加强建设,以法治军,各种军事改革也在力求锻造一支强大的有实力的军队。
《强军》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军队只有两种状态,就是战争和准备战争。
是什么让我们的***有底气说&;对任何人、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的分裂国家活动,13亿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决不会答应&;?我觉得也是因为祖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国庆期间还看到一则新闻:明星古巨基和妻子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亲历枪击案,平时国外的**新闻也是此起彼伏,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的感受就是:风景这边独好,有一种安全叫&;在中国&;。
第四:在我们所感受的和平背后,实际一直是暗流涌动,我们炎黄子孙仍要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中国的崛起努力进取,为强国梦去奋斗。
自强不息的精神,胸怀大志的情怀,从哪里来?这些都得从文化教育中着手去培养。
一个国家的文化绝对是一种软实力。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是有力量的,我们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不倒,靠的就是其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历史上多次的外族文化的入侵都没有让中华文明消失,而是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的胸怀去同化了外族文化。
如此悠久有生命力的文化靠什么去传承?要靠圣贤经典。
经典的学习是大势所趋。经典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经典给人以精神的指引,智慧的启迪。
现在国家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节奏也已经非常明显,此时不学,更待何时?
育心经典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正本清源,让&;旧时王谢堂前燕&;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且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经典的正确方法,建立了完善的学习成长平台。
庆幸自己当初有这份缘,这份选择,这份跟随的决心。
孩子从小学习经典,现在已经打下了道德根基,建立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有着大的胸怀格局,有着爱国主义情怀。
***最近做了张&;我爱祖国&;的手抄报,最后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大家的聆听与互动!感恩***老师建立的平台,感恩育心经典!
第四篇:教学设计观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赣南师范学院
091202009)
【摘要】:教学设计起源于外国,为了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我国教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并回顾和反思了教学设计历年来的发展,展望了教学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多种观点,基本理论,认知负荷 1 引言
1994年乌美娜提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过程,指在教学中使用学习和教学理论,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系统的发展。这是一个为了满足需要而包含分析学习需要,学习目标,提供系统的开发策略的分析的全过程。它包括开发教学教材和活动,所有方案的实施,以及所有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指导、修改和评估。2 教学设计的国内外观点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 》一书中提出“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的思路。对加涅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
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已获得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
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2]。(李克东)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3]。(何克抗)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论点: “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并强调主要指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双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学习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基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是四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4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是友Sweller于1988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信息加工的瓶颈;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加工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就有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必须是有限的,这样学习才能有效;所想要的信息才能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5]。Sweller:使用图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认知负荷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当教材本身很复杂时,发生内在认知负荷,而教学设计无法降低这种复杂性。当教学设计无法以较低要求的方式呈现教材时,发生外在认知负荷[6]。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编写绩效目标,开发考核量表和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运用系统的思维的方法,以教导学生学习,力求达到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适宜,为学生精心创造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之路[7]。就《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字1987年以来发表的教学设计论文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基本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狭窄以及教学设计者的素养不高等[8]。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化教材,还有考虑学习者的特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9]。根据初级和高级学习的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是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模式都是以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的,都是回答“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要怎样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该目标?”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的[10]。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研究,但是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2002 [4] 林宪生.教学设计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5] sweller 认知负荷在解决问题中影响教学 [J].认知科学,1988,12(12)257-285.[6] sweller 学习负荷理论,学习困难和教学设计[J].1994,4(4);295-312.[7] 盛群力,马兰 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J].教育科学研究,2006(07).[8] 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9]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10] 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五篇:《观 潮》教学设计
学校内公开课(2005.12.14)
《观 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教具准备
1.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
那么古人观看钱塘江大潮场面如何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观潮》。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介绍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背景: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4、选三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提问:〈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提问: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五、课堂练习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观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