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8

时间:2019-05-15 02: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赤壁赋》教案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赤壁赋》教案8》。

第一篇:《赤壁赋》教案8

一、课文悟读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掩卷而思,这种复杂的情感态度,决定于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综合积淀。苏轼小时候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东汉范滂那样有学问有气节,为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步入仕途之时,也曾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但由于和新党政见不同,被小人诬陷入狱,进而被贬黄州,理想与现实再次出现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况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和朋友游赤壁时,触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的慨叹,发壮志难酬的悲哀。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然而,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并没有使他入世的理想泯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证,而客之悲萧之音也恰是由此歌声引发,或更恰当地说,这正是苏轼心中的一个“结”。所以说,《赤壁赋》鲜明地表现出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苏轼心中的碰撞和杂糅。

二、亮点探究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探究学习: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2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体会。探究学习: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3学者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探究学习: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4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细读此文,品评文章的结构艺术。探究学习:“结构”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5运用自己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评价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探究学习: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因素。阅读本文后还可参阅有关资料,对苏轼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三、选题设计 柳宗元与苏轼的游记研究。研究方法: 采集足够样本,进行专题比较。参读书目: (1)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柳宗元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3)《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第二篇: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8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党红英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1、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2、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解读赏析:

(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是什么样的景?

(景: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

3、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

情:

⑴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⑵ 学生齐读、体会。

⑶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⑷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⑸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

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⑴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⑵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帮助理解):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⑶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⑷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如下图: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第三篇: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第四篇: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并默写本文。

2、了解本文的文言句式,积累文言实词“望”“如”和虚词“之”等的用法。

3、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

【复习重点】

1、熟练背诵并默写本文。

2、了解本文的文言句式,积累文言实词“望”“如”和虚词“之”等的用法。

【复习难点】

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

一、情景导入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二、回顾预习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2012四川)

2、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2012全国卷)

3、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

4、客有吹洞箫者,__________,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广东)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2012山东)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2011辽宁)

三、精讲点拨

1、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

举酒属.客 同“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同“凭”,山川相缪. 同“缭”,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 同 樽 酒杯

2、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2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 攻下 顺流而东.也 向东挺进 名词作动词

○3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 向南 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 向西 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 向东 名词作状语

○4意动用法 侣 .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侣 以„„朋友

3、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

古义: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使„„哭泣

4、找出文中出现的下列句式(1)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变式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2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予怀兮渺渺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三、当堂达标 【翻译句子】(先标出重点词语再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分)客有吹洞箫者1分 倚歌1分 如1分

慕1分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西东1分

缪1分 被动句1分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分)

将1分

则1分 曾1分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虽 通顺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分)

补充主语

状语后置

既白 【文言文翻译方法小结】 1调 倒装句语序要调整

2留 人名地名官职名国号年号等 3补 省略的内容要用括号补充 4删 无意义的虚词

5换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四、总结提升

【实词积累】

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吾尝跂而望矣

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 德高望重 名望 威望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希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观察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怨恨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念头 想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到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如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比得上 赶得上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后序》)到 往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如果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高祖本纪》)„„的样子

【文言虚词“之”】

(1)舞幽壑之潜蛟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助词 的

(2)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谓之间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

(5)驾一叶之扁舟/顷之,燕昭王卒

助词(6)句读之不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拓展延伸

(文段一)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文段一)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文段二)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助至南海,夸⑤之于唐僧:“此何难⑥之有?”唐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僧曰:“汝⑦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乎?”

自己动手整理一下虚词“之”有哪些用法?)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别人

第五篇: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导入:孔子在论语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到今文人墨客就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文人墨客登山临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山水把情感传递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的名篇,公元1082年,大文学家苏轼来到了黄州

一、再课文

想一想:赤壁的山水风月给 苏子 带来了哪些启发或怎样的感受。

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苏子很快乐——从哪里体现的 哪是景/感受(读原文)

(良辰 美景 乐事 赏心)

舟给人的感觉是小而轻盈、飘逸,有隐士的风度。

师:对,“舟”具有隐逸、自由的情调,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其实“舟”还经常略带哀伤的情绪“同是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船太大了给人的感觉是或高大威武,或设备齐全:“楼船夜雪瓜洲渡”是战船,“逆风吹浪打船声”是官船,“去来江口守空船”是商人安置家眷的船。

