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xx县xx镇xx校xxx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成长,如何改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存状态,是学生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识工程中,叫外在只是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语文教组为重的自主探究模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事业,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从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早就自己的语文思维,又根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骄傲与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体验,因此,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实行自主探究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探讨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粗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策略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学习策略等。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化学生识字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识字.①、电脑动画识字。课堂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加以动作,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学生加深对子的理解,及形象有生动。
②、故事联想识字。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抽象的字编成一段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分析,观察,想象等能力。
③、部件构字识字。汉字都是有笔画、部首、独体字等部件构成的,教会学生运用部件构字认识生字,加上,减去,或者换上某个部件,利用迁移策略,有效地认识新字,如学习“明”字,用熟字“日”+“月”等于“明”,学习“木”字后认识双木“林”三木“森”。
④、编顺口溜,猜谜语识字,猜谜和编顺口溜是学生较喜欢的活动,不仅能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碧”字,可编成这样的顺口溜:“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
此外课内看图识字,绘画识字,演示识字,成语识字,形近比较法识字等候深受学生喜爱,他们通过画笔,动作等助其记忆。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识字。实行家校联手,建立课外识字档案袋,多渠道,多种方法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如阴道孩子出去游玩时,通过认识路标,车站牌等识字;买东西时留意事务包装袋,学习,生活用品包装袋等说明进行识字;看电视时,从声音和自摸结合起来认字……让学生主动留心生活中的汉字,来不断增加自己的识字量,并使自己自主识字的能力得到提高。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和突降,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和劳动的快乐,要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掌握运用识字法和汉字只是的技能,从而形成自学汉字的能力,培养穿行事宜,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步伐中,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理论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这两者的有机和谐结合。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汪朝在《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中指出:“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素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课件,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
文能力的高年更为宽泛。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语文素养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协作文字的技能”。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周积昀在语文课程《时间解读》中指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观点:
1、让爱祖国语文。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
4、语文能力。
5、语感。
6、思维水平。
7、良好的个性。
8、健全的人格。”
第二、设置故事可,潜移默化,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语文真的很有趣。”
初到这个教学点报到,心里总有一中莫名其妙的感觉,总觉得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差,跟孩子们上第一课后,令我感撼!果然,不但不出我的意料,而且比我想象的还惨重,于是,寻找兴趣产生的源头,新鲜尤为的食欲都是“兴趣”产生的源头。
第三、循序渐进,让雪上自己说:“来时,学习语文真的不难啊!”
(一)、音乐伴奏的名师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先在网上下载了名师的典型音乐伴奏朗读课件片段,并拷入光盘。在朗读课上,利用美学理念,反复播放名师朗读的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看着电视屏幕上的背景动画,乳清入迷的倾听者朗读的真谛,反复感受语境后,全体学生一起模仿名师的朗读,和名师的齐读,然后个别学生轮流上讲台来模仿名师的朗读,接着关闭名师的声音,学生跟着伴奏,看着字幕,手舞足蹈,眼神传情,用卡拉OK朗读,这种模式的朗读入情入境,鲜明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塑造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了人格,不知不觉便形成了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利用远程教育光盘播放资源,在感悟画面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看图写话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阶段性目标第二段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自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交给学生方法,要求学生按方法对春夏秋冬农民的耕作活动进行观察,有计划,有阶段,目的地
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对自己玩耍活动和干家务,农活进行观察,教师指导,有方案性地要求学生练笔。
总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中,要深入实际钻研,怎样运用新课程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有高境界低编写乡村教材。演绎乡村教育的乐章。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责任意识
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在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好知乐知的气氛中去发现并感知语文宝库中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几种做法,对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①、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室身上的魅力折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根本保证,是学生好学乐学的前提条件,其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往往因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室要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概念,放下架子,消除教室的神秘感和权力干,将师生课堂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平台上,其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再次,教态要自然大方,亲切热情,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最后,语言要亲切,得体,负有感染力,以鼓励赞扬为主,这样学生就能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学习思考。
②、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堂结构
学生对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结构已厌烦,他们总是喜新厌旧,注意力自制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动参与教与学,首先,要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利用学生的心、脑、手、口、耳、眼等多个器官,使他们思维有张有弛,总是处在最佳状态,其次,把握好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中起承转合德每一环节,都有驰有度,松紧得体,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绚丽和谐优美。
③、巧设导语,敲开芝麻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致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事物的
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所以,“点燃”学生兴趣,几种学生注意力,是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课初几分钟内能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准备,扣紧课文内容同,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那么这节课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较好的导语方式有笑话导入,谜语导入,讲故事导入,比如在教学《锄禾》一文时,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吃饭,你们知道做饭的米、面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对了,我们做饭用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那么,农民是怎样辛辛苦苦的劳作的呢?下面我们,学习古诗《锄禾》”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并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
④、精心提问,诱入知识殿堂
精心提问就是吧问题提得恰当巧妙,所谓“恰当”是指精心吧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里理解的难点和探求知识的规律上,所谓“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文摘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创设“愤”“悱”情景,优质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好学”“乐学”的境地。
⑤、巧妙他山之石,激起思维浪花.语文教师不能只把木管只盯在语文上,而应该广取信息为我所用,以此为语文增添绚丽的花朵,激起学生创新思维。
⑥、善用竞赛机制,激活主体活力。
“竞赛”就是利用人人都有追求承诺肝功,战士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其特征是通过竞赛,所形成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激励进取,弘扬个性,反对携带的诱固去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下,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好学乐学的境地。跨世纪的人才需要剥削多才,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起且有终生学习的概念,有自我发展的精神,有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会做人,初步具有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让他人,对家庭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
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的人,青少年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世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培养签掉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志,培养责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少年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四、构建方法、途径体系
