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阕”——“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
[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确立的民族政策,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现在民族区域政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这节活动课,让学生感受到我党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区域的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的稳定与发展。建立大民族观念和意识,认识到各民族的繁荣与稳定也就是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教学内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学生们根据认领的自治区,围绕自治区的成立、发展以及民族特色风情等方面寻找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素材),先在小组内交流,选择适当的材料,确定表现形式或方法。最后根据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
尝试:本节课集政治、历史、地理三学科,多角度呈现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导下,各自治区的繁荣发展。
[实施方案]
老师:当今许多国家因为民族冲突、民族矛盾而造成地区紧张,战火不断,而作为民族大家庭的中国维护着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亲如姐妹,是什么维系着56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下,各自治区发展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做一番了解。为此,我请一位同学做这次活动课的主持人。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由我主持召开一个民族自治区的报告会,了解它们不同的民族特色。报告的顺序按照各自治区成立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最早成立的是哪一个自治区呢?主持人的话音还没落,内蒙古报告团的代表迫不及待地喊出来:“当然是我们内蒙古自治区了!”
学生甲:介绍自治区成立的时问及其情况。内蒙古在我国版图上的位置,狭长的区域特点。美丽的自然景观。
学生乙:蒙古族称呼的由来,以及历史上蒙古族称呼的演变。蒙古族的民族精神,蒙古族的骄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在历史上的贡献。
学生丙:介绍蒙古族服饰,生活习俗,学生展示蒙古银制餐具。两位学生表演蒙古式摔跤。
学生丁: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这里的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主持人:内蒙古简直太美了,将来我一定去领略一下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1955年l0月成立的是哪个自治区?同学们回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伴随着民族音乐《我们新疆好地方》)
学生甲:的确,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地处亚欧大陆,面积最大的省区,与八个国家接壤,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多种宗教并存,由此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
学生乙: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先后建立了自治乡、县、州,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做了充分的准备。于1955年国庆节这一天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上从西汉开始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管辖,历经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以及清朝直至建国后成立自治区。
学生丙:为了发展新疆自治区的经济,中央政府加大在新疆的投资,给予新疆巨大的财力支持。利用新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使之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
学生丁:人民政府不仅在经济政策上倾斜,而且充分尊重新疆人民的生活习俗,例如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期间,享受到法定的节假日和节日特殊食品的供应。介绍“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的习俗。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烤馕展示并分发给在座的同学品尝。伴随着这个活动,一位学生头戴新疆帽跳起了新疆舞,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
主持人:新疆代表团让我们看到了,也体味到了在民族政策之下,新疆人民过着富足、快乐的生活。接下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这五个自治区中唯一一个地处南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不仅山美水美,而且歌更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学生甲:介绍壮族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岭南地区。
学生乙: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着装、饮食等习俗,传统的纺织工艺品——壮锦。
学生丙:壮族地区的美丽景色。
学生丁:壮族素有“歌海”之称,“歌仙”刘三姐,民间歌手的代表。壮族人民的对歌活动“歌圩”。
主持人:他们让我们了解到南方少数民族的柔美,壮族人民把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熔入到美妙的歌声里。五个自治区中面积最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样有着独特的风格。
宁夏回族自治区
学生甲:俗话说“油香软,馓予脆,要尝小吃找回回”回族风味饮食自古讲究“洁、爽、精、美”带有浓厚朴实的民族风格。民族服饰介绍。
学生乙:西夏王陵极其西夏的历史。
学生丙: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以及与之有关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主持人:最后一个自治区是位于被称作“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学生甲:西藏代表性的建筑——布达拉宫,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拉萨。松赞干布在此建立吐蕃王朝。
学生乙:藏族人民以牧业为主,藏牦牛、藏绵羊等适合高原的牲畜。他们同时兼营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他们饮食主要有糍粑、酥油茶、奶制品。
学生丙:藏袍作为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既适应了高原气候,又符合他们能歌善舞的习俗。藏族节日和礼仪习俗。
表演:表现藏族人民生活变化的短剧。
主持人:五个自治区的报告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治区的发展情况,领略这些地区的风俗民情,也看到了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56个民族是一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老师:通过这节活动课,相信同学们对党的民族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矛盾的基本政策,它保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力保障。让我们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而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是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片断,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筹建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请同学看书,找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会代表代表了哪些人。
代表相当广泛,这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形成鲜明对比。
请同学看书,回答:
各党派、各阶层在大会上协商的成果有哪些?
