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范例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范例
温永宽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书第三章第3节,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以及蜡烛、木炭、硫、磷等物质的燃烧,本课将承接上文,同时为高中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即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完成本节教与学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②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接触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实验,熟知了氧气的性质;同时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本课题又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实例较丰富,认知上比较轻松;面对将要探究的内容情绪、心理都比较好奇、兴奋。
三、教学构想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八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四个方面——教学实践。
四、教学实践:
环节1 :通过播放视频悉尼奥运会火炬水下传递,实现水火相容的壮举。引出课题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再经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由此先得出燃烧的概念。
此环节 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
这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来完成探究,实验分别是:
(1)用酒精灯分别去点燃火柴和小石块,通过此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
(2)酒精灯加热的铁皮上,不同位置的火柴头不同时间燃烧,通过此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在这里,由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知道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物质才可以燃烧,也就是“火三角”,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
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几支燃着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如沙子、水、剪刀、湿布、镊子等,让学生参与现场灭火。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破坏了“火三角”中哪个因素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设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5 :实践应用,火场逃生
环节6:通过做练习加强巩固所学知识。环节7:课堂小结
环节8:布置作业;布置课后调查,为下一节做准备。课后调查内容:
调查我校哪些地方放有灭火器?哪些地方应放灭火器? 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 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燃烧条件
1.有可燃物燃
2.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3.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
二、灭火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三者有一即可)
六、教学反思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天职就是带领学生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而化学知识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生活,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时刻牢记知识、社会、生活相联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改变学生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另外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一些沙土,几块抹布,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靠拢,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录像、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接受防火安全教育,学会逃生和自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只有了解化学,才能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消防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与难点】
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探究 ;
2、燃烧的条件的自主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灭火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器材】
(教师)棉质手帕、酒精、水、火柴、酒精灯、烧杯、蜡烛、镊子、坩锅钳、细铜线圈;
(学生)短蜡烛3根、烧杯(100ml、250ml)各
一、水槽、水、火柴、镊子、小剪刀、沙土、抹布、小石块、小木条、纸条。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影像)(1)森林大火火灾场面,(2)温馨的生日蜡烛的点点烛光。(3)1994年新疆的克拉马依市友谊馆大火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
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 【提 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讲解】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和平和科技的进步。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也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说这句话时擦燃一根火柴,话说完将火柴随手丢弃(在桌面上放一玻璃,玻璃上堆几张纸,造成失火)
【过渡】幸好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有责任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火有关的内容。
【板书】3.3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同桌之间相互提问预习结果。
(幻灯片展示)火是燃烧的结果,是不是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呢?
【学生小组做探究实验】
给学生提供小木条、纸条、水、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等用品,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的“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该实验你们得出什么信息呢?(每小组出一名同学分析)
教师总结:物质要燃烧必需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Flash展示物质着火点的比较】
强调: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Flash展示物质燃烧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回想一下我们接触到的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过渡】火是燃烧而产生的,火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但是使用不当,会给我们带来灾难,那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由那些呢?
【探究】
学生小组实验:
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水、火柴、沙土、抹布、剪刀、烧杯等。小组合作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教师讲解:要让燃烧停止,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
【Flash课件演示】
火灾逃生演示动画
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
【板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大庆市景园中学
刘秀丽
第三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录像、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接受防火安全教育,学会逃生和自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只有了解化学,才能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消防意识和法制观念。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重点与难点】
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探究 ;
2、燃烧的条件的自主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灭火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器材】
(教师)棉质手帕、酒精、水、火柴、酒精灯、烧杯、蜡烛、镊子、坩锅钳、细铜线圈;
(学生)短蜡烛3根、烧杯(100ml、250ml)各
一、水槽、水、火柴、镊子、小剪刀、沙土、抹布、小石块、小木条、纸条。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影像)⑴ “神七”飞船的发射升空;⑵森林大火火灾场面,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火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⑶温馨的生日蜡烛的点点烛光。⑷1994年新疆的克拉马依市友谊馆大火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 【提 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讲解】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和平和科技的进步。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也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说这句话时擦燃一根火柴,话说完将火柴随手丢弃(在桌面上放一玻璃,玻璃上堆几张纸,造成失火)
【过渡】幸好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有责任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火有关的内容。
【板书】3.3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同桌之间相互提问预习结果。
(幻灯片展示)火是燃烧的结果,是不是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呢?
【学生小组做探究实验】
给学生提供小木条、纸条、水、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等用品,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的“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该实验你们得出什么信息呢?(每小组出一名同学分析)
教师总结:物质要燃烧必需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Flash展示物质着火点的比较】
强调: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Flash展示物质燃烧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回想一下我们接触到的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过渡】火是燃烧而产生的,火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但是使用不当,会给我们带来灾难,那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由那些呢?
【探究】
学生小组实验:
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水、火柴、沙土、抹布、剪刀、烧杯等。小组合作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教师讲解:要让燃烧停止,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
【课件演示】
“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
【板书设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四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反思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反思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
第五篇:《燃烧与灭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燃烧,了解燃烧条件;了解灭火原理,看懂与燃烧有关的图标,知道并能说出一
些灭火方法和原理
2、德育目标 渗透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3、技能目标 在积极探索的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4、情感目标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及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创新意识。在归纳对比的过程中渗透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燃烧,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
2、难点如何通过探究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三、难点突破重点突出
突破难点的措施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和与灭火原理的推理,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外因;在通过灭火方法的提出与灭火原理的对照进一步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突出重点的方法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实验后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和适时点拨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法 感受知识——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 互动交流——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情感交流(评价和感受)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感受燃烧
1、看图片,了解燃烧的发展与应用
2、作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归纳燃烧的含义
3、引导思考,提出燃烧的条件
(二)科学探究,实验互动
1、据燃烧条件,设计实验: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的比较;温度对燃烧和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2、互动交流 比较 归纳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3、课件演示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具备。(演示 碳燃烧可燃物燃烧条件)
4、演示 有益燃烧和有害燃烧,并依据燃烧条件进一步提出灭火原理。设计并验证灭火方法(用灭火原理或燃烧条件解释,同时,演示一些灭火方法)
(三)创新应用
1做实验时,酒精灯翻倒,酒精在1、应用 发生下类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
2办公室吸烟,引起纸屑燃烧。○3线路老化短路引起火灾。桌面上燃烧起来。○
2、阅读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3、创新应用依据现有环境和条件,设计灭火方法或自救方法
(四)评价与激励
(五)巩固与练习
八、板书设计有益燃烧(承启下节 燃料和热量)
燃烧条件 燃烧
有害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