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1课
春天
教学内容: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3、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4、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5、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6、小结。
第二课时(2)教学内容:学唱《布谷》、《小雨沙沙》。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 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第一课时(3)
教学要求: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4、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5、随着音乐录音轻轻地敲击双响筒。第二课时(4)
教学要求:学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教学过程:
1、学唱《牧童》。
(!)启发学生看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学唱《放牛歌》。
(1)
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
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2、小结。
第3课手拉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表演《一对好朋友》;
3、编创与活动;
4、聆听《鸭子拌嘴》;
5、表演《数鸭子》。第一课时(5)
教学要求:聆听《让我们手拉手》、学唱《一对好朋友》、编创与活动。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1、完整地聆听全曲《让我们手拉手》。
问: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二、学唱《一对好朋友》。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6)
教学要求:聆听《鸭子拌嘴》,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教学过程
一、聆听《鸭子拌嘴》。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鸭子的叫,哪里表现老鸭叫?
3、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对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二、学唱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三、课堂小结。
第4课
长鼻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教学实间:4课时 第一课时(7)
1、欣赏管弦乐《小象》、《大象》。
2、学唱歌曲《小象》。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象》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象吗?说说对象的了解。
2、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3、听听乐曲《小象》。
4、你感到乐曲使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5、再听乐曲,学学叫声,模仿表演。
二、欣赏《大象》
1、初听: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2、再听: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学歌曲《小象》
1、听听录音的范唱。
2、学唱歌谱。第二课时(8)
教学目标:学会唱歌曲《小象》,学会三拍子的打拍。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学歌曲
1、唱歌谱
齐唱——比赛唱——指名唱
2、跟录音唱歌词
3、轻唱
4、多种形式比赛唱
5、演一演
三、编创活动
分小组编创歌词:选其他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第三课时(9)
教学目标:学唱《两只小象》,巩固三拍子的打拍。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练唱《小象》
三、学习《大象》
1、学唱歌谱。
师范唱——跟琴唱——跟录音唱——轻唱
2、唱歌词
听录音——跟录音唱——比赛唱
3、演一演
分小组编创——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 第四课时(10)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美感。
2、巩固学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唱《小象》
1、轻唱歌谱。
2、唱歌词。
3、演一演。
二、唱《两只小象》
1、轻唱歌谱。
2、跟录音唱歌词。
3、演一演。
三、欣赏歌曲《小象》和《大象》
第5课
跳起舞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得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11)
教学目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能听辨音乐力度的变化。欣赏《挤奶舞》,学会编动作表演。教学过程:
一、欣赏第一首 1、初听。
2、再听,打拍。拍出强弱变化。3、再听,说说自己的感受。4、随音乐律动。
二、欣赏第二首。1、初听。2、随音乐律动。
三、节奏训练。第二课时(12)
教学目标: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谱 1、教师轻唱。2、录音范唱 3、学生跟唱。4、比赛唱。
二、学唱歌词。1、听录音。2、学生试唱。3、听录音齐唱。4、比赛唱。
三、演一演。听音乐律动。第三课时(13)
教学目标:学唱《小松树》,培养热爱小树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巩固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学唱新歌 1、唱歌谱
听录音,说感受;教师轻唱;跟唱歌谱;学生轻唱 2、唱歌词;齐读歌词;教师范唱;跟录音唱;比赛唱 3、律动表演 第四课时(14)
教学目标:欣赏歌曲,再巩固学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听音训练 听琴感受音的高低。用手势表示音的高低
二、欣赏
听歌曲录音说说感受。
介绍蒙古族的特点,及一些生活习性。
三、表演唱歌曲
1、听录音唱一唱,跳一跳。2、比一比,谁是小歌手。
期中复习练唱歌曲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歌曲。教学目标:
一、唱《小雨沙沙》
1、听录音唱
2、轻唱。
3、比赛唱。
4、指名唱。
二、唱《牧童》
三、唱《放牛歌》
四、唱《一对好朋友》
五、唱《数鸭子》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歌曲。教学过程:
一、唱《布谷》
1、听录音唱。
2、轻唱。
3、比赛唱。
4、指名唱。
二、唱《小象》
三、唱 《两只小象》
四、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五、唱《小松树》
第7课
大海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3、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4、能发挥想象力,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18)
教学内容:聆听《大海摇篮》,表演《海》并完成创编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学习表演《海》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你见到的海是什么样子的?
2、听录音,用手拍节拍,心里默唱。然后有感情地读词。
3、听录音范唱,进行跟唱,用手臂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
4、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借助手势调整歌词倒置带来的音准不准确。
5、随着教师像唱词一样唱歌谱。一句或一小节唱歌谱。教师适时用手势提示高低。
6、指名演唱。
三、聆听《大海摇篮》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的心情怎样?
2、复听歌曲,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3、将歌曲、乐曲相比较,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 第二课时(19)
教学内容:
1、学习表演《云》
2、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海》
三、学习表演《云》
1、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教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边听边感受节拍的强弱。
2、复听录音范唱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 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3、听录音范唱,轻轻地跟唱歌词,教师随机纠正错误。
4、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编创动作,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云。
5、随着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6、指名表演,评价。
四、编创歌谣
1、分小组看图填歌词,看歌谣中缺少的词应填什么?
2、将填写的歌谣读给同学们听,边读边拍,看哪一组最准确。
五、总结 第三课时(20)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2、聆听《海上风暴》
3、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1、轻声齐唱
2、分小组唱
3、男女分组唱
4、指名唱
三、聆听《海上风暴》
1、完整的地聆听管弦乐曲。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样?试着模仿其中的一个声音,请同学们相互评价。
2、复听。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三、编创
1、分小组合作,用身边的各种物品制造声响,模仿出大海的声音。
2、交流评价。
第8课 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3、能编创简单伴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1)
教学内容: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聆听《快乐的罗嗦》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2、教师简单介绍彝族人民的风俗,解放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3、随范唱轻声朗读歌词。
4、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5、编创动作
6、分小组演唱。
7、指名演唱
三、聆听《快乐的罗嗦》
1、初听乐曲
2、用图片介绍弹拨乐合奏的形式
3、复听乐曲,分小组按自己熟悉的弹拨乐器做模拟演奏动作。
4、教师师范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随着音乐,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四、总结 第二课时(22)
教学内容:
1、表演《乃哟乃》
2、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学习表演《乃哟乃》
1、完整的聆听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2、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乃哟乃是快乐的意思
3、边听音乐,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唱歌,感受因的高低变化。
4、用稍快的速度演唱。
5、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听辩音的高低
听辩sol、do,用手势表示sol、do的音高。第三课时(23)教学内容:
1、聆听《阳光下的孩子》和《夏天的阳光》
2、创编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齐唱、分组唱、男女同学唱、指名唱
三、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1、完整地初听歌曲。这首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边听边做拍手的动作。
四、聆听《夏天的阳光》
1、初听歌曲。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复听歌曲。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随着音乐敲击。
五、编创
1、指导学生分别敲击两条节奏说出各是几拍子的
2、分看图编创,用蜜蜂和鸟叫的声音编创模声衬词。
3、启发学生想象编创各种鸟儿的叫声,读一读,拍一拍。
4、用打击乐为自己编创的带词节奏敲击。
六、总结
第9课 巧巧手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理发师》
2、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3、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24)
教学内容:
1、聆听
2、学会演唱《粉刷匠》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聆听
《
我有
一
双
万
能手》
1、完整地聆听歌曲。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学会演唱《粉刷匠》
1、完整的聆听歌曲范唱。这首歌唱出了那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复听歌曲,心里默唱。
3、试着唱。
4、随录音唱歌词。如果你是粉刷匠,为妈妈做了一点事,受到妈妈的表扬,心情怎么样?
