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fatjlve遵义_医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Guo Ge Tech
遵义医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
遵医院发[2008]10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文理渗透,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学习年限
第二条 我校本科专业的学制,临床医学(含妇产科学、眼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及医学检验等专业为五年制,公共事业管理、药物制剂、药物制剂(药品检验)、生物工程、护理、英语、社会体育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为四年制。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允许学生在校修业年限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延长2年,即五年制本科修业年限为7年,四年制本科修业年限为6年。毕业时其学制均以标准学制年限计。保留入学资格,休学,保留学籍及试读期限包含在修业年限内。
第三章 课程与学分
第三条 教学计划内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学生必须修读全部必修课程,取得必修课学分,学生还需选学部分选修课程,取得规定的选修学分。
(一)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身心素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五类。
(二)选修课:是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简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简称任选课)两种。限选课一般是加深专业基础或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学生必选。任选课一般是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个人兴趣选课,完成规定的学分。
第四章 学分
第四条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是进行学籍管理的依据。学分的计算方法为:
(一)按照教学计划(含理论、实验、见习),每18个学时计1个学分。
(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每周计0.5个学分。
(三)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为教学总时数/18+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学分。
学生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则不能取得学分。
第五章 成绩考核与记载
第五条 学生参加所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在60分(合格)及其以上者,方能取得学分,考核成绩在60分(不合格)以下者,不能取得学分。
第六条 各门课程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后,按要求认真组织考试,阅卷,评分,考核成绩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于该课程考试结束后1-2周内将成绩送教务处。
第七条 严格考试制度,逐步实行课程的教、考分离,统一命题。第八条 学生成绩录入后,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确有差错,须经有关教师写明情况,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由教务处审核后予以更正。
第九条 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某门课程,考核合格即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其考核成绩采取学分绩点记载。
(一)换算方法。百分制记分,100分折算为5.0绩点,99分折算为4.9绩点,98分折算为4.8绩点……,依此类推,低于60分折算为0绩点。五级制记分,优秀折算为4.5绩点,良好折算为3.5绩
点,中等折算为2.5绩点,合格折算为1.5绩点,不合格折算为0绩点。
(二)平均绩点计算方法:
一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该课程的学分数×绩点数;
一学期(学年)的平均绩点=该学期(学年)全部学分绩点之和÷该学期(学年)所修学分之和;
全学程的平均绩点=各学年全部学分绩点之和÷各学年所修学分之和。
(三)重考和补考合格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绩点记为1。
第六章 选修、重修、免听、免修、重考
第十条 学生修读课程的数量和顺序应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有严格先修后读关系的,应按顺序修读。
第十一条 学生修读一门课程,一般要求参加听课,完成作业,参加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如有如下情况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必须重修:
(一)在全程考勤情况下,学生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该门课程学期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时,除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外,不得参加该课程考试,该课程成绩以“0”分记;在抽查考勤情况下,有三次抽查未到课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考试,该课程成绩以“0”分记;
(二)缺交作业达该门课程要求1/3(含1/3)者;
(三)该门课程如有实验课,缺实验课时数超过实验总时数的
1/3(含1/3),或缺交实验报告超过应交报告的1/3(含1/3),或实验考核不合格者。任课教师应于考试前一周将取消理论考试资格的学生名单及原因报送教务处考试中心。
第十二条 必修课一般不允许免修,体育课不得免修。若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活动者,经个人申请,校医室证明,体工部主任及院(部系)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适当安排保健体育课或缓考。
第十三条 课程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按规定收取费用,可参加下一年级的修读,因上课时间冲突,不能听课者,可以采取自修方式。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各院(部系)特殊规定的课程,不得申请以自修方式取得学分。
第十四条 学生在进入毕业实习前,必修课不及格课程累计达到10科以上(含10科),不能参加毕业实习,学籍编入下一年级并参加不及格课程重修,考试合格后,准予进入毕业实习。(本条款从2007级本专科开始执行)
第十五条 学生一经选定的选修课程,必须参加修读和考核,不参加考核者,登记“旷考”,按不合格处理。在校期间,允许选修3门课程,超过3门者,按学分付费选修。末按规定办理选课手续而自行听课者,一律不能参加考试,不予记载成绩。
第十六条 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考试作弊者,该门课程以零分记,不准参加重考。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其中,违纪者给
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或考试作弊者,经教育表现较好,以后未再犯者,可参加毕业前举行的该课程重考。
第十七条 允许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申请并经批准后免听某些课程。免听条件为上一学期平均绩点达3.0以上(含3.0)的学生,在开学后第一周向所在部系提出免听申请,经部系批准后,可不跟班听课,但须按时完成作业,参加课程实践和期末考试。学生免听课程一般一学期不得超过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性课程不得免修或免听。
第十八条 学生因试读编入下一年级者,曾经修习的课程,绩点为2.5及以上者可申请免修该门课程,但一学期免修的课程不得超过两门。因休学、停学、转学等学籍变动原因编入下一年级学习者,曾经修习合格的课程,可申请免修。
第十九条 学生因病要求缓考时(因事一般不得缓考),应在考试前持有关证明提出书面申请(学生在课程开考后交送的申请无效)。部系审核签字后,报考试中心备案,方可缓考。事先未经批准而不参加考试者按旷考处理。缓考的学生可参加该年级下学期开学时举行的重考,并于考试前一周到教务处考试中心办理考试手续,凭缓考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或学生证参加考试,不办理手续者,不准进入考场。申请未准且不参加考试者或擅自不参加考试者皆以旷考处理。对于学生旷考的课程,该次考试成绩以“0”分记,并计入该课程总成绩的评定及该生不合格门数。
第二十条 重考: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不能取得学分,可以付
费重(补)考,同一课程可允许重考一次,毕业前补考一次。考核成绩已合格并取得学分者,不能参加重考。
学生不得越过期末考试而直接申请参加重考。如果确实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应按规定办理缓考手续,方可参加重考。
第七章 学籍管理
第二十一条 试读、退学:
(一)学生在一学年中,所选课程(各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学分,不计任选课程)经考核,有二分之一以上(含二分之一)的课程未能取得学分,学校给予试读处理。
(二)从入学开始至毕业实习前,学生在每学年结束后,必修课不合格课程累计达到10科以上(含10科),学校给予试读处理。(本条款自2007级本专科开始执行)
(三)试读的学生原则上只能随下一年级试读,试读一年后,仍有五分之二(含五分之二)的课程未能取得学分,则给予退学处理。
(四)学生在校期间间隔试读最多不超过两次。
(五)试读的学生不在规定时间内到教务处办理试读手续,则给予自动退学处理。
第二十二条 毕业、学位、结业、肄业
(一)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育、体育合格,修完培养方案规定课程,考核合格取得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并按照《遵义医学院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授予学士学位;
(二)凡具有学籍的学生,有下列情况者,发给结业或肄业证书。1.毕业时尚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不合格或公共体育不合格,未取得学分者(其不合格课程在8学分以内),发放结业证书。
2.凡未取得规定结业总学分者,但修满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毕业总学分的五分之一以上者(含五分之一),学校发给肄业证书。作结业或肄业处理的学生,可在离校当年9月向学校申请可以补考一次,补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合格后方可换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中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逾期,学校不再受理。第二十三条 对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的学生,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遵义医学院学分制实施规定(试行)》废止。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篇:遵义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遵义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遵医研字〔2010〕12号
遵义医学院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实施办法
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环节。为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快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依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2号)和《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发[2010]1号)和贵州省招生考试中心《关于做好201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的通知》(黔招考普[2010]17号)等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遵义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办法。
一、工作原则
1.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2.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3.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4.坚持客观评价。业务课考核成绩应量化,综合素质考核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
5.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学院石京山院长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单位复试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管理,制订本单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办法,组织开展本单位复试各项工作,协调落实复试工作所需的人员、场地、设备、经费保障等。
2.成立由学院纪委副书记许光阳同志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复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负责受理考生的质疑申诉。
3.按学科(专业)成立复试小组,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具体实施面试和实践能力等考核。复试小组名单上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
4.复试小组负责确定考生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程序,并具体组织实施。指定专人全程记录、材料整理及联络等工作,复试小组要对面试结果负责。
5.复试小组成员当场独立评分,在评分前必须召开复试小组会议,研究对考生的考察评价意见。
三、准备工作
1.制订并公布复试工作实施办法
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复试工作实施办法。复试工作办法包括复试程序、方式、复试成绩计算方法和使用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复试工作实施办法确定后,至迟在复试前一周在我校网站和教育部指定网站上公布。
2.命制复试试题
我校参照初试自命题工作管理规定,制订复试命题管理办法。加强对命题人员的纪律教育,复试试题包括笔试、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试题。复试试题及其答案在启用前均系国家机密材料。
3.分配招生计划
根据教育部批准的201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结合研究生导师申报计划及其科研经费情况,把计划分配到研究生导师名下,在完成整体招生任务的同时保证专业学位招生规模。
4.调剂考生
根据国家的相关研究生调剂政策,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研究生学院网页公布我校的调剂信息,确定调剂原则,开展调剂工作,将考生调剂到相关专业复试,所有专业招生计划与复试考生不得超过1:1.2的标准。
5.确定破格复试考生名单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结合省招考中心的要求,为加强本校师资培养和完成困难专业招生任务,在不超过我校招生规模3%的前提下,在总分距分数线在10分以内,单科在5分以内的第一志愿考生中确定破格复试考生名单。
6.公布参加复试考生名单
我校在2010年4月10日前公布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并通知考生。
7.成立复试组
学校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人员参与复试工作,按照学科专业,成立复试组,负责本学科考生的专业面试和技能考核工作。每个复试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8.组织考生资格审查
(1)审查考生学历,确认报考资格。对考生的报考信息、准考证、学历证书、证明和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审查,同时将相关证书复印存档;
(2)审查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照顾的少数民族考生资格是否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9.培训工作人员
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所有参加复试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明确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评判规则和评判标准;明确招生导师在复试工作中的权利、责任和纪律,规范其工作行为。
四、复试方式和内容
(一)笔试
笔试包含专业课和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个部分,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进行。专业课笔试,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所有考生须参加所复试专业的专业课测试。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全日制普通本科考生无需加试,无学士学位的成人本科考生加试2门,成人应届本科和专科学历考生加试3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三门者二门及格、加试二门者一门及格为加试合格。
(二)实践能力考核
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为实验操作和临床技能操作,条件许可的学科专业必须组织进行。
(三)专业面试
1.面试考核内容
为提高复试的有效性,各学科专业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决定复试内容。一般应包含以下基本方面:
(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2)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3)外语听说能力;
(4)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对考生的政审必须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6)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7)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
(8)人文素养;
(9)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10)其他,复试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面试内容。
2.面试要求
(1)每生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含面试组织时间);
(2)复试小组应对每位考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现场记录(不得修改),随复试表同时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妥存备查;
(3)同一学科(专业)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原则上应统一;
(4)必须完成医学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尽量录取具有医师资格的考生攻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五、体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要求,参加我校研究生复试的考生必须参加体检,凡患有医学类院校不宜录取疾病考生,我校将不予录取。
六、复试成绩的使用
1.复试成绩为复试各方式考核成绩之和。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录取总成绩,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专业笔试占10%,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成绩占5%,技能考核占15%,专业面试占20%。
3.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以及在科研或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者,经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可适当加分,加分幅度在5—10分,计入复试成绩,并由复试小组会议提交说明材料备查。
4.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可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七、复试的监督和复议
1.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复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复试结果全面负责。要完善对复试工作过程的监督,严肃处理违纪违规事件。
2.实行监督制度和巡视制度。成立纪检、监察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复试巡视组,对复试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监督。
3.实行信息公布制度。复试基本分数线、复试工作实施办法、复试结果等信息及时公布。
4.实行复议制度。保证投诉、申诉和监督渠道的畅通。受理投诉和申诉应规定时限。对投诉和申诉问题经调查属实的,由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责成复试工作小组或复试小组进行复议。
遵义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二○一○年四月二日
