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简答论述答案
第一章
1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从知识体系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个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提炼的、依据某一特殊人群(学生)的特殊需要(即数学教育的目标)和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程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类专门的人(数学家)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类专门的人(学生)在某些专门的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个模仿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特征看,作为科学的数学,其对象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其对象则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从活动的目的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活动,是为了获得发现和创造数学,而作为教育的数学活动,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2生活数学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
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数学学习的,是通过自已的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是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发展自已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已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儿童的数学活动也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用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而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3儿童的数学学习与成人的数学学习在层次上有哪些不同。成人往往用的是逻辑演绎,而儿童往往用的是经验归纳。
4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已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5简述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之间差异的基本表现。
特殊的情境之中往往并不明确显示那些规则性的成分,而要获得特殊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却又必须依照某些规则。儿童的问题解决所产生的错误,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并不是某些数学规则性知识的问题,而是不能抓住一般的数学规则性成分和其在特殊情境中的运用之间的联系。例如,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虽然容易保持但却较难检索,因为它们往往是以严谨的命题或抽象的符号来呈现的,一旦需要将由命题的推演或符号的证明转化为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思考时,就会给问题的表征和知识的检索带来一定的困难。再如,数学中的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容易保持并易于检索的,面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似乎只要能再现那些程序性知识就行了。而现实情境却往往并不直接呈现所包含的那些程序性规则特征的信息,这就容易阻碍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的表征和知识的检索。在普通的数学规则和特殊情境之间,惟一的桥梁是学生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数学思维。6简述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的基本含义。
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②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
1、举例说明作为教育的数学和作为科学的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答:从知识体系看,前者是经过人为加工和提炼、依据某一特殊人群特殊需要和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后者是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程看,前者是一类专门人在某些专门人的引导帮助下的模仿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后者是一类专门人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特征看,前者对象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后者对象是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从活动目的看,前者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后者是为了获得发现和创造数学。
2、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倡导“生活数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答: 长期以来,生活数学被排斥在数学学科外,但实际上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着许多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并形成“日常概念”。所以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将儿童日常生活或经验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最好的桥梁。例如;孩子两只手上都有几块糖果,想知道共有多少时,就会用“依次数数”的方式,从一只手数到另一只手。几次后,他突然会将手上的糖果一起倒在桌上,然后再数。于是,他就构建了基本“加法”思想。
3、举例说明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答:当一个6岁的儿童用手指或计算器算出8+5=13时,对成人来说,可能并不算是什么数学,但对这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来说,就是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可见,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间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层次、数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并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等方面。
4、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答:对小学生来说,发展比较能力,要注意阶段性。首先,导其从比较事物的不同因素,发展到比较事物的相同因素。其次,导其从比较事物的差异性较大的属性,发展到比较事物差异性较小的属性。最后,要遵循从感知比较发展到表象比较,再发展到概念比较这样的规律。如: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即抓住事物间相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从而使知识产生类化或同化。
5、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答:
一、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数学教学应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一般法则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超越这些规则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动机。
二、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如:锯木头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基础上,会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
第二章
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①课程开发——学术中心②课程组织——学科取向③课程结构——螺旋式④课堂教学——记忆为主⑤学业评价——笔试考试为主。
2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④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3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①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②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③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4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注重问题解②注重数学应用③注重数学交流④注重数学思想方法⑤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5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论述中有哪些特点。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已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③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④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6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在具体性的论述中有哪些特点。①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②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③关于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解题活动。④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1、试分析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基本特点。答: 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基本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答:社会发展因素: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具有更高数学素养。如:怎样面对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数学。如: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比和比例。最后,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分数、小数到处可见。数学自身发展因素:新的应用数学方法的产生,如计算机;带有新特点的独立的应用数学的形成,如信息论。这些发展使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新认识,它不再是绝对真理,它也具有可误性。儿童发展观因素:满足、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掌握有用数学;研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3对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
《标准》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论述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③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如合情推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④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标准》在对具体性的目标论述中,值得注意的是:①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②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其应包括思考数学和进行数学的思考两方面。③关于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与一般的解题活动。④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4、对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进行结构上的分析。答: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增进理解和学好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章
1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①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②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③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2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的结构。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这构成了数学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结构。
3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①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②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③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4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①基础性原则②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③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④教育作用原则。5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6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1.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
①从知识的领域切入:a: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b:空间与图形(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c:统计与概率(现实世界中数据、客观世界的随机现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猜测);d: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②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a:知识与技能(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b:数学思考(数学素养核心、思维结构、发现、解释、描述、推理、证明、归纳、抽象);c:解决问题(数学素养核心、能力结构);d:情感与态度(非智力因素结构、好奇心、体验、主动参与、克服困难)
③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f:推理能力;
2、举例说明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
答: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即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逐步渗透、逐步拓展;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即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即在例题后出现“完全模仿式配套”习题和“综合拓展式配套”习题。
3、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
答:⑴内容的表述要注意其趣味性、可读性;内容的呈现要图文并茂,注意其直观性;内容的组织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⑵第一学段(1-3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第一学段(4-6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在图文并茂的同时,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运用图片、游戏、表格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材内容。
4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体现价值的主体性(2)体现知识的现实性(3)体现学习的探究性(4)体现经历的体验性(5)体现过程的开放性(6)体现呈现的多样性。当然,教材呈现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材料呈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即呈现给学生的,可以是一些问题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直接呈现任务)等,让学生能主动地、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去探究,去建构。
第四章
1从数学知识的分类看,小学数学学习又可以分为哪些基本的类型?
①概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②技能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③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学习。2小学数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①记忆操作类的学习②理解性的学习③探索性的学习。
3从学习的归纳水平来区分,小学数学认知学习主要有哪些水平级。①零级水平:将呈现在面前的对象作为一个信号来观察其结构。②一级水平:将一些符号作为观察的对象。③二级水平: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对象。④三级水平:能区分命题与逆命题。4简述数学学习任务与学习层次的关系。
①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的学习层次,与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有关。因为不同的学习认知任务和目标要求,决定着不同的学习认知的思维水平。②学生学习的层次还与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有关,教师可能对教材作出不同的处理和对教学的不同组织,学生学习就可能存在不同的层次。③学习层次还与学习者自已的学习策略直接相关。5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对象的共同因素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③定势的作用④学习的指导。
6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感念地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7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数学能力主要有怎样的分类?①认知②操作③策略。8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的非层次性差异可以哪些角度来分类?
①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②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③在数学学习风格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
1、试举例说明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表现。
答:①记忆操作类学习,如:需要学生操练简单的口算并能熟练的口算,学会用圆规画圆或用直尺作图,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准确进行计算等。②理解性学习,如:需要学生认识一个数学概念并能掌握其本质内涵,懂得一个数学原理并用这个原理来解释或说明,理解一个数学命题并能运用这个命题来推得新命题等。③探索性的学习,如:需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总结出一个数学规律或一个数学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而逐步形成新的策略性知识等。
2、请举例说明,按小学数学学习归纳水平看,不同层次中的认知学习有哪些特征。
答:零级水平是将呈现在面前的对象作为一个信号来观察其结构,如:初步认识长方形;一级水平是将一些符号作为观察的对象,如:边、对角线等;二级水平是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对象,如:关系(长或宽)的关系(长与宽);三级水平是能区分命题与逆命题,如:什么是长方形和是否是长方形。
5、试举例说明实现认知迁移的基本条件。
答:①对象的共同因素: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将影响实现迁移的可能,同时,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多少也将影响实现迁移的质量。如:“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两知识属于同构性的,因此,迁移的可能性就大。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生已有的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稳定和越清晰,则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迁移就是一个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以及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③定势的作用:定势可能导致正迁移,更易导致负迁移,阻碍学习。如:一幢6层楼,每层有12级台阶,共有多少级台阶?学生可能经常解答“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问题,因而形成解法定势:12×6,造成解题错误。④学习的指导:实践证明,教师的学习指导得当,则学生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大,而指导的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象之间的本质特征。
6、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如在学习一位数除法时,需要教师分解每一步的过程并帮助他们在理解每一步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将程序逐步展开,儿童则按照这个程序展开的过程去形成最初的程序规则。到了较高年段的儿童在规则学习时,已开始较多地依赖对规则本身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必要的引导来形成完整的规则程序。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爱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发展。
3、请举例说明,按小学数学学习思维水平看,不同层次中的认知学习有哪些特征。答:第97页表格
4、试举例说明不同的迁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表现。答:第100页表格
7、请举例说明儿童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答:第116页表格
第五章
1程序教学的基本流程。
①解释——即向学生讲清怎样使用教学机器来学习。包括程序的使用、程序中指令的意义以及机器的操作方式等。②显示问题——即通过教学机器,将需要学习者学习的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期待着学习者的一个相应的反应。③解答(反应)与确认——即学习者对机器呈现的问题作出自已的应答(反应)并获得机器的判定。2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3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①发现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②发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③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知识的获得。
4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①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已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④探究学习有别于发现学习。
5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②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③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④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6再创造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与发现教学模式相比,再创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发现法”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一种“再创造”活动,并未真正接触数学思维的本质,它必须进一步发展。而“再创造”则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原则。②“发现法”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些一个又一个客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一个个问题去发现目标,从某种角度说学生还是处在被动状态;而“再创造”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现实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由客观世界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是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在主动、积极、创造的状态之中,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1、请举例分析与说明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答: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P130例子)
2、请举例分析与说明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
答: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P135)
3、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指导,借助“再创造”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其有关的各方面的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第一,学生当前的现实中选择学习情境,使其适合于水平的数学化;第二,为垂直数学化提供手段和工具;第三,创设互助作用的教学系统;第四,承认和鼓励学生自己的成果;第五将所学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
第六章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①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2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客体性;单一性;接受性;封闭性。
3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由于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差异,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②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实现数学意义的理解和形成数学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③每一个人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乃至于数学学习的策略等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特征。
4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它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
5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影响。①学生的行为参与对一般的计算和解答简单的常规数学问题(如应用题)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对一些开放性的或综合性的非常规问题解决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②学生的认知参与对一般的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不大,甚至还表现为浅层次认知参与对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的正面影响反而比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正面影响要大。但是,学生的认知参与对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③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般的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些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7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①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②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③课堂教学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
8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构成如下三对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③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
1、请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165)
答:它是一种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包括:定向环节,属于“输入系统”、行动环节,属于“输出系统”、反馈环节,属于“回归式内导系统”。
2、请举例说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适应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关系。
答:①由于生活经历及个性差异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②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实现数学意义的理解和形成数学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③每一个人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乃至于数学学习的策略等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特征。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剪拼获得去发现规律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而有的教师则认为让学生通过对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接后再进行推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际上真正的有交,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相结合。
4、试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主要矛盾。答:①由“教学活动的共同体”要素引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间的矛盾,而课堂活动正是在这两者的制约、促进与依存的相互作用模式下得以不断进行的;②由“教学活动的对象”特征要素引出了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即儿童思维的直观性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对矛盾,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样化的活动结构和活动形式;③由“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要素引出了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推动下,促进了教师不断去观察、研究儿童认识数学的特征,从而创设有利于儿童数学活动的活动结构与活动过程。
3、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答:第174页图表
5、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1页
6、请做一个“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2页
7、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3页
第七章
1构建课堂教学策略的价值。
①教学策略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②教学策略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③教学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④教学策略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2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准备原则;活动的原则;主动参与的原则;兴趣性原则;个别适应的原则(也称“差异性原则”)。3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①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③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4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
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如讲解、提问、示范、演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是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对话与讨论、实验与尝试等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这种类型的教学组织,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性被大大地减弱,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占了主导地位。它通常都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或呈现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独立的(或在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下)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数学素养。5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③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④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6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已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②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③注重儿童自已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已预设的教学计划④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参与学习⑤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7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
1、请举例并解释在“简单对话型策略”之下的数学学习与在思维交互策略”之下数学学习之间的区别。答:前者指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是以教师与学生间的简单问答而生成的。而后者最大特征就是倡导师生间的交互与分享。因此,前者缺少对问题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过程,后者却通过思考性的对话,去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数学课上,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自己区分过程,当大家都认为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加起来后并不完全相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他细观察每个人得到的结果,说说可能会发现些什么,当发现非常接近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测可能的原因。
2、试举例分析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①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如:当学生面对“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一任务时,要让他们感觉到,不是简单地知道并记住“是什么”,重要的是要感觉到,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去解决这样问题。从而,才有可能在形成陈述性知识的同时,生成更多的策略性知识。③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如:在以“主动探索”为主线的“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就会通过设计若干由学生自已尝试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对象规律的数学活动来组织,而不会简单地通过教师自己的演示来向学生呈示某种结论的方法来组织。
5、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11)
答: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②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③注重儿童学习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④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参与学习。⑤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6、请举例说明如何做到教学手段的整体优化。
答;①多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媒体的现代化为我们设计与开发课件提供了无穷的资源,而技术的现代化为我们设计与开发活动材料提供了无穷的资源。②多种手段的综合与交替。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不同的个体所依赖的学习手段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其二,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依赖的教学手段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将“是否现代化”来当作选择教学手段的惟一标准。
3、请做一个“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类型的教学设计。答:第202页
4、请做一个“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类型的教学设计。答:第203页
第八章
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进行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2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价值主要有哪些?
导向价值;反馈价值;诊断价值;激励价值;研究价值。3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①为学生了解自已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来调整自已的学习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②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已的数学素养。③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儿童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水平,了解儿童形成数学自信心的过程,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组织。④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调整课程计划,生成新的学习。4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5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对数学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6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7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有哪些
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1请举例解释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三个基本原则。
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基本目的的学业评价原则,丰富以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追求的学业评价内容,是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看,小学数学的学业评价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①发展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等等。②过程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学业 评价 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③全面性原则。即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与数学技能的形成,还应包括学生的整体人格要素。也就是说,学业 评价 不仅仅是要能获得学习者知识的习得程度以及解题水平的信息,还要能获得学习者在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情感等方面是否形成了发展的信息。
2、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的评价作业,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份评价作业的特点。
答:三项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对数学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评价策略:过程性评价,特点: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发展性评价,特点: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表现性评价。
3、下面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中所设计的两个不同的任务,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份评价作业的差异性。答:同上。
4、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中所设计的一项任务,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份评价作业的特点。答:同上。
5、请分别设计以完成“解释性任务”和“制作性任务”为主的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答:前者是指对学生来说他需要完成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习题,而是一个需要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数学交流的方式进行解释的任务。如:“小明说,他想到了一个数,当100被这个数除的时候,结果介于1和2之间。请你给出至少三种关于符合这个数的正确描述,并对你的推理进行解释。”后者有时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如:“请你将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组,使它从上面看下去的形状是如图那样”。再如,“将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边连起来,使它能折成一个正方体,你能用多少种方法?”