5、有感情的演唱。
6、用旧报纸装扮自己,试着编创动作。
四、总结 第二课时(25)教学内容:认识沙球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的三、认识沙球
1、教师示范持沙球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尝试,发出声音。
3、指导学生练习
4、为歌曲伴奏
5、分小组练习第三课时(26)
1、学习
2、用沙球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学习《理发师》
1、聆听歌曲范唱
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
3、分角色进行表演。
三、用沙球为歌曲伴奏 第四课时(27)
教学内容:
1、聆听《铁匠波尔卡》
2、认识串铃,学会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学习串铃的演奏方法
1、认识串铃。
2、学习串铃的演奏姿势
3、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
4、为歌曲伴奏。
三、聆听《铁匠波尔卡》
1、初听
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2、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
3、复听乐曲,随着音乐指着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着记住这一句的旋律
4、按乐器的声音图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总结
第10课 汪汪与咪咪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形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运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歌曲伴奏。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8)
教学内容
1、聆听《小狗圆舞曲》
2、表演《猫咪别淘气》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
1、初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你感受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
1、反复聆听歌曲。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第二课时(29)
教学内容:表演《谁在叫》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表演《谁在叫》
1、初听歌曲,用首长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你还知道什么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4、交流
四、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第三课时(30)
教学内容:
1、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
2、节奏编创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
1、初听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2、跟着乐曲和教师一起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
3、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4、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了什么?
5、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四、节奏编创
1、分组用四分、八分音符编创节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
2、交流汇报。
第二篇: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
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
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 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
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如:前两处两间奏可用:
最后一处用: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歌声更有表现力。
三、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图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放牧的生活,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4/4拍,大调式。?
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第一部分乐句间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具有推动力的节奏,使得歌曲紧凑,具有张力和跳跃感。歌词借喻浪花、大雁,歌唱了团结能战胜困难,歌唱了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部分旋律在高音区起唱,音调激昂、宽广、富有号召力和时代气息,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歌唱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愿:把鲜花献给父母,把忠诚献给祖国。歌曲以其热情的旋律,号召小伙伴手拉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鸭子拌嘴》是由作曲家安志顺根据同名民间打击乐曲编创的打击乐曲。?
在陕西民间“打瓜社”(演奏打击乐的班社,亦称打家伙)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这首同名乐曲,但其结构短小,没有情节性构思。作者在编写这首乐曲时,取材于西安鼓乐《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和“打瓜社”演奏的《鸭子拌嘴》,并以新的带有情节性的构思,充分运用音色、音量,打击乐器不同的敲击方法、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生动的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
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将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接着用闷击的小镲声,模拟老鸭“嘎嘎嘎”的叫声,仿佛与小鸭在对答呼应。其间两只高低不同的木鱼敲击出的“各的各的”轻盈活跃,与云锣敲出的“叮咚叮咚”清脆的节奏均匀地结合在一起,不禁使人们联想到鸭群在河岸边蹒跚而行时的情景。此后,小钹水镲、圪垯钹、大锣、木鱼、云锣六器齐鸣,乐声时而轻快、时而热烈,还不断穿插鸭子的鸣叫声,描绘出鸭群游弋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栩栩如生。突然响起了小钹与水镲的交替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鸭子拌嘴,吵得不可开交。在一阵热烈的乐声之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渐缓渐弱地,犹似一群饶有风趣的鸭子,昂首凸肚,摇摇摆摆渐渐远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鸭子拌嘴》故事
1.天蒙蒙亮,鸭棚门一打开,一只小花鸭急忙窜出门,“嘎嘎嘎”地欢叫起来。鸭妈妈紧跟在后,拉开那又粗又低的嗓门和小花鸭对唱着。它们拍打着翅膀,一步一摇地漫步在空旷的场地上。?
2.鸭群挤满了场地,赶鸭的爷爷一声哨响,它们兴冲冲地上路了。“嘎嘎嘎”的拌嘴声,“噗噗噗”的脚板扑地声交织成一片,好不热闹。?
3.鸭群来到了河边,它们争先恐后地跃身入水,尽情嬉戏。有的如箭离弓,飞快地向前游去;有的钻入水底,寻觅吃的;有的伸长脖子左顾右盼,悠闲自得。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伴随着鸭子互相逗趣。?
4.天色渐渐晚了,该回家了,鸭子纷纷跳上河岸,抖落羽毛上的水珠,你追我赶地往回走。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不绝于耳,移动着的鸭群在斜阳余辉下渐渐远去。?
3.歌曲《一对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3/4拍,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着歌回家转的情景。歌颂了小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歌中“哩喽喽”吆喝声的加入,为歌曲增添了乐趣,使得歌曲更为生动。?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
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的自编动作表演。
三表演《一对好朋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实现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声哪几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哪一种加入更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鸭子拌嘴》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教材分析中提供的小故事。?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出小鸭叫,哪里表现出老鸭叫。
3.想像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编创与活动?
1.这是结合本课安排的一个创造性练习。
提示学生看图并自选打击乐器,模仿鸭子的走路或叫声,制造出小鸭的故事。
2.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加上人声。
3.分小组编制、表演。再一组组表演给大家看。
三表演《数鸭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二声部读拍节奏的练习。一个鸭子在“吹口哨”,发出“du”的声音,其它几只鸭子叫“ga”。请同学们按着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再把两种声音合起来。
提示:鸭子的叫声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四编创与活动?
1.认识四分休止符。不告诉名称只告诉休止一拍,应提示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2.连续拍击×O×O×O×O:‖?
3.看看歌曲《数鸭子》中有几个“O”。
4.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唱谱。?
提示:唱到“O”时怎么办?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二、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观歌曲。
三、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围绕本课主题“长鼻子”,突出人与自然的主题,从认识大象开始,向学生渗透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有关大象生活的图片、录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通过学音乐了解自然,了解人的生存的环境。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要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用歌声、身体的节奏、伴奏、表演等办法来学习音乐,就是体验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参与体验中多多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获得对音乐的记忆。
教材分析?
1.管弦乐《小象》? 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乐曲首先出现的是小象蹒跚行进的主题:
接着弦乐齐奏主题,表现了小象可爱温柔的性格,接着好像出现了象妈妈的召唤。
然后,木管乐器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乐曲统一完整。似乎小象愉快地回到了象妈妈身边。?
2.管弦乐《大象》?
《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
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
《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
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
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
鼻子在舒心地歌唱。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3.歌曲《小象》?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3/4拍,结构是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
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4.歌曲《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XXXX|XXX0| 的典型节奏贯穿全曲,仅结尾句稍加变化。亲切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幼象玩耍的姿态,生动而形象。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的情景。好像在告诉小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歌表演?
【动作说明】?
男女学生各站成一排,相距1.5米面对面站好。?
第一段:
第1—4小节双手相握、躬腰,一小节向前走一步,同时双臂先向左,再向右一小节摆动一次(见本册教参40页图一)。
第5小节,左手托右大臂,右臂柔软地向上甩起(见本册教参40页图二)。
第6小节,向下落下。
第7—8小节,动作同第5—6小节。?
第二段:
第1—4小节,动作同第一段,此时男女学生相距约一步远。
第5—8小节,男女学生同时慢慢地伸出右臂,用手腕互相勾起来,以示“握手”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初听前,教师可提示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大象的事物,吃什么、住在哪?提示学生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提示:你感到乐曲是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2.复听时,随着乐曲表演、模仿小象的叫声。注意要求学生合着音乐和节拍。
三表演《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演唱,边听边用手指按课本上的图示划动,体会旋律的起伏。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歌词,可用其它小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看哪一组编唱得好。
3.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4.请几名同学自愿用打击乐为同学的歌唱及表演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设计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出都是什么象。第一幅猛犸象,第二幅亚洲象,第三幅非洲象。从亚洲小朋友喂大象吃草和非洲小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友为大象清洗及大象运输货物,小象演马戏等画面,为人们展示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2.提示:为什么说大象是人类的朋友,用谈话法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边听边说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大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三表演《两只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演唱。采用听唱法教学。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歌曲的每小节第一拍要唱得强。歌中的衬字“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要使演唱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受。
2.歌曲学会后,为小组创编动作,要让学生听着演唱录音编创动作,一方面通过听觉加深印象,一方面用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3.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请几位自愿敲击打击乐的同学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为大家演唱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条三声部复习巩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看画面编讲短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示:大象怎样走?两只小象各是怎样走?
2.拍节奏时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边读边拍,然后象妈妈的节奏分别和两只小象的节奏组合,最后三组节奏组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多声部的认识。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二、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三、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辩、感受。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或三课时完成。
二、本课以蒙古族民歌或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课,旨在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教师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风情,如吃的、住的、用的物品等。?
三、把本课学会的歌曲唱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教材分析?
1.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乐曲的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
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
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
2.器乐曲《挤奶舞》?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民歌原只有四个乐句:?
