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2:0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 新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特点,反复吟诵,体味近体诗的声韵美。

2.了解诗人们各自的独特风格、个性,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体味这些短诗的意境美。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分篇诠释:

(一)《山居秋暝》

这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大概作于他后半生隐居时期。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情景,可能是王维在辋川别墅时写的。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的基调。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点明地点、时间、气候,也点明山居秋暝的主题。

颔联仿佛使人见出皎洁的明月从松间露出了她圆润的脸庞,依稀听出清澈的泉水一泓泓地从石上潺潺流淌。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点染一群山村洗衣妇傍晚归家的喜悦心情,以“莲动”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场景。

中二联绘声绘色,不假雕绘,不加藻饰,大有“质而自然”、“淡中藏美”的韵味,为后世称道的名句。

尾联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意而用之,暗寓王维的隐逸之情,这个结句是全诗的中心思想。王维在四十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尾联中表现非常突出。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美,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观察透彻细微;第二,是他的艺术修养很高,把音乐、绘画、诗歌融为一体;第三,是他能达到主客观统一,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二)《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的。

起句叙述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破吴凯旋”的历史事件。第二句描述越国军队凯旋荣归,第三句则写王宫繁华欢乐景象,实则写越王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乐而忘忧,为下文张本。结句突然一转,写诗人眼前凄凉景象,与前三句描述景象成鲜明对比,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的对比中寄托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慨,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含嘲讽。

(三)《登高》

(七)《书愤》

是陆游诗歌的名篇之一。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诗人已62岁。这时国难日深,国事日非,诗人因坚持抗金被罢职,闲置家中。回首往事,不禁使诗人胸中愤懑,书愤即书写心中的愤慨。

(八)《归安春雨初霁》

写此诗时诗人已免官闲居山阴六年了。看到自己斑白的两鬓,回忆早年自栩为“塞上长城”的豪情壮志,联想到几次抗敌的辉煌战绩,不胜感慨。诗中既有对一味偏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又有对自己的雄略未得施展的悲叹。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1)潦倒新停浊酒杯 . A.(1)dǎo(2)cháo C.(1)dào(2)chá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无边落木萧萧下()..(2)艰难苦恨繁霜鬓().(3)三顾频烦天下计()..(4)两朝开济老臣心()..(5)一弦一柱思华年()..(6)出师一表真名世()..

3.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了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典故,杜甫在《蜀相》一诗中也用了诸葛亮的典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用典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以实现恢复中原之志;《蜀相》用典意在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同情。

B.《书愤》用典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以此自勉,表明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心志;《蜀相》用典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C.《书愤》用典表现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崇敬;《蜀相》用典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缅怀古人,表达敬意。

D.《书愤》用典赞颂诸葛亮旷世功勋,后人无与伦比;《蜀相》用典同样在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4.陆游于淳熙十三年春被召至都城临安授朝奉大夫,掌握严州军事,他在《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却故意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1)自(2)有 D.(1)显(2)有(4)尾联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理解这首诗,完成(1)-(4)题。

(1)首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句是说,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旧时月”是______________的见证,一个“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分析这首诗,完成(1)-(3)题。

(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光,都是为了烘托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_____________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这是一首咏史诗,诗境浑厚深远,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昔盛今衰、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语言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解释这首诗中语句。

(1)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中“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与上句的“______________”相应,又暗承首句的“______________”。

(3)五六句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咽”字、“冷”字用得极为传神,描写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景象。

(4)“薄暮空潭曲”中的“空”字,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

2.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然后填空。

(1)诗的第一句正面写“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____________了静谧清幽的气氛。

(3)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____________”的情趣。

(4)全诗采用了由__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入_______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67-

第二篇:新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合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合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9、《古诗两首》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10、《风筝》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体会小伙伴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11、《秋天的雨》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12听听,秋的声音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话题是“秋天的快乐”;我的发现,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的新的词语;习作: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日积月累:对对子、训练词语的搭配。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总体构想

本单元,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秋天的雨,是(有)”“秋天的雨把给了,”“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等等;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三组整体教学课时备课 学习目标:

1、会认20个生字,会写3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4、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前置学习提纲:

(一)一、导语质疑:

读了本单元导语,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标出生字词,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不认识或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字词典。

2、第二遍读课文,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求读得准确、流利。签字:

3、识记生字新词。(1)我会选:

促、忆、异、逢、佳、倍、遥、插()进、记()、()同、相()、()节、加()、()远、()花(2)比比组词:、依()并()精()抽()扬()婆()房()衣()拼()情()邮()杨()菠()坊()(3)我会填:

五()缤纷、舒()()服、()惊()色、()呼()唤、垂()丧()前置学习提纲

(二)一、初通文意:

1、第三边读课文,每读完一篇都要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四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段,把感受写在旁边。

二、品读重点,体会感情

1、通读古诗两首(1)《夜书所见》中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结合注释解词)。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的字是。“遥”字你体会到什么?“少一人”少的是谁?。(3)再古诗你体会到两位诗人是什么样的感情?