6、请举例说明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
答:①过程性评价。其本质是一种以关注学习过程为取向的评价。是一种评价的基本策略。具有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的特点。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作用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次评价活动不仅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应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具有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的特点。③表现性评价。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单单依靠习得性评价,因为,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对活动过程的反馈,更能有效获得促进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8、下面是一份课后的访谈记录,试以这份记录分析“交流访谈法”的基本特点。
答:①访谈不是一种单向的“评定式”的语言交流活动,而是一种双向的“商讨式”的语言交流活动。②能获得一些非现象性的信息。③能获得更为准确和有效的评价信息。④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发展。
9、下面是一份课后的交流记录,试以这份记录分析“研讨解析法”的基本特点。
答:①活动是通过被评价者与评价者平等的探讨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与传统的评价者“指点”,而被评价者“接受”的评课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往往有多人共同参与评价活动,是一个团队共同探讨感兴趣的主题的活动。
7、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临床观察记录的数据单,请你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来解读这些数据。答:239、240、164、171、175、180
第九章
1概念的主要特征。
①概念是对两种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即概念是反映两种以上对象在本质属性上的联系。②概念主要是以词的形式来标志的,概念与词汇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④概念就是对经验的加工。2小学数学概念在学习上的主要特征
① 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 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②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③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更多的是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3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途径。
(1)概念形成主要过程为: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④符号表征阶段。⑤概念的运用阶段。(2)概念同化主要过程为:①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②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③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大致过程。
①感知阶段;②表象阶段;③概念阶段。5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知识迁移策略。6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多例比较策略;表象过度策略;概括关键要素策略;表述交流策略;多次归纳的策略;操作分类策略;导读自悟策略。
7语言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抽象或概括的过程中,语言具有加工的功能。从儿童形成概念的过程看,不同的阶段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不能以为掌握了这个词汇就是理解了概念。有一定的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才能通过教材或教师给出的定义(或结语),结合自已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能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1、用实例分析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上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的特征。
答:①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具有系统性,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如:儿童首先通过直观方式形成一些数的概念接着,再通过直观的方式去形成有关数的运算的概念,随后,才逐渐将学习扩大到有关数与数间关系的概念。但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如,分数的概念,是先组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构建有关分数的表象,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真正获得有关分数的概念。②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③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在小学数学学科中,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
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要设计一个具体的知觉对象)
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设计的活动是学生对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找到对象的本质属性)④符号表征阶段。(学生能用符号或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对象的本质属性)
⑤概念运用阶段。(设计概念运用的活动要能表现学生进一步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同化”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答:通过同化途径形成概念的学习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为: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请从以下案例中尝试分析,如下三种数学概念的学习,分别属于概念同化中的哪一种方式?(要能说明主要依据)
答:①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除法、除尽、商、余数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整除的知识; ②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梯形的知识;
③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表内除法、一位数除法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多位数除法的知识; ①下位学习理由: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是新概念中的属概念。②并列学习
理由:两种概念不构成属种关系,却具有相似性。③上位学习理由:新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属概念。
5、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儿童学习概念的基本过程。
答:对儿童来说,获得数学概念大致都要经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感知阶段是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通过对对象的直接感知,将对象的各种属性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分析,逐渐趋近于对象的整体认识。表象阶段是儿童从直观对象到抽象概念的桥梁。此阶段,通过自己的反复综合与分析,对对象的各种认识以及各种属性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映象。概念阶段,是儿童最终获得概念的阶段。此阶段,儿童要通过不断地抽象和概括,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从各种属性中抽取出来,最终形成对对象的本质的认识。
6、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儿童概念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①重视表象的过渡。要注意三点,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归纳。②加强数学交流,做到三点: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③促进数学思维。做到三点:发展观察能力、发展分析比较能力、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7、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经验和语言是如何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
答:用语言来表达概念,可以使概念更清晰。如:对于“方程”的概念,采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述,清晰地揭示了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将自己的认识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还要加强提高数学的语言能力。它包括数学语言的理解、记忆、表述能力。
8、用“圆的初步认识”这个实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可以如何运用“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以及“知识迁移策略”的。答;272
9、用“方程的初步认识”这个实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建立概念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分别可以如何运用“多例比较”、“概括关键要素”以及“操作分类”等策略的。答:273
第十章
1逻辑层面看,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方法。
2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1)学习的内容特点:①以认数学习为起点;②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③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④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2)学习方式的特点:①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②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③有些规则不给结语。3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口算与笔算在思维过程和技能形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⑥智力要求的不同。
4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1)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2)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①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②规则运用的阶段性。(3)从实物表征运算发展到符号表征运算。
5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1)例—规教学模式:就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2)规—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6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创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而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感知与思维的活动中去。当儿童获得对规则的意义理解的时候,同时也体验到了规则本身的价值。②活动导入:就是教师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或有价值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刺激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最终获得对某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③问题导入:就是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造出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究新的命题。7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3)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1、试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包含的主要内容。答: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说的是怎样算,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如:两位数笔算加法运算法则是“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其中“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理论依据是“记数的位值原则。”这是算理。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呢,因为对于进位加法时,学生易出错,所以为减少错误,才提出“个位加起”。这是人为规定。2请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的特点。
答;①学习的内容特点:以认数学习为起点、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②学习方式的特点: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3、请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的特点。
答: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如:加减法运算法则分成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有些规则不给结语(如: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材中未给出结语,但要求会用其简化运算。)
4、请举例说明口算与笔算的区别。
答: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⑥知力要求的不同。
5、请举例说明,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⑴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如:看到2+3会读出“2加上3”并不代表他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可通过实践活动去数一数的方式获得对意义的理解。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⑵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①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②规则运用的阶段性⑶从实物表征运算发展到符号表征运算。
6、请用实例解释,为什么“生活经验是儿童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 答:⑴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⑵借助实际情境获得对规则的理解⑶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⑷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
7、请做一个采用“例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答:所谓“例规教学模式”,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诸如32+5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在掌握了加法意义及已有的“数位”概念的基础上去尝试探究,并在直观我(摆小棒)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形成更为一般性的概括,从而获得“数位对齐”的运算规则。其基本学习过程是,感知例证——观察发现——形成表象——逐步抽象——概括规则。
8请做一个采用“规-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㈠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㈡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㈢至少包含的步骤: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所谓“规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后,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构建的数学概念,直接获得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然后再通过多个例证进行验证。
9、用实例分别说明在小学数学规则导入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如何运用“情境导入策略”、“活动导入策略”以及“问题导入策略”的?答:⑴情境导入。是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策略。如:在初次学习除法时,可呈现此情境:“有6块巧克力,要分给3个小朋友,如果要使每位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于是,有学生就会利用已有经验,开始用“依次分”的方式去尝试。这样的活动不仅揭示了出发的本质意义——平均分,而且还能揭示其基本的算法。⑵活动导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策略。如:在几何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规则,教师通常都会先设计一些诸如测量包装纸等活动,让儿童先去动手尝试,使他们在各种尝试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⑶问题导入。通常在一些规则的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采用的策略。如:学生已经习得了基本的二位数除法规则后(像132÷12),教师就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像1318÷12)。当学生用已有规则尝试解题时,就会遇到新问题,因为第一次除得的余数加上十位上的“1”再被12去除时,不够商1,怎么办?多次的尝试和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定位“,而且使学生已习得的关于除法的规则获得了拓展。10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答: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准确地说,数感实际上代表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去发展儿童的数感。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便儿童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应当将这种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儿童在最初理解“数”的意义时,是以对大量的具有实物性质的具体的“数”的感知开始的。(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可以进一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和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这种良好的感觉与敏锐的反应能促进儿童对数的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数的准确的运用。(1)发展数的良好的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如:小狗先向前跳3格,再向前跳4格。此时的位置是3+4=7,即在第7格,使学生同时意识到,小狗实际上是跳了7格。
11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那些不同的表现?① 5+5+5+5=20(元)② 5×4=20(元)③(5+5)×2=20(元)④(5+5)+(5+5)=20元
算法①是完全建立在对加法意义认识的基础上的;算法②是建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的;算法③虽然有加法的算式呈现,但其对运算的思考主要还是建立在乘法意义上的,与算法②不同的是,该算法的思考表现出一定的良好数感;算法④基本上是建立在加法意义理解基础上的,算法①不同的是,该算法的思考表现出较强的良好数感
十一章
1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活动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①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②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③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2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①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②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④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3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
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4儿童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空间想像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是以良好的空间观念为基础,而空间想像能力是以形成空间概念为目的的。它包含如下几个要素: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①具有较强的抽象性;②具有较强的想像性。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像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到3~4年级的儿童,他们已经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到了高年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地依赖模型的构建了。5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6.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①空间识别障碍(空间的方位感)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②视觉知觉障碍(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的水平或策略)
7小学几何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具体形式有哪些
搭建活动;剪拼与折叠活动;实物操作活动;测量活动;作图活动。
1、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基本目标。答:⑴从活动的特征表述:①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反之。②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关系。③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⑵从内容的特征表述:①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②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④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2、请用实例说明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答:①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如:通过玩各种玩具或积木,逐渐感觉到它们在几何方面的特点。②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是通过“数面积纸”的方式,利用比较而获得的。
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答;①属于水平1阶段。是直观化阶段。②属于水平3阶段。是抽象/关联阶段。
4、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 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像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如:儿童初学几何时,受大量“三维”物体积累的影响,在对“二维”图形的思考时,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中年段的儿童,已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如: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不再去对应直观物体,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开始更多依赖模型的构建了。如:学习“长方体”、“圆柱体”等的性质特征时,观察对象主要是一些实物模型而并非直观物体。
5、举例并简要说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6、从一个给定的任务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答:低年段儿童往往用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如三角形是“三角”“尖尖的”,正方形是“方块”。
三、四年级儿童仍伴有一定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图形性质。如“垂直”是“竖直”。
四、五年级儿童对一些较抽象的图形性质的认识,仍需得到日常经验的支持。如:他们无法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是否是半径或直径的识别,更多依赖于图形的直观呈现。
7、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⑴空间识别障碍。如:在几何学习时,对三角形高的判断,对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判断。⑵视觉知觉障碍。如:长方形表面积的认识,是通过儿童“拆”或“拼”来获得的,但可能遇到一个“抽屉”的用料面积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
8、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答:①搭建活动。如,用纸搭建一个长方形,从而进一步体验到长方体各个元素的组成特征。②剪拼与折叠活动。如:认识“对称”时采用“折叠”。③实物操作活动。如:认识“圆锥体体积”时,用“圆柱体”作实验。④测量活动。如:测量过10米有多长,就能想像50米有多长。⑤作图活动。学生通过在大脑中重现三角形特征,画出一个三角形。
十二章
1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2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有哪些
①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②是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③发展自我调控与反思修正能力的最佳方式④能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3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
①理解问题;②设计方案;③执行方案;④评价结果。4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指向阶段;②形成阶段;③执行阶段。5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②问题的表征;③定势;④经验;⑤认知策略;⑥个性心理特征。6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②学会深度表征。
7如何培养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①尝试猜测②多角度地猜测与思考③倡导开放性的思考
1、请用实例对数学问题的三种结构成分进行功能分析。
答:①条件信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某种状态。如:计算题中给定的数据和运算符号。②目标信息。源自于数学问题本身及问题解决者的内部经验。③运算信息。指允许对条件所采取的行动。
2、请举例说明“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之间的差异。答;前者指定义明确的问题。如:14X=126,问X是多少?后者指定义不明确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方案买门票?
