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标自测题(教师资格认证)(模版)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错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
2.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D)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错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理智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B)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错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C)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A)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错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B)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最近效应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对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对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对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A)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对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3.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错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对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对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错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C)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A)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对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错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错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对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D)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对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B)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对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A)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错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对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对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C)
A.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对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错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D)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错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3.“灵感或顿悟”是(D)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错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D)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对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1.负强化就是惩罚。错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D)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对 2.气质类型(C)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无好坏之分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D)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对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C)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对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对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A)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对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B)
A.成立了班委会 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对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对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
A.主体性教学 B.尝试教学 C.反思教学
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错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第二篇: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
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
更详细内容见《教育原理》书后所附考试大纲中的课程考核目标和内容
第一单 教育学及其功能
基本概念: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 基本问题:
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及其有关著作; 学习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实践意义;
各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与学习研究教育的方法论。
第二单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基本概念:个人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现代化;
基本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代表人物、不同观点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各个社会发展形态中的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与条件,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三种类型; 义务教育法令颁布最早的国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的基本理由;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书中所提出的七个趋势都应掌握,从趋势产生的原因、特点、发展的主要内容等;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基本概念: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要素; 基本问题:历史上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
教育的质规定的内容,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内容,以及相互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教”的文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学”的文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老者译者是共同的客体;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基本问题,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直接对教育影响;
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基本概念: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正功能、教育的负功能: 基本问题:教育本体功能;社会的、功能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概念:人的本质、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基本问题: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及对教育学的意义;
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并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原因及发挥这一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七章 教育制度
基本概念: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结构; 基本问题:学制建立的条件,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主要做法、现行学制的结构与类型;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
第八章 教育目的
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基本问题: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构成;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与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 教育内容
基本概念:教育内容、课程、学科课程、潜在课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实用主义课程理论、综合课程理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基本问题:当代几种课程理论的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等; 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
古代课程的三艺、四艺等,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第十章 教育途径
基本概念:教育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基本问题:教学的本质、任务、作用、教学的地位(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课外活动的特点、形式、内容、意义; 社会实践的内容、意义以及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
基本概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合力;
基本问题: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 社区教育的类型、特点以及实施社区的基本要求; 学校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意义;
第十二章 教师
基本概念:教师的角色;
基本问题:教师作为社会职业出现的时间与社会作用;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职业角色,制定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时间与名称;
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的素质要求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教师进修提高的含义内容形式与意义;
第十三章 学生
基本概念:个别差异、非智力因素;
基本问题: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联合国与我国关于保护儿童社会权利的规定);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史上关于学生与教师地位的认识上的对立的观点;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情感与意志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要求;
小学生个别差异的分析认识与教育要求。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测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人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周易》
D、《尚书》
2、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的书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辨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
E、卢梭的《爱弥尔》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E、德国
4、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16世纪初期
B、17世纪初期
C、18世纪初期
D、19世纪初期
E、20世纪初期
5、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目的性
C、方向性
D、特性
E、社会性
6、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
A、劳动能力
B、科学文化素质
C、职业素质
D、心理素质 E、教育程度
7、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指明了教育具有„„„„„„„„„„„„„„„„„„„„„„„„„„„„„„()
A、人口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E、科技功能
8、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绐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E、十五大
9、英国学者高尔登是——理论的创始人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心理起源论 E、劳动起源论
10、在人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生点和难点在„„„„„„„„„„„„„„„„„„„„„„„()
A、学校
B、社会
C、家庭
D、城市
E、农村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8年
E、2000年
12、《国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年颁布的„„„„„„„„„„„„„„„()
A、1951年
B、1957年
C、1981年
D、1982年
E、1985年
13、具有我国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目是„„„„„„„„„„„„„„„„„„„„„„„()
A、田径
B、体操
C、球操
D、柔道
E、武术
14、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社会活动
E、实验活动
15、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A、主体形系
B、专门场所
C、有力补充
D、得力助手
E、导向和枢纽
16、“教师是人类录魂的工程师”最早出自教育家„„„„„„„„„„„„„„„„„„()
A、夸美纽斯
D、蔡元培
C、杨雄
D、韩愈
E、加里宁
1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的观点„„„„„„„„„„„„„„„„()
A、孔子
B、孟子
C、韩愈
D、荀况
E、陶行知
18、教师劳动的——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连续性
E、创造性
19、“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是——的观点„„„„„„„„„„„„„„„()
A、杜威
B、华生
C、霍尔
D、孟禄
E、赫尔巴特
20、“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在学生背后去”是——的教育思想„„„„„„„„„„„„„„„„„„„„„„„„„„„„„„„„„„„„„„„()
A、杜威
B、华生
C、霍尔
D、孟禄
E、赫尔巴特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小题,共10分)
1、属于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环境教育
E、自我教育
2、原始社会教育具有特性是„„„„„„„„„„„„„„„„„„„„„„„„„„()
D、严格的等级性
E、私学和官学并存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
D、教育目的E、教育手段
4、现代教育的文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科学筛选
C、社会遗传
D、经济效益
E、科技进步
5、人的本质特点是„„„„„„„„„„„„„„„„„„„„„„„„„„„„„„„„()
A、自然与社会性的统一
B、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全面性与时代性的统一D、受动性与能力性的统一
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有„„„„„„„„„„„„„„„„„„„„„„„„„()
A、基础教育
B、幼儿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7、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A、导向
B、选择
C、激励
D、评价
E、协调
8、被称之为课程现代化的三个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
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9、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主要有„„„„„„„„„„„„„„„„„„„„„„„„„„()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家访
E、家长会
10、教师进修提高的层次有„„„„„„„„„„„„„„„„„„„„„„„„„„„()
A、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
D、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E、普通话培训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教育方针 A、没有阶级性
B、教育手段极为简单
C、为生产劳动服务
2、课程计划
3、学校教育制度
4、古代社会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
3、课外活动有何意义?
4、现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能力?
