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索,助推教学水平极大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注重技能性、实用性。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就成为中职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能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电子设备装接与维护等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从事电子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护、设计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攸县职业中专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行业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企业认证作为课程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2、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体系标准、教材
制定课程体系标准:以攸县职业中专的专业类别为切入点,以大类专业为课程单位,结合社会与企业岗位要求,构建各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适合学生水平和反映专业需要;构建有当代中职特点的课程评价方案。编写电子教学辅助资料,制作电子教学多媒体课件。
3、以行动导向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方法改革。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1)市场调研
我们采用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把九十年代的电子专业班确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观沿海地带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对细化专业、师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设施配备、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查,把结果与本校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找到本校在师资、设施建设、课程结构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三资企业对电子技术人才数量和岗位的需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对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相关职业群和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各种岗位工种应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行为方式进行归纳和分析,以确定各细化专业的培养目标。(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历时三年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不断进行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1:1,同时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教学则充分满足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完整性和更新性;综合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岗位为特点的几个专业方向,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构架,摒弃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结合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对应划分为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电工技术基础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公共模块。建立了计算机主机板维修模块、SMT模块、电子检测模块、家电维修模块等专业课模块,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教学中。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建立了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四个系列的实践教学体系。几年来,本专业建成了集实训、实习、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建成电子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主板维修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和梅城家电维修部、华为集团、精诚科技、天弘科技、富士康科技集团及深圳市毅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4)推广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是否能够成功。要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例如: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中成立了几个电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把比赛题目融入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为学生学习深奥难懂的专业理论带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采取在实训室边讲边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上课形式和仿真教学,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教学的进度与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以产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真正做到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本专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内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从简单应用能力到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的分层递进培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市场的需要,根据企业项目及时更新,推行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把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研发相融合。例如《计算机主机板原理与维修》《SMT技术》《电子检测》都是利用企业的最新的电路、最新的技术编写出来的项目化教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严格按照企业“7S”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学生实践操作。(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中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桥梁,是检验中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按照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电子行业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纳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本校承办社会劳动保障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实践课考试融为一体,直接以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来考核和评价教学及学生学习水平,即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相关课程的成绩,使学生毕业时即获得相关职业岗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毕业即上岗”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对应的中级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电子检测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达92%以上,每人至少获得两个资格证书,持证人数比例达到100%。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借鉴国内外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逐步形成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通过以攸县职业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与样本,开发相关教材与教学资源。
五、取得成果
1、修订了教学计划和大纲
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了主板原理与维修专业方向、SMT专业方向、电子检测专业方向、制冷专业方向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且使用了4年;修改了各细化专业中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大纲。
2、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电子类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体系,拟订项目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整合与深化的改革与实践方案,经实践收到了很好效果。见附件2:
3、研究编写部分校本教材:
今年上期完成《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教程》、《电工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EDA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维修电工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此系列校本教材将课程教学和学生技能操作实训进行标准化,这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控。
4、撰写项目研究调研报告、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共2篇,交流论文10余篇,正式发表论文共1篇,其中贺年辉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四阶段教学法》课题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5、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第二篇:典型案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索,助推教学水平极大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与运用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注重技能性、实用性。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就成为中职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能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电子设备装接与维护等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从事电子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护、设计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攸县职业中专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行业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企业认证作为课程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2、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体系标准、教材
制定课程体系标准:以攸县职业中专的专业类别为切入点,以大类专业为课程单位,结合社会与企业岗位要求,构建各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适合学生水平和反映专业需要;构建有当代中职特点的课程评价方案。编写电子教学辅助资料,制作电子教学多媒体课件。
3、以行动导向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方法改革。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1)市场调研