(1)提高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对“有效性”的认识问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2)建立有效地课堂教学机构 ①有效地导入新课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俗话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高潮和结局。
○2有效进行新课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三环节是进行新课,传统的教学论把这一环节称作“讲授新课”,这是因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体系,知识传授和老师讲授为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有效地布置作业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感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然而,纵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的练习不难看出随意性太强,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无具体的训练要求,合理巧妙有效的设计有效地课堂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4有效进行课堂总结的策略
课堂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总结,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感受,但这不只是教师只凭同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且该增强对课堂总结的设计意识,不断提高课堂总结的艺术水平。
二、研究内容
1、创新手段,多元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2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民展的课堂气氛。
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以为: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
2、实施途径与对策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必须活生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1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保卫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性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力。
○2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挑拨的知识,加高通身幻想目标的桥梁,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3、评价体系与应用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却进展缓慢,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1紧紧把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制订体现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要引导老师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
准和教学大纲的精神,俯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创造性的选择、处理和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
②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和评价实践的研究,不断提高评课水平。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着手研究到现在已有数年时间,其构建和应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观逐渐被认同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被逐步认识的过程。
○1教师用于自评
新的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较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广大教师自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不断改进教学。
○2教研人员和学校领导用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是用于教学检查,了解面上的情况。发现带普通性的问题,然后对症采取管理和指导措施。二是用于教学评优。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当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小学语文关系着学生的语文启蒙教育、国家的基础教育,还关系着学生如何看待语文学习,认识语文学科本身,更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习情感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之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了解新课程的要求,有意识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改革与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知道小学生天性好动、贪玩、好奇心重,喜欢新鲜的东西和有趣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天性,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从改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再到调动学生,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地发现问题、改变问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浅见,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受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和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以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也严重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使教学缺少新时代应有的新面貌、新活力,使其像推磨一样原地打转,老师教学方法不灵活,缺少创新,学生的学习也依样画葫芦的死板、固守,思考问题不知道拐弯,死钻牛角尖,这样既会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感觉累,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就算学生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很难实现有效的学习,更别说提高成绩了。我们知道新课程既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要求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过去的教学模式,都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领会学校的教学改革精神,结合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大踏步地进行改革,是促进学生进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根本。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意义
1.通过改革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
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要说老师,就连家长、孩子对教学效益、质量的评价都是以成绩为标准。在这种氛围下,老师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他们在教学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其他方面表现的评价,只在乎成绩,追求成绩,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使学生只知道学习,情感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都到不到启发和培养,走出学校,学生一无是处,成了生活的中“弱者”。而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老师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念,在教学中本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内容,选择方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改革,既有利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改变,也会督促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认识教学中的不足,通过积极的改革,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通过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因为需要改革,说明之前的教育模式也好、方法也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所以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利刃,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课堂教学也就不能一成不变或者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模式,调整方法,实现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统一,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再说,就单从教学来说,改革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情感的主要手段。新时代的学生,更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创新,培养他们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从而保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老师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效率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
1.遵循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有与时俱进的节奏和预见性,在教学中及时调整策略,熟悉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有趣的生活情境,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吸收,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2.遵循多样化的教学原则
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它涵盖的范围很广,比如,情感、人生价值、认知等等,但是由于老师受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追求不高,把过多的精力用于传授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应有的关注,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死知识中打转,无法从能力方面得到培养。所以,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老师应遵循多样化的教学原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1.增加课外阅读量,豐富学生语文知识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师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关键。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给学生适当推荐一些简明有趣的课外读物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阅读质量,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来检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小学生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也正在形成中,所以小学阶段是学生人品培养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读一些简单的外国名著,比如《小王子》《小海蒂》《秘密花园》《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一些文风比较简明的、有爱憎分明意识的、具有一定情感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去模仿主人公的一些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百科知识类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大全》《图说天下——国家