3、请举例对一般意义下的“数学习题”和“数学问题”进行性质差异分析。答:如:14X=126,问X是多少?是“数学习题”,而如:一次暑期活动中,由你负责销售矿泉水。你发现让你销售的矿泉水是350毫升装的,而你原来只见到在市场上销售的矿泉水是250毫升装的。你将会如何为350毫升装的矿泉水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是“数学问题”。也需要学生先去调查一些有用的信息(市场上250毫升装的矿泉水的销售价格),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4、请用实例说明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模式。
答;①理解问题——这个阶段就是在头脑中构造问题的表征。②设计方案——这个阶段就是一个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③执行方案——当初步确认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后关键的就在于方案的执行。④评价结果——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
5、从下列案例中尝试分析,三位受试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策略。答;猜测策略、尝试策略、作图策略、操作策略、例举策略、简化策略。
6、请实例说明三种不同的主要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答;①试误法。指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性,如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的解决。②逆推法。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作反向的推导。③逼近法。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地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
7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所谓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就是指问题呈现的刺激模式,通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呈现方式和问题的难度。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不同问题的类型与难度都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例如,一般地说,某些简单的求解题,相对于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相对稍易些;而对于某些证明题,相对于策略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难度相对大些。②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的问题的陈述方式以及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等,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而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对问题的模式辨识的可能性和速度等方面。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利用变式图形来训练儿童的图形知觉能力,像同样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有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图形呈现方式:由于前一种图形与记忆中的图式更容易对应,因而也就容易被知觉,而对于第二种图形来说,显然其知觉的难度要大些,这就有可能影响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
8、请实例说明“问题的表征”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答;问题表征指一个心理的过程,一个审题并理解题意的过程。就表征而言,首先需要用到陈述性知识,包括语词知识和事实知识。如:明确“铺”是什么意思?此外还要用到“图式”知识。最后,表征的重心不同,也将影响问题的解决。
9、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⑴仔细审定问题情境。策略有:①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②抓住关键语句。③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⑵学会深度表征。策略有:①模型尝试。②原理联想。
十三章
1简述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
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简述“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①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的价值。②学会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的能力。③会解读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④认识一些随机现象,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来预测这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3简述第一学段(1-3年级)“概率与统计”课程目标所预示的教学组织的特点。
①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思考是伴随在诸如分类、排列等操作活动和直观观察之中的;②是以借助具体的操作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获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为主的;③是通过对实例的尝试性操作活动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据处理技能的;④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并通过简单的尝试性试验来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4简述第一学段(4-6年级)“概率与统计”课程目标所预示的教学组织的特点。
①中、高年段儿童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还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同时还是以体验为基本目标的;②是通过诸如抛硬币等操作活动来认识所谓的等可能性的;③是通过诸如掷骰子等操作活动来做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计算的。5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
①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③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④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⑤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6.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低年段儿童有时不能对事件的可能性作出预测,通过操作、经验,则有可能预测;不一定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
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源于生活经验;需要举例说明)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需要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
1、尝试分析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课程的意义。
答;①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②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③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请举例说明,统计与概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与处理日常生活的一种思想与方法。答:“统计与概率”课程意义:①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②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③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知识的构成:在教学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获得一些整体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对某些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与科学的预测。
3、尝试分析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在不同学段的基本目标。答;⑴课程目标。①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②第二学段(4-6年级)“经历收集体、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⑵内容目标。①第一学段“能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等。”②第二学段“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折线统计图等。”
4、请分别举例说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的过程特征。答:①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③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④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⑤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
5、请分别举例说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6、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如: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学生去尝试分类,在过程中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如:呈现一张成绩单,将这些成绩的公布列成一张成绩汇总表,就能看出这些成绩分布的某些特点,让学生有可能体验到,列表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成绩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如:有甲、乙两个小组参加数学竞赛,甲组成绩为:79、62、84、90,乙组成绩为:73、75、91,试比较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更好些?说说比较方法和理由。
7、运用“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统计知识的课堂活动。答;向学生呈现:“调查一下自己出生到六年后,每年体重变化的情况”这个问题。如果只是把数据罗列在一张统计表中,就仅仅反映了事实。于是可以尝试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但为了更好地反映出规律性的趋势来,则要采用折线统计图。
8、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如:可以设计“调查一下两支球队以往多次比赛胜负的情况,预测下一次比赛谁可能会获胜”的活动。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摸豆”。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如:“摸彩”。
9、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摸豆”。预先在布袋中放入有色小豆(三红七蓝),让两组儿童来做游戏。每组在地上划一条长10米的线,分为10格,上面标上0到10。每组分别让一个儿童站在5上面。规则是两个组的参赛学生依次去摸一粒豆,并猜豆子的颜色,猜对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大的方向走一格,猜错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小的方向走一格,看哪一组先到10。此外,让每一个组将每一次摸的颜色记录下来,到游戏结束后,再让各组去猜袋子里各色豆子的数目,猜对的再得奖。这是概率和数据相结合的游戏,它贯穿“课题求解”的精神,能让儿童体验和了解“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机遇”等观念。
第二篇:合同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贯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规则。
3、实践合同:又称为要物合同,指除了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
4、要式合同: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方能成立生效的合同。
5、格式合同:是指合同必要条款的内容直接由法律规定的合同,程。20、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未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21、不安抗辩权:是双务合同中有先为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因他方财产显著减少或资力明显减弱,有难为对待给付的情形时,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供担保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22、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后履行的一方有权要求应该先履行的一方先行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应该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应先履行方的履行请求或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担的法律责任。
36、赔偿损失:是指由于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的财产责任。
37、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明确提出自己已经不能履行合同的义务,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明确表明不履行合同的义务。
38、不可抗力:是指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在合同生效后,由于出现了当事人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并且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时,对约定的合同义务如何处理的法律制度。又称标准合同。
6、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约发出以后,尚未到达受要约人之前,也就是在要约发生效力之前,要约人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7、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而将其撤回。
8、拍卖:所谓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等拍卖标的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
9、拍定:是指拍卖人在竞买人的所有应价中选择最高那一个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在法律性质上它其实就是承诺。
10、强制缔约:是指就某一类合同而言,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个人或企业负有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立合同的法定义务。
11、附合缔约: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对方只有附合该条款表示出来的意思,方能成立合同的缔约方式。
12、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13、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某种事实状态,并以其将来发生或不发生作为该合同生效或者解除依据的合同。
14、附期限的合同:是指以将来确定到来的期限作为合同的条款,并在该期限到来时合同的效力发生或终止的合同。
15、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已经具备成立要件,但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确定、当然地不发生法律效力。
16、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已经生效但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没有表现其真实意志,违反自愿原则而可由一方当事人请求撤销的合同。
17、效力未定合同: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其生效与否尚未确定,须由第三人作出承诺或者拒绝的意思表示才能确定自身效力的合同。
18、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
19、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完成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使合同关系得以全部终止的整个行为过
23、代位权: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在债务
39、侵权责任:是指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并对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构成规定,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妨害之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以自己的各义行使债任,该责任以财产责任为核心内容,一般以金钱为对价补偿受害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的权利。方损失的利益。
24、撤销权:指债权人在债务人放弃对第三者的到期债权、实施40、法律责任竞合: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法无偿处分财产或以非正常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而妨害其债权实律的禁止性规定,行为人因此要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的管现时,依法享有的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上述行为的权辖,并根据管辖法律的规定承担具体的法律责任,权利人可选择利。适用相关的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5、合同的变更:所谓合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依法成41、法律管辖竞合:法律管辖竞合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立的合同于其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完全履行完毕之前,由当事人达有权管辖某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本着特别法优先适用于普通法成协议而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的原则,凡出现有其他特别法规范可以调整合同法律关系时,让
26、合同的转让:是指在合同的内容与客体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其他的法律法规优先进行调整,只有在其他的法律法规调整乏力将合同由原来的主体转移给别的主体的一种法律行为。时,才适用《合同法》的总则部分或其基本原则。
27、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移转:是指债权债务一并转移给第三
42、合同解释:是指在合同生效及履行合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因人,由其完全代替出让人的法律地位,成为合同法律关系的新的理解合同条款的涵义发生歧义时应当如何适用法律的一种法律当事人。制度。
28、合同承受: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全
43、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部转移于第三人,第三人承受其在合同中的地位,享受权利并负支付价款的合同。担义务。
44、样品买卖:是指以出卖人交付的货物须与当事人保留的样品
29、解除权: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依法律规定或合同具有同一品质的买卖。约定凭单方意思表示使合同溯及消灭的权利。
45、试用买卖:是指当事人约定试验或检验标的物,以买受人认30、清偿:是指为实现债的目的而为给付。可标的物为条件的买卖合同。
31、提存: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履行或其下落不明,或数
46、易货交易:是指当事人约定双方相互交换金钱以外的财产权人就同一债权主张权利,债权人一时无法确定,致使债务人难于的协议,又称以物易物合同、以货换货合同、互易合同等等。履行,经公证机关证明,债务人可将标的物交有关部门保存,以
47、供用电合同:指合同当事人中一方提供电力,另一方使用电消灭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这种方式即为提存。力并支付价款的合同。
32、混同:是指某一具体之债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合为一体。
48、供用水合同:指合同当事人中一方提供水,另一方使用水并
33、抵销:又称“充抵”,是指两个以上的债的关系的当事人就支付相应价款的协议,其中提供水的一方称为供水人,使用水并互负给付种类相同的债务,各自得以其对他方享有的债权充抵自支付价款的为用水人。己对他方的债务,而使各自的债务在对等的数额内相互消灭的意
49、供用气合同:指供气人向用气人供气,用气人支付相应价款思表示。的合同。
34、免除:是债权人以债消灭为目的而抛弃债权的意思表示。50、供用热力合同:指一方当事人依约提供热力,另一方当事人
35、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生效合同所应承使用热力并支付价款的协议,其中提供热力的一方称供热力人,使用热力的一方称作用热力人。
51、赠与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将财产无偿地转移给另一方所有的协议。
52、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指在具备法定事由时,由有撤销权的人对赠与合同予以撤销。
53、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而撤销赠与。
54、捐赠: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或其他目的,无偿地将财产给予他人的法律行为。
55、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定技术问题,包括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而另一方支付报酬的合同。68、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提供技术工作成果,另一方支付报酬的合同。
69、保管合同:也叫寄托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
70、仓储合同:是保管人储存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合同。
71、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济。
5、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1)格式合同的要约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细节性。(2)格式合同的条款具有一方事先决定性。(3)合同条款的非协商性。(4)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5)合同签订的快捷性与经济性。
6、合同成立的要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同当事人(2)合同的订立须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3)合同当事人须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7、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1)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生效以后,合同就得到了国家的确认和保护,故违反合同即须息的合同。
56、借款合同的保证担保:是指保证人与合同当事人之间协商达成的,在被保证的借款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时,由保证人代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的协议。
57、借款合同的抵押担保:是抵押人以自己所有的财产或者自己依法经营管理的财产,作为履行借款合同的担保;当借款人不能履行或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时,由贷款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借款合同的约定,对抵押物进行处理,并从中优先受偿,抵押物不足以履行合同义务的,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物履行合同义务有余的,多余部分归还抵押人所有。
58、租赁合同:就是当事人一方将物提供给对方使用、收益,对方当事人为此支付租金的协议。
59、房屋租赁合同:是以房屋为租赁物的租赁合同,指的是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关于出租人将房屋交付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交付租金并于合同终止时将租用的房屋返还给出租人的协议。
60、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61、承揽合同:是指一方为他方完成特定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他方给付报酬的合同。
62、运输合同:是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用的合同。63、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
64、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
65、技术转让合同:是指一定的法律主体之间就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或者专有技术转让而订立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合同。
66、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是指专利权人或者其授权的人作为让与人许可受让人在约定范围内实施专利,受让人支付约定价款所订立的合同。
67、技术咨询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
72、行纪合同:是指行纪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违约责任;而如果合同仅仅是成立,并未生效,那就只存在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缔约责任问题。(2)国家主动干预的程度不同。对违反合同的生73、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效要件、内容违法的合同而言,即使当事人不主张合同无效,国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家亦应主动干预;而对已成立的合同,即使其内容不完全,条款简答题
有疏漏,只要当事人自愿,也应当认为该合同业已成立,国家无
1、我国合同法的特点:(1)从实际出发,总结与借鉴吸收相结须主动干涉,完全可以让享有撤消权的人自己去处理。(3)对能合。(2)充分体现鼓励交易与意思自治的理念(3)表现了合同否适用合同解释的方法态度不同。合同的成立主要体现了当事人法制定和实施的时代(4)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交易便捷与交的意志,因此在合同规定有疏漏或不明确,而且当事人不否认其易安全的价值取向相互兼顾。(5)普遍化的合同制度与类型得到存在合同关系的时候,应当允许法院依据尊重当事人意愿和鼓励了全面规制。(6)新的法律框架科学严谨,各种新制度构筑完备。交易的原则,通过合同解释的方法,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以(7)立法技术不断提高,立法语言日超规范。确定合同的内容。所以可以说,合同解释制度主要就是为了弥补
2、我国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意义:(1)凝固和体现了立法的合同成立中的缺陷而设立的一种制度,而法院绝不可能通过解根本精神。(2)是具体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3)供了最高的行释,将违法的合同变成为合法的合同。为准则,确立了一般性的行为模式。(4)是实施法律的根本依据。
8、要约的构成要件:(1)要约是由特定人的人所作出的意思表
3、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1)义务内容不同。在无示。(2)要约必须反映其订立合同的基本意图。(3)要约须是要偿合同中,利益的出让人原则上只需承担较低的注意义务;而在约人向其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的。(4)要约的内容有偿合同,当事人所承担的注意义务显然大于无偿合同。(2)主必须具体确定。
体要求不同。在有偿合同,当事人双方均必须是安全行为能力人;
9、要约的撤销与撤回的区别:(1)撤回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前。而在无偿合同,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成为纯受利而撤销则发生在要约已经到达受要约人并且生效以后,但受要约益的一方当事人。(3)对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来讲,如果债务人将人尚未作出承诺的期限内。(2)由于要约的撤销发生在要约已经其财产无偿转让给第三人,严重减少债务人的财产,有害于债权生效之后,因此对要约的撤销有着严格的限定。人的债权,债权人可以请求撤销该转让行为。但对于有偿合同而
10、承诺的构成要件:(1)承诺必须是由受要约人作出的。(2)且不是明显的低价处分合同,债权人的撤销权只有在第三人有恶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到达意时方能行使。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往往也要求善意第三人系通要约人。(4)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相一致。(5)承诺的过有偿合同取得该动产,否则不能成立善意取得。
方式不能违背要约的要求。
4、区分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的法律意义:区分这两类合同的11、强制缔约的特点:(1)强制缔约依然要采取要约和承诺的程法律意义在于明了格式合同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否则序来进行,只是一方当事人负有必须承诺的法定义务。(2)在强导致无效。而非格式合同的内容则完全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制缔约中,合同的内容,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即依该标准来确定。并可根据情况约定变更。正因为如此,法律通常要对格式合同的(3)在强制缔约时,负有强制缔约义务的人对要约的沉默,通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目的在于尽可能在公平的前提下,保证处在常即理解为默示承诺。
弱势的相对人利益受到切实保障,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在“合同