2、《风筝》

(1)朗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2)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3)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受?

(4)实践活动:说说自己放风筝的快乐。

3、《秋天的雨》

(1)读课文第2、3段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呢?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里是用了修辞手法,你是从这个字上看出来的。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的句式写一句话。

(3)默读第4段完成安课文内容填空“它告诉大家。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杨柳树叶,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你还知道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4、《听听,秋的声音》

(1)通读课文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四、质疑:将单元中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边读边记)

前置学习提纲

(三)准备秋天的诗文朗诵会 收集资料:

1、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

2、背诵秋天的诗文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读文识字

一、课前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提纲

(一)二、小组合作,学生字读课文

1、小组交流生字、词语。组员互相评价。

2、课件展示,多种方法检查巩固。

结合课文理解:萧萧、重阳节、茱萸、憧憬、凌空、大惊失色、倏地、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磨坊、清凉、留意、五彩缤纷、频频、舒舒服服

3、指导写字。萧、深、篱、歇、丧、柔、紫、紧

4、指定学生接读课文,同学评价。教师指导难读的句子。

【设计说明:完全相信学生、依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课时:初通文意

一、课前完成前置学习提纲

(二)二、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完成对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的理解。第三课时:欣赏秋天的美 课前交流积累的写秋天的词语

1、《古诗两首》背诵,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秋天的雨》

(1)交流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2)关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以外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就叫拟人。例如2、4段。

(3)怎么运用呢?可以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事物。也可以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续写第二段,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4)以读引说:请同学们试着说个句子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5)问题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本文的结构特点:前四段每段第一句为中心句,第五段概括全文。(6)背诵课文,3、《听听,秋的声音》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感受秋天的快乐

秋天不仅美丽,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风筝》

(1)课文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找出有关词句,体会体会。(2)心理描写: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的奔跑。”线断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心理的词语?依依不舍、愉快、忐忑不安、烦躁不安

(4)怎样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整体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事例,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具体。

(5)以读引写:根据课文续写一段话,我们找到了风筝,突出心理变化。(6)以读引说:你喜欢秋天里的活动有哪些?利用周末走近秋天,观察游戏。第五课时:秋天的美文大展示

每人准备一篇或一段写秋天的美文,朗读比赛 第六课时:描绘秋天

“写一幅选的或画的秋天的画”关于写作策略的几点看法: 策略

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3、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赏菊花、秋游等活动。讲之前要选那些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为习作提供生动的素材。

策略二:加强小练笔

本单元教材除了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习作外,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的读写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比如,学了《风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寻找“幸福鸟”,没有找到或者找到后的心情,写一段话;学了《秋天的雨》,可以引导想象秋天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写一段话;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因为是小练笔,所以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这样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当然,这样做会给老师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策略

三、吊足“胃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情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信任,首先应该建立在第一堂课上,并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博得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小时侯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向师性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疏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七课时:训练《语文课时练》 第八课时:测验

第三篇:高一语文2.5《秋兴八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3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

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王船山对此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船山遗书·唐诗评选》卷四)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象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

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就是明证。

第四篇: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做什么事最快乐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题目是一个问句,所以能引起人的思考,并使读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题目分析,有两个因素互为弥补与限制。一为“做什么事”,一为“最快乐”。人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用“最快乐”来限制恐怕就只有一件了,而“快乐”的感觉产生的原因也很多,但用“做什么事”作为前提,那么这个“快乐”也有了固定的指向,因此这个题目已明确显示出了文章的内容,即“做事”与“快乐”的结合。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快乐,学会关心别人。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的话。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老师看你们个个都做得这么精神,老师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词来形容(快乐)

2、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呢?

3、“你们看,这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出示课题。“让我们跟着小青蛙一起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圈出来的字读给同桌听。

三、流利地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小青蛙有什么疑惑?他都问了谁?对方怎么回答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为什么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觉得快乐呢?