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
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首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早年为《红旗歌》,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草原就是我的家》为2/4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4.歌曲《小松树》?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
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也可选择适当的幻灯片、录像片启发学生。
提示:这首木琴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
3.复听时要求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做动作,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到小骑兵由远至近?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4.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参与或伴奏。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组结合聆听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安排编创节奏、参与表现乐曲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每一件乐器的音色及如何配合乐曲的表现。
2.在复听音乐时,带着问题去选择乐曲的一个片断,考虑如何参与伴奏。并注意提示学生敲击的乐器及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
三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基本要求?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着演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四编创与活动?
1.教师可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2.可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3.提示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
二聆听《挤奶舞》教学基本要求?
1.可在组织学生聆听《挤奶舞》的同时选放有关《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三、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围绕着“鸡”的学习内容展开,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表述自己对
“鸡”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聆听乐曲的图形谱供参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初听乐曲后自画图形谱,便于加深对音乐的感受。3.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2/4拍,由带再现的两段体构成。?
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歌曲只有六度,也只用了六个音,易唱易记,是一首能博得学生喜爱的外国民歌。?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歌曲中大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这首教材启用的新儿歌,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公鸡母鸡》??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画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表演。三表演《母鸡叫咯咯》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母鸡为什么叫咯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向人们报喜的意图。
2.听音乐按节奏读词,并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边唱边用动作表现歌曲。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的小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童声合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小鸡的可爱处有哪些?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对小鸡的喜爱。
3.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三表演《下蛋啰》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这首歌是谁在唱《下蛋啰》,随着歌声拍手感受节拍。
2.听歌曲读歌词,教师可用事先做好的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拍手。
3.用听唱法尽快学会歌曲。注意:读衬词时要清晰、准确。
4.边唱歌边表演。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3.歌曲《海》?
《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歌曲为3/4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很有规律,其旋律前两乐句一伏一扬,第三、四乐句各自形成起伏,使得歌曲的旋律似大海的波涛,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这五个音的旋律充满了吟唱性,质朴无华。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又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这首短歌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
?4.歌曲《云》
《云》是一首抒情的儿童歌曲,3/4拍,五声D宫调式,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幸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这首歌自创作以来,一直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久唱不衰,可以说是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中的典范。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大海摇篮》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提示: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的心情怎样?
2.复听歌曲,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3.将歌曲、乐曲相比较,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三表演《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
提示: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
2.听录音,用手拍节拍,心里默唱。然后有感情地读词。?
3.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进行跟唱,用手臂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
4.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可借助手势调整歌词倒字带来的音准不正确。?
5.随着教师像唱词一样唱歌谱,视学生的演唱能力,一句或一小节唱歌谱。教师适时加入手势提示高低。一二遍即可,不可久唱。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海上风暴》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提示: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样?试着模仿其中的一个声音,让同学们相互评价。
2.复听。边听边用笔划线条表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三、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在“幸福生活”主题下构思,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还学过哪些表现幸福生活的歌曲,分小组背唱给大家听。
三、本课内容重点放在《彝家娃娃真幸福》、《快乐的啰嗦》、《乃哟乃》,其他两个聆听乐(歌)曲可做浏览式欣赏。2.歌曲《阳光下的孩子》?
《阳光下的孩子》是由张名河作词、晓丹作曲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歌曲。?
歌曲以朝气蓬勃的音调,欢快的情绪,歌唱了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
第一部分,歌词为衬词“啦”,节奏紧凑,旋律跳跃,活跃而明朗地表现了孩子的愉快的心情。?
第二部分,旋律出现新的因素,节奏变得舒展,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并以叙述性的口吻,浪漫的歌词,歌唱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第三部分,以合唱的形式,畜有动力的旋律,抒发了孩子幸福欢乐的心情。?
3.歌曲《夏天的阳光》?
《夏天的阳光》是一首瑞典民歌,4/4拍,降B大调,歌曲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四乐句,旋律起伏,带有附点的节奏,具有一种推动力,给人一种奋进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采用了器乐曲常用的加花手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跳跃,表现了瑞典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
4.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歌曲为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加之全曲采 5.歌曲《乃哟乃》?
《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2/4拍,全曲由五个小乐句组成。旋律中只用do、mi、sol三个音,而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sol、mi、do顺序,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由于歌曲乐句的长短不同,形成了(2+2+3+3+3)有变化句式结构,旋律简单而不单调,简短旋律欢快热烈,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快乐的啰嗦》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乐曲时,教师可借助弹拨乐演奏的图片或电视录像,让学生感受弹拨乐合奏的这一形式。?
提示:这首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回答。
2.复听乐曲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按自己熟悉的弹拨乐音做模拟演奏动作,或听教师介绍彝族的简单舞蹈动作,学做彝族一二个舞蹈动作,随着音乐表演,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三聆听《夏天的阳光》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歌曲。?
提示: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复听歌曲。?
提示: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教师可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随着歌曲录音敲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看图编词并进行读拍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别拍击两条节奏,说出各是几拍子的。
2.分小组看图编词,用蜜蜂和鸟叫的声音编创模声衬词,也可编创词组。?
如:
×××-×××-
嗡嗡嗡,嗡嗡嗡,×××○×○×
哩哩哩哩哩
可启发学生想像编创各种鸟儿的叫声,再读一读、拍一拍。?
3.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打击乐为自编的带词节奏敲击,可击节拍,也可击节奏,提示学生敲击出音的强弱。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阳光下的孩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初听歌曲。?
提示:这首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出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边听边轻轻地合着节拍做拍手的动作。三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教唱歌曲之前,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介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解放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可结合一些有关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听唱的基础上,随着范唱录音轻声朗读歌词。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地演唱歌曲。提示学生,衬词应唱得轻巧,要求学生注意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演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
3.在歌曲唱会的基础上,编创动作,并由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四表演《乃哟乃》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2.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歌词。
3.边听音乐或教师弹琴,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速度可稍慢些。?
4.可跟着教师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学生只是感受歌谱。?
5.歌曲熟悉后,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以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6.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7.结合歌曲的音乐表现的需要,按小组编创伴奏,为歌曲伴奏。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理发师》。?
二、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三、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总结、创造意识。?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以“巧巧手”为主题,是一个劳动光荣主题的学习,教师可提前预备一些旧报纸,便于学生利用。?
教材分析?
1.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3.歌曲《粉刷匠》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2/4拍,F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五个唱名do、re、mi、fa、sol组成短小严整的四个乐句。旋律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第一、二、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旋律稍有变化,并以
××××|×××|××××|×—| 的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受。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劳动技术的同时,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一方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歌曲《理发师》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F大调式,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表演《粉刷匠》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尽量记住旋律的音调。?
提示: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复听歌曲范唱,心里默唱,看谁记的旋律多,试着唱唱,可分小组唱。?
3.随录音唱歌词。?
提示:如果你是粉刷匠,或着帮妈妈做了一点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边听录音边唱,试着编创自己的动作,也可以试着用旧报纸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边唱边表演。?
5.跟着教师完整地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
6.提示学生重点唱好“小鼻子变呀变了样”,也可展开讨论: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懂得劳动要不怕脏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3.歌曲《粉刷匠》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2/4拍,F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五个唱名do、re、mi、fa、sol组成短小严整的四个乐句。旋律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第一、二、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旋律稍有变化,并以
××××|×××|××××|×—| 的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受。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劳动技术的同时,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一方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歌曲《理发师》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F大调式,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
××|××|
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歌表演?
同桌二人共同表演,一人扮顾客坐着,双手自然放在腿上。另一人扮理发师站在顾客后面。表演动作可参照课本简图,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内容创作。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表演《粉刷匠》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尽量记住旋律的音调。?
提示: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复听歌曲范唱,心里默唱,看谁记的旋律多,试着唱唱,可分小组唱。?
3.随录音唱歌词。?
提示:如果你是粉刷匠,或着帮妈妈做了一点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边听录音边唱,试着编创自己的动作,也可以试着用旧报纸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边唱边表演。?
5.跟着教师完整地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
6.提示学生重点唱好“小鼻子变呀变了样”,也可展开讨论: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懂得劳动要不怕脏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铁匠波尔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乐曲。?
提示: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2.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复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边听音乐边指看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看记住这一句旋律。
3.按乐器的声音图谱,选择打击乐器合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
提示学生注意听:伴奏的声音要控制,要与乐曲吻合。
编创与活动?
