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案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一、教材分析: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十课《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活动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美化生活,服务与生活,溶于生活的连接,讲述着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这节“欣赏评注课”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花寄托人美的美好愿望,及补充的花的寓意。第二部分是美术作品中的花,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为学生接受多元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第三部分是花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花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了觯生活中一些常见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
(2)认识中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的花的特点。
应会:(1)能比较中外作品,评述萁相同处和不同处,从中感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
(2)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花美化生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大自然更加关注,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用美装扮生活,用美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齄。
(2)通过欣赏,发现中国传统绘l画、建筑、工艺品中花优美的造型,培养学生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l教学重点
(1)认然界中的花与艺术中的花的关系。
(2)学习运用花美化生活。
2教学难点
(1)对比中西方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认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2)理解、感悟绘画作品中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比较思考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生动直观的感受到学习兴趣。
五、学习材料
花的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各种各样的花
展示课前收集花卉的资料。
介绍自己喜欢的花的名称、特点及表达的寓意。
(闻一闻花香)
带来鲜花的同学边介绍边将鲜花插在花瓶中,组成美丽的瓶花。
请学生淡自已此时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l了解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
观看课件:《蓝花瓶》塞尚(法国)
(1)对比实物瓶花,观察并了解静物画的表现形式。
(2)分析画面构图及色彩的美感。
观看课件:《银莲花》杜菲(法国)
具体分析:(学习观察细节)
(1)生动的花瓣。
(2)带有花朵图案的花瓶。
(3)整合画面的桌布。
2了解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
观看课件:对比《写生玉簪》和《露气》两幅作品。
具体分析两幅画的不同绘画风格:
(1)工整、细腻
(2)大气、豪放
3尝试并对比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中国画和西画在花的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对照书中作品谈谈自己的观点。(组长记录大家的发言。)
小组间进行汇报。
(三)、学生进行评述
观看《粉彩百花圈瓶》(清)
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花的造型、线条的运用、做工的精细等。)
(四)、巩固拓展 再次感受花在生话中的应用
谈一谈自己身边哪些地方是运用花进行装饰的?怎样装饰的?
出示书中第21页房间布置图片。
(五)实践活动
出问题:你想在这个房间里挂哪幅画?说一说你的想法。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花的寓意 艺术作品中的花 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小结
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中知道了花的应用范围及艺术中的花,现实中的花与生活的密切性。
第二篇: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案与反思
第10课: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10课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了觯生活中一些常见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2)认识中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的花的特点。
应会:
(1)能比较中外作品,评述萁相同处和不同处,从中感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
(2)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花美化生活。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大自然更加关注,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用美装扮生活,用美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齄。
(2)通过欣赏,发现中国传统绘l画、建筑、工艺品中花优美的造型,培养学生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10课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l教学重点
(1)认然界中的花与艺术中的花的关系。(2)学习运用花美化生活。2教学难点
(1)对比中西方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认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方法。(2)理解、感悟绘画作品中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五)学习材料
花的图片、资料等。导入: 认识各种各样的花 展示课前收集花卉的资料。
介绍自己喜欢的花的名称、特点及表达的寓意。(闻一闻花香)带来鲜花的同学边介绍边将鲜花插在花瓶中,组成美丽的瓶花。请学生淡自已此时的心情。讲授新课:
l了解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 观看课件:《蓝花瓶》塞尚(法国)(1)对比实物瓶花,观察并了解静物画的表现形式。(2)分析画面构图及色彩的美感。观看课件:《银莲花》杜菲(法国)具体分析:(学习观察细节)(1)生动的花瓣。(2)带有花朵图案的花瓶。(3)整合画面的桌布。2了解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
观看课件:对比《写生玉簪》和《露气》两幅作品。具体分析两幅画的不同绘画风格:(1)工整、细腻(2)大气、豪放
3尝试并对比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中国画和西画在花的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对照书中作品谈谈自己的观点。(组长记录大家的发言。)小组间进行汇报。
学生进行评述
观看《粉彩百花圈瓶》(清)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花的造型、线条的运用、做工的精细等。)再次感受花在生话中的应用
谈一谈自己身边哪些地方是运用花进行装饰的?怎样装饰的? 出示书中第21页房间布置图片。
出问题:你想在这个房间里挂哪幅画?说一说你的想法。
教学反思:
1、在导入时能联系到实际,但是在实践这一步时,一笔带过,没有能很好的教导好学生。
2、学生对基本的能自学掌握,但在难度上还不够,应该多考虑花时间在创新上面,虽然本堂课也已经考虑到了课堂的拓展。
第三篇: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案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工艺品中花的优美造型,以及生活中各种以花为主题的装饰。
2、通过欣赏,认识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特点,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以花为主题的创作。
3、通过设计应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花的造型特点以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绘画实践。教学难点:
艺术实践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要体现艺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理念。教学准备: 师:课件 范画
学生:图画纸 水彩笔 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介绍自己喜欢的花的名称、特点及表达的寓意。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去赏花,并且来进行与花有关的创作。
揭示课题“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二、探究新知
1、欣赏各种花的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漂亮的花,而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花,大家来共同欣赏吧。
2、古今中外,每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点之外,人们还根据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和生长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品格,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出示图片,提出活动要求: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明确各种花的寓意。
郁金香——象征爱、荣誉 百合花——纯洁 顺利 心想事成 菊花——象征高洁 长寿
牡丹—富贵、吉祥。
康乃馨——祝福祝愿 母亲之花 水仙——高雅清逸
玫瑰——高贵纯洁 美好常在 勿忘我——永恒的友谊
三、欣赏并讨论
1.这两幅画面中的花分别体现了怎样不同的美感?
