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

时间:2019-05-15 02: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

第一篇: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

——记五年级《通分》一课的磨课历程

缘起:为了上一节《通分》的公开课,曾经进行了两次试教,第一次试教下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觉得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思维根本调动不起来,索然无味的感觉除了学生也影响到了我。课后,不禁要反思:“到底怎么了?自己设计的教案究竟为什么激不起学生的思维?学生为什么会学得这样索然无味?问题到底在哪儿?”反思之余,忽然看到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于是就在想:是否可从改进问题提问的方法和问题提问的时间入手,重新设计自己的教案呢?概念课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枯燥,是否可以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掌握通分的概念?数学课是否也能像语文的阅读课那样做到形神兼备? 【案例背景】: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分数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发面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

基于以上种种,笔者对此节课的教学环节三易其稿,期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合理配置资源,以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真正掌握通分的概念以及方法和用途。【案例描述】:

首次教学——缺“形”又少“神” 案例回放:

第一次教学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深入研究、理解通分——探寻方法,学会通分——练习巩固、掌握通分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当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来比较2/5和3/7的大小,一声“小组合作开始”,小组成员立刻将小脑袋聚在一起,每人都拿起了草稿纸和笔,开始了小组合作。五分钟过去了,当我走向一个比较安静的小组时,他们都在各顾各地在计算,有的咬着笔头还无从下手。当我问:“你们小组有几种方法了”?他们说:“我们还没写完呢”,根本就没有合作的意识。当我走向看起来比较热闹的小组时,仔细听他们的讨论,还在争论最简单的化小数的方法。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估计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不成了。

【反思】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小组合作,无论是安静的小组还是热闹的小组,因为他们对学习的任务没有真正了解而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他们或因不知合作什么如何合作而沉默以待;或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违心地进行“假合作”,聚在一起简单的讨论,与我的初衷先去甚远。而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由于教师在合作前没有精心准备合作的问题造成的,如:问题指向不明,学习本身的资源就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导致了失败。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2/5=14/35和3/7=21/35这组算式让学生得出通分的意义,可是当我说出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大小相同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时,学生的表情很茫然,在继续往下教学的时候部分学生好像全然无了兴趣,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铺垫怎么样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又回过头去讲了什么样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迂回曲折,最终学生聊无兴趣,时间耗尽,最后连联系巩固的时间都没有了。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在没有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时就进行了教学,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演讲者,学生俨然成了听众,迂回的战术又让部分学生进入云里雾里,没有了问题的教学就好像无了源泉的水,毫无了生机,课堂死气沉沉,一节既缺了“形”又没了“神”的数学课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一次刷新——有“形”而少“神”

经过了第一次的“滑铁卢”之役,我有认真总结了这节课失败的原因,重新整理了教案,对部分设计进行了改动,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经过认真分析,第一次的试教的小组合作环节这个教学资源是不是一定要进行小组合作?如果改成自己能独立完成多种方法的完成多种方法,完不成的可以和同桌讨论或认真听其他同学分析是否更适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再把教师的语言趋向于功利化,这样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把第二环节认识异分母分数放到第一环节上来,因为这个知识的起点较低。于是在课开始我就出示了3/8○3/11 3/13○4/13 2/7○4/7 5/6○5/8 5/9○2/10 12/17○12/19这六道题目,首先叫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分成同分母和异分母两组,得出什么样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然后在叫他们能比较出大小的比较出大小,不能比较出的做个记号。以5/6○5/8这道题为例让学生得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及认识到什么叫通分。

【反思】重置了这两个学习任务以后,为课堂节约了不少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也就是说课有了基本的形状,可是回顾整节课,却总好像缺少了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更好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好像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也就好像是一篇文章缺少了神韵。对,问题就是整节课的心脏,只要心脏搏动了,人也就有了生机,于是我决定从问题的处理下手进行二次刷新。

二次刷新——磨合“形”和“神”

有了第二次较成功的教学,我对各个环节上问题的设计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设计如下

一.出示课题,引入教学

师:出示课题——通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通分的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通分?用什么方法通分?通分有什么用?……(教师选取了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什么是通分

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通分?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先完成以下练习:

课件出示:比较这几组分数中两个分数的大小。3/8○3/11 3/13○4/13 2/7○4/7 5/6○5/8 5/9○2/10 12/17○12/19 师:你们能根据这几组数的特点来为它们分分类吗?(提炼:分子相同一组,分母相同一组),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师:观察5/6和5/8,这组分数和另一组分数有什么不同?(得出什么叫异分母分数)

师:那你能想办法用多种方法比较出5/6和5/8的大小吗?看看谁最厉害?(自主探究得出:

1、化小数的方法;

2、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3、画图的方法;……师把所有的方法在课件上出示。)

师:这里面就有一种就是运用了通分的方法,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8页,找出哪一种是运用了通分的方法?——引出什么是通分。

三、用什么方法通分?