1.认识串铃
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手持串铃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
3.展示每个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不同的探索。
串铃及弹奏方法简介?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
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
1.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
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
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四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
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
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
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
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3、表演《一对好朋友》
4、表演《数鸭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三、教材分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本曲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3.歌曲《一对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着歌回家的情景。歌颂了小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唱,尤其是《数鸭子》一首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的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把这首歌的第二段歌词也教给学生。本课的聆听曲目《鸭子拌嘴》学生听起来有些难度,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听懂,教师要好好的指点学生去听。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3、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4、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和在歌曲的空拍处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一对好朋友》;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学唱歌曲《数鸭子》
3、表演歌曲《数鸭子》
4、节奏编创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通过节奏读拍编创活动,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3.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du”和鸭子叫“ga”;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1)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与老鸭叫的地方。2)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3)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鸭子伴嘴》入歌曲《数鸭子》)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长鼻子》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小象》
2、聆听《大象》
3、表演《小象》
4、表演《两只小象》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分析: 1.管弦乐《小象》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
2.管弦乐《大象》
《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
3.歌曲《小象》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采用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4.歌曲《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亲切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幼象玩耍的姿态,生动而形象。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情景。好像在告诉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长鼻子,讲的是大象的内容,学生们都很喜欢大象,所以学起这一课的内容积极性会非常的高,学习兴趣会非常的浓。本节课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节奏,要让学生通过拍打,演唱,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小象》
2、学唱歌曲《小象》
3、表演歌曲《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小象》,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能准确地选择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听唱法学唱歌曲《小象》,要求学生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编创动作,以表达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小象》(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1)谈谈“象”的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并能从“欢快”与“优美抒情”中选择出乐曲的情绪。回答小象叫了几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小象》;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按图示划旋律线,体会旋律的起伏。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大象》
2、学唱歌曲《两只小象》
3、表演歌曲《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象》,感受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两只小象》,通过教师范唱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象》(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应该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并能回答为什么是缓慢沉重的?)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所听内容;并讨论大象有些什么习性、怎样走路、与小象有什么区别等)3)复听:自由活动:《大象》乐曲,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甩鼻等动作为主;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小象》入歌曲《两只小象》)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强弱与优美感)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跳起舞》
一、教学内容:
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
2、聆听《挤奶舞》
3、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4、表演《小松树》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
三、教材分析:
1.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由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2.器乐曲《挤奶舞》
《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地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学挤奶舞。
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首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4.歌曲《小松树》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这首歌曲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演唱曲目《草原就是我的家》比较的简单,学生能很容易的掌握,歌曲欢快,学生喜欢唱,喜欢表演。《小松树》这首歌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些困难了,节奏,音准学生都不容易掌握,这首歌不是很好听,学生的学习劲头会不是很高的,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3、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导学生听辩出音乐力度的变化,并能简单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2、听唱法学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XXXXXX||)
2)音的高低练习: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声音组合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提示:乐曲主要用木琴演奏,表示骑马奔驰的音乐形象。)
1)谈谈“草原、骑马”等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小骑兵由远及近采用民什么方法?全曲节奏的特点是什么?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草原就是我的家》;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体会旋律的起伏与蒙古民歌的风格。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松树》
2、表演歌曲《小松树》
3、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组合 教学目标:
1、听唱法学唱歌曲《小松树》,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歌曲《小松树》,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体验音乐的节奏。
3、通过学习蒙古族人民的挤奶舞的动作,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惯与音乐特点。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XXXXXX||)2)结合蒙古族运动项目,进行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歌曲学习:听歌曲录音《小松树》;
2.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完整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第二遍可随着轻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松树》,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6.舞蹈动作练习:挤奶舞动作组合:站、蹲等。7.自编动作复习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挤奶舞》练习并表演 教学目标:
1、组织聆听《挤奶舞》的音乐及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挤奶舞》
1)谈谈挤奶的有关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挤奶片断;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时想象挤奶的场景。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复习挤奶舞的基本动作。(硬肩与笑肩。)3.跟着音乐跳一跳。
4.挑选跳得棒的小朋友上来领舞。
5.四人一小组进行配合练习。
6.自编动作复习欣赏:《挤奶舞》。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六课咯咯哒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公鸡母鸡》
2、聆听《我的小鸡》
3、表演《母鸡叫咯咯》
4、表演《下蛋啰》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三、教材分析:
1.管弦乐《公鸡母鸡》
《公鸡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首带有小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分别是(1)序奏与狮王进行曲;(2)公鸡母鸡;(3)骡子;(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长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处的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
《公鸡母鸡》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乐曲情趣盎然。
2.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我的小鸡》是一首阿塞拜疆儿童歌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首歌的曲式不规范,类似带再现的三段体,和声大调式。旋律活泼、明快,口语化的歌词亲切、上口,词曲结合自然而紧密,首尾呼应。
3.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歌曲中大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非常的有童趣,学生会非常喜欢听喜欢唱,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的轻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4、打击乐器“响板”学习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小练习:打击乐器: 1)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2)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行表演。
2、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2、学唱歌曲《下蛋啰》
3、表演歌曲《下蛋啰》
4、打击乐器“钤鼓”学习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引导学生通过自编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下蛋啰》,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下蛋啰》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铃鼓并学习其演奏方法。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打击乐器: 1)铃鼓的认识(简单介绍)2)学习铃鼓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1)谈谈人与鸡的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音乐情绪)。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我与鸡”的欢快动作进行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下蛋啰》,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铃鼓”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七课大海的歌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大海摇篮》
2、聆听《海上风暴》
3、表演《海》
4、表演《云》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3、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4、能发挥想像力,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三、教材分析: 1.歌曲《大海摇篮》
《大海摇篮》是一首具有民歌风的少儿歌曲。较有规律的节奏似平静的大海般摇荡,配以抒情性的旋律、诗一般的歌词,歌唱了少年儿童心中美丽的大海。
2.管弦乐《海上风暴》
《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剧情为: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又耽于幻想。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惟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了爱情。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他拐走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第二天就抛弃了她,独自在山中游荡。后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又爱上了山妖的女儿,遭众妖凌辱与折磨,几致丧命,幸而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日,旋又去森林冒险。奥萨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奥萨听着儿子漫无边际的海外奇谈,溘然长逝。失去母亲的培尔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几经磨难后,培尔想起了自己忠实的爱人和自己的家乡,而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爱人的怀抱里。而《海上风暴》是第二组曲的第3曲。描写培尔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3.歌曲《海》
《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赞美海的抒情诗、海的赞美歌。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又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
4.歌曲《云》
《云》是一首热情的儿童歌曲。歌曲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们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和大海有关系,同学们见过海得不多,多数是从电视上,画报上见过,教师可以给学生方有关海的影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
2、学唱歌曲《海》
3、表演歌曲《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海》,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并通过提示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海》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声音。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用图谱(线段图)表示的方法。
1)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或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行体验表演。
2、听歌曲录音《海》;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海》,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方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2、学唱歌曲《云》
3、表演歌曲《云》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利用制造声响与音乐综合模仿大海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云》,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体验歌曲舒展平稳的节奏、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的旋律。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云》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增强综合创编的能力。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各种物品、身体、喊叫、声音模仿等)制造声响。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1)简单谈谈大海变化无常的习性。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线段图)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音乐情绪)。
3)复听时利用身边的物品(各种物品、身体、喊叫、声音模仿等)制造声响。与乐曲一起综合成为一个生动的大海。
