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情绪评课稿

时间:2019-05-15 02: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画情绪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画情绪评课稿》。

第一篇:画情绪评课稿

《画情绪》评课稿

幸福路小学 张小蕾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代表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绑架了。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 1 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习

第二篇:画家乡评课稿

画家乡评课稿

(一)谢**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牢牢抓住“对家乡的爱”这条主线展开,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学习活动组织有序,适时使用课件,时间分配合理,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中的亮点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谢老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课件,把课文精美的插图、学生喜欢的游戏等内容穿插其中,极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同时,老师注意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盖小奖章等方式,这些都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是教与学的方式的恰当使用。这篇课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2至6自然段段式特点相同。基于这一点,谢老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详细讲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内容,及时总结学法后,组织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选学3至6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这样既做到了精讲课文,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全员参与,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谢老师设计的朗读形式很多,范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等,尤其重视朗读指导。在每一次的朗读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渐增加,对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在不断加深。

最后是语言训练把握准确设置巧妙。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正道。这节课,谢老师设计了以下几处语言训练:一处是学习一艘艘这样数量词的叠表示数量多,学习把又…又…的句子转换成那么…那么…的句式,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新的构词方式、新的句式,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一处是比较上下两句话,那句话更美?通过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使学生明白说话写话时适当地加一些词,可以让内容更加具体。第三处是安排在学完课文后的小练笔,学生联系实际,仿照课文写法夸一夸自己的家乡。这个内容的安排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在老师的点拨下,阅读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这几处语言训练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目的不同,难度不同。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次次地进行说话训练,这样读与说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画家乡评课稿

(二)听了名老师的课,第一感觉就是实在。

《画家乡》这篇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学时,名老师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把学习课文变为到小画家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欣赏,激发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学生有了这样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更好地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积累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方法,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激发兴趣,让孩子乐学,把单调乏味的生字变成动听的音符,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趣。在教学中,名老师采取了随文识字,把认识生字放在学文中。今天名老师的这堂随文识字是让孩子记住生字后,再次把生字放回到文中,去体会去感受,并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朗读表现出来,随文识字做到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而在教学中,名老师也没有忽视写字教学,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好“ ”生字,让他们掌握写法,并注意书写的姿势,评价书写,这样处理,使识字教学与写字教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教得比较扎实。

三、结合文本进行句式训练

在欣赏课文描写的美景时,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语句。课文中的“那么 ……那么 …… ”这个句式,是打好语文基本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素材。在教学中名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跟随涛涛去他的家乡走一走,在学生欣赏美景读懂句子以后进行说话训练,老师先让学生看画面进行说话训练,然后再联系生活进行说话,这样即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积累语言。

画家乡评课稿

(三)郑素芬

今天,听了林美娥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 《画家乡》,获益匪浅。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林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以下三方面值得肯定。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同桌互读,读对了打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来检查订正。然后,教师用生字卡片以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巩固了生字。

二、林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林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三篇:玲玲的画评课稿