四、扩展延伸

还有哪些动物在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板书: 做什么事最快乐

啄木鸟

捉虫子╲

小青蛙问

水 牛

耕地

快 乐

蜜 蜂

采蜜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做”“快”“乐”“丛”“为”“别”。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编旁“刂”。认识1个多音字“觉”(jue)。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认读课后新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让同学评价。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二、识字写字指导

1、指人领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帮助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4、游戏戏认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3、把喜欢的词写写。

四、读课文,再看看生字宝宝。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做什么事最快乐

最 啄 叔 给 耕 丛 妹 采 呀 其 就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荷叶姐姐》

教材分析:这篇小童话讲述了荷叶姐姐给别人遮雨自己却淋着的故事,赞扬了她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又是一篇优美的小散文,体现为语言的优美,画面的优美,情感的优美和精神的优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荷叶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荷叶姐姐舍已为人的品格

教具准备:图片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像,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小鱼、蜻蜓、青蛙在雨中的荷叶下快乐交谈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都有谁?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在根据自己的想像想一想,她们之间在说些什么?现在请同学和老师一起走入“快乐读书屋”。

二、初读感知,读书悟理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指读,把文后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

3、导朗读,读中抒情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荷叶姐姐给别人遮了雨,自己却在雨里淋着“引导学生读出心疼表情的语气。来体会荷叶舍已为人的品格。

第六自然段中“荷叶上的水珠闪着亮光,那是荷叶姐姐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引导学生读出高兴幸福的语气,体会荷叶姐姐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

三、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听到、看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助人为乐的事。

板书:

荷叶姐姐

小 鱼

荷叶姐姐为 ━

蜻 蜒

遮 雨

青 蛙

“快乐读书屋三”《小乌龟笑了》

教材分析: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小乌龟“而谓语是”笑了“,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用拟人的手法写的童话。那么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呢?这是题目给我们的悬念,这篇童话讲了发生在小乌龟身上的两件事。所以学习时要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过程中人物的表现。这样才能很好地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3、通过阅读、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小乌龟为什么笑了。

教具准备:图片、头饰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中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小乌龟为什么笑了?让我们一起走入“快乐读书屋”看看。

二、初读感知,自悟解题。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同学合作识字。

3、默读课文,说一说小羊、小公鸡和小猴为什么不理小乌龟了?

4、小组内交流,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小乌龟是怎条一个人?(全班汇报)

5、说说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1、同桌对话练习。

在全班分角色读。(学生体会叹号所表述的语气,例如:小乌龟难过说:“唉,我爬得太慢了!”引导学生用低且缓的声音读出小乌龟的自责。又如:小公鸡感谢地说:“谢谢!” “谢谢!”用急切、感动的语气来表现小公鸡的感受激之情。)2、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表演,大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小乌龟被人误解了,该怎么办?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别人误解你的事,你会怎么办?能说会写

板书:

小乌龟笑了

小公鸡

误解

小山羊

道歉

小猴

“能说会写”《看望生病的小伙伴》

教材分析:这个板块由两部分组成:提示语及故事插图。

教学内容:

1、提示故事的主要内容。

2、出问题要通过画面看懂图中人物在做什么,想像图中人物在想什么,说什么,特别要想像图中人物的对话。

3、指出本次口语交际的方法是角色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交际中,与人打交道态度要亲切,有礼貌,要说普通话。

2、让学生体验交际的过程,体会交际的必要性,并提高交际技能,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3、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学会辨析与欣赏。教学重点: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

教学难点:体验交际的过程,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渐入交际话题。

同学们,今天小熊生病了,小鹿、小猴和小兔带着礼物看望它。小狐狸因为有事不能去,委托小兔代他问候小熊,那么请你想一想,见到小熊大家会说些什么?小兔是怎么说的呢?小熊又是怎么答谢的呢?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与人打交道,这些也都是有学问的,你们想学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看望生病的小伙伴》为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二、图文创造情境,深入交际主题。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组讨论图中小熊、小兔、小猴、小羊都是怎么想的,说了什么?