2、教师范唱歌曲《云》;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下云》,要求自创动作体验进行“蓝天、白云、大海)的联想。并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八课幸福生活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快乐的啰嗦》
2、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3、聆听《夏天的阳光》
4、表演《彝族娃娃真幸福》
5、表演《乃哟乃》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聆听的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族娃娃真幸福》。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3、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三、教材分析:
1.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快乐的啰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
2.歌曲《阳光下的孩子》
《阳光下的孩子》是是由张名河作词晓丹作曲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朝气蓬勃的音调,欢快的情绪,歌唱了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
3.歌曲《夏天的阳光》
《夏天的阳光》是一首瑞典民歌。第一部分为四乐句,旋律起伏跌宕,带有附点的节奏,具有一种推动力,给人一种奋进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采用了器乐曲常用的加花手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跳跃,表现了瑞典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
4.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彝族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加上全曲采用了
“××××××/×××/”“×××××/×××
/”等明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以及“阿里里”这一彝家韵味的衬词的运用,极富民族色彩,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动人场景。
5.歌曲《乃哟乃》
《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旋律中只用do、mi、sol三个音,而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sol、mi、do顺序,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由于歌曲乐句的长短不同,形成了(2+2+3+3+3)有变化句式结构,旋律简单而不单调,简短旋律欢快热烈,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
2、学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3、表演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力度、速度与高低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
2、模唱法学习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轻声模唱,并学习演唱的声音要干净面富有弹性。
3、学习用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并通过创编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节奏创编练习(以简单的节奏重复组成节奏型为主)
二、新课学习:
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初听后:乐曲是什么情绪?与题目的解释
2)复听时,提示学生可用简单的舞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
2、教师范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1)引导学生用课前所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
2)动作创编(要求自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学生的节奏、舞蹈结合起来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夏天的阳光》
2、学唱歌曲《乃哟乃》
3、表演歌曲《乃哟乃》
4、音高听辨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与《夏天的阳光》,感受体验歌曲朝气蓬勃、欢快的音乐情绪,并能随歌曲的旋律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听唱法学唱歌曲《乃哟乃》,学习边打拍边唱的方法,用稍快而不拖拉的速度演唱歌曲,使歌曲的演唱达快乐的效果。
3、通过自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
4、通过听辨活动引导学生能初步辨别音的高低。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音高听辨:用几组音距效远的两音组成听辨。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情绪是“高兴”还是“悲伤” 2)复听时,提示学生用轻声合着节奏拍手。
2、欣赏歌曲《夏天的阳光》
1)完整地聆听全曲,选择动作为“走路?跳舞?” 2)复听时,提示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教师范唱歌曲《乃哟乃》;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乃哟乃》。动作创编(要求自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九课《巧巧手》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2.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感受劳动的快乐。3.唱好歌曲《粉刷匠》中的第三乐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制作品、手风琴、打击乐、手工纸。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按规定坐好。2.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谜面是:十个小朋友,你有我有他也有;十个小朋友,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十个小朋友,只会做事不会开口。(生答:手)对,就是我们的这双手。
我听说,在昨天的美术课上,同学们用一双小手制作了许多漂亮的手工作品,老师真想看看。昨天通知你们今天音乐课带来展示一下,大家都带来了吗?(生答,同时拿出作品)哇,真不错,看了你们的作品,老师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巧巧手》。(出示课题:巧巧手)(课件1)
2.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1)感受音乐,参与创编
师:同学们,我们的手除了剪纸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告诉我歌曲中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放音乐,出示课件2)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歌曲中的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些什么呀?(生答:会洗衣、补袜子、缝纽扣、还会修桌子、补图书、栽花种树等)说得真棒!同学们再想想,歌曲中小朋友的手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把它表现出来:比如洗衣服、洗手娟……(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音乐再听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根据自己刚才创编的动作把它表演出来。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学生表演)
(2)思想教育: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谁能说说,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们从小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你们的这双小手还能做什么呢?谁来说说?(生答:会穿衣服、整理书包、扫地等)你们真棒,一双小小的手能做出这么多的事情来,真让我羡慕,同学们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露一手,好吗?(好)
3.学唱《粉刷匠》
(1)学唱歌曲,体验快乐。
师:下面就让我弹一曲,同学们来评一评,老师的手巧不巧,给我打个分儿。(教师弹唱《粉刷匠》)老师弹得好不好,能打几分呀?谢谢同学们的夸奖。我发现刚才我在弹唱的时候,有的同学也跟着唱起来,看样子,有的同学在幼儿园、学前班就学过了这首歌,那太好了。谁来说说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生答:《粉刷匠》)(对)(出示课件3)谁愿意上来唱给大家听?(叫2名同学唱)唱得真好,让我们鼓励他一下。(学生鼓掌)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学唱这首歌的歌谱,看看谁学得又快又好!(生学唱)大家学得真不错,能不能自己演唱一遍给我听,行吗?(生演唱)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学会了,真是太聪明了。不过刚才同学们演唱的时候,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把第三乐句唱错了,我们现在把这一乐句再学学。(生学唱)(解决难点)很好,把旋律再视唱一遍。(学演唱)接下来请大家把歌词朗读一遍,(生读歌词)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小粉刷匠的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呢?(生答:因为在劳动时,不小心弄脏的)那他怕不怕?(生答:不怕)是的,因为他用他那双勤劳的小手把房子刷得漂漂亮亮,并得到了大家的夸奖,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是的,我们大家要向小粉刷匠学习,劳动时要不怕脏不怕累。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把歌曲演唱一遍。(学生演唱)我真高兴,同学们唱得越来越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边唱边跳,大家能行吗?(行)(学生表演)
(2)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师:老师知道,在美术课上同学们还学过折帽子,是不是?那么现在我就要给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用老师手上的手工纸来折一顶帽子,看看哪位同学的手最巧。希望同学们能用比以前更快的速度折好并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学生动手操作)啊,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都变成了粉刷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粉刷匠。(放音乐,让师生一起歌表演)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师:在你们这双小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房子变得更漂亮了,你们开心吗?为了更好地体现我们劳动的快乐,我们配上这些打击乐,(出示打击乐)让我们载歌载舞地再表演 19
一遍。拿到打击乐的同学,不要担心,虽然我们还没学过,但只要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就行。
4、总结
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懂得了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用你们的这双巧巧手为歌曲创编了许多的动作,使得你们的这双手变得更加灵巧了。我相信今后同学们一定能像歌中所说的那样:样样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播放《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让同学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十课:汪汪与咪咪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二、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
三、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运用×和×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结合本课主题“汪汪与咪咪”进行学习、比较两首聆听乐曲,感受小狗的音乐是急促的、旋转的,小猫的音乐是悠闲的。
教材分析
1.管弦乐《小狗圆舞曲》 《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或《瞬间圆舞曲》。由波兰作曲家肖邦作于1846~1847年间。初作为钢琴曲,后被改编为长笛曲、管弦乐曲等。
作曲家的朋友法国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豢养了一只小狗,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作曲家用音乐表现这只小狗的可爱动态,于是作曲家欣然写成此曲。乐曲篇幅短小,速度很快,一气呵成。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4小节引示之后,在圆舞曲节奏伴奏下呈示出带有急速旋转感的主题。旋律围绕尾音sol不断反复,带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随后,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乐曲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后结束了全曲。
2.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
《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由美国作家R.安德森作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乐曲具有拟人化与写实的特点,为三部曲式(A+B+A1),4小节的引子,好似一个自豪的小猫一步步走进了“舞场”,准备翩翩起舞;A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增加了乐曲的诙谐情趣和突出了主题内容。旋律进行中快慢交替,充分表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B段旋律欢快活泼,音乐一气呵成,表现了十分热烈的场面。用木管乐器主奏。它描绘小猫越跳越高兴,在快速地转,音乐进行中不时传来几声猫的叫声,好像时刻提醒着欣赏者:这是小猫在跳舞。尤为有趣的是在乐曲的结尾处,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使正在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音乐用了一连串的上行音后,突然结束了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跳离了舞场,巧妙地结束了全曲。
3.歌曲《猫咪别淘气》
《猫咪别淘气》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歌曲幽默诙谐并带有说唱风格,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歌曲的节奏、旋律紧紧依托于语言的音调,说唱结合,七度下行大跳音程的倚音、切分音的运用,形象地带出了小朋友的稚嫩语气,生动地表现出小主人对淘气的小猫的叮嘱,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渗透了关心动物的意识。
4.歌曲《谁在叫》
《谁在叫》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七声宫调式。歌曲描绘了小动物不同的叫声,生动形象,极富童趣。歌曲的节奏有规律地重复、变化着,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流畅上口。歌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意在调动小朋友的想像力。同时也在教育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了解小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 1.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
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 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
四、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
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
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 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四篇: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课勇敢地鄂伦春
[智育目标]: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简单知识。
[素质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有感情的,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难点]:。将歌曲中需要唱长的两拍的乐句唱准。教学准备
节奏卡片、多媒体 学生活动设计 演唱歌曲。
(一)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介绍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知识。
出示鄂伦春族的图片,介绍鄂伦春居住的大兴安岭,让学生了解在那保山护林的重要性。
(二)范唱
1、老师范唱
2、学生安静地聆听
3、对老师的范唱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学唱歌曲
1、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打拍)
2、跟着老师学唱歌曲。
(1)提出要求:咬字、吐字要清楚;时值两拍的音符要唱准。
(2)教师启发学生区分前后两乐句只有一个音不同,并在不同的音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3、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4、如果你是鄂伦春族的小朋友,你会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呢? 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5、分小组演唱,其他同学评价。四)练习
用线连一连,请同学们不仅从曲调上区分《乃哟乃》与《勇敢的鄂伦春》的不同,还可以从服装上区分。
复习歌曲《乃哟乃》与《勇敢的鄂伦春》后由学生自己完成。
(五)小结延伸
本单元我们学了几个民族的歌曲,你还知道哪几个民族的名称? 谁还会唱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 教学反思:
《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鄂伦春族民歌,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设境悟情,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为了能让他们在美中学,乐中学,并且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我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够愉快的学习,尽情的表演创造,身心都有一种“美”的感觉。我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肢体去表演,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翱翔。
第二课 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2、认真聆听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能感受云南彝族人民欢庆节日欢歌竞舞的炽热情景。
3、在一系列活动中,能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学重点:
感受彝族音乐、体验彝族音乐 教学难点:
欢快、热烈的歌曲演唱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随音乐伴奏《彝家娃娃真幸福》进教室。
2、游戏:《看谁学得快》教师打出节奏,学生模仿(师:欢迎 一(3)班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A、X X ︱X X ︱ B、X X X X ︱X X X X︱ C、X X X ︱X X X ︱ D、X X XXXX ︱X X XXXX ︱ E、X X XXXX ︱X X X ︱(1)、学生拍手
(2)、启发创造:用其他的方法拍击。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加入“快乐旅行团”,由老师带领小朋友到云南去旅行。让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
(出示图片:云南简介以及云南彝族生活的图片。)
2、提问:图片将我们带到了哪儿?(启发学生回答)
3、出示课题:彞家娃娃真幸福
4、引趣:今天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是彝族的“九乡村寨”
二、激趣体验(一):
1、初步感受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1)、问:彝族小朋友唱得好不好听?你听出了哪些歌词?(2)、引导学生说出“阿里里”
(3)、小结:真聪明——“阿里里”是云南彝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曲衬词。(4)、问:还有哪些歌词?