第三篇:遵义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Ⅰ 前 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内科学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内科学所论述的这些内容在临床各科中具有普遍意义。
一、内科学的任务是在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医学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成就,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工作方法。
二、内科疾病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教学应以我国各地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讲授,并适当介绍一些虽不常见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疾病。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三、内科学教材中,一部分列为讲课内容或课堂讨论,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掌握。另一些内容可结合临床实习,病历讨论或由学生进行自学。
四、教学应是启发式的,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注意训练学生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学习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临床实习和生产实习,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巩固和提高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教书育人,要在为病人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树立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意识,爱护伤病员,关心病人的疾苦。要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七、内科学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系统内科,采用系统讲课(或讨论)和临床示教与实习的方式进行。总学时为152学时,其中讲课112学时,见习讨论40学时。第二阶段为内科生产实习,采用实习医师的方法进行,时间为17个周。
八、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七版,2008年。
Ⅱ 正文 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基础上,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病史、常见症状、体征,最终到达根治疾病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二)重点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三)一般介绍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
通过临床病例引出几大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肺通过呼吸道对外开放:―――对外开发的器官: 总呼吸面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防御功能受损的原因
2、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lesser circulation)特点:肺动脉解剖结构特点
3、为双重血供:肺动静脉(肺循环)、支气管动静脉(体循环)
4、肺循环与体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循环)相通:全身的皮肤、组织、器官的菌栓、血栓、癌栓均可导致肺病变。
5、他系统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也可累及肺:
第二章
肺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各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构成及诊断和治疗,并了解肺炎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炎球菌肺炎、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以及病原学演变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
(1)肺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
①肺炎的病因:微生物学、理化因素、过敏等
②细菌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2)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特点:病原学构成、临床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1)病因及流行病学
(2)CAP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分级(3)CAP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①痰的病原学检查:合格痰标本的概念;涂片革兰染色、痰培养+药敏 ②体液的病原学检查:血培养、胸水培养等 ③血清学检查: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 ④其他:PCR等
(4)CAP的经验性治疗原则(5)初始治疗的评价和处理 3.肺炎球菌肺炎(1)病因
①肺炎球菌的致病性、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PBP结构异常) ②感染途径、机体抵抗力和诱发因素(2)病理与病理生理
①复习病理分期及特征:无肺泡结构损害 ②肺实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导致缺氧(3)临床表现
①发热、咳嗽、咳痰 ②肺实变(4)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WBC增加 ②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 ③痰涂片+痰培养
(5)并发症:少见。感染中毒性休克(6)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
②鉴别诊断:胸膜炎、肺结核、肺癌、肺栓塞、急腹症等(7)治疗: ①首选青霉素
②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的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头孢三嗪、头孢噻肟等 ③并发症的治疗
(8)预防:多价肺炎球菌疫苗的适应证 4.非典型肺炎:
(1)病因: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2)肺炎支原体肺炎: ①病理改变:间质性肺炎
②临床表现:干咳、低热。可有小流行。
③辅助检查:WBC正常或略增高,冷凝集试验、支原体抗体。④治疗: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第三章 肺结核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及辅助检查手段,重点掌握肺结核的分型、特征及其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其特征 2.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 2.肺结核的辅助检查手段
(三)了解 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 主要内容
1.结核病概述(1)流行病学
①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HIV流行等因素 ②耐药结核的流行
(2)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①类型、生物特征、培养 ②致病性:A、B、C、D组 ③耐药表型及其遗传学基础(3)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痰菌阳性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呼吸道传染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②原发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原发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继发性肺结核病因、发病过程:“复染”与“再染”,Koch现象
③宿主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反应,变态反应 ④易感人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4)结核病的病理学:不同病理表现和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联系 ①渗出性病变:特征和转归 ②增殖性病变:结核结节的特征 ③干酪样坏死 ④钙化 ⑤纤维化
2.肺结核的临床特征(1)结核病的分型
①1978年肺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
②1999年国家标准: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其它肺外结核
(2)原发性肺结核
①定义及分类: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核 ②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③转归
(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定义及分类: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②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4)继发性肺结核
①定义及分类: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②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5)结核性胸膜炎:见相关章节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X线、CT
(2)痰菌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痰结核菌培养(3)PPD试验:试剂、阳性判断标准、临床意义
4(4)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开胸肺活检等(5)其他: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4.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
①病史、胸部X线表现及痰结核菌检查。痰菌检查非常重要 ②其他辅助检查的选择 ③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鉴别诊断
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肺癌、淋巴瘤、结节病 ②空洞性病变:肺脓肿、囊肿感染、肺癌爱、肉牙肿性疾病 ③粟粒性病变:转移瘤、矽肺、肺泡癌等 ④团块状阴影(结核瘤):肺癌、良性肿瘤等 ⑤浸润型阴影:肺炎等 5.治疗
(1)基本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特点和副作用:异烟肼(INH, H)、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链霉素(SM, S)、乙胺丁醇(EMB,E)
(2)抗结核治疗的原则及依据: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3)常用治疗方案:提倡短程化疗;DOTS的概念和意义(4)耐多药结核概念、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6.预防
(1)建立全国防治系统(2)早期发现、彻底治愈(3)推行DOTS策略(4)接种卡介苗
(5)化学预防:适应证、方法
第四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COPD的临床表现、概念和分型
(二)熟悉:
1.COPD的病因
2.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 3.COPD的防治措施
(三)了解:
1.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 2.控烟措施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COPD的概念和组成。 2.病因学
(1)吸烟、大气污染、感染、过敏因素等(2)遗传易感性 3.类型及临床表现
(1)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①慢性咳、痰、喘病史 ②分期
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常见致病菌;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2)阻塞性肺气肿
①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
②肺气肿的临床分型:气肿型(PP型,A型)和支气管炎型(BB型,B型)的主要病理改变和临床特征
4.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1)病理:肺气肿的病理概念和分型(小叶中心性型、全小叶型、混合型)(2)病理生理
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缺氧。 ②肺泡通气不足。 ③弥散功能损害。
④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5.辅助检查
(1)肺功能改变: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残气量及残/总比增加;肺气肿时出现弥散功能下降。
(2)血气分析(3)胸片
6.并发症: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气胸 7.防治
(1)预防:戒烟、体育锻炼、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的使用(2)治疗
①COPD急性加重期:祛痰、平喘、抗炎对症、抗感染、治疗并发症 ②缓解期:戒烟、呼吸操及其他康复训练
第五章 支气管哮喘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情,熟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和病情分级,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和病情分级 2.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3.哮喘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 2.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了解:
1.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2.GINA 三 主要内容
1.哮喘的流行病学:(1)我国的基本情况(2)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资料
2.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1)病因
①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特异质与哮喘
②激发因素:过敏原、感染、运动、理化因素等(2)发病机制
①变态反应: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和迟发型哮喘反应(LAR)的概念和机制 ②气道慢性炎症:病理特征、参与的炎症细胞、介质(LT、PAF等)和细胞因子。③气道高反应性(AHR):哮喘的共同特征、发生机制。非哮喘特异。 ④神经机制
(3)病理:气道慢性炎症(变应性)、气道重构 3.临床表现(1)体征
①典型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或咳嗽,有一定的激发因素。②发作时双肺哮鸣音。重症患者:“静肺”、奇脉、矛盾呼吸、休克等(2)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②血气分析:轻度可为低氧血症+呼碱,病情加重后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③X线:发作时肺充气征 ④肺功能检查(复习有关内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发作时):支气管舒张试验的判断标准及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适应证和意义
⑤过敏原的检测:皮试、特异性IgE检测 4.诊断与鉴别诊
(1)诊断: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
(2)严重程度分级:非急性发作期分级、急性发作期分度
(3)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大气道狭窄、支气管肺癌、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4)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气肿、肺心病 5.治疗
(1)治疗目标:控制哮喘症状、象正常人一样生活(2)脱离变应原(3)药物治疗
①控制炎症药物: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静脉):作用机制、不同剂型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适应证
②缓解症状药物:β2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剂型;茶碱类:作用机制、剂型;抗胆碱药:作用机制、剂型
(4)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意)方案—阶梯治疗(5)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①去除诱因:过敏原、抗感染等 ②氧疗
③早期使用静脉糖皮质激素 ④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⑥机械通气治疗
6、哮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第六章
肺血栓栓塞症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肺栓塞的基本知识,熟悉他它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和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掌握肺栓塞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肺栓塞的概念、病因 2.肺栓塞的常见临床表现
3.肺栓塞的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
(二)熟悉
1.肺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2.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三)了解
1.常用的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监测 2.肺栓塞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肺栓塞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概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体循环血栓脱落:下肢、盆腔深静脉血栓脱落最常见(2)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①静脉血流淤滞:长期卧床 ②血管内皮损伤:败血症
③高凝状态:创伤、肿瘤、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口服避孕药3.病理及病理生理(1)病理
①血栓栓塞、机化、血管再通
②肺出血、肺梗死、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③右心扩大、肥厚(2)病理生理
①V/Q比例失衡:低氧
②CO下降:休克、缺血性胸痛 ③释放炎性因子:气道痉挛 ④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不张
4.临床表现:多样性(和栓子的大小及基础疾病有关):(1)症状
①小血栓:胸膜性胸痛、咯血
②中等血栓:典型表现多见,即呼吸困难、咯血、胸痛
③大块肺栓塞:中心性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猝死(2)体征
①一般检查:紫绀、呼吸频数、心动过速 ②心脏体检:P2亢进、分裂,右心奔马律 ③右心衰竭体征
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单侧肢体红、肿、痛,浅表静脉曲张
5.辅助检查(1)影象学检查 ①胸部X线
②UCG:肺动脉高压、右室扩大、室间隔移位等 ③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下肢深静脉显像):无创、敏感性高 ④CT肺动脉成像(CTPA):敏感性及特异性接近肺动脉造影,无创 ⑤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2)ECG:SⅠQⅢTⅢ、ST-T改变(右心导联)、右束支传导阻滞、肺性P波等。(3)血液检查
①血气分析:低氧血症,PaCO2下降
②D-二聚体:敏感性高,特异性低,具有一定的除外诊断价值。(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 ①静脉造影 ②同位素显像 ③超声Doppler 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表现多样,应提高警惕,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诊断。(2)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炎等 7.治疗及预防
(1)一般治疗:卧床,氧疗,镇痛等对症治疗(2)抗凝治疗 ①适应证
②药物及用法:首选肝素,长期治疗口服华法林(3)溶栓治疗
①适应证:大面积、尤其合并血液动力学异常。目的在于迅速减轻右心负荷。 ②禁忌证
③药物及用法:链激酶、尿激酶、rt-PA等 ④溶栓的并发症:出血(4)手术治疗
(5)预防:主要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①抗凝:肝素、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药 ②防止静脉淤滞:增加下肢活动
③复发性肺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滤网
