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物理组
高小英
今天,我上了新课——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频率、音调和“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我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几乎都没有处理过教材,只是想按照教材的思路讲。还好,集体备课的时候,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我结合自己的风格采纳他们的建议对这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也对课件进行了大部分的修改。同事们给我的建议主要是我我的课件太简单,没有把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现出来,也没有引导思考的环节和激发学生疑问,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我在此非常感激同事们给我的建议,让我深深发现自己存在的深刻问题。
这节课上完后,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整节课的知识点的连接和引入显得非常顺,重难点突出。就是这节课的时间显得比较紧,课堂练习相对少了点。
在这节课中,我以让学生听风声、雨声、小提琴声来引入这个课题——声音有千差万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再引导学生认识到刚才听到的声音有的低沉,有的高昂,从而得出音调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听宋祖英的《好日子》和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品味音调的不同,这样感觉效果比较好,学生也比较有兴趣。
再由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引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状况有什么关系,从而进行试验探究,由于当时没考虑到班级的讲台有围栏,用钢尺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实验很不理想,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听不出音调的高低,反而觉得钢尺伸出桌面长些振动快,也许他们觉得钢尺伸出桌面长些的振动更明显就是振动得快,而且会振动得久些。物理演示实验最失败的就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还让学生体会到错误的理解。我对此非常不满意,还好我还准备了梳子,立马改用梳子做实验。在做实验时,强调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听声音,并注意比较刮快点梳子和刮慢点梳子时,梳齿振动的快慢和声音的区别。考虑好梳子发出的声音小(以后可以用旷音器),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引导学生得出音调跟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引出频率的概念。
在讲用波形显示音调时,为了让学生简而易懂,我强调了学生数波峰在相同时间的个数,多的(密的)音调高,反之音调低,为了更形象,我还找到了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叫的声音的波形图,让学生一边听声音,一边对比波形图,这样效果非常好。
这节课还有一个探究性实验比较难以处理,那就是“弦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探究”。由于没有实验器材,我只好用吉他的结构和指法引导学生去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由于是学生在学了控制变量法后的第一次应用,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想到用控制变量法,需要研究哪个因素就改变这一因素,其他的保持不变。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效果挺好了,听课老师也给了比较高的评价,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争取上的更好!
第二篇: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篇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反思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反思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调。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与频率间的关系。在研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时。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弦乐器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直接按照课本上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引导、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反思三: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算是比较成功,但由于农村学生器材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学生的自我探究还是做得不够。
反思四: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震动。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膜,包住一个玻璃杯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膜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因为气球膜的不易观察,可以在气球膜上放上一些纸屑或沙子、盐,借助纸屑、沙子或盐来观察气球膜的振动。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觉得用纸屑比较干净)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又找来了很细的盐粒,实验现象超好,我很满意,看来还是比较轻小的物体效果才明显。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篇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公开课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这节课是声音特性的第一节课,是学生接触声音特性的第一个概念,这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声音的另两个特性“响度”和“音色”时就会得心应手。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初步接触探究实验,介绍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需要花时间、重细节去理解掌握。虽然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有丰富的听觉体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维,但有些欠缺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阐述: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 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初学物理,不能精练地将现象和结论进行总结,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2、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加强训练。
3、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做得不够,在实验中,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设计出实验步骤,自己就着急把方法告诉学生。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着手改善。
1、学生方面:发挥学案作用,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归纳概括,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加强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识。
2、教师方面:斟酌教学语言表述,浅显又通俗易懂,平实又蕴含知识,不重复、不拖泥带水。设置合理的问题及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老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总之这一节公开课对我来说不但得到了锻炼,更让我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更让学生有了一次与以往课堂不同的体验,同时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评课更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篇三: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设计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设计
白岭镇中学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音调,并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听到声音的过程,本节则对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区分”,首先研究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只有学好本节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下节的内容:响度和音色。
我的思考: 先从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声音,认识到声音有差别,引起学生思考: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接着通过活动1,先认识声音有高有低,然后探究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调和频率的概念,并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然后用波形图显示物体振动的频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中所说的c调、d调,就是指音调。接着,通过活动2,了解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⑵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⑷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既能加深学生对音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因而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单纯说“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且容易和响度混淆,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
设置问题情景,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设置的问题如下: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以什么形式传播?