(5)、小结:彝族小朋友为我们送上的歌曲是《彝家娃娃真幸福》(6)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初步体验歌曲:
(1)、启发:仔细地听,看你能不能跟彝族小朋友学上1、2句。(2)、启发:你学会了哪一句歌词?唱给大家听听。(3)师生合作学唱歌曲:采用接龙游戏学会。(4)小结:彝族小朋友有话要告诉大家。师:我们彝族人唱歌时边唱边动,你也试试!
3、深入体验歌曲:
(1)、教师示范:边唱边用律动伴奏。(2)、自己尝试:学一学边唱边用律动伴奏。(3)、全体在音乐伴奏下边唱边用律动伴奏。
4、情感激发:
(1)、问:彝族小朋友在唱歌是的心情是怎样的?速度呢?(2)、启发学生说:情绪——活泼轻快,速度——稍快(3)、用活泼轻快的声音唱。(4)参与表现:全体起立边唱边跳。
三、寓教于乐
(1)、参与表现:师生合作表演,尽情参与表现音乐。
(2)、小结延伸: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他们还会跳起欢快的舞蹈《阿细跳月》(点击图片:阿细跳月)
四、完美结课
1、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从云南归来,领略了云南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彝族小朋友的热情与好客,愿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和彝族小朋友成为好朋友。(点击图片:情系彝族)
2、随彝族音乐走出教室。
第四课 《母鸡叫咯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自然的歌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认识力度记号,并在歌 声中体验、表现喜悦的情绪。
2.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3.通过创编与表演,尝试用各种方法模拟小动物的叫声、创编歌词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会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并体验到表演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
1.用喜悦的心情演唱、表现歌曲。
2.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法处理歌曲。教学难点
1.聆听声音力度的对比,理解mp与mf的区别,在演唱中予以体现。
2.创编歌词与表演。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对比法、合作式、竞赛法„„ 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上课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课堂音乐活动中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伴奏曲,教师带领学生边听边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练习。
二、情景引入
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动态中,引入节奏练习。
XX XX XX XX XX XX XX X
三、学习歌曲
1.欣赏全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提问:神秘小动物是谁?能模仿它的叫声吗?
2.复听音乐,完整感受歌曲
提问:鸡妈妈在窝里干什么?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3.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4.按节奏,用高位置和欢快的情感读全曲歌词。并让学生感受到歌曲声音力度的对比。
5.听唱法练习
6.师生分角色演唱。
7.听录音练习(第一、三遍时唱,第二遍时听音乐按节奏读歌词)
8.歌曲处理:
提问:母鸡下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鸡妈妈的快乐吧!重点学唱:“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
母鸡为什么叫咯咯?模仿母鸡伸脖子,拍翅膀的样子。
9.歌表演,自编动作比一比。
10.抽查表演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作出评价
四、创编与表演
1.能不能把其它的动物编到歌词里面去?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创编歌词,自由用歌声和动作表现歌曲。
3.分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五、课堂小结
1.表扬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对孩子们的表演给予鼓励与肯定。
2.评选最佳个人表演奖、集体配合奖、文明观众奖,记入平时的考核中。
教学反思:
《母鸡叫咯咯》这首歌曲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歌曲的演唱速度比较快,所以学生在歌词“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的地方常常忘记词,所以听起来唱的不够流利和完整。于是我立即鼓励孩子动脑筋尝试根据歌词意思来创编动作去帮助演唱。我扮演鸡妈妈,孩子们都扮演小鸡宝宝。每当歌曲唱到“脖子伸伸.......”我便带着孩子一起表演动作进行演唱,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表演唱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几次的巩固练习,孩子们很快就能独立地去演唱整首歌曲了。孩子们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他们那么开心的去演唱,我的心情也是无比的舒畅的。看来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用动作去帮助孩子记忆歌词的确是有效可行的好方法。
第五课 山谷回声真好听
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主体、创新、探索”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宗旨。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绘声绘色讲述来感受其中的乐趣。根据儿童“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播放各种声源,让学生听辨并模仿出强弱,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声音强弱的特点。随着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打击乐器声音的强弱及表现故事。
4、以儿童生活中不常见,但特别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回声”作为本课的情境主题。教学目标:
在聆听自然界声音和打击乐器声音的活动和游戏中,能够听辨出声音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弱音。
2能学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能用声音模仿、表现“ 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教学重点:掌握并表现声音的强弱、教学难点: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回声的强弱效果。教学方法:
启发法、竞赛激励法、赏识鼓励法、才能展示法、欣赏互助法、互评互学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等。教学准确;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头饰、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什么动物出来玩》律动进教室。(全班同学带头饰,创设大森林的情境)。
2、师生问好:小动物们好!兔妈妈好!
二、引导掌握(故事设计)
1、练一练
兔妈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关于我们家淘淘的故事。昨天顽皮的淘淘,背着我溜到大山里玩去了。淘淘不讲礼貌,跟大山吵了起来。(课件播放“吵架”过程)。兔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小动物:回声。
兔妈妈:小动物们真聪明,对,这就是回声。那么回声和喊声有什么不同? 小动物:喊声强一些,回声弱一些。[出示课件]揭示回声的奥秘。
兔妈妈:淘淘垂头丧气的回到家里,淘淘错在哪儿了,谁能帮帮他呀? 小动物:淘淘要有礼貌·····
兔妈妈:那我这就带淘淘去跟回声道歉。请小动物们模仿回声帮助淘淘改正缺点。(课件播放淘淘喊声:“你好吗!”“对不起”“我要对你有礼貌”······小动物们模仿回声)。
兔妈妈:回声真好玩,我还想唱歌呢!12 34 5-16 16 5-(指导喊声大,回声小)。啊 啊 兔妈妈:你们想跟回声唱什么?(生创编歌词唱)
2、唱一唱
兔妈妈:小动物们,山谷回声真好听(揭示课题)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师弹奏旋律有感情范唱歌曲一遍)。
兔妈妈:多有趣的一首歌呀,小动物们,我们一起来学,好吗?