听了周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感觉这节课讲的很实,对字,词的训练很到位.虽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小文章,但能看出老师非常认真的钻研教材,能挖掘出很多的训练点.识字方法多样,根据不同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并能遵循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周老师的课,干脆利落,教学过程清新自然.“寓识于读,寓解于读,观察临写”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借助汉语拼音这个“拐棍”及朗读掌握了生字,理解了字(词)义,还通过老师的提醒,示范,指导强化了写字训练,可以说是立体识字.在写字过程中,我认为“肯,脑,筋”的对比观察,分析字形可以处理得更细致些.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另外有些环节的处理缺少细致和斟酌,如“一幅”这个量词,可以应通过填“一幅()”达到让学生会用的目的;“叭”一下声音可以实物演示一下,很容易能够制造出来,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端详”的理解只是让学生拿起书,而并不能体现什么是“端详”;“催”这个字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着急的心情;关于带有月字旁的字,辨别做旁和做底的不同之处可以在出示相同类型的字的比较观察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真正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关于“端详”处理建议,用评价语促进学生的理解.“端详”可以出示玲玲的画让学生“端详”,你发现了什么 进而表扬观察仔细的孩子,评价:你看得真仔细,这就是“端详”.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也非常到位。从“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地一下掉到了纸上,玲玲哇地哭了起来”伤心难过,到“第二天,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的高兴。张老师通过指名个别读,进行准确的评价后,再让学生模仿读的好的同学,还不失时机地进行范读,本堂课的朗读指导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生字词环节抓住音形义进行教学。首先读课文下方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的,读准字音;接着边读边想记这些字的方法,由于本课生字少字形又不复杂,吴主任没有逐个字让学生识记,避免了毫无难度的单调的记字过程,而是直接让学生以组词的方式来巩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比较扎实;然后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在读完词之后,重点教写“糟”这个字;之后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词的意思,并由其他学生帮着解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由词语“催促”很自然的回归到课文当中,设计巧妙。在教学词语时,重点抓住“端详”“催促”这两个词语,第一个词回到文中找句子朗读来理解,第二个词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方法灵活多样。原来生字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到了二年级生字教学与一年级有些不同,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类识字,记难记的字,由字扩词,结合每篇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问题的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有“家人催促过你做什么事?”“你猜猜玲玲会想什么呢?”“如果你是爸爸,此时看到玲玲满意地笑了,你会说什么?”“你就是玲玲得了奖,你这幅图是怎么画成的呀?”“听了玲玲的介绍,你要怎么夸夸她?”……这些问题有的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的让学生角色扮演,使其融入课文中的角色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学生乐于表达。评课的课题是《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李朝香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我听了李老师这节课,令我耳目一新,这节课有以下五个亮点:

1、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李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教态端庄大方。语言符合儿童的特点,她还跟孩子们亲切交谈,使学生倍感亲切,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课堂处处充满乐趣,孩子们在读中学、在说中学、在乐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2、读书美中务实。读中体会、读中积累是我们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李老师牢牢把握着以读为原则,让学生在读中学文、读中悟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放手让学生读,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文中自然段的不同语气,在读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并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

3、过渡语简洁适用。李老师的引导语言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心里,又适合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李老师以设计巧妙、简洁、具体的板书给学生有条理的启迪。

4、教学设计新颍。解放学生,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设法让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例如:李老师打破常规,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玲玲说的话“我的画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先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该用什么语气读。又从这句话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文中找、画、读,找出答案讨论汇报。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这里,“疑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了引领学生积极探究的主要方式。真正把学生引入了解惑的探索中去。这也是使一堂课烁烁生辉的一大亮点。

5、教法学法扎实有效。学生是学习发展的唯一。李老师采纳了自主、探究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发现、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在课前及课中,郑老师就利用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威尼斯,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

第一课时的教学以“读”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进行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

1、生字教学

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师通过创设情境——小花狗拦路、小花狗爬楼梯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准了字音,认清了字形。

2、句的教学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中难读的长句、段进行有效的指导,老师采用画停顿、范读、带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句子,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3、篇的教学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宋老师能够以填空的形式,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

1、本课时读的分量重,但读的方式过于单一。学习默读也是本学段的训练要求,在教学中应有所体现,也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美读”不应只体现于读课文,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生在读词时扯着嗓子喊,生读的累,听者也不舒心。

3、对于会认的字应该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进行“爬楼梯”认字时,能否以词语的形式出现。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最大的亮点在于“拓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在了纸上,把画弄脏了”。让生找象声词——说象声词,读含有象声词的句子——说句子,层层递进,让生学会了运用象声词,把句子写得更生动。

2、对于文中的重点句“好多事情并不„„变成好事”师先提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生帮忙想办法,生思维活跃,接着让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看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个人觉得在学习象声词这一环节时,能否用比较句子的形式出现,如:①水彩笔一下掉在了纸上,把画弄脏了。②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在了纸上,把画弄脏了。