四、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论述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教育科学
3、行动研究法
二、选择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有——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及其功能
A、教育原理()
B、教育现象()
C、教育规律()D、教育目标()
E、教育方向()
2、属于教育的基本形态有——。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D、环境教育()
E、自我教育()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原则来源于——。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D、《周易》()
E、《尚书》()
4、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最上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周易》()D、《尚书》()
E、《师说》()
5、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是——著的。
A、孔子()
B、孟子()
C、乐正克()D、韩愈()
E、陶行知()
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能上能引论》()E、卢梭的《爱弥尔》()
7、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培根()D、赫尔巴特()
E、杜威()
8、“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出自——。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卢梭的《爱弥尔》()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的《普通教育学》()E、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9、被毛泽东之为“学界泰斗,万世楷模”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0、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1、创导“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教育“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2、二战经后,——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D、布卢姆()
E.赫尔巴特()
1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主要部分。
A、认识领域()
B、智育领域()
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
E、思维领域()
1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育学专著。
A、1957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B、1951年凯洛夫的《教育学》()
C、1970年保罗·朗格朗的《终身目标分类学》()
D、1806年赫尔巴特的《教育目标分类学》(E、1956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5、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其特征——。
A、有理论假设()
B、有控制()
C、有变革()D、有导向性()
E、可重复操作()
三、简答题
1、简述瓦·阿·苏霍姆林斯著的教育理论。
2、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有何推动作用?
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4、教育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其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为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古代社会教育
2、终身教育
二、选择题
1、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的人物是——。
A、孟禄()
B、马克思()
C、利托尔诺()D、华生()
E、孔德()
2、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共同特点是——。
A、承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B、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C、承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
D、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E、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D、科学性()
E、知识性()
4、原始社会教育具有的特性是——。
A、没有阶级性()
B、教育手段极为简单()C、为生产劳动服务()
D、严格的等级性()E、私学和官学并存())
5、学校的产生一般是有——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D、资本主主义社会()
E、民国初年()
6、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类型。
A、官学()
B、书院()
C、教会学校()D、私学()
E、骑士学校()
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D、美国()
E、德国()
8、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16世纪初期()
B、17世纪初期()
C、18世纪初期()D、19世纪初期()
E、20世纪初期()
9、对班级授课制予以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尔》()
C、斯宾塞《教育论》()D、赫尔巴特《普遍教育学》()
E、夸美纽斯《大教育论》()
10、使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A、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B、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
C、江泽民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精神()E、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3、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5、现代教育遥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
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教师职业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一、名词解释 教育
二、选择题
1、“实际上同路人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A、陶行知()
B、斯金纳()
C、夸美纽斯()D、凯洛加()
E、加里宁()
2、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是——。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许慎()
E、乐正克()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D、教育目的()
E、教育手段()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目的性()
C、方向性()D、特性()
E、社会性()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物质。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四、论述题:
试论述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一、名词解释 社会
二、选择题
1、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
A、人口()
B、地域和自然环境()C、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D、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E、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
2、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
C、婚姻状况()D、服兵役状况()
E、宗教信仰()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
A、基础性条件()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的选择(D、教育规模和速度()
E、教学方面的改革()
4、政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有——。
A、管理()
B、活动()
C、教育()D、观念()
E、教学()
5、文化对教育具有——。)A、价值取向作用()
B、反作用()
C、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D、两者互不相关()
E、传承和保存作用()
6、“四书五经”能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说明了——。
A、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取向作用()
B、文化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C、封建文化发展的封闭保守和凝固不变()
D、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E、科学筛选的结果()
7、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教资队伍()D、自然环境()
E、政治需要()
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
A、劳动能力()
B、科学文化素质()
C、职业素质()D、身体素质()
E、教育程度()
三、简答题
1、现代社会的特征。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有何影响?
3、社会经济政治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4、为什么说社会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5、简述科教与教育的关系?
四、论述题
谈谈如何理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一、名词解释
二、选择题
1、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科学筛选()
C、社会传递()D、经济效益()
E、科技进步()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有——。
A、人口功能()
B、传递功能()
C、经济功能()D、政治功能()
E、文化功能()
3、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与资本”指明了教育具有——。
A、人口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E、科技功能()
4、“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A、教学与文明的统一()
B、教育与政治的统一()C、教育与生产的统一()
D、传递与发展的统一()E、研究与发展的统一()
5、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始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E、十五大()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什么作用?
4、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论述题
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人的身心发展
二、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D、平衡性()
E、互补性()
2、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说明了人的个体发展具有——。A、阶段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不均衡性()
E、顺序性()
3、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了有的发展具有——。
A、阶级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不均衡性()
E、顺序性()
4、英国学者高尔登是——理论的创始人。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D、心理起源论()
E、劳动起源论()
5、“环境决定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高尔登()
C、利托尔诺()D、孟禄()
E、华生()
6、“我的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出自于——。
A、华生《行为主义》()
B、利托尔诺《行物界的教育》()C、孟禄《教育史与教科书》()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E、洛克《教育漫话》()
7、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具体条件有——。
A、教育自身状况()
B、家庭环境的效应()C、社会发展状况()
D、公民整体素质()E、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
8、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A、生理()
B、智力()
C、心理()D、社会性()
E、处性()
9、人的本质特点是——。
A、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C、全面性与时代的统一()
D、受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0、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性别()
B、遗传()
C、环境()D、民族()
E、教育()
二、简答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受那些条件的制约?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第七章
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3、义务教育
4、“分支型”学制
二、选择题:
1、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A、重视学前教育()
B、发展终身教育()
C、义务教育年限延长(D、学校类型多样化()
E、加强素质教育()
2、国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公布于——年,从而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A、1949年10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10月()D、1952年10月()
E、1980年10月()
3、提出“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
A、1951年9月()
B、1952年9月()
C、1957年9月()D、1958年9月()
E、1980年9月()
4、“凡是年满——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A、6周岁()
B、7周岁()
C、8周岁()D、9周岁()
E、5周岁()
5、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简称为——
A、“两基”()
B、“两全”()
C、“两重”()D、“两优”()
E、“两高”()
6、在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
A、学校()
B、社会()
C、家庭()D、城市()
E、农村())
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上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A、“两基”()
B、“两全”()
C、“两重”()D、“两优”()
E、“两高”()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D、1998年()
E、2000年()
9、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在——。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成人教育()D、业余教育()
E、高等教育()
10、中国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分为——。
A、专科教育()
B、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
E、远程教育()
11、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有——。
A、基础教育()
B、幼儿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12、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突出的制度类型有——。
A、五、四制()
B、六三制()
D、又轨制()
E、“分支型”制()
13、五四制实验始于——。
A、1922年()
B、1981年()
D、1995年()
E、1985年()
14、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面必须履行一定义务——。
A、学校()
B、家庭()
D、学生()
E、工厂()
15、下列内容属于学制的有——。
A、学校系统()
B、学校教育内容()
D、修业年限()
E、学校的设施()
三、简答题
1、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势?
