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006修订稿)

时间:2019-05-15 02: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遵义医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006修订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遵义医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006修订稿)》。

第一篇:遵义医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006修订稿)

《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Ⅰ 前言

有机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中心任务是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和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的俗名;各类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和主要的化学性质;以及电子效应及空间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有机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及学科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基本具备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材中各章节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并适度介绍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三.有机化学总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62学时,实验课28学时。四.配套教材:陈洪超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Ⅱ 正文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为学生奠定学习有机化学基础。主要介绍有机化学的共性知识,复习共价键理论和键参数,学习有机分子结构式书写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分类。介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2.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提出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

3.掌握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4.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表达方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三、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322.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sp杂化、sp杂化和sp杂化。3.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碳架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5.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共价键的性质:键长、键角、键能及键离解能、元素电负性及键的极性。

第二章 烷烃(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烷烃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本章重点讨论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系统命名法命名原则,游离基(自由基)和游离基取代。在复习分子间力的基础上说明烷烃的沸点、熔点、溶解度、比重等方面存在的规律性。

2.还要介绍烷烃的氧化、裂化反应及其应用和过渡态理论。

3.简介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其与炎症、肿瘤、衰老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命名原则,正确书写烷烃的构造异构体。2.熟悉烷烃的分子结构,伯、仲、叔、季碳原子。

33.掌握sp杂化及σ键的结构特点。

4.掌握构象异构,Newmann投影式,优势构象概念。5.掌握烷烃的卤代反应及反应机理。6.了解游离基反应特点。

三、教学内容

1.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σ键的形成及特点。

2.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和构象异构。

4.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顺序规则。

5.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º、2º、3º氢的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6.生物体内的自由基简介。

第三章 烯烃、炔烃、二烯烃(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烯烃、炔烃和二烯烃都属于不饱和烃。本章重点讨论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命名原则;顺反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体的命名;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以及它们的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制,马氏规则及马氏规则的解释。

2.教会学生从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问题,本章讲授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π-π共轭。3.介绍富勒烯的研究进展,加深对化学与生命科学密切联系的理解。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法及顺、反异构体的顺反和Z、E命名法。

22.理解sp杂化及π键的结构特点,能正确书写烯烃的同分异构体。

3.掌握烯烃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和Markownikoff规则,氧化反应。4.理解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5.了解共轭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6.掌握炔烃及二烯烃的通式和命名方法。

7.掌握共轭二烯的结构特点及其重要的化学性质。8.掌握sp杂化的特点及其特性。9.掌握炔烃的重要化学性质。

三、教学内容

1.烯烃的通式及异构现象:碳链异构、双键位置异构、顺反异构,产生顺反异构的的条件。

2、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命名法和Z/E命名法,“次序规则”。

3.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和Z、E命名法)。

24.烯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杂化,π键。

5.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

6.烯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加成(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加卤素、卤化氢、加水、加含氧无机酸)、催化加氢、氧化;烯烃的自由基反应;聚合反应。

7.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杂化。炔烃的通式及命名(系统命名)。

8.炔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加卤素、卤化氢)、催化加氢、氧化反应;末端炔的反应。

9.共轭二烯的结构、共轭效应。共轭二烯(以1,3丁二烯为例)的化学性质(1,2和1,4加成)。

第四章 环烃(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环烃分为脂环烃和芳香烃两大类。本章重点讨论脂环烃的命名法;环的大小与稳定性关系;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环烷烃的构象分析。苯的结构,苯及其同系物的的命名方法;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和反应机制;取代定位法则;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2.通过解释取代定位法则复习诱导效应和ρ-π共轭效应。3.介绍致癌芳香烃。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及化学性质。2.理解环烷烃稳定性的理论解释。

3.理解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掌握芳烃的命名方法。

5.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反应。6.理解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历程。7.理解芳香性概念及应用。

8.了解常见多环芳烃及稠环芳烃的结构与性质。

三、教学内容

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2.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和小环的开环反应。

3.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4.芳烃的分类、命名方法、苯的结构。5.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6.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付克反应)及反应历程、侧链取代及氧化; 取代定位法则。

7.多环芳烃及稠环芳烃,致癌芳香烃。8.非苯芳烃,休克尔规则及其应用。

第五章 对映异构(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对映异构属于立体异构范畴,是在分子水平认识有机物的立体结构对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本章重点讨论对映异构、对称因素、手性碳原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概念;掌握立体结构的平面表示方法和异构体的命名方法。

2.介绍对映异构的生物学意义,不对称合成及外消旋体的拆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方法。

2.掌握R、S构型标记法,熟悉D、L构型标记法。

3.掌握下列基本概念和术语:立体异构、对映异构、对称因素、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4.了解外消旋体的拆分。

三、教学内容

1.对映异构现象,手性碳原子和手性分子,手性与光学活性,对称因素。2.旋光仪、旋光度与比旋光度。

3.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体、外消旋体、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构型标记法(D/L和R/S标记法)。

4.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非对映体),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内消旋体)。

5.对映异构的生物学意义,不对称合成及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六章 卤代烃(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本章重点讨论卤代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和性质。学习两类重要的有机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及取代与消除之间的竞争关系;影响取代反应历程的因素。归纳碳正离子稳定性,复习诱导效应和p-π共轭效应。2.介绍有机氟氯化合物。

二、教学要求

1.熟悉卤代烃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掌握卤代烷的化学性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查依采夫规则。

3.理解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及影响因素;取代与消除之间的竞争关系。4.了解几种重要卤代烃的性质及应用,有机氟氯化合物。

三、教学内容

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普通命名、系统命名)。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水解、氰解、氨解、与硝酸银反应)、消除反应(查依采夫规则)、与金属镁的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

4. 卤代烷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的历程:SN1和SN2历程,卤代烷的结构及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5. 不饱和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取代反应活性,碳正离子稳定顺序及解释。6. 有机氟氯化合物。

第七章 醇 酚 醚(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醇、酚、醚都属于含氧化合物。本章重点讨论醇、酚、醚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羟基官能团的特性,包括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醇羟基和酚羟基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进一步复习电子效应,了解各种官能团的相互转变。

2.硫与氧是同一主族元素,本章还要介绍含硫有机化合物。3.介绍几种与医学有关的醇、酚、醚类化合物。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命名方法、结构特点及化学性质。2.了解氢键对醇、酚物理性质的影响。3.掌握醇、酚、醚的基本反应和鉴别方法。4.了解重要醇、酚、醚在医药上的应用。5.了解硫醇和硫醚的结构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与分类。醇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2.醇的物理性质;氢键。

3.饱和一元醇的化学性质: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卤代反应,脱水反应,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氧化(脱氢)反应,与氢氧化铜和过碘酸的反应。

4. 几种与医学有关的醇类化合物: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甘露醇和山梨醇等。

5. 酚的结构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质。

6. 酚的化学性质:酚羟基的反应(弱酸性、醚的生成、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芳环上的反应:亲电取代(卤化、硝化、磺化)、酚的自动氧化。

7. 几种与医学有关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甲苯酚、苦味酸、维生素E(α—生育酚)。8. 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9.醚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羊盐的生成,过氧化物的生成,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醚键的断裂。10.几种与医学有关的醚类化合物:乙醚、环氧化合物、冠醚(性质、用途)。11.硫醇和硫醚。

第八章 醛 酮 醌(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醛、酮、醌也都是含氧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是羰基。本章重点讨论醛、酮、醌的结构;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机制;羰基α-活泼氢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醌的亲电加成反应。2.比较醛、酮结构和性质上的共性和差异;介绍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3.介绍一些与医学有关的醛、酮、醌类化合物。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醛、酮的结构特点,比较结构上的异同;掌握醛、酮的系统命名法。2.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及不同结构的醛、酮在性质上的差异和鉴别方法。3.理解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

4.了解几种重要醛、酮的化学反应及用途;了解一些与医学有关的醛、酮、醌类化合物。

三、教学内容

1.醛、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方法(普通命名、系统命名)。2.醛、酮的物理性质。

3.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的加成反应,(加氢氰酸、加亚硫酸氢钠、加水、加醇生成半缩醛和缩醛、加Grignard试剂、加氨的衍生物等);α-活泼氢的反应:醇醛缩合、卤仿反应。醛的特殊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氢还原、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en还原),Cannizzaro反应。4.几种与医学有关的醛、酮、醌类化合物: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维生素K。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5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羧酸及其衍生物还是含氧化合物,官能团是羧基和酰基。本章重点讨论羧酸及其衍生物结构、分类和命名;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二元酸的受热分解反应;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三解反应;酯缩合反应。2.介绍脂肪酸的生物学意义。

3.从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入手,进一步复习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羧酸的系统命名方法、常见羧酸的俗名、羧酸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方法;(常见多官能团化合物优先选择母体的原则)。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3.掌握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4.了解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5.了解几种重要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三、教学内容

1.羧酸的结构、分类及命名。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还原、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α-氢卤代、二元酸的受热反应。4.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5.与医学有关的羧酸: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脂肪酸。6.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酰卤、酸酐、酯、酰胺)。7.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8.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9.几种与医学有关的的羧酸衍生物。

第十章 羟基酸和酮酸(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羟基酸和酮酸属于多官能团化合物。本章在复习各官能团典型反应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各官能团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特殊性质:酸性;脱水反应;转氨作用;脱羧和氧化反应;酮酸的分解反应等。2.讨论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3.介绍一些与医学有关的羟基酸和酮酸,体内化学反应;简介前列腺素。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取代酸的分类及命名。

2.掌握羟基酸的化学性质:酸性,脱水反应,氧化反应,受热脱水反应。3.了解几种与医药有关的羟基酸。4.掌握酮酸的结构和命名。

5.掌握酮酸的化学性质:α-酮酸的还原反应,β-酮酸的分解反应。6.了解几种与医药有关的酮酸,酮体,前列腺素。7.掌握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三、教学内容

1.羟基酸的分类及命名。

2.羟基酸的化学性质:酸性,脱水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3.几种与医药有关的羟基酸。4.酮酸的结构和命名。

5.酮酸的化学性质:α-酮酸的还原反应,β-酮酸的脱羧反应。6.几种与医药有关的酮酸,酮体,前列腺素。7.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第十一章 胺和含磷有机化合物(5学时)

一、教学目的

1.含氮和含磷有机都是重要有机化合物。本章重点讨论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胺的碱性、影响因素及强弱比较;酰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芳香重氮盐的性质。还要讨论酰胺的结构及性质;有机磷化物等。

2.介绍生源胺的概念,结构分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胺的分类、命名、化学性质,理解影响其碱性强弱的原因,碱性强弱比较。2.熟悉芳香伯胺的重氮化反应及芳香重氮盐的性质的取代和偶联反应的应用。3.掌握酰胺的结构及性质。

4.了解生源胺的概念,结构分析;几种与医药有关的胺。5.熟悉有机磷化物。

三、教学内容

I.Properties of amines II.Reactions of amines。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本章重点讨论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芳香性,酸碱性和亲电取代反应;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稠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2.介绍天然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常见杂环化合物母体的结构和命名法。2.掌握吡咯和吡啶的化学性质。

3.了解其它杂环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4.了解天然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结构、一般性质及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命名。

2.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性质:芳香性、对酸的稳定性、酸碱性、水溶性。

3.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的结构、性质:芳香性、碱性、水溶性。

4. 几种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辅酶NAD和辅酶NADP,尿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腺嘌呤、鸟嘌呤等。5.天然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的概念和性质。

6.几种与医药学有关的生物碱:麻黄碱、颠茄碱、吗啡碱、小檗碱的结构、来源及药用价值。

第十三章 脂 类(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脂类(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大类化合物。本章重点讨论油脂的组成、结构、命名及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意义;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磷脂的组成、结构和生物学意义;甾族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特点、分类和命名;生物体内重要的甾族化合物。

2.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分子进行结构分析,了解其生物活性。

二、教学要求

1.熟悉油脂和磷脂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2.掌握油脂和磷脂理化性质;甾族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特点和命名方法。3.了解重要的甾族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对它们进行结构分析。

三、教学内容

1.油脂的组成、结构及命名。

2.油脂的理化性质,油脂的水解反应和加成反应,酸败。

3.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卵磷脂、脑磷脂的结构,鞘磷脂,糖脂。4.甾族化合物的母核,甾族化合物的立体结构,α和β构型。