(1)师:我们模仿小树叶在微风中跳舞的声音来唱旋律。(指导学生用“lu”音轻声唱)。小动物真聪明,学得真快,这遍我们学唱词。(2)师带唱词一遍。
(3)兔妈妈:小动物唱得真过瘾,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唱!(师生接龙唱)。
三、启发创造:
1、辨一辨
兔妈妈: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淘淘已经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了。淘淘听到我们的歌声,忍不住走了过来。
淘淘:我已经改正了错误,你们愿意跟我游戏吗?(课件出示淘淘说明游戏规则:我敲鼓请个小伙伴敲鼓模仿回声)
淘淘:(用力敲击打鼓,一小动物轻轻敲击大鼓。)
淘淘:小伙伴们,同一面鼓为什么敲出了不同的声音?(力气大声音就强,力气小声音就弱)
原来声音是有强有弱,真奇妙。在生活中大的重的音叫强,小的轻的音叫弱。
淘淘:可以用两个英文字母来表示它们的名字,聪明的小动物们谁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f”“p”)这个“f”象一个小伞把的记号表示强。这个“p”象个小汽球的记号表示弱,“f”的记号,就表示这部分要唱得强,“p”记号要唱得弱。
淘淘:小伙伴们,想一想在你们平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互相比较年之后有强弱之分。(课件播放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雷声、雨声、狮吼声、绵羊声、马蹄声、小鸟声等等,小动物手上拿着“f”“p”记号听到相应的声音就举相应的记号站起来用动作表示。)
2、奏一奏
淘淘:小伙伴们,你们除了能用耳朵听辨声音这里有很多的乐器,还能用打击乐把声音的强弱演奏出来吗?好,我来当小指挥,你们来当小乐手,我们一起来演奏一个下雨的故事好吗?(教师拿“f”“p”记号道具提示)。
故事开始了:春天的钟声敲响了,天阴阴的,下起了蒙蒙细雨。慢慢地雨下大了,小树苗张着嘴巴尽情地喝着雨水。可是越下越大,哗啦啦,哗啦啦,还不时的有闪电,打雷,小树苗被大雨淋得直不起腰。饱了饱了,雨公公,请您慢慢地停下来吧。雨慢慢地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3、演一演
淘淘:真不错!多美丽的雨景呀!刚才小动物们都感受到了声音的强弱。因为有了这样的表现方法,我们的声音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音乐才更加优美动听。想想刚才你们唱的歌曲里哪些地方该唱得强,哪些地方该唱得弱?(请一名小动物分别把“f”“p”7记号贴在歌曲相应处)。淘淘:那我们带着强弱,带着美好的心情再来唱二遍。A、请小动物们第一遍按原歌词唱。
B、第二遍加大难度,在回声这段旋律里,小动物们想对山谷唱什么,就唱什么。C、请小动物们随歌曲律动并做回声动作。兔妈妈在歌曲强弱处用“f”“p”记号提示。
四、结束:
淘淘:多么美丽的山谷呀,多么奇妙的声音呀,欢迎小伙伴们下次再来做 游戏。(听音乐出教室)。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了解小学生常见的行为规范。
3、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的歌曲片断。
教学过程
一、听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学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的?生: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等。
2、师:在城市的街道和公路上行走,应注意行人靠右,大人带着,走人行横道,注意看车,看红绿灯信号等等。在城市交通里,红绿灯是警察的帮手,与警察共同指挥交通秩序,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红灯和绿灯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红灯亮时,车辆行人停止通行,绿灯亮时,车辆行人可以通行。
3、听音乐,做游戏。
找一名同学手拿一张红纸牌和一张绿纸牌,听教师唱歌,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生举红牌,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同学举起绿牌子。
4、跟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跟老师一边唱一边举牌子。
请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牌,其他同学边唱边扮演行人和车辆,看见红灯停止做动作,看见绿灯继续行走。
二、看图表、作判断,选择放声歌唱与心里默唱。
1、请一位同学做警察举牌子,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大声歌唱。教师做警察举牌子,学生们默唱或放声唱。
2、看图表,选择大声唱或心里默唱。
足球场上,如果球员违反了比赛的规则,裁判就要对球员亮红牌,禁止他继续参加比赛。在生活中,违反了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是需要禁止的。教师请同学们做裁判,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作出裁判。
教师将红绿纸牌换成画有吸烟、鸣喇叭、走人行横道、废品扔到垃圾箱等图案的标志,请学生们自己判断,哪些行为是应禁止的,需要亮红灯;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需要亮绿灯。然后请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或行为表现出来。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小胖胖》。
2、自行设计表演动作。
3、了解领唱与齐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上节课做的游戏。
二、教师演唱歌曲《小胖胖》。
1、教师演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对小胖胖的行为作出判断,举红牌或举绿牌。
2、教师将歌曲中“领唱”与“齐唱”两部分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演唱,并同时表演两种不同的角色。学生判断歌曲中有几个人物(叙述者与听众)?
3、教师演唱,学生分两组分别表演叙述者与听众两个不同的角色。
三、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唱。
1、学生跟老师学唱歌曲。
2、学生一边唱一边自行设计表演动作。
3、学生分两组对唱并表演。
四、领唱与齐唱
1、教师唱“领唱”部分,学生唱“齐唱”部分。
2、学生唱“领唱”部分,教师唱“齐唱”部分。
3、学生以多种形式演唱歌曲,领唱、齐唱、对唱等。
教学目标
1、感受和认识四份休止符。
2、按节奏念儿歌。
3、演奏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的游戏
二、学念儿歌。
1、教师一拍一拍的有节奏的出示绿牌、红牌,指导学生看见绿牌念“ga”,看见红牌念”m”,模仿鸭子交出声或不叫出声。
2、请学生将鸭子的声音换成其它动物的叫声,如青蛙、小鸡、猪、猫等继续按教师的节奏发声或不发声。
3、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有节奏的出示红牌或绿牌。
4、学生跟教师学念儿歌。
三、认识四分休止符
1、音乐中的声音用音符表示,如:一拍x,两拍x。音乐中的静默用休止符表示,如:一拍休止0
2、再用“x”替代绿牌,用“0”替代红牌,看着节奏谱,念儿歌。
四、打击乐器演奏
1、请学生用一件打击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
如:碰铃与小黑鸡,双向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鸡,响板与小黄鸭等,可以有多种方案。
2、边念儿歌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3、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学生念儿歌,一部分学生担任齐奏与领奏
4、换一种节奏演奏打击乐器。
如:xx x 0 0
xx xx xx x x x xx 0
5、请同学自己设计节奏并表演。
五、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1、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2、找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3、演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在四分休止符出准确休止。
重点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有表情歌唱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难点
1、用沙锤为歌曲《小雨沙沙沙》伴奏时,强弱力度可能不易控制。
2、在欣赏乐曲《春天悄悄来临》时要求学生用语言、动作、图画来表达对这首乐曲的感受,可能不以组织教学。
3、在活动《春光好》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春游”与“春耕”,有的可能无法贴切扣题。
教具准备
1、钢琴、录音机、录音磁带、沙锤、三角铁、碰铃、双响筒、响板、铃鼓。
2、节奏卡
①x —
— —
② x
x
x
③ x —
x ④
x
x —
1、学会歌曲《小雨沙沙沙》。
2、能说出沙锤的名称并初步学会演奏方法。
3、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用教科书上的插图引入歌曲《小雨沙沙沙》的教学
2、听歌曲《小雨沙沙沙》的录音范唱
3、师范唱一遍。
4、让学生跟教师模唱曲谱。
5、教师朗读歌词,并讲解歌词的内容。
6、用听唱法教唱歌曲。
7、教师用钢琴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8、学生完整的齐唱歌词
9、学生找出歌曲中完全相同的两个乐句,并涂上相同的颜色。
10演示沙锤实物让学生认识沙锤,并演示沙锤的基本演奏方法。
11用教科书上的插图提示沙锤强弱的演奏方法。
12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节奏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尝试选择一种最佳的沙锤伴奏方法。
13用沙锤为歌曲伴奏,可在歌词“小雨沙沙沙”处加上八分音符节奏型的沙锤演奏。
14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用沙锤搬走。然后再由全体学生边唱边演奏沙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通过音乐活动《春光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3、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在预先不告诉学生曲名的情况下,播放管弦乐曲《春天悄悄来临》