第七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
2.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 3.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
2.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三)了解
肺心病失代偿期常见的酸碱失衡及其处理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定义及概况。 2.病因
(1)支气管病变:COPD最常见、支气管扩张(2)肺实质及肺间质病变和支气管病变(3)肺血管病
(4)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
(1)发病机制:不同病因的肺部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长期增加,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和右心衰竭。
(2)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
①肺小动脉痉挛收缩:由缺氧、酸中毒所致的功能性改变,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肺血管重构:是长期缺氧、酸中毒导致的结果,肺阻力血管硬化及炎症性闭塞 ③毛细血管床减少: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 ④血容量增多及血黏度增加:附属因素。(3)心脏病变:右心室肥大、扩张,右心衰竭
(4)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损害及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
4.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COPD、肺纤维化等 ②肺动脉高压体征,无右心衰竭表现(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①呼吸衰竭的表现: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 ②心力衰竭的表现和体征 5.辅助检查
(1)肺功能的评价:血气分析、肺功能(2)肺动脉高压及右室扩大的检查: ①X线胸片
②心电图:顺钟向转位、肺性P波特异性高 ③UCG:准确性高
(3)其他:原发病、诱因等的相关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原发病的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室扩大(或右心衰竭)的证据,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者可诊断
(2)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 7.治疗
(1)急性发作期:
①呼吸衰竭的治疗(见相关章节) ②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改善呼吸衰竭是降低肺动脉高压的关键; 10 利尿剂的适应证、注意事项;洋地黄的适应证;血管扩张剂的使用
③其他:预防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与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休克、DIC及肾功能衰竭。
(2)缓解期
①重点治疗原发病
②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证 ③预防并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 ④康复训练
第八章 胸腔积液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胸腔积液的基本知识,熟悉其发生机制、治疗和处理方法,掌握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
2.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渗出液和漏出液) 3.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和胸液分析特征
(二)熟悉
1.胸腔积液的发生机制
2.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和处理方法
(三)了解
恶性胸水的发生机制和处理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
(1)胸腔积液的定义
(2)胸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漏出液、渗出液(3)胸腔积液的影象学检查:X线胸片、B超、胸部CT(4)渗出液和漏出液的胸水特点:常规、生化(5)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 2.结核性胸膜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3)辅助检查
①胸腔积液的特点:常规、生化、ADA、其他 ②胸水找结核菌、胸水结核菌培养 ③胸膜活检(4)鉴别诊断
①漏出液: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营养不良 ②渗出液:恶性胸水、脓胸、结缔组织病性胸水(5)治疗
①抗结核治疗
②反复穿刺抽液、防止胸膜粘连 3.恶性胸水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胸痛、呼吸困难,胸水常迅速增长(3)辅助检查
①胸腔积液的特点:常规、生化、ADA、胸水肿瘤标志物、其他 ②胸水肿瘤细胞 ③胸膜活检(4)治疗
①原发病的治疗 ②局部使用化疗药物 ③胸膜固定术
第九章 支气管肺癌
一 教学目的
熟悉支气管肺癌的基本病理特点和分期,掌握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常见病理类型及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常见病理类型。
2.支气管肺癌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特点 2.SCLC和NSCLC的分期
(三)了解
肺癌治疗的常用药物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 主要内容
1.肺癌的现状和病因:
(1)流行病学现状:肺癌呈逐渐上升趋势(2)病因 ①吸烟
② 其他因素:大气污染、致癌因子等(3)肺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肺癌的病理及分型:
(1)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征:恶性度、生长速度、浸润性生长和远隔转移的特点 ①鳞状上皮细胞癌 ②腺癌
③小细胞肺癌
④ 细支气管肺泡癌 ⑤大细胞肺癌(2)影像学分型
①中心型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和鳞癌多见
②周围型肺癌:腺癌多见,其次为鳞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 3.肺癌的临床表现(重点讲授内容)(1)症状及体征 ①肺癌直接引起的症状:中心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早,刺激性干咳、咯血、阻塞所致呼吸困难;周围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晚,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
②肺癌转移所致的症状:局部转移:胸痛、呼吸困难、声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s征等;远隔转移:骨、脑、肝、淋巴结等
③肺癌的非转移性肺外表现(肺癌综合征):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异位激素分泌:ADH、ACTH
(2)X线表现
①肺癌本身的征象:肺门或肺脏外周肿块;癌性空洞;细支气管肺泡癌:单发或多发结节、肺炎样阴影
②肺癌的间接征象或肺癌转移的征象: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癌性胸腔积液
4.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①临床症状:刺激性干咳、咯血、同一部位反复肺炎、肺癌综合征等 ②影像学:X线胸片、体层摄影、CT
③细胞学检查:痰、支气管分泌物、支气管粘膜刷片、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腔积液 ④组织学检查:支气管粘膜或透支气管壁肺活检、经皮B超或CT引导肺穿刺、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淋巴结活检
⑤血清肿瘤标志物(2)鉴别诊断
①周围型肺癌:结核瘤、良性肿瘤、肺真菌病、肺脓肿 ②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瘤、纵隔肿瘤 5.肺癌的分期和治疗原则(1)非小细胞肺癌 ①分期:TNM分期
②治疗方案:Ⅰ、Ⅱ、Ⅲa手术+化疗;Ⅲb、IV首选化疗(2)小细胞肺癌 ①分期
②治疗方案:首选化疗、手术
(3)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相结合。 6.预后:早期发现及早期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7.预防:戒烟、改善环境卫生和大气污染
第十章 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衰竭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治疗方面的一些知识,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分型和主要发病机理和病发症的处理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呼吸衰竭的概念、分型和主要发病机理。
2.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3.呼吸衰竭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
1.氧疗的适应证和措施的选择 2.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了解
呼吸衰竭的病生理基础 三 主要内容
1.定义及分型(1)定义(2)分型
①根据有无CO2潴留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只有低氧)和Ⅱ型呼吸衰竭(合并CO2 潴留)。
②根据起病缓急:急性和慢性 2.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
①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哮喘和COPD为代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肺纤维化和严重胸廓或胸膜病变为代表;呼吸泵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②换气功能障碍(2)发病机制
①肺泡通气量下降:肺泡通气量和PaCO2呈反比,常见于Ⅱ型呼吸衰竭。
②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正常V/Q=0.8;V/Q<0.8:生理死腔增大;V/Q>0.8: 肺内分流
③弥散功能障碍:常见于Ⅰ型呼吸衰竭;弥散距离增加:呼吸膜增厚,见于纤维化、肺水肿;弥散面积减少:肺实质病变、肺气肿
④肺动-静脉样分流:V/Q比例失衡的极端情况,见于肺不张、肺水肿等。低氧血症 的严重程度和分流量有关。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
⑤ 氧耗量增加
3.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1)缺氧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心血管系统 ③血液系统 ④胃肠及肾脏等(2)CO2潴留: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心血管系统 ③呼吸系统 ④酸碱平衡 4.临床表现
(1)缺氧的临床表现(2)CO2潴留的临床表现(3)肺性脑病(重点讲授): ①发病机理:CO2潴留、缺氧
②诱因:感染、镇静剂、高浓度吸氧等 ③临床表现
④鉴别诊断:脑血管意外;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感染中毒性脑病
14(4)心力衰竭(肺心病)(5)其他组织器官损害: ①消化道出血 ②DIC 5.诊断(1)原发病(2)临床表现(3)血气分析
6.治疗(Ⅱ型呼吸衰竭):(1)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
①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合理使用抗生素 ②保持气道通畅:祛痰、湿化等(2)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①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给氧途径
②解除气道痉挛:茶碱、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等 ③机械通气
④呼吸兴奋剂:严格掌握适应证(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①通过治疗原发病改善通气和呼吸性酸中毒,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②避免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利尿剂、碱性药物和机械通气使用不当(4)纠正电解质紊乱(5)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的基本情况,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心血管病的分类
2、心血管病诊断及防治
(二)了解
1、心血管病在我国流行情况
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3、心血管病的预后 三 主要内容
1、心血管病与我国人口死亡率
2、心血管病分类
(1)病因分类
(2)病理解剖分类
(3)病理生理分类
3、各种病因的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1)病因治疗
(2)解剖病变的治疗
(3)病理生理治疗
(4)康复治疗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心力衰竭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基本知识,熟悉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辅助检查,掌握心力衰竭的 发病机制、表现和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常见病因和诱因、发病机理。2.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鉴别诊断及心功能分级。3.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方法及原则。4.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二)熟悉
1.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2.急性左心衰竭时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
1.心脏舒张功能不全。
2.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心脏多腔室起搏、左室辅助泵及人工心脏、外科手术及心脏移植等。三 主要内容
1.介绍心力衰竭的定义、不同的分类方法,重点讲解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的异同点。2.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和诱因。
3.复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重点强调神经内分泌因素的变化(交感神经系统及RAS系统活性增高)和心室重塑。
4.分别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介绍左心衰竭时使用的心功能分级标准(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
5.介绍心力衰竭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及诊断依据:胸部X线、超声心动、核素心血池、静脉压测定、Swan-Granz导管。
6.分别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时的主要鉴别诊断,重点为左心衰竭与肺部疾病的鉴别。
7.从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分析其预防、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根据心功能状态合理安排生活;限制钠盐摄入和液体入量;利尿剂的使用;ACEI及ARB的使用;β-阻滞剂的使用;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的使用;其它扩血管药物的使用;非药物治疗。
8.介绍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
9.讲解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重点是其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
10.讲解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迅速纠正缺氧;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加强心脏收缩力;左室辅助装置。四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实习:结合讲课内容,掌握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方法。示教: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重要体征、超声心动图、静脉压测定、Swan-Granz导管。
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亲自诊断、管理心力衰竭病人。
第三章 心律失常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律失常疾病的基本知识,并使心律失常得到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点。2.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4.直流电复律的主要适应证和操作方法。
(二)熟悉
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心脏起搏器的主要工作模式心电图。3.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适应证。
(三)了解
1.心脏起搏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2.射频消融治疗的工作原理。3.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原理。三 主要内容
1.简介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诊断方法。
2.讲解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与扑动,心室颤动与扑动,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
3.讲解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4.讲解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快速性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原则,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作用原理、适应证、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直流电转复、射频消融、起搏器的原理及适应证。
5.讲解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原理、适应证。
6.讲解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进展(拓展内容)。
第四章 高血压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高血压的治疗和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高血压病的分类及分级诊断标准(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2.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的条件及标准。3.高血压产生的机制。4.特殊类型高血压的特点。5.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不同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值。2.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特点。3.高血压治疗的6类药物。
(三)了解
1.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2.血压的形态及类型。3.联合药物治疗方案。三 主要内容
1.介绍2004年版的高血压指南的高血压分类、分期及特点。2.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3.高血压的临床类型及诊断条件。4.高血压的临床评估(危险度分层)。5.与高血压危险度分层有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6.高血压治疗药物特点。
7.高血压治疗的原则及林和药物治疗的原则。具体如下:
正常成人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诊断标准:
正常血压<120/80 mmHg,高值血压120~139/80~89 mmHg,高血压≥140/90 mmHg,收缩期高血压SBP≥140 mmHg而 DBP < 90 mmHg。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复习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的主要鉴别诊断: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性疾病,肾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缩窄等。
高血压病的血压分级和危险度分组标准(重点讲解,扩展的新内容)
(一)高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Hg,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 mmHg,3级高血压≥180/110 mmHg。
(二)了解何谓影响预后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何谓靶器官损害?何谓相关的临床疾病 ?