5.重要的甾族化合物:胆固醇和胆酸,胆甾酸、胆汁酸。甾族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十四章 糖 类(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糖类也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大类化合物。本章重点讨论糖类的定义、分类;单糖的开链结构,环

状结构、哈沃斯式和构象式;单糖的的理化性质;二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2.介绍糖类的生物学意义,糖缀合物。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重要单糖的结构和性质。

2.熟悉双糖、多糖的结构特点和性质。3.了解单糖、双糖、多糖的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及分类,单糖的分类及结构。

2.单糖:葡萄糖的开链结构和Fischer投影式,葡萄糖的环状结构和变旋光现象,葡萄糖环状结构的和构象。果糖的结构。单糖的化学性质:差向异构化;氧化反应,成酯反应,成苷反应,成脎反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氨基糖。3.二糖的分类及结构。二糖的化学性质:还原性,水解;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4.多糖:多糖的结构。淀粉、纤维素、糖原、环糊精。5.糖类的生物学意义,糖缀合物。

第十五章 氨基酸(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元。本章重点讨论氨基酸的结构和构型、分类、命名(包括俗名、中文简称、英文缩写、单字符号);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介绍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测定原理。3.介绍期末复习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各类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构型、分类、命名(包括俗名、中文简称、英文缩写、单字符号)和必需氨基酸的概念。

2.掌握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了解多肽的命名及肽键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氨基酸的结构、构型、分类与命名;必需氨基酸的概念。2.氨基酸的结构和构型,20种常见氨基酸。

3.氨基酸的性质:酸碱性、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脱水成肽反应,脱羧反应,氧化脱氨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

(说明:教材中肽和蛋白质内容与生物化学重叠,经协商决定,我室只讲氨基酸)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珠海校区化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组成教学组,由资历较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任教学组长,选定教材,按教学办下发的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本教学大纲要求填写教学计划书,制订教学日历,并具体组织实施。委配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任主讲,并负有指导和检查青年教师教学情况的义务(如检查教案、讲稿、课件等)。坚持集体备课和教学法研究,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组织教学观摩、集体听课和试讲,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听取意见,修改和完善教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经常与学生取得联系,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映,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学习,反对一本教案讲几年的做法。授课时要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培

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介绍专业英语词汇,对一些易理解内容可积极尝试双语教学。要配以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复习。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知识竞赛和科技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典型的反应机理以及与医药有关的重要化合物,理论部分的内容分散到各有关章节讲授,坚持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理论课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归纳式教学法,辅助现代教学手段。掌握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了解内容以自学为主。辅导形式:辅导答疑、课堂答疑和网络查询。

四、考核办法: 除进行理论考核外还要进行平时考核。理论考核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目的、要求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而平时考核是重点检查学生的上课,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完成情况。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建立试题库,考教分离。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70%,实验报告、实验问答和实验操作占20%,平时成绩占10%。

第二篇:遵义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Ⅰ 前 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内科学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内科学所论述的这些内容在临床各科中具有普遍意义。

一、内科学的任务是在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医学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成就,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工作方法。

二、内科疾病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教学应以我国各地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讲授,并适当介绍一些虽不常见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疾病。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三、内科学教材中,一部分列为讲课内容或课堂讨论,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掌握。另一些内容可结合临床实习,病历讨论或由学生进行自学。

四、教学应是启发式的,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注意训练学生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学习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临床实习和生产实习,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巩固和提高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教书育人,要在为病人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树立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意识,爱护伤病员,关心病人的疾苦。要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七、内科学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系统内科,采用系统讲课(或讨论)和临床示教与实习的方式进行。总学时为152学时,其中讲课112学时,见习讨论40学时。第二阶段为内科生产实习,采用实习医师的方法进行,时间为17个周。

八、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七版,2008年。

Ⅱ 正文 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基础上,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病史、常见症状、体征,最终到达根治疾病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二)重点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三)一般介绍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

通过临床病例引出几大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肺通过呼吸道对外开放:―――对外开发的器官: 总呼吸面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防御功能受损的原因

2、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lesser circulation)特点:肺动脉解剖结构特点

3、为双重血供:肺动静脉(肺循环)、支气管动静脉(体循环)

4、肺循环与体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循环)相通:全身的皮肤、组织、器官的菌栓、血栓、癌栓均可导致肺病变。

5、他系统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也可累及肺:

第二章

肺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各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构成及诊断和治疗,并了解肺炎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炎球菌肺炎、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以及病原学演变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 主要内容 

1.概述

(1)肺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

①肺炎的病因:微生物学、理化因素、过敏等

②细菌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2)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特点:病原学构成、临床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1)病因及流行病学

(2)CAP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分级(3)CAP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①痰的病原学检查:合格痰标本的概念;涂片革兰染色、痰培养+药敏 ②体液的病原学检查:血培养、胸水培养等 ③血清学检查: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 ④其他:PCR等

(4)CAP的经验性治疗原则(5)初始治疗的评价和处理 3.肺炎球菌肺炎(1)病因

①肺炎球菌的致病性、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PBP结构异常) ②感染途径、机体抵抗力和诱发因素(2)病理与病理生理

①复习病理分期及特征:无肺泡结构损害 ②肺实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导致缺氧(3)临床表现

①发热、咳嗽、咳痰 ②肺实变(4)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WBC增加 ②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 ③痰涂片+痰培养

(5)并发症:少见。感染中毒性休克(6)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

②鉴别诊断:胸膜炎、肺结核、肺癌、肺栓塞、急腹症等(7)治疗: ①首选青霉素

②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的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头孢三嗪、头孢噻肟等 ③并发症的治疗

(8)预防:多价肺炎球菌疫苗的适应证 4.非典型肺炎:

(1)病因: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2)肺炎支原体肺炎: ①病理改变:间质性肺炎

②临床表现:干咳、低热。可有小流行。

③辅助检查:WBC正常或略增高,冷凝集试验、支原体抗体。④治疗: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第三章 肺结核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及辅助检查手段,重点掌握肺结核的分型、特征及其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其特征 2.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 2.肺结核的辅助检查手段

(三)了解 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 主要内容

1.结核病概述(1)流行病学

①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HIV流行等因素 ②耐药结核的流行

(2)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①类型、生物特征、培养 ②致病性:A、B、C、D组 ③耐药表型及其遗传学基础(3)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痰菌阳性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呼吸道传染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②原发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原发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继发性肺结核病因、发病过程:“复染”与“再染”,Koch现象

③宿主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反应,变态反应 ④易感人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4)结核病的病理学:不同病理表现和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联系 ①渗出性病变:特征和转归 ②增殖性病变:结核结节的特征 ③干酪样坏死 ④钙化 ⑤纤维化

2.肺结核的临床特征(1)结核病的分型

①1978年肺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

②1999年国家标准: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其它肺外结核

(2)原发性肺结核

①定义及分类: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核 ②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③转归

(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定义及分类: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②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4)继发性肺结核

①定义及分类: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②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5)结核性胸膜炎:见相关章节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X线、CT

(2)痰菌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痰结核菌培养(3)PPD试验:试剂、阳性判断标准、临床意义

4(4)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开胸肺活检等(5)其他: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4.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

①病史、胸部X线表现及痰结核菌检查。痰菌检查非常重要 ②其他辅助检查的选择 ③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鉴别诊断

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肺癌、淋巴瘤、结节病 ②空洞性病变:肺脓肿、囊肿感染、肺癌爱、肉牙肿性疾病 ③粟粒性病变:转移瘤、矽肺、肺泡癌等 ④团块状阴影(结核瘤):肺癌、良性肿瘤等 ⑤浸润型阴影:肺炎等 5.治疗

(1)基本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特点和副作用:异烟肼(INH, H)、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链霉素(SM, S)、乙胺丁醇(EMB,E)

(2)抗结核治疗的原则及依据: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3)常用治疗方案:提倡短程化疗;DOTS的概念和意义(4)耐多药结核概念、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6.预防

(1)建立全国防治系统(2)早期发现、彻底治愈(3)推行DOTS策略(4)接种卡介苗

(5)化学预防:适应证、方法

第四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COPD的临床表现、概念和分型

(二)熟悉:

1.COPD的病因

2.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 3.COPD的防治措施

(三)了解:

1.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 2.控烟措施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COPD的概念和组成。 2.病因学

(1)吸烟、大气污染、感染、过敏因素等(2)遗传易感性 3.类型及临床表现

(1)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①慢性咳、痰、喘病史 ②分期

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常见致病菌;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2)阻塞性肺气肿

①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

②肺气肿的临床分型:气肿型(PP型,A型)和支气管炎型(BB型,B型)的主要病理改变和临床特征

4.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1)病理:肺气肿的病理概念和分型(小叶中心性型、全小叶型、混合型)(2)病理生理

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缺氧。 ②肺泡通气不足。 ③弥散功能损害。

④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5.辅助检查

(1)肺功能改变: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残气量及残/总比增加;肺气肿时出现弥散功能下降。

(2)血气分析(3)胸片

6.并发症: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气胸 7.防治

(1)预防:戒烟、体育锻炼、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的使用(2)治疗

①COPD急性加重期:祛痰、平喘、抗炎对症、抗感染、治疗并发症 ②缓解期:戒烟、呼吸操及其他康复训练

第五章 支气管哮喘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情,熟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和病情分级,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和病情分级 2.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3.哮喘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 2.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了解:

1.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2.GINA 三 主要内容

1.哮喘的流行病学:(1)我国的基本情况(2)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资料

2.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1)病因

①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特异质与哮喘

②激发因素:过敏原、感染、运动、理化因素等(2)发病机制

①变态反应: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和迟发型哮喘反应(LAR)的概念和机制 ②气道慢性炎症:病理特征、参与的炎症细胞、介质(LT、PAF等)和细胞因子。③气道高反应性(AHR):哮喘的共同特征、发生机制。非哮喘特异。 ④神经机制 

(3)病理:气道慢性炎症(变应性)、气道重构 3.临床表现(1)体征

①典型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或咳嗽,有一定的激发因素。②发作时双肺哮鸣音。重症患者:“静肺”、奇脉、矛盾呼吸、休克等(2)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②血气分析:轻度可为低氧血症+呼碱,病情加重后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③X线:发作时肺充气征 ④肺功能检查(复习有关内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发作时):支气管舒张试验的判断标准及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适应证和意义

⑤过敏原的检测:皮试、特异性IgE检测 4.诊断与鉴别诊

(1)诊断: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

(2)严重程度分级:非急性发作期分级、急性发作期分度

(3)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大气道狭窄、支气管肺癌、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4)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气肿、肺心病  5.治疗

(1)治疗目标:控制哮喘症状、象正常人一样生活(2)脱离变应原(3)药物治疗

①控制炎症药物: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静脉):作用机制、不同剂型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适应证

②缓解症状药物:β2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剂型;茶碱类:作用机制、剂型;抗胆碱药:作用机制、剂型

(4)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意)方案—阶梯治疗(5)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①去除诱因:过敏原、抗感染等 ②氧疗

③早期使用静脉糖皮质激素 ④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⑥机械通气治疗

6、哮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第六章

肺血栓栓塞症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肺栓塞的基本知识,熟悉他它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和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掌握肺栓塞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肺栓塞的概念、病因 2.肺栓塞的常见临床表现

3.肺栓塞的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

(二)熟悉

1.肺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2.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三)了解

1.常用的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监测 2.肺栓塞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肺栓塞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概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体循环血栓脱落:下肢、盆腔深静脉血栓脱落最常见(2)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①静脉血流淤滞:长期卧床 ②血管内皮损伤:败血症

③高凝状态:创伤、肿瘤、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口服避孕药3.病理及病理生理(1)病理

①血栓栓塞、机化、血管再通

②肺出血、肺梗死、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③右心扩大、肥厚(2)病理生理

①V/Q比例失衡:低氧

②CO下降:休克、缺血性胸痛 ③释放炎性因子:气道痉挛 ④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不张