2、让学生为该曲命名。
3、告诉学生曲名。
4、启发学生用语言、动作、图画等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5、用课本上的插图来引入音乐活动《春光好》。
6、介绍有关“春游”、“春耕”的常识。
7、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用声音、语言、动作来表现“春游”和“春耕”。
8、用多种打击乐器模仿“春游”和“春耕”的音响。
9、结合课本上的插图鼓励学生创编以“春游”和“春耕”为主题的音乐游戏。
3、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小雨沙沙沙》,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听歌曲《小雨沙沙沙》的录音范唱。
3、用课本的插图引入歌曲《云》的教学
4、教师范唱。
5、让学生跟教师模唱曲谱。
6、师朗读歌词,并讲解歌词的内容。
7、用听唱法教唱歌曲。
8、教师用钢琴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9、学生完整的齐唱歌词
10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随着歌声即兴做动作。
11要求学生背唱这首歌。
12用课本的插图引入认识附点二分音符。
13教师出示节奏卡片:
①x —
— —
② x
x
x
③ x —
x ④
x
14教师用课本的插图上的动物叫声示范读出上述节奏。
15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动物的叫声,边拍手边读出上述节奏。
16要求学生指出歌曲《云》中的附点二分音符。
x —
2、用打击乐器表现《春天音乐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培养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3、用人声以及打击乐器来表现《春天音乐会》,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云》,并备唱该曲。
2、用课本的插图引入童声齐唱《春天音乐会》。
3、师朗读歌词。
4、学生朗读歌词。
5、教师节和歌词讲解春天的自然常识。
6、完整聆听《春天音乐会》。
7、启发学生用人声以及打击乐器来表现春雨、春雷、春风、春水来临时的景象。
8、复听《春天音乐会》,并用打击乐器为之伴奏。
9、复习歌曲《小雨沙沙沙》。
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感受声音的长短与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强“f”弱“p”,并能正确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
难点:
体会每首歌曲各自不同的音乐情绪,《小动物的歌》是欢快的,《小毛驴爬山坡》是俏皮的,而《咏鹅》是悠闲自在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同歌声表现不同音乐的情绪。
教具准备
1、钢琴、录音机及磁带、打击乐器(大鼓、铃鼓、响板、双向筒)。
2、卡片:强
弱
⑴教师引导学生对老虎和小猫叫声进行对比:老虎的叫声低沉、声音长。
小猫的叫声柔和、声音也长。谁的叫声大?谁的叫声小?(老虎的叫声大,小猫的叫声小)
⑵在音乐中声音大用“f”表示强,声音小用“p”表示弱。
6、将同学们头饰上的小动物按叫声的大小分类。
7、学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⑴学生听教师范唱或录音。
⑵根来时按节奏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注意弱起小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强调4/4拍的
师问:谁发出的声音强?谁发出的声音弱?(碰铃发出的声音弱,钟声发出的声音强。)
4、复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5、引导学生注意发现歌谱中出现的“f”和“p”,理解含义,并请同学们正确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
3、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1)
初听音乐:你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除了小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2)
再听音乐:主人与小狗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
你如何表达乐曲的情绪?
(4)
对比这两首乐曲的情绪,《咏鹅》是优美抒情的,《口哨与小狗》是欢快活泼的。
4、总结:将今天学习的歌曲《咏鹅》唱歌爸爸妈妈听。
4、复习歌曲《咏鹅》。你能背唱这首歌吗?
重点:
1、学唱歌曲《乃呦乃》《勇敢的鄂伦春》《保护小羊》
2、欣赏《杵歌》《快乐的罗梭》,感受音乐的情绪。
3、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难点:
1、用茶杯、碗、碟子准确的演奏歌曲《乃呦乃》。
2、听边乐曲《快乐的罗梭》不同乐段的情绪。
3、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数数、念儿歌、演奏打击乐器、表演动作的四组同学能够和做好。
4、编创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新的表演方法。
教学用具
钢琴、茶杯、碗、碟子、数字卡片、儿歌歌词卡片、三角铁、响板、碰钟、沙锤。
教师简单介绍土家族小朋友的服饰、聚集地、生活习惯等民族风情。
二、范唱
要求学生安静得听,听完后谈一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还可以评价一下教师的范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要求学生聆听、记忆涂了颜色的小节。
2、教师范唱,请学生在有颜色的小节出拍手。教师范唱,学生在此小节处设计其它动作。
3、学生跟教师分乐段模唱歌词数遍。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5、请一位同学领唱、其他同学齐唱涂色小节。
6、学生跟教师模唱歌谱,学生重点记忆涂色小节。
四、课下活动
1、同学们回家试着找可以发出domisol三个音的物体演奏这首歌曲。如:茶杯、碟子、碗或是在玻璃杯里装上不等的水。下节课请同学们带着所选择的“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
2、请查找关于高山族的资料。
1、齐唱歌曲。
2、请学生独唱歌曲。
二、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呦乃》。
三、请同学用其它“乐器”演奏《乃呦乃》。
四、欣赏《杵歌》
1、请同学介绍有关于高山族的资料。
2、欣赏《杵歌》
3、随歌曲《杵歌》作舂米的动作。
5、随音乐律动(欣赏
五、课下活动:请同学们查找有关傈僳族的相关资料。
四、表演歌曲《保护小羊》
五、复习歌曲
1、《乃呦乃》
2、《勇敢的鄂伦春》
要求:体会这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六、总结
本打不按我们学习了土家族、高山族、彝族、鄂伦春族、傈僳族的民歌。
提问1:同学们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名字吗?请你说一说。
提问2:谁会演唱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给大家唱一唱。
四、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1、全班分成每六人一组,一人数一拍,一人读儿歌,四人分别演奏打击乐器。
2、全班分成四组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3、请同学们重新设计一首儿歌的活动(替换尔格、替换乐器等)
教学用具
1、录音机磁带、钢琴
2、节奏卡片:
X X
X X
X
8、分组表演打击乐器为歌曲搬走。
9、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他同学随教师的琴声歌唱。也可随伴奏带歌唱,教师指挥。
10请同学们下课后设计表演动作。
7、如听出乐曲中敲鼓的声音清举起手表示你听到了。
8、复听,感受乐曲所表现得天真活泼、兴高采烈的儿童情趣。
9、听赏《多快乐呀多幸福》
(1)
初听后出示歌词,要求随着录音唱“多快乐多幸福”这一句,如学生能把前两句也唱出来就更好。
(2)
指导学生喇叭和唢呐都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乐器,喇叭不是小号,是类似唢呐和管子的乐器,有的喇叭甚至有一米多长。
(3)
学生随音乐自由的模仿吹奏唢呐、喇叭的姿势,并轻声歌唱。
教学目的
1、通过“化妆舞会”这一音乐活动形式,全面复习本课和前几课所教的五首歌曲。
2、增进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培养合作、写作能力。
3、能听辨三拍子与四拍子两种不同的舞曲。
4、激发学生在动作设计方面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1、播放《云》的伴奏带,教师与学生中骨干分子领先起舞,彝族学生用打击乐器走出三拍的节奏型,使学生已于听辨。
2、其他学生陆续加入,可模仿教师的舞姿,也可模仿同伴们的舞姿。
3、播放《快乐的孩子爱唱歌》的伴奏带,同前面一样,也可由教师和学生领先起舞,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走出四拍子的节奏型(如:“x x x x x”、“xx x x xx x”等)。其他学生用打击乐器走出四拍子的节奏型。
4、播放《勇敢的鄂伦春》的伴奏带,薛申们随音乐自由表演,或骑马、或打猎、或群舞。
5、播放《小雨沙沙沙》的伴奏带,学生们可分小组作歌表演。
1、听辨《数蛤蟆》中旋律和节奏相同的乐句。
2、听辨《蝴蝶花》中旋律和节奏相同的乐句。
3、为童话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
教学用具
歌曲磁带、琴
1、复习歌曲《藏猫猫》《数蛤蟆》。
2、导入新课:请同学说一说蝴蝶,继而引出要学习歌曲的题目。
3、范唱。教师范唱是尽量把舒缓和活泼的乐句演唱的对比鲜明一些。唱完后学生进行评价。
4、按节奏朗读歌词。
5、学生跟教师模唱歌曲。
6、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词。
(1)教师启发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3)用打击乐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