12、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特征以及类型: 的订立”一章中就有关于格式合同的专门规定。而非格式合同已缔约过失的法律特征:(1)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缔结的过程充分考虑并给了当事人双方合意自治权,无需再予特殊的法律救
中;(2)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先契约义务;(3)
违反先契约义务的行为造成了对方的损失;(4)违反先契约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具有过失。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4)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13、合同的一般法律约束力的主要表现:①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②当事人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其合同义务;③当事人应按诚实信用原则履行一定的合同外义务,如完成合同的报批、登记手续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恶意影响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条件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损害附期限法律行为的期限利益等。权利让与的内部效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同权利及其从
权利转让于受让人;②让与人对受让人负有告知的义务;③让与人对让与的合同权利负瑕疵担保义务。(2)合同权利让与的对外效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债务人应向受让人履行债务;②债务人对原合同权利人的抗辩权可以向受让人主张;③债务人可以主张以其合同权利与让与的合同权利抵消。
21、禁止转让的合同权利:(1)依合同权利性质不得让与的债权。(2)合同的当事人双方约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当然不能转让。
22、法定解除权行使的条件和行使方式:(1)不可抗力;(2)拒合同是双务合同。(3)借款合同可以是有偿合同,也可以为无偿
合同。
32、抵押担保中不得抵押的财产:(1)土地所有权;(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等荒地的土地所有权,以及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有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除外;(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14、附条件和附期限合同中条件和期限的要件:
条件的事实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将来的事实。
2、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
3、必须是当事人约定的事实。
4、必须是合法的事实。
附期限合同中的期限,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期限是当事人约定的而不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2)期限是将来确定要到来的事实,其到来在时间上是明确可知的,这也是期限区别与条件的主要特点;(3)作为期限的将来发生的事实必须是合法的。
15、附条件合同中作为条件的事实应具备的条件:(1)必须是将来的事实。(2)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3)必须是当事人约定的事实。(4)必须是合法的事实。
16、合同无效的情况:(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17、构成欺诈和胁迫的要件:①须有欺诈行为,包括陈述虚构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②须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这种故意是指虚构事实的故意和隐瞒事实的故意。③须相对人因欺诈而陷于错误,而这种错误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④须受欺诈人基于错误而与欺诈人订立合同。
18、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1)双方当事人须由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2)须双方所负的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3)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未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19、简述代位权的适用条件和代位权行使的主要内容:
债权人要行使代位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
2、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
3、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4、债务人已经陷于履行迟延。
5、债权人有保全债权之必要。
代位权的行使:
1、代位权行使的方式为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
2、根据《合同法》第73条之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必须经人民法院裁决。
3、代位权行使的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20、合同权利让与的内部效力和对外效力的主要内容:(1)合同绝履行;(3)履行迟延;(4)不完全履行;(5)法律规定的其他
33、简述租赁合同和房屋租赁合同的法律特征:
情形。
租赁合同的法律特征:①租赁合同是转移财产使用权的合同。②
23、提存的适用条件:(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2)债租赁合同是承租人须交付租金的合同。③租赁合同为诺成合同、权人下落不明。(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了民事行双务合同、有偿合同。④租赁合同是以有体、特定的非消费物为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或者其他债务人无法确定债权人的情形。标的的合同。⑤租赁合同终止后承租人须返还原物。⑥租赁合同(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具有临时性。
24、违约责任的内容(1)继续履行合同。(2)采取补救措施。房屋租赁合同的特征:①房屋租赁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②房屋(3)赔偿损失。
租赁合同只转移房屋的占有、使用权利,房屋的所有权不发生转
25、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违法行为。(2)损害事实。(3)移。③房屋租赁合同的标的物是房屋,它是不动产,而且是特定行为人的主观上有过错。(4)损害事实与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之间物。④房屋租赁是属于对特定物的持续性行为。⑤房屋租赁合同有因果关系。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26、买卖合同的特征:(1)买卖合同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
34、融资租赁合同的特征:(1)出租人须向承租人指定的出卖人(2)买卖合同是标的物所有权与价款对价转移的合同。(3)买购买承租人选定的标的物。(2)出卖人须将出租人购买的标的物卖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4)买卖合同是诺成合同。(5)买卖合直接交付给承租人,但该物的所有权归出租人。(3)出租人对租同是不要式合同,特殊规定的除外。赁标的物不负瑕疵担保责任。(4)承租人在租赁期限届满后对租
27、供用电合同的法律特征:(1)供用电合同属于转移标的物所赁权享有选择权。
有权的合同;(2)供用电合同属于双务有偿合同;(3)供用电合35、简述承揽合同和运输合同的特征:
同多为标准合同;(4)供用电合同要受计划的控制。承揽合同的特征:(1)承揽合同以一定工作的完成为目的。(2)
28、赠与合同的特征:(1)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承揽合同的标的具有特定性。(3)定作人可以留置定作物。(4)(2)赠与合同是无偿、单务合同。(3)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承揽合同的履行需双方的协作。
但这种诺成是效力极弱的诺成。
运输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标的是运输行为。
2、多是格式合29、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的限制包括:(1)可以任意撤销的赠同。
3、有偿、多为诺成性合同。
与合同仅限于一般的赠与合同。如果赠与合同是经过公证的赠与
36、技术咨询合同的特征:①技术咨询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服务活合同或者是为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动。②技术咨询的范围特定。③合同履行结果对委托人所起作用合同则是不能撤销的。(2)撤销必须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作具有不确定性。④技术咨询合同有其特殊的风险责任承担原则。出。对不须办理产权变动登记手续的财产,由于所有权以交付为
37、简述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的特征:
变动要件,一经交付,标的财产的所有权就从赠与人转移到受赠保管合同的特征:①保管合同原则上为实践合同。②保管合同的人,因此赠与人只能在标的财产交付以前予撤销,如果赠与财产标的物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小件动产。③保管合同的标的是保管行的一部分已经交付,则仅得撤销未交付的部分。
为。④保管合同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
30、赠与合同受赠人有哪些情形时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1)受仓储合同的特征:①仓储合同是诺成性合同。②仓储合同的标的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物为特定物或者特定化了的种类物。③仓储物为大宗生产资料、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义务的。货物等动产。④仓储合同是有偿合同。
31、借款合同的法律特征:(1)借款合同是诺成合同。(2)借款
38、简述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的特征:
委托合同的特征:①合同的性质是提供服务。②诺成、非要式性。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④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质。⑤委托事项的范围由委托人确定。⑥受托人既可以以委托人的名义,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处理委托事务。
行纪合同的特征:①行纪合同的性质是提供服务。②行纪合同调整范围的限定性。③行纪合同是有偿合同。④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从事贸易活动。居间合同的特征:①居间人以促成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为目的。②居间人居介绍人地位。③居间合同具有诺成性、非要式性。④居间合同是有偿合同。
志强加于相对方。我国民法的平等原则具体表现为:①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我国《民法通则》第10条明确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等平等”。②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地位。在我国,参与民事关系的有各种类型的法人、自然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也可以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无论是何种主体,在参与民事关系时都要适用民法的规定,不允许有任何例外。③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合同法中所讲的平等原则,主要的意思即在于此。任何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无论其性质,都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将自己的意且要求平衡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与矛盾。③解释法律和合同的作用。诚信原则要求在法律与合同缺乏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时,司法审判人员应依据诚信、公平的观念,准确解释法律和合同。(2)保护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概念和法律原则。《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则具体指明了“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3)合法原则。《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论述题
1、试述合同的法律特征:(1)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根据其意思表示的多寡可以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及多方行为。所谓单方行为,指仅由一个意思表示所构成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双方行为,指由二个方向相反的意思表示所构成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多方行为,指由二个以上方向一致的意思表示所构成的民事法律行为,或称共同行为。合同是基于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双方间成立的合同为双方行为,即双方合同,多方间成立的合同为多方行为,即多方合同。(2)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意味着合同是在双方或多方都有意思表示,而且各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条件下成立。合同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或者说,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真实的意思产生于当事人的自由和自愿,因此当事人必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才能使其意思表达成一致,如果不存在平等自愿,也就没有真正的一致。因而因欺诈、协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成立的合同,在法律上都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合同。(3)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合同以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当事人订立合同都有一定的目的,即产生、变更或者终止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所谓产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指当事人订立合同以形成某种法律关系,设定某种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谓变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指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使用原有的合同关系在内容、当事人上发生变化。所谓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指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消灭原法律关系。合同法上的合同所涉及的权利、义务都是民事性质的,非民事性质的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不属民事合同的内容。同时,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如婚姻、收养、监护等,也不由合同法调整,民事合同的内容实际就是民事财产关系中的债权债务关系。
2、试述合同法平等、自愿、公平原则的内容:(1)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将自己的意
志强加于人,而只能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去设定、变更、终止民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此将其简事法律关系。(2)自愿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法称为合法原则,实际上包括了合法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自愿是指民事
4、试述合同法的作用:(1)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合同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并根据自己的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指合同当事人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该原则实质上是传统民法中在订立合同到终止合同的全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合同所谓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法中,自愿原则即体现为合同自由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合同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合同当事人中,原则,我国《合同法》中虽未明文规定合同的自由原则,但在实债权人是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履行一定质上,《合同法》中所规定的自愿则即为意思自由原则。具体讲义务的合同关系的主体,债务人则是依据合同和法律负有实施一来,合同自由原则有以下内容:①缔结合同的自由。即当事人有定行为的合同关系的主体。合同法通过明确规定当事人订立、履权自主决定是否与他们缔结合同,该自由是合同自由其他内容的行、变更、解除、终止合同的原则、条件和程序以及违反合同所前提和基础,若当事人不享有此项自由,也就谈不上其他自由。应承担的责任,保护人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维护社会经②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即指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与何人订立合济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合同。③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即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合同的内容。同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其中,维护交易安全是只要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内容不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益利合同法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交易的发达,财产的交换越来越频益,任何人就不得干涉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内容。④变更我解除合繁和发达,对于交易安全的保护和规范的呼声越来越高,合同法同的自由。即当事人有权通过协商,在合同成立后变更合同的内则是规范交易关系的基本法律,它所确立的是基本的交易规则,容或者解除合同。既然当事人可自由缔结合同,当然也可以通过交易的安全主要是通过合同法进行维护的。同时,协调个人利益协议自由变更和解除合同,这是合同自由原则的必然结果。⑤决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也是合同法的重要功能。(3)促进社会主义现定合同方式的自由。即当事人可自主选择合同的方式,我国《合代化建设。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就同法》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采取一定形式的合同以外,当事人是合同经济、信用经济、法律经济。合同是联结生产、流通、消可自由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缔结合同。(3)公费的纽带,是经济合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的法律形式。是维护平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明确规定了公平原则,《合同商业信用的法律保障。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和公民,认真贯法》第5条也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彻执行合同法,履行合同,可以保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正和义务。”公平原则包涵了等价有偿的意思,即在民事活动中,常运行,实现经济合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的预期目的,促进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人约定外,当事人取得他人财产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应向他方给付相应的对价。在合同法中,公平原则体现在各个方
5、试述格式合同的法律调整:(1)立法控制。所谓立法控制是面,其中集中体现公平原则的主要有两个制度:一是情事变更制指,在法律中事先明确规定清楚,某些条款必须作为某类合同的度,二是显失公平制度和重大误解制度。
条款,或者某些条款不能作为某类合同的条款,当事人不得改变。
3、合同法诚实信用、保护公序良俗、合法原则的内容:(1)诚合同法第42条涉及到的格式合同或格式合同条款无效的情况,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具体来说,诚信即具有合同法第52条、第53条的情形时,这些格式合同或者有原则具有以下内容和功能:①确定诚实可入,以善意方式行使权关条款无效。另外,如免除格式条款提供者主要义务,排除相对利和履行义务等行为规则。②诚信原则要求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方主要权利的条款也无效。(2)司法措施。所谓司法措施即指根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诚信原则不仅要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而据合同法的规定,由法院认定某一具体合同条款是否是由当事人
合意才纳入合同的。实际上是授权由法院来解释合同条款,有疑义时则作有利于相对人的解释。我国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时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3)行政措施。所谓行政措施即指通过要求某些格式合同条款应事先经过行政机关审核,方能投入使用的办法,来消除不合法的格式条款的适用;或者由行政机关制定合同范本,以供当事人采用。
6、试述格式合同的解释中所体现的保护弱者利益的原则: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应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手续的完成。在上述情况下,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却可因各种原因 而未能生效或自始无效。由此可见,合同的成立不同于合同的生效,合同的成立要件也不同于合同的生效要件。合同的成立要件具有法定性,是由法律统一规定的,当事人不可作另外的约定。而合同的生效要件,除普通要件外,其特别要件具有意定性,可由当事人作自由的约定,9、试述合同生效的要件:(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所谓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是指合同主体据以独立订立合同并独立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资格。合同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为该合同当事人的债务人向作为该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债权人
履行自己的义务。由他人代替自己履行,即债务承担,应经合同债权人同意,否则,债权人可拒绝接受履行。有些合同由其性质决定了只能由合同债务人亲自履行。有些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代为履行或接受履行,但不能因此而损害债权人或债务人的合法权益。(2)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合同的标的是合同当事人之所以订立合同的根本原因,是合同的核心。对于任何已经生效的合同,只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合同利益才能实现,当事人追求的目的才不会落空。(3)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履行。(4)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款或者报酬履行。(5)价款或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这一规定体现了格式条款中的保护弱者利益原则。(1)由于格式合同的条款是由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拟订的,而相对人一方又是弱者。所以,在对合同条款发生歧义需要解释时,当某一条款有几种解释方法,其中某种解释有利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而另一种解释则对相对人有利的话,即应解释得有利于相对人而不利于条款的拟定者。(2)当某一合同既存在格式合同条款,又存在非格式合同条款,例如补充协议时,如果两种条款发生冲突,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即应当采用非格式合同条款。
7、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1)按照法律的规定作出区分。我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广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2)根据当事人是否愿意在法律上受到约束来作出区分。由于要约是目的在于订立合同的一种意思表示,因此,要约中应包含明确的订约意图。而要约邀请人只是希望对方向自己提出订约的意思表示,所以,在要约邀请中不能有任何直接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3)根据订约提议的内容是否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来予以确定。(4)根据交易的习惯亦即当事人历来的在交易中的作法来进行区分。如询问商品的价格,根据交易习惯,一般认为是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再如当事人之间因多次从事某种物品的买卖,始终未改变其买卖货物的品种价格,那么根据双方的交易习惯,一方仅向对方提出买卖的数量,也可以成为要约。(5)其他因素。在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时,还可考虑其他的情况,如合同的性质是否要求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注重相对人的身份、信用、资历、品行等情况;还有,合同的订立是否需要双方实际接触;以及一方发出的提议是否能使相对人产生要约的信赖等等。
8、从合同效力的角度分析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的不同:合同的生效有着与合同成立完全不同的法律要件,适于一般合同生效的为普通要件:①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合同内容合法。适于某些特殊合同生效的是为特别要件:①附生效条件或期限的合同,条件的成就或期限的到来;②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有意识地追求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害得失,因此要求当事人必须能够认识和辨认自己的行为,判断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即必须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产生、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意识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重要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同其内心真实意思是一致的,但是,有时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符合。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不能仅以行为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为根据,而不考虑行为人的内心意思。(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合法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当然要件。合同能产生法律效力就在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合法的合同显然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产生当事人所期待的法律效果。同时,合同不仅应当符合法律,而且在内容上也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10、试述表见代理:(1)无权代理人并没有获得被代理人的明确授权,表见代理属于广义上的无权代理。(2)表见代理在客观上、外表上具有足以使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表权的理由。(3)合同的相对人在主观上必须是善意的、无过失的,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行为人实际上无代理权。(4)表见代理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发生的情况有:(1)代理权自始即不存在,而存在着使相对人相信具有代理权的正当理由。(2)代理人超越代理权而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3)代理权终止后实施代理行为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4)被代理人知道其以本人名义订立合同而不作否认表示。表见代理虽然事实上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却发生有效代理的法律后果,而这种法律后果的发生并不需要被代理人的追认或同意,因此,它属于有效代理的一种,而不属于效力未定的无权代理。
11、试述合同全面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关于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的约定,正确而完整地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全面履行原则的具体内容表现为:(1)按照合同约定的主体履行。合同的履行只能是作报酬是合同的重要内容,它是交付的商品、完成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务的对价。若不按合同约定的价款或报酬履行,则构成严重的违约。(5)按照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点履行。合同履约地点,通常是由合同明确约定的。如果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则双方当事人可就履行地点达成补充协议;若双方没有达成补充协议,则可以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的履行地点履行。(6)按照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任何一方都不应无故迟延履行或迟延接受履行。(7)按照合同约定的履行方式履行。全面履行原则是合同履行的一项最根本的要求,是判断合同是否履行即是否违约的标准,是衡量合同履行程度和确定违约责任的尺度。