4.临床表现:多样性(和栓子的大小及基础疾病有关):(1)症状

①小血栓:胸膜性胸痛、咯血

②中等血栓:典型表现多见,即呼吸困难、咯血、胸痛

③大块肺栓塞:中心性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猝死(2)体征

①一般检查:紫绀、呼吸频数、心动过速 ②心脏体检:P2亢进、分裂,右心奔马律 ③右心衰竭体征

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单侧肢体红、肿、痛,浅表静脉曲张

5.辅助检查(1)影象学检查 ①胸部X线

②UCG:肺动脉高压、右室扩大、室间隔移位等 ③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下肢深静脉显像):无创、敏感性高 ④CT肺动脉成像(CTPA):敏感性及特异性接近肺动脉造影,无创 ⑤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2)ECG:SⅠQⅢTⅢ、ST-T改变(右心导联)、右束支传导阻滞、肺性P波等。(3)血液检查

①血气分析:低氧血症,PaCO2下降

②D-二聚体:敏感性高,特异性低,具有一定的除外诊断价值。(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 ①静脉造影 ②同位素显像 ③超声Doppler 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表现多样,应提高警惕,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诊断。(2)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炎等 7.治疗及预防

(1)一般治疗:卧床,氧疗,镇痛等对症治疗(2)抗凝治疗 ①适应证

②药物及用法:首选肝素,长期治疗口服华法林(3)溶栓治疗

①适应证:大面积、尤其合并血液动力学异常。目的在于迅速减轻右心负荷。 ②禁忌证

③药物及用法:链激酶、尿激酶、rt-PA等 ④溶栓的并发症:出血(4)手术治疗

(5)预防:主要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①抗凝:肝素、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药 ②防止静脉淤滞:增加下肢活动

③复发性肺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滤网

第七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

2.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 3.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

2.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三)了解

肺心病失代偿期常见的酸碱失衡及其处理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定义及概况。 2.病因

(1)支气管病变:COPD最常见、支气管扩张(2)肺实质及肺间质病变和支气管病变(3)肺血管病

(4)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

(1)发病机制:不同病因的肺部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长期增加,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和右心衰竭。

(2)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

①肺小动脉痉挛收缩:由缺氧、酸中毒所致的功能性改变,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肺血管重构:是长期缺氧、酸中毒导致的结果,肺阻力血管硬化及炎症性闭塞 ③毛细血管床减少: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 ④血容量增多及血黏度增加:附属因素。(3)心脏病变:右心室肥大、扩张,右心衰竭

(4)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损害及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

4.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COPD、肺纤维化等 ②肺动脉高压体征,无右心衰竭表现(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①呼吸衰竭的表现: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 ②心力衰竭的表现和体征 5.辅助检查

(1)肺功能的评价:血气分析、肺功能(2)肺动脉高压及右室扩大的检查: ①X线胸片

②心电图:顺钟向转位、肺性P波特异性高 ③UCG:准确性高

(3)其他:原发病、诱因等的相关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原发病的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室扩大(或右心衰竭)的证据,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者可诊断

(2)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 7.治疗

(1)急性发作期:

①呼吸衰竭的治疗(见相关章节) ②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改善呼吸衰竭是降低肺动脉高压的关键; 10 利尿剂的适应证、注意事项;洋地黄的适应证;血管扩张剂的使用

③其他:预防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与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休克、DIC及肾功能衰竭。

(2)缓解期

①重点治疗原发病

②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证 ③预防并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 ④康复训练

第八章 胸腔积液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胸腔积液的基本知识,熟悉其发生机制、治疗和处理方法,掌握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

2.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渗出液和漏出液) 3.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和胸液分析特征

(二)熟悉

1.胸腔积液的发生机制

2.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和处理方法

(三)了解

恶性胸水的发生机制和处理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

(1)胸腔积液的定义

(2)胸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漏出液、渗出液(3)胸腔积液的影象学检查:X线胸片、B超、胸部CT(4)渗出液和漏出液的胸水特点:常规、生化(5)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 2.结核性胸膜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3)辅助检查

①胸腔积液的特点:常规、生化、ADA、其他 ②胸水找结核菌、胸水结核菌培养 ③胸膜活检(4)鉴别诊断

①漏出液: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营养不良 ②渗出液:恶性胸水、脓胸、结缔组织病性胸水(5)治疗

①抗结核治疗

②反复穿刺抽液、防止胸膜粘连 3.恶性胸水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胸痛、呼吸困难,胸水常迅速增长(3)辅助检查

①胸腔积液的特点:常规、生化、ADA、胸水肿瘤标志物、其他 ②胸水肿瘤细胞 ③胸膜活检(4)治疗

①原发病的治疗 ②局部使用化疗药物 ③胸膜固定术

第九章 支气管肺癌

一 教学目的

熟悉支气管肺癌的基本病理特点和分期,掌握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常见病理类型及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常见病理类型。

2.支气管肺癌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特点 2.SCLC和NSCLC的分期

(三)了解

肺癌治疗的常用药物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 主要内容

1.肺癌的现状和病因:

(1)流行病学现状:肺癌呈逐渐上升趋势(2)病因 ①吸烟

② 其他因素:大气污染、致癌因子等(3)肺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肺癌的病理及分型:

(1)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征:恶性度、生长速度、浸润性生长和远隔转移的特点 ①鳞状上皮细胞癌 ②腺癌

③小细胞肺癌

④ 细支气管肺泡癌 ⑤大细胞肺癌(2)影像学分型

①中心型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和鳞癌多见

②周围型肺癌:腺癌多见,其次为鳞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 3.肺癌的临床表现(重点讲授内容)(1)症状及体征 ①肺癌直接引起的症状:中心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早,刺激性干咳、咯血、阻塞所致呼吸困难;周围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晚,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

②肺癌转移所致的症状:局部转移:胸痛、呼吸困难、声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s征等;远隔转移:骨、脑、肝、淋巴结等

③肺癌的非转移性肺外表现(肺癌综合征):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异位激素分泌:ADH、ACTH

(2)X线表现

①肺癌本身的征象:肺门或肺脏外周肿块;癌性空洞;细支气管肺泡癌:单发或多发结节、肺炎样阴影

②肺癌的间接征象或肺癌转移的征象: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癌性胸腔积液

4.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①临床症状:刺激性干咳、咯血、同一部位反复肺炎、肺癌综合征等 ②影像学:X线胸片、体层摄影、CT

③细胞学检查:痰、支气管分泌物、支气管粘膜刷片、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腔积液 ④组织学检查:支气管粘膜或透支气管壁肺活检、经皮B超或CT引导肺穿刺、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淋巴结活检

⑤血清肿瘤标志物(2)鉴别诊断

①周围型肺癌:结核瘤、良性肿瘤、肺真菌病、肺脓肿 ②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瘤、纵隔肿瘤 5.肺癌的分期和治疗原则(1)非小细胞肺癌 ①分期:TNM分期

②治疗方案:Ⅰ、Ⅱ、Ⅲa手术+化疗;Ⅲb、IV首选化疗(2)小细胞肺癌 ①分期

②治疗方案:首选化疗、手术

(3)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相结合。 6.预后:早期发现及早期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7.预防:戒烟、改善环境卫生和大气污染

第十章 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衰竭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治疗方面的一些知识,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分型和主要发病机理和病发症的处理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呼吸衰竭的概念、分型和主要发病机理。

2.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3.呼吸衰竭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

1.氧疗的适应证和措施的选择 2.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了解

呼吸衰竭的病生理基础 三 主要内容

1.定义及分型(1)定义(2)分型

①根据有无CO2潴留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只有低氧)和Ⅱ型呼吸衰竭(合并CO2 潴留)。

②根据起病缓急:急性和慢性 2.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

①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哮喘和COPD为代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肺纤维化和严重胸廓或胸膜病变为代表;呼吸泵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②换气功能障碍(2)发病机制

①肺泡通气量下降:肺泡通气量和PaCO2呈反比,常见于Ⅱ型呼吸衰竭。

②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正常V/Q=0.8;V/Q<0.8:生理死腔增大;V/Q>0.8: 肺内分流

③弥散功能障碍:常见于Ⅰ型呼吸衰竭;弥散距离增加:呼吸膜增厚,见于纤维化、肺水肿;弥散面积减少:肺实质病变、肺气肿

④肺动-静脉样分流:V/Q比例失衡的极端情况,见于肺不张、肺水肿等。低氧血症 的严重程度和分流量有关。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

⑤ 氧耗量增加

3.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1)缺氧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心血管系统 ③血液系统 ④胃肠及肾脏等(2)CO2潴留: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心血管系统 ③呼吸系统 ④酸碱平衡 4.临床表现

(1)缺氧的临床表现(2)CO2潴留的临床表现(3)肺性脑病(重点讲授):  ①发病机理:CO2潴留、缺氧

②诱因:感染、镇静剂、高浓度吸氧等 ③临床表现

④鉴别诊断:脑血管意外;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感染中毒性脑病

14(4)心力衰竭(肺心病)(5)其他组织器官损害: ①消化道出血 ②DIC 5.诊断(1)原发病(2)临床表现(3)血气分析

6.治疗(Ⅱ型呼吸衰竭):(1)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

①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合理使用抗生素 ②保持气道通畅:祛痰、湿化等(2)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①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给氧途径

②解除气道痉挛:茶碱、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等 ③机械通气

④呼吸兴奋剂:严格掌握适应证(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①通过治疗原发病改善通气和呼吸性酸中毒,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②避免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利尿剂、碱性药物和机械通气使用不当(4)纠正电解质紊乱(5)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的基本情况,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心血管病的分类

2、心血管病诊断及防治

(二)了解

1、心血管病在我国流行情况

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3、心血管病的预后 三 主要内容

1、心血管病与我国人口死亡率

2、心血管病分类

(1)病因分类

(2)病理解剖分类

(3)病理生理分类

3、各种病因的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1)病因治疗

(2)解剖病变的治疗

(3)病理生理治疗

(4)康复治疗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心力衰竭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基本知识,熟悉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辅助检查,掌握心力衰竭的 发病机制、表现和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常见病因和诱因、发病机理。2.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鉴别诊断及心功能分级。3.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方法及原则。4.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二)熟悉

1.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2.急性左心衰竭时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

1.心脏舒张功能不全。

2.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心脏多腔室起搏、左室辅助泵及人工心脏、外科手术及心脏移植等。三 主要内容

1.介绍心力衰竭的定义、不同的分类方法,重点讲解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的异同点。2.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和诱因。

3.复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重点强调神经内分泌因素的变化(交感神经系统及RAS系统活性增高)和心室重塑。

4.分别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介绍左心衰竭时使用的心功能分级标准(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

5.介绍心力衰竭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及诊断依据:胸部X线、超声心动、核素心血池、静脉压测定、Swan-Granz导管。

6.分别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时的主要鉴别诊断,重点为左心衰竭与肺部疾病的鉴别。

7.从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分析其预防、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根据心功能状态合理安排生活;限制钠盐摄入和液体入量;利尿剂的使用;ACEI及ARB的使用;β-阻滞剂的使用;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的使用;其它扩血管药物的使用;非药物治疗。

8.介绍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

9.讲解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重点是其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

10.讲解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迅速纠正缺氧;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加强心脏收缩力;左室辅助装置。四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实习:结合讲课内容,掌握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方法。示教: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重要体征、超声心动图、静脉压测定、Swan-Granz导管。

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亲自诊断、管理心力衰竭病人。

第三章 心律失常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律失常疾病的基本知识,并使心律失常得到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点。2.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4.直流电复律的主要适应证和操作方法。

(二)熟悉

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心脏起搏器的主要工作模式心电图。3.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适应证。

(三)了解

1.心脏起搏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2.射频消融治疗的工作原理。3.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原理。三 主要内容

1.简介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诊断方法。

2.讲解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与扑动,心室颤动与扑动,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

3.讲解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4.讲解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快速性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原则,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作用原理、适应证、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直流电转复、射频消融、起搏器的原理及适应证。

5.讲解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原理、适应证。

6.讲解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进展(拓展内容)。

第四章 高血压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高血压的治疗和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高血压病的分类及分级诊断标准(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2.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的条件及标准。3.高血压产生的机制。4.特殊类型高血压的特点。5.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不同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值。2.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特点。3.高血压治疗的6类药物。

(三)了解

1.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2.血压的形态及类型。3.联合药物治疗方案。三 主要内容

1.介绍2004年版的高血压指南的高血压分类、分期及特点。2.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3.高血压的临床类型及诊断条件。4.高血压的临床评估(危险度分层)。5.与高血压危险度分层有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6.高血压治疗药物特点。

7.高血压治疗的原则及林和药物治疗的原则。具体如下:

 正常成人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诊断标准:

正常血压<120/80 mmHg,高值血压120~139/80~89 mmHg,高血压≥140/90 mmHg,收缩期高血压SBP≥140 mmHg而 DBP < 90 mmHg。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 复习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 高血压病的主要鉴别诊断: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性疾病,肾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缩窄等。

 高血压病的血压分级和危险度分组标准(重点讲解,扩展的新内容)

(一)高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Hg,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 mmHg,3级高血压≥180/110 mmHg。

(二)了解何谓影响预后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何谓靶器官损害?何谓相关的临床疾病 ?