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象声词的运用能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

第四篇:《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听了于青圆和廉晓两位老师在龙山小学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让我们获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六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听了两位老师的执教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

从两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来说,比较合理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情和年段特点,较充分地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能力训练。

在整节课中,两位老师采用了自由读文、同桌读、指读、默读、师生共读等方法。因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且从课堂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感非常好。尤其是廉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戴嵩画画一段,感悟了解戴嵩画技高超时,力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明白戴嵩画画既快又好,从而发自内心地读好商人、教书先生称赞的话。

二、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低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所以对于关键词句,教给学生要学会咬文嚼字,从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力求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的前提下,再让学生用上“一„„就„„”说话,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注重语言积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本课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第2、3、4自然段的教学时,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了“夸赞”、“称赞”、“赞扬”一组同义词;在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短句反复”的语言形式,说一说还有哪些人夸奖戴嵩的《斗牛图》,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牧童和画家产生对话。如,“你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他?”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国画,用图中的不同画法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我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儿童。这些问题的巧妙设计,是在为实现目标的同时步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渗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还特意安排 “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两个句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达到读说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两位老师激情优美的语言,雍容大方的态度,及时点拨的教学艺术,形象巧妙的课件设计以及工整美观的板书,都是十分令人佩服的。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还存在着某些教学设计上美中不足的地方共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认为于老师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课下搞一些实践活动。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

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第二、我们认为廉老师最后的写字教学环节可以与文本教学联系在一起会更好。如:在这位商人称赞戴嵩作品的时候可以相机引出“商”,引导学生理解并加以练写。

第三、于老师的板书设计完善一些会更好,在于老师的板书设计中只是把两个人物特点简单罗列,而没有系统体现出两个人物所共有的可贵品质。

总的来说,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两位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学习新课标提供了一个形象具体的实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李沟小学)

第五篇:画杨桃评课稿

评《画杨桃》一课

——紧扣课标,大胆取舍

听完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看,所看到的金花的优点就不一样,不要想当然,把金花看走了样。

《画杨桃》这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三篇课文,应该说,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懂得了这个道理。纵观金花的这节课,能够紧紧地围绕单元的主题,紧扣新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的相关要求展开教学,教学环节相扣紧密,知识与能力点铺设有致,安排得当,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思相得益彰,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金花的本节课有许多亮点值得我学习。一,详备教案,深究教材。

备一个详细的教案,尽量预设得更多,这一点,我觉得对一个新教师来说,还是特别重要的。新教师毕竟经验不多,对课堂无法做到像老教师那样调控自如,预设得详细了,课堂上走的弯路相对要少。同时,对于教材,从金花这堂课看得出,金花是花了很多时间去探究的,也很到位,重难点突出。说实话,我在上这堂课时,由于最近准备那基本功的事,对于教材就没有金花探究得这么深这么细,所以课堂上就没有金花弄得这么充实。听完课后,我再仔细翻看了教参及其它资料,发现在课堂上,我很多东西根本没想到,所以学生在我这节课上所学到的就太有限了。

二、指导学法,教得容易,学得轻松。

课上,金花一开课不久就复习了读懂课文的常用方法:抓住关键字词句、标点符号,理清段与段、句与句的联系;中心句,表达方式等(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个人想法,我觉得文章的表达方式好像不是(反问、疑问、比喻、拟人等,而应该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还请各位一起商榷),而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金花就真正让学生按照这个要求来学习,如,抓住关键词句“父亲与老师的话”,标点符号省略号等。一管窥全豹,可以推测出,平时的课堂,金花一定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长此以往,积累下来,学生读完小学,基本上就能自主展开学习了,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估计就是这么个意思。

三、重视朗读,有指导,有提高。

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到课堂的实践行为,金花都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指导,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具体到这堂课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多的,有一定的力度。如指导朗读“父亲的严格,老师开始的严肃及后来的和颜悦色等”,通过朗读与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这符合新课标中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总之,金花这堂课优点非常之多。当然,课总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才是有价值的课,才有进一步探究价值的课。具体来说,我对这课有以下两个建议:

一、大胆设计,因课而异,取舍得当。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金花这节课上得中规中矩,创新不够。这篇课文,及这组课文,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来龙去脉交待得十分清楚。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领悟道理,就得先读懂故事,道理怎么来的?是通过演绎故事来的,没有故事,自然没有道理,就算有,也是空中楼阁。所以,我觉得先要学故事,读懂故事,才自然而然引出道理。课上,金花先

把课文的两个揭示道理句子提出来学习,而且是重笔墨来学,花了将近二十分钟。这样,学生可能能将这道理记下来,但是是机械的记忆,没有理解。而这道理正是本课的重点所在。这样,重点就突破得不是很好了。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来设计,先从课题让学生质疑出几个问题,如,谁在画杨桃,怎样画,画得怎样等,然后从这几个问题入手,先将故事学一学,在学故事时,放学让学生自读自悟,因为简单。重点指导两点,一是学生和老师语气神态的变化及原因探究;指导好省略号的朗读。故事学完了,自然引出道理,在学道理时,让学生将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再多角度地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做好引导,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与提炼。

由故事引出道理,再重点学道理,再拓展道理,我觉得这样效果更好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该会更浓一些。

二、把握学科特点,重视朗读指导,突出语文味儿

语文姓语,不姓品,也不姓科。所以,语文课尽量要突出语文味儿。在这一点上,金花还是很有意识的。课堂上读得多,品词品句多。不过,这课的个别环节似乎与“语文”二字关联不大,比如,通过辨认图片的小游戏来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文中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个环节大概花了5分钟,如果仅仅是为达成“进一步明白”这个目标,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这个环节有点像科学课了。要是我,我可能会省掉这个环节或简化,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相关的事例即可,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进行说话表达的训练。重点就只要抓住课文中的“杨桃”来进行“角度”的阐述。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尽量做得不着痕迹,不要经常直白地使用“这里用什么语气读”,这样感觉是为了读出某种语气而去朗读。我们可以先请学生读,再请其它同学评价,觉得哪个地方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样的感觉,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设置出一些情境,把学生置于情境中,这样指导可能更给力。同时,适当的时候,老师的范读也是必要的。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这节课的两个建议,如果追寻到细节,我还有两点想与金花及各位同仁分享一下:一是,我非常赞成上次王主任在评课的时候说到的关于提问的这一点,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尽量不要太碎,能够让学生说一段话的,就不要设计一个只能让他说半段话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完整地表达一个句子时,就不要只让他有说句话的机会。课堂上尽量少问诸如“老师告诉我们怎么样?态度怎么样?”等,可以改为“老师告诉我们什么呢?说一说老师的态度。”学生能够说的,我们就尽量不要帮他说。二是,拓展设计中的两个作业,一是查资料了解作者。我在网上查了下,岑桑应该是顺德作家,其它好像特别的地方不是很多。我不知道金花在设计这个练习的时候目的是什么?能不能改成课后的摘录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体会。二是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个人觉得这个命题有点太模糊,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笔。体会?体会什么?能不能具体一点呢,如,可不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道理,再让学生写一写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或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结果会有所不同?

以上是我个人对金花这堂课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篇二:《画杨桃》评课稿 《画杨桃》评课稿

作者:李晖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788 《画杨桃》评课稿

作者:李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画杨桃》这篇教学设计中, 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那我分四步来说说这节课。第一步, 直奔课题,了解大意 揭示课题,没有过多花俏引题,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争取大量时间留给孩子们多读多思多讲。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我估计学生讲述课文大意会很详细,讲不好。我引导他们,“读完课文,如此详细地讲清课文不简单。简要地说也是种本领,你能说好它吗?”当然也可以用填空方法如“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同学们,老师

。”来帮助他们讲清大意。

第二步,学课文,析对话

学习课文时,紧抓以杨桃为主线,分析三种人物。“我”画杨桃的态度,同学们看我的图片和看杨桃的态度以及老师整堂课的态度,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

第一环节,理解一二两段

这段教学比较简单。抓住“我”画杨桃的态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引出我在父亲的教育下,才如此做的。

第二环节,分析对话

正象父亲说,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当作者交上作品,好多学生除了笑还说了什么?

