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八阵图》拼音版(大全)
bā zhèn tú 八阵图
zuò zhě :dù fǔ 作者:杜甫
gōng gài sān fèn guó,míng chéng bā zhèn t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jiāng liú shí bù zhuǎn,qiǎn hèn shī tūn wú。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第二篇:杜甫 绝句二首(带拼音)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chí rì jiānɡ shān lì chūn fēnɡ huā cǎo xiānɡ
迟
日
江
山
丽,春
风
花
草
香。
ní rïnɡ fēi yàn zi shā nuǎn shuì yuān yanɡ
泥
融
飞
燕
子,沙
暖
睡
鸳
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jiānɡ
bì niǎo yú bái shān qīnɡ huā yù rán
江
碧
鸟
逾
白,山
青
花
欲
燃。
jīn chūn kài yîu ɡuî hé rì shì ɡuī nián
今
春
看
又
过,何
日
是
归
年。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三篇:杜甫《春望》拼音
chūn wàng 春望
zuò zhě :dù fǔ
作者:杜甫
guó pò shān hã zài,chãng chūn cǎo mù shē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gǎn shí huā jiàn lâi,hân biã niǎo jīng xīn。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â,jiā shū dǐ wàn jīn。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ái tóu sāo gâng duǎn,hún yù bú shâng zān。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第四篇: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2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古诗简介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说起诸葛亮的功劳,在三国里要算是盖世第一,他的名气就是从八阵图上成就的。这江面上有很急的流水,但是堆成八阵图的石子一点也没有转动;到现在刘备并吞东吴失策的这一件事,到现在仍然是空流余恨啊。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翻译/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盖:超过。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鉴赏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第五篇:杜甫
《旧唐书·杜甫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远祖杜预,西晋名将,精通《左传》,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10世祖杜逊,东晋初年南迁到襄阳,所以又称杜襄阳。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四 西南飘泊时期
• 杜甫对国家民族有着深沉的爱,对妻子儿女、兄弟家人、朋友邻里、甚至不相识的人,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怀着诚挚的深情。• 对国家人民:
“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序》)
《忆昔》、《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3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336)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对家人:
《月夜》、《羌村》三首(p331)、《北征》、《同谷七歌》、《从人觅小胡孙许寄》、《月夜忆舍弟》
• 对朋友:
《梦李白》二首、《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 对陌生人:
《又呈吴郎》
• 对万物:
《舟前小鹅儿》、《缚鸡行》
杜甫新题乐府的成就
• 杜甫的乐府能够自创新题,即事名篇(即事名篇:根据描写的对象来决定诗题。
•),将新题歌行与汉魏古乐府反映时事的传统联系起来,创造了以歌行为主的新题乐府,奠定了中唐新乐府的基本体制。
突破汉乐府叙事方式的局限,以史诗般的手笔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杜甫新题乐府也用对话和独白方式,但既能使场面展现史诗般规模,又能使之具有普遍意义,不为一时一地历史事件所拘。《兵车行》
将汉乐府叙事诗在时空的单一性变为多面性,充分反映形势的复杂变化,自由抒写对时事的感想和见解。
• 杜甫创造出他特有的时事述评式的新题乐府,以较大跨度铺写复杂时事。《哀江头》第三人称写潜游曲江的行踪,哀叹昔盛今衰,映带出玄宗逃蜀、马嵬之变的史实。前半为忆念中的场面,后半感伤贵妃之死,前半游苑的细节与后半回忆的接合跳跃转换十分自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开头追忆,之后回到现实,再次进入回忆,追昔伤今,以大幅度的时空转换造成对比表现对世事沧桑的感怀。
创造出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乐府的表现艺术。
• 杜甫不为前人创作的惯例所限,在表现手法上进行突破。
《丽人行》
别出心裁着重刻画背后的装束,既符合观者隔花临水不能近看的视觉印象,又给人留下比正面描写更多的想象余地,丰富了女性描写的传统手法。
“三吏三别”借鉴了汉魏乐府以惨酷现象反映社会问题的手法,但表现不同。《新安吏》渲染离别的悲愁后,以过客身份出面劝解,流露出诗人的无奈,隐含对时局的忧虑;《石壕吏》纯从听觉写事写人,完整而客观地记述了一个故事。
杜甫律诗的成就
•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五律626首,七律151首,五言排律117首,七言排律8首,五言绝句31首,七言绝句107首,共计今体诗1040首。是初唐以来创作律诗数量最多、形式最齐全的一个。各体诗歌都有极为出色的作品。最独到的成就在于七言律诗。突破了律诗传统的酬赠写景的表现范围。杜甫以七律写个人生平遭遇引起的喜怒哀乐,将七律改造成纯粹的个人抒情诗。《曲江二首》、《九日蓝田崔氏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以律诗写组诗,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创作拗体律诗