师:什么叫通分知道了,那我们来研究第二个问题——怎样通分?看着属于通分的这道题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通分的。

(然后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索,老师适时引领,得出通分的方法。并优化方法——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四、为什么要学通分?

1、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5/6和7/8 3/7和2/9 4/9和7/18

2、计算:

5/12+8/16= 6/21-4/7= 5/8+4/7= 5/8-4/7=(你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求出它们的结果吗?为后续学习做准备。)明确用途:通分不仅可以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看来还可以用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思维的力度都得到了发挥,我终于明白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颗石能激起千层浪,那么怎样才能为一节数学课设计出好的问题呢?笔者反思如下: 【案例反思】

反思一:看课题,从“题眼”入手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 “看了通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关于通分的那些知识?” 在这节课中,首先通过让学生看着课题《通分》这两个字,让学生思考想知道通分的哪些知识,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任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把学生教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乐学,这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真正用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既然要研究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那么和老师提出问题要他们学习来比,显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有积极性和专注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我们同样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如“我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等等,然后老师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去设计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更乐意去学习!

反思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在这些方法中,有一种就是我们想要知道的通分,你想知道是哪一种吗?”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我们同样也能设计出许多好的问题,用来设疑激趣。如在本节课中,让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法比较3/5和1/4大小,勾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部分优等生还在无形当中接触了新知识。在学生罗列出多种方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追问:“在这些方法中,有一种就是我们想要知道的通分,你想知道是哪一种吗?请阅读书本88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没有把概念直接给学生,而是适时的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再对比这些比较大小的方法,找出了什么是通分,学生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也真正内化了通分这个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反思三:在学生的认知矛盾中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这组分数和上面这些分数有什么不同?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在这么多种方法里,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通分,你想知道是哪一种吗?请阅读课本。” 第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回忆了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提出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认知的矛盾,继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或新事物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是,学生 急切想要知道产生矛盾的原因,寻找问题答案的心里困境。教师如果能及时利用这些冲突,并给以适时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整理出了多种方法后,教师即时地制造了认知冲突,并向学生提出了要学习的问题,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样在其它的课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取得同样的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出发,先只改变被除数,让学生发现商是改变的;同样只改变除数,让学生发现商也是改变的。通过举出这些例子后,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疑问:你们知道吗,有一种情况商是不会变的,然后教师追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况?这时的学生被一种强烈的数学问题情境所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可想而知。紧接着再问学生其中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从而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当学生的思维有了认知的冲突,才能使他们学的更好。反思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 你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计算5/12+8/16= 6/21-4/7= 5/8+4/7= 5/8-4/7= 吗?”

在通分这节课中,虽然教学目标中并没有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但是我们知道掌握通分的方法以及它的用途是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掌握一节课的重点就是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准备,既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儿来?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要到哪里去?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知识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既要有前瞻性、更要去去考虑它的后续性,用教材教,就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样我们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就要考虑以后作平面图形的高;教整数的简便算法就要考虑小数、分数、百分数的简算。因此数学教师在上完一节课的同时,要适当的渗透这些知识点在以后学习中的作用,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问题是激起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源泉。通过这节课的磨砺,是我明白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更要考虑问题出现的时间性,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完美与精彩!

第二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新学年中队辅导员用同学们捐的1912元钱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59个书包,商店里有三种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2元、31元、37元。学校要求剩余的钱要尽量少,应该买那一种书包?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

请你帮中队辅导员设计一个买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又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谁汇报一下上几个月你们家中用电或用水的情况。(事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数据)

生1:我家八月份共用电150度,九月份共用电130度,十月份平均每天用电3度。

生2:我家七月份共用水35吨,八月份共用水38吨,九月份共用水29吨。

生3:……

生4:……

(师选择一些数据填入空表中,后形成下表)

姓名

八月(31天)

九月(30天)

十月(31天)

丁@家

共用电150度

共用电130度

平均每天用电3度

郑@家

平均每天用电4度

共用电65度

共用电50度

程@家

平均每天用电8度

共用电210度

平均每天用电6度

师:你能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三户人家八月份共用电多少度?

师:你能自己解决该问题吗?