我们采用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把九十年代的电子专业班确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观沿海地带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对细化专业、师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设施配备、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查,把结果与本校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找到本校在师资、设施建设、课程结构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三资企业对电子技术人才数量和岗位的需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对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相关职业群和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各种岗位工种应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行为方式进行归纳和分析,以确定各细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历时三年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不断进行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1:1,同时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教学则充分满足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完整性和更新性;综合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岗位为特点的几个专业方向,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构架,摒弃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结合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对应划分为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电工技术基础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公共模块。建立了计算机主机板维修模块、SMT模块、电子检测模块、家电维修模块等专业课模块,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教学中。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建立了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四个系列的实践教学体系。几年来,本专业建成了集实训、实习、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建成电子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主板维修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和梅城家电维修部、华为集团、精诚科技、天弘科技、富士康科技集团及深圳市毅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4)推广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是否能够成功。要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例如: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中成立了几个电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把比赛题目融入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为学生学习深奥难懂的专业理论带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采取在实训室边讲边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上课形式和仿真教学,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教学的进度与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以产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真正做到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本专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内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实现从简单应用能力到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的分层递进培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市场的需要,根据企业项目及时更新,推行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把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研发相融合。例如《计算机主机板原理与维修》《SMT技术》《电子检测》都是利用企业的最新的电路、最新的技术编写出来的项目化教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严格按照企业“7S”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学生实践操作。(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中职教育
中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桥梁,是检验中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按照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电子行业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纳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本校承办社会劳动保障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实践课考试融为一体,直接以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来考核和评价教学及学生学习水平,即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相关课程的成绩,使学生毕业时即获得相关职业岗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毕业即上岗” 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对应的中级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电子检测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达92%以上,每人至少获得两个资格证书,持证人数比例达到100%。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借鉴国内外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逐步形成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通过以攸县职业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与样本,开发相关教材与教学资源。
五、取得成果
1、修订了教学计划和大纲
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了主板原理与维修专业方向、SMT专业方向、电子检测专业方向、制冷专业方向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且使用了4年;修改了各细化专业中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大纲。
2、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电子类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体系,拟订项目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整合与深化的改革与实践方案,经实践收到了很好效果。
见附件2:
3、研究编写部分校本教材:
今年上期完成《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教程》、《电工技术基础实训指导和教案丛书》《电子EDA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维修电工实习指导和教案丛书》,此系列校本教材将课程教学和学生技能操作实训进行标准化,这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控。
4、撰写项目研究调研报告、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共2篇,交流论文10余篇,正式发表论文共1篇,其中贺年辉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四阶段教学法》课题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5、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贺年辉、夏湘文),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贺年辉),市级骨干教师2人(黄志荣、蔡可飞),市级教学能手1人,株洲市百优教师1人。
第三篇: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2014年6月3日,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教师秦承山、李可、黄荣和田田分别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会议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董事长张亚林、董事李可、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以及多位教师在会议上发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移动开发基于的系统主要有IOS、Android、WM。系统的多样性给软件开发造成了难度,通常一个APP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重新开发。由此,秦承山介绍了跨平台开发技术XAMARIN。在这一开发环境下,技术人员可以一次性编译生成适合于不同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省去了多次开发的麻烦。由于该技术基于C#和.NET,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可衔接性较好,他建议专业教学向移动软件开发领域拓展。
通识教育一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接受通识课程教育。目前我校对此设置了22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体系。李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切磋。
影视制作专业课程在学校历来颇受学生欢迎,也是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黄荣对07级至09级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度均为100%,多数学生对目前的职位十分满意。黄荣指出学生的就业去向以网络视频制作公司居多。相比之下,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人才,在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因此,他建议以综艺谈话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编导所需的从业能力。
田田在报告中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企业需求来说明目前物流管理行业的现状,指出了物流人才毕业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物流行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田田将本专业的人才的基点定位在“管理人才”,同时要求他们掌握仓储、物流、分拣等专业知识。
第四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定稿)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工作
中共丹水镇委员会 丹水镇人民政府
西峡县丹水镇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猕猴桃之乡。全镇辖29个行政村,总人口41421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508人。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基层满意所站活动为载体,围绕“便民维权顺民意,优质服务促发展”的目标,从阵地保障、制度建设入手,充分发挥窗口的便捷高效和纽带作用,大力开展便民服务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我镇连续15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称号;2010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乡镇”。2009年、2010年,镇计生服务站连续两年被省纠风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纠风办命名为“群众满意基层所站”。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出发,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投入到位。镇财政先后投入50余万元,按照环境好、服务好、管理好、作风好、群众满意的“四好一满意”标准,对镇计生服务站进行了全面装修和设施完善,先后配备了孕检工作台及生殖健康检查服务设备,各村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将计划生育宣传融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之中,使镇村两级的计划生育阵地成为广大育龄群众的温暖之家。同时,在原计划