1.影响血压预后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腰
2围男性≥85cm,女性≥80cm)、肥胖:BMI≥28kg/m、C反应蛋白≥1mg/dl。
2.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超声显示有动脉壁增厚(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女性107-124 umol/L、男性1.3-1.5mg/dl、女性1.2-1.4mg/dl)、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性≥22mg/g,女性≥31mg/g)。
3.相关临床疾病
(1)心血管系统: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2)脑血管:缺血性卒中史、脑出血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
(3)肾脏: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男性>133umol/L,女性>124 umol/L,男性>1.5 mg/dl,女性>1.4 mg/dl)、蛋白尿(>300mg/24h)、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浓 18 度>177umol/L或2.0mg/dl)。
(4)外周血管疾病。
(5)眼底: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6)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餐后血糖≥11.1mmol/l(200mg/dl)。
(三)高血压危险度分组
1.低危组:无任何心血管相关的危险因素,血压在I级水平。
2.中危组:无任何心血管相关的危险因素,血压在II级水平或有1-2危险因素,血压在I级和II级。
3.高危组:血压水平在I级、II级,伴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或有一个靶器官损害或合并糖尿病,或没有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在III级。
4.很高危组:有相关临床疾病,血压在I级、II级或III级或血压水平在III级同时伴有至少一个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和目标血压水平(扩展的新内容)
(一)治疗原则
(二)目标血压:最新制定的目标血压<140/90 mmHg,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者<130/80mmHg,其中肾功能不全是指GFR<60 ml/min或男性SCr>1.5 mg/dl女性SCr>1.3 mg/dl。
老年高血压患者SBP< 150 mmHg、DBP < 90mmHg。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限制食盐摄入量(<6g/d),有氧体育锻炼(30~45分钟/次,每周4次以上),减轻体重,限制酒精摄入量,戒烟,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摄入适量钾盐和钙、镁
常用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选用原则、代表药用法及其副作用:
(一)噻嗪类利尿剂。
(二)β-受体阻滞剂。
(三)钙离子拮抗剂。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六)α受体阻滞剂。
(七)高血压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第五章 冠心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冠心病的知识,掌握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冠心病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一级预防。2.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3.心绞痛的症状特征、诊断和治疗。
4.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电图表现和心肌损伤标识物的升高与衍变过程、常见并发症和治疗措施。
5.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二)了解
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三 主要内容 1.冠心病的定义。
2.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炎症、栓塞等。
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等。
4.冠心病的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猝死)。5.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分类和治疗原则。
6.心绞痛
(1)影响心肌氧供求平衡的因素。(2)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和不典型症状。(3)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4)心绞痛的辅助检查方法及意义(心电图、Holter、负荷试验、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5)心绞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6)心绞痛的治疗
①药物治疗:发作当时的处理和发作新间期的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凝剂的使用。
②冠脉介入治疗。
③外科手术(旁路移植手术等)。7.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1)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CK-MB)。
(3)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鉴别诊断。(4)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5)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①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②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溶栓及冠脉介入治疗):再灌注治疗的意义、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再灌注成功指标。
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处理。(6)右心室心肌梗死治疗的特殊性。8.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指导。
第六章 心肌炎与心肌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肌炎与心肌病的基本病情和表现,掌握治疗原则和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心肌病的定义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熟悉心肌炎的病因、主要感染病原。2.熟悉特异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
(三)了解
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三 主要内容
1.讲解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简介心肌炎的治疗原则。
3、叙述1995年WHO/ISFC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4.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5.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6.限制型心肌病的诊断。
7.简介右室心肌病及特异性心肌病。
第七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指征。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及处理。
(二)熟悉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理。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改变。三 主要内容
1.学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根据病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特征。2.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
3.国家学生奶专家委员会委员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改变。
4.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全身感染症状,出现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发生改变,栓塞症状,皮肤、粘膜、眼底出血点,Osler结节,杵状指等。
5.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熟悉抽取血培养的具体方法、超声心动检查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意义。
6.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7.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抗生素选择和应用原则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 2.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 3.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并发症。
(二)熟悉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
(三)了解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治疗的指征和禁忌征。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心瓣膜病的定义、流行病学。2.常见瓣膜病变(1)二尖瓣狭窄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最常见、罕见的病因有老年退行性二尖瓣环钙化、先天性畸形、左房粘液瘤、结缔组织病等。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左房排血受阻,左房压升高,肺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肺动脉高压,肺淤血、肺水肿,右心室后负荷过重,右心室肥大、衰竭;左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下降,外周组织灌注不足。
③主要症状:肺循环淤血的症状(咳嗽、咳痰、粉红色泡沫痰、咯血、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体循环淤血的症状(腹胀、腹痛、纳差、恶心、呕吐、水肿);外周组织灌注不足的症状(疲倦、乏力等)(重点讲解)。
④主要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部舒张期震颤,心腰饱满、心界轮廓呈梨形,第一心音增强,P2亢进、分裂,开瓣音,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Graham-Steell杂音。
⑤辅助检查:X线、ECG、UCG。⑥诊断及鉴别诊断。(2)二尖瓣关闭不全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脱垂、退行性心瓣膜病、马凡氏综合征、结缔组织病、感染性心瓣膜炎致瓣膜穿孔、腱索乳头肌功能不全/断裂、左心室扩大致瓣环扩张等。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变化:二尖瓣返流,左房容量负荷增多,左房压升高,左房扩大,晚期肺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升高,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左心室扩大,心排出量降低。
③症状:出现晚,主要为心悸、乏力、气短、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的症状
④体征:心尖抬举样搏动,心界向左下扩大,S1减弱,出现S3,心尖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重点讲解)。
⑤辅助检查:X线、ECG、UCG。⑥诊断及鉴别诊断。(3)主动脉狭窄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畸形。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变化:左心室排血受阻,左室后负荷过重,左心室肥厚、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左房代偿性收缩增强,左室排血量减少,左心衰竭,周围脏器灌注不足。
③症状:继发性心、脑、肾缺血的症状,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的症状,左心衰竭的症状。④体征: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第二心音减弱、逆分裂,出现S4,主动脉瓣收缩期喷射音,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脉压缩小,迟脉(重点讲解)。
⑤辅助检查:X线、ECG、UCG。⑥诊断与鉴别诊断。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①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畸形、主动脉根部扩张(梅毒性主动脉炎、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扩张、大动脉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主动脉瓣穿孔、主动脉夹层破裂、主动脉窦瘤破裂等。
②复习血流动力学变化:主动脉瓣返流,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左室扩大、衰竭,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不足。
③症状:胸痛、头晕、心悸,左心衰竭症状。
④体征:左室向左下扩大,心界呈靴形,第二心音减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Austin-Flint杂音,脉压增大,周围血管征。
⑤ 辅助检查:X线、ECG、UCG、磁共振显像。⑥ 诊断与鉴别诊断。心瓣膜病的主要并发症(1)充血性心力衰竭。(2)急性肺水肿。(3)感染性心内膜炎。(4)心律失常。(5)栓塞 4.治疗
(1)代偿期治疗。
(2)失代偿期治疗:治疗并发症。(3)瓣膜病变的治疗。
①瓣膜狭窄的球囊成形术:适应证、禁忌证(扩展的新内容)。②外科手术治疗:闭式分离、直视分离、瓣环成形、瓣膜置换。(四)预后。
第九章 心包疾病
一 教学目的
懂得心包疾病的病情,掌握心包疾病的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心包疾病的临床分类。2.心包疾病的诊断要点。
(二)熟悉
1.心包疾病的临床病因。2.各类心包疾病的临床特征。3.急性心包填塞的特点。
(三)了解
1.心包疾病的治疗原则。2.心包穿刺技术要点。三 主要内容
1.简介:心包疾病的病因和临床分类 心包疾病的病因:感染(结核等)、结缔组织病(SLE等)、代谢疾病(尿毒症等)、肿瘤(转移癌、间皮瘤)、特发性、放射线照射、药物(雷米封等)、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外伤、囊肿等。
心包疾病的分类: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缩窄性 心包炎等。
2.讲解: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胸痛、胸部胀满感、干咳、声嘶、呃逆、恶心、上腹部胀满感)、体征:(心浊音界扩大且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心尖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心尖搏动最强点与心浊音界之间距离增宽,心音减弱、遥远,奇脉,Kussmaul征,Ewart征,肝脏肿大、压痛,腹水,水肿及之治疗原则)。3.叙述:心包穿刺技术的要点。
第三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懂得消化系统疾病基本知识,掌握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和预防。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
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
(二)熟悉 消化系统病因。
(三)掌握
诊断方法程序和防治原则。三 主要内容
1.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1)胃肠道、肝脏的解剖特点。
(2)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及激素神经调节。(3)肝脏的代谢功能。(4)胃肠道免疫。2.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1)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肿瘤、理化因素、血管源性、神经精神因素、自身免疫、营养不良、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2)全身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3.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程序
(1)病史与症状、体格检查(强调病史体征的重要性)。(2)实验室与辅助检查。
血、尿、便检查,其他生化、酶学等实验室检查、X线(双重造影)及核素检查,超声检查,CT/MRI,内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高清晰内镜)及病理检查,血管造影,消化道动力学检查。(3)鉴别诊断。
4.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原则。(2)药物治疗。
(3)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4)消化道疾病的预防。5.进展与展望(1)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2)消化系恶性肿瘤诊治进展。
(3)胃肠动力学和胃肠激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4)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现状。(5)肝纤维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6)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和肝衰竭。
第二章 胃炎
一 教学目的
懂得胃炎疾病的病情知识,掌握各型胃炎的表现与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胃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2.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幽门螺杆菌生物学行为及在相关性疾病中的致病机理。
2.胃炎的病因、病理及分类(重点介绍当前国际公认的分类及我国的分类)。
三 主要内容
1.幽门螺杆菌及胃炎的概念。
2.按急、慢性胃炎分别介绍以下内容。
第一节 急性胃炎
1.病因及发病机理(重点介绍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因:药物、应激、乙醇等)。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特点,强调急诊内镜检查的重要性。注意与其他引起急性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4.治疗及预防:诊断原发病及病因采取防治措施。
第二节 慢性胃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胆汁反流、药物等。2.病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特征。3.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包括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区别)。(2)无特殊体征。4.辅助检查:
(1)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最具诊断价值。(2)幽门螺杆菌检查(侵入性及非侵入性)。(3)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6.预防:饮食卫生,戒除烟酒,慎用损害胃粘膜屏障的药物。
7.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异型增生的治疗。
8.预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异型增生时应注意随访,警惕癌变。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一 教学目的
懂得消化性溃疡的病情,掌握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
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2.消化性溃疡的处理原则。
(三)了解
1.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2.以PPI或铋剂为中心的三联疗法在溃疡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消化性溃疡定义、发病特征。2.病因和发病机理
(1)溃疡形成的因素(胃酸与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药物等)。
(2)胃粘膜保护机制(胃粘膜屏障破坏、氢离子回渗、胆汁反流、细胞保护因子减少、循环因素等)。
(3)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复发之间的关系。
3.病理:溃疡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病变演化过程。4.临床表现
(1)疼痛的部位、性质、节律性与周期性、诱发与缓解因素,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异同。(2)其他伴随症状。(3)体征。5.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是本病的确诊手段之一,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排除恶性溃疡。(胃镜的优点、溃疡分期、特殊部位溃疡诊治)(2)幽门螺杆菌的检查。(3)X线双重造影。
(4)24小时pH监测和胃液分析。
(5)其他:胃泌素测定、粪潜血检查等。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病史的重要性(慢性病程,周期性,节律性),各种辅助检查的特点,年龄,家族史,血型等参考因素。(2)鉴别:胃癌(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胃炎尤其是NSAID类药致急性糜烂性胃炎,卓—艾综合征,胆囊胰腺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它如钩虫病等。7.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8.治疗
(1)治疗目的:解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预防并发症。
(2)治疗原则:减弱攻击因子和/或增强防御因子、降低胃内酸度、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粘膜。
(3)维持治疗、难治性溃疡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第四章 胃癌
一 教学目的
掌握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懂得胃癌的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
1.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胃癌的分子生物学改变。2.胃癌的危险因素及癌前病变。
(二)熟悉
1.胃癌的好发部位、TNM分期、组织学分型及胃癌的转移途径。2.不同分期胃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三)掌握
1.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2.早期胃癌的定义及诊断要点。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定义、发病及临床流行病学。2.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营养失平衡、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Hp);遗传因素。
(2)与胃癌相关的疾病及癌前病变。(3)胃癌发生的路径。
3.病理:胃癌的好发部位、组织学分型。4.临床表现
(1)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表现。(2)TNM分期。(3)体征。5.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多发癌、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内镜特点。(2)X线钡餐:进展期胃癌和早期胃癌的特点。(3)肿瘤标记物。
(4)常规及生化检查:胃液、大便、胃酸、肝功能等。6.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临床症状、内镜检查、X线钡餐、病理活检可确诊。
(2)鉴别诊断: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与胃部其它肿瘤的鉴别(MALT、粘膜下肿瘤、息肉等)。
7.转移途径:直接转移、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腹膜种植。8.早期胃癌:发现方法、内镜诊断要点。9.治疗(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2)放射治疗及辅助化疗(3)免疫治疗
(4)内镜治疗:早期胃癌EMR治疗。10.预后及预防
(1)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2)预防:胃癌的三级预防。
第五章 炎症性肠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炎症性肠病的各型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懂得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2.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常用治疗药物。