(2)声音的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吗?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即通过设置问题情景,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音乐】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音调
设计意图:通过熟知的声音比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增加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并开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求知欲望由此让学生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既然声音有高低,那么,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活动2:探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播放视频。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见过的弦乐器,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展开探究活动。
设置意图:通过活动2,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还可以是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同时强化学生对音调高低的感知和分辨。
3、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讨论如下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发现任何动静时,狗却能觉察到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五六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提醒学生:现阶段的我们正处于声带发育时期,其中有一段称为“变声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声带的保健,不要模仿奇怪的声音。
4、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例如,我们平时说的在公共场合不要“高”声喊叫。
四、当堂练习
篇四: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篇五: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和音色。
2.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观
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音调,用波形区别声音的特征。
教学法。
课时
的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2.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3.老师改变自己说话声音的强弱,引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响度知道响度和振幅、了解不同响度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实验探究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察了解身边的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响度和音色难点:区别响度和
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启发式
四、教学安排:
1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1.什么是声音弦乐器的音调高学生回答问题后,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声音既有高低之分,也有强弱之分,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如何表示声音的强弱呢?它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除此之外,声音还有哪些特征?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板书本节课题。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二、新课教学
师:(先大声说一句话,再小声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板书),响度又称为音量。师:声音的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生共同讨论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后,老师演示“活动1实验:“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如课本图2一25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击,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再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分析鼓的响度与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2:取一把弦乐器,用大小不向的力弹拨琴弦,听一听哪种情况下的响度大?看一看,什么时候琴弦的振动幅度大?想一想,这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轻轻敲击鼓面时,小纸屑跳动幅度小,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小。生2:用力敲击鼓面时,小纸屑跳动幅度大,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大。师: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板书)师:继续启发: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师:1.在实验中我们是如何观察鼓面振动幅度变化的? 2.如果给你一把钢尺,你能完成“探究响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吗?请把你的做法说出来。
师:我们依靠肉眼有时不易直接观察到鼓面振动幅度的不同.所以我们就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当鼓面的振动幅度变化时,小纸屑上下跳动的幅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碎纸屑上下跳动幅度的改变感知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这种方法在物理学里叫放大法。
师:针对问题2,引导学生参考“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这个实验来设计自己的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找到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的方法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手中的钢尺做一做,看看当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使其上下振动时,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何变化?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有何变化?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和发现规律。
师: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实验表明: 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请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波形比较振幅”.根据课本中的图2-27和图2-28的波形来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认识不同振幅波形的不同,并思考: 1.甲、乙两个音叉,谁的振幅大?谁的响度大? 2.声音响度的单位是什么?零分贝是怎样规定的? 3.声音的响度除了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之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1:甲、乙两个音叉,乙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生2:声音响度的单位是分贝,人耳能听到的最弱声音的强度规定为零分贝。(板书)生3:声音的响度除了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之外,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人耳感觉的声音响度越大。
师:(用示波器把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零分贝的声音是人耳听觉的下限,零分贝的声音人耳是可以听到的。
师:(老师利用播放机或多媒体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你听到的音乐中,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 师: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这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音色,它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板书),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师:指导学生认识课本图2一30所示不同乐器的波形后,老师举例作进一步说明: 平时我们闭上眼睹,都能听得出是哪位熟悉的同学在说话,我们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作出判断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两个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调可以相同,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能区别出不同声音的原因。
(三)典型例题
例1如果把书卷成小筒,对着筒讲话,声音就可以传得远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为什么有的扬声器要装一个喇叭形的号筒?为什么医生常常用听诊器对病人作检查?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以声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距离越远,响度越小。用喇叭形的传声筒传声,可以使声音在传声筒所指的方向得到加强,也就能传得更远.声音如能沿着管子传播,就更加集中了,响度减小得慢。扬声器的喇叭、医生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
(四)教学小结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本节知识后,老师对重、难点作进一步强调,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之间的区别,掌握如何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方法。师:板书(或多媒体展示):乐音的三个特征
五、作业布置
请你说出下列实例中分别利用了声音的哪个特征。
1.轻轻敲击即可判断陶瓷制品的优劣.2.“闻其声而知其人气
3.男低音歌唱家高声歌唱,女高音歌唱家低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学生完成小练习并汇报,老师讲评: 1.轻轻敲击即可判断陶瓷制品的优劣是利用声音的音色。
2.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即可知其人。