生1:能。150+4×31+8×31=522

生2:丁@家3个月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3:……

生4:三户人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5:……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整理如下:)

条件:

问题:

a、丁@家

b、郑@家

三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c、程@家

d、八月

e、九月

三户家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f、十月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准备汇报。(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计算器辅助计算进行探究)

生1:我们选择问题a,计算方法是(150+130+3×31)÷(31+30+31)≈4.1(度)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先求出丁@家三个月共用电多少度,再除以三个月的总天数。

生2:我们选择问题b,……

生3:我们选择问题e,……

(师逐一板书如下:)

a(150+130+3×31)÷(31+30+31)≈4.1(度)

b(4×31+65+50)÷(31+30+31)≈2.6(度)

c(8×31+210+6×31)÷(31+30+31)=7(度)

d(150+4×31+8×31)÷31≈16.8(度)

e(130+65+210)÷30=13.5(度)

f(31×3+50+6×31)÷31≈10.6(度)

师:看了a、b、c三个问题的得数,想对这三个同学说什么吗?

生1:我认为程@家应节约用电,太浪费了。

生2:……

师:比较问题d、e、f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每天用电量在逐月减少。

生2:这是因为天气逐月转凉,空调、电扇等用的少了,所以平均每天用电量也就逐月减少了。

生3:我想到了这三个月的平均每天用水量也是肯定是逐月减少。

师:对,大家想的很有道理,对自己身边的事非常关心,天气越是炎热,用水、用电量就会出现高峰,看来通过求平均数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今天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呢?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总的份数,就能求出平均数。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汇报自己搜集来的家中用电或用水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通过对得数的观察、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英语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英语

教学内容:Unit 19 Language Lesson 2 Period 1 Varieties of English(Listening and speaking focus)

一、案例实施背景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课堂40分钟的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的输入,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中学英语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消除他们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以笔者的一节听说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然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英语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并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下习得语言。

二、案例实施过程

1.视频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兴趣,铺垫课堂各环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我选择了“How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这一视频作为本课的导入。该视频是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是一位英国女士和一位刚从美国洛杉矶回来的男士之间的对话,谈论的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用词上的不同。该视频学习资料直观、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外,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此同时,其知识性强的特点,能引导学生思考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性,从而自然地导入本科课题:Varieties of English。而视频材料中出现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不同”的相关词汇是下面语言输入部分知识的补充以及语言输入部分的?垫。

2.听力情境输入语言,设置梯度,实现语言输入三部曲。(1)在听力预热部分,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切实地感受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各种英语发音的差别。同时,整合教学资源,将课本上的正误判断题改成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 “water” “tomato” “example”等词归纳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读音上的差异,减低难度,突出重点,完成语言输入第一步――初步体验。(2)在听力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了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引入澳大利亚英语语言材料的学习,让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多样性。在做法上,发挥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强化听力任务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即听前先提醒学生注意/ei/的发音,让学生更易于学生发现澳大利亚英语和英式英语发音的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听力综合识别训练,突破重点,实现对各种不同语音的正确判断完成语言输出的第二步――重点突破。(3)在听力结束后,利用英国首相卡梅伦与美国总统的媒体见面会视频,创设类似高考听说考试的模仿朗读练习,感受被网友称为“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巅峰对决”的精彩,培养学生尊重并接受各国语言差异的情怀,满足文科学生的学习意向,实现语言输入第三步――综合运用。

3.体验式情境输出语言,小组合作,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输出语言。在完成了语言的输入的三个步骤、学生对英语多样性有个较好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我根据当地的热门话题“爸爸去哪儿”,改编设置了“老师去哪儿”活动情景,学生根据不同语言环境体验情景和任务卡要求设置对话,分派角色,指定相关组员充当老师、路人等角色,边走边说边演,采用实景演示方法,利用“活”情境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将前面所学融入进来,重点突破相关的语言输出问题,进而实现深化本课重难点知识掌握的目的。学生完成体验式的任务卡的演练之后,马上组织小组即时展示,为本课学习重点所涉及的语言表达提供范例,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本课授课达成情况。在展示过程中,同时从这两组中各选出两位学生作为展示效果的评委,评判展示学生在选词和表达方面与情景背景一致性的能力,并作出点评,形成生生互评生生互动的局面,促进语言的习得。

4.课外语言情境延伸,推荐影视材料,深化语言能力的提升。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学习需要反复。在完成本节听说课的教学内容后,本人还推荐学生课后查找典型的英国影视材料和美国影视材料,如英国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认真观看,揣摩其中的发音异同,并模仿其中的语言片段,使学习得到延伸,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案例反思