1.影响血压预后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腰

2围男性≥85cm,女性≥80cm)、肥胖:BMI≥28kg/m、C反应蛋白≥1mg/dl。

2.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超声显示有动脉壁增厚(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女性107-124 umol/L、男性1.3-1.5mg/dl、女性1.2-1.4mg/dl)、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性≥22mg/g,女性≥31mg/g)。

3.相关临床疾病

(1)心血管系统: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2)脑血管:缺血性卒中史、脑出血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

(3)肾脏: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男性>133umol/L,女性>124 umol/L,男性>1.5 mg/dl,女性>1.4 mg/dl)、蛋白尿(>300mg/24h)、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浓 18 度>177umol/L或2.0mg/dl)。

(4)外周血管疾病。

(5)眼底: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6)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餐后血糖≥11.1mmol/l(200mg/dl)。

(三)高血压危险度分组

1.低危组:无任何心血管相关的危险因素,血压在I级水平。

2.中危组:无任何心血管相关的危险因素,血压在II级水平或有1-2危险因素,血压在I级和II级。

3.高危组:血压水平在I级、II级,伴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或有一个靶器官损害或合并糖尿病,或没有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在III级。

4.很高危组:有相关临床疾病,血压在I级、II级或III级或血压水平在III级同时伴有至少一个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和目标血压水平(扩展的新内容)

(一)治疗原则

(二)目标血压:最新制定的目标血压<140/90 mmHg,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者<130/80mmHg,其中肾功能不全是指GFR<60 ml/min或男性SCr>1.5 mg/dl女性SCr>1.3 mg/dl。

老年高血压患者SBP< 150 mmHg、DBP < 90mmHg。

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限制食盐摄入量(<6g/d),有氧体育锻炼(30~45分钟/次,每周4次以上),减轻体重,限制酒精摄入量,戒烟,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摄入适量钾盐和钙、镁

 常用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选用原则、代表药用法及其副作用:

(一)噻嗪类利尿剂。

(二)β-受体阻滞剂。

(三)钙离子拮抗剂。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六)α受体阻滞剂。

(七)高血压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第五章 冠心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冠心病的知识,掌握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冠心病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一级预防。2.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3.心绞痛的症状特征、诊断和治疗。

4.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电图表现和心肌损伤标识物的升高与衍变过程、常见并发症和治疗措施。

5.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二)了解

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三 主要内容 1.冠心病的定义。

2.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炎症、栓塞等。

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等。

4.冠心病的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猝死)。5.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分类和治疗原则。

6.心绞痛

(1)影响心肌氧供求平衡的因素。(2)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和不典型症状。(3)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4)心绞痛的辅助检查方法及意义(心电图、Holter、负荷试验、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5)心绞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6)心绞痛的治疗

①药物治疗:发作当时的处理和发作新间期的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凝剂的使用。

②冠脉介入治疗。

③外科手术(旁路移植手术等)。7.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1)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CK-MB)。

(3)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鉴别诊断。(4)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5)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①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②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溶栓及冠脉介入治疗):再灌注治疗的意义、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再灌注成功指标。

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处理。(6)右心室心肌梗死治疗的特殊性。8.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指导。

第六章 心肌炎与心肌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肌炎与心肌病的基本病情和表现,掌握治疗原则和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心肌病的定义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熟悉心肌炎的病因、主要感染病原。2.熟悉特异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

(三)了解

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三 主要内容

1.讲解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简介心肌炎的治疗原则。

3、叙述1995年WHO/ISFC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4.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5.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6.限制型心肌病的诊断。

7.简介右室心肌病及特异性心肌病。

第七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指征。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及处理。

(二)熟悉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理。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改变。三 主要内容

1.学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根据病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特征。2.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

3.国家学生奶专家委员会委员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改变。

4.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全身感染症状,出现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发生改变,栓塞症状,皮肤、粘膜、眼底出血点,Osler结节,杵状指等。

5.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熟悉抽取血培养的具体方法、超声心动检查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意义。

6.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7.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抗生素选择和应用原则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 2.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 3.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并发症。

(二)熟悉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

(三)了解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治疗的指征和禁忌征。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心瓣膜病的定义、流行病学。2.常见瓣膜病变(1)二尖瓣狭窄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最常见、罕见的病因有老年退行性二尖瓣环钙化、先天性畸形、左房粘液瘤、结缔组织病等。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左房排血受阻,左房压升高,肺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肺动脉高压,肺淤血、肺水肿,右心室后负荷过重,右心室肥大、衰竭;左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下降,外周组织灌注不足。

③主要症状:肺循环淤血的症状(咳嗽、咳痰、粉红色泡沫痰、咯血、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体循环淤血的症状(腹胀、腹痛、纳差、恶心、呕吐、水肿);外周组织灌注不足的症状(疲倦、乏力等)(重点讲解)。

④主要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部舒张期震颤,心腰饱满、心界轮廓呈梨形,第一心音增强,P2亢进、分裂,开瓣音,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Graham-Steell杂音。

⑤辅助检查:X线、ECG、UCG。⑥诊断及鉴别诊断。(2)二尖瓣关闭不全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脱垂、退行性心瓣膜病、马凡氏综合征、结缔组织病、感染性心瓣膜炎致瓣膜穿孔、腱索乳头肌功能不全/断裂、左心室扩大致瓣环扩张等。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变化:二尖瓣返流,左房容量负荷增多,左房压升高,左房扩大,晚期肺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升高,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左心室扩大,心排出量降低。

③症状:出现晚,主要为心悸、乏力、气短、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的症状

④体征:心尖抬举样搏动,心界向左下扩大,S1减弱,出现S3,心尖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重点讲解)。

⑤辅助检查:X线、ECG、UCG。⑥诊断及鉴别诊断。(3)主动脉狭窄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畸形。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变化:左心室排血受阻,左室后负荷过重,左心室肥厚、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左房代偿性收缩增强,左室排血量减少,左心衰竭,周围脏器灌注不足。

③症状:继发性心、脑、肾缺血的症状,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的症状,左心衰竭的症状。④体征: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第二心音减弱、逆分裂,出现S4,主动脉瓣收缩期喷射音,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脉压缩小,迟脉(重点讲解)。

⑤辅助检查:X线、ECG、UCG。⑥诊断与鉴别诊断。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畸形、主动脉根部扩张(梅毒性主动脉炎、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扩张、大动脉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主动脉瓣穿孔、主动脉夹层破裂、主动脉窦瘤破裂等。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变化:主动脉瓣返流,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左室扩大、衰竭,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不足。

③症状:胸痛、头晕、心悸,左心衰竭症状。

④体征:左室向左下扩大,心界呈靴形,第二心音减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Austin-Flint杂音,脉压增大,周围血管征。

⑤ 辅助检查:X线、ECG、UCG、磁共振显像。⑥ 诊断与鉴别诊断。心瓣膜病的主要并发症(1)充血性心力衰竭。(2)急性肺水肿。(3)感染性心内膜炎。(4)心律失常。(5)栓塞 4.治疗

(1)代偿期治疗。

(2)失代偿期治疗:治疗并发症。(3)瓣膜病变的治疗。

①瓣膜狭窄的球囊成形术:适应证、禁忌证(扩展的新内容)。②外科手术治疗:闭式分离、直视分离、瓣环成形、瓣膜置换。(四)预后。

第九章 心包疾病

一 教学目的

懂得心包疾病的病情,掌握心包疾病的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心包疾病的临床分类。2.心包疾病的诊断要点。

(二)熟悉

1.心包疾病的临床病因。2.各类心包疾病的临床特征。3.急性心包填塞的特点。

(三)了解

1.心包疾病的治疗原则。2.心包穿刺技术要点。三 主要内容

1.简介:心包疾病的病因和临床分类 心包疾病的病因:感染(结核等)、结缔组织病(SLE等)、代谢疾病(尿毒症等)、肿瘤(转移癌、间皮瘤)、特发性、放射线照射、药物(雷米封等)、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外伤、囊肿等。

心包疾病的分类: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缩窄性 心包炎等。

2.讲解: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胸痛、胸部胀满感、干咳、声嘶、呃逆、恶心、上腹部胀满感)、体征:(心浊音界扩大且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心尖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心尖搏动最强点与心浊音界之间距离增宽,心音减弱、遥远,奇脉,Kussmaul征,Ewart征,肝脏肿大、压痛,腹水,水肿及之治疗原则)。3.叙述:心包穿刺技术的要点。

第三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懂得消化系统疾病基本知识,掌握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和预防。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

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

(二)熟悉 消化系统病因。

(三)掌握

诊断方法程序和防治原则。三 主要内容

1.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1)胃肠道、肝脏的解剖特点。

(2)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及激素神经调节。(3)肝脏的代谢功能。(4)胃肠道免疫。2.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1)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肿瘤、理化因素、血管源性、神经精神因素、自身免疫、营养不良、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2)全身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3.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程序

(1)病史与症状、体格检查(强调病史体征的重要性)。(2)实验室与辅助检查。

血、尿、便检查,其他生化、酶学等实验室检查、X线(双重造影)及核素检查,超声检查,CT/MRI,内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高清晰内镜)及病理检查,血管造影,消化道动力学检查。(3)鉴别诊断。

4.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原则。(2)药物治疗。

(3)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4)消化道疾病的预防。5.进展与展望(1)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2)消化系恶性肿瘤诊治进展。

(3)胃肠动力学和胃肠激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4)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现状。(5)肝纤维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6)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和肝衰竭。

第二章 胃炎

一 教学目的

懂得胃炎疾病的病情知识,掌握各型胃炎的表现与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胃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2.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幽门螺杆菌生物学行为及在相关性疾病中的致病机理。

2.胃炎的病因、病理及分类(重点介绍当前国际公认的分类及我国的分类)。

三 主要内容

1.幽门螺杆菌及胃炎的概念。

2.按急、慢性胃炎分别介绍以下内容。

第一节 急性胃炎

1.病因及发病机理(重点介绍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因:药物、应激、乙醇等)。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特点,强调急诊内镜检查的重要性。注意与其他引起急性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4.治疗及预防:诊断原发病及病因采取防治措施。

第二节 慢性胃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胆汁反流、药物等。2.病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特征。3.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包括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区别)。(2)无特殊体征。4.辅助检查:

(1)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最具诊断价值。(2)幽门螺杆菌检查(侵入性及非侵入性)。(3)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6.预防:饮食卫生,戒除烟酒,慎用损害胃粘膜屏障的药物。

7.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异型增生的治疗。

8.预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异型增生时应注意随访,警惕癌变。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一 教学目的

懂得消化性溃疡的病情,掌握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

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2.消化性溃疡的处理原则。

(三)了解

1.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2.以PPI或铋剂为中心的三联疗法在溃疡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消化性溃疡定义、发病特征。2.病因和发病机理

(1)溃疡形成的因素(胃酸与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药物等)。

(2)胃粘膜保护机制(胃粘膜屏障破坏、氢离子回渗、胆汁反流、细胞保护因子减少、循环因素等)。

(3)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复发之间的关系。

3.病理:溃疡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病变演化过程。4.临床表现

(1)疼痛的部位、性质、节律性与周期性、诱发与缓解因素,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异同。(2)其他伴随症状。(3)体征。5.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是本病的确诊手段之一,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排除恶性溃疡。(胃镜的优点、溃疡分期、特殊部位溃疡诊治)(2)幽门螺杆菌的检查。(3)X线双重造影。

(4)24小时pH监测和胃液分析。

(5)其他:胃泌素测定、粪潜血检查等。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病史的重要性(慢性病程,周期性,节律性),各种辅助检查的特点,年龄,家族史,血型等参考因素。(2)鉴别:胃癌(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胃炎尤其是NSAID类药致急性糜烂性胃炎,卓—艾综合征,胆囊胰腺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它如钩虫病等。7.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8.治疗