2、试述学制建立的依据?
3、我国的国家教育制度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概况。
C、函授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C、九年一贯制()C、1996年()
C、国家与社()C、学校的任务()
第八章
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教育方针
二、选择题
1、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A、导向()
B、选择()
C、激励()D、评论()
E、协调()
2、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洛克()
C、孔德()D、裴斯泰洛齐()
E、赫尔巴特()
3、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福禄倍尔()
C、孔德()D、洛克()
E、涂尔干()
4、确定教育目的依据是——。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C、教育者的个人兴趣()
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E、学生家长的心愿()
5、“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A、体力和智力的统一()
B、人的劳动能力()
C、人的非智力因素()D、人的观察能力()
E、人的交往能力()
6、中国当代历史上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A、1951年()
B、1957年()
C、1964年()D、1981年()
E、1982年()
7、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是——年颁布的。
A、1951年()
B、1957年()
C、1981年()D、1982年()
E、1985年()
8、“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到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早出自——。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属于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有——。
A、身体素质()
B、思想素质()
C、道德素质()D、心理素质()
E、科学文化素质()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E、教育现代化()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有何作用。
2、确定教育目的依据。
3、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4、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九章
教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
2、课程
3、课程计划
4、教科书
5、德育
6、美育
7、劳动技术教育
二、选择题
1、在欧洲,文艺复兴前“三艺”很重视,是指——。
A、文学()
B、天文()
C、音乐()D、修辞()
E、辩证法()
2、古代中国——课程,可以看作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
A、四书()
B、五经()
C、六艺()D、七艺()
E、八股文()
3、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课程。A、潜在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
E、核心课程()
4、“无论我的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和克伯屈()
B、怀特海()
C、布鲁纳()D、华生()
E、孟禄()
5、综合课程有三种形式是——。
A、融合课程()
B、结构课程()
C、核心课程()D、实用课程()
E、广域课程()
6、被称之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7、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的——。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8、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A、学科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D、学年纳制和学周安排()
E、学校工作安排()
9、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作息时间()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D、教科书()
E、教学参考书()
10、德育包括——。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文化教育()D、道德品质教育()
E、法制教育()
11、具有我国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
A、田径()
B、体操()
C、球类()D、柔道()
E、武术()
1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A、感受美()
B、创造美()
C、鉴赏美()D、追求美()
E、艺术美()
13、下列内容属劳动教育内容的是——。
A、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B、宣传交通规则()
C、植树造林()D、清扫道路()
E、拥军优属()
三、简答题
1、制约教育内容的因素
2、什么是潜在课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4、小学德育的任务意义、内容是什么?
5、小学智育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6、小学美育的任务是什么?P234
四、试述题
试评述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第十章
教育途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途径
2、教学
3、课外活动
二、选择题
1、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D、社会活动()
E、实验活动()
2、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主要有——。
A、教学()
B、课外活动()
D、家访()
E、家长会()
3、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主。
A、德育()
B、教学()
D、体育()
E、劳动教育()
C、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C、美育()
4、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A、自愿性()
B、广泛性()
C、自主性()D、特殊性()
E、多样性()
5、课外活动有三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学术性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E、休闲活动()
三、简答题
1、学校教育为什么必须以教育为主?
2、课外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课外活动的意义?
4、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
2、为什么就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
2、教育合力
二、选择题
1、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业余教育()
D、函授教育()
E、成人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D、终身性()
E、个别性()
3、“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特点
A、先导性()
B、感染性()
C、针对性()D、终身性()
E、权威性()
4、社会教育在我国正式确立和广泛发展的是——。
A、二次大战后()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20世纪80年代中期()D、20世纪90年代中期()
E、20世纪50年代初期(5、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A、主体形式()
B、专门场所()
D、得力助手()
E、导向和枢纽()
6、下列属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有——。
A、专门性()
B、主导性()
D、有效性()
E、权威性()
7、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有——。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D、家长学校()
E、教育讲座()
8、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教育形态分别是——。
A、学校教育()
B、函授教育()
D、社区教育()
E、终身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作用。
2、简述学校教育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论述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论述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3、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居主导地位?)
C、有力补充(C、全面性()
C、家长会()
C、家庭教育())第十二章
教师
一、名词解释
二、选择题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早出自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蔡元培()
C、扬雄()D、韩愈()
E、加里()
2、“师说,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的。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荀况()
E、陶行知()
3、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
A、专业化()
B、多样化()
C、长期性()D、多重性()
E、连续性()
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D、长期性()
E、连续性()
5、教师劳动的——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D、连续性()
E、创造性()
6、“师者,人之模范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讲的。
A、孔丘()
B、孟柯()
C、韩愈()D、荀况()
E、扬雄()
7、教师职业道德综合起来有几个方面——。
A、对学生,无私奉献()
B、对同志,团结协作()
C、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D、对学生,真诚热爱()
E、对父母,孝敬如宾()
8、教师进修提高的层次有——。
A、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D、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E、普通话培训()
9、教师的进修提高主要以——为主。
A、业余培训为主()
B、自学为主()
C、短期培训为主()D、函授学习为主()
E、自学考试为主()
1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是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初期()
C、文艺复兴时代()D、春秋时期()
E、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三、简答题
1、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教育日益被提到更主要的地位具体表现是什么?