(1)明确:画家运用奔放的线条、艳丽的色彩、明快的笔触,自由活泼地表现出银莲花那甜美的气息。高度的概括、强力的表现,正是这幅画充满魅力的真正原因。
(2)明确:法国画家塞尚的画具有鲜明的特色。他以庄重的笔触与色彩描绘了瓶花 的高贵,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他极力追求一种能塑造出鲜明、结实的形体的绘画语言。他作画常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廊,形成自己的风格。塞尚在西方美术界一直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2、欣赏中国画《荷花》,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国画工笔和写意的区别。
四、欣赏图片
师:美丽的花可以装饰生活、美化环境。而画家用自己的双手把它们变成艺术。艺术的美就在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感受生活中的花和艺术作品的花的不同
2、感受花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观赏课件图片)
五、提出作业要求
1、请给你自己的房间或这个房间设计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画。
2、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临摹可创新。
3、样式自己选择,只要与花有关都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要根据孩子自己的作品给予合理化建议,使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特色。
评:将一部分作业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对板前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总结
美丽的花无处不在,其实除了一些有名的花,还有很多无名的小花,如田野里的野花,蔬菜花,甚至一些凋谢的花都有它们惹人喜爱的地方。正因为这些美丽的花,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美丽。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你手中的画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加的五彩缤纷。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学反思
本课让学生欣赏活动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花是自然界美的使者,人们喜爱花,因为他她有缤纷的色彩,有婀娜的姿态,有深切的寓意。我在本课花以及有关它的作品对我们生活的美化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家居设计、服装设计、园林设计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同时,了解花的种类、特点及其表达的含义。初步感受花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温情。通过实物与绘画作品的对照,使学生更加了解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西方油画的艺术魅力、同时体会国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更深一层理解、欣赏、评述绘画作品。将艺术回归于生活,再次拉近学生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2课 花手帕
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2课 花手
帕
课
件www.xiexiebang.com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2课花手帕 [分析]花手帕
一、教材分析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2课花手帕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园中,花手帕有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染缬。花手帕染缬,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为了创造多种艺术特色,产生多种艺术效果,古代民间艺人发明了许多印染方法。花手帕从制作方法上古代印染工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绞缬、蜡缬、夹缬。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花手帕。
本课花手帕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教材中呈现了纸手帕的制作基本过程和方法:1.折。将方形生宣纸或皱纹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如田字格、米字格、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2.造型设计。学生随意染制一两幅纸手帕后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3.染制。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还可运用撞水法,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用水将色挤向四方,从而显出淡色斑痕……4.干后打开,呈现作品。教材中呈现的几幅纸手帕作品,在折法、染法、色彩搭配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2课花手帕
“活动二”的设置即制作扎染作品。工场扎染比课堂要复杂得多,一般要经过染前处理一捆扎布料一浸水一染色一冲洗晾干一熨平完成等工艺程序,色料的配置需用专门的印染色料,并加入食盐等,使染色后不褪色。而教材中呈现的扎染只需要三个大的制作过程:1.把白布进行捆扎。2.将捆扎的白布放入色料中浸染。3.松开捆扎的绳线把染了色的布展开,就可以见到深色底浅白色的花纹,清新雅致,令人喜爱。扎染的图案,其花纹有着鲜明的特色,呈现出特有的艺术效果,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布料染色不匀,染出的色晕和肌理被看作扎染的“灵魂”.其自然而朦胧的美,含有抽象的成分,恰好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教材中提供了学生学习的范例,其中包含了多色扎染和单色扎染。多色扎染作为欣赏可向学生作介绍.重点在单色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上,特别是扎的方法,如捆扎、夹扎、缝扎、包扎等手法的运用。
学习屋中对染缬工艺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提供了一幅蜡染作品作为课题的延续和发展。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在此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二、教学目标◆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思路
本课目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布料、水性颜料以及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本课围绕一个“染”字,设计了两个相关的学习活动:一是运用纸材染手帕;一是运用布料染手帕。同是柒手帕,染料相同:水溶性染料,如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掺水稀释、书写用红或蓝墨水均可。材质不同,涉及到的染制程序、方法发生变化:纸材先折后染;布料先扎后染。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可考虑: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课题,先出示一些课前制作好的花手帕,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以花手帕绚丽的色彩、奇特的纹样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表现的欲望。然后教师对制作浸染纸手帕的方法步骤作总结,并当场示范。接下来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不同形式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浸染时要注意的事项。
活动二的教学安排可考虑:尝试表现——方法指导——创作表现——评析交流。纸材染前可先折,布料染前可做怎样的处理呢?学生尝试将布料进行染前处理后,教师可选择一松一紧、扎法相同地进行染色实验,明了扎结松紧对纹样的影响,然后出示使用不同扎法染出的纹样,引导学生在扎法上做,以期染出各具特色的扎染手帕来。
两个活动的作业展评可采用悬挂式,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地谈谈制作过程中的感受、体会与情绪。
四、教学选择
扎染花手帕的布料以棉布为佳,麻布、丝绸以及包装布、细帆布、人造棉等也可以选择。如果没有新的布料,将旧的浅色衣物裁剪后也可以染制花手帕。
本课中的两个活动设置建立在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之上,如果本地区有此类手工艺,教师可以将教材做进一步的教学处理,作为课程开发,形成地区特色。如根据蜡染的制作要领,将热蜡滴在浅色布料上,染制仿蜡染手帕等。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也可考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践,师生共同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探索,并引导学生总结动手制作的经验。教师还可以提供学生学习卡,记录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如:
我们的小组成员
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们解决的方法
我们作品的特点
……
活动二的教学安排也可考虑课前让学生从书籍、网站等媒介中收集有关扎染的信息和资料,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扎染的一些相关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自信、更积极。
五、教学建议
为了减少颜料的耗费,以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示范制作手帕时应当及时展开让学生看纹样的整体效果,在学生“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中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但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教师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即可。同时也可教会学生同样的处理方式。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课前应督促学生准备好各种必备材料,还可以带好塑料袋或竹筷,教学中应注意整洁、卫生。
六、教学资料
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2.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小。
扎的方法与纹样对比欣赏:
.将布呈长条形抓成一束,用棉线干手握处开始环绕,此时需紧密的绕紧,绕的宽度越大,染制完留白处越大,完成后,将纸头打结固定,即可施入染料中。
2.将布抓起一小角后,用绳线或橡皮筋捆绑,每一小角都会成为染后的一个小圈,数量、大小皆可自行选择。
3.在布的四角直接打结,不使用绳线,染制完成的图案有一种晕染的效果。
4.将布从中心抓起一小角后,用绳线或橡皮筋绑出一个个环结。捆绑的圈数越多,染好后的图案也会越丰富。
折叠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田字格、米字格以外,还可以呈辐射状、扇形折叠,以及任意折、揉纸团等。
扎染纹样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如:扎染服饰、扎染壁挂等。
[教案]何娟老师的教案
课目 第2课花手帕 年级 4年级上册 执教 何娟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欣赏感量
l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它们与我们甲时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它有何特点?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制作一方浸染纸手帕。3.板书课题:花手帕纸手帕 实物 方法指导
1.请一名学生上台将折叠好的宣纸随意染上不同的颜色。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说制作纸手帕需要哪些步骤吗? 2.折法启示:
①教师提问:你能折出不同形状来吗? ②学生尝试后,教师小结:田字格、米字格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稍有变化。折出的形状影响到染的纹样的形成,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也可以尝试。3.染法示范:
①教师示范:点染、漫染纸张,展开形成纹样。②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少、染色的面积小。4.教师示范打开作品,进行展示。提示: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视频展示台 cAI呈现折法图示 视频展示台 视频展示台 观察分析 1.欣赏纸手帕作品。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cAI呈现纸手帕作品 教材 自主表现
I.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_4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应叫学生适可而止。音乐 浮析交流
I.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提问:
①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②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实物 尝试表现
1.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回顾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2.导人新课,提问引导思考:制作纸手帕染前要先折。那么,制作布手帕在染前,你准备将布料做怎样的处理? 3.学生讨论、尝试。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仿效民间艺人的手法,制作扎染手帕。
5.板书课题:花手帕布手帕 实物 方法指导
1.观看短片,了解民间扎染的发展、制作过程、方法,以及民间扎染作品欣赏,画面配讲:
①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把布料用绳线捆扎后,再用染料煮染。凡是扎了的部分染料进不去,这样就保留了布料原有颜色的面貌而形成图案,因此叫扎染。
②在机器印染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服饰花纹、家居用品等就是用这种手工工艺制作而成,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扎染作坊,如湘西凤凰、云南大理、贵州等。
③扎染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
2.教师模拟民间扎染作坊师傅的身份,示范、讲解课堂制作扎染花手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①捆扎布料。②浸染布料。③展开呈现。录像
cAI呈现扎染作坊背景. 视频展示台: 观察分析
1.将扎法图示和染出的图案两两对比欣赏,从中明了制作扎染手帕的关键所在:扎的方法、位置、松紧等直接影响扎染纹样的样式,扎、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进行设计。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cAI呈现 教材 创作表现
1.学生动手制作扎染手帕。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音乐 评析交流
1.将学生的扎染作品悬挂在教师课前牵扯的铁丝或绳线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2.提问:
①你是如何做出扎染手帕的?有小窍门吗? ②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③再给你一块白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成花手帕? 实物
[教案]东晖小学卢璨老师《花手帕》说课稿
说课者:卢璨东晖小学
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2课《花手帕》。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内容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
“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同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花手帕》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因而在备课上我结合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授示范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操作领域:掌握染制纸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图案美丽的纸手帕。
教学难点是: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启发法2.演示法3.交流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自主探究学习法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折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多种折叠纸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意见,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欣赏感受、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特别之处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同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己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同,通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
(二)方法指导、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通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折——染。
2、折法启示)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过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的演示动手折叠。
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同的折法。
3)学生演示后,老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来还可以折出这么多形状。展示老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范)老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
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
(三)、观察分析
欣赏里纸手帕作品。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为什么?
(四)、自主表现、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评析交流
、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按教材是推荐用生宣纸和皱纹纸染色完成,在准备前期可以说我是花了很多心思来尝试各种纸材的折叠染色效果,因为当我发现生宣纸在染色干透后色彩即会变暗哑;而皱纹纸吸水性较差,纸面不平整的缺点后。我就想用餐巾纸是不是会更合适。首先餐巾纸本身的意义就是手帕;再者学生身边随处可取,失败了还能自行反复尝试。在染制了范品之后,我就觉得效果非常好,彩水的鲜艳性在纸巾上丝毫没有减弱,而且吸水性恰到好处。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学生在展开纸手帕发现美丽得出乎他们意外时,我看见他们是异常兴奋的,在我总结全课话说到一半“我们只要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善于创新的脑……”一个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我们就能将平凡幻化为神奇!”。学习的热情也在这种成就感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励。
:《长沙市芙蓉区教学服务网》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艺术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希望的田野 课题一 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欣赏美丽的田野图片,在学习合唱歌曲《我们的田野》过程中,能和同伴自由交流,表达对田野的感受。
2、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剪贴、捆扎、绘画、摄影、泥塑等表达自己对田野的热爱和向往,在制作或绘画农村民居或未来的村庄过程中,能进一步会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及构图中的大小、虚实关系以及造型中的细节描会等。
3、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搜集资料,并积极参与艺术 活动,善于合作,在描绘过程中融入有创意的构思,合唱时把握歌曲的稳定感和层次感。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剪贴、捆扎、绘画、摄影、泥塑等表达自己对田野的热爱和向往,在制作或绘画农村民居或未来的村庄过程中,能进一步会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及构图中的大小、虚实关系以及造型中的细节描会等。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歌曲带〈我们的田野〉、各种季节的有关田野、村庄的风景画或图片等。
2、学生收集的农村的风光照片、彩色笔、会画纸、剪刀、胶水、废旧画报纸、泥土、各种树枝、树叶、草茎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那一片一片的金黄
1、在《我们的田野》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欣赏,那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带给我们对田野的无限憧憬,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播种的幸福,播种着希望。
2、欣赏各种风光的图片或绘画作品(有老师准备的,也有同学自己收集或拍摄的如山间流水、油菜花地,开满野花的山坡、勤劳朴实的老农、快乐顽皮的孩子),漫谈从这些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农村孩子可以到室外山坡上去观察美丽的田野,山清水秀,轻风不时送来阵阵泥土的气息,闭上眼睛闻一闻。城市孩子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的时间或节假日到乡间去体验田野的美、发现田野的乐趣,与农家孩子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田野上飘来的歌
1、结合图片,反复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启发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中感受到了
什么?引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表现歌曲内容,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感受。
2、用废旧画报纸剪贴一幅(美丽的村庄),了解基本构图要领,用前后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构图中的远、中、近景的层次感及韵律感,并结合体会《我们的田野》的合唱效果,理解艺术的通识、通感,如虚实、层次、对比、均衡等。
教学反思:
课题二 农家孩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由表达作为一个农家孩子的快乐,欣赏舞蹈《丰收之歌》并能主动参与表演活动,能富有情感地歌唱《山娃娃音乐会》。
2、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田野劳动的动作,如能用泥塑、撕纸、表演、绘画的方法表现快乐的农家孩子。教学重难点:
能富有情感地歌唱《山娃娃音乐会》;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田野劳动的动作,如能用泥塑、撕纸、表演、绘画的方法表现快乐的农家孩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丰收之歌》《山娃娃音乐会》等录音带、农村娃娃的活动图片,绘画和泥塑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泥土用具或其他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丰收的旋律
1、丰收了,让我们来听听丰收时的旋律。听赏丹麦歌曲<丰收之歌>,画面呈现出农家孩子上学、放牛、打柴、游泳、爬树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回味、分享农家孩子的快乐生活并能有感情地歌唱。
2、师生漫谈、讨论;作为一个孩子,感到快乐的事还有哪些。喜欢自己生活的环境吗?