(三)了解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 主要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
1.概述:简述本病的定义、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出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感染及免疫因素有关。
3.病理:大体及显微镜下特点。
4.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全身表现、肠外表现,临床分型。5.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大出血、肠穿孔等。6.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ESR、CRP、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
(2)粪便检查:粪便常规及粪便培养,强调需反复多次(至少3次)进行,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3)结肠镜及组织活检(4)X线钡剂灌肠检查
7.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完整的诊断包括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鉴别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Crohn病、大肠癌、肠易激惹综合征等。8.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或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3)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Crohn病
1.概述:简述本病的定义、发病情况。2.病因和发病机制:简述病因
3.病理:大体及显微镜下特点,强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点。4.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全身表现、肠外表现。
5.并发症:肠梗阻、腹腔脓肿、直肠结肠癌变、肠穿孔或肠大出血、肠外并发症等。6.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ESR、CRP、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2)粪便检查:粪便常规及粪便培养,粪便脂肪排泄量。(3)结肠镜及组织活检:(4)X线钡剂灌肠检查:
7.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完整的诊断包括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鉴别:肠结核、小肠恶性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等。8.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或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 制剂。(3)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第六章 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的基本病情,懂得治疗、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2.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
(二)熟悉
1.有关的发病机理。2.病理特点。3.鉴别诊断。
(三)了解
两病的并发症。
三 主要内容: 分以下两节
第一节 肠结核
1.病因与发病机理:结核杆菌的侵入途径。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及发病原理。
2.病理分型:溃疡型;增生型;混合型。说明与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毒性和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
3.临床表现:以溃疡型肠结核为主。
(1)结核毒血症及全身症状、结核肠外表现。
29(2)腹痛、腹泻与/或便秘交替。
(3)腹部体征(压痛、肿块、可有肌紧张)。 4.辅助检查
(1)结肠镜及病理检查。
(2)血、便常规检查、血沉、粪结核杆菌检查(包括PCR方法)的意义。PPD(3)X线钡剂造影的主要征象。
5.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年龄、临床表现、肠外结核病及辅助检查诊断。必要时进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鉴别:①炎症性肠病,②右侧结肠癌,③肠阿米巴病,④其他:感染性疾病。 6.并发症: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肠瘘等。 7.治疗
(1)休息与营养;(2)对症治疗;
(3)抗结核药物(用法及疗程);(4)手术指征。
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
(1)结核性腹膜炎的原发病灶(多为腹腔器官)。(2)结核杆菌侵犯腹膜的感染途径及其发病原理。 2.病理分型:渗出型、粘连型、干酪型(可有混合型)。
3.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呈慢性过程。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机体反应及病理类型的不同,起病与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1)全身表现:结核毒血症与营养不良。(2)腹部症状与体征(联系病理各型阐述):腹部触诊、腹水、包块。
(3)常见并发症:肠梗阻。梗阻近端可发生急性穿孔,少数可有腹腔脓肿、肠瘘。4.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沉和结核菌素试验。 腹水检查(包括结核菌的PCR检查)。 X线肠造影。 腹部超声检查
腹腔镜检查(表现)。
5.诊断及鉴别诊断:据年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资料(腹水、腹腔镜)。必要时进行抗结核药物试验治疗。
主要鉴别诊断:肝硬化腹水、癌性腹水、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等。6.治疗:支持疗法。
抗结核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
7.预防:抗结核措施。彻底治疗肺结核及其他腹膜外结核。
第七章 肝硬化
一 教学目的
懂得肝硬化的病情与治疗、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2.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肝硬化的病因、病理。2.肝硬化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
1.肝硬化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2.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及临床表现。
(四)拓展:
1.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2.介入治疗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的作用。3.肝硬化病人的肝脏移植问题。
三 主要内容
1.肝硬化的定义、发病率及分类。2.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3)胆汁郁积。
(4)自身免疫性肝病。(5)药物或毒物。(6)循环障碍。
(7)遗传和代谢性疾病。(8)血吸虫病。(9)隐原性肝硬化。1.病理
肝细胞坏死,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内纤维组织弥漫增生,假小叶形成。大 结节性肝硬化。
(1)小结节性肝硬化。(2)混合结节性肝硬化。2.病理生理
(1)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2)腹水的形成机制。
(3)其他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内分泌变化。3.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1)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31(2)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3)肝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4)并发症的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及肝功能试验、凝血功能及纤维化指标。(2)免疫学指标:AFP、病毒性肝炎标记物、血清自身抗体。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核素肝扫描、血管造影、上消化道造影。(4)特殊检查:胃镜、腹腔镜、肝组织活检、门静脉测压。5.肝硬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1)病因诊断。(2)病理诊断。
(3)肝脏储备功能诊断:Child-Pugh分级。鉴别诊断:
(1)病因的鉴别。
(2)与肝癌、慢性肝炎的鉴别。
(3)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水、门脉高压症鉴别。6.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腹水。
(3)肝性脑病(专门章节介绍)。(4)感染(包括原发性腹膜炎)。(5)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6)原发性肝癌。7.肝硬化的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2)药物治疗:保肝及抗纤维化的治疗。(3)肝硬化腹水的治疗。(4)其他并发症的治疗。(5)介入及手术治疗。8.预后。
第八章 原发性肝癌
一 教学目的
懂得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和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2.AFP的测定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二)熟悉
1.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2.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
1.原发性肝癌的病因、易患因素。
2.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分型。3.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措施。
(四)拓展
1.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2.肝移植对肝癌治疗的适应证及意义。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国内发病情况及地区差异。2.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污染和某些致癌化学物质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3.病理
(1)大体形态分型。(2)组织细胞分型。(3)转移途径 4.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表现:肝脏进行性肿大、肝区疼痛、厌食消瘦、黄疸、腹泻等。(2)肝癌的分期。5.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2)肝昏迷。(3)癌结节破裂。6.辅助检查
(1)肝癌标志物的检测
①AFP的测定对肝癌的诊断意义。②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GT-II)。③异常凝血酶原(AP)。(2)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肝动脉造影、核素显像。(3)肝穿刺活检。7.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999)。(2)鉴别诊断。(3)肝硬化、肝炎。(4)继发性肝癌。(5)肝脏良性肿瘤。(6)肝脓肿。8.治疗
(1)手术切除治疗。
(2)非切除性外科治疗:激光、微波、液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3)介入治疗。
(4)局部放疗和区域性灌注化疗。(5)其他:综合治疗.9.预后:主要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10.预防:积极防治肝炎,注意饮食卫生,防霉去毒,保护水源等。
第九章 肝性脑病(肝昏迷)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肝昏迷方面的知识,懂得相关方面的处理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
1.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二)熟悉 临床表现。
(三)掌握
1.本病的诊断,熟悉鉴别诊断。2.掌握本病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四)拓展
1.亚临床型肝性脑病。2.机制进展。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肝性脑病的定义。2.病因、诱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功能衰竭和/或门-体分流(以肝硬化为多见)。常见诱因:消化道出血、感染、使用排钾利尿剂不当、高蛋白饮食及分流术后。发病机理: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等。3.临床表现
一期:以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为主。
二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三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四期:神志完全丧失。
4.辅助检查:血氨、血钾及脑电图检查的诊断意义,智力测验。5.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诱发因素。
(2)严重的肝病和/或广泛的门体侧支循环存在。(3)精神神经症状(扑翼样震颤)。(4)辅助检查。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尿毒症、酮中毒、脑血管病、药物中毒等)。鉴别其它原因引起的精神症状。6.治疗
(1)去除诱因(积极止血、抗感染等)。(2)护理及对症治疗。
(3)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吸收(抗菌药物、乳果糖、酸性溶液灌肠等)。(4)预防和控制感染。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6)促进脑细胞代谢及消除水肿。
34(7)其它疗法:如活性炭层柱透析法血液灌流,聚晴薄膜透析,人工肝及肝移植。(8)中药。
7.预防: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消除诱因。
第十章 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一 教学目的
懂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处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2.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原则。3.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二)熟悉
1.上消化道出血病理。2.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了解: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三)拓展
内镜治疗与介入治疗。
三 主要内容
1. 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发病率及分类。2.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Pu)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EVH)急性胃黏膜损害(AGML)胃癌
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粪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贫血和血象变化
发热
氮质血症
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凝血功能。
(2)超声、CT/MRI、核素肝扫描、血管造影、上消化道造影。(3)特殊检查:胃镜、肠镜。5.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肝硬化的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2)药物治疗。
(3)介入及手术治疗。7.预后。
第四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内科范畴内常见的肾脏疾病,熟悉泌尿系统的结构、功能。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肾脏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 熟悉肾脏疾病的常见病因与临床表现
(二)掌握肾脏疾病的临床类型 , 常见肾功能检查方法 , 肾脏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内科泌尿系统疾病的范围与本学科的进展动态 三 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了解肾脏的基本结构
(二)肾脏的生理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脏内分泌功能;
二、肾脏病的诊断
(一)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二)肾脏疾病的评估
1、疾病病程 区分急性和慢性
2、尿液检查 掌握蛋白尿、血尿的定义、分类及临床意义
3、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了解测定方法和正常值
(三)影像学检查 了解常用的检查方法和临床价值
(四)肾活检
(五)常见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临床特点
三、肾脏病的防治
(一)一般治疗 包括饮食和营养、预防和控制感染、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妊娠、劳累和肾毒性药物等)
(二)药物治疗 重点掌握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控制血压的原则
(三)肾脏替代治疗 了解肾脏替代治疗的方法
第二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懂得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2.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分类和病理类型。
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适应证、给药方法、副作用。4.常用细胞毒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三)了解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概念及现行分类方法。2.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作用原理。3.临床分类和病理类型的联系。三 主要内容
(一)肾病综合征 1.定义和特点。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病理:主要讲常见病理类型,重点讲微小病变肾病。 4.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原理。
5.诊断与鉴别诊断:阐明诊断依据。继发肾病综合征鉴别: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紫癜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淀粉样变性病。
6.治疗:介绍一般及对症治疗;重点介绍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
7.预后
(二)肾小球肾炎
1.概述:介绍肾炎是“一组病”的概念。
2.病因与发病机制:明确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免疫反应;了解发病过程中免疫反应、炎症过程及肾脏局部因素的作用。
3.病理:基本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
4.临床分类分型:明确在无病理分型条件下临床分类分型对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的意义与限制。肾炎的临床分类与分型介绍。
5.临床表现与诊断:重点是急进性肾炎,IgA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隐匿型肾炎的诊断。
6.肾炎的治疗:重点讲明肾炎与肾病治疗的不同处。治疗目的:治疗原发病、减慢肾脏病进展、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并发症及心血管疾病。急进性肾炎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与治疗措施。
7.肾炎的预后及预防:预后很不一致。重点讲清预防病因与诱因的重要性。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作一般概述性讲解。
第三章 泌尿系统感染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熟悉易患因素,掌握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2.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 3.急、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4.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易患因素
2.尿培养方法及结果判解 3.预防措施
(三)了解 1.发病机制
2.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的概念及所包括的内容 三 主要内容
1.概念:明确本病是细菌的直接感染。上、下尿路感染的概念。 2.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致病菌。感染途径及易感因素。 3.病理变化:化脓性炎症。
4.临床表现:根据感染部位及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5.化验及特殊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及其重要性。静脉肾盂造影等特殊检查 6.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为急性尿路感染的诊断,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7.治疗:急性期抗感染是关键,强调彻底治疗。
8.预后及预防:急性期治疗彻底者预后好。去除诱因及预防急性或慢性的措施及其重要性。
第四章 慢性肾衰竭
一 教学目的
懂得慢性肾衰竭的一般病情,掌握治疗和诊断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主要鉴别诊断。
2.掌握尿毒症的防治原则,明确积极防治原发病及诱因的重要性。
(二)熟悉
1.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与发病机制。
2.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标准(我国的分期标准和K/DOQI的分期标准)。3.非透析疗法的原理与措施。
(三)了解肾移植与透析疗法的原理。三 教学内容
1.定义,常见病因及发病率。
2.肾功能不全进展恶化过程与“健存肾单位”,“矫枉失衡”及“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学说。
3.分系统介绍尿毒症的症状及内分泌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 4.诊断与鉴别诊断:阐明尿毒症的诊断依据。与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5.防治:在介绍防治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讲下列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低蛋白饮食)、诱因控制、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对症疗法。特别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钙磷代谢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保护残肾功能的重要性、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合并症。血液透析疗法与肾移植简介。
第五篇 血液系统和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血液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基本结构理论,懂血液和造血系统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血液病的诊断方法。
(二)熟悉
血液病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
血细胞的生成、血液病的分类及新的诊疗技术等。 三 主要内容
1.概述
①造血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②血液病的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 2.诊断方法
①病史:现病史,营养史,既往史,特殊药物史,毒物接触史,职业史和家族史等。②体格检查:苍白、黄疸、出血、发热、骨痛、肝、脾与淋巴结大小、皮肤等。
③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和有关出血凝血机制检查,血清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叶酸和Vit B12水平,Coombs试验,酸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免疫电泳。血红蛋白电泳,骨髓检查,组织化学染色,淋巴结和骨髓活检,白血病免疫分型,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查。
④影像学检查:超声显像、电子计算机体层显像(CT)、磁共振显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脾、淋巴系统及骨显像扫描。