2、教师的工作任务。
3、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4、教师职业道德意义。
5、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6、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7、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8、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
二、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老师角色的多重性。
2、结合个人体会谈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4、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及对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学生年龄特征。
二、选择题
1、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合法的权益有——。
学生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平等的权利()
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末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是指末成年人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娱乐的权利()
3、“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客运室和其他末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说明了末成年人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娱乐的权利()
4、“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的观点。
A、杜威()
B、华生()
C、霍尔()D、孟禄()
E、赫尔巴特()
5、“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到学生背后去”是——的教育思想。A、杜威()
B、华生()
C、霍尔()D、孟禄()
E、赫尔巴特()
6、《小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A、6——7周岁()
B、7——8周岁()
C、9——10周岁()D、10——12周岁()
E、12——14周岁()
7、如把“b”写成“d”,把“5”写成了“己”是小学生——能力出现偏差的结果。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E、想象能力()
8、男女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是——。
A、生理因素()
B、传统观念的影响()
C、学校教育的不足()D、环境因素()
E、智商、情商因素()
9、个体发展不仅表现于智力活动中,也表现于非智力因素上,主要指——
A、动机()
B、兴趣()
C、意志()D、性格()
E、情感()
10、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利益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
E、无歧视原则()
三、简答题
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什么?
2、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有哪些?
3、简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
4、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有几主面?
5、产生男女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
四、论述题
1、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的关系。
3、论述独生子女的特点和教育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测试题
(一)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有下列备答案中,一个正确后面打√,每题1分,共20分。)
1、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是——著的。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乐正克()
E、陶行知()
2、创导“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教育”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陈鹤琴()
E、陶行知()
3、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华生()
C、孔德()D、马克思()
E、利托尔诺()
4、对班级授课制予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尔》()
C、斯宾塞《教育论》(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E、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5、“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说的。A、陶行知()
B、斯金纳()
C、凯洛夫()D、加里宁()
E、夸美纽斯()
6、在汉语中把“教”和“育”连起来使用是的——。
A、孔丘()
B、孟柯()
C、韩愈()D、许慎()
E、乐正克()
7、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师资队伍()D、自然环境()
E、政治需要()
24)
8、“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A、科学与文明的统一()
B、教育与政治的统一()C、教育与生产的统一()
D、传递与发展的统一()E、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9、必须把教育摆有优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始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E、十五大()
10、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说明了人的个体发展具有——。
A、阶级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顺序性()
E、不均衡性()
11、“环境决定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孟禄()
C、华生()D、高尔登()
E、利托尔诺顿()
1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简自然称为——。
A、“两基”()
B、“两全”()
C、“两得”()D、“两优”()
E、“两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D、1998年()
E、2000年()
14、中国当代历史上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是——。
A、1951年()
B、1957年()
C、1964年()D、1981年()
E、1982年()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D、教育现代化()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6、“无论我们选教何科学,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华生()
C、孟禄()D、怀特海()
E、布鲁纳()17、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的是——。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18、教学就是其本质说,是种——。
A、实践活动()
B、课外活动()
C、社会活动()D、实验活动()
E、认识活动()
19、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A、家庭教育()
B、社会区教育()
C、业余教育()D、函授教育()
E、成人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有括号内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出现了——。
A、并行的教育体系()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书院()
D、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E、行会学校和商人学校()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者()
B、教育目的()
C、教育手段()D、教育内容()
E、受教育者()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
A、基础性条件()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的选择()D、教学规模和速度()
E、教学方法的改革()
4、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社会遗传()
C、经济效益()D、科技进步()
E、科学筛选()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性别()
B、民族()
C、遗传()D、环境()
E、教育()
6、下列内容属于学制内容的有——。
A、学校的性质()
B、入学条件()
C、修业年限()
D、学校教育内容()
E、学校教学设备()
7、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受教育者的个人兴趣()C、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D、教师、家长 的意愿()E、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8、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教科书()
B、作息时间()
C、课程时间()D、教学大纲()
E、学校行事历()
9、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
A、先导性()
B、个别性()
C、针对性()D、全面性()
E、专门性()
10、教师提高主要以——为主。
A、业余为主()
B、函授为主()
C、知训为主()D、自学为主()
E、自考为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
2、义务教育
3、教学内容
4、教育为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简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哪些权利?