形成了什么文件?内容是什么?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名称——
国家的性质——
《共同纲领》的性质是——临时宪法。
选举出什么机构?
确定了哪些国家的基本标志?
开国大典
准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任命的总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分别是谁?
开国大典:
放录像: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请同学回答:对开国大典的观感。
教师解释54门礼炮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进行的28年的斗争。
请学生看下面一段话:
英舰紫石英号在1949年4月被解放军击沉;领事裁判权被取消,美国驻上海的领事被捕;解放军在北平的入城式在东交民巷列队通过等材料。
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对列强的态度,跟1840年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对列强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情况思考:中国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跟以前的在以前历届政府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西藏和平解放:
请学生思考:西藏的战略地位如何?
西藏传统上的宗教领袖是什么人?**喇嘛。
在全国大陆的其他地方基本解放后,1950年,解放军开始向西藏进军。
请学生思考: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是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势险要,补给尤为重要;对西藏的解放跟对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同:必须以维护民族团结为重,以和平手段解决西藏问题是最明智的。
1950年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
1951年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签署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协议;
1951年10月,解放军和平进入拉萨,标志西藏和平解放。
学生讨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补充一段材料:
美国中情局在50年代的观点:
“中国是很强的,对自由世界构成威胁。但中国现在还不富,如果它富起来,威胁更大。要趁它还穷是,分割它。先把西藏分割出去,然后是新疆、内蒙、满洲,最后只剩下汉人的地盘,它的力量就小了。”
本课小结
经过开国大典和对全国大陆领土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起一个新中国。
第三篇: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例1.通过恢复中国代表权决议的联合国大会是:()
A.第20届
B.第25届
C.第26届
D.第28届
分析:联合国恢复中国代表权决议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记住这次大会。答案:C
例2.下列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哪一项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A.独立自主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外开放
分析:本题为判断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所产生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想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首先准确理解把握四个选项材料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注意题干中“直接”的限定。选项A是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原则,因而不能直接为经济服务。选项B和选项C主要是为服务政治,因此也不对。答案:D
第四篇: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中泥塑造像和壁画的了解,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
通过对唐代典型乐舞作品的观察、欣赏,知道唐代乐舞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以具体史料介绍敦煌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库,重点介绍彩塑和壁画内容,通过对比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和莫高窟,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
收集唐代有关乐舞图片和《丝路花雨》中的舞蹈片断,制作课件,让学生欣赏并从中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诗歌,无论是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委婉大气,还是白居易的千锤百炼,都带着我们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带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唐代社会。而这一节课,我们再从另一个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唐代社会。就让我们跟随着精美的壁画,细致的雕塑以及风情万种的舞蹈,共同体味一下唐朝的艺术。
说了这么多,同学们不仅要问:唐朝艺术是什么呀?我们也没见过。下面就请同学门看几幅图片。这些画都是产生于唐代.问:那他们现在都在哪呢?
问:那么这些画他们最早来自于唐朝的哪里呢?
不是繁荣的长安城,不是鼎盛的洛阳,而是来自于当时看起来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它是唐朝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就是敦煌莫高窟。
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录像
敦煌在哪?莫高窟在哪?
莫高窟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什么人修建了莫高窟?又为什么修建?
莫高窟在唐代达到了它的鼎盛的时期,那么唐代的莫高窟里都有什么呢?(看图)
看了这些图片,他们共同刻画了什么?