3.治疗原则 ①去除病因。
②保持正常血液成分及其功能:补充造血所需营养、刺激造血、细胞因子、过继免疫、切脾、成分输血及抗生素的使用。
③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化疗、放疗、诱导分化、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免疫抑制、抗凝及溶栓治疗。
④造血干细胞移植。 4.进展
①HLA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移植提供了可能。②CD抗原的确定,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③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白血病相关融和基因的发现等。
④MICM的综合诊断技术的开展,为白血病的分型提供进一步的可能。⑤骨髓移植技术的进展,为根治许多疾病提供了可能。
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重大突破,如: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的应用。⑦靶向治疗的发展:格列卫治疗CML,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⑧生物效应调控治疗:细胞因子的应用,如:G-CSF、GM-CSF、EPO、IL-
11、IL-
2、IFN等。
⑨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导入、肿瘤疫苗制备、自杀基因疗法、向靶组织转移癌基因等。
第二章 贫血概述
一 教学目的
掌握贫血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熟悉贫血的诊断和检查。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贫血的概念。2.贫血的分类。
3.贫血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贫血的诊断步骤。
2.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意义。
(三)了解
1.贫血的治疗原则。2.常用的治疗手段。拓展:
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三 主要内容
1.介绍贫血的概念,指出影响血红蛋白值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居住的海拔高度、吸烟等。
2.提出贫血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按形态学分类和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3.根据发病原理分别讲述贫血时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4.讲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包括病史采集(饮食与胃肠情况,理化因素接触史,慢性失血和其它肝肾疾病史,突出与贫血有关的家族史),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尤应注意与造血系统有关的体征,如皮肤粘膜、淋巴结、肝脾等)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等)。应着重讲述常用的血常规和血涂片检查的意义。综合上述资料首先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病因、类型、然后作出诊断。 5.应强调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原则。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懂得缺铁性贫血的这种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懂得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易感人群。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3.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法。
(二)熟悉
1.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2.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正常人的铁代谢。
(四)拓展
人体内含铁复合物的存在形式以及在男性和女性间的差别。三 主要内容
1.简介正常人体内铁的代谢,包括铁的来源、吸收、分布、贮存、再利用和排泄。
2.阐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铁摄入不足和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以及铁丢失过多。
3.讲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缺铁状态及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表现,典型的临床特征以及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4.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如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骨髓象,骨髓细胞内铁和外铁染色等。
5.讲解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首先是诊断依据,关键是病因诊断;缺铁性贫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如慢性病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
6.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首先强调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铁剂治疗。重点介绍口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注射铁剂的应用指征、种类、用量和副作用等。
7.强调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性。加强卫生宣传,做好妇幼保健和积极防治原发病的工作。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更好的诊断和医治。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3.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二)熟悉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三)了解
1.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三 主要内容
1.简介本病的特点、本质和发病情况。2.介绍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分类。
3.阐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的发病机制,介绍干细胞学说及微环境学说,免疫在发病学上的地位及遗传易感性。
4.讲解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分述重型和轻型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
5.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CD55, CD59, 腹部超声检查等。
6.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非白血性白血病及其他伴有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恶性组 41 织细胞病等。
7.治疗包括支持疗法(输血、抗感染、止血和造血细胞因子的合理应用)和特异性治疗(免疫抑制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雄性激素的应用的适应证和副作用。
8.了解本病的预后及预防知识,强调合理用药及作好劳动保护。
第五章 溶血性贫血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溶血性贫血的基本发病机理,掌握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本组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二)熟悉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三)了解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三 主要内容
1.介绍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2.溶血性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
3.介绍正常和溶血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和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不同。4.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并介绍常见合并症。
5.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首先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加和代偿增生的证据), 然后进一步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如红细胞形态观察,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CD55、CD59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及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6.讲解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介绍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类型贫血、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和败血症鉴别。
7.性贫血的防治,包括病因防治,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脾切除术,输血(必要时),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第六章 白血病
一 教学目的
熟悉白血病的检查,掌握它的分类、分形及其表现。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病的分类与分型。2.表现。
(二)熟悉
本病的实验室检查。
(三)了解
本病治疗原则和进展。
三 教学内容 :分以下三节介绍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
分类的目的,根据自然病程、病理、细胞类型及细胞分化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二)发病情况
发病率,常见类型的发病情况。(三)病因与发病原理
各种病因,外因与内因关系,目前的认识。(四)病理
白血病细胞在造血系统增殖及对其他器官组织的浸润,感染及出血的改变。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一)分类
FAB分型和MIC诊断。(二)临床表现
发病与感染、出血、贫血及浸润的临床表现。(三)实验室检查
血象及骨髓象的特点,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细胞形态学等与再障、MDS等进行鉴别诊断。(五)治疗 1.支持疗法。
2.化学疗法:化疗原则。
急淋、急非淋在诱导缓解、缓解后治疗的主要药物和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3.分化诱导剂治疗。4.中医中药治疗。5.免疫治疗。
6.造血干细胞移植。(六)疗效标准
缓解、长期生存、治愈、难治与复发的概念。(七)预后
自然病程,化疗可以使病情缓解甚至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长期无病生存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慢髓与慢淋的特点,慢髓的临床过程。(二)实验室检查
慢髓与慢淋在血象与骨髓象上的特点。(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组织化学、细胞表面标记、染色体检查及融合基因在诊断上的意义。(四)治疗
(1)化学治疗:慢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常用药物。(2)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3)生物制剂:干扰素。(4)造血干细胞移植。
(5)其他:放疗、脾切除的指征。(6)中医中药,青黛及靛玉红的疗效。(五)预后
自然病程,治疗可使病情缓解,但慢髓最终都将急变,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性治疗。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实习:结合病例,掌握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原则,了解诊断和治疗进展。
生产实习:在实习中掌握MIC分型及各型白血病的特点,学会分析并检查结果,熟悉鉴别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参考书目及相关网站:同上
另:Edward S Henderson, T Andrew Lister, Mel F Greaves.Leukemia, seventh edition,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七章 淋巴瘤
一 教学目的
熟悉淋巴瘤的基本情况,掌握淋巴瘤的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淋巴瘤的分类、分型、分期和临床特征。
(三)了解
淋巴瘤的病理改变、病因及疾病的发病史。 三 主要内容
1.淋巴瘤的定义,发病率。
2.病因及发病机制:重点是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 3.病理和分类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介绍该两类淋巴瘤的分型及其主要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1)阐明两类淋巴瘤临床表现的共同之处。(2)叙述两类淋巴瘤临床表现的特点。
(3)简述淋巴瘤侵犯各系统或器官时的特殊临床表现。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骨髓象、化验检查(血沉、乳酸脱氢酶等)、淋巴结病理:里-斯(Reed-Sternberg)细胞形态特征、免疫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CT、MRI、PET。
6.诊断和鉴别诊断
(1)确定诊断:淋巴结病理为主要诊断依据。(2)确定分型:
(3)确定分期:按照Ann Arbor(1960年)提出。
(4)鉴别诊断:要与引起淋巴结肿大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其他疾病,如HL与NHL鉴别、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结节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及非典型细胞疾病等相鉴别。
7.治疗
(1)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淋巴瘤的基本治疗策略。放射治疗:大剂量照射的适应证和方法。
化学疗法:适应证、常用的方案、药物及毒副作用,常用方案:如MOPP、ABVD、CHOP等。
(2)造血干细胞移植。(3)生物治疗。(4)手术治疗。 8.预后及IPI。
第八章 出血性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掌握正常出血和凝血机理。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正常的出血和凝血机理。
(二)熟悉 分类。诊断步骤。
(三)了解 治疗原则。三 讲课内容
1.概述:简单介绍出血性疾病的定义。2.复习正常出血和凝血机理:
(1)出血的三个主要因素:血管因素,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凝血功能。(2)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凝血途径。(3)纤溶过程在凝血平衡中的意义。3.概述疾病分类: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2)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3)凝血功能障碍。(4)抗凝或纤溶过度。(5)播散性血管内凝血。4.实验室检查
5.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1)临床诊断步骤,着重注意病史和临床症状,尤其是家族史,药物与毒物接触史。(2)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项目: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DP、D二聚体等的临床意义。
(3)判断是否属于出血性疾病,依据实验室检查鉴别系何种出血性疾病,并寻找其可能的原因。
6.防治
(1)消除病因和预防出血。
(2)介绍常用止血药,有关维生素K,糖皮质激素,成分输血及凝血因子的补充等。(3)中医治疗。
第九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 教学目的
了解ITP的发病机制,熟悉临床特点,懂得ITP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诊断要点。治疗方法。
(二)熟悉 临床特点。
(三)了解 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1.概述:指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本节只讲ITP,介绍定义和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简述自体免疫(抗血小板抗体),脾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阻留血小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毛细血管损伤在发病中的作用。
3.临床表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相互关系和病理。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出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束臂试验,骨髓象(重点了解巨核细胞数、类型及比例),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抗体。
5.诊断和鉴别诊(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6.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用法和剂量,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抗D血清输注。
(2)脾切除术的适应证,术前、术中和术后注意的事项。
46(3)中医治疗。
(4)对症治疗,止血药和输血小板适应证。(5)其他治疗:达那唑,血浆置换。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学习,掌握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二)熟悉 临床表现。
(三)了解
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1.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几乎各科各系统疾病均可以引起。2.叙述临床表现(1)出血症状。
(2)微循环障碍表现。3.诊断:
(1)病史(原发病)。(2)出血倾向及休克。
(3)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纤溶亢进的检查,如3P试验、FDP测定、D-二聚体测定等。
4.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肝素疗法及低分子右旋糖酐。(3)输新鲜血。
(4)抗纤溶治疗(晚期)。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的学习,了解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表现。2.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方法。3.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
1.经典内分泌系统、主要的内分泌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及调控。2.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重要调节方式。
(三)了解
1.内分泌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2.目前国内外内分泌学的发展状况。 三 主要内容
(一)概述内分泌的基本概念:介绍传统的内分泌概念及近年来的“旁分泌”、“自分泌”概念,介绍传统的内分泌腺体和近年来发展的“激素分泌细胞”概念,介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二)概述内分泌激素:包括激素的分类、生成、分泌、作用及作用机制,重点介绍内分泌激素的调节模式,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是重要的内分泌反馈调节模式。
(三)概述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及主要的内分泌疾病。本篇重点阐述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疾病、甲状腺疾病(甲亢外其他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病、肾上腺皮质疾病(阿狄森病、库欣综合征外其他肾上腺皮质疾病)、肾上腺髓质疾病、骨代谢及性腺病。甲亢、阿狄森病、库欣综合征及糖尿病在分篇中介绍。
(四)概述诊断依据、方法及内容。扼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功能试验。诊断内容分(1)功能诊断;(2)病理诊断;(3)病因诊断三方面(大多数肿瘤等病因未明者按功能及病理诊断)。
(五)概述防治原则:
1、预防:某些内分泌代谢病是可以预防的
2、治疗:
(1)病因治疗:某些疾病可以消除病因——功能性肿瘤手术,免疫抑制治疗等。(2)功能调节治疗:治疗原则可按功能诊断分亢进治疗及减退治疗二大类原则。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甲亢的学习,掌握该疾病并懂得各型病理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Graves病的定义。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Graves病和临床表现。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Graves病诊断及鉴别诊断。(1)本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不良反应。(2)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二)熟悉:
1.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生理表现。2.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了解:
1.了解Graves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2.同位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3.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三 主要内容
1.定义与分类,主要阐述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病因及发病机制:介绍自身免疫机理在本病发病学上的近代观点。 3.病理:甲状腺的病理改变和浸润性突眼的病理基础。
4.临床表现:结合甲状腺的生理作用,讲述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在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及周围组织代谢紊乱的表现。重点讲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引起的症状以及眼征、甲状腺局部体征。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周期性麻痹、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测定和甲状腺功能的间接检查两大类,可结合具体
131情况重点讲授一些测定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包括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测定、甲状腺摄I率测定、甲状腺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
6.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与步骤。 7.治疗:包括(1)一般治疗;
(2)抗甲状腺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适应证、用法与疗程、副作用;
131(3)放射性同位素I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治疗前准备等;(4)手术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术前准备等;(5)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防治;
第三章 肾上腺皮质疾病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学习,掌握该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主要的实验室检查。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主要实验室检查。 2.肾上腺危象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1.肾上腺皮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原则。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理生理作用。
(三)了解
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主要生理功能 三 主要内容
1.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主要生理功能复习。