拗体律诗:在平仄组合上打破固定的匀整的格式而自创音节的一种律诗。杜甫在律诗的声律方面作了创造性的探索,为表现抑郁不平的心胸,他有意突破和谐流转的平仄格律,写了十几首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句法和用字的成功
倒装: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
散文句法:
杖藜叹世者谁子
用字锤炼精工:“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自有村。《咏怀古迹》
《曲江对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在于将律诗写得流转自如,不被格律所拘,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诗的诗史性质
• 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 欧阳修《新唐书》“善陈时事,律切精深,世号诗史” • 宋人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 •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 抒情性,叙事写实。• 杜诗的诗史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在于提供了比史实更为生动具体、也更能揭示社会本质的生活画面。• 《兵车行》《丽人行》 《悲陈陶》 《悲青坂》《北征》“三吏三别”《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洗兵马》
沉郁顿挫的风格 感情基调:沉雄深厚的忧思。(沉郁)
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和宏大的政治抱负,而面对的却是衰乱的社会现实,这是形成其沉郁风格的根本原因。深沉的忧思弥漫在大多数诗中。
抒情方式:回转起伏,反复咏叹。(顿挫)
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理性精神,这一方面加强了杜诗感情的厚度和强度,同时也抑制着个体不平的抒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原因: 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
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
豪迈:《望岳》
清新闲淡:《江畔独步寻花》、江村
明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雄浑:《旅夜书怀》
清雄奔放:《寄韩谏议 》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人格精神:
• 吴乔《围炉诗话》“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
•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醉里眉攒万国愁”被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 北宋爱国名将宗泽临终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三呼“过河”而死。
• 陈与义“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 李纲、文天祥。2 诗歌艺术
•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吴门下(吴居厚)喜论杜子美诗,每对客,未尝不言。绍圣间,为户部尚书,叶涛致远为中书舍人。待漏院每从官晨集,多未厌于睡,往往即坐倚壁假寐,不复交谈。惟吴至则强与论杜诗不已,人以为苦,致远辄迁坐门外檐次。一日,忽大雨飘洒,同列呼之不至,问其故,曰:“白老杜诗。”梁中书子美亦喜言杜诗,余为中书舍人时,梁正在本省。每同列相与白事,坐未定,即首诵杜诗,评议锋出,语不得问,往往迫上马不及白而退。
•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四:乾道间,林谦之为司业,与正字彭仲举游天竺,小饮论诗。谈到少陵妙处,仲举微醉,忽大呼曰:“杜少陵可杀!”有俗子在邻壁,闻之,遍告人曰:“有一怪事:林司业与彭正字在天竺谋杀人。”或问所谋杀者为谁?曰:“杜少陵也,不知是何处人?”闻者绝倒。• 元稹《酬孝甫见赠》诗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 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缘事而发反映民生疾苦,都是受杜甫影响。• 韩孟学其奇崛、散文化和炼字。
• 宋代“江西诗派”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受到杜甫直接的启迪。
元结和《箧中集》诗人
• 元结:元结(719--772),字次山,北魏王族常山王遵的第十二世孙,本姓拓跋,到孝文帝时改姓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754年及第。759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任山南道节度参谋,招抚义军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了15个城池。760年春,在戎马倥偬之际,“尽箧中所有”,编《箧中集》。763年任道州刺史,后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代表作品:《舂陵行》(p359)、《贼退示官吏》、《系乐府十二首》
• 《箧中集》诗人的创作和主张
• 《箧中集》收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24首诗。• 诗歌创作:他们是一批下层知识分子,其诗歌内容大体都是人生贫困经历的纪实和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因此他们的诗歌同时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风格质实古朴,近体诗很少,多为五古。
• 诗歌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他们把文学的基本职能归为“救时劝俗”、“规讽”“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