五、论述题(每小题材3分,共26分)
1、评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
2、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寻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的任务,除应用任务外还包含()
A、生产任务
B、总结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育任务
2、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可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3、“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这一自然实验是哪位教育心理学做的()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阿格法诺夫
D、奥苏伯尔
4、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和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梅尹尔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斯金纳
5、这种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不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的学习,叫()
A、知识的学习
B、行为规范的学习
C、言语 的学习
D、技能的学习
6、强化是哪一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A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B、早期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C、布鲁纳的认识发现理论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试误的过程,这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考夫卡
B、托尔费
C、威特罗克
D、苛勒
8、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过程叫()
A、心理发展
B、运动发展
C、身体发展
D、肌能发展
9、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7岁
B、8—9岁
C、10—11岁
D、12—13岁
10、小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互统系统三个核心因素()
A、教材
B、教师
C、学生
D、环境
E、情境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应用科学
D、理论科学
3、教育心理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
A、客观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相应于心理状态的注意、期待、探究与行为的教学形式可归纳为()
A、明了
B、联想
C、体验
D、系统
E、方法
5、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顿悟学习
E、机械学习
6、教育心理学强调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主要有()
A、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B、认识派的学习理论
C、联结——认识派的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7、桑代克提出的联结学习理论的三条学习主律分别是()
A、准备律
B、定势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E、反应律
8、小学生学习的特点除一般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A、直观——操作性
B、指导——模仿性
C、基础——再现性
D、动作——发展性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
4、接受学习
5、发现学习
6、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心理的理论学与应用学科的区别。
3、简要说明梅耶的学习的过程模式图。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6、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7、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3—4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2、1957年依据决策理论首次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是()
A、麦克里兰德
B、勒温
C、库克拉
D、阿特金森
3、概念有一定的结构,而用语言描述概念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我们称其为()
A、概念名称
B、概念特征
C、概念定义
D、概念实例
4、小学生规则学习的典例同化方式是()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5、这种技能形成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称其为()
A、学习技能
B、认识技能
C、活动技能
D、动作技能
6、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A、从范例中学习
B、学习策略
C、在尝试解决中学习
D、在练习过程中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动机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分类,可分为()
A、广泛性动机与狭隘性动机
B、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韦纳及其同事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总结出归因因素为三个维度()和四项因素()
A、原因源
B、稳定性
C、可控制
D、能动性
E、心境
F、能力
G、努力
H、任务难度
I、运气
3、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结合方式可将概念分为()
A、具体概念
B、合言言概念
C、选言概念
D、关系概念
4、奥苏伯尔同化论观点的三种模式是()
A、类属同化
B、总括性同化
C、技能性同化
D、并列结合性同化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强化理论
4、问题情境
5、概念
6、技能
四、简答题
1、学习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概念形成的过程。
3、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
4、技能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5、简析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6、记忆信息工级加工系统的特点。
五、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联系教学实验分析,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
3、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使用一两种记忆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5—7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中学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这种迁移是()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普遍迁移
2、“水下击靶”实验是哪一迁移理论的实证()
A、沃尔天形式训练说
B、桑代克相同要素说 C、格式塔学派关系转换说
D、贾德经验泛化说
3、对所学内容的行当的重复学习,主要帮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
C、组织策略
D、记忆策略
4、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即提出问题和()
A、澄清问题
B、分析问题
C、解决问题
D、回答问题
5、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模式是()
A、杜威
B、纽厄尔
C、西蒙
D、华莱土
6、吉尔福特把思维归为聚合思维和()
A、发散思维
B、变通思维
C、灵活思维
D、洞察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
A、正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负迁移
2、奥苏作伯尔认为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
D、泛化性
3、学习迁移的发生受哪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B、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C、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D、学生的智力水平
4、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主要运用的学习策略有()
A、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E、元认知策略
F、阅读理解策略
G、问题解决策略
5、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即()
A、疑难
B、分析
C、假设
D、复述 E、检验和评价
F、结论
6、创造思维不源于发散思维其主要三个特点是()
A、流畅性
B、广泛性
C、变通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2、认识结构
3、先行组织者
4、问题解决
5、问题教学
6、手段——目的分析法
7、功能固着
8、创造性思维
9、聚合思维
10、脑力激励法
D、独创性
四、简答题
1、知识应用的形式。
2、精细加工策略。
3、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5、简析创造性儿童的一般外在表现和特点。
6、创行性与智力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试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浅谈促进学习迁移。
2、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区别。
3、在学校的教育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8—9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的儿童道德性发展称其不()
A、从逆向向顺向发展阶段
B、从主观到客观发展阶段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阶段
D、从恶向善发展阶段
2、提出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李伯黍
B、斯陶布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3、抓住诚实这个吕质开始创造性地编制一系列“正直测验”的研究是()
A、劳德塞
B、邓克尔
C、梅和哈特肖恩等
D、拉斯
4、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叫()
A、价值观
B、价值取向
C、价值系统
D、价值属性
5、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维先提出了“价值澄清法”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A、罗克奇
B、西蒙
C、哈明
D、拉斯
6、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不称()
A、合作
B、合伙
C、竞争
D、合力
7、这种对个人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无条件服从,我们称其为()
A、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B、对社会规范的服从 C、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D、对他人被迫的服从
8、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舆论
B、内聚力
C、目标和规范
D、心理气氛和土气
9、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领导方式是()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控制式
D、民主式
二、多项选择题
1、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平阶段
E、公正阶段
2、章志光于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其三维指()A、生成结构
B、定向结构
C、执行结构
D、定型结构
3、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其特点是()A、共同的目标
B、明确群体属群
C、有一定结构
D、占优势的认同观
4、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B、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C、对学生政治观念的影响
D、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5、班级群体对学生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这几个阶段()
A、松散期
B、交合期
C、同化期
D、凝聚期
E、形成期
6、个体接受纪律束的发展除强制和强化阶段外,还有()
A、遵从集体阶段
B、自制约束阶段
C、服从法律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7、从动机角度分析,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产生,主要原因有()A、因厌烦而追求刺激
B、因挫折或紧张发泄或逃避 C、寻求注意、承认和地位
D、误解心理压抑导致反抗
8、遵从规范三种心理水平,即()
A、服从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三、名词解释
1、对偶故事法
2、价值观
3、服从
4、去个性化
5、内化
6、内聚力
四、简答题
1、简析班杜拉的社会地位。
2、竞争和合作不同心理效应。
3、简析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和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
4、简述班集体的特点。
5、简析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10—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任性、利己、骄傲”反映出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A、气质
B、能力
C、动机
D、性格
2、心理学通常所说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按能力的分类属()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认识能力
D、创造能力
3、小学阶段大多数男女生的智力差异明显表现出()
A、男生优于女生
B、女生优于男生
C、男、女生均等
D、女生略优于男生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是人的()
A、能力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性差异
D、气质差异
5、家庭的教养方式众多,惟有()的教育方式才是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
A、过度保护型
B、控制型
C、放纵型
D、民主型
6、个体一旦受挫折后,有时采取自毁、自殘行为,这叫()
A、直接攻击
B、间接攻击
C、自我攻击
D、固执已见
7、小孩子摔坏了东西、闯了祸,用手蒙起双眼,或干脆不承认错误的现象,是心理防卫机制中的()
A、投射
B、转移
C、抵消
D、否认
E、压抑
8、提出情感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且把传统教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八大特点的()
A、凯洛夫
B、罗杰斯
C、赫尔巴特
D、梅伊尔
9、教育过程是师生情感关系交流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最大的特点是()
A、以理服人
B、以权压人
C、以情感人
D、以身作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个性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组成,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2、人和气质可分为()
A、胆汁气
B、多血气
C、粘液气
D、抑郁气
3、应激反应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
A、警戒阶段
B、抵抗阶段
C、平衡阶段
D、衰竭阶段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
A、家庭
B、学校
C、社会环境
5、挫折引发小学生异常行为除幻想、退化外,还有()
A、防守
B、攻击
C、冷漠
D、固执
6、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特殊能力包括()
A、表达能力
B、组织管理能力
C、教育机智能力 D、独创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
7、正确对待与处理师生冲突主要办法有()
A、加强沟通
B、角色互换
C、避免滥用惩罚