2.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病——Addison’disease)(1)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分类。
(2)病因:自身免疫损害、结核与多发性内分泌腺损害的关系。
(3)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体征及发生原理,重点介绍实验室检查,ACTH兴奋试验是金标准。
(4)治疗:激素替代疗法,对症支持治疗。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1)重点介绍诱因及表现。
(2)治疗原则:补充激素、补液、抗感染、抗休克等。
4.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
(1)病因:肾上腺皮质增生、肿瘤、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与医源性因素。
(2)临床表现:简述本病症状与体征的发生率,重点介绍特征性外貌及实验室检查。(3)诊断依据:介绍特异性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如皮质醇分泌昼夜节律改变、地塞
米松抑制试验、胰岛素低血糖试验、尿游离皮质醇测定。定位检查为影像学检查。
(4)鉴别诊断:单纯性肥胖、库欣病。
(5)治疗:手术、药物与放射治疗之适应证及疗效。
第七篇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第一章 糖尿病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的了解学习,熟悉不同糖尿病的分型的病因,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病学特征。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1.糖尿病流行情况及危害 2.本病的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含急、主要慢性并发症)。4.诊断标准及分型进展。
(1)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以及慢性并发症的诊断方法。
(2)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
不同糖尿病分型的病因。
(三)了解
糖代谢异常及患病率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分类及患病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病毒感染。 3.自身免疫。 4.受体学说。
重点讲述遗传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临床表现:包括糖尿病本身的表现及急、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四)分型及诊断标准
1.掌握1997年ADA/1999年WHO新的分型标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注意ICA抗体、GAD抗体在糖尿病分型中的意义。
2.掌握1997年ADA /1999年WHO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五)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3)乳酸酸中毒。(4)低血糖症。2.慢性并发症:
第四篇:实施学分制工作总结
“学分制”工作总结
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的有关精神与兄弟学校的实验,以我校机电专业为试点积极实行学分制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与经验。现把我校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组织落实
我们认识到,实施学分制是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与个性化的需要,是职业中学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客观要求。实施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制度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重视抓好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教育宣传与思想发动工作。
学校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分管学分制的实施工作,并由教务处、政教处与就业培训处等有关处室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分制的实施。
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以前,学分制主要是在高校中实行,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还是一件新生的事物。尽管省市各级行政部门对此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创新。我小是把实施学分制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的,在研究中实施,在实施中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提出了“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的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了新的突破。
1、实施“替代学分”,在学生不能取得某门必修课规定的学分时,允许学生以其他学分来代替,只要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毕业。
2、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特色课程。即把必修课分为常规课与特色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用必修课总课时的20﹪上特色课。所谓特色课就是自编教材,紧密联系当地的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生活实际的课程。
3、突破了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课程学分的限制,把课程学分分解为“过程学分”与“终结学分(即考试学分)”。所谓“过程学分”。就是把各科的一部分课程学分分解细化到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子目标,使学生每达到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
4、突破了学分制原来的涵义,实施思想道德素质学分。我们把学分制定义为:学分制是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在一定是时间内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即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目标的一种量化,是表示学生综合素质的分值。
三 培养师资,提高素质
实施学分制,其中有一个难点是教师队伍的水平问题。要开设选修课,要实行过程学分,对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为了实施学分制,我校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多种方式多种内容的培训。
1、抓校本培训。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学期初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计划,每星期进行一次培训活动。培训形式有请校外专家和名教师来校讲座,有请校内领导和教师讲座,有上示范课、研究课,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外出参加学习等。培训内容有如何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操作讲座,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做到集体办班与个人钻研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业务研讨相结合,每次培训活动都能做好考勤,列入教学考核。
2、抓学历进修。抓学历达标,要求学历没有达标的教师,通过函授与成人自考,达到本科学历,抓学历提高,每学期学校都有计划派出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3、抓拜师结对。凡是新分配的教师,必须签订拜师协议,拜老教师为师。由教务处进行严格管理,每到期末要按拜师协议进行严格考核。
4、抓随机听课。教务处组织由领导与教师参加的听课小组,坚持每天随即进入课堂,对教师进行不事先通知的听课,真实地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与学分制的实施情况等。每个月听课小组向全体教师作出听课情况小结,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目标。
四、成效显著
由于实施了学分制,取得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实施学分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风气好,流生率大大降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职业中学有许多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很差的,但是由于实施学分制后,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一些家长说:“当初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只是想让学校给我管住,想不到还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只有实施学分制,才能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才能保证成绩差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中学的学生尽管在理论学习方面感到困难,但是动手能力却是他们的特长。实施学分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与特长,真正实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部分学生都取得三技能证书。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专业、课程和学习的时间,能够根据个人特长展示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才华,能够使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2、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启动名师工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同时,广大教师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短短几年来,中学高级教师从原来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20人,有30多人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由于实施学分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推动学校高速的向前发展
五、问题探讨
尽管我们通过一年的实践,在实施学分制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与经验,但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学分制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关于必修课的学分是否必须如数取得的问题。
我们知道,实施学分制后,把必修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不能免修,并且必须考试合格,即使通过重修,也要达到合格。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确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不能因实施学分制而降低教学质量。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们认为学生的个性化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设置统一的必修课,而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修习,而且必须考试合格,这不等于把具有不同个性,在毕业后其工作岗位也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人才吗?不等于用同一个模子铸就有不同个性和需求的学生吗?
有人会说,必修课是体现学生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必须达到,体现不同个性与需求是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实现。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能达到这个要求吗?职业中学招收的绝大部分是普通中专招收剩下的三类苗,其学习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这几门必修课的基础更差。在150分的中考成绩中,许多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有的成绩是个个位,按照现行的教学要求,这些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考及格的,即使再重修,也是如此。那么这些学生怎么办。就是不让他毕业?还是搞一下补考,或放宽要求,或让他们作弊以达到“及格”?显然这都是不可取的。而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却有他们的特长,能否用他们的其他特长来代替必修课中的某些学分呢?看来这是客观实际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必修课必须开设的,但是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还是得不到规定的学分,应该允许用其他学分代替,于是我们提出了代替学分的概念。我们的实践证明,替代学分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2、关于课程学分是否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的问题。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和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原理,考核评价不但要重视结果,同时也要重视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有创造性的见解,在许多具体的目标上,他们是能够实现的,而这些学生可能在考试中会不合格。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仅从考试中是很难得到学分的,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就让学生得到一定的学分?于是我们提出了过程学分的概念。实践证明,过程学分对于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3、应该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目前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我们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提出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我们认识到,实施学分制,这是职业教育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活动。应该明确,每一个职业中学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生存与发展的强烈意识,决不会随意把自己的学校搞糟。因而应该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只要在实践中是有效的、能与其他学校或各种学习方式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的方法与措施,都应该允许试验。
“学分制”工作总结
望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09年6月
第五篇: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文件
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文件
遵医院青发(2010)第01号
—————————— ★ —————————校团委二OO九年工作总结及二O一O年工作计划
一、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在学校党委、团省委的正确领导及学校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共青团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建带团建,紧密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切实服务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切实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团结和带领全校团学干部踏实工作、开拓进取,开展了大量主题健康、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团员青年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现将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2009年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挥共青团优势,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平台 一年来,校团委以构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增强遵医青年对党的信任和对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信心,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1.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今年,根据校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学校各部门均掀起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校团委也抓住这一契机,在广大青年学生团员中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举办知识竞赛,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2.规范业余团校培训
业余团校是高校共青团对广大学生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以前,我校的业余团校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状态,长期以来以零星的讲座形式开展,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年,在学校党委的关心下,业余团校的工作得以初步规范,成立了相关机构,并聘请了学校党委书记杨晓苏同志任顾问,党委副书记田宗远同志出任校长。4月,“青春团校”成立仪式在附属医院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一年来,“青春团校”共举行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1200余人次。培训班通过集中讲座、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播等形式开展,使有意加入共青团行列的青年学生对党团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让优秀的团员青年对党团有更深的认识,也提升了团学干部的理论水平。业余团校的规范化,使我们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更加巩固,教育实效更加突出。
3.抓住“建国60周年”这一契机,开展相关活动
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新中国建国6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契机,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和“波澜壮阔60年”征文比赛,激发了团员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全校选拔的基础上,推选出口腔学院2007级学生刘雪婷代表我校参加贵州省大学生“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获得三等奖。
4.广泛开展向长江大学救人英雄群体学习活动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遇难——这一英雄的事迹在全国上下引起震动,更引发了人们对90后的重新审视。我校团学组织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发起了向长江大学救人英雄群体学习活动,向全校发起倡议,并于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进行学习讨论,用英雄的事迹鼓舞人、用英雄的行动激励人,在学生中引起了强力反响。
(二)团学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 1.评选优秀,以身边的典型引导人
在团工作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评优模式,在团员青年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先进集体与个人的导向、示范作用,提高团员争优、创优的自觉性和进取心,有助于形成干实事、求实效、勇于创新的新风气。
今年,校团委根据各院系推荐,并审核通过,表彰了王超等239名优秀团干、冉丹丽等402名优秀团员、李向鹏等28名优秀学生会干部、袁翠等20名优秀社团干部、基础医学院2007级临床2班团支部等26个先进团支部、飞翔英语协会等4个优秀学生社团,旨在以先进典型带动学校全团工作。
2.将先进青年积极吸纳到共青团队伍当中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先进青年,并将它们吸纳到共青团队伍当中,为培养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作出积极的准备。今年,在各二级团组织的推荐下,经过校团委的认真审核,发展了134名先进青年充实到共青团队伍当中。3.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推优入党是共青团的一项神圣使命,善于发现团员青年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并推荐加入党组织是给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党组织活力的一条途径。今年,在各二级团组织的推荐下,校团委经过进一步的审核,向党组织推荐了283名优秀的团员青年。
(三)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是高校团学组织的重要使命,它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1.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科研、成长、成才直接相关,是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有效载体。
(1)组队参加“青春遵义”创业设计大赛
今年4——5月,团市委如期举行了第三届“青春遵义”大中专学生电视文化艺术节,除了传统的文艺项目之外,更增添了创业设计大赛这一与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科技活动项目。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大力宣传,并选拔学生到市内参加相关知识培训,遴选出3个作品报送团市委参加比赛,最终,护理学院田俊泓等5名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
(2)举办校园经营实战大赛
4月,校团委与贵州电视台、统一企业联合举办了校园经营实战大赛。大赛吸引了30多个团队,近80名学生参与。
(3)与教务处、教学实验管理中心、科研处携手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科技活动实践平台和机会,团组织责无旁贷。长期以来,由团委为主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因种种原因而有所局限。今年我校教学实验管理中心积极筹措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进一步繁荣开辟了又一条蹊径。校团委积极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利用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优势,组织了近300名科技活动爱好者参加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申报培训,与教务处、教学实验管理中心、科研处携手展开活动,形成了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发动,系统培训,组织评审,师资、资金及硬件设施得到整体保障的有效学生科技活动体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
课余文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调节学生紧张的专业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才艺得以展现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一年来,校团委克服人员缺乏、任务繁重的困难,将省级、市级以及校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主办与承办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发动校、院系及广大青年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五〃四遵医杯”