3、用田野中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造,发现身边许多常见的材料都可以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变成艺术作品。如用稻草进行捆扎。用树叶进行粘贴等。
活动二:学唱快乐的歌曲并用自制乐器伴奏
1、自编歌曲《山娃娃音会》,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唱准八度音程的跳进。
2、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3、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乡村学校因条件有限,上艺术课没有那么多的打击乐器,可发挥乡村孩子的聪明才智,相办法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件打击乐器。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祖国,您好 课题一 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有感情地学唱歌曲《七子之歌》
2、朗诵和体会闻一多的诗歌作品《太阳吟》片段,体验和感受其作品的“绘画美”(意境)“音乐美”(节奏)“建筑美”(形式),了解新格律诗。
3、能在美术作品《红烛颂》的欣赏中,对作品主题、工具材料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分析。
4、积极参加由歌曲、诗歌引发的表演活动,能够根椐歌词和诗歌内容角色扮演不同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学唱歌曲《七子之歌》,体验和感受其作品的“绘画美”(意境)“音乐美”(节奏)“建筑美”(形式),了解新格律诗,能够根椐歌词和诗歌内容角色扮演不同的形象。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及油画〈红烛颂〉等。
2、《七子之歌》录音带或光盘。
3、表现海外游子的诗歌、音乐作品和文章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深情演唱《七子之歌》
1、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的电电视录像资料,讲述歌曲《七子之歌》创作时的背景资料,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所表现的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将海外游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
2、听赏歌曲《七子之歌》朗读歌词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对歌词进行讨论,然
后进行歌唱练习,老师引导学生的感情地进行演唱和朗诵,初步感受多声部合唱歌曲的表现形式。回顾和复习第四、五、六册曾经学习过的音乐技能要素,要求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将歌曲的片段进行二声部练习,在听觉能力和音准、音高方面进行把握。
教学反思:
课题二 今天是您的生日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利用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
2、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在合唱中进行注意情感的表达和二声部的演唱。
3、在音乐和美术作品欣赏中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相关的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在合唱中进行注意情感的表达和二声部的演唱。
2、在音乐和美术作品欣赏中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相关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1、有关国庆节的影视资料。
2、歌曲《今天是你生日》CD光盘。
3、有关国庆的诗歌与散文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颂歌献给我的祖国
1、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国庆节的资料(图片、文章、诗歌、歌曲等,由学生个人或集体进行朗诵,导入课题“今天是你的生日”。
《母亲的生日》
母亲啊,你为什么这样美,今天是你的生日,儿女从五湖四海把家归。一家人亲亲热热炕上坐,为了你的美丽举起杯,祝你繁荣昌盛,祝你荣华富贵。
母亲啊,你为什么这样美,今天是你的生日,儿女们紧紧把你依偎,轻轻擦去脸上的热泪。
你显得伟大更无私更雄伟,我们儿女更加吐气扬眉,祝你前程似锦,2、采用接龙式的活动,用语言描述自己对祖国生日的祝福,可采用句子尾字做句首字的接龙形式,每个同学说一句,看谁接得最好、最生动。还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同学或参观过的天安门升国旗讲述自己的感受,分别进行总结。
3、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先朗读歌词,体会其中的含义,然后以听唱的方法进行学唱。
澳门已经回到了祖国怀抱,那首真挚感人的〈七子之歌——澳门〉也伴着小学生容韵琳的领唱飘进了千家万户。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很多人注意到,这首歌最初还称为《七子之歌》,其实,《七子之歌》原本是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一首组诗和名字,《澳门》正是其中的第一首。闻一多先生的次子闻立鹏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首诗的来历:《七子之歌》是父亲1925年3月在美国写的。当时父亲在美国纽约艺术学生留学,在美国他感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和思乡情绪。他联想到帝国主义占领地的中国百姓,境总一定更悲惨,在《诗经〃邶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母亲与七个孩子失散了,孩子在流浪中受尽了苦,苦苦哀求回来。他借用这一典故,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亲被夺走的七子孩子,用似人和手法代他们倾诉“失善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七首诗总称为<七子之歌>。这些诗作一问世,即刻引起了强烈轰动。
研究中国近代的闻黎明研究员,是闻一多的嫡孙,得知《澳门岁月》剧组正在寻找澳门主题歌,便提供了祖父的《七子之歌》。
何谓《七子之歌》,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喻为七个母亲离散折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膛: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邶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上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初者土地,这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这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
ALSACE-LORRALNE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岛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欢腾的大西北 课题一 青海湖边
教学目标
1、欣赏“青海湖”和“万山之祖——昆仑山”“黄河源头——卡日曲”“长江源头——沱沱河”及当地的风土民俗风光图片、歌舞等艺术作品,听赏、学唱民歌〈上去高山望不川〉。
2、通过搜集、观察、整理、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鸟”的手工制作、进行想像画创作和民间歌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3、学唱青海民歌〈四季调〉,并与〈花儿与少年〉进行对比分析、欣赏。
4、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 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由“景”而想,因“情”而动,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
5、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情境或音乐,根椐需要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情境,培养学生和参与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搜集、观察、整理、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鸟”的手工制作、进行想像画创作和民间歌舞基本动作的学习。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青海的风光图片、工艺品、服饰的照片及美术作品。
2、有关青海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舞及民风、民俗、寺庙、鸟岛的录音、录像资料。
3、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4、有关乐器、录音机、扇子等。
5、《花儿与少年》舞蹈和器乐曲及民歌《四季调》的录音、录像带。教学过程:
活动一:青海湖的故事
1、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导游“或”解说员,并将自己熟悉的、收集的有关青海的资料,如传说、民歌、舞蹈、青海少数的服装、饰品、民风、民俗、鸟的颜色、特征、神态、种态及青海的地理环境、特有的民族、江河源头等——表达、模仿、表演出来,师生进行评价交流。