(1)治疗目的:解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预防并发症。

(2)治疗原则:减弱攻击因子和/或增强防御因子、降低胃内酸度、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粘膜。

(3)维持治疗、难治性溃疡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第四章 胃癌

一 教学目的

掌握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懂得胃癌的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

1.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胃癌的分子生物学改变。2.胃癌的危险因素及癌前病变。

(二)熟悉

1.胃癌的好发部位、TNM分期、组织学分型及胃癌的转移途径。2.不同分期胃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三)掌握

1.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2.早期胃癌的定义及诊断要点。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定义、发病及临床流行病学。2.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营养失平衡、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Hp);遗传因素。

(2)与胃癌相关的疾病及癌前病变。(3)胃癌发生的路径。

3.病理:胃癌的好发部位、组织学分型。4.临床表现

(1)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表现。(2)TNM分期。(3)体征。5.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多发癌、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内镜特点。(2)X线钡餐:进展期胃癌和早期胃癌的特点。(3)肿瘤标记物。

(4)常规及生化检查:胃液、大便、胃酸、肝功能等。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临床症状、内镜检查、X线钡餐、病理活检可确诊。

(2)鉴别诊断: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与胃部其它肿瘤的鉴别(MALT、粘膜下肿瘤、息肉等)。

7.转移途径:直接转移、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腹膜种植。8.早期胃癌:发现方法、内镜诊断要点。9.治疗(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2)放射治疗及辅助化疗(3)免疫治疗

(4)内镜治疗:早期胃癌EMR治疗。10.预后及预防

(1)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2)预防:胃癌的三级预防。

第五章 炎症性肠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炎症性肠病的各型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懂得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2.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常用治疗药物。

(三)了解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 主要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

1.概述:简述本病的定义、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出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感染及免疫因素有关。

3.病理:大体及显微镜下特点。

4.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全身表现、肠外表现,临床分型。5.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大出血、肠穿孔等。6.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ESR、CRP、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

(2)粪便检查:粪便常规及粪便培养,强调需反复多次(至少3次)进行,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3)结肠镜及组织活检(4)X线钡剂灌肠检查

7.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完整的诊断包括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鉴别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Crohn病、大肠癌、肠易激惹综合征等。8.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或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3)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Crohn病

1.概述:简述本病的定义、发病情况。2.病因和发病机制:简述病因

3.病理:大体及显微镜下特点,强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点。4.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全身表现、肠外表现。

5.并发症:肠梗阻、腹腔脓肿、直肠结肠癌变、肠穿孔或肠大出血、肠外并发症等。6.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ESR、CRP、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2)粪便检查:粪便常规及粪便培养,粪便脂肪排泄量。(3)结肠镜及组织活检:(4)X线钡剂灌肠检查:

7.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完整的诊断包括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鉴别:肠结核、小肠恶性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等。8.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或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 制剂。(3)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第六章 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的基本病情,懂得治疗、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2.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

(二)熟悉

1.有关的发病机理。2.病理特点。3.鉴别诊断。

(三)了解

两病的并发症。

三 主要内容: 分以下两节

第一节 肠结核

1.病因与发病机理:结核杆菌的侵入途径。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及发病原理。

2.病理分型:溃疡型;增生型;混合型。说明与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毒性和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

3.临床表现:以溃疡型肠结核为主。

(1)结核毒血症及全身症状、结核肠外表现。

29(2)腹痛、腹泻与/或便秘交替。

(3)腹部体征(压痛、肿块、可有肌紧张)。 4.辅助检查

(1)结肠镜及病理检查。

(2)血、便常规检查、血沉、粪结核杆菌检查(包括PCR方法)的意义。PPD(3)X线钡剂造影的主要征象。

5.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年龄、临床表现、肠外结核病及辅助检查诊断。必要时进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鉴别:①炎症性肠病,②右侧结肠癌,③肠阿米巴病,④其他:感染性疾病。 6.并发症: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肠瘘等。 7.治疗

(1)休息与营养;(2)对症治疗;

(3)抗结核药物(用法及疗程);(4)手术指征。

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

(1)结核性腹膜炎的原发病灶(多为腹腔器官)。(2)结核杆菌侵犯腹膜的感染途径及其发病原理。 2.病理分型:渗出型、粘连型、干酪型(可有混合型)。

3.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呈慢性过程。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机体反应及病理类型的不同,起病与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1)全身表现:结核毒血症与营养不良。(2)腹部症状与体征(联系病理各型阐述):腹部触诊、腹水、包块。

(3)常见并发症:肠梗阻。梗阻近端可发生急性穿孔,少数可有腹腔脓肿、肠瘘。4.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沉和结核菌素试验。 腹水检查(包括结核菌的PCR检查)。 X线肠造影。 腹部超声检查

腹腔镜检查(表现)。

5.诊断及鉴别诊断:据年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资料(腹水、腹腔镜)。必要时进行抗结核药物试验治疗。

主要鉴别诊断:肝硬化腹水、癌性腹水、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等。6.治疗:支持疗法。

抗结核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

7.预防:抗结核措施。彻底治疗肺结核及其他腹膜外结核。

第七章 肝硬化

一 教学目的

懂得肝硬化的病情与治疗、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2.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肝硬化的病因、病理。2.肝硬化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

1.肝硬化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2.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及临床表现。

(四)拓展:

1.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2.介入治疗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的作用。3.肝硬化病人的肝脏移植问题。

三 主要内容

1.肝硬化的定义、发病率及分类。2.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3)胆汁郁积。

(4)自身免疫性肝病。(5)药物或毒物。(6)循环障碍。

(7)遗传和代谢性疾病。(8)血吸虫病。(9)隐原性肝硬化。1.病理

肝细胞坏死,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内纤维组织弥漫增生,假小叶形成。大 结节性肝硬化。

(1)小结节性肝硬化。(2)混合结节性肝硬化。2.病理生理

(1)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2)腹水的形成机制。

(3)其他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内分泌变化。3.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1)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31(2)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3)肝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4)并发症的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及肝功能试验、凝血功能及纤维化指标。(2)免疫学指标:AFP、病毒性肝炎标记物、血清自身抗体。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核素肝扫描、血管造影、上消化道造影。(4)特殊检查:胃镜、腹腔镜、肝组织活检、门静脉测压。5.肝硬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1)病因诊断。(2)病理诊断。

(3)肝脏储备功能诊断:Child-Pugh分级。鉴别诊断:

(1)病因的鉴别。

(2)与肝癌、慢性肝炎的鉴别。

(3)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水、门脉高压症鉴别。6.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腹水。

(3)肝性脑病(专门章节介绍)。(4)感染(包括原发性腹膜炎)。(5)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6)原发性肝癌。7.肝硬化的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2)药物治疗:保肝及抗纤维化的治疗。(3)肝硬化腹水的治疗。(4)其他并发症的治疗。(5)介入及手术治疗。8.预后。

第八章 原发性肝癌

一 教学目的

懂得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和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2.AFP的测定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二)熟悉

1.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2.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

1.原发性肝癌的病因、易患因素。

2.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分型。3.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措施。

(四)拓展

1.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2.肝移植对肝癌治疗的适应证及意义。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国内发病情况及地区差异。2.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污染和某些致癌化学物质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3.病理

(1)大体形态分型。(2)组织细胞分型。(3)转移途径 4.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表现:肝脏进行性肿大、肝区疼痛、厌食消瘦、黄疸、腹泻等。(2)肝癌的分期。5.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2)肝昏迷。(3)癌结节破裂。6.辅助检查

(1)肝癌标志物的检测

①AFP的测定对肝癌的诊断意义。②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GT-II)。③异常凝血酶原(AP)。(2)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肝动脉造影、核素显像。(3)肝穿刺活检。7.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999)。(2)鉴别诊断。(3)肝硬化、肝炎。(4)继发性肝癌。(5)肝脏良性肿瘤。(6)肝脓肿。8.治疗

(1)手术切除治疗。

(2)非切除性外科治疗:激光、微波、液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3)介入治疗。

(4)局部放疗和区域性灌注化疗。(5)其他:综合治疗.9.预后:主要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10.预防:积极防治肝炎,注意饮食卫生,防霉去毒,保护水源等。

第九章 肝性脑病(肝昏迷)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肝昏迷方面的知识,懂得相关方面的处理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

1.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二)熟悉 临床表现。

(三)掌握

1.本病的诊断,熟悉鉴别诊断。2.掌握本病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四)拓展

1.亚临床型肝性脑病。2.机制进展。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肝性脑病的定义。2.病因、诱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功能衰竭和/或门-体分流(以肝硬化为多见)。常见诱因:消化道出血、感染、使用排钾利尿剂不当、高蛋白饮食及分流术后。发病机理: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等。3.临床表现

一期:以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为主。

二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三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四期:神志完全丧失。

4.辅助检查:血氨、血钾及脑电图检查的诊断意义,智力测验。5.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诱发因素。

(2)严重的肝病和/或广泛的门体侧支循环存在。(3)精神神经症状(扑翼样震颤)。(4)辅助检查。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尿毒症、酮中毒、脑血管病、药物中毒等)。鉴别其它原因引起的精神症状。6.治疗

(1)去除诱因(积极止血、抗感染等)。(2)护理及对症治疗。

(3)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吸收(抗菌药物、乳果糖、酸性溶液灌肠等)。(4)预防和控制感染。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6)促进脑细胞代谢及消除水肿。

34(7)其它疗法:如活性炭层柱透析法血液灌流,聚晴薄膜透析,人工肝及肝移植。(8)中药。

7.预防: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消除诱因。

第十章 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一 教学目的

懂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2.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原则。3.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二)熟悉

1.上消化道出血病理。2.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了解: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三)拓展

内镜治疗与介入治疗。

三 主要内容

1. 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发病率及分类。2.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Pu)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EVH)急性胃黏膜损害(AGML)胃癌

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粪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贫血和血象变化

发热

氮质血症

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凝血功能。

(2)超声、CT/MRI、核素肝扫描、血管造影、上消化道造影。(3)特殊检查:胃镜、肠镜。5.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肝硬化的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2)药物治疗。

(3)介入及手术治疗。7.预后。

第四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内科范畴内常见的肾脏疾病,熟悉泌尿系统的结构、功能。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肾脏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 熟悉肾脏疾病的常见病因与临床表现

(二)掌握肾脏疾病的临床类型 , 常见肾功能检查方法 , 肾脏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内科泌尿系统疾病的范围与本学科的进展动态 三 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了解肾脏的基本结构

(二)肾脏的生理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脏内分泌功能;

二、肾脏病的诊断

(一)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二)肾脏疾病的评估

1、疾病病程 区分急性和慢性

2、尿液检查 掌握蛋白尿、血尿的定义、分类及临床意义

3、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了解测定方法和正常值

(三)影像学检查 了解常用的检查方法和临床价值

(四)肾活检

(五)常见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临床特点

三、肾脏病的防治

(一)一般治疗 包括饮食和营养、预防和控制感染、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妊娠、劳累和肾毒性药物等)

(二)药物治疗 重点掌握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控制血压的原则

(三)肾脏替代治疗 了解肾脏替代治疗的方法

第二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懂得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2.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分类和病理类型。

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适应证、给药方法、副作用。4.常用细胞毒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三)了解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概念及现行分类方法。2.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作用原理。3.临床分类和病理类型的联系。三 主要内容

(一)肾病综合征 1.定义和特点。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病理:主要讲常见病理类型,重点讲微小病变肾病。 4.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原理。

5.诊断与鉴别诊断:阐明诊断依据。继发肾病综合征鉴别: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紫癜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淀粉样变性病。

6.治疗:介绍一般及对症治疗;重点介绍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

7.预后

(二)肾小球肾炎

1.概述:介绍肾炎是“一组病”的概念。

2.病因与发病机制:明确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免疫反应;了解发病过程中免疫反应、炎症过程及肾脏局部因素的作用。

3.病理:基本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

4.临床分类分型:明确在无病理分型条件下临床分类分型对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的意义与限制。肾炎的临床分类与分型介绍。

5.临床表现与诊断:重点是急进性肾炎,IgA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隐匿型肾炎的诊断。

6.肾炎的治疗:重点讲明肾炎与肾病治疗的不同处。治疗目的:治疗原发病、减慢肾脏病进展、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并发症及心血管疾病。急进性肾炎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与治疗措施。