地理系列》等等,这些书可以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不只是我们平日的听、说、读、写,还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其让学生在题海中苦战,不如帮助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应试观念下,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同一性、同质性的,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关注,学生的思想不是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老师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抑制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发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老师要尊重、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突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本,积极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生为本,创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草原》这一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首关于草原的歌曲,播放关于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老师通过课前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新鲜事物,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参与。当然,作为时代的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利用当下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课件或者教学视频,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其中。比如,在《丑小鸭》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情景结合,以场景和剧情为主导线索和内容,设立丑小鸭故事的场景,让同学生提前写好剧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入情入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兴趣,使枯燥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老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中,做好长期迎接挑战的准备,才能不断研究出更好的、更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放眼全局,关注新时代教育教学目标和理念,走出传统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从激发学生兴趣,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与老师完成有质量的学习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本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简单总结出了几种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以趣开头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为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另外,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然后,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三、以学生为本,激励创新能力与思维
教师要把“创新”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提高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在小学生身体体现的尤为强烈,这就强烈的荣誉感无形中也带动了小学生的上进心,而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某种进步及时加以表扬或奖赏,学生的荣誉感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就会极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会积极参与思考、回答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也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更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己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思路,指导学生找的切实可行的、可用的学习方法,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积极地表现自我,使学生的不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首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独立性和聪明才智;其次,是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自由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以发挥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后,是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自我评价的机会,这既是尊重学生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肯定学生优点,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种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使学生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四、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的外延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施展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本该如此,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控制,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接洽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冲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育,一是利用课堂教学,二是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的每一篇文本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筛选的,具有必定代表性的,也是对学生实行能力锻炼与思想教育的典范,在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利用好这些文本。我一般采用课堂上交换、背诵、默写等情势让学生积聚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不断摸索、勇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很多教师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很困惑。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摸索,我觉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常常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其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立足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请小学语文教师同行们批评指正。
讲究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即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与指导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堂结构的合理安排、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敏捷的教学机智、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
1.1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的组织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宏观管理。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就是指课堂教学诸环节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要合理有序,稳而不乱。只有完善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教师掌握了合理的课堂结构分布,也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1.2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是知识的“巨人”,是有问必答的“百科全书”。没有学生会喜欢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师,所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未知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求知。也正是因为教师的良好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3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或指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动、灵活的聪明才智,它是智慧、才干和灵感的综合。对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主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常常能根据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策略。
1.4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前人的精辟论述都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最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先进的教学方法必然来自于教学实际,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注重精讲和精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要上得精简,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去粗取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率。要在每堂课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资源,创设恰当的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结合恰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利用直观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高,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来引导学生在巩固中拓展,拓展中延伸,延伸中发展。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
小学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中应激发其创造兴趣,自主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在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的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如何促使学生重建学语文的兴趣呢?这可要看教师的本领了——即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拨。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情景交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能语文教学快地完成。
以下以小学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篇讲读课文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实践《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欢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泼水节。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 “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个情感重点?我想首先要走进理解周总理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对他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崇敬。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三、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何晓龙
第五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长垣县xx镇xx小学:牛牛甩甩