2、根椐资料、音像和学生的讲述确定一个“主题”或“情境”,进行即兴创作或“配景”表演,比如“花儿会”“青海湖赛马会”配乐诗朗诵——“我是青海湖的一只鸟”“江河之源”等。
3、让学生地图上找到“江河源头”或找歌唱我国江河的歌和诗,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导演、策划、合作、表演的体验。
4、可选择一个好的“创意”在即兴表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创作一个小品或其他节目,修改完善,使之成为班里师生共同创作的具有西北风格的节目(哪怕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或一组简单的舞蹈动作)。
活动二:舞蹈——《花儿与少年》
1、欣赏《花儿与少年》的器乐曲、舞蹈和原生态民歌《四季调》。
2、轻声哼唱、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民歌曲调,体验其风格和知高原上唱歌的感受。
3、体验西北少数民歌舞蹈和歌曲的风格特点;学习《花儿与少年》舞蹈中舞动扇子的手法及舞步《搓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变化和舞蹈脚步的变化关系。
4、还可以观察扇子的形状、结构、在课前或表演前与学生共同进行画、折、制作扇子的活动和练习。
教学评价建议
1、关注并引导学生的评价,鼓励、表扬每一个学生,将有创意和创新的想法、动作设计及自己编演的节目、作品等记录拍摄下来,存入艺术挡案夹。
2、开展同学间相互评价歌曲、舞蹈的动作,互评、他评有进行、创意的同学。
3、表扬课后主动练习记唱歌曲和舞蹈动作的同学。
教学思路拓展
1、根椐学生兴趣和学习可以直接从青海湖的鸟岛的“鸟”进入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颜色、形状、飞翔及走动的协调动作,并和美术、舞蹈、音乐旋律、手工等结合进行教学。
2、观察或欣赏民俗馆和有关民族风情艺术作品展展览,了解艺术家们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对比的方式,半定学生的艺术感受。
教学反思:
课题二 黄土高坡鼓喧天
教学目标
1、介绍欣赏陕北地区的民俗、风貌、地域特点及民间艺术。
2、感受安塞锣鼓的热烈气氛,体验安塞锣鼓粗犷、豪放的气氛和情绪,初步学习安塞锣鼓的基本步伐、敲击方法和锣鼓经。
3、听赏、学唱歌曲《领唱秧歌》《信天游》和陕北民歌打黄羊调《拥护八路军》。
4、练习剪纸、秧歌及速写。
教学重难点:体验安塞锣鼓粗犷、豪放的气氛和情绪,初步学习安塞锣鼓的基本步伐、敲击方法和锣鼓经。听赏、学唱歌曲《领唱秧歌》《信天游》和陕北民歌打黄羊调《拥护八路军》。教学准备
1、陕北的风貌、民俗艺术的录像、图片、实物、艺术品等。
2、安塞锣鼓的录像资料、腰鼓演奏的方法,有关鼓的故事、传说,鼓手的服饰、用具等。
3、乐器(鼓)、绘画材料、工具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威风的锣鼓
查找关于“安塞锣鼓”的资料,讲一讲关于鼓的传说故事和“安塞锣鼓”的由来,并欣赏安塞锣鼓的表演图片或录像,同时听赏、学唱《信天游》,引导学生的探究、表演热情。
活动二:鼓声咚咚
1、制作腰鼓,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和节奏(鼓点的)敲法。可用硬卡纸画出或制
作出与实物大小一般的“腰鼓”(每人制作一个,两头穿绳挂在腰间,鼓锤子也可先画出再剪下)。
2、引导学生用白毛巾做鼓手的头巾,在享受制作成功体验的同时,模仿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节奏等,合作、互动活动中反复进行练习和创作。
3、学会唱陕北歌曲《领唱秧歌》和《拥护八路军》,学习基本步伐;即兴编词跳秧歌。
4、用速写的方法结合自己学习路秧歌的动作,画一画跳秧歌的同学。
活动三:我创作的鼓乐真好听
1、取乐曲中或本地民间特有的喜庆锣鼓、秧歌与安塞锣鼓(陕北秧歌)进行对比欣赏,学习练习并熟记一两首锣鼓经,在学校的庆典活动中实际运用。
2、还可根椐已学习和熟悉的节奏及音乐知识,进行锣鼓经的简单记谱、编词创作和表演。
活动四:我们的心愿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陕西及西北的民间艺术,开展剪纸、民俗、服饰的制作展示活动日或活动周。
教学思路拓展
1、可由安塞锣鼓引申介绍陕西省的其他民间艺术,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西北。
2、走出学校、访问民间艺人或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加深印象、进行一次民俗或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扩展学生的实践场所,形成弘扬民族文化的氖围。
教学评价建议
1、面向所有学生,鼓励每一个人,将他们制作的作品或舞蹈的照片存入艺术挡案夹。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外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和表现能力。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课题一 大嘴先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对有关青蛙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青蛙造型艺术的表现。
3、结合歌曲学习巩固二声部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运用表演、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青蛙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操,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结合歌曲学习巩固二声部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运用表演、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青蛙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操,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青蛙的录像资料,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歌曲、影视艺术等。
2、青蛙造型表现所需的工具材料。
3、学习歌曲、舞蹈时所需的录音带、道具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青蛙跳呀跳
1、通过观察、讨论,使我们认识到青蛙是自然与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但保护自然,造福人类,而且它们奇特的生理特征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进一步了解和爱护小青蛙。
2、借助相关乐曲或录音资料重新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自然中的小溪蛙鸣的听觉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自由地进行方法表现。教师根椐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建议性地同学们介绍几种有关青蛙造型的方法如撕纸、剪纸、折纸等。
活动二:池塘里的小歌手(学唱歌曲)
1、谜语:小时穿黑衣,长大着绿袍。走路蹦又跳,雨后呱呱叫。(青蛙)
2、通过猜活动引出有关小青蛙的讨论。想一想,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怎样繁殖?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自然界中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3、结合教学内容给同学们播放青蛙的影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看一看自然界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在对青蛙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重新欣赏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拟人手法在艺术表现运用。
4、组织学生唱表现青蛙的四川民歌《数蛤蟆》和山东民歌《花蛤蟆》。对比两个不同地区的蛤蟆歌曲,说一说各自的音乐形象、旋律特点、调式特点并加以分析,然后根椐内容进行表演。
5、欣赏马来西亚歌曲《青蛙跳啊跳》,了解外国小朋友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翠竹声声 课题一 竹海漫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竹秀美、挺拔的自然美,有赏竹、爱大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从日常生活常曲子竹器中感受造型和结构美,体验竹工艺的奇妙和情趣,尝试手工编织的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
3、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歌唱,尝试自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
教学重难点: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歌唱,尝试自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教学准备
1、表现竹的有关诗人、美术作品或图片、照片与VCD光盘。
2、收集竹制品的(竹椅、竹席竹箩筐、竹背篓、竹匾、竹笔筒等)实物或图片等,了解有关竹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3、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的录音带,创设“竹林”的意境。