12、试述协作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的履行中不仅要适当、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还要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对方当事人的履行债务行为给予协助,使之能够更好地、更方便履行合同。该原则是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在合同履行阶段的具体体现。协作履行包括以下内容:
1、及时通知义务。凡是在合同履行中所发生的对合同的履行有影响的客观情况,当事人都负有相互通知的义务。因为这些情况都可以对履行合同造成困难。如果不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就可能使对方当事人受到损害。发生这种情况后,当事人及时通知,可使对方及时了解情况,采取对策,避免造成损失。通知对方后,对方也应及时答复,共同协商妥善的解决办法。
2、相互协助义务。协助是指权利人与义务人相互协作。合同履行是当事人的相互行为,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人的合作,义务的履行也需要权利人的帮助。没有相互协作,便没有合同的履行。因此,这就要求:(1)当事人在履行中,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应当适当受领给付;(2)债务人履行债务,有权要求债权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债权人应当提供方便;(3)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因故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全部履行时。应当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损失,防止损失扩大,否则应当对因未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部分自行负责;(4)一方当事人确实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及时向对方说明情况,对方接到通知后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5)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后,应当各自主动承担责任,不得相互推诿。
3、保密义务。一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中,对属于对方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对方当事
人要求保密的信息、事项不能向外界泄露。情况下不用承担违约责任。由此可见,我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就
13、试述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发生,是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另外在一些分合同中规定了过错责任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须双方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对价债务。则。
确定是否形成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的关系,应基于以下事实:
17、试述违约责任的构成:违约责任的构成包括:主体条件,违①须由同一双务合同产生债务;②须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③当约行为和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观条件。(1)主体条件。违约责任是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之间具有对价性和牵连性。(2)须行使抗辩权当事人违反了有效合同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凡是违约责之当事人无先行给付义务。(3)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未按任必然是当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导致的法律后照约定正确履行债务。(4)须对方的对待给付是可能履行的。果。违约责任的主体必然是有效合同的当事人,是有权独立主张
14、试从代位权的涵义论代位权的适用条件:代位权,是指合同自己利益和独立参加仲裁或诉讼活动的主体。合同的主体资格由的关系。合同本是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化和具体化的协
议,无论是书面合同还是口头合同,都反映着一定的财产利益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我国目前最完善最系统的合同法,凡是有关合同订立、合同成立、合同生效、合同变更和解除、合同履行、违约责任的范围及确定等具体的合同法律制度均由《合同法》管辖和调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合同法》认定。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些合同法律关系生产的背景及涉及的领域比较特殊,不宜用本《合同法》调整,而是由专门的法律与以调整。《合同法》属于普通法,而其他参与调整合同法律依法成立后,尚未完成履行之前,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并对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构成妨害之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的权利。债权人要行使代位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有效的合同关系的存在是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不成立,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等,则合同之债自始即不存在,债权也不存在,因而债权人也就不可能行使代位权。(2)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代位权以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为客体,因此,代位权的发生当然以债务人现实的权利存在为前提。另外,可代位行使的债权必须非专属于债务人的债权。(3)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所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是指应该行使并且能够行使权力却不行使。(4)债务人已经履行迟延。(5)债权人有保全债权之必要。有保全债权的必要,是指债权人的债权已因债务人的怠于行使其债权的消极行为而出现不能实现的危险。
15、试述合同变更的法律效力:(1)合同变更以后,被变更的部分即失去了法律上的效力;已变更的部分,在完成变更程序之后,即产生了新的债权债务。(2)合同的变更原则上向将来发生效力,不存在溯及力的问题。已经履行的债务不因合同的变更而失去法律根据,未变更的权利义务继续有效。(3)合同变更,以原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变更部分不超出原合同关系之外,原合同关系有对价关系的仍保有同时履行抗辩;原合同债权所有的利益与瑕疵仍继续存在,只是在增加债务人负担的情况下,非经保证人或物上保证人同意,保证不生效力;物的担保不及于扩张的债权价值额。(4)合同变更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合同中原来约定的争议条款的效力,继续有效。合同变更过程中使一方当事人遭受的损失,除依法或者依约可以免除责任的以外,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16、试述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确定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该法条明确了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只是没有实际履行或者没有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即须承担违约责任,并未规定当事人在没有过错的自然人和法人构成,自然人和法人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关系的具体部门法和有关的行政法规则属于特别法,根据特别法力和民事权利能力。(2)违约行为。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一个优先适用于普通法的原则,只有当特别合同法没有规定时,才适基本前提是违反了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合同中一方当事人的义务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当合同法总则没有规定的则适用民法通则就是另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必的规定。(2)合同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合同法是调整合同权利然使对方的权利得不到实现。违约行为是指合同的当事人没有按义务的法律规范,而合同的权利义务的重点内容在于对违约责任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时间履行合同,包括两种情况:第一,作为的认定和如何强制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合同义务是当事人在合的违约,指义务人应当以自己的主动行为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同中约定的,合同没有约定则不构成合同义务。如果违约方的行义务人不履行规定的行为的就构成主动违约。第二,不作为的违为不但造成对方合同权利的损失,而且造成对方的人身或者其他约,指少数合同规定合同的当事人应当以自己某些不作为的承诺财产的损失,这些损失就不是合同损失,而是一种侵权导致的损作为合同成立必要的基础,例如保密合同,如果违反合同规定的失,不能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弥补受损害方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合条件泄露了需要保密的信息时,就是对权利人权利的侵犯,就可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构成违约责任。(3)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观条件。合同履行是一种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客观事实,合同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客观上也使对方的权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利不能实现,为了维护对方的合同权利,就要让违约方承担违约20、试述合作开发合同与委托开发合同的区别:合作开发合同与责任。违约责任主要包括继续履约、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三委托开发合同都是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大内容。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但二者有以下明显的区
18、试从法律责任竞合的概念分析法律责任竞合的意义:法律责别:(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关系不同。合作开发合同,双方任竞合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的禁止性当事人享有和承担着类似的权利和义务;委托开发合同,双方当规定,行为人因此要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的管辖,并根据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委托人的主要义务也就是开发人管辖法律的规定承担具体的法律责任,权利人可选择适用相关的权利,而开发人的主要义务即委托人所享有的权利。(2)当事人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进行研究开发工作的方式不同。合作开发合同的当事人共同参加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依研究开发工作,当然各方可以共同进行全部的研究开发工作,也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可以约定进行分工,分别承担不同阶段或不同部分的研究开发工责任。由此看出,法律责任竞合的意义:因为不同的法律所维护作;委托开发合同的当事人一方进行物质投资和经费投入,只有的社会秩序及追求目标不同,所以不同的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很一方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与此相联系,二者的合同主体也不同。可能是不一致的。传统的合同法确认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只是根合作开发合同的当事人各方都具有研究开发能力,而委托开发合据合同法的规定,而对违约人同时违反了其他法律的规定缺乏管同的当事人,一般只有一方具有科研能力。(3)研究开发成果归辖的依据,于是只得追究其违约责任,而不能追究其更为严重的属不同。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取其他法律责任。现行合同法规定了法律责任竞合制度,如果当事得研究开发成果,因而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是共有的;而委托开人的行为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同时又违反了其他法律的规定给对发合同除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方当事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时,受损害方可选择使用合同法或人。
其他法律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以更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9、试述法律管辖竞合的依据的内容:(1)特别合同法与合同法
第三篇:电子政务复习简答论述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按照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实施哪些隔离?
答: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实施逻辑隔离;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实施物理隔离。
2.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
答:(1)物理安全;(2)网络安全;(3)信息安全。
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答案要点:(1)政府机构存在形式;(2)政务处理方式;(3)办理时间(4)政府组织结构(5)政府管理方式;(6)政务生效标志;(7)政务处理程序;(8)政府工作重心 ;(9)政府主要议事方式;(10)政府决策参与范围
4.、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哪几个步骤?答:共四项步骤:(1)实现政府内部管理电子化;(2)推进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3)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系统;(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
5.、电子政务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主要内容有:(1)背景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4)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6.、电子政务实施应处理好那些关系。答:正确处理统一领导和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规划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建项目和原有资源整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7、电子政务实施要坚持哪些原则?答: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2、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3一把手重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4分步实施,以点带面;5实用为主,适度超前;
8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实施原则?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2 创造竞争环境;3 推崇创新;4鼓励应用;5规范管理,不 断完善;
9.、电子政务监理包含哪些程序?答:(1)组建电子政务项目监理机构;(2)编制监理计划;(3)编制工程阶段
监理细则;(4)实施监理;(5)参与工程验收并签署监理意见;(6)向业主提交完整的最终监理档案资料。
10、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提出的哪些新要求?答:(1)追求精简高效;(2)走向透明和开放;(3)注重服务;(4)推动创新。
11、电子税务活动目前有哪些模式?答:(1)G to B(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电子业务处理)电子税务;(2)G to G(税务部门对政府其他部门的电子业务处理)电子税务;(3)G to E(税务部门对内部职员的电子业务处理)电子税务;(4)G to C(税务部门对公民的电子业务处理)电子税务。
12、电子政务监理的内容有哪些?答:电子政务监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协调管理。
13、电子政务监理的原则有哪些?答:监理的基本原则包括:(1)委托原则;(2)独立公正原则;(3)依法原则;
(4)回避原则;(5)保密原则。
14电子政务有哪些基本特征:答:
基本特征是:(1)政府业务流程的电子化;(2)政府服务提供的电子化;(3)政府内外关系的电子化
15.电子政务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那些1背景分析 2 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 4 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16.电子政务项目的组织过程通常有哪些环节?
答:(1)成立电子政务项目工作组;(2)项目调研与需求分析;(3)形成技术方案;(4)选择施工单位;(5)工程施工;(6)工程试运行与验收交付;(7)组织人员培训;(8)应用与改进。
17.对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优劣评价有哪些指标?
(1)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完备度;(2)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整合度;(3)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可使用度;(4)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度。
18。发展电子政务,将会对政府产生哪些主要影响?答:1)改进和优化政府组织;2)重组公共管理;3)提升政府管理的效率;4)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等。
19、门户网站评估指标组成。答:(1)内容建设指标组成;(2)网站功能指标组成;(3)网站建设指标组成;(4)网站运营指标组成。
20、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一般分为哪四类,请简单阐述?答:共有四类,即(1)G to C模式;(2)G to B模式;(3)G to G模式;(4)G to E模式。
21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电子政务应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1)电子化政策、法规与咨询服务;(2)网上注册登记管理与服务;(3)网上年检;(4)企业经营行为网上监督;
(5)网上维权服务;(6)网上并联审批。
22目前我国教育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2)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3)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4)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5)完善教育电子政务规范和标准规范。(6)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7)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23目前我国农业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答:(1)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2)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3)加快发展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4)建立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5)建立起网络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6)加快县级农业信
息服务平台和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建设
24、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思路。答:解决的主要思路:(1)创造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整合规划;(3)逐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4)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门户;(5)促进政府与社会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6)推动信息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7)引导公众合理应用和消费信息资源。
25、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分几个层次,有哪些标准?答:分一个总体标准和五个分标准两个层次;五个分标准分别是:(1)网络基础设施标准;(2)应用支撑标准;(3)应用标准;(4)信息安全标准;(5)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26、实施电子税务有何现实意义?答:(1)显著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纳成本;(2)电子税务有利于税务公开,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3)电子税务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电子税务有利于税收知识的普及和税收环境的改善。
27、什么是政府流程重组?答:就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政府的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重新设计,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政府运作成本和政府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等方面的业绩有根本性的提高。
28、什么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是什么?答: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派出机构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形式和时限,将本机关、本单位办理政务和社会事务活动事项,利用信息载体予以公开,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并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这样一种制度。
29、什么是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答:是指政府机构为了使社会公众更好、更快、更多、更省地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充分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电话、信息家电、移动通信等各种途径向社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公共服务。
30什么原因造成享用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数字鸿沟”?政府应如何缩小“数字鸿沟”?
答:在政府实施电子化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服务对象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文化背景、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导致在享用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数字鸿沟”。政务应该逐步完善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使得缩小“数字鸿沟”。
31、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那些?答:主要因素有:(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2)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程度;(3)政府人力资源状况;(4)电子政务相关法律。
32、与传统的政府采购相比,政府电子化采购有哪些独有的价值?答:(1)降低政府采购成本;(2)提高政府采购效率;(3)优化政府采购管理;(4)促进政府廉政建设;(5)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33与传统的电子政务相比,移动电子政务有哪些优势?
(1 移动性 2方便性3直接性 4安全性 5可靠
移动电子政务的主要优势
1普及政府服务,有效解决数字鸿沟。2实时性强,提高办事效率3 容易同其它信息系统集成。4避免热线电话占线问题。
34与企业采购相比较,政府采购有哪些特征?
(1)采购活动的政策性;(2)采购资金的公共性;(3)采购过程的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4)采购对象的广泛性;(5)采购结果的社会责任性。
35.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有哪些特点?答: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随时随地提供服务(2)以公共需求为导向(3)集成化(4)智能化(5)个性化(6)自主化
36、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指的是怎样一个过程?依次分哪几个层次?答: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分散在不同层次和机构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实现相互渗透、高度协同和有效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划分,可以分成四个层次:(1)基础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2)基本单位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3)重点业务系统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4)全方位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37、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优劣评价有哪些指标?答: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完备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整合度;电
子化公共服务可使用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度。
38、政府信息资源由哪些部分组成?答:(1)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2)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3)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
39、政府电子化采购的意义。答:(1)降低政府采购成本;(2)提高政府采购效率;(3)优化政府采购管理;(4)促进政府廉政建设;(5)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40政府采购有哪些方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其他经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的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公平竞争是核心,公开透明是体现,公正和诚实信用是保障。
41、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实施目标是什么?答:(1)为公众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即:能对公众的服务请求作出快速的回应; 满足公众个性化服务需求;方便公众参与。(2)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即:政府部门按照公众的需求设立相应的机构,“关、停、并、转”一些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机构;彻底改变传统不良的工作作风;不同的政府部门通过电子化的形式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参与政府服务过程。(3)增加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和渠道,提高政府决策与管理水平。
42、政府信息公开有哪些基本原则?答:(1)公开原则;(2)权力原则;(3)利益均衡原则;(4)不收费原则;(5)自由使用原则;(6)救济原则。
43、政府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相比有何不同特点?答:1)非营利性;2)垄断性;3)普遍性;4)特定性
44、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答:(1)公开原则;(2)权力原则;(3)利益均衡原则;(4)不收费原则;(5)自由使用原则;(6)救济原则。
45、政府流程重组的原则。答:(1)政府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以服务对象为中心;(2)政府组织的设计必须以流程为中心;(3)要用系统的观点注重整体流程最优化;(4)充分发挥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作用。
46政府流程重组有哪些步骤?
:(1)组建流程重组的实施团队;(2)分析特定流程;(3)确定流程重组的实施方案;(4)重组流程;(5)对新流程进行评估;(6)执行和改进。
47政府电子化采购一般有哪些流程? 答:(1)生成政府电子化采购单;(2)发布采购需求信息;(3)供应商应标;(4)网上开标与定标;(5)签订采购合同;(6)供应商 供货;(7)货款结算、支付。
48政务电子公共服务的价值。
答:(1)提高政府决策水平;(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49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价值: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使政府服务向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转变,真正建立起“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新型的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1)方便公众享用政府公共服务
(2)降低政府公共服务成本
(3)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
(4)促进电子化民主进程
(5)推动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
50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应坚持那些原则?