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按照语言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原则,把生动的语言情景,如视频资料,情景演示等融入具体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学习中,由感性认识到一些规律的把握到在一定学习任务驱动下进行语言运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任务设置清晰有效,分步落实具体到位,采用合作学习,学习积极性高涨,每个学生都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尽量根据学生的学力,从课前准备就充分考虑利用材料本身和设置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听、说的技能,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语言习得的实效性,通过展示和小结的学习反馈,可以说这是一节符合学情、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的的英语听说课。

具体表现在:1.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为导向,贯彻“三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进行教学。2.教师设计本节课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语言学习氛围。通过设置不同的听说任务,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等大量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完成听说任务。3.教学设计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输出。4.充分利用任务型驱动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帮互助意识,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的PK赛,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学生在体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中就习得了语言运用的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特别是引发了学生的延伸学习。5.各个环节的任务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为最后的口头输出做好了充分的准确,一气呵成,教学的密度得到学习厚度的保证。6.教学要求的分层设置让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也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和欲望。7.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的表现以及巡视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技巧性的处理,尽量减少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距离。

当然,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样值得警惕,如教师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有一定的出入,有些预设和学习落实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如内容安排相对较多,学生学习略显仓促,时间安排的比重上也可以做出更好的调整,凸显一些更为学生需要的环节。

四、思考与探讨

1.情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那么在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进行灵活性地加工,避免情境教学成了机械性、缺乏活力的刻板的程序?

2.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个非常宝贵的资源,那如何才能保证“情”与“境”的有机交融,避免情景教学成为是一种费时泛味的低智力“游戏”?

3.情境教学要实现情境教学中学生角色的互动。那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情境中“角色”分配的公平和机会均等,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避免有些人永远做情境中的“主角”,而有些人永远都是情境中的“配角”或“观众”呢?

第四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的备课心得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钱学萍

“生态”,它原本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应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然生成知识及思想状态,能够为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积累知识和能量以及确立人生的方向。因此我认为历史生态课堂应该是“情境”的课堂、“体验”的课堂。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课伊始,趣意生;课正行,趣意浓;课已尽,趣犹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活动中获得智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建全知识体系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以下我以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谈谈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备课和上课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我先投影幻灯黄梅戏《天仙配》歌词选段和“男耕女织”的图片,配乐《黄梅戏》选段,并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哼唱。在听完、唱完《黄梅戏》选段后,教师让同学们“图说历史”:①刚刚的歌词和这些图片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②这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跟唱戏曲,重温了原有的重点知识,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接着,我这样导入新课:“产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自然经济,到了近代是不是还是坚不可摧,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鲜活的图片、轻松的背景音乐、亲切的导入„„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分析完第一个子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后,我如此过渡:“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以“洋”字开头的词汇,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回答出了“洋油”、“洋钉”、“洋火”、“洋服”、“洋务”、“洋务运动”等等。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什么是“洋务”,“洋务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历史

新课程观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增加体验,获得发展。

在教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我想改变以往仅仅让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得出结论的方法,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表演《朱其昂力排众议办机器磨坊》的历史短剧。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让课代表去找四位放得开的学生分别扮演朱其昂及其父亲、妻子、朋友。四位同学是大家公推的表演才子,他们果然不负众望,正确传神地表达出了意思,并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位同学还对剧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同学们的会心的笑声中,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剧中虽然朱其昂遭到老父亲和妻子的极力反对,朋友的劝导,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让我们重温朱其昂的两句话:1.父亲,我这可不是心血来潮,去年洋人在咱天津城里开的工厂可是日进斗金,比起耕田种地是强上千百倍。2.官府自己也办了不少机器工厂,我只要按时交纳各项赋税,官府应该也不会太为难我呀!至于人手问题就更好解决了,你没看到现在农村中无以为生的闲散人员越来越多吗?咱开办机器工厂也就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生路,何乐而不为呢?我把这两句话投影幻灯,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通过表演或观看历史剧,同学们在体验中深刻认识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并且从民族资本家朱其昂身上学到了冲破艰难险阻,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历史生态课堂的点滴体会,我会上下求索于“生态课”!

第五篇: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襄阳市高新区邓城小学秦玺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新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下载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快乐学习英语

    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快乐学习英语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如设计适当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浅谈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 余荣十堰市茅箭区火车站小学 龚举伟“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郊的“谁言寸草......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3)......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激励教学一句鼓励的语言,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此文于2009年6月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台城中心......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