教学过程:
活动一:竹林深深
1、在教学创设“竹林”的意境(可用各种废旧挂历纸或其他剪成竹叶缠绵在教室的柱诚头上、窗沿上或盆景上)让学生在身临竹海的情境中赏竹、谈竹、论竹、品竹。
2、展示资料、交流对竹的体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或小组收集的竹的资料,表达对竹的情感。
3、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悠扬的笛声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画面或自制的课件、图片,师生一起感受竹景的色彩、形态、意境等,激发学生对赏竹的兴趣和爱竹的情感。
4、欣赏和感受童谣《翠竹儿》体验其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童谣。
活动二: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理解歌词内容,体验竹乡
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手拍手、拍肩、跺脚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按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4)用“柯达依手势”练习唱歌,唱到歌曲每一乐句的最后一长音时用手势表现音乐的高低。
3、请学生乐器的同学为歌曲伴奏或录音,学生边唱边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兴舞蹈。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中竹的感受和赞美,有赏竹、爱竹的情趣。
2、学生能体会并说出自己对竹所蕴涵的文化与人工精神的初步理解。
3、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4、愉快地唱《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歌,对手工编织感兴趣,能通过观察,学习简单的编织方法,并乐于 交流自己的作品和编织方法。
教学思路拓展
1、请家长带学生装到生活中寻找竹,并写生画竹,或者柏竹林、竹景的照片。
2、让学生收集和观察日常生活的竹制品,发现其中用穿编方法制作的物品,并将学生自己穿编的物品相互欣赏,交流各自的穿编方法。
3、让学生尝试为歌曲、童谣配画。
4、将本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童谣、歌曲的表演或美术作品用拍照等方法做记录,附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结果,存入艺术档案夹。教学反思:
课题二 竹韵传情
教学目标
1、喜欢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体验笛子、芦笙、箫音乐和竹竿舞、芦笙舞表现的情绪。
2、了解不同竹乐器(笛子、芦笙、箫等)的造型、演奏特点、音色及旋律风格,想像音乐表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了解不同竹乐器(笛子、芦笙、箫等)的造型、演奏特点、音色及旋律风格,想像音乐表现的内容。教学准备
1、笛子、芦笙、箫的实物或录像、图片及音乐音像资料。
2、跳竹竿舞的竹竿或其他替代物。
教学过程:
活动一:竹乐悠悠
1、欣赏竹乐器,激发热爱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笛、笙、箫三种乐器的实物或看图片、课外,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其吹奏方法。
2、分别欣赏笛、笙、箫所演奏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音色与风格,体验音乐的情绪。
(1)欣赏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感受笛声悠扬、悦耳的美感和欢快的节奏与情绪。
(2)欣赏芦笙演奏的《赛马》乐曲,感受芦笙音乐明亮、清脆、优美及丰满。
活动二:欢快竹竿、芦笙舞
1、欣赏竹竿舞、芦笙舞录像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感受竹笙舞台、芦笙舞音乐和舞蹈节奏、风格及欢快情绪。
2、欣赏和熟悉黎明竹竿舞蹈音乐,启发学生用拍手、拍肩、拍腿、踏步等不同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笛子、芦笙、箫等几种竹乐器的造型特点、演奏形式、音色、旋律风格、音乐情绪的感受和评价意见。
2、学生能大胆地参与跳竹竿及芦笙舞、有舞蹈节奏感,会跳基本步伐、能够与同学相互合作跳舞。
教学思路拓展
1、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黎族、苗族风土人情的资料,了解黎族和苗族音乐舞蹈的不同特色,学唱学跳黎族、苗族的舞蹈的基本动作,并开展小组竹笙舞比赛。
2、学生自己到音像店员查长购买有关笛子、芦笙、箫的吹奏音乐磁带VCD、CD光盘,在家里欣赏这几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音乐经验,并举行相关音乐茶话会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照片里的故事 课题一 老照片 新照片
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老照片、新照片,感受照片中人和事,体会照片独特的记录方式艺术价值。
2、通过听赏《好日子》,《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感受乐曲活泼、欣快的情绪,回顾童年和幸福时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听赏《好日子》,《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感受乐曲活泼、欣快的情绪,回顾童年和幸福时光。教学准备
1、有关诗歌作品,不同内容、情景的摄影作品多幅。
2、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的录音带。
3、水粉颜料、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有引导学生围绕照片讲述照片上的人和事,选择学生熟悉和经历过的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
活动一:说说我的照片
请学生从家中将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带来,在教室一角布置“我的一家”照片展,让学生想想、看看、说说,向老师和同学介绍“照片里的故事”。
活动二: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
师生课前搜集自己不同时期与家人的合影照片。
教师可出示自己小时侯与父母的合影,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照片,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中的这个孩子是谁?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再出示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和家人的合影,请学生仔细对比观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相貌、衣服和背景景物等),进而引导学生也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进行展示并交流,谈谈观看照片后的感受,从中体会人的成长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教学反思:
课题二 幸福时刻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时刻,欣赏记录这一时刻的照片,听赏《好日子》这首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从生活中体会情感,体会通过画、做、唱、演等带来的愉悦感受。教学重难点:听赏《好日子》这首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生活中体会情感,体会通过画、做、唱、演等带来的愉悦感受。教学准备
1、有趣的生活照片多幅。
2、描绘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的绘画作品。
3、各种材质制作的相框。
4、彩绸、鼓及“大头娃娃”。
教学过程:
活动一:童年趣事
请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玩具、游戏等,将自己小时候发生的有趣的事,给同学讲述并表演。还可以邀请同学组成“临时家庭”,各自选择不同的角色,根椐不同的内容创编并表演。
活动二:美丽的相框
1、搜集各种不同的相框或其相关图、彩笔、作业纸、制作相框甩用的材料。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不同的相框所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形状、制作的材料不同、颜色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所喜欢的相框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相框的制作方法,将自己的设计构思用彩笔绘制出来。
4、启发学生选择多种材料来设计装饰相框(如用贝壳、通心粉、方便面等材料装饰制作相框)。
活动三:欣赏与感受
1、欣赏能激发人们愉悦情绪的乐曲或歌曲。如《好日子》《幸福快车》《幸福谣》等。
2、学生“接力式”谈感受,用肢体语言或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及时点拨与引导)。
3、通过“幸福转转转”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类似于击鼓传花的形式),被点到的同学说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在座的同学,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从而产生幸福 的感觉。