3.男低音歌唱家高声歌唱时,声音的音调低,但响度大;女高音歌唱家低声伴唱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可以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设计,初步掌握了物理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完成简单的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结合上一节的知识,大部分同学对乐音的三个特征都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认识身边的声现象,能够通过不同的波形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达到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但依然有部分学习困难者混淆声音的三个特征,特别是对声音的高低和强弱的混淆,这就影响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运用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声现象时出现错误。这些情况要求老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找差补差”,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这一部分困难者尽快赶上去。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知识在音乐和建筑方面的应用;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少噪声的方法和途径。
过程与方法(3)通过观察、参观、调查或观看视频资料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了解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声音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让声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教学方法:阅读与讨论。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1.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当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特征后,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师:板书课题。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师:(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轻音乐)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师:音乐就是我们人类心灵的语言,正是音乐家运用不同的音调、响度,配上伴音、和声等组成不同的旋律,来唤醒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激励人的斗 志,淋漓尽致地把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师:请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参考课本中的图2-
34、图2一35和图2一36,想一想: i.北京天坛的三音石和回音壁用到了哪些声学原理? 2.现代建筑如音乐厅,是采取什么措施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和饱满? 3.双耳效应的作用有哪些? 生1:三音石和回音壁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生2:音乐厅通过采用不同的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和饱满;生3:人通过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向,当音箱在不同方位和距离播放音乐,能使人感觉到“立体声”效果。
师: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为什么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生: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20000 hz之间,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低于20 hz,所以人凭听觉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师:超声和次声各有哪些应用和开发的前景呢? 生:阅读课文“听不见的声音”后,回答问题。
生1:作为信息载体可用于水下定位、通讯、地下资源勘探、工业监测与控制、超声诊断等。
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对听觉和人的身心健康有祝害的声音都是噪声,生活中的噪声都有哪些来源?噪声和乐音都是声音,从振动的角度看,噪声和乐音有什么不同?噪声对我们有哪些危害? 生1: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建筑工地和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学校课间同学的嘈杂声,家用空调、电吹风、日光灯镇流器等都是噪声的来源.生2:从振动的角度看,乐音的振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噪声的振动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任何规律可撅。
生3: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当代四大污染之一。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分贝。超过70分贝的声音就会使人心烦惫乱、神经紧张、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损伤人的听觉、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工作。喷气式飞机和水泥搅拌机的噪声会使人头痛、呕吐。极强的噪声,可直接导致人和动物的死亡。
师:由于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因此必须进行噪声治理,现代城市已经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噪声、减少噪声呢?控制噪声的主要措施: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
师:下面请思考: 1.在市区禁止汽车鸣笛,使产生噪声的工厂、企业远离居民区。这是通过哪个方面减少噪声的危害? 2.在公路旁植树,营造防声墙,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利用绿化措施,使传来的噪声被吸收一部分而减弱。这是通过哪个方面减少噪声的危咨? 3.在嘈杂的环境中让有关人员戴上防噪声罩,采用声塞或用手、棉花等堵住耳孔。这是从哪个方面减少噪声的危害? 4.在你的身边,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控制、减弱噪声的实例? 生1:在市区禁止汽车鸣笛,使产生噪声的工厂、企业远离居民区。这是在声源处减少噪声的危害,是消声。
生2:在公路旁植树,营造防声墙,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利用绿化措施,使传来的噪声被吸收一部分而减弱.这是通过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危害。
第三篇:《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
2.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3.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4.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教具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工地施工现场的音频片断。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噪声
我们周围的声音千差万别,有的使人愉悦,有的令人厌烦。前者叫做乐音,后者叫做噪声。
同学们举出身边的乐音和噪声。探究点二 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对于身边的乐音,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强,有的弱,声音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频率就是20Hz。探究点三 用波形比较频率
1.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观察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2.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等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学生得出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
在弦长、弦的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 在弦长、弦的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3.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 3 膀每分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三、本节小结
四、板书设计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乐音与噪声 2.声音的高低——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Hz。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用波形比较频率
(1)会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2)弦乐器音调:弦越短、越细、越紧,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3)人和动物的听声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都不相同。
第四篇: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教学内容: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节通过研究声音的响度,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了解声音的品质——音色。利用波
来比较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振幅的关系再结合生活经验提现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同时给出响度的单位——分贝。上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声音的响度的大小:还介绍了声音的另一种特征音色,先以“活动2”让学生辩别不同乐器发出声音开清音色的概念,然后介绍决定音色的因素,最后用波形来区分音色。
学生分析:学生在2.2中了解认识了音调,但脑中的概念较为模糊,通过学习响度,再用响度和音调在波形上的对比有效地明确音调响度的概念,再通过认识音色,就能达到了解和区分声现象
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路什么是响度、音色在。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波形上的差异。过程与方法:
(4)经过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这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难点:响度与音调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分。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具准备: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回忆上节内容:什么是音调?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什么是频率?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是什么?
