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七__幼时记趣
七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傲到准确、通顺。
(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孩子的眼里,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花,一木一虫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吸引着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儿童的眼光是那么纯真,那么恬静,这就是令我们怀念的童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看那个时代的儿童的独特发现。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全文
《幼时记趣》若干画面,圈点勾划生字词。
(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
2.复习提问
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3.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5.复述激趣
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
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
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
I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
全文紧扣“趣”字,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
2.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
(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
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
3.问题整合,深入探究
(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这在成人看来
虽然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显得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2)“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激起了幼时的“我”的感情共鸣,由“出神”到“呀然惊恐”.再由。神定”到“捉“鞭”驱”三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3)你觉得本段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驱”等词句,都表现了童趣,特别是“出
神”两字,照应了总写中的“见藐小徽物,必细察其纹理”,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
在童心,趣在天真。
(4)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4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拨。
小组竞赛趣味背诵
(1)接龙背诵:一人背诵一句——全组齐背(出错一次扣分)。
(2)承包背诵:每三人背一段——全组齐背(要求同上)。
(3)分内容背诵:按照叙述部分、想像联想部分、描写感受部分分工(要求同上)。
(4)点将背诵:小组之间互相点名,点内容背诵(要求同上)。
[点评]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背诵中可以增强语感,可以获得感悟,可以加深理
解。趣味背诵针对初中孩子好强争胜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5.小组竞赛,趣味译读
[说明]分男女生角色,一方诵读,一方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1)假设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设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3)假设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点评)从不同角度设题,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6.小组竞赛.问题抢答
[说明]借助投影仪,分批出示抢答题。
(l)作者将“夏蚊”想像为什么?(群鹤)
(2)作者将“烟”想像为什么?(青云)
(3)作者将“丛草”想像为什么?(林)
(4)作者将“虫蚊”想像为什么?(兽)
(5)作者将什么想像为“邱”?(土砾凸者)(6)作者将什么想像为“壑”?(土砾凹者)
(7)文中描写作者快乐心情的两个短语分别是什么?(“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8)本文写了哪三点“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9)你认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10)哪些语句最能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感情?(“捉蛤蟆,鞭敷十,驱之别院”)
(点评)抢答的形式,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而设置的。在抢答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来一个整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
第二篇:七 幼时记趣 (教案)
七
幼时记趣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第三篇: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七、幼时记趣
七、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傲到准确、通顺。
(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全文
[课件演示]《幼时记趣》若干画面,圈点勾蘑生字词。
(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
(3)[课件演示]生字注音
藐小
鹤唳云端
凹凸
土砾
沟壑
怡然
(4)从课文中找出音同形异的字,并填空。
①砾一(唳)都读
②鸽一(奎)都读
③向一(项)都读
2.复习提问
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哽字,句读恰当。
3.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课件演示]
①观:A.昂首观之(看)
B.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现)
②察:A.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B.必细察其纹理(观寨)
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
B.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
B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
B.以丛草为林(当作)
⑦之:A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同的情景)
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5.复述激趣
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
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
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
I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
(提示)全文紧扣“趣。字选材.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西’都突出了“记趣“的中心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
2.教师设疑分组探究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是什么意思?与“放”相搭配的那个词文中省略了,你能补出来吗?你能把“故”之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像——感受”的过程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在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想像
和感受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
没有神游的感受。
2.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
(提示)“使与台齐”一句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可译为“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其中省略的“之”为代词,指“身子”,在译文中要将省略的意思恰当补出。
试背诵第3段;自读第4段,尝试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
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
3.问题整合,深入探究
(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提示)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这在成人
看来
虽然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显得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2)“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激起了幼时的“我”的感情共鸣,由“出神”到“呀然惊恐”。
再由神定”到“捉“鞭”驱”三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3)你觉得本段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提示)“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驱”等词句,都表现了童趣,特别是“出
神”两字,照应了总写中的“见藐小徽物,必细察其纹理”,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
在童心,趣在天真。
(4)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4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拨。
5.小组竞赛,趣味译读
[说明]分男女生角色,一方诵读,一方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1)假设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设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3)假设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6.小组竞赛.问题抢答
[说明]借助投影仪,分批出示抢答题。
(l)作者将“夏蚊”想像为什么?(群鹤)
(2)作者将“烟”想像为什么?(青云)
(3)作者将“丛草”想像为什么?(林)
(4)作者将“虫蚊”想像为什么?(兽)
(5)作者将什么想像为“邱”?(土砾凸者)
(6)作者将什么想像为“壑”?(土砾凹者)
(7)文中描写作者快乐心情的两个短语分别是什么?(“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8)本文写了哪三点“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9)你认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10)哪些语句最能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感情?(“捉蛤蟆,鞭敷十,驱之别院”)
(点评)抢答的形式,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而设置的。在抢答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来一个整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第四篇:七、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上)-教学教案
沈复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第五篇:《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主 备: 刘长英
备课时间:2014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感情朗读,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体会作者丰富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幼年时神奇的想象力。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翻译句子),老师可以在翻译方法上作指导。(2)请用“/”给句子划出恰当的停顿。
A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使其/冲烟/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E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F盖/一癞蛤蟆也
二、合作探究
这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要求研讨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2.三个问题教学方法分述(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总分)
(2)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并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观察细致,想象奇特,(3)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在文中什么地方能体会到?(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测评反馈
第 1 页
部分内容参考答案: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测评反馈”。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