学科:语文 学段:小学 论文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应根植于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首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教学也是如此。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我们教师要注意在教法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问题意识、教学情境、能力转化、立足发展、培养创新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的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挤”了出来用于学习,但成绩却不尽人意,我们常说:付出总有收获,但我认为我们在尽心尽力的付出的同时,必须重视方法,否则,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有收获,方法不当,犹如“缘木求鱼”,同样,我们教学也是如此,“善学者师逸而功
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因此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呈现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我们小学阶段,每篇课文几乎都是“抒情诗”,我们要抓住课文感情真实的特点,要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我讲《山沟里的孩子》一课时,我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色移位”,从而理解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不易。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单一的教学方法最易使人感到疲倦,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法,做到有张有弛,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材呈现形式的转变。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广阔的生活空间,我几乎
将教材进行重组,创造了许多的情境,如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把教室布置成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个集贸市场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调查采访、游戏竞赛等,当然还可以唱一唱,评一评,比一比„„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探究、发现的过程,而真正的发现学习,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二、组织有效课堂讨论。
关于课堂讨论的话题,查阅了不少的网络资料,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把它称之为教师做课或评优时的惯例资本,其实,从我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不这么认为,课堂讨论是一种形式不假,但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光要巡视到每个角落,不能只盯住课本,更不能只关注少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体参与的热情,当讨论提出后,让全班学生思考,个个准备回答,然后再指名回答(因为齐答会使个别学生不动脑,谁会谁不会教师也不易掌握)。要让较多的学生畅所欲言。(2)讨论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要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偏离主题,但是在纠正的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不该讲坚决不讲,不如对于全班同学通过讨论还是有错误或是说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要讲,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要引导其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坚决不讲,比如在讲《愚公移山》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愚公为什么移山?学生通过自学很容易掌握这个问题,教师就不用在讲。当我又问: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去不可取?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趣盎然,积极讨论,但是说着说着学生们论到了天上的神仙,甚至有同学以此为论据驳斥对方的论点。我及时引导学生,可取取他的什么精神,不可取我们应该怎样改正,这样同学们都能够接受,并且从中学到了要掌握的知识。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广开言路”,开阔思维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得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在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取长补短,吸取对方优点为己所用。所以我说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对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它是真正的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三、激发问题意识,要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的信息不容易在课堂上传达出来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那么,怎样才能是学生,既能掌握所要接受的的知识,有去主动乐于去接受知识呢?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赖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巧设疑问,引人探究
这就要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设计,针对学生悬而未解,而又十分想知道的问题,设置悬疑。课堂提问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
回答的形式,使师生双方都能接收到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从而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根据交流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内容和方法。课前或课后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我在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说:如果齐威王也改变赛马的顺序,田忌用什么方法来取胜?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学生们很主动的去朗诵自己的课文。除此之外,为了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东西,我还引导学生给学生回答问题。我的“一言堂”现在变成了“群言堂”的互动交流方式,他使我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并且使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学生们很乐意上语文课。
(二)树立问题意识,进行自我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探究。例如《捞铁牛》一课,我引导学生说:“八只铁牛如此笨重,怀丙想出怎样的办法捞铁牛?”“怀丙让人们一步一步干什么?”“怀丙的准备有必要吗?”“怀丙又是怎样指挥捞铁牛的?”“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相互补充,思路逐渐清晰,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到位,对怀丙的认识也演变为“模糊——清晰——佩服——深化——我有好办法”。所以,我们课上应给学生多留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的知识,比
老师重复百遍还要牢固得多。
四、立足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应根植于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学生们上学,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方法、启迪还是技能?一节课的训练目的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美。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语言凝练处、空白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还比如在讲《和氏献璧》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
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你是否还会第三次献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畅谈,“假如我是卞和,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为了体现宝石的价值,必须献”„„课上每个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式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他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捞铁牛》、《包公审驴》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五、量体裁衣,巧设作业
要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作业环节是不可少的,作业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其实,一个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一)、作业形式灵活,切忌单调乏味。
作业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熟识的或是感兴趣的,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试
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有课后的具有研讨性的问题与练习,更应该重视起来,像语文教材中的“畅所欲言”,“笔下升华”等,进行这样的设计,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业形式灵活学生才乐意去学。
(二)、作业设计难易有别,切忌“一视同仁”。
新课标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他特殊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上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形成了有些学生对知识“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干脆是无从下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三角架式作业设计,下层以基础题为主,中高层以提高题为主,有的同学能全做就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基础题,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用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三)、要目标明确,切忌盲目随从。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背诵积累,还是寻求知识弱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更不要成为考试的机器。要根据本班的实际而定教学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服从。
六、让学生做好课后小结。
学生课后小结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后小结,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如何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与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此外,通过课后小结,找出学习时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抓好课后小结,及时收集、整理、归纳学生的课后小结,发现教学时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其实“文”无定法,但“贵”在有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更为弥足珍贵。总之,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果很好的展示,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又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因此,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相互讨论,听同龄人的讲解;互相学习,看身边人的展示,才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有可能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在轻松的课堂中收获更多,才能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起来。
参考文献:《教育科研》、《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