三、指导表演 1、让学生先分小组进行练习,引导表演时注意加入对话。要借助手势表演,语气等再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个性和品质等特点。

2、选出几个在组里表演最好的同学重新组合,代表小组在全班表演。

3、互相评议,学会评议。学会欣赏与鼓励。

四、推荐作业: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

根据今天的练习写一篇日记。能说会写

“能说会写”《我们一起来洗澡》

教学内容:第一句话是说这四幅是一组漫画;第二句话有三层意思:

1、想这四幅图画了一件什么事;

2、一幅一幅地看,写出每幅图的意思。

3、读给同学听。

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面三部分组成:提示语和漫画。漫画《我们一起来洗澡》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作品。此漫画共有四幅图组成,第一幅图是一位叔叔用刷子给大象洗澡;第二幅图是叔叔给大象洗完澡后,又打来一桶水;第三幅图是大象看见叔叔很累,也帮叔叔洗澡,它用鼻子在叔叔的身上擦出许多泡泡;第四幅图是大象把桶里的水都吸进鼻子里,把叔叔身上的泡泡冲得干干净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挂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幅有趣的漫画,看看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二、逐图观察,展开像想

1、引导学生把这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说

(1)根据第一幅图中叔叔的动作及表情,加上时间和地点说一说整幅图意。

(2)仔细观察第二幅图,想像大象是怎么想的。

(3)仔细观察第三幅图中大象及叔叔的动作,想像他们会说些什么?

(4)认真观察第四幅图,体会人物的心情,想像他们的对话。

3、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图意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指导学生把语句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延伸 以后向你的父母讲一讲《我们一起来洗澡》这幅有趣的漫画。

语文七色光三

教材分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有四个栏目“练”“日积月累”“知识窗”“听故事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记住几个特殊的节日,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家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朗诵诗歌,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在这有趣的《语文七色光》中见面了,我们会在这里学到许多新知识,增长见识。

二、选字填空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多读例句,然后小组里讨论。

3、结合字义的生活实际,举例来熟练代词的使用方法。

三、日积月累

1、自由读小诗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体会诗中“我”美好的愿望。

3、鼓励学生课外多背同首这样的小诗,在班上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在“语文七色光”园地中开展活动,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知识窗

1、自由读,读时不认识的字看拼音,然后分小组说一说通过这个知识窗你了解了什么?

2、补充提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给自己的父母过过生日吗?今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分别是哪一天?你想在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或他们的生日的时候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3、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特另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了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胖胖的小手”

1、先让学生仔细听,听明白再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谈自己的想像。

2、选取出组里讲得最好的在全班把想像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

第五篇:语文: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师说》3教案 人教版

《师 说》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重点语句解析

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这句话按结构可以译作:〔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 象这样的句子,中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词“于”字作“比”讲,介绍比较对象的句子,可以举过去已学过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来加深印象,本课后面还有“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可以进一步巩固。

古汉语中放在句首的“夫”(读fú)字,本为指示代词,指紧接着提到的事情,作“那”、“那个”讲,不过指示性很轻,可以看作发语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命》)

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由“所“字结构来充当,两者的不同仅在“道“字和“师“字的一字之差。

“所”字是结构助词,它的作用是放在动词(或主谓结构中动词)的前面,表示这个动词(或主谓结构)是作定语,用来修饰那个中心词的。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共传”是定语,修饰中心词“宝”。如果中心词省略了,原来作定语的“所·动”结构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把它叫做“所”字结构。如“所当无不披靡。”(《冯婉贞》)“所当”指所抵挡之敌人。“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按结构可以译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师。相同的句法如“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第一句里,“其”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彼之”即“他(们)的”,或“名词+之”。“所亡”(“亡”同“无”)指代“所无之事”,即所不知道的东西。第二句里,“余”是“所得”的定语。“所得”即所得之理。

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师道之不传”是主语,谓语是“久”字,这个“久”字本是“传”的状语,“师道久不传矣”,今为突出“久”的意思,而将它移到谓语的位置上,借以加强“久”字的分量。句末语气助词“矣”字表示对上述现象的肯定,可以讲作“了”;句中语气助词“也”字放在主语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顿,以缓宕语气,可以讲作“啊”。前面说过,“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对比关系二重复句,第二层都是转折关系先分析分号前的这一部分(分号后的这一部分结构相同)。“古之圣人”是主语,“其出人也远矣”是谓语。这谓语本身也是个主谓结构,“其出人也”是主语,“远矣”是谓语。“其出人也”的本身又是个主谓结构,“其”(等于“彼之”)是主语,“出人也”是谓语。——这个句子,结构上包孕了三个主谓结构,一层套一层;三个主谓结构分别处在三个层次之中,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值得注意的。“其出人也远矣”的“其”指“古之圣人”。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古之圣人之出人也远矣”,而要采取现在的形式,把“古之圣人”提到句子头上,然后用“其”字复指一下呢?这是因为下一分句“犹且从师而问焉”也要以“古之圣人”为主语,采取现在的形式,让“古之圣人”一开始就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复“古之圣人”,又可以使得“古之圣人”地位突出,并跟“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其出人也远矣”,结构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可参看那一句的说明。这个分句原是从“古之圣人远出人矣”转换来的,为了强调“远”的语意,就把它从状语的位置挪到谓语上(谓语提供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其”字,把“古之圣人出人”改为“其出人也”(等于“彼之出人也”,是一个以“出人”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作主语)。经过这一番改造,句子表达的重点就分别突出来了。“出人”是“出于人”的省略,意思是“高出于众人”。成语有“出类拔萃”。下句的“下圣人”是“下于圣人”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耻学于师”,“耻”是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学于师”为宾语,意思是以学于师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可耻的事。读的时候,“学于师”最好连续:耻——学于师。这个句子的另一种分析法是:把“古之圣人”看作“其”的同位,即“其”复指“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和“其”同位作主语。