快乐 饮酒 扣舷而歌

饮酒

酒历来被称为传情的媒介,古代尤为突出。人们伤心时喝酒,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离别时喝酒,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柳永“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相聚时喝酒,杜甫《客至》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高兴时喝酒,“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酒,浸润着人们的生活,宣泄着人们的情绪。

(2)固一世之雄也:赞美曹操

而今安在哉:惋惜(悲)英雄何在自己多渺小

岁月短暂

人生无常

客悲------苏子悲 其实列出了“客”的四悲,也就明白了客为何一定会想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句诗?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生:思慕贤才。

师:对,思慕贤才。自己就是贤才,可遇不到赏识自己的名主。短暂的人生怎么划出耀眼的光亮。客的思绪其实也就是苏轼的思绪,一问一答是为实现“赋”的铺陈特点。

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涌,似钱塘潮水汹涌澎湃,将“悲”情写到了“千般”,写到了极致。

(3)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

天地万物之无穷无尽

从个人角度:

从宇宙角度:不变

为什么两人不一样?

苏子有没有悲,消极思想?(乌台诗案)没有一个友写信给他,主动也收不到一字回应。饱尝了世态炎凉之后,苏子也变得心灰意冷,苏子看到客悲其实也是自己的愁,其实是苏轼他还希望自己出仕,建功立业,宦海浮沉,锦袍冠带,这是俗世与苏子,本来的我,(望美人兮天一方)

黄州的山水太美了,这里的山水风月给苏子灵感和智慧使他悟道山水风月不变:物与我无尽藏也,黄州的山水让苏子悟道两个字“ 放下

放下锦官玉带,孺子经学。做一个贴近泥土,贴近山水的纯粹的人,这些使苏子实现了从本我到超我心灵突围,苏轼就进入了一个超我的境界,就像他在《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子这时心中已经没有了风和雨。他被贬杭州爱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密州爱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被贬黄州爱黄州,月夜泛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被贬惠州爱惠州,“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海南爱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子从本我到无我这一次心灵上的突围,这个突围,是赤壁的山水给了他灵感和智慧,都说:“ 《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 ”这三篇文章成全了黄州,使黄州名扬天下,其实也是这里的山水成全苏子。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段文字吧。你挑你喜欢的句子再把它读一读吧;

我觉得《》赋的是山水风月,也是苏子从乐——悲——乐的历程,从本我到超我的心路历程,我写下了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交流:当赤壁之下

一江秋水缓缓流过东坡居士的心间,那一刻,激发了一个智者的人生感悟,那些仕途的倾轧坎坷,失意的苦闷彷徨,顷刻间都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了,唯有山间的一轮明月,烛照心灵,酌一盏逍遥的清酒,吟一首快意的诗章。任小人与政客在宦海中争斗,任功名与浮华在世俗中喧嚣,我自岿然如山

下面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这里的感悟写一写 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着大家还在纵笔疾书。说:

(1)看人生之大起大落,忆往昔峥嵘岁月,今以黄州之事,荣辱偕忘,万事万物有律有节,有张有弛,以万世之姻缘,岂非个人之力,不如忘我于山月之间,陶醉感怀于超然物外之景。

(2)在这片明亮的月光之下,在这缓缓的水波之上,他只陶醉于这片山月之中,把酒高歌,对月吟诵,而心中那不尽得忧愁,苦闷,彷徨,哀叹都随水东流,此刻他只与景为乐,以歌为乐,心中是一片宁静与享受。

(3)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世间自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苏子以一个凡人之身,却获得了仙人心,就在于它的超乎和大气,幽幽江水流过他的心尖,仿佛也流过了我们的心尖,尘世间的烦恼都随它去吧,做一个真实自我。

我们未来的人生也许会遇到各种挫折,面对这些挫折困难时我们不妨

赤壁赋中的山水月,可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很多的慰藉。

下载《赤壁赋》教案8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赤壁赋》教案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赤壁赋教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 无生上课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一、教材分析:《前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千古传诵的名篇之一。这篇文赋辞藻优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后口留余香;文章表达的思想深奥而富有哲理。总......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 苏轼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