多年以来,我校团学组织悉心打造了许多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如“全校大学生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书画大赛”……但每一项活动都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并进行着,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率与影响,今年,校团委依托“五 〃四”学生爱国运动——这一对团学组织有着不可替代意义的纪念日作为依托,精心打造了“五〃四遵医杯”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全校大学生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校园模特大赛”、“ROEL PLAY英语话剧大赛”、三人篮球赛……这一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誉,并被贵州都市报、遵义晚报、遵义电视台“直播遵义”报道。
(2)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合唱比赛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新中国60岁的生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传统欢迎09级新生入校的“迎新晚会”改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合唱比赛,和学校工会共同完成,原因有二:第一,传统的迎新晚会以老生欢迎新生进校为主,能真正成为活动主体的新生为数不多,而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应该让新生、老生都能同样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从流淌的音乐中感受身为中国人的骄傲。第二,这是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入学教育是每一名新生进入学校的一门关键性的课程,其中包括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合唱本身就是一种训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艺术形式,再加上这是一次人心聚向祖**亲的合唱,这一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有学生,更有老师和我们的许多领导,新入校的学生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能直接地感受一个极具向心力的遵医、感受他们即将生活4——5年的其乐融融的母校,这种形式体现了遵医的以人为本及和谐的校园氛围。
另外,今年9月,我校团委选派了由口腔学院6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队参加了省教育工委举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合唱比赛,在与众多专业队伍的角逐中,仍然取得了优秀奖。
(3)举行“一二〃九”系列活动
因受甲型H1N1影响,我校团学组织暂停了下半年的一些大型活动,但对于“12.9”这样一个对团学组织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来说,我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型活动,如“12.9书画展”、小型文艺汇演等等。
上述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带动了学校学生活动的蓬勃发展、不断地满足了广大青年同学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需求,为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校园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陶冶同学的情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主战场,在实践中“受 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促进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会实践是学生践行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更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途径。
1.暑期大学生“三下乡”
我校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历来受到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是团学组织工作的一大重点,已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央文明办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明办的双双表彰。今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团委组织了由45名师生组成的医疗服务队赴湄潭县开展活动,根据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我们开展了包括义诊、药品免费发放、常见病预防知识宣传、看望留守儿童、红色教育、大学生村官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校党委书记杨晓苏、党委副书记田宗远率队前往慰问服务队师生,并给予了工作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师生们的热情。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共开展科技兴农20户,关爱留守儿童40户,开展医疗服务6次、义诊2500人次,发放宣传爱国主义图片、卫生常识等资料5000份、免费送药4000余元。我校2009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学生们在实践的同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获得了地方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2.电信公司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多年来,我校团委与遵义电信分公司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遵义电信分公司在我校设立了“青春动力”办公室,为我校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学生们经过长期而有组织的“青春动力”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对社会有了循序渐进的了解,同时这些岗位也为学校又锻炼出一批可用的“编外”学生干部——“青春动力团队”。
(五)加强对各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
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大学生艺术团是团委工作的左膀右臂,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能为团委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会工作进一步完善
(1)做好常规工作,开设学生会意见箱
一年来,学生会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承担了团委主办的大量大型活动的具体执行工作,从活动初期的筹备到活动完成的善后、从活动用品的采买到活动报道的撰写,校委的各种活动都凝聚了学生会干部们的心血与汗水。
除了承担团委大型活动的任务,平日里,学生会各部门更是恪尽职守,完成了大量学生会的日常工作,如主席团设立了主席接待日,听取同学们对学生会以及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生活部每月一次的循例全校卫生大检查与即时寝室卫生抽查融为一体,为优秀寝室的评比提供了评选依据,也为促进学生寝室的卫生状况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入冬季以后,治保部加强了对各学生寝室安全用电的检查力度……校学生会办公室每日安排值班,随时接待同学们的来访。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为学生会工作出谋划策,学生会还设立了工作意见箱,纳谏听言。
(2)协助完成早间学风督察,配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创立良好学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基础。一年以来,每日早上7:30——8:00,学生会成员风雨不改,与社团联合会以“月” 为期进行轮值,在阶梯教室及老阶梯进行学风督察。
(3)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实效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学生会除了依据以往的经验开展工作外,更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力求适应不断变换的工作要求。
今年上半年,大学生艺术团脱离学生会文艺部而独立,没有了文娱活动的实体,给文艺部的工作带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文艺部成员团结一心,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将以往单纯的文艺部只干文娱活动的思想摒弃,拓展“文艺”的内涵,举办了“学生会会徽”征集大赛,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通过这次活动选出了我校学生会会徽,让学生会成员们更有了“家”的归属感。
生活部更是从学校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举办了“食堂信息员”活动,这一活动让同学们亲身经历了学校食堂一天的运作过程,增进了同学与学校的了解,让同学们懂得了体恤和体谅,并为食堂选出了优秀的“食堂信息员”,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及时为食堂及同学们进行信息的互通,架起了学校与学生间又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4)成立常务理事会
一直以来,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学生会与各院系学生会在工作上联系有限,制约了我校整个学生会工作的发展。今年11月,团委及校学生会召开了全校各院系学生会主席及团总支副书记联席会议,会议除听取了与会的14个院系学生会对校学生会的工作建议外,更提出成立校学生会常务理事会的设想,该建议一经提出即获得与会人员全数赞成通过。12月,学生会常务理事会正式成立,该理事会由校学生会主席团、办公室成 员和各院系学生会主席构成,成为校学生会的一个常设机构,旨在通过这样的形式达到加强学校各学生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的目的。
(5)招聘干事,为学生会补充新鲜血液
10——12月,学生会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开展了学生会干事招聘活动,从应聘的两百多名学生中,经过初试、实践考察、复试等环节选出了50余名学生充实到学生会当中,这些新鲜血液的到来,必将为学生会的工作开启新的局面。
2.以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
今年,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以下简称社团联)认真贯彻执行“精细化管理、精品化活动”的工作方针,服从全校建设发展大局,审时度势,找准自身定位,坚持以“服务广大会员、维护会员利益”为己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预决工作先定战略,工作战略为宪,决策力明显提升
在学年工作的开始,社团联主席团认真组织主席团会议研究工作战略方案,旨在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增强学生干部的自觉执行能力。以会员权利为基本出发点,从根本上给工作定了基调,整个社团联的一切工作必须切实为各个会员做考虑,以广大会员的需求为出发点,收集各会员意见以制定各具体工作方案,在工作中,通过 “社长例会”、“社团走访”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制定的各项工作的方案和所做的具体工作都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得到了各个会员的一致拥护。
(2)大力改革干部聘用制度,系统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精简的基础上得 以大幅度加强
内部推荐和任命由于没有引入外来竞争的刺激,使得干部缺乏竞争意识和主动意识,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容易造成冗员、人浮于事、论资排辈、不执行、难执行等不良现象。为了彻底解决上述弊端,对干部进行了全校招聘和系统内大轮岗运作。干部的“全校竞聘制”即将社团系统的主要干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统一的招聘,让非系统人员有同样的资格进入社团系统工作,而在任用时则严格按标准量才录用,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档案建设和干部管理制度,让有能力的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得以锻炼,既利于社团文化的建设,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积极整合各社团力量,社团集群化、方阵化建设初具模型 ①通过考评做好社团“关、停、并、改、立”工作
在校团委提出的进一步“精简社团、规范社团”方针的指导之下,社团联组织召开了会长会议和主席团会议,对新学年的社团运转之“关、停、并、改、立”工作做了新的阐述和全面的部署,本次进行整改的思路为:以培养精品为核心,关掉不运转、不活动社团;停止运转有困难的社团;合并性质、活动相同或相类似的社团,限期整改运转不规范社团;适量审批成立新社团。通过上述有力措施,截止2009年11月,本社团的运转具体情况为:运转社团由21个变为15个,合并社团3个,停止运转社团3个,整改社团1个,新成立社团3个,试运行社团1个。
②找准各社团活动立足阵地,摒弃社团活动游击战术,扎实做好“阵地化”、“品牌化”建设
在以往各个社团的活动中,由于管理的不规范,社团举办活动分散,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将社团文化真正的推进校园,实现活动的“大众化”,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校团委通过调研提出了走“阵地化”、“品牌化”建设的道路。社团联针对此方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A、深入协会和广大同学中交流,找出各协会会员的需求所在,按需求并结合协会实际开展活动;B、规范协会章程,积极引导协会按章程运转;C、组织协会主要干部研究讨论,和协会一起研究制定活动方略;D、尽可能的将社团活动安排在学生较为集中的时段和地点,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E、适当压缩活动规模,精细活动细节,增加活动次数,使活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上述措施的实行使得社团活动的风气有所转变,在本,整个社团系统共推出常规活动192项(次),重点活动28项,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摸索前进
刚从学生会分离出来的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组织,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为将来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学生艺术团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①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学期初,制定了《大学生艺术团章程》规范管理。
②根据演出和队员的才艺方向的实际情况,学生艺术团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划分,还增设了四大管理部门:舞蹈队、声乐队、司仪队、戏剧队、主持人队,办公室、策划部、外联部和舞台工作部。
(2)参与校内外学生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艺术团今年协助承办了“五·四遵医杯”系列活动颁奖晚会、建 国六十周年合唱比赛、12〃9文艺演出、社团文化节晚会等活动,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团市委主办的第三届“青春遵义”大中专学生电视文化艺术节活动,精彩的表现,给校内外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红十字会工作再度展开
我校红十字会自2008年5月成立以来,由于内部部分相关成员毕业离校,未及时补充人员,给日常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曾一度停止。今年11月,在校团委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红十字会工作再度展开,现已配合遵义市中心血站和遵义市红十字会开展了义务献血活动和义务捐赠造血肝细胞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仅是12月17日以“心动〃行动,共建生命银行,同创和谐遵义”为主题的捐献造血干细胞暨无偿献血大型活动就有600余人参加其中,最终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资料220余份。
总之,2009年是艰辛的一年,同时又是收获的一年。回首走过的路,虽有些疲惫和劳累,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的幸福!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探索符合共青团工作特点和我校工作实际的团学工作思路,积极营造团学工作的良好氛围,争取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在学校党政和团省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2010年百舸争流,争创新一轮的辉煌。
二、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将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围绕学校党政 中心工作,围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外塑形象、内炼素质,全面提高我校团学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体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职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思想育人、巩固教育平台,切实把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放在共青团工作的首位,大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
1.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团课观摩、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等形式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牢固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
2.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网络阵地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帮助团员青年正确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热点、焦点事件,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增强团结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团员青年自觉养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以严谨、认真的综合形式,全面细致地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工作 2010年的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将特别着重学生干部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全校性质的学生干部培训和讲座。4.继续办好“青春团校”
通过团校授课让团员青年及时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团中央的精神和决策,深入贯彻国家对大学生的指示,使我校学生在思想上紧跟潮流。加强我校优秀青年及团员的政治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团学干部的监督、教育和管理,“外塑形象,内炼素质”。
(二)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生力军和突击队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团学组织的自身建设
1.团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系统最基本的细胞单元,如何有效协调、充 分发挥每一个细胞的功能事关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成效。加强我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会使每一位团员青年切实感受到团组织的存在、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在团组织浓厚的育人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加强我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一定要做好新团员的发展、优秀团员的表彰工作。利用“五〃四”、“一二〃九”这两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历史时刻,吸收思想上进、学习刻苦、主动向组织靠拢的青年学生加入共青团组织;对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继续给予表彰和嘉奖;通过团员推优入党、挖掘青年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加强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危机感、增强使命感、强化荣辱感。
2.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广泛联系青年学生的作用。把全校青年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团组织要努力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夯实活动阵地,切实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服务团员、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1.注重加强团的活动开展
团的活动是团组织生命力的体现,没有活动支撑的共青团工作是虚浮的。积极组织开展团的活动,精心策划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深入开展主旋律教育活动,这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团员青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以校内为基础,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
(1)充分发挥黑板报、共青团网站的宣传作用,对广大学生进行时事育、科普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2)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亮化活动品牌
2009年,校团委已创立了我校学生活动的品牌项目——“五〃四遵医杯”。今年,我们将在满足需求、稳定规模的同时着力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水准,力争做响、做强、做优团的工作品牌,以全面提升我校团的工作的层次。
(3)继续抓好校学生会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4)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对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指导和对社团的管理,采取“重点扶持”的办法,运用项目化运作机制,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打造社团活动品牌,树立社团工作示范群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中的积极作用。(5)加大校园科技活动力度,培养和提升团员青年的科技创新素质 校团委将进一步联合学校其它相关部门加大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力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活动,在我校形成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1)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视野,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2)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认真组织好2010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3)鼓励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树立健康意识,从而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4)积极组织团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和树立青年团员的社会责任感。
(四)完成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交办的其它工作
2010年,我们将在学校党政和团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理想凝聚青年、用活动凝聚青年、用服务凝聚青年,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任务,继往开来、务实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做到精益求精,努力争取我校团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
二O一O年一月一日
主题词:共青团 工作汇报
抄送学校领导、两办、学工部、学生处、各分团委(团总支)发各院系学生会 共青团遵义医学院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月5日印发
(共印4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