D、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8、罗杰斯认为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是()A、真诚
B、接受
C、理解
D、交流
三、名词解释
1、个性倾向性
2、气质
3、性格
4、能力
5、应激
6、冲突
7、挫折
四、简答题
1、个性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能力的分类。
4、智力发展差异。
5、应激状态常见的心理反应。
6、挫折分类(阿考夫):
7、小学教师的角色构成。
8、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
9、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五、论述题
教师应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和性格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篇: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串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2、教育制度的形式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的演进
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4、教育学的演进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 1: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2、狭义教育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 2: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教育学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古代教育的特征 5(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点 5(教育民主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4、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6(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自由(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填空和选择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内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以及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以及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的特性和学生文化的特性。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24: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2、学校文化 29★: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校园文化 3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二)解答题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9★★(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1★★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2★★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3★★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人力资本理论。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5(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5(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26★★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27★
(1)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是教育,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2)网络教育的依据是兴趣选择,学校教育的依据筛选制度(3)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4)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
9、学校文化的特征 29★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0、学生文化的特征 31(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1、学生文化的成因 3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三)论述题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9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2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25
4、试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6★
(四)填空和选择题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基本内容
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和一般规律
2、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 36★: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遗传 39: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3、成熟40★: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二)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8★★(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1(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1★★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43★(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有哪几种观点49★★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45(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三)论述题
1、试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6★
(四)填空和选择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3、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含义和内容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51★: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德育57★:
3、智育57
4、体育57
5、美育57
(二)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52(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55★★
(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56★★
(1)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56★★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三)论述题
1、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56★
(四)填空与简答题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基本内容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社会地位
2、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人格特征
3、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形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师生关系 7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 67★:(1)传道者(2)授业、解惑(3)示范者
5(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68★★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69★★(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68★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六章 课程
一、基本内容
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的分类,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3、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4、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
5、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76★: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合和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 7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学校课程78: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课程设计 8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5、教学计划 8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6、教学大纲 83★: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 84: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课程实施 85: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9、课程评价 87: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78(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2、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80★(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3、义务教育教育计划的特点 81(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科书的作用 84(1)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5、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85(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教育现状,注意适用性
(4)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不同学科的关系以及不同学段的衔接。
6、课程实施的结构 85★(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87(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三)论述题
1、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85★
2、试论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87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七章 教学(上)
一、基本内容
1、教学的概念和含义,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一般任务
2、教学过程的概念和含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的概念,我国常见的教学原则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概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学 93★: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过程 96: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教学原则 10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直观性原则101: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所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启发性原则 102:启发性原则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 10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各门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教学方法 105: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教学的一般任务 94★★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97★(1)认识的间接性(2)认知的交往性(3)认知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知:学生(主体)——课程(教材)——教师(领导)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97(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过程的结构 10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01(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
8(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02★(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7、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的要求103★(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04★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9、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04★(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05(1)教学目的和任务。
(2)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的特点。
(4)时间、设备和条件。
1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05(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方法性。(2)注意启发。
(3)讲授要讲究语言技巧。
(三)论述题
1、如何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97
2、试述如何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98★
3、试述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99★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八章 教学(下)
一、基本内容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2、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策略的概念、特征、类型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的结构 112★: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9
2、教学组织形式 116★: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班级授课制 116★: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教学策略 119: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二)简答题
1、备课的内容111★(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113★★(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17★★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填空与选择题 第九章 德育
一、基本内容
1、德育的概念、意义、内容