7.肾炎的预后及预防:预后很不一致。重点讲清预防病因与诱因的重要性。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作一般概述性讲解。

第三章 泌尿系统感染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熟悉易患因素,掌握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2.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 3.急、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4.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易患因素

2.尿培养方法及结果判解 3.预防措施

(三)了解 1.发病机制

2.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的概念及所包括的内容 三 主要内容

1.概念:明确本病是细菌的直接感染。上、下尿路感染的概念。 2.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致病菌。感染途径及易感因素。 3.病理变化:化脓性炎症。

4.临床表现:根据感染部位及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5.化验及特殊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及其重要性。静脉肾盂造影等特殊检查 6.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为急性尿路感染的诊断,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7.治疗:急性期抗感染是关键,强调彻底治疗。

8.预后及预防:急性期治疗彻底者预后好。去除诱因及预防急性或慢性的措施及其重要性。

第四章 慢性肾衰竭

一 教学目的

懂得慢性肾衰竭的一般病情,掌握治疗和诊断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主要鉴别诊断。

2.掌握尿毒症的防治原则,明确积极防治原发病及诱因的重要性。

(二)熟悉

1.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与发病机制。

2.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标准(我国的分期标准和K/DOQI的分期标准)。3.非透析疗法的原理与措施。

(三)了解肾移植与透析疗法的原理。三 教学内容

1.定义,常见病因及发病率。

2.肾功能不全进展恶化过程与“健存肾单位”,“矫枉失衡”及“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学说。

3.分系统介绍尿毒症的症状及内分泌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 4.诊断与鉴别诊断:阐明尿毒症的诊断依据。与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5.防治:在介绍防治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讲下列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低蛋白饮食)、诱因控制、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对症疗法。特别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钙磷代谢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保护残肾功能的重要性、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合并症。血液透析疗法与肾移植简介。

第五篇 血液系统和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血液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基本结构理论,懂血液和造血系统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血液病的诊断方法。

(二)熟悉

血液病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

血细胞的生成、血液病的分类及新的诊疗技术等。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

①造血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②血液病的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 2.诊断方法

①病史:现病史,营养史,既往史,特殊药物史,毒物接触史,职业史和家族史等。②体格检查:苍白、黄疸、出血、发热、骨痛、肝、脾与淋巴结大小、皮肤等。

③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和有关出血凝血机制检查,血清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叶酸和Vit B12水平,Coombs试验,酸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免疫电泳。血红蛋白电泳,骨髓检查,组织化学染色,淋巴结和骨髓活检,白血病免疫分型,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查。

④影像学检查:超声显像、电子计算机体层显像(CT)、磁共振显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脾、淋巴系统及骨显像扫描。

3.治疗原则 ①去除病因。

②保持正常血液成分及其功能:补充造血所需营养、刺激造血、细胞因子、过继免疫、切脾、成分输血及抗生素的使用。

③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化疗、放疗、诱导分化、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免疫抑制、抗凝及溶栓治疗。

④造血干细胞移植。 4.进展

①HLA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移植提供了可能。②CD抗原的确定,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③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白血病相关融和基因的发现等。

④MICM的综合诊断技术的开展,为白血病的分型提供进一步的可能。⑤骨髓移植技术的进展,为根治许多疾病提供了可能。

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重大突破,如: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的应用。⑦靶向治疗的发展:格列卫治疗CML,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⑧生物效应调控治疗:细胞因子的应用,如:G-CSF、GM-CSF、EPO、IL-

11、IL-

2、IFN等。

⑨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导入、肿瘤疫苗制备、自杀基因疗法、向靶组织转移癌基因等。

第二章 贫血概述

一 教学目的

掌握贫血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熟悉贫血的诊断和检查。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贫血的概念。2.贫血的分类。

3.贫血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贫血的诊断步骤。

2.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意义。

(三)了解

1.贫血的治疗原则。2.常用的治疗手段。拓展:

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三 主要内容

1.介绍贫血的概念,指出影响血红蛋白值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居住的海拔高度、吸烟等。

2.提出贫血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按形态学分类和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3.根据发病原理分别讲述贫血时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4.讲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包括病史采集(饮食与胃肠情况,理化因素接触史,慢性失血和其它肝肾疾病史,突出与贫血有关的家族史),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尤应注意与造血系统有关的体征,如皮肤粘膜、淋巴结、肝脾等)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等)。应着重讲述常用的血常规和血涂片检查的意义。综合上述资料首先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病因、类型、然后作出诊断。 5.应强调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原则。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懂得缺铁性贫血的这种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懂得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易感人群。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3.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法。

(二)熟悉

1.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2.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正常人的铁代谢。

(四)拓展

人体内含铁复合物的存在形式以及在男性和女性间的差别。三 主要内容

1.简介正常人体内铁的代谢,包括铁的来源、吸收、分布、贮存、再利用和排泄。

2.阐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铁摄入不足和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以及铁丢失过多。

3.讲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缺铁状态及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表现,典型的临床特征以及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4.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如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骨髓象,骨髓细胞内铁和外铁染色等。

5.讲解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首先是诊断依据,关键是病因诊断;缺铁性贫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如慢性病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

6.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首先强调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铁剂治疗。重点介绍口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注射铁剂的应用指征、种类、用量和副作用等。

7.强调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性。加强卫生宣传,做好妇幼保健和积极防治原发病的工作。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更好的诊断和医治。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3.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二)熟悉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三)了解

1.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三 主要内容

1.简介本病的特点、本质和发病情况。2.介绍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分类。

3.阐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的发病机制,介绍干细胞学说及微环境学说,免疫在发病学上的地位及遗传易感性。

4.讲解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分述重型和轻型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

5.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CD55, CD59, 腹部超声检查等。

6.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非白血性白血病及其他伴有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恶性组 41 织细胞病等。

7.治疗包括支持疗法(输血、抗感染、止血和造血细胞因子的合理应用)和特异性治疗(免疫抑制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雄性激素的应用的适应证和副作用。

8.了解本病的预后及预防知识,强调合理用药及作好劳动保护。

第五章 溶血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溶血性贫血的基本发病机理,掌握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本组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二)熟悉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三)了解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三 主要内容

1.介绍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2.溶血性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

3.介绍正常和溶血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和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不同。4.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并介绍常见合并症。

5.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首先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加和代偿增生的证据), 然后进一步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如红细胞形态观察,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CD55、CD59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及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6.讲解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介绍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类型贫血、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和败血症鉴别。

7.性贫血的防治,包括病因防治,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脾切除术,输血(必要时),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第六章 白血病

一 教学目的

熟悉白血病的检查,掌握它的分类、分形及其表现。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病的分类与分型。2.表现。

(二)熟悉

本病的实验室检查。

(三)了解

本病治疗原则和进展。

三 教学内容 :分以下三节介绍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

分类的目的,根据自然病程、病理、细胞类型及细胞分化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二)发病情况

发病率,常见类型的发病情况。(三)病因与发病原理

各种病因,外因与内因关系,目前的认识。(四)病理

白血病细胞在造血系统增殖及对其他器官组织的浸润,感染及出血的改变。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一)分类

FAB分型和MIC诊断。(二)临床表现

发病与感染、出血、贫血及浸润的临床表现。(三)实验室检查

血象及骨髓象的特点,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细胞形态学等与再障、MDS等进行鉴别诊断。(五)治疗 1.支持疗法。

2.化学疗法:化疗原则。

急淋、急非淋在诱导缓解、缓解后治疗的主要药物和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3.分化诱导剂治疗。4.中医中药治疗。5.免疫治疗。

6.造血干细胞移植。(六)疗效标准

缓解、长期生存、治愈、难治与复发的概念。(七)预后

自然病程,化疗可以使病情缓解甚至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长期无病生存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慢髓与慢淋的特点,慢髓的临床过程。(二)实验室检查

慢髓与慢淋在血象与骨髓象上的特点。(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组织化学、细胞表面标记、染色体检查及融合基因在诊断上的意义。(四)治疗

(1)化学治疗:慢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常用药物。(2)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3)生物制剂:干扰素。(4)造血干细胞移植。

(5)其他:放疗、脾切除的指征。(6)中医中药,青黛及靛玉红的疗效。(五)预后

自然病程,治疗可使病情缓解,但慢髓最终都将急变,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性治疗。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实习:结合病例,掌握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原则,了解诊断和治疗进展。

生产实习:在实习中掌握MIC分型及各型白血病的特点,学会分析并检查结果,熟悉鉴别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参考书目及相关网站:同上

另:Edward S Henderson, T Andrew Lister, Mel F Greaves.Leukemia, seventh edition,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七章 淋巴瘤

一 教学目的

熟悉淋巴瘤的基本情况,掌握淋巴瘤的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淋巴瘤的分类、分型、分期和临床特征。

(三)了解

淋巴瘤的病理改变、病因及疾病的发病史。 三 主要内容

1.淋巴瘤的定义,发病率。

2.病因及发病机制:重点是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 3.病理和分类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介绍该两类淋巴瘤的分型及其主要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1)阐明两类淋巴瘤临床表现的共同之处。(2)叙述两类淋巴瘤临床表现的特点。

(3)简述淋巴瘤侵犯各系统或器官时的特殊临床表现。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骨髓象、化验检查(血沉、乳酸脱氢酶等)、淋巴结病理:里-斯(Reed-Sternberg)细胞形态特征、免疫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CT、MRI、PET。

6.诊断和鉴别诊断

(1)确定诊断:淋巴结病理为主要诊断依据。(2)确定分型:

(3)确定分期:按照Ann Arbor(1960年)提出。

(4)鉴别诊断:要与引起淋巴结肿大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其他疾病,如HL与NHL鉴别、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结节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及非典型细胞疾病等相鉴别。

7.治疗

(1)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淋巴瘤的基本治疗策略。放射治疗:大剂量照射的适应证和方法。

化学疗法:适应证、常用的方案、药物及毒副作用,常用方案:如MOPP、ABVD、CHOP等。

(2)造血干细胞移植。(3)生物治疗。(4)手术治疗。 8.预后及IPI。

第八章 出血性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掌握正常出血和凝血机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正常的出血和凝血机理。

(二)熟悉 分类。诊断步骤。

(三)了解 治疗原则。三 讲课内容

1.概述:简单介绍出血性疾病的定义。2.复习正常出血和凝血机理:

(1)出血的三个主要因素:血管因素,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凝血功能。(2)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凝血途径。(3)纤溶过程在凝血平衡中的意义。3.概述疾病分类: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2)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3)凝血功能障碍。(4)抗凝或纤溶过度。(5)播散性血管内凝血。4.实验室检查

5.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1)临床诊断步骤,着重注意病史和临床症状,尤其是家族史,药物与毒物接触史。(2)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项目: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DP、D二聚体等的临床意义。

(3)判断是否属于出血性疾病,依据实验室检查鉴别系何种出血性疾病,并寻找其可能的原因。

6.防治

(1)消除病因和预防出血。

(2)介绍常用止血药,有关维生素K,糖皮质激素,成分输血及凝血因子的补充等。(3)中医治疗。

第九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 教学目的

了解ITP的发病机制,熟悉临床特点,懂得ITP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诊断要点。治疗方法。

(二)熟悉 临床特点。

(三)了解 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1.概述:指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本节只讲ITP,介绍定义和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简述自体免疫(抗血小板抗体),脾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阻留血小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毛细血管损伤在发病中的作用。

3.临床表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相互关系和病理。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出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束臂试验,骨髓象(重点了解巨核细胞数、类型及比例),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抗体。

5.诊断和鉴别诊(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6.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用法和剂量,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抗D血清输注。

(2)脾切除术的适应证,术前、术中和术后注意的事项。

46(3)中医治疗。

(4)对症治疗,止血药和输血小板适应证。(5)其他治疗:达那唑,血浆置换。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学习,掌握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二)熟悉 临床表现。

(三)了解

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1.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几乎各科各系统疾病均可以引起。2.叙述临床表现(1)出血症状。

(2)微循环障碍表现。3.诊断:

(1)病史(原发病)。(2)出血倾向及休克。

(3)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纤溶亢进的检查,如3P试验、FDP测定、D-二聚体测定等。

4.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肝素疗法及低分子右旋糖酐。(3)输新鲜血。

(4)抗纤溶治疗(晚期)。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的学习,了解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表现。2.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方法。3.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经典内分泌系统、主要的内分泌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及调控。2.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重要调节方式。