答:共四项原则: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论述
1.试述门户网站评估指标组成。
答:(1)内容建设指标组成;加强门户网站层面上的建设和管理控制,可以切实把上级统筹规划的各种方案落实下去。它有力地规范了部门新开发系统的特异性,避免了重复建设产生的巨大浪费,从宏观角度把握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和进度。
(2)网站功能指标组成;门户网站的首要功能就是其信息功能,包括信息导航和信息发布、信息反馈等。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一种特殊的门户网站,它本身发布的信息并不一定多和全面,但它的信息导航功能可使访问者在其指引下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且要满足使用简单、授权管理等要求
(3)网站建设指标组成;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强政府有效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并以此带动领域信息化发展
(4)网站运营指标组成。对门户网站的评估,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解决门户网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内容建设指标组成;包括本地概况、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便民服务、采购招标、招商引资、企业信息、特色内容、网站介绍等细项。(2)网站功能指标组成;包括导航连接、数字地图、政务邮箱、信息分类、信息检索、交互服务等细项。(3)网站建设指标组成;包括开通情况、宽带应用、网站语种、域名规范、页面设计等细项。(4)网站运营指标组成。包括流量统计、信息更新情况、运行情况。
2.简述实施电子政务的价值。(意义)答:(1)提升政务处理效率;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务处理效率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中包括:一站式服务提升效率:7×24服务提升效率: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效率;数字化的信息传输提升效率;机构精简提升效率。(2)促进政府服务;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是政府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追求目标。
提高政府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政府服务的成本。(3)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廉政建设。(4)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全面的社会价值是发展电子政务的首要目标,也是电子政务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电子政务社会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增长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加新的商业机会和工作机会。从世界范围来看,席卷全球的电子政务热潮正在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的价值也正逐步显现,随着其应用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3.为适应电子政务发展,政府应如何转型。答:1.革新政府理念。政府转型首先从革新政府理念入手,也就是要尽快摈弃那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被实践证明是和政府改革与前进方向不一致的传统的政府理念,树立起有活力、能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真正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树立“有效政府”的理念;从“允许管理”向“禁止管理”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2.摈弃政府传统的审批制度。3.有效转变政府职能。4.拓展政府民主。不断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拓展政府民主中的作用;高度重视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5.创建“学习型政府”。不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塑造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6.深入推进政府制度创新。政府领导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4.简述我国电子化公共管理服务发展策略。答:1.创新政府服务观念与机制。创新政府服务观念;创新政府服务机制;营造卓越的政府服务文化。2.加强管理,推进改革。明确要求,重视反馈;集成应用,职能重组。3.重视安全与隐私保护。对安全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重视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4.推进标准与规范建设。逐步完善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规范;有序推进标准与规范的贯彻实施。
5.简述电子政务对政府有哪些影响,提出什么新要求?答:电子政务对政府的影响:(1)电子政务对官僚体制的影响;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2)电子政务对政府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的影响。政府内部信息沟通缺乏效率;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跨部门之间合作的效率;束缚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管理成本会长期居高临下。(3)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文化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政府有什么新要求:(1)追求精简高效;(2)走向透明和开放。市场开放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法律透明度要求;(3)注重服务;(4)推动创新。
所以说,电子政务即呼唤创新,又反过来推动创新,丰富政府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使政府创新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6.我国电子税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加快电子税务建设的措施。答:我国电子税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电子税务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究其原因:一是不少的税务人员对发展电子税务缺少必要的认识,认为电子税务很高深,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二是认为电子税务就是用计算机处理税收业务,就是税收信息化,没什么可发展的,缺乏对电子税务的深入认识和长远规划;三是认为电子税务就是上网工程,就是建立网站,将信息在网上发布和通过网络通讯数据就行了;四是认为电子税务无所不能,只要建成了电子税务,所有涉税业务就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了,而忽略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配套设施的跟上;五是在发展电子税务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于是认为没有必要“人脑受控于电脑”,对电子税务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2.缺乏整体规划,信息资源浪费严重;3.存在较为明显的“重电子,轻税务”的倾向;4.技术方便标准不统一,扩展性差;5.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加快电子税务建设的措施:1.提高认识,促进发展;2.重视统一规划,协调行动;3.高度重视业务和技术的融合;
4.加快电子税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5.要想方设法解决电子税务的投入问题;6.必须科学合理地解决安全问题。
在实施电子税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解决上述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电子税务将迎来长足发展的未来。
7.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主要思路。答: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1)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信息资源的日常管理不到位;(2)信息资源规划滞后,标准和规范不到位;(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开放和共享机制欠缺;(4)对政府信息资源整合认识不足,存在比较明显的误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
解决的主要思路:(1)创造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整合规划;(3)逐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4)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门户;(5)促进政府与社会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6)推动信息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7)引导公众合理应用和消费信息资源。
8.当前我国实施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1)建设统一完整的电子政务网络;(2)建设业务应用系统;(3)建设面向公众的政府服务网站;(4)加快政府基础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5)重视信息安全,完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6)推进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7)加强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8)不断总结和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
9、电子政务实施应处理好的关系?答:1.正确处理统一领导和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电子政务规划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
4.正确处理新建项目和原有资源整合的关系;5.正确处理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的关系;6.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7.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8.正确处理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0、移动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答:(1).将与传统电子政务活动并驾齐驱。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移动政务将会和传统电子政务活动并驾齐驱、协同发展。由于移动证物可以更好地发挥移动通信用户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因此在Gto C的电子政务发展领域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应用项目将更加丰富多彩。移动政务的应用涉及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它的应用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服务的不断优化,电子政务发展的不断深入,移动政务的发展将会日趋成熟,相应的应用项目会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对公众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高,实际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3).政企部门之间的合作将日渐加强。因为移动政务的大部分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公众和移动通信运营商三者之间的共同参与才能运作,而且包括公众的隐私、重要的专用信息需要在移动通信网络传递,所以,政府和移动通信运营商都有责任和业务保障公民隐私信息不被泄露,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与可靠,要共同保证公民接入移动政务系统的方便性、政府服务的可获得性。
(4).公众参与面越来越广。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公众对移动政务活动的了解还很有限,能够参与的项目微乎其微,所以,一方面要加快移动政务应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公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移动政务活动。
(5).政府服务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水平越来越高。为公众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政府服务开展电子政务活动的重要目标,实施移动政务对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电子政务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背景分析。背景分析主要是对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电子政务的内部、外部背景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以进一步认清形势、分清现状,提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从而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
(2)目标和任务分析。电子政务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要对未来电子政务发展做出科学的计划和安排,所以,明确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电子政务规划的关键性内容。
(3)实施方案分析。在明确了电子政务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后,就要进一步落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系统组成、技术实现、网络布局、安全防范、应用体系以及管理体制等内容,概貌性地勾勒出电子政务实施的方方面面。
(4)实施保障分析。在目标和任务基本明确、实施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就应该规划具体的实施保障措施了。电子政务的实施保障是综合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组织和领导保障。(B)资金投入保障。(C)技术与安全保障。(D)人员和制度保障。
(5)评估与改进分析。随着电子政务实施的不断推进,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实施绩效作出必要的评估,以进一步控制实施进程,防止偏离预期的目标与方向,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子政务计划的有序推进。
12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P71#.答:(1)实现政府内部管理电子化。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内部管理电子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府内部网的建设、政府内部公文信息流转、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文档管理系统的建设等。
(2)推进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必要组成部分,网站提供的信息量的的大小、交互性、易用性和时效性等很多方面都将直接影响电子政务水平的高低。
(3)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系统。电子化的政府管理系统是要实现政府内网、专网、和外网的有机整合,有效消除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障碍,以加强政务活动中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公众在政府活动中的参与。
(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实施电子政务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应用,即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以电子化、网络化的政务实现方式取代传统的政务活动,使政府的政务处理能力和水平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主要内容。P44#48.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2.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3.主动参与的原则 兴趣性原则 个别适应的原则4.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二、填空题1.抽象性 逻辑严谨性 运用广泛性
2.严密的逻辑性 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5.交互式问题解决 策略探索一数学的精确性 系统性3.生活教学观 儿童教学观 现实教学观
4.数学学习的层次有差异 发现式策略 Hands oh活动策略6.接受型 问题解决型 自主型
7.叙述式讲解法 启发式数学活动的过程有差异 认识并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上有差异
5.生活性 现实性 体验性 谈话性 演示法8.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 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认 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6.算法化 公理化 大众化 7.发展性 过程性 实践性
8.演译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3.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社会进步 数学自身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观 2.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成 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3.选择的表现“切近儿童生活” 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 4.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核率
5.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6.义务教育的性质与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三、判断题
1-5 ×√√√√ 6-9√√×√
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A C A D C 6-11 D C A A C A
二、填空题
习得
4.认知 联结 自动化 5.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论性的学习探索性的学习6.对象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的作用7.认知 操作 策略
8.课言表述 理解结构 多映象式思维 以概念、判断或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思维11.分析型 几何型 调和型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3√√√
第五章综合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5 A B A B A
二、填空题1.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与确认
2.积极反应 小步子 即时反馈3.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 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三、判断题 1-6√×√√××
1.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 形式数学能力的过程 发展情感的过程2.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 3.客体性 单一性 接受性 4.行为参与 情感参与 认知参与
5.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要求与评价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7.浅层次的策略 深层次的策略 依赖教师的策略8.设计和组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2×√
1.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 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 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系素
识9.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
四、判断题
1-5×√×√√ 6-10√×√×√ 11-12√√
1.诊断 激励 研究
2.目标取向评价 过程取向评价 主体取向评价3.发展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4.常模参照评价 目标参照评价 个性特征参照评价5.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6.注重目标达成 注重行为表现 注重效果全面 7.临床观察法 交流访谈法 随堂测验法
三、判断题
1-5×××√√ 6-10×√√√√ 11-12√×
第九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D B A A 6-10 A A B A B 11-14 C B A C
二、填空题1.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法
2.分离 提纯 简化3.必须对称的 所得各个属概念应互相排斥 每次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4.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5.直接思维 9.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的语言能力 10.重视表象的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第十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B C B D 6-11 B C B A C C
二填空题1.运算法则 坐标性质 运算方法2.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3.淡化严格证明而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4.口算 笔算 估算
5.上下位 并列
6.情境导入 活动导入 问题导入7.借助实际情8.过程性 表现性 多样化9.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的数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
三、判断题
1-5 √×√√×
6-10√√×√√ 第十一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C D B A 6-11 B C B C B A
二、填空题
1.形状 大小 位置
2.具体 半具体 半抽象 抽象
3.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原实物的能力 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
6.空间识别障碍 视觉知觉障第十二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A A B B 6-10 A A D D A 11-12 D A 第二章综合练习题
二、填空题1.学生 教材 环境
2.实用知识 科学知识 文化素质
用10.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综合练习题
二、填空题1.基础性 可接受性与发展性 统一性与灵活性 教育作用 第八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C B B D 6-11 A D C A A D
二、填空题
1.陈述性 程序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性
2.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3.选择 领会 运用 语言描述 图形描述6.组织上 获得上 呈现上
7.感知 表象 概念
8.直观 表象
极推理能力的形成 9.认识形体形状特征 认识形体大小 认识形体间的位置关系10.动作思维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6×√√√√×
知识的过程 教育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4.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假设 获得结论
5.境获得对规则的理解 借助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获得对规则的理解 逐步揭示规则的内部意义 第六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C A D B 6-10 C C D A D
二、填空题 感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织 引导激励和促进 诊断和导向9.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教学活动的对象 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4.直观化 描述 分析 抽象 关联
5.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能力 依据模型还第七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D B B A A 6-10 D B A B C
二、填空题 碍
三、判断题
1-5 √×√√√
6-11√×××××
二、填空题
物的相同因素。其次,导其从比较事物的差异性较大的属性,发展到比较事物差异性较小的属性。最后,1.问题解决起始状态 问题解决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
2.条件信息 目标信息 运算信息3.一些数据 一种关系 某种状态
4.个体试图达到某一个目标 个体与目标之间有距离 能激发个体凭借思考达到目标
5.理解问题 设计方案 执行方案
6.指向阶段 形成阶段 执行阶段
7.模式辨识 问题转化 模型还原
8.试误法 逆推法 逼近法
9.创设自由探究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10.能迅速抽取条件信息 能有效确认运算信息 能准确抓住目标信息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5√√√√√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6 C D A C B D
二、填空题
1.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提高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2.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3.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求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5.通过日常活动来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让学生尝试实际方案去体验
三、判断题
1-5 √√√√√ 6-9××√× 论述题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述题参考答案
1、举例说明作为教育的数学和作为科学的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答:从知识体系看,前者是经过人为加工和提炼、依据某一特殊人群特殊需要和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后者是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程看,前者是一类专门人在某些专门人的引导帮助下的模仿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后者是一类专门人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特征看,前者对象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后者对象是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从活动目的看,前者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后者是为了获得发现和创造数学。
2、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倡导“生活数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答: 长期以来,生活数学被排斥在数学学科外,但实际上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着许多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并形成“日常概念”。所以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将儿童日常生活或经验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最好的桥梁。例如;孩子两只手上都有几块糖果,想知道共有多少时,就会用“依次数数”的方式,从一只手数到另一只手。几次后,他突然会将手上的糖果一起倒在桌上,然后再数。于是,他就构建了基本“加法”思想。
3、举例说明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答:当一个6岁的儿童用手指或计算器算出8+5=13时,对成人来说,可能并不算是什么数学,但对这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来说,就是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可见,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间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层次、数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并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等方面。
4、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答:对小学生来说,发展比较能力,要注意阶段性。首先,导其从比较事物的不同因素,发展到比较事
要遵循从感知比较发展到表象比较,再发展到概念比较这样的规律。如: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即抓住事物间相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从而使知识产生类化或同化。
5、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答:
一、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数学教学应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一般法则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超越这些规则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动机。
二、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如:锯木头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基础上,会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
6、试分析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基本特点。答: 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基本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7、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答:社会发展因素: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具有更高数学素养。如:怎样面对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数学。如: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比和比例。最后,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分数、小数到处可见。数学自身发展因素:新的应用数学方法的产生,如计算机;带有新特点的独立的应用数学的形成,如信息论。这些发展使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新认识,它不再是绝对真理,它也具有可误性。儿童发展观因素:满足、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掌握有用数学;研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8、对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答: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客观性知识”,而且有“主观知识”。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③强调数学思维方式。④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9、对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进行结构上的分析。答: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增进理解和学好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
答:①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②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③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11、举例说明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
答: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即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逐步渗透、逐步拓展;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即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即在例题后出现“完全模仿式配套”习题和“综合拓展式配套”习题。
12、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
答:⑴内容的表述要注意其趣味性、可读性;内容的呈现要图文并茂,注意其直观性;内容的组织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⑵第一学段(1-3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第一学段(4-6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在图文并茂的同时,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运用图片、游戏、表格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材内容。
13、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答:主要体现在:①价值的主体性②知识的现实性③学习的探究性④经历的体验性⑤过程的开放性⑥呈现的多样性
14、试举例说明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表现。的数学化;第二,为垂直数学化提供手段和工具;第三,创设互助作用的教学系统;第四,承认和鼓励学生自己的成果;第五将所学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
24、请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
答:它是一种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包括:定向环节,属于“输入系统”、行动环节,属于“输出系统”、反馈环节,属于“回归式内导系统”。
答:①记忆操作类学习,如:需要学生操练简单的口算并能熟练的口算,学会用圆规画圆或用直尺作图,25、请举例说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适应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关系。
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准确进行计算等。②理解性学习,如:需要学生认识一个数学概念并能掌握其本质内涵,懂得一个数学原理并用这个原理来解释或说明,理解一个数学命题并能运用这个命题来推得新命题等。③探索性的学习,如:需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总结出一个数学规律或一个数学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而逐步形成新的策略性知识等。
15、请举例说明,按小学数学学习归纳水平看,不同层次中的认知学习有哪些特征。答:零级水平是将呈现在面前的对象作为一个信号来观察其结构,如:初步认识长方形;一级水平是将一些符号作为观察的对象,如:边、对角线等;二级水平是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对象,如:关系(长或宽)的关系(长与宽);三级水平是能区分命题与逆命题,如:什么是长方形和是否是长方形。
18、试举例说明实现认知迁移的基本条件。
答:①对象的共同因素: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将影响实现迁移的可能,同时,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多少也将影响实现迁移的质量。如:“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两知识属于同构性的,因此,迁移的可能性就大。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生已有的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稳定和越清晰,则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迁移就是一个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以及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③定势的作用:定势可能导致正迁移,更易导致负迁移,阻碍学习。如:一幢6层楼,每层有12级台阶,共有多少级台阶?学生可能经常解答“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问题,因而形成解法定势:12×6,造成解题错误。④学习的指导:实践证明,教师的学习指导得当,则学生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大,而指导的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象之间的本质特征。
19、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如在学习一位数除法时,需要教师分解每一步的过程并帮助他们在理解每一步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将程序逐步展开,儿童则按照这个程序展开的过程去形成最初的程序规则。到了较高年段的儿童在规则学习时,已开始较多地依赖对规则本身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必要的引导来形成完整的规则程序。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爱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发展。
21、请举例分析与说明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答: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2、请举例分析与说明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
答: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23、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指导,借助“再创造”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其有关的各方面的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第一,学生当前的现实中选择学习情境,使其适合于水平
答:①由于生活经历及个性差异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②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实现数学意义的理解和形成数学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③每一个人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乃至于数学学习的策略等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特征。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剪拼获得去发现规律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而有的教师则认为让学生通过对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接后再进行推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际上真正的有交,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相结合。
27、试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主要矛盾。答:①由“教学活动的共同体”要素引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间的矛盾,而课堂活动正是在这两者的制约、促进与依存的相互作用模式下得以不断进行的;②由“教学活动的对象”特征要素引出了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即儿童思维的直观性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对矛盾,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样化的活动结构和活动形式;③由“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要素引出了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推动下,促进了教师不断去观察、研究儿童认识数学的特征,从而创设有利于儿童数学活动的活动结构与活动过程。
31、请举例并解释在“简单对话型策略”之下的数学学习与在思维交互策略”之下数学学习之间的区别。答:前者指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是以教师与学生间的简单问答而生成的。而后者最大特征
就是倡导师生间的交互与分享。因此,前者缺少对问题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过程,后者却通过思考性的对话,去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数学课上,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自己区分过程,当大家都认为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加起来后并不完全相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他细观察每个人得到的结果,说说可能会发现些什么,当发现非常接近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测可能的原因。
32、试举例分析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①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如:当学生面对“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一任务时,要让他们感觉到,不是简单地知道并记住“是什么”,重要的是要感觉到,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去解决这样问题。从而,才
有可能在形成陈述性知识的同时,生成更多的策略性知识。③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如:在以“主动探索”为主线的“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就会通过设计若干由学生自已尝试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对象规律的数学活动来组织,而不会简单地通过教师自己的演示来向学生呈示某种结论的方法来组织。
35、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答: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②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③注重儿童学习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④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参与学习。⑤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36、请举例说明如何做到教学手段的整体优化。
答;①多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媒体的现代化为我们设计与开发课件提供了无穷的资源,而技术的答:①过程性评价。其本质是一种以关注学习过程为取向的评价。是一种评价的基本策略。具有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的特点。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作用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次评价活动不仅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应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具有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的特点。③表现性评价。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单单依靠习得性评价,因为,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对活动过程的反馈,更能有效获得促进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现代化为我们设计与开发活动材料提供了无穷的资源。②多种手段的综合与交替。包含两层含义:其一,44、下面是一份课后的访谈记录,试以这份记录分析“交流访谈法”的基本特点。
不同的个体所依赖的学习手段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手段,答:①访谈不是一种单向的“评定式”的语言交流活动,而是一种双向的“商讨式”的语言交流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其二,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依赖的教学手段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将“是否现代化”来当作选择教学手段的惟一标准。
37、请举例解释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个基本原则。
答:①发展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发展。②过程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过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学业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③全面性原则,即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与数学技能的形成,还应包括学生的整体人格要素。
38、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的评价作业,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份评价作业的特点。
答:三项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对数学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评价策略:过程性评价,特点: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发展性评价,特点: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表现性评价。
39、下面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中所设计的两个不同的任务,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份评价作业的差异性。答:同上。
40、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中所设计的一项任务,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份评价作业的特点。答:同上。
41、请分别设计以完成“解释性任务”和“制作性任务”为主的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答:前者是指对学生来说他需要完成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习题,而是一个需要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数学交流的方式进行解释的任务。如:“小明说,他想到了一个数,当100被这个数除的时候,结果介于1和2之间。请你给出至少三种关于符合这个数的正确描述,并对你的推理进行解释。”后者有时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如:“请你将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组,使它从上面看下去的形状是如图那样”。再如,“将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边连起来,使它能折成一个正方体,你能用多少种方法?”