2、德育目标的概念,我国德育的总体要求
3、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矛盾、规律
4、德育原则的概念,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的途径
5、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模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德育125: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 12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简答题
1、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求132★
(1)热爱、尊重和信赖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2)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3)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德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33★(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10(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3、德育的途径 133(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4、我国德育常用的方法134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
5、运用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135(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三)论述题
1、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30★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基本内容
1、班级的概念,班级组织的发展;
2、班级管理的概念、功能;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班级 147: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148★: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目标管理149: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4、班级平行管理 14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
1、班级管理的功能148(1)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148(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 11 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班集体的作用152(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如何形成班集体152★★(1)制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54(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
7、班主任如何管理班集体155★★(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三)填空与选择题
第四篇: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第1章)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心理学教研室
蔡
浩
Email:caihao.xju@163.com
Mt::***
About Lessons(课程简介)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于2005年开始,由自治区教委已改革为具有自学考试性质的全疆统一考试课程。这两门课在我校具有双重性质。
1.《心理学》与《教育学》是我校的公共选修课,总课时为39课时,凡参加我校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2个学分。
2.《心理学》与《教育学》又是我校面向有志于从教事业的学生开设的自考辅导课,凡参加自考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课程合格证。3.指定教材:《心理学》叶弈乾、祝蓓里主编,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 4.参考教材:
①《心理学原理》张春兴主编;
②全国自考《心理学》张厚粲编,2002年版;
③《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
④《普通心理学》叶弈乾等主编。5.自考辅导资料《心理学习题集》,蔡浩主编。
课程体系:
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
Chapter 2 Individuality and Individual Inclination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Chapter 3 Attention(注 意)
Chapter 4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感觉与知觉)Chapter 5 Memory(记 忆)Chapter 6 Imagination(想 象)Chapter 7 Thinking(思 维)
Chapter 8 Emotion and Affection(情绪与情感)Chapter 9 Will(意 志)
Chapter 10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气质与性格)
Chapter 11 Ability(能 力)
Chapter 12 Learning Mentality(学习心理)
Chapter 13 Moral Character Mentality(品德心理)Chapter 14 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
Chapter 15 Group Mental Atmosphere in Classroom Teaching(班集体课堂心理气氛)
Social Practice & Watch Movies(社会实践与影视观模)
1.组织沟通联谊实践活动1—2次,增强沟通技能。2.心理学研究实践,协助老师开展有关科研工作。
3.网络专栏开发,即参与心理咨询、课件制作与网络教学等网络资源开发。4.课堂练习:每章教学结束后作电子版课堂习题。5.观看《人体世界》、《成功与人才》、《哈佛大学》等专题教学片。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The Main Contents(主要内容)Introduction(引言)
Section 1 Object and Tas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Section 2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Section 3 Mental Substance(心理的实质)Section 4 Classroom Exercise(课堂习题)
Section 5 To Watch a lecture(观看成功教育演讲)
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
Question 1:Why do we say that psychology is
a
science
of
antiquity [æn 'tikwiti] and juvenility(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Question 2:What is the natal marking of the science psychology(什么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科学:对现象进行观察、认知、描述、实验性的研究及理论上的解释。
1.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的原因: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B,C.384-322):论灵魂,探讨了人的心灵的问题(Fourth century B.C., Arsitotle(B,C.384-322): De Anima)。
说它年轻的原因: 于1879年,冯特(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At 1879, W.Wundt(1832-1920)founded the first mental laboratory in University of Leipzig)。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过程:
经验分析
实验研究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哲学教授冯特于1897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走出来,成为立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此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Wilhelm Wundt(威廉·冯特)
Wilhelm.Wundt(1832-1920)哲学教授于1897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环抱中走出来,成为立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可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他从此也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发展:西欧——美国
科学心理学虽然只有短短工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需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研究人员遍布世界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篇心理学文献发表。
在美国,心理学会有52个分会,心理学会已成为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全美3000所大学几乎都开设心理学课,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生3000多人,主修和选修心理学的人,每年约有300万。
心理学的发展:中国落后了近百年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不仅在很多大专院校开设心理学课,而且各种心理学培养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为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为两个文明的建设做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我国心理学又进入另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心理咨询师考试已在全国陆续开考;心理学专科与本科自学考试,于2003年在北京开始试点实施。北京大学心理系已在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区开办了辅导班。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辅导班简介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北京和天津等七个城市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专科和本科辅导班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学制及开设课程
专科学制两年,每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学习4门课程,教学安排与自学考试同步。第一学期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学期 教育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三学期 实验心理学 心理测量 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语文 第四学期 发展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心理统计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辅导班简介
本科学制两年,每年两个学期,每学年学习7门课程,教学安排与自学考试同步。第一学期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史
第二学期 变态心理学 市场调查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
政治经济学
第三学期 环境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学期 心理治疗 人事测量
心理实验设计 毛泽东思想概论
注:本科考试课程中包括外语(通过公共外语等级考试四级或自学考试外语等级考试三级为合格)。
与心理学临近专业(理学、教育学、医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类各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报考本科时要加考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三门大专课程;其他专业的大专毕业生除这三门课外,还要加考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两门课程。否则不能办理本科毕业证书。咨询电话及联系地址:贾克云(010-6275183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颁布日期】2002.09.25 【实施日期】2002.09.25 【颁布单位】教育部:www.xiexiebang.com 【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我国重要的著作
由中国大陆心理学家与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合作完成的《世纪心理学丛书》,计划出版22册。大多数已于2002-2003年间出版,还有少数正在出版当中。丛书祥见下图。总22册
世纪心理学丛书之一:社会心理学
Section 1 The Object and Tas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研究对象与任务)
1.1.1.Object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ifferent Psychologists’ Standpoints(不同心理学家与学派的观点)Different Psychologists’ Standpoints
学派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状况:
学派林立
逐渐整合
科学心理诞生以后,围绕着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等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出现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其中主要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目前处在前沿位置)等学派。从而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情形逐渐改变,各学派之间出现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这也是心理学趋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下面介绍几个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三大学派(理论):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第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二势力)、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际上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正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所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行为主义反映了美国人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它的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的热衷程度超过了对所有理论的关心。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Behaviorism)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 诞生
老: S(Stimulus)(刺激)——R(Response)(反应)
新: S(Stimulus)(刺激)——O(Organism)(生物体)——R(Response)(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极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在1913年创立。
华生(J.B.Watson)
华生(J.B.Watson,1878-1958)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行为。S—R(Stimulus-Response)Works :(1)Behavioristic
Psychology.(2)Behavior: Comparative(比较)
Psychology Introduction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可以说,20世纪20~50代,行为主义几乎独霸了各国心理学界。它强调研究人的客观行为,发展了一整套行为控制的方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作用。