活动四:幸福时刻我来画
1、通过各种颜色的观察、感受、感悟色彩与人的面部表情的密切联系(例如,生活中的颜色,大自然中的颜色,喜庆节日的颜色等)。
2、由色彩感悟而引发的各种情绪感受,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合作表演并通过角色的不同表现,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3、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自己制作的相框加以装饰。
4、班级“幸福时刻展示台”(用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能用语言描述照片中的故事。
2、通准确地歌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的歌曲。
3、能制作富有个性的相框或相机。
教学反思:
课题三 留给未来的回忆
教学目标
通过视觉的旅行、制作照片成长档案夹,来感悟生活中成长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对未来的成长设想。
教学重难点:通过视觉的旅行、制作照片成长档案夹,来感悟生活中成长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对未来的成长设想。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回忆》录音带。
2、制作照相机的纸盒、卡纸、胶水、剪刀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家的照相机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在父母的指导下尝试拍照,了解照相机的简单使用方法,休验科技的发展和摄影的乐趣。
2、教师出示照相机,引导学生共同观察照相机的构造《镜头、快门、闪光灯、暗盒等》。
3、将自己家的照相机带到学校向同学展示并交流使用方法,比较不同型号的相机其外形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并将自己创作摄影作品的体会与大家交流。活动中要随时提醒学生爱护相机。不用手触摸镜头。
4、我们一起合个影,师生共同合影留念。如果没有条件。可进行绘画。
活动二 听赏〈童年的回忆〉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听赏乐曲〈童年的回忆〉,感受动听,迷人的旋律。展开丰富的联想。
2、搜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观察照片的时间、人物、景物、色彩对比。同学之间,:为什么自己喜欢这种风格特点的照片?
3、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做成一个“我的成长足迹”档案册。加以简单的文学说明,从制作、欣赏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中成长留下的足迹、并留给未来一个美好的回忆。
4、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童年最难忘的事,回忆童年时自己常做的游戏的印象最深的歌谣。
活动三:留下回忆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照相机到户外或校园抓拍有意义的瞬间,并把自己的作品通过“校园一瞥”摄影展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同时选拔更加优秀的作品推荐投搞。激发同学争当“小小摄影师”。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能了解景、构图的基本知识。
2、是否分析比较顺光、侧光的逆光等知识。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军旗飘飘 课题一 小兵的歌
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有关的电影剧照,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感受战争年代小兵们的英雄气概,在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勇敢、机智。
2、演唱歌曲《红星歌》,学生研究制作纸浮雕五角星、了解五角星的比例,感受和谐的比例关系。
教学重难点:感受战争年代小兵们的英雄气概,演唱歌曲《红星歌》,学生研究制作纸浮雕五角星、了解五角星的比例,感受和谐的比例关系。教学准备
1、歌曲《红星歌》录音带。
2、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红孩子〉的剧照或录像带。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剧照讲故事?
1、学生搜集电影〈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孩子〉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照,请学生观察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故事?照片上的人物你都认识吗〉讲一讲这个电影的故事。教师同样也可以出示电影的几幅代表性和照片、请学生看一看、讲一讲〈教师学生在讲故事时连续播放〈红星歌〉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红孩子》《鸡毛信》的精彩片段,谈谈观后感。
3、学生有感情地讲述并表演其中故事片段。活动二:学唱歌曲《红星歌》
1、欣赏《红星歌》,谈一谈听完歌曲后的感受。
2、欣赏歌曲唱一唱,并请学生模仿小兵的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所展现的内容和情绪。
3、教师可以播放《红星歌》的录像,请学生和录像中的人物一起演唱、表演。教学评价建议
1、能准确地歌唱《红星歌》,并体会出歌曲所包含的情感。
2、能运用纸制材料,并运用工具制作半浮雕塑的五角星。
3、能比较完整地介绍小兵的故事。
教学反思:
课题二 军民鱼水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曲《军队和老百姓》,感受歌曲的豪迈和雄壮,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反复重复的音调及其表现意义。
2、欣赏配乐朗诵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片段,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3、说说你所了解的解放军的感人事迹,如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学习他们为祖国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唱歌曲《军队和老百姓》,感受歌曲的豪迈和雄壮,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反复重复的音调及其表现意义。
教学准备:
收集《说句心里话》《咱当兵的人》《一二三四》等赞美解放军的歌并播放给同学们听,听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唱歌曲《军队和老百姓》
1、学生听赏歌曲《军队和老百姓》,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反复重复的音调及其表现意义,一再重复的音调是“军队和老百姓”一名,在这一句的重复中有在句中的的扩充一小节(3——5小节处),扩充两小节(6—9小节处)和一句尾的扩充(10—13)节处)。多次重复起到了一再强调和肯定的意义,使它为了一个核心的音调。
2、引导学生理解变化的重复是音乐中的常用的方法,重复有变化,避免了单调。结合上节课合作制作的五角星平面构成,感受音乐和美术重复、渐变的平面构成相联系,让学生感受通感通识。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三个和尚 课题一 瞧这三和尚
教学目标
1、有兴趣欣赏不同艺术形式表现《三个和尚》的故事,比较主要角色的造型特点,能在表演活动中再现三个和尚神采。
2、学生交流其中主要角色的神采和造型特点,能通过歌唱、表演、绘画、制作等艺术形式表现故事情节,感受音乐、美术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它以完美结合后带来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难点:学生交流其中主要角色的神采和造型特点,能通过歌唱、表演、绘画、制作等艺术形式表现故事情节,感受音乐、美术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它以完美结合后带来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哲理性思考。
教学准备
录像资料、黏土、废旧物品、水彩等画具。
教学过程:
通过《瞧三个和尚》的课题学习,使学生感受三个和尚在造型和音乐形象上的表现特点。三个人物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生动、鲜明又十分有趣,给人的印象极深,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理性思考留给人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椐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资料,确立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安排教学过程或活动,使学生能通过欣赏、交流评析、歌唱、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三个和尚的故事及寓意。活动一:三和尚的故事
快来看这三和尚,学生欣赏美术动画片《三个和尚》的片段,观察比较三个和尚在造型和音乐形象表现上的特点《高个儿—瘦和尚、矮个儿——胖和尚和小和尚》引发学生关注三个和尚间将要发生的故事。