42、请举例说明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
②能获得一些非现象性的信息。③能获得更为准确和有效的评价信息。④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发展。
45、下面是一份课后的交流记录,试以这份记录分析“研讨解析法”的基本特点。
答:①活动是通过被评价者与评价者平等的探讨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与传统的评价者“指点”,而被评价者“接受”的评课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往往有多人共同参与评价活动,是一个团队共同探讨感兴趣的主题的活动。
46、用实例分析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上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的特征。
答:①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具有系统性,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如:儿童首先通过直观方式形成一些数的概念接着,再通过直观的方式去形成有关数的运算的概念,随后,才逐渐将学习扩大到有关数与数间关系的概念。但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如,分数的概念,是先组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构建有关分数的表象,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真正获得有关分数的概念。②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③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在小学数学学科中,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
47、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答:两大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的运用阶段。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为: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8、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同化”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答:通过同化途径形成概念的学习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为: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9、请从以下案例中尝试分析,如下三种数学概念的学习,分别属于概念同化中的哪一种方式? 答;下位学习。它反映的是利用新旧概念间的类属关系而获得的概念学习过程,即当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是新学习的概念的属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会被纳入到原有概念之中。上位学习。是指当新学习的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的上位概念时,学习者通过进一步的抽象,使原有概念纳入到新概念的过程。并列学习。是指新学习的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既不形成类属关系,也不形成总
括关系,但它们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却又能形成新的意义。50、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儿童学习概念的基本过程。答:对儿童来说,获得数学概念大致都要经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感知阶段是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通过对对象的直接感知,将对象的各种属性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分析,逐渐趋近于对象的整体认识。表象阶段是儿童从直观对象到抽象概念的桥梁。此阶段,通过自己的反复综合与分析,对对象的各种认识以及各种属性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映象。概念阶段,是儿童最终获得概念的阶段。此阶段,儿童要通过不断地抽象和概括,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从各种属性中抽取出来,最终形成对对象的本质的认识。
51、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儿童概念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①重视表象的过渡。要注意三点,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归纳。②加强数学交流,做到三点: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③促进数学思维。做到三点:发展观察能力、发展分析比较能力、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52、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经验和语言是如何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
答:用语言来表达概念,可以使概念更清晰。如:对于“方程”的概念,采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述,清晰地揭示了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将自己的认识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还要加强提高数学的语言能力。它包括数学语言的理解、记忆、表述能力。
55、试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包含的主要内容。
答: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说的是怎样算,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如:两位数笔算加法运算法则是“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其中“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理论依据是“记数的位值原则。”这是算理。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呢,因为对于进位加法时,学生易出错,所以为减少错误,才提出“个位加起”。这是人为规定。
56、请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的特点。
答;①学习的内容特点:以认数学习为起点、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②学习方式的特点: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57、请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的特点。
答: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如:加减法运算法则分成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有些规则不给结语(如: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材中未给出结语,但要求会用其简化运算。)
58、请举例说明口算与笔算的区别。
答: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⑥知力要求的不同。
59、请举例说明,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⑴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如:看到2+3会读出“2加上3”并不代表他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可通过实践活动去数一数的方式获得对意义的理解。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⑵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①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②
规则运用的阶段性⑶从实物表征运算发展到符号表征运算。
60、请用实例解释,为什么“生活经验是儿童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
答:⑴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⑵借助实际情境获得对规则的理解⑶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⑷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
61、请做一个采用“例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
答:所谓“例规教学模式”,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诸如32+5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在掌握了加法意义及已有的“数位”概念的基础上去尝试探究,并在直观我(摆小棒)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形成更为一般性的概括,从而获得“数位对齐”的运算规则。其基本学习过程是,感知例证——观察发现——形成表象——逐步抽象——概括规则。
62、用实例分别说明在小学数学规则导入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如何运用“情境导入策略”、“活动导入策略”以及“问题导入策略”的?
答:所谓“规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后,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构建的数学概念,直接获得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然后再通过多个例证进行验证。
63、用实例说明如何在小学数学规则教学中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良好的数感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去发展儿童数感。①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如:小狗先向前跳3格,再向前跳4格。此时的位置是3+4=7,即在第7格,使学生同时意识到,小狗实际上是跳了7格。
64、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哪些不同表现?①5+5+5+5②5×4③(5+5)×2④(5+5)+(5+5)
答:算法①的算理是建立在加法意义上的。算法②的数的位置感较好,且善于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自己的运算技能。算法③建立在加法意义上,但对数的关系更精细些,已构建了初步的“转化思想”。算法④建立在加法意义上,但清晰显示出对数间关系(数的组合)的认识。65、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基本目标。
答:⑴从活动的特征表述:①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反之。②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关系。③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⑵从内容的特征表述:①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②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④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66、请用实例说明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答:①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如:通过玩各种玩具或积木,逐渐感觉到它们在几何方面的特点。利用比较而获得的。
67、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给定的数据和运算符号。②目标信息。源自于数学问题本身及问题解决者的内部经验。③运算信息。指74、请举例说明“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之间的差异。
答;前者指定义明确的问题。如:14X=126,问X是多少?后者指定义不明确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方案买门票?
75、请举例对一般意义下的“数学习题”和“数学问题”进行性质差异分析。②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是通过“数面积纸”的方式,允许对条件所采取的行动。
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①属于水平1阶段。是直观化阶段。②属于水平3阶段。是抽象/关联阶段。68、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 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像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如:儿童初学几何时,受大量“三维”物体积累的影响,在对“二维”图形的思考时,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中年段的儿童,已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如: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不再去对应直观物体,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开始更多依赖模型的构建了。如:学习“长方体”、“圆柱体”等的性质特征时,观察对象主要是一些实物模型而并非直观物体。
69、举例并简要说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70、从一个给定的任务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低年段儿童往往用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如三角形是“三角”“尖尖的”,正方形是“方块”。
三、四年级儿童仍伴有一定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图形性质。如“垂直”是“竖直”。
四、五年级儿童对一些较抽象的图形性质的认识,仍需得到日常经验的支持。如:他们无法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是否是半径或直径的识别,更多依赖于图形的直观呈现。71、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⑴空间识别障碍。如:在几何学习时,对三角形高的判断,对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判断。⑵视觉知觉障碍。如:长方形表面积的认识,是通过儿童“拆”或“拼”来获得的,但可能遇到一个“抽屉”的用料面积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
72、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答:①搭建活动。如,用纸搭建一个长方形,从而进一步体验到长方体各个元素的组成特征。②剪拼与折叠活动。如:认识“对称”时采用“折叠”。③实物操作活动。如:认识“圆锥体体积”时,用“圆柱体”作实验。④测量活动。如:测量过10米有多长,就能想像50米有多长。⑤作图活动。学生通过在大脑中重现三角形特征,画出一个三角形。
73、请用实例对数学问题的三种结构成分进行功能分析。
答:①条件信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某种状态。如:计算题中
答:如:14X=126,问X是多少?是“数学习题”,而如:一次暑期活动中,由你负责销售矿泉水。你发现让你销售的矿泉水是350毫升装的,而你原来只见到在市场上销售的矿泉水是250毫升装的。你将会如何为350毫升装的矿泉水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是“数学问题”。也需要学生先去调查一些有用的信息(市场上250毫升装的矿泉水的销售价格),才能解决这个问题。76、请用实例说明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模式。
答;①理解问题——这个阶段就是在头脑中构造问题的表征。②设计方案——这个阶段就是一个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③执行方案——当初步确认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后关键的就在于方案的执行。④评价结果——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
77、从下列案例中尝试分析,三位受试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策略。答;猜测策略、尝试策略、作图策略、操作策略、例举策略、简化策略。78、请实例说明三种不同的主要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答;①试误法。指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性,如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的解决。②逆推法。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作反向的推导。③逼近法。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地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
79、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答:⑴不同问题的类型与难度。如;一般地说,某些简单的求解题,相对于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相对稍易些;而对于某些证明题,相对于策略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难度相对大些。⑵不同问题的呈现方式。如:在几何学习中,常常利用变式图形来训练儿童的图形知觉能力,像同样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有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图形呈现方式。图形与记忆中的图式易对应的易被知觉。
80、请实例说明“问题的表征”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答;问题表征指一个心理的过程,一个审题并理解题意的过程。就表征而言,首先需要用到陈述性知识,包括语词知识和事实知识。如:明确“铺”是什么意思?此外还要用到“图式”知识。最后,表征的重心不同,也将影响问题的解决。
81、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⑴仔细审定问题情境。策略有:①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②抓住关键语句。③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⑵学会深度表征。策略有:①模型尝试。②原理联想。82、尝试分析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课程的意义。
答;①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②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③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3、请举例说明,统计与概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与处理日常生活的一种思想与方法。
答:“统计与概率”课程意义:①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②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③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知识的构成:在教学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获得一些整体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对某些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与科学的预测。
84、尝试分析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在不同学段的基本目标。
答;⑴课程目标。①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②第二学段(4-6年级)“经历收集体、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⑵内容目标。①第一学段“能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等。”②第二学段“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折线统计图等。” 85、请分别举例说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的过程特征。
答:①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③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④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⑤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86、请分别举例说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87、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如: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学生去尝试分类,在过程中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如:呈现一张成绩单,将这些成绩的公布列成一张成绩汇总表,就能看出这些成绩分布的某些特点,让学生有可能体验到,列表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成绩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如:有甲、乙两个小组参加数学竞赛,甲组成绩为:79、62、84、90,乙组成绩为:73、75、91,试比较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更好些?说说比较方法和理由。
88、运用“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统计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向学生呈现:“调查一下自己出生到六年后,每年体重变化的情况”这个问题。如果只是把数据罗列在一张统计表中,就仅仅反映了事实。于是可以尝试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但为了更好地反映出规律性的趋势来,则要采用折线统计图。89、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如:可以设计“调查一下两支球队以往多次比赛胜负的情况,预测下一次比赛谁可能会获胜”的活动。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摸豆”。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如:“摸彩”。90、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摸豆”。预先在布袋中放入有色小豆(三红七蓝),让两组儿童来做游戏。每组在地上划一条长10米的线,分为10格,上面标上0到10。每组分别让一个儿童站在5上面。规则是两个组的参赛学生依次去摸一粒豆,并猜豆子的颜色,猜对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大的方向走一格,猜错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小的方向走一格,看哪一组先到10。此外,让每一个组将每一次摸的颜色记录下来,到游戏结束后,再让各组去猜袋子里各色豆子的数目,猜对的再得奖。这是概率和数据相结合的游戏,它贯穿“课题求解”的精神,能让儿童体验和了解“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机遇”等观念。91、用实例分别说明在小学数学规则导入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如何运用“情境导入策略”、“活动导入策略”及“问题导入策略”的?