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这些话是没交代谁说的。让学生先搞清谁说的?其实,我们也能猜到四年级的学生能够知道这是文中学生说的。因为四年级已有理解上下文意思的能力了。为了很好抓住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设计让学生在对话后面注明角色。再自由读读,想象当时人物动作、神态等,用笔也在文中写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体会到的也不同。比如第一句,有的会写“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说”,有的学生会写“有个学生扬起眉毛,惊奇地问”等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朗读这些对话来他们也有声有色的。以上这些安排,我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让学生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接下来的人物对话,放

手让他们自己写写,读读,授之以渔,突破重点,挖掘文本资源,抓住课文中对话特点。只有充分让学生写一写提示语,充分自由地练读,再多种形式朗读师生对话内容,如个别读、示范读、小组读、师生对读等,才能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掌握文中对话特点。

第三步,分析老师

那“我”从被误会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会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谁的教育?老师怎么做?划出有关句子。在这教学中,我让他们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的形式,感受老师的态度变化,初步体会老师的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第四步,拓展延伸,深化意义

同学们理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同时是为切实突破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今天半路上看到老汉耍猴,忍不住就去看了。结果忘了时间,上学迟到,作为你,你会如何跟老师说的例子。让学生实事求是地说。让学生联系生活,在述说时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的道理。[《画杨桃》评课稿] 2009-09-16 14:31:03 在这节课上金芝老师带领学生重点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两次对话,体会老师和父亲的话,从而让学生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说课文的大概内容,要求过高,可以采用关键词语填空的方式,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所填的几个关键词也为学生下面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我画杨桃”这一段时,老师提了好几个问题,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写我画杨桃的?你觉得作者在画杨桃时态度是怎么样的?是受到了谁的影响?他觉得自己画的话怎么样?同学们又觉得怎么样?

一个个的问题太多太碎了,而且可能老师自己对教案也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过渡语的处理上语言不是那么精练,简洁,有点绕来绕去,不是很明白,这样让教学环节也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比较师生两次对话过程中,设计得很好,但是在教学时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篇课文的点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想面面俱到,但最后反而适得其反。以前在听很多优秀教师的课时,在他们的课堂上有一条很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和设计都以此展开,逐步深入。长长的一篇文章往往并不是每一段都学,有些段落读一遍就算数了,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或者是段落,从点到面,再从面带到点。听了他们的课,突然让人觉得:原来可以这样学!

最后很羡慕金芝老师的粉笔字,很漂亮,学习了 篇三:画杨桃评课稿

《画杨桃》评课稿反思

在我们学校与八小教学经验学习,我聆听了曾晟老师执教的《画杨桃》这篇课文,让我这个同氏家族的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我们稍不小心,很容易将之异化为品德课。曾老师凭借自己超强的言语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读能力,以全新的视角提炼阅读主话题:理解“实事求是”。老师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对“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和“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但作为特殊的读者,我们不能只负责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动,还要为学生搭好梯子,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对话,无法真正拥有生命的灵性和动感。

一、精心把握细节:

细细品读曾老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细微处着手,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标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实事求是”。如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作画态度时,老师紧紧地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一句子展开,如“自己读读这句话,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谈谈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 “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语重心长地)说:——”;再如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过程时,老师紧紧扣住句中的标点符号,通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让学生体会同学的心理变化,从而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从曾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对细节的精心把握,通过层层设计,诱其深入感悟。细节不仅仅只决定精彩,细节更决定成功!