(三)了解

1.内分泌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2.目前国内外内分泌学的发展状况。 三 主要内容

(一)概述内分泌的基本概念:介绍传统的内分泌概念及近年来的“旁分泌”、“自分泌”概念,介绍传统的内分泌腺体和近年来发展的“激素分泌细胞”概念,介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二)概述内分泌激素:包括激素的分类、生成、分泌、作用及作用机制,重点介绍内分泌激素的调节模式,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是重要的内分泌反馈调节模式。

(三)概述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及主要的内分泌疾病。本篇重点阐述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疾病、甲状腺疾病(甲亢外其他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病、肾上腺皮质疾病(阿狄森病、库欣综合征外其他肾上腺皮质疾病)、肾上腺髓质疾病、骨代谢及性腺病。甲亢、阿狄森病、库欣综合征及糖尿病在分篇中介绍。

(四)概述诊断依据、方法及内容。扼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功能试验。诊断内容分(1)功能诊断;(2)病理诊断;(3)病因诊断三方面(大多数肿瘤等病因未明者按功能及病理诊断)。

(五)概述防治原则:

1、预防:某些内分泌代谢病是可以预防的

2、治疗:

(1)病因治疗:某些疾病可以消除病因——功能性肿瘤手术,免疫抑制治疗等。(2)功能调节治疗:治疗原则可按功能诊断分亢进治疗及减退治疗二大类原则。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甲亢的学习,掌握该疾病并懂得各型病理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Graves病的定义。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Graves病和临床表现。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Graves病诊断及鉴别诊断。(1)本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不良反应。(2)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二)熟悉:

1.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生理表现。2.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了解:

1.了解Graves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2.同位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3.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三 主要内容

1.定义与分类,主要阐述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病因及发病机制:介绍自身免疫机理在本病发病学上的近代观点。 3.病理:甲状腺的病理改变和浸润性突眼的病理基础。

4.临床表现:结合甲状腺的生理作用,讲述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在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及周围组织代谢紊乱的表现。重点讲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引起的症状以及眼征、甲状腺局部体征。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周期性麻痹、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测定和甲状腺功能的间接检查两大类,可结合具体

131情况重点讲授一些测定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包括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测定、甲状腺摄I率测定、甲状腺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

6.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与步骤。 7.治疗:包括(1)一般治疗;

(2)抗甲状腺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适应证、用法与疗程、副作用;

131(3)放射性同位素I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治疗前准备等;(4)手术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术前准备等;(5)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防治;

第三章 肾上腺皮质疾病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学习,掌握该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主要的实验室检查。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主要实验室检查。 2.肾上腺危象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肾上腺皮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原则。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理生理作用。

(三)了解

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主要生理功能 三 主要内容

1.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主要生理功能复习。

2.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病——Addison’disease)(1)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分类。

(2)病因:自身免疫损害、结核与多发性内分泌腺损害的关系。

(3)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体征及发生原理,重点介绍实验室检查,ACTH兴奋试验是金标准。

(4)治疗:激素替代疗法,对症支持治疗。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1)重点介绍诱因及表现。

(2)治疗原则:补充激素、补液、抗感染、抗休克等。

4.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

(1)病因:肾上腺皮质增生、肿瘤、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与医源性因素。

(2)临床表现:简述本病症状与体征的发生率,重点介绍特征性外貌及实验室检查。(3)诊断依据:介绍特异性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如皮质醇分泌昼夜节律改变、地塞

米松抑制试验、胰岛素低血糖试验、尿游离皮质醇测定。定位检查为影像学检查。

(4)鉴别诊断:单纯性肥胖、库欣病。

(5)治疗:手术、药物与放射治疗之适应证及疗效。

第七篇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第一章 糖尿病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的了解学习,熟悉不同糖尿病的分型的病因,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病学特征。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糖尿病流行情况及危害 2.本病的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含急、主要慢性并发症)。4.诊断标准及分型进展。

(1)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以及慢性并发症的诊断方法。

(2)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

不同糖尿病分型的病因。

(三)了解

糖代谢异常及患病率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分类及患病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1.遗传因素。 2.病毒感染。 3.自身免疫。 4.受体学说。

重点讲述遗传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临床表现:包括糖尿病本身的表现及急、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四)分型及诊断标准

1.掌握1997年ADA/1999年WHO新的分型标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注意ICA抗体、GAD抗体在糖尿病分型中的意义。

2.掌握1997年ADA /1999年WHO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五)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3)乳酸酸中毒。(4)低血糖症。2.慢性并发症:

第三篇: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含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学会利用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其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应性能;能够对一般的化合物进行合成分析;掌握分离、提纯、鉴定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能对简单有机物进行合成。

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和理论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不仅能够为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技能。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

2.有机结构理论及有机物结构表示法

3.共价键的属性、断裂方式及有机反应类型 基本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对象,掌握有机物的特点及其分类

2.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共价键属性及共价键断裂方式 第二章

饱和烃与脂环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与结构

2.烷烃的物理性质

3.饱和烷烃的性质:卤代、氧化、异构化及裂化

4.小环烷烃的结构和开环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烷烃及烷基的命名方法,尤其是系统命名法

2.掌握烷烃及小环烷烃的结构,会进行构造异构和构象异构分析

3.掌握烷烃及小环烷烃的主要化学反应;掌握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及自由基反应机理 第三章 不饱和烃

1.不饱和烃的命名及结构

2.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及塑料与橡胶

4.氧化反应

5.α-H 及炔氢的反应

6.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掌握不饱和烃的系统命名法及烯烃的几何异构现象

3.掌握不饱和烃的化学性质;通过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及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的学习,掌握马氏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及反应产物构型的选择 第四章

立体化学

1.烷烃与环烷烃的构象分析

2.顺反异构(几何异构)3.对映异构 基本要求: 1.掌握构象分析,尤其是环己烷的构象;掌握几何异构的命名

2.掌握手性、比旋光度、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概念;学会用R/S法和D/L法进行构型标记;会使用Fischer投影式 第五章

芳香化合物

1.苯的结构、芳香性的定义及Hückel规则

2.芳香化合物的命名及物理性质

3.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α-H反应

4.单环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5.多环芳烃

6.芳杂环化合物 基本要求:

1.掌握芳香性的内涵与Hückel规则的应用

2.掌握苯、萘、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吲哚和喹啉等的结构、命名及其主要的化学性质,并从结构上分析掌握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

3.掌握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定位规则,学会用电子效应和共振论解释定位规则,并熟练利用定位规则指导取代芳烃的合成 第六章

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与制备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3.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

4.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 基本要求:

1.掌握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及卤代芳烃的结构和化学反应

2.掌握SN1与SN2、EI与E2反应的反应机理,会判断化合物的结构对反应机理和反应活性的影响

第七章

1.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酚醚的制备

3.醇、酚、醚的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命名、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了解有关重要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八章 醛 酮 醌

1.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2.醛、酮的制备

3.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α-H反应、氧化、还原

4.醌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和醛酮缩合反应的反应机理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4.β-二羰基化合物 基本要求: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及制备方法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以及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及化学性质

2.胺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制备

3.胺的反应

4.重氮及偶氮化合物

5.腈的命名、制备及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硝基化合物、胺及腈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及化学性质。重点是胺

2.掌握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2.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3.二糖与多糖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单糖及二糖的结构特征;了解变旋光现象、差向异构、苷羟基等概念;会书写Haworth式及构象式

2.了解淀粉、纤维素的组成与性质 第十二章 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氨基酸的制备与性质

3.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基本要求:

1.掌握α-氨基酸的命名、制备与性质

2.了解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教材: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1502002 学

分:2 学

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0 讨论学时:2 课程负责人:宋益善

一、课程简介(分别用中英文描述课程的概况)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各种类型有机反应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等。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及从事专业工作相关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

This course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urse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ed undergraduate,mainly introduces the nam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chemical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compounds;the mechanisms of a variety of organic reactions.This cource can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skills of organic chemistry, devolop abilities of problems-analyzing and-solving , and place solid basis for students in their successor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work.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对有机化学课概貌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特性。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书写方法。

3、掌握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4、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分类方法。

5、有机反应类型。【教学重点】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难点】

1、共价键的理论及要点。

2、共价键的键参数。【授课时数】 1.5学时

第二章 烷 烃 【教学目标】

掌握烷基的命名法,理解烷烃的结构,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基本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1、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同系列等概念。

2、烷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sp3杂化;σ键.(自学)

3、烷烃系统命名。

4、烷烃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掌握烷烃沸点、密度、溶解度变化规律。

5、烷烃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1、烷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碳的四面体结构、sp3杂化及σ键。

3、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卤代反应历程。

【教学难点】

1、碳的四面体结构、sp3杂化及σ键。烷烃的立体结构。

2、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反应历程)。【授课时数】 2.5学时

第三章 烯 烃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典型性质。理解烯烃加成的定位规律。【教学内容】

1、烯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sp2杂化;π键。(自学)

2、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存在和构型标记。

3、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聚合反应;α—H取代反应。【教学重点】

1、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烯烃的分子结构、sp2杂化、π键。

3、烯烃的化学性质(马氏规则)。

4、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自由基加成反应历程。

【教学难点】

1、烯烃分子的立体结构、Z/E命名法。

2、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的影响及对马氏规则的解释。

3、碳正离子及稳定性。【授课时数】 3学时

第四章 炔 烃和二烯烃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和其主要化学性质,加深对杂化轨道理论的认识。【教学内容】

1、炔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sp杂化。(自学)

2、炔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3、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和1,4加成反应;双烯加成。

【教学重点】

1、炔烃的分子结构、sp杂化。

2、炔烃的化学性质。

3、共轭二烯的结构、特征及化学性质。

4、共轭体系的分类,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的影响。本章难点

【教学难点】

1、共轭效应对共轭二烯烃结构、性质的影响。

2、分子轨道理论对1,3—丁二烯中离域键的解释。【授课时数】 2学时

第五章 脂环烃 【教学目标】

理解大小环烷烃的相对稳定性,掌握环己烷的构象问题。【教学内容】

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2、环烷烃的结构。

3、环烷烃的性质。【教学重点】

1、脂环烃的命名、化学性质、顺反异构现象。

2、烷烃的构象。

3、环己烷及衍生物的构象。

【教学难点】

1、用张力学说和近代结构理论解释环的大小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环己烷的构象:船式、椅式、a键、e键。【授课时数】 1学时

第六章 芳香烃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对芳烃的芳香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知道哪些规律是普遍的,哪些规律是特殊的。会应用某些取代基的定位作用合成多官能团化合物。【教学内容】

1、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2、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及反应机理;定位规律及应用;氧化反应;加成反应;芳香烃侧链的反应。

3、稠环芳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教学重点】

1、苯的凯库勒结构式及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

2、单环芳香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

3、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

4、苯环取代定位规则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5、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及性质。

6、休克尔规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1、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

2、休克尔规则和非苯系芳烃。

【授课时数】 4学时

第七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标】

本章从不对称物质具有旋光性的现象出发,解释有机化学中不对称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从立体化学的角度对分子的构型进行阐述。培养学生用对称元素来判断分子有无手性。【教学内容】

1、旋光活性物质;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手性碳。【教学重点】

1、分子结构与对映异构的关系。

2、旋光性、比旋光度、手性、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重要概念。

3、构型的R/S表示法。

4、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和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教学难点】

1、对映异构和分子结构的关系、手性、对称因素。

2、构型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3、对映异构体的构型: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构型的表示方法(D/L R/S法)【授课时数】 自学

第八章 卤代烃 【教学目标】

学习亲和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及其反应历程。【教学内容】

1、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卤代烃物理性质;掌握卤代烃沸点、密度变化规律。

3、卤代烃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查依采夫规则。格氏试剂生成。

4、乙烯基型和烯丙基型卤代烃;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活性比较。【教学重点】

1、卤代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及命名。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不同卤代烃活性的差异及鉴别。

3、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教学难点】

1、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SN2)。

2、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烃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溶剂)。【授课时数】 2学时

第九章 醇、酚、醚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醇和酚主要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了解分子结构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醚的主要性质,理解一些特殊结构的醚的性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物理性质:掌握醇沸点、溶解度特点。

3、醇化学性质:似水性;酯化反应;与HX反应;了解伯、仲、叔醇反应活性差异;脱水反应;氧化反应;