答:⑴情境导入。是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策略。如:在初次学习除法时,可呈现此情境:“有6块巧克力,要分给3个小朋友,如果要使每位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于是,有学生就会利用已有经验,开始用“依次分”的方式去尝试。这样的活动不仅揭示了出发的本质意义——平均分,而且还能揭示其基本的算法。⑵活动导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策略。如:在几何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规则,教师通常都会先设计一些诸如测量包装纸等活动,让儿童先去
动手尝试,使他们在各种尝试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⑶问题导入。通常在一些规则的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采用的策略。如:学生已经习得了基本的二位数除法规则后(像132÷12),教师就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像1318÷12)。当学生用已有规则尝试解题时,就会遇到新问题,因为第一次除得的余数加上十位上的“1”再被12去除时,不够商1,怎么办?多次的尝试和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定位“,而且使学生已习得的关于除法的规则获得了拓展。
16、请举例说明,按小学数学学习思维水平看,不同层次中的认知学习有哪些特征。答:第97页表格
17、试举例说明不同的迁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表现。答:第100页表格 20、请举例说明儿童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答:第116页表格
26、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答:第174页图表
28、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1页
29、请做一个“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2页 30、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3页
33、请做一个“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类型的教学设计。答:第202页
34、请做一个“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类型的教学设计。答:第203页
43、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临床观察记录的数据单,请你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来解读这些数据。答:239、240、164、171、175、180
53、用“圆的初步认识”这个实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可以如何运用“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以及“知识迁移策略”的。答;272
54、用“方程的初步认识”这个实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建立概念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分别可以如何运用“多
例比较”、“概括关键要素”以及“操作分类”等策略的。答:273
第五篇:公关礼仪简答论述(总复习)
公关礼仪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礼仪概论(第三节)简述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之间的关系? 答﹕二者的相似点:
1.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随社会发展起来。3.范围极广的教化手段。4.对改革开放有促进意义。
二者的不同点:
1.(从历史看):公关是面对大众;礼仪是”礼不下庶人”。2﹑(从主体看):公关是组织,代表人物﹔礼仪是个人,组织。3﹑(从操作看):公关是强调出新,制造新闻﹔礼仪是传统,尊重传统习俗。
4﹑(从传播看):公关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礼仪是“人际传播”。5﹑(从目标看):公关是目的性,功利性﹔礼仪是体现个人修养。6﹑(从对象看):公关是核心是策划﹔礼仪是教养。
简述EQ情商与公关礼仪的联系? 答﹕1.(从理论基础)都强调:人即有理性又有感性。
2﹑(从研究方向)都是做人的工作,把调整人与人,群与群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课题。
3﹑(从研究领域)都强调“攻心为上”,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文明手段。
4﹑(从教育方法)都从如何成功入手,以成功的利益吸引欲望。5.(从目的)EQ理论核心是证明人类对自己情绪情感控制的重要性。
简述企业文化的层次? 答﹕1﹑表层的物质文化;2﹑浅层的行为文化;3.中层的制度文化﹔ 4﹑深层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简述公关礼仪基本原则? 答﹕1﹑尊重公众。2﹑尊重习俗。3﹑遵时守约。4﹑遵守公德。
5﹑公平对待。6﹑宽容自律。7﹑和谐适度。8﹑系统整体。
简述礼仪在公关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1﹑是个人道德水准和教养的重要标志。2﹑可安邦治国,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3﹑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章 个人礼仪(第四节)如何利用新闻媒体创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答﹕1﹑重视”第一印象”﹔
2﹑重礼节和习俗(包括﹕尊重对方﹑用恰当的礼貌引起公众的同情﹑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3﹑面对新闻界应注意的其它事项﹕注重语言参与(诚实可信﹑切境﹑有效)﹔沉着冷静﹔实事求是。
第三章 交际礼仪 简述交际礼仪的原则? 答﹕交际礼仪的原则有八点﹕平等互动﹑注重沟通﹑诚实守信﹑遵守时间﹑尊重风俗﹑理解宽容﹑遵纪守法﹑维护形象。
简述交际礼仪的特点? 答﹕
(一)规范性:道德规范、等级规范、次序规范、场合规范、行为规范。
(二)广泛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沿习性:是作为“遗产”而被继承和发展的。
(四)差异性:“TPO”。
简述交际礼仪的作用?
答﹕
(一)调节行为主体的道德水平(以尊重他人为基础)。
(二)控制行为主体的交际行为(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形式可概括为法律、行政、习俗、道德等)。
(三)美化行为主体的形象。
试述如何组织宴请活动?
答:1﹑确定宴请目的.名义.范围.形式。2﹑确定宴请时间及地点。3﹑邀请(发请柬)。4.菜单。5.席位安排。6.现场布置。7.餐具的准备。8.宴请程序。主人在门口迎客。
若宴会规模较大,可请主宾以外的客人先就座贵宾席后入座。外国人的日常宴请在女人作为第一主人时,以她的行动为准。9.宴会现场服务:(1)开始前的准备工作。(2)抵达时的接待工作。(3)入座后的服务工作。
馈赠礼物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明确馈赠的目的性﹔2.选择礼貌的实用性﹔ 3.礼物应具有适时﹑适地﹑适人﹑适俗性﹔ 4.馈赠要有守纪性﹔5.注重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
给外商送礼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礼物别太贵重﹔ 2.别过分谦恭﹔
3.除鲜花外﹐其它一切礼物都要带包装送﹐注重装潢﹔ 4.送礼貌时要落落大方﹔5.接受礼貌同样注意礼貌和分寸﹔ 6.接受礼物应当场打开﹔7.谢绝礼物在24小时内退回。
第四章 语言礼仪
简述辅助语言交流的媒介? 答:
(一)眼睛:
①面对长者,目光落在额头附近,朋友陌生人目光落在口眼之间。②不应长时间盯住对方某一位置。③不能长时间闭眼。
(二)手势:
起到象征,说明,协调行为的作用。不同手势有不同的象征。
(三)面部表情:能传达肯定,否定,喜欢或厌烦的态度。可以表现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等信息。
(四)躯体姿势:可表现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及某人的生活状态。
简述电话礼仪及注意点? 打电话的礼仪:
1、选择恰当的时间。
2、通话目的明确。
3、安排通话内容:先讲要点再详细说明。
4、挂断时用礼貌用语。
接打电话“六注意”:
1、友好对待拨错号的情况。
2、通报本人姓名,所属单位。
3、对方要回电话要留下自己的号码。
4、认真倾听。
5、介绍自己所处的通话场所及在场人员。
6、结束时;由打电话一方先挂断。
使用车载电话应注意哪些问题:
1﹑通话时﹐要先告诉对方你使用的是车内电话﹔ 2﹑汽车行进过程中﹐最好不要打电话﹐以保证行车安全﹔ 3﹑电话内容要简练﹑声间要清晰﹑洪亮﹔ 4﹑不要边开车边做电话记录﹔
5﹑不要在隧道﹑桥梁等信号不好的地方拨打电话。
幽默语使用的艺术? 答:
1、一语双关:在特定语境中,用语言歧义形成幽默。
2、避重就轻: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3、曲解词语:曲解言语而形成幽默。
4、拟人法:形象的比喻产生幽默。
5、巧借话题:借用话题为引导,制造气氛。
6、反语:表达意思与字面完全相反,正话反说。
正式谈判有哪几阶段? 答:
1、导入。
2、概说:内容的开始,双方闸述各自谈判目的,希望达成的目标。
3、明示。
4、交锋:实质性谈判的开始。
5、妥协。
6、协议。
谈判中要注意哪些行为礼仪? 答﹕谈判中注意的行为礼仪有四点﹕
1﹑致意﹑问好;2﹑面带微笑﹑认真倾听;3﹑举止大方得体;4﹑从容观察对方﹐了解对方思路及谈判风格。
演讲形式:开幕词/闭幕词:会议开始时,致词人代表组织简要发表致意的言词。(口头致词、书面致词)。
格式:称谓,开头,正文,结尾。
欢迎词/欢送词:在欢迎会开始时对来者表示欢迎的言词。/欢送会上对离去的人表示欢送的言词。
格式:称谓,开头,正文,结尾。
答谢词:在各种仪式上,如授奖,授勋后表示感谢的言词。
格式:称谓,正文,结尾。
祝酒词:在宴请活动中,饮酒前由宴请者表示敬贺的言词。
格式:标题,称谓,正文,结尾
祝贺词:在庆功,表彰会上为祝贺某人或组织发表的言词。
格式:称谓,开头,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第五章 文书礼仪
撰写规章制度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1﹑注意政策性(和中央保持一致)﹔
2﹑注意严肃性(切实可行﹑相对稳定)﹔3﹑注意明确性。
试述撰写各类文件应注意的礼仪要求? 答﹕
1、诚挚地表现情意,清楚地表达思想;
2、遵循特定的格式,符合人们认知规律;
3、措辞要准备得体,把握时间,尊重阅读者;
4、使用相应的礼仪用语,文字书写要工整规范。
5、对所有文件要及时做出反应。
求职信写作的注意要求? 答﹕1﹑称呼顶格写;2﹑正文包括:从何处得知消息来源,失节自己,提出具体要求。3﹑正文语言准确真实通顺;4﹑结语,落款不可少(尊守书信礼仪和写作规范,在行文中体现了尊重,礼貌,将对人的重视贯穿始终)。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结语,落款。
写投诉函应把握的四点尺度及答复投诉函把握的三点尺度? 答﹕报诉函指的是人们遇到权益受侵犯的事时,需要提出投诉,解决问题寄发的信件。
注意:1﹑把信发向尽可能高的管理层。2﹑别遗漏详细情况。3﹑明确提出要求。4﹑注意谴词造句。
答复投诉信注意:
1﹑反应要有力有利有节。2﹑措词慎重。3﹑正面作答。
海外信函的写法?
答﹕第一行写收信人姓名,第二行写门牌路名,第三行写城市和邮编,第四行写国名。
撰写请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撰写请贴应注意四点问题﹕
1﹑内容简明扼要﹔2﹑语言热情﹐典雅得体﹔ 3﹑款式和装帧美观﹑大方﹔4﹑至少要提前一周发出。
网络礼仪有哪些?
答:1.注意网上礼貌用语,文字要准确、简洁,保障网络信息传输畅通;
2、珍惜时间,要及时接受与回复;
3、助人为乐,尽可能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4、尽量使用表情网语。
第六章 内部交往礼仪
内部交往礼仪在整个公关礼仪中有何重要性? 答﹕其表现在三方面﹕
1﹑内部交往礼仪是公关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交往礼仪是内部稳定关系协调的辅助性保障系统﹔ 3﹑内部交往礼仪是内部交往沟通的辅助性保障系统。
试述内部交往礼仪的功能特点?
答:
1、规范约束功能与规范性特点;
2、稳定关系功能与稳定性特点;
3、凝聚功能与亲和性特点;
4、激励性功能与激发性特点。
内部交往礼仪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
1、待人接物的礼仪;
2、电话联通礼仪;
3、起草和收发日常公关文书的礼仪;
4、文书撰写礼仪;
5、会议及活动主持礼仪;
6、安排领导与内部公众沟通交流时的礼仪。
内部横向交往的原则?
答:
2、相互尊重;
3、及时沟通﹔
3、谅解互助﹔
4、有效配合。
与股东交往的形式有哪些?
答:招股沟通、上市公告沟通、报告沟通、股东大会沟通、日常沟通。
简述董事会的特征?
答﹕董事会是﹕业务执行机关﹑会议制形式的机关﹑由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机构﹑法定机关。
董事会议决定的事物有哪些?
答﹕1.召集股东大会﹔2.申请人通知(关于申请公司重整或破产)﹔3.聘请公司高级职员﹔4.内部监察(董事会对董事长及公司业务的内部监察权)﹔5.其它事项。
第七章 公关专题活动的礼仪 开业庆典要做哪些准备工作?(重点)
答:
1、精心拟出邀请宾客的名单;
2、制定程序表;
3、布置场地;
4、安排接待工作;
5、安排礼仪小姐;
6、准备贵宾留言册与签到桌;
7、安排接待服务人员;
8、提前试验音响。
开展销会,如何制定相关计划?
答:
1、明确主题思想;
2、构思展览结构;
3、撰写展览计划书;
4、确定时间、地点;
5、确定展销会工作人员及责任;
6、预测与培训;
7、准备展览会的辅助设备的相关服务;
8、制定展览会经费预算;
9、成立专门对外发布新闻的机构;
10、公关活动安排;
11、做好其它辅助工作。
记者招待会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答:
1、确定时间。
2、邀请记者。
3、确定发布会地点。
4、布置会场。
5、统一发表口径。
6、挑选发言人。
7、准备主要发言和报道提纲:准备发言提纲,准备宣传提纲,准备回答提纲。
8、选定会议主持人。
9、其它事务安排。
赞助的制定计划步骤?(10分重点)答﹕赞助计划一般应包括﹕
1﹑赞助的目标﹑对象﹑形式﹔2﹑赞助的财政预算﹔ 3﹑为达到最佳赞助效果而选择的赞助主题和传播方式﹔ 4﹑赞助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组织内部参观的目的及操作方法?(10分重点)答﹕组织公众参观的目的有四点﹕ 1﹑扩大组织知晓度﹔2﹑促进业务﹔
3﹑和谐社区关系﹔4﹑增强员工或家属的自豪感。操作方法有﹕
1﹑准备宣传小册子﹔2﹑放映视听材料﹔3﹑观看模型﹔
4﹑引导观看实物﹔5﹑中途休息﹔6﹑分发纪念品﹔7﹑征求意见。
简述洽谈的基本要求?
答﹕
1、以准确传递推销信息为基础。
2、以满足洽谈双方需求为前提。
3、以引起洽谈方好感为关键。
四、以维护组织产品信誉为目的。
简述洽谈的心理策略? 答﹕洽谈的心理策略有六点﹕充满信心﹑事理交隔﹑沉着应战﹑突出功能﹑假设刺激﹑学会忍耐。
洽谈的礼仪规范? 答﹕
1、重视信誉,塑造组织形象:组织经营的第一要则,礼仪的基本原则是“遵时守信”
2、以礼相待,平等互利。
3、讲文明,注重礼节。
4、实事求是,注意提问方式:注意内容,发问方式要委婉,善于调换话题。
5、将心比心,多为对方着想。
第八章 涉外公关礼仪 涉外公关礼仪的基本原则? 涉外公关礼仪的基本原则有﹕主权平等﹑女士优先﹑差异性。
主权平等原则:指国家无论大小,都应具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主权。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意义:
1、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主权,不受他人侵犯。
2、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
其体现在:
1、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
2、国家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3、不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
4、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
5、国际会议上,每个参加国都有同等“代表权”和“投票权”且法律效力同等。
6、“礼宾序列”上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
其特点:能用性,稳定性,重复性,准强制性,效益性。
女士优先原则:指在社会交往中女士在男士面前处于尊者地位,享受相应的礼仪待遇。
差异性原则:
1、自我意识不同。
2、价值观不同。
3、行为准则不同。
4、崇拜不同。
5、生活方式不同。
6、招待方式不同。
7、送礼受礼方式不同。
8、民族心态习惯不同。
9、忌讳不同。
10、审美情趣与标准不同。
公关人员应怎样看待小费?
答﹕小费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现在已成为感谢招待员的一种报酬﹐在世界多数国家已成为一种习惯做法﹔
由于各地付小费做法不一﹐公共人员每去一个地方﹐事先要了解付小费的方式﹑给小费的场合﹑小费的数额。
在国外行走的礼节?
答﹕1﹑走路时要头挺胸﹐两眼平视﹐表现出勇往直前的精神﹐二人同行﹐应比肩齐走﹐步伐一致。
2﹑走路时切忌两手交叉背后﹐或合抱于前﹔或插入袋内﹐更忌吸烟﹐吐痰或吃零食﹔
3﹑行进中如有急事必须超越人前﹐应从旁绕过﹐不可强闯﹐最好先轻声打个招呼﹐万一不慎误撞行人﹐则须立即道歉﹔ 4﹑行进中如遇见熟人可点头为礼。
5﹑二人同行﹐前为尊﹐后为卑。右为大﹐左为小。三人并行以中央为尊﹐右边次之﹐左边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