二、匠心设计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知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观照曾老师的这堂课,感觉整体设计精致有余,大气不足。课堂上老师走得很急,留给学生的思维、学习空间过于狭窄,对于文本中如何实现言和理的统一有待深入思考。对于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由于学生的阅历、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过早地把深奥的道理做强行灌输,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她们在对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获得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画杨桃》一课故事性很强,而且学生的态度变化尤为明显,在整体构架上,是否可以围绕“笑”展开,通过指导讲故事,以达到悟理的目的。

总之,非常感谢曾老师为我们献上这样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课堂上生命的节奏和快感,努力寻找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的金钥匙篇四:画杨桃说课稿 11 《画杨桃》说课稿

魏传兵

一、说教材: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文学习。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生字,整体感知,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第二课时,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研读“老师”的言行举动,继续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回顾全文,深化“实事求是”的内涵。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课时安排,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1、认读本课6个生字。

2、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3、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4、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说教学设计】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

3、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

4、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一、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

第一步,出示杨桃图片,简单介绍,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 审视 轮流 和颜悦色 教诲 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二、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老老实实”,形成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三、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

这一环节,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引导学生自由读1-2段:结合句子说说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我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第一处:父亲的话。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接着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第二处: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这一环节,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教师与同学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

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第三第四环节的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同时借助多种朗读手段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爸爸: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

【说效果】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篇五:画杨桃的说课稿

《画杨桃》说课稿

北宿矿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aaa。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画杨桃》。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画杨桃》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说目标】

为领会编者意图,达到应有效果,根据课标的三个维度、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及本课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2.能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角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3.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涵的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

三、【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情景教学法、信息收集法为辅,优化结合,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本节课我将重点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和“朗读感悟法”。

四、【说学法】

1、主动学习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五、【说教学过程】:

为落实教学目标和体现教学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3、精读课文,积淀语感。

4、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一)、导入部分

主要是简单介绍杨桃,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杨桃的图片。然后出示课文标题“画杨桃”,并且让学生就标题展开联想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杨桃画得怎样?”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炼。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带着教师提炼的问题默读课文一遍,并圈出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让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问题,选派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答案,然后教师对问题进行点拨与总结,接着出示生字词“ 叮嘱、审视、轮流、和颜悦色、教诲、一生受用”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

(三)、精读课文,积淀语感 讨论问题,全班交流、反馈:(层层递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理解“教诲、叮嘱、审视、半晌、和颜悦色、一生受用”等词的含义,并回归原文进行深入理解。

2、父亲叮嘱我什么,老师讲的话具体指什么?

3、画杨桃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我要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4、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

1、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就必须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落实在个体感悟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在朗读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感情,把感情送进文本。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大概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总结全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待学生交流完后,在适时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在诵读中感受父亲的话,激起学生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心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精简,重点突出。

11、画杨桃

爸爸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总之,以上设计我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设计总体上体现“实”字,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体现“精”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真”字,将扎实的语言训练和“个体价值的体现”结合起来。

下载画情绪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画情绪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画青花纹饰评课稿[大全]

    评课稿 这节由武老师执教的《画青花》一课是江西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的“设计•运用”课 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

    玲玲的画评课稿设计

    《玲玲的画》评课稿设计 涌泉完小 熊学玲 今天听了代亚妮老师的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

    《戴嵩画牛》评课稿

    杨敏老师《戴嵩画牛》评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杨敏老师执教的《戴嵩画牛》一课,收获颇多。《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

    画汽车评课

    《画汽车》评课 11月8日,何老师上了一堂一年级的美术课《画汽车》。听了何老师的课后,我感受颇深。何老师执教的《画汽车》一课是一节以绘画为主的造型课,这节课的活动内容是......

    评课《画杨桃》》

    评《画杨桃》一课 ——紧扣课标,大胆取舍 听完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看,所看到的金花的优点就不一样,不要想当然,把金花看走了样。 《画杨桃》这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

    评课稿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评课稿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

    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讲课人:郭学飞 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