4、酚的命名,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规则。

5、酚的性质:弱酸性及基团对酸性的影响;显色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6、醚的命名。

7、醚的性质:与浓酸反应;醚键断裂;过氧化物生成。【教学重点】

1.醇的分类、同分异构及命名。2.醇的化学性质。

3.酚的结构特点及化学性质。

4.醚的命名、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1、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规则。

2、醚的化学性质。

【授课时数】 4学时

第十章 醛、酮、醌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醇和酚主要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了解分子结构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醚的主要性质,理解一些特殊结构的醚的性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1、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醛、酮物理性质。

3、醛、酮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α—H反应;卤仿反应结构特征。

4、醌的命名、结构特征及性质。【教学重点】

1、醛酮的命名、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醛酮的亲核加成。

3、醛酮的α—H反应。

【教学难点】

1、亲核加成反应活性影响因素(电子效应、空间效应)。

2、与氨及衍生物的加成—消去反应。

【授课时数】 4学时

第十一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取代酸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羧酸的结构与性质,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和关键反应,了解常见取代羧酸主要的化学性质,把握规律、抓住机理,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一些羧酸和取代酸的俗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酸性及结构对酸性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还原反应;α—H反应。

4、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5、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6、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反应;反应活性比较;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

7、羟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和性质。

8、羰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脱羧、氧化和还原反应;乙酰乙酸乙酯的结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点】

1、羧酸的分类、命名及结构。

2、羧酸的化学性质。

3、二元羧酸的受热分解反应。

4、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及结构。

5、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的性质。

6、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教学难点】

1、羧酸分子中的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

2、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授课时数】 6学时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 【教学目标】

学习胺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含氮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1、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胺类化合物物理性质及光谱特征。

3、胺类化合物化学性质:脂肪胺、芳胺酸性;结构对酸性的影响;伯、仲、叔胺烷基化、酰基化、磺酰化反应活性差异;伯、仲、叔醇反应鉴别和分离;与亚硝酸反应活性差异。【教学重点】

1、胺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胺的化学性质

3、季铵盐和季铵碱的性质。

4、重氮盐的制法。

【教学难点】

1、苯胺分子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对苯胺碱性的影响。

2、季铵碱的性质—Hofmann降解反应测定胺的结构。【授课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本课程安排有一定学时的自学内容,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供学生掌握自学要点。

平时安排有作业或完成读书报告。在主要章节讲授完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习题、分析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等,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每一章节由理论授课、研讨、自学、作业或者读书报告等方式构成。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

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EOL平台将作为本课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发布各类通知、访问资源和学习资料、开展在线测试和讨论。

本课程在整个一学期中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试题有有机化合物命名或写结构、完成反应式、化合物鉴别或分离、结构推导、有机合成、判断、填充、选择、综合题等形式覆盖大纲所要求内容,其中至少60分为基础内容,再以平时课堂问答、讨论和测验等各环节综合评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本课程考试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占20%、期中和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分别占30%和50%。

五、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教材:

1.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赵建庄主编)2.有机化学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楠主编)参考书目:

1.[美]R.T莫里森,R•N•伯伊德著《有机化学》(上、下册)

2.邢其毅等编写的《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3、傅建熙主编的《有机化学》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基础化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方面的理论、实验技术原理和技能,为进入后继课学习打好基础。

主撰人:宋益善 审核人:熊振海 日

期:

第五篇:遵义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遵义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妇产、急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 前言

根据当前统一教材和教学计划要求,本大纲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而成。本大纲着重于培育医学科学人才获得本专业应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故教材多侧重于基本性,一般性和常见性;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也做到重点突出;以常见病多发病为教学重点难点,但也要反映本学科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向.本大纲教学重点难点是以"三炎一聋"为重点,重视肿瘤,熟悉气管切开作为大纲的主导思想,强调系统性的同时,在授课时也必须介绍有关现代成就及发展方向.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方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

教师可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4学时。

教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田勇泉,6版,2004年。

II 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了解学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目的及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了解我国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了解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研究范围。

教学要求

(一)了解学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目的及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了解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发展和成就。

(三)了解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研究范围。

教学内容

(一)学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目的及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三)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研究范围。

(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特殊性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进展。第二章

鼻的应用解剖学

教学目的

熟悉外鼻支架及构成,掌握外鼻静脉回流及特点,掌握鼻腔外侧壁的结构。掌握鼻窦分组及各组鼻窦开口位置。了解鼻腔粘膜分区及结构特点。了解鼻腔神经分布。了解鼻腔、鼻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掌握鼻中隔前下区的血液供应。

教学要求

(一)熟悉外鼻支架及构成。

(二)掌握外鼻静脉回流及特点。

(三)掌握鼻腔外侧壁的结构。(四)掌握鼻窦分组及各窦开口位置。

(五)了解鼻腔粘膜分区及结构特点。

(六)了解鼻腔神经分布。

(七)了解鼻腔、鼻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八)掌握鼻中隔前下区的血液供应。

教学内容

(一)外鼻支架及构成。

(二)外鼻静脉回流及特点。

(三)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四)鼻窦分组及各窦开口位置。

(五)鼻腔粘膜分区及结构特点。

(六)鼻腔神经分布。

(七)鼻腔、鼻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八)鼻中隔前下区的血液供应。第三章

鼻的生理学

教学目的

熟悉鼻的生理功能及对机体健康的意义。

教学要求

熟悉鼻的生理功能及对机体健康的意义。

教学内容

鼻的生理功能及对机体健康的意义。第四章

慢性鼻炎

教学目的

掌握慢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掌握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了解慢性鼻炎的病因、病理。熟悉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掌握慢性鼻炎的临床表现

(二)掌握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

(三)了解慢性鼻炎的病因、病理。

(四)熟悉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慢性鼻炎的病因(局部因素,职业因素和全身因素)和病理。

(二)慢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

(三)慢性鼻炎的治疗原则。

(四)血管收缩剂滴鼻的作用和副作用,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手术方法。第五章

变应性鼻炎

教学目的

掌握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掌握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治疗原则和一些常用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一)掌握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

(二)掌握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三)了解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一)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

(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强调典型症状(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

(三)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第六章

鼻息肉

教学目的

熟悉鼻息肉的症状及体征,了解鼻息肉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一)熟悉鼻息肉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二)了解鼻息肉的病因、发病机理。

(三)了解治疗原则和一些常用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一)鼻息肉与鼻息肉病。

(二)鼻息肉的病因及病理。

(三)鼻息肉的临床表现:鼻腔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半透明如荔枝肉状的肿物。

(四)鼻息肉的治疗:强调鼻内镜手术的必要性。第七章

萎缩性鼻炎

教学目的

掌握萎缩性鼻炎的临床表现。熟悉萎缩性鼻炎的病因和病理。

教学要求

(一)掌握萎缩性鼻炎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萎缩性鼻炎的病因和病理。

教学内容

(一)萎缩性鼻炎的病因及病理。

?(二)萎缩性鼻炎的临床表现:鼻粘膜萎缩、嗅觉减退或者消失、鼻腔大量结痂形成。

(三)萎缩性鼻炎的治疗原则。第八章

鼻出血 一

教学目的

掌握鼻出血的病因及治疗原则。熟悉鼻出血的处理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鼻出血的病因及治疗原则。(二)熟悉鼻出血的处理方法。三

教学内容

(一)利特尔动脉丛。

(二)鼻出血的局部和全身原因。

(三)讲解鼻出血的处理方法:一般处理法,针对出血部位和程度采用适合的止血方法,包括压迫鼻翼、烧灼出血点、前鼻腔填塞或后鼻孔填塞及鼻内镜下止血法。第九章

鼻中隔偏曲 一

教学目的

熟悉鼻中隔偏曲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了解鼻中隔偏曲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鼻中隔偏曲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二)了解鼻中隔偏曲的病因。(三)了解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三

教学内容

(一)鼻中隔偏曲的病因:主要与发育和外伤有关。

(二)鼻中隔偏曲的临床表现:与偏曲类型及程度有关。

(三)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手术矫正是唯一方法。第十章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了解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掌握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了解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二)了解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三)掌握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四)了解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三

教学内容

(一)鼻窦的解剖特点、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全身病因和局部病因。

(二)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结合解剖特点讲解各鼻窦炎疼痛特点,检查和诊断。(三)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强调控制感染,保证引流通畅和根除病因的方法。第十一章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了解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掌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了解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二)了解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三)掌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四)了解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三

教学内容

(一)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和病理。

(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局部症状,前后两组鼻窦炎脓涕流出的途径,可能发生的脓毒性头痛和阻塞窦口引起的真空性头痛。

(三)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鼻腔检查,强调中鼻甲大小、嗅沟和中鼻道显示情况以助于作出诊断。

(四)鼻腔通气和引流是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原则。第十二章

鼻内镜手术学 一

教学目的

掌握鼻道窦口复合体,熟悉鼻内镜手术在处理这一复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熟悉鼻内镜手术的基本原理,优点、手术适应症和并发证。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鼻道窦口复合体,(二)

熟悉鼻内镜手术在处理鼻道窦口复合体这一复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三)

熟悉鼻内窥镜手术的基本原理、优点、手术适应症和并发症。三

教学内容

(一)鼻道窦口复合体。

(二)鼻内镜手术在处理鼻道窦口复合体这一复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三)鼻内镜手术的基本原理、优点、手术适应症和并发症。第十三章

鼻腔及鼻窦良恶性肿瘤 一

教学目的

熟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二)了解上颌窦癌的发病概况。

(三)熟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上颌窦癌的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一)上颌窦癌的发病概况

(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上颌窦癌的早期症状和局部邻

近部位受侵犯的相应症状及早期诊断

(三)扼要介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上颌窦癌的治疗。第十四章

咽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一

教学目的

熟悉咽的分部,各部位重要结构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了解咽淋巴环的构成。熟悉腭扁桃体的解剖组织学特点、免疫功能及临床意义。了解咽的生理功能。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咽的分布,各部位重要结构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二)了解咽淋巴环的构成。

(三)熟悉腭扁桃体的解剖组织学特点,免疫功能及临床意义。(四)了解咽的生理功能。三

教学内容

(一)咽的分部,各部位重要结构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二)咽淋巴环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三)腭扁桃体的解剖组织学特点,免疫功能及临床意义。(四)咽的生理功能。第十五章

急性扁桃体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因。熟悉急性扁桃体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掌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抗生素选用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二)熟悉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因。

(三)熟悉急性扁桃体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四)掌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抗生素选用原则。三

教学内容

(一)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因,强调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二)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三)急性扁桃体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四)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抗生素选用原则。第十六章

慢性扁桃体炎 一

教学目的

熟悉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因、诊断。熟悉病灶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特点。掌握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因、诊断。(一)熟悉病灶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特点。

(一)掌握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三

教学内容

(一)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因、诊断。(二)病灶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特点。

(三)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第十七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一

教学目的

熟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因的多元性及病理生理。掌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二)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因的多元性及病理生理。(三)掌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四)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三

教学内容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定义。

(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因的多元性及病理生理。(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方法。第十八章

鼻咽癌 一

教学目的

掌握鼻咽癌的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早期症状。了解鼻咽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及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因学说。熟悉鼻咽癌的颈部转移特点。掌握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鼻咽癌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早期症状。

(二)了解鼻咽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及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因学说。(三)熟悉鼻咽癌的颈部转移特点。(四)掌握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

(一)鼻咽癌的概况及病因。(二)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三)鼻咽癌诊断必须以病理检查为依据,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四)鼻咽癌的颈部转移特点。

下载遵义医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006修订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遵义医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006修订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一、编写说明 课程代码: 学分:2 课程学时:32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 适用专业:食品学院各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

    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按90学时制定,其中2学时机动。): 第1章 绪论(1学时)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 第3章 立体化学(4学时) 第4章 烷烃 自由基取代......

    遵义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遵义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遵医研字〔2010〕12号 遵义医学院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实施办法 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环节。为......

    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文件

    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文件 遵医院青发(2010)第01号 —————————— ★ —————————校团委二OO九年工作总结及二O一O年工作计划 一、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共青......

    fatjlve遵义_医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意义及其要求 课程类型: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学时:102;学分:4;开课学期:第3、4学期;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手段:......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5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895 计划学时:60~80 其中讲课:60~80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 参考教材: 1、《高等有机化学》 魏荣宝 主编高等教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