2、〈三个和尚〉故事。学生观赏动画片,了解他们的故事,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3、交流与感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和小伙伴一起进行故事内容片段的表演。在尝试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用不同的体态、音色、语音等表现的同时,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三个和尚〉。可采用听唱法进行学习,巩固正确的歌唱方法。在第一、二句的休止拍上,学生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的简单的伴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及学生演唱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稳定的速度、八分节奏的准确掌握,增强合作意识。
5、交流与赏析。学生盼组表演,相互观摩。通过观察、评析达到合作与艺术表演能力的提高。
活动二:有趣的三和尚
3、有趣的音乐人物形象。学生分别赏描写三个和尚主题音乐,了解乐器的使用与音乐形象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对音乐形象描述的兴趣。
4、创编三个和尚的形象。播放教师课前剪辑的描写三个和尚的音乐片段,通过欣赏比较,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三个和尚的形象。可以组内交流合作进行,突出人物的不同特点。
5、欣赏动画片〈三个和尚〉,通过欣赏剪辑后的动画片,学生在分析、研讨活动中,了解动画片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音乐的在其中的表现力与烘托故事氛围的作用。
6、有趣的三个和尚。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把故事的理解和感兴趣的内
容表现出来。如美术造型角色的形体语言、音色、语调、语速等。在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学生和创作,鼓励学生的合作。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是否能用心观察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并能发现它们中的艺术要素对比。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与创造。
2、学生观看录像和他们表演时是否专心,与同学们讨论时是否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歌唱、创作和美术活动中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艺术家的故事 课题一 遗失的乐谱
教学目标
1、有兴趣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的童年生活。
2、学唱歌曲《摇篮曲》,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摇篮曲》,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
1、有关音乐家莫扎特童年生活的故事文本、图片、音像资料。
2、进行音乐活动的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春天的故事
1、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故事,特别是关于他童年的故事和传说等,分别讲述给大家听,听赏莫扎特的作品《渴望春天,感受和熟悉旋律,体会6/8拍欢快的特点,为学唱歌曲〈摇篮曲〉打下基础。
2、看图或用多媒体形式请学生感受莫扎特儿时的生活片段,引入老师讲述莫扎特童年的故事,了解音乐莫扎特。提问和讲述你从莫扎特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莫扎特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写出来,在班级里及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活动二:妈妈怀抱最温暖
1、学唱歌曲〈摇篮曲〉。聆听音乐,感受6/8拍子音乐的强弱规律。通过聆听音乐的旋律和对节奏的感受,自由律动,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2、跟琴听唱,在听唱中培养学生自学歌曲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注意力。请学
生根椐自己的理解,把过去学习过的强弱记号标在歌曲中,再认真唱一唱,感受歌曲的表现力。分小组讨论,对歌曲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复习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培养一种自我处理歌曲的能力。
3、对比第二册学过的舒伯特的〈摇篮曲〉,谈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活动三:心跟梦想一起飞
1、根椐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形态特别的摇篮。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2、用自己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材料,编一个小摇篮。(废旧纸材,如小纸船穿上两根绳就成了小摇篮了。
3、动手实践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成就感,在活动中逐渐锻炼和获得。
教学反思:
课题二 人民音乐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冼星海的故事片里感受生活的魅力,加深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初步理解,体验生活的乐趣。
2、学生能感受卡农式的音乐表现手段,从而对音乐学习的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难点:学生能从冼星海的故事片里感受生活的魅力,加深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初步理解,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学准备
1、有关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艺术创作的故事。
2、歌曲《黄河大合唱》的录像带、CD光盘等资料。
3、有关《黄河大合唱》演出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游戏里的哆来咪
1、这些东西真奇妙。本课教学前安排学生从家里自带玻璃杯2只,4个一组,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不同器皿进行加水处理,组合成为有乐音高的器物(可以根椐器皿的实际,音高按顺序排列。另外,教师应该自备一套器皿)。
2、分小组请学生先自由地敲一敲不同音高的器皿,感受一下音乐的语言,再敲自己熟悉的旋律(歌曲)。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的问题的意识,在生动活泼中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生活的乐趣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育。
3、活动中引出音乐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生活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活艰苦,创作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现在的钢琴、电脑合成器等创作设备。但冼星海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运用自己身边生活中的物品和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在一次吃饭当中,他正在思考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边吃边思考。饭后,他意识地边走边用手中的筷子敲打着空碗,突然间一段旋律从敲击中的流出,冼星海马上返回厨房,我来很多锅碗瓢盆,经过挑选和处理,组成一个特殊的“交响乐队”,冼星海既是创作者,又是指挥者和演奏者。久经不衰的《黄河大合唱》就这样在锅碗瓢盆的闪响声中诞生了。活动二:黄河的交响诗
1、听赏歌曲《保卫黄河》。说一说,你听了这首歌曲后的感受,它和我们平时或以前曾经学习或听过的合唱曲目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歌曲表达什么样的情境和思想?
2、配合播放有关影像资料,为学生提供创作和演出的背景材料《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有关片段》,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3、用相同的节奏型进行“卡农”式的练习,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并感受歌曲中“卡农”的表现形式。
4、试着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5、节选歌曲旋律片段。边听边敲节奏并哼唱,例如
初步掌握歌曲旋律中大跳的表现力及歌曲中难唱的部分。
B完整地听歌曲,并同时根椐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声部完整地敲击节奏,为学习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
1、聆听女声独唱〈摇篮曲〉和〈保卫黄河〉齐唱部分,说一说演唱形式的什么不同,并谈一谈听后的感受。
2、分小组讨论以前学过和听过的歌曲,哪些是宁静抒情的,哪些是雄壮有力的?
3、根椐〈摇篮曲〉或《保卫黄河》中的某个情节,创编一段小品,演一演。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对冼星海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