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摘自:《汉阳教育资源网》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校开发校课程一些情况:
1、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我们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型人才”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②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初步体验、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③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构建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我校的活动课教学研究,在经历了兴趣小组、班级活动、研究性学习三个阶段之后,形成了活动课教育改革的“四、四、八”模式和“六、四、三”活动课运行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我们对“四大类活动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整合,形成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学习方法、活动类等校本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中感受世界之美,从而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并将这一愿望凝成一种责任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人文素养类方面,我们依据《四书五经简明读本》这一通用文本,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尊严感、责任心,积累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科学素养类方面,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技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让人类智慧的火花在孩子们心中闪光;在身心健康类方面,我们通过开设形体训练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交流中增强自信,激发学生对运动、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在生活技能类方面,我们与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空间,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强化训练,熟中生巧;在学习方法类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活动类方面,我们以大队部为依托,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能力。
3、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实施的随意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成立健全的组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教导处、教研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校本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
②、制定计划,确保课时。参考《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拟定了《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计划》。在课时安排上,保证了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计的10%--12%,即1--2年级每周2--3课时,3--5年级每周3--4课时。
③、培训教师。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我们对教师进行适当调整、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④、加强班级课程建设。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实际,开发颇具特色的班级课程,再通过班际交流、校内外交流,形成各年级的课程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实施,并使校本课程更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⑤、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教材管理、课程评价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有章可循。
⑥、设备与经费到位。充实了汶源书院,加强了厚德书画苑、飞天舞蹈室等特种教室的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不断扩展校外基地,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专项资金。
4、探索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很多,但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生活,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我们利用校本课程,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投向自然,走进工厂,步入社会,体验和感受生活。到红领巾交通岗执勤,感受交警工作的辛苦;孩子们通过参加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判断力,激发了爱国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航模制作、动物习性观察、民风民俗调查、市场行情调查、汉江污染与治理等等,孩子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其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从选题到实地调查研究,到资料整理,再到成果展示,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享受到了成功与欢乐。在区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现场会上,体现我校校本课程特色的四驱车安装比赛最引人注目。零部件装车、技能赛车,孩子们娴熟的动作、认真的表情、情不自禁的呐喊,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为孩子们的成功体验而高兴,为这种成功的教育而喝采。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贾;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改革开放来,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和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
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且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我校要实现“自主学习,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示范性、实验性”的重点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是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在职教育。
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看,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设计,并依据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计划死板单一,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他们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xx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我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我们知道,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
民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政府权力的下放,一是民间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了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想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目前即使国家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权力,但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反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规办事最省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十分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我开发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
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
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批私立或民办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校本开发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宁愿多花钱,也要上好学校。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投资的概念以被多数家长所接受。家长择校一方面受高考驱动,另一方面也在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在城市和发达的乡村,如今受教育但更要享受优质的教育已成为普遍的教育需求。公立学校如果抱残守缺,裹足不前,很容易失去“市场的份额”。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自主决策、自主开发,特别有利于公立学校提高其教育品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并逐步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面已经提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探究和合作显得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6.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过去,我们总是批判我国的学校“千校一面”,而如今,只要去一些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看看,我们便会感叹那里的“绝”和“独”。
7.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和交流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这时的学校不得不主动地与大学建立联系。这十分有助于促进大学与中学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另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借鉴他校的经验,同样也会促进校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为此,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地位对待。
二、我们能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开足、开好校本课程。我们制定了未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开发指南》。(另行上报)
三、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设了专职教师上课,并能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四、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呢?
1、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前提
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改下我校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如下新变化: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③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⑤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找到了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核心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心理性格素质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倾向,更多地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收获,进而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五、我们十分重视校本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为校本课程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供条件。
六、建立了激励机制,并尽我们可能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多元化、多视觉地建设校本课程。对此,我们将尽我们最大努力给予经费和条件上的保障。
七、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规范的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并根据实施效果、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不断改进。
(一)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20%(1)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
3(2)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 7
(3)课程宗旨的体现
5(4)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5
课程目标的确立 20%
(1)目标明确、清晰 7
(2)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情感目标 6
(3)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7
课程内容 40%
(1)内容组织得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10
(2)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1
5(3)内容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 1
5课程评价20%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0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
指导思想 10分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目标内容 8分
4、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5、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指导过程 24分
6、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7、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8、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9、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
10、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
11、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
教师素质 8分
12、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13、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14、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全体性 12分
15、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16、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全面性 13分
17、掌握学法,习惯良好
18、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主动性 11分
19、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20、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创新性 14分
21、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2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等级分数
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第四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姓名:王慧 学号:11041006 班级:11强23 学院:卓培部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它克服了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有利于展现学校的特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教育的民主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 教师素养 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众说纷纭,我比较赞同张嘉育的观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比如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各个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还有其他的如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的意图经常在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等层层贯彻过程中发生变化,甚至被严重地歪曲。没一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周围环境和评价标准实施国家课程,从而导致国家课程的意图发生变化,破坏了货架课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等。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和顽疾。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地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
2、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优势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
对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对教师而言,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绝大对数教师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他们会感到心满意足。当他们运用自己亲自参与开发的校本课程使得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由于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也得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教师的职业地位将日益得到承认。
对学生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3、对教育产生积极效应
校本课程对教育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的,往往在实施后数年或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参与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前提就是政府给予学校自我开发的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而这正是民主的要求。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强调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这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这是的学校不得不与大学主动建立联系。这十分有助于大学和中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借鉴外校的经验,同样也会促进校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催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47—49页;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7页; 【4】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师大书苑,1999年版,第4页; 【5】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0期
第五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根据《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三级课程开发实施的要求,结合我区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安排的要求,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薄弱的现状,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校本意识和资源意识,加强校本课程并结合学生兴趣以及特色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领导小组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完成语文学科校本课程《阅读与欣赏》
2.认真完成数学学科校本课程《数学拓展包》
3.积极开发英语学科校本课程
4.成立1~6年级学生兴趣小组团体
三、工作要求
1.英语学科组在第一周完成校本课程方案,形成初稿;第二周完成实验稿,进行教学。
2.各班主任在第一周按照兴趣小组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学生全员参与并只报名一项),第二周汇总到兴趣小组负责教师处,周五开始上课。
3.每个兴趣小组每学期形成一本成果资料集,按照封面、方案或课程设置、学生作品或图片、学生意见合成。
4.每个兴趣小组在双周上课,第十六周总结(征求学生意见并整理资料)。
四、课程设置与安排
1.校本课程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
2.单周语文校本、数学校本交替上课。
3.教师安排
五、使用材料及经费的保障:
1.手工材料:建筑物模型、车模、航模各两套,计80元;(师生各完成三件作品)
2.编织材料:毛线三斤,计180元,两位教师为学校两位贫困生各编织一件毛衣;
3.十字绣材料:两幅作品计300元,两位教师每人完成一件作品,上交学校留纪念;
4.绘画、剪纸、书法、手抄报使用的材料从总务处领取,教师要保留学生作品或照片。
5.体育器材负责教师要保证有借有还,不得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