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单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个名词性词组。“所以”的作用,前面已经说明,“所”同介词“以”结合后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所以·动”结构,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处所,相关的对象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方法等。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这里,“所以·动”所修饰的中心词“原因”,原来是介词“以”的宾语。介词照例要带个宾语,这里“以”后没有出现宾语,就是因为这个宾语已经转为“所以·动”修饰的中心词了。有时中心词不直接出现,一般用“者”字来代;若连“者”字也省了,我们就得按意思加以补足才明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这里,根据“以”当“因”讲,应补出中心词“原因”。“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这里,根据“以”当“用”讲,补出中心词“办法”;“所以距子”,即用来抵挡你的办法。“愚人之所以为愚”结构相同。

“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副词,表示测度的语气,作“大概”讲。“其”字作为语气副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完全由句子而定。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表测度,可以讲作“大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其”表命令,比较委婉,可以译“可”、“应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表示反问,相当于现在的“可”、“又”。)“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示反诘,可作“难道”讲。)

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这一句,问题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课本注释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的课本注释为“君子”,似乎都可以。课本干脆只注“君子不齿”和一个“乃”字,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认为“其”作“君子+之”讲为妥,理由是:

(一)作者无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场说话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认为“可怪”,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针对“君子”说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那么,解释这一句时“乃”字之前仍须补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确,这岂不是故意多绕弯路!关于作者立场的表现,下边引一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设规矩,陈绳墨,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说“君子不如工人”不说“工人胜于君子”,这是因为荀子也自命为“君子”呀!

(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虽在语法上是主语,在逻辑上是“君子不齿”的宾语。“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从逻辑思路上看较顺,从句法上看离所代者则较近。

最后说说“巫”和“医”之间要不要用顿号的问题。在唐代,“巫”和“医”应该已有区别,但民间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难说了。韩愈当然是个熟读《论语》的人,“巫医”两字,会不会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医”呢?(“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我们认为很可能。要知道,那个“巫医”是个双音词,实际上指的是医生。再从“乐师”“百工”来看,“巫医”也以不作两个词看为宜。(“百工”是一种总名称,《考工记,总叙》:“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为一个名词,犹如“百姓”“百戏”。)

八、术业有专攻

解析:什么是“术”和“业”?作者认为这两者是区别于“道”的,所以一则说“先后”,另一则说“专攻”。“术”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帝王之术,指统治国家之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吾问养树,得养人之术。”(养人之术,指治民之法)韩愈是看不起“术”的。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认为孟轲等人是“以道鸣也”,而孙子、张仪、苏秦等人是“以其术鸣”。因此,“术”在本文应理解为技术、专业才能。“业”是学业,主要指书本知识的学问,也就是“受(授)业”的“业”。本文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说明“书”(书本知识)和“句读”知识正属于“业”的范围。当然,“业”的具体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作者在《进学解》中借一个太学生之口说出的“文艺之文”“百家之编”之类的东西。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观点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反馈练习

一、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2)师者。

(3)是故无贵无贱,。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下载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真情旋律

    第三单元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

    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泉 城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 刘莉 修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1 语文天地教材分析:阅读短文“千里送鹅毛”谈谈你对什么是好礼的理解。教学目标:读懂课文,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道理。结合课文,谈谈对“什......

    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鄂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鄂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xiexiebang.com 课 题 7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2、朗读......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晨光 学习目标 1、学会“了、风、云、雨、水、太”6个字,会认“晨、醒、变、成、蓝、洗”6个字。 2、认识新笔划撇折、横折弯钩。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使学......

    第三单元教学案

    第三单元解读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

    人教语文四下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三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yòuɡuīshātānzhēncháqìchuǎnxūxūcháoxiàozhuóshíqǐtúruòwúqíshìchǔnshìfǎnhuízǔlánjiànsǐbújiù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