生育便民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扩建了丹水镇行政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饮水机、打气筒、雨具等便民设施,印制了服务手册、宣传折页、便民卡片、明片等免费发放资料,使服务环境更加符合群众需求。二是服务到位。镇行政服务大厅集公安、司法、计生于一体,实行行政审批、证件办理、咨询投诉、便民维权“一条龙”服务;29个村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室,在原有的人口学校、康检室、宣传室、档案资料室之外又增设幼儿早教室、资料阅览室等特色科室,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346个村民小组和单位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及宣传资料,免费开展代理服务,镇、村、组三级服务网络更加科学务实。三是管理到位。各服务窗口分类建立了与服务项目相对应的《便民服务登记薄》,对每天的办理事项分类进行登记整理;建立了《工作勤务记录薄》,对每天的人员在岗情况、交接班情况、预约情况等内容认真登记;建立了《考核督查登记薄》,镇党政办和计生办不定期对镇行政服务大厅和各村计生便民维权服务工作进行明查暗访,重点检查政务公开、群众反映问题处理、承诺服务履行、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等情况,督查结果通报全镇,计入各村和包村干部考评总成绩。活动开展以来,全镇计生服务窗口共为群众提供上千项服务,仅2011年就代理发放一胎证209个,二胎生育证32个,流动人口婚育证明42本,群众满意率达99%。
二、围绕便民利民发挥服务窗口作用,突出优质高效,完善三项制度
一是深化政务公开制度。全镇在确保《河南省阳光计生规范》规定的村级5类28项内容公开率达到100%的同时,统一按照“证件申领程序、奖励扶助政策、法定生育条件、违法生育责任、附属需求指南”等5大块内容,制作简易计划生育政务公开版面,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学校,并纳入镇政府“阳光政务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二是健全宣传教育制度。编印了“我要结婚,我要怀孕,我生小孩,我尽义务,我享权利”的和谐幸福家庭服务手册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读本2万余册,通过便民服务大厅和服务窗口,送到不同层面的育龄群众手中,为基层育龄群众提供及时周到的生育政策咨询,避孕节育技术及随访指导,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的人口计生基本知识水平。三是建立预约服务制度。我们根据新婚和计划生育手术对象名单,结合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及时进行电话预约或上门随访,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1年,为375名节育手术对象提供了预约上门随访服务。
三、依托基层服务网络,拓展服务窗口功能,积极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走访活动。每年9月份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上门需求调查,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获取群众需求信息。近年来,全镇共收集调查育龄妇女24067人次,归纳总结合理化建议100余条,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改进了工作方法,实现了“亲情关爱、感动服务、让每一个计生家庭都满意”的终极目标。二是开展便民维权服务活动。依托镇服
务大厅维权窗口开展工作的同时,在镇、村、组三级全部设立意见箱,乡、村两级共开通10部便民维权服务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镇计生办还在社会各界聘请了5名计划生育便民维权评议员,定期组织评议,改进管理服务。三是开展服务群众“比、学、赶、帮”活动。在全镇掀起“讲学习、会服务、讲效率、比贡献”工作热潮,广大党员干部和村、组工作人员通过镇、村便民服务窗口这一平台,积极参与到为民办事服务中来,很多干部把群众的难事、杂事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来做,增强了为民帮民意识。如袁店村一村民因对一胎证的程序、手续不知情,几次跑上跑下还是未果,村干部知道此事后,主动上门为其全程代理,3天时间就办完了全部手续。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谈到,现在村里工作发生了“五个变化”:群众跑变为干部跑;多次办变为一次办;拖着办变为主动办;随意办变为规范办;被动接受监督变为主动听取意见。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丹水镇计划生育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既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管理,又推动了计划生育政风行风的转变,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广泛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认真落实上级的有关要求,推动便民服务走向深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第五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论述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
2012年6月,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借助示范校建设的发展机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一)开展行业调研,明确人才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教师深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合川分公司、重庆达方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钓鱼城电脑城、重庆市万注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制10家企业开展了行业需求调研,全面掌握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及其对应的要求。同时,对重庆市渝南职业中学、重庆市铜梁职业教育中心进行调研,了解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从而,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典型任务,确定职业能力
邀请了职教专家谭绍华、计算机领域的行业专家、开县职教中心和铜梁职教中心的计算机教师到我校与我们一起参加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
(三)围绕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组织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分析得出应开设的课程名称,并确定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最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确定出各门课程应的时间和课时,从而构建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四)企业积极参与,开发核心教材和特色教材
为了使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我们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发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和《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等5门核心教材和《职业生涯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课程》等3门特色教材。
(五)校企深度合作,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
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关系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邀请了企业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四个方向的教学方案,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初稿。最后,邀请了课程专家对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评审和定稿。
(六)集中优势力量,开发精品课程
集中企业精英和优秀专业教师的力量,共同开发了区级精品课程《图形图像处理》和市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同时配套开发了相应的电子教案、题库等。
(七)凝聚集体智慧,共建数字资源
企业专家、专业教师齐参与,共同发挥智慧和力量,建设了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案例、试题库、课件、电子书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等增大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构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了传统的只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格局,引入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岗位技能,构建了以实际工作过程的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开发了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编写出版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网络管理实训》、《office 办公软件实训》、《图形图像处理》、《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5门核心教材,《职业生涯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3门特色教材。把《图形图像处理》建设成了区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建设成了市级精品课程,并完成了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3.提高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在2012年――2014年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在《科学咨询》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有4名教师成长为了区级专业带头人,8名教师成长为了区级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7%。
4.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明确,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2012年――2014年间,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一、二、三等奖56人/次;参加重庆市中职技能大赛,获二、三等奖4人/次。
三、体会与思考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构建和推广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一)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多的教师习惯了以前的课程体系,对新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的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都要跟上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时刻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有效平台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以后的工作中用到知识、技能、素质等相距太远,学校没有做好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教师真正地进入企业锻炼;让企业的优秀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引入企业文化、企业项目或产品;与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校内或校外);企业接受学生教学实践等,使学生在就业前能提前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则,明确工作流程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待真正工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
为了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应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我们的教师需要走出去向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同行精英等汲取更多新的理念、把握更多新的动向、获得更多新的知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带回新的方法,注入新的血液。这样会刺激教师正视我们的缺点,努力提升学校的声誉,专业的品质,让教师看到自身价值,找到成就感和归宿感。
【参考文献】
[1]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闵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3]丁洪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城轨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