进入新课:P17故事引入声音除音调还有什么特征?声音不但有高低,还有强弱之分。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俗称音量或声量!也就是声音的大小。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我们知道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那么影响响度强弱又是和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引入活动一演示:
1鼓面上撒小纸屑,用轻重不同的力敲鼓观察纸跳动的幅度、听辨鼓面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实验结果:轻敲响度小纸跳动幅度小;重敲响度大纸跳动幅度大。
2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慢贴静止坚直的乒乓球观察被弹开的距离。
实验结果:轻敲,音叉声音小,球弹开距离小;重敲,音叉声音大,球弹开距离大。
总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物体振动幅度越小产生的响度就越小。
用波形比较振幅:课本P35页,图2-27。
教师:响度又称为音量或声量,它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计量声音的强弱。新学案P17零分贝:人耳能听见的最弱声音的强度。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看课本2-28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声音的分贝数!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有“分贝仪”。教师:实际中响度也就是音量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声音的强度就越小,响度越小。
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就越分散。新学案P18探究3:P19页第6题!
让学生演示闻声辨人:演示: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学生听音乐分辨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出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闭上眼睛都能分辨出是那位同学在讲话:即使是音调和响度相同也呆以区分声音。就是因为音色产不同!
看课本P37活动2总结影响音色的因素: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小结: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主要从音调,响度,音色三个方要特征来区分声音。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响度:声音的强弱;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声源振幅,振幅大,响度就大,除外还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还讲到音色:声音的品质。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决定的!板书设计:
1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
符号:dB
影响因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距离越大,听到响度越小:距离越小听到的响度越大 2用波形来比较振幅:
3音色:定义:声音的品质!
影响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作业:课本自我评价第2、4题!课后反思:
第五篇:《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参考教案2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过程与方法
(4)经历用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材说明
本节研究声音的响度,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了解声音的品质——音色,利用波形来比较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振幅和不同乐器的音色。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声音是有区别的,并且学习了音调这个特征,本节是上一节的延续,将继续探究声音在响度、音色上的差异,从而对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教材首先引出响度的概念,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响度,然后经过活动1的A、B两组探究实验,初步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接着给出振幅的定义,并通过单摆让学生对振幅有形象的认识,再通过观察波形认识振幅。然后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教材给出响度的单位——分贝,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声音的响度的大小。声音的另一种特征是音色,教材先以活动2让学生通过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弄清音色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决定音色的因素,最后从波形的角度来区分音色。
本节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响度与上节学习的音调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分。另外,用波形来区分声音,有一定的难度,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因此,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是本节的两个难点。3教学建议 声音的强弱——响度
为了让学生能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建议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或者轻轻敲击钢琴的1键,然后再重重的敲击钢琴的1键;也可以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最后提问: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让学生体会声音有强有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不同。
教师提出问题: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时,物体振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活动1进行探究。
“活动1”的目的是探究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教学时,提高两个探究实验的可视性是关键,实验A应选用较大些的鼓,以便学生能看到纸屑的跳动,实验B可视性不强,应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对于实验A,让学生观察后思考: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然后再做活动B,加强对结论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发声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也可以用扬声器进行实验:把收录机上的扬声器拆下来,外接到机身外(便于观察),扬声器上放置一个乒乓球,扬声器通电发声后,乒乓球就上下跳动,然后调教音量旋钮,观察乒乓球跳动幅度的变化。
如果没有条件,用文具盒和橡皮筋进行实验效果也很好,具体方法见本章“课程资源”之“1.文具盒弹出的乐音”。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如教材图2-27所示,用较小的力敲击甲音叉,其波形振幅较小,用较大的力敲击乙音叉,其波形振幅较大。让学生根据波形来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什么是响度。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若能用分贝计测量同学们的喊声,则既能增强学生对“分贝”的感性体验,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关于声音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在生活中的经验,得出结论:声音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并且距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让学生多举些例子,以加深理解。声音的品质——音色
为了让学生弄清音色的概念,可事先收集几段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位小品演员的声音),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听后加以判别。这表明,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这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声音的品质,即音色,又叫音品。
活动2 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
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并分辨合奏中有哪些乐器,使学生明白,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乐器为什么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呢?引导学生讨论或阅读教材,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生的方式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关于不同乐器的波形,除了用示波器显示外,还可以打开电脑的音乐播放器Media Player,单击右键,选择波形/波浪,播放笛子、二胡、钢琴演奏的音乐,即可清晰地显示出响度、音调、音色不同时波形的变化情况。
学了音色后,可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进行对比,简要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