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问: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辈们为了表达对佛祖的崇敬之情,敬佩之心,开始雕刻石像,于是出现了石窟艺术(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展现图片。
问:你感受到了两者有什么不同。
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能让我们体会到敦煌艺术的精雕细刻与绚丽多姿,同学们都知道刻画佛像是为了让佛来保佑平安,因为平安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观念。当时的人除了刻画佛之外,还画了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画些什么呢?哪些是与你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呢?(自由回答)
现在让我们看几幅图(看图)
(无论是不是玄奘,他都体现了当时的僧人互相之间交流着对佛教的理解。大象是我国原来就有的吗?是通过商业贸易交往过来的。这些人正在去交易的地方。这些只体现了敦煌一个地方的情况吗?敦煌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一站。他恰恰体现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的交融,贸易往来的频繁。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文化的交流,为什么会被允许出现呢?体现了唐朝的开放风气,大唐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的胸襟,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朝的这种开放风气还体现在另一种艺术成就上,那就是风情多种的乐舞
问:观察唐朝音乐都包括哪些?那说明了什么呢?
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流动的艺术,但是唐朝的舞蹈已经不能复原了,那我门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看到呢?
让我们来看看敦煌壁画中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飞天,这就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他指引着人们走向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们想象中的最美好的世界。飞天舞就表现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让我们把眼光集中在飞天上,想象他从古老而有神秘的印度起飞,飞过巍巍的昆仑山脉,从新疆飞到了敦煌,飞往神州大地,飞向遥远的东方。在这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精灵里,如果我门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人与神,静止与流动,瞬间与永恒,这就是天人和一的境界。
既然这是人们想象,这些优美的舞姿人们根据什么来想象呢?还有一些表现现实的舞蹈,下面请看两幅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仔细观察他们的衣服,动作、舞姿
中原地区的舞蹈是什么样的呢?前面我们欣赏了静止的画,让我们看看凝固的陶俑。
两种舞姿,一个柔美,一个活泼刚劲把这两种优美的舞姿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这是《霓裳雨衣舞》,他当时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的。它是宫廷舞蹈,它的乐曲是唐玄宗所作的,编舞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历史上什么样的时期,在最鼎盛产生的《霓裳雨衣舞》是唐代舞蹈的巅峰。仔细观察哪些地方体现了两种舞姿。
舞蹈中我们看到了融合,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美,所以当时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感慨的说: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问:这么美的舞蹈,这么精美的壁画,这么细腻的彩塑,共同构成了璀璨的唐朝艺术,那么什么样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成就?
这样的时代是我国的什么时代?——唐代。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它的艺术也必然不同凡响。唐朝艺术带给我们那种心灵的震撼,会使我们长久的回味着那个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1 新人教版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二、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学生在知识回顾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预习得知)。教师:我们党为什么要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下面我们以农业为例分析为什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展示:
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展示:农业合作化情况表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象直观认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教师:由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1+1>2”——公私合营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迈向金光大道——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白璧微瑕,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教师:播放全国人民庆祝三大改造完成的视频。
(设计意图:以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三大改造完成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补充纠正。
教师:及时鼓励评价。向学生阐明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教师: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新中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新中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她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描绘新中国的美好未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中国的老字号得以保存,王致和腐乳、全聚德烤鸭、同仁堂的灵丹妙药,享誉全世界。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要坚定信念,“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也把这句话送给各位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温家宝总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这句话教育学生即使困难再大,也会有迎刃而解的办法。)
六、测验题目:完成课后练一练和完成历史助学。
七、板书设计: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二、“1+1>2”——公私合营
三、迈向金光大道——三大改造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
依据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处理上将本课的设整合为三部分,一是“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二是“1+1>2”——公私合营;三是迈向金光大道——三大改造的意义。在导入时,复习第4课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优点:1.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温家宝总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这句话教育学生不怕困难。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