但行为主义反对研究复杂的心理和意识,使心理学偏离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种种机械主义观点受到各方面指责,到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已明显衰落,但其深远影响至今还渗透于心理学研究中。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S.Freud)把人的心理世界看成是独立自足的内在封闭系统,就象是一口煮沸的铁锅。潜意识的性欲 [Libido(利必多)]总想外溢。阿德勒和荣格由于拓展或改变了弗洛伊德的观念,被逐出了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霍妮和卡丁纳在弗洛伊德去世之后对古典精神分析进行进一步发展,演变成了新的社会文化学派。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等。对精神分析学派评价——在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心理学——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结构:人格结构
摄食
自然(动物)
防御
人的属性
性:潜意识(情欲)
个人心理
社会(本质)
伦理道德
思想政治
假恶丑:坏: X理论
真善美:好: Y理论
善
恶:不确定:Z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结构学说
意识是心理的表层,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它直接引发人的行为,但不是行为的原动力。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处于心理的中层。它就像一个看门人,意识部分的内容要经过前意识才能进入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内容要达至意识层面会受到前意识的检查和抑制。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潜意识处于心理的深层,由大量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以及童年期的经验所构成。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容,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此就被个体压抑到精神生活的最底层,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设想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所构成。它像一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地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ego)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从中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部分,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
超我(super ego)指人格中最具道德的部分。当自我控制不了本我妥协而违背了良心旱,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处自己。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是按照现实条件来控制本我的盲目激情,而超我则按社会道德规则扼杀本我的欲望冲动(见图)。弗洛伊德心理(意识)与人格结构示意图 弗洛伊德(S.Freud)
S.Freud(1856-1939,奥地利(Austria)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主要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的种种行为。The main works:
(1)Dream Analysis(梦析)
(2)Psychoanalysis
General Introduction(精神分析导论)
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评价——在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学说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奠定了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在治疗精神病和其他心理疾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等领域中也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极大夸大潜意识的意义,鼓吹泛性论,却遭到了人们强烈的反对。
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与精神分析强调内部因素和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以及罗洛梅对人格概念的阐述反映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所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与心理学其他学派相比,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组织十分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组成的松散联盟。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晚,在心理学界的影响也比这两学派的势力小,所以被称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马斯洛(A.H.Maslow)
A.H.Maslow(1908-1970), American Psychologist, father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The Main Works(主要著作)
(1)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动机与人格)。
(2)Toward on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8.(存在心理学)
(3)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1971.(人性的更高境界)。需要层次理论(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P41)
生理(physiological)需求:包括食物、水、掩蔽所、性等身体需要; 安全(safety)需要:包括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需要。爱(love)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尊严(esteem)需要: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与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等需要;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见下图A-B-C)。
图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需要层次理论)
图B 马斯洛的优势需要组合模型之一
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 1.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2.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3.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4.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5.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6.有个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标准; 7.社会兴趣广泛;
8.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9.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10.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11.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R.May 对人格概念的阐述
May从人存在的三个世界(Being-in-the-world)出发(人的存在世界包括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内在世界),认为人格由4个因素组成:
自由:自由是人格的基本要求,没有自由就没有人格。
个性:指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接受自己的独特性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社会整合:一个人与社会良好的相互作用。
宗教紧张:存在于人格中的不平衡状态,它根植于人的本性。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传统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
人本主义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教育改革论和来访者中心疗法,对加强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在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论体系还不完备,对人的潜能过于夸大,对人的自觉性与自主管理倾向评价过于乐观。但它确实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Section 1 Objects and Task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1.1.Object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1)What is Psychology(什么是心理学)?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观点来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Formation,Content and Function
(形式)(内容)(功能)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Objects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意识)
(无意识)
Mentality(心理)and Behavior(行为)
Formation(形式)
&
Content(内容)
Content
Formation
Gladness
Smile
Say
Happiness
Sing
Angriness
love
Friendship
Unfriendliness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P2)
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that research on the occurrence(发生)and development phenomenon and the laws in it.Psychology is a marginal(边缘)science
What is the mental phenomenon(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认识
情感
意志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过程
过程
过程
特征
倾向性
感觉
能力
需要
知觉
气质
动机
记忆
性格
兴趣
想象
信念
思维
理想
世界观
Mental Phenomenon
Mental Process
Individual Mind
Cognitive
Affective
Will
Individual Mind
Individual
Process
Process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Inclination Sensation
Ability
Need
Perception
Temperament
Motivation
Memory
Character
Interest
Imagination
Ideal
Thinking
Faith
World-View(2)Branches of Psychology(心理学的分支)
1.Social(社会)Psychology
2.Managerial(管理)Psychology 3.Criminal(犯罪)Psychology
4.Experimental(实验)Psychology 5.Educational(教育)Psychology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of
human’s
mental
6.Developmental(发展)Psychology 7.Physiological(生理)Psychology 8.Consulting(咨询)Psychology 9.Engineering(工程)Psychology
1.1.2.Tasks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Tasks in Theory(理论任务):
I.Consciousness’s Origin(意识的起源)
II.Mental Laws(心理规律)
1.1.2.Tasks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研究任务)
(2)Practical Tasks(实践任务):
I.To assist in teaching(为教学服务)
II.To assist in moral lessons(为品德教育服务)III.To assist in mental health(为心理健康服务)
IV.To assist in promoting mental accomplishment(为提高心理修养服务)
Section 2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2.1.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Objectivity Principle(客观性原则)2.Development Principle(发展的原则)3.System Principle(系统性原则):
Organism and Social Entity(生物与社会实体)。
1.2.2.The Methods of Psychology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3.Test Method(测验法)4.Other Method(其他方法)
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
研究者用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1.自然观察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
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旁观。
自然观察的功能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2.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例如,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
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I.从时间(Time)上分… ? II.从内容(Contents)上分… ?III.从方式(Way)上分…?
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P12)互动游戏(描述同桌的主要特征)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在实验条件下,即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解释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并力求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一种干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考察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使研究精确和量化,从复杂的关系中揭示出因果关系。其适用范围一般是个体行为的某些方面。
实验法的局限性在于,其本身难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由实验法得到的因果关系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甚大;许多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研究很难于在实验室中进行。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1.实验法的基本概念
(1)自变量 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一般说,自变量就是那些能影响、决定及改变行为的客观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根据研究需要,亦可将动机、态度等心理因素作为自变量。(2)因变量 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往往是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3)信度、效度。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2.实验的类型
(1)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前者有专用的实验设备,对实验条件控制较为严格。(2)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实验设计不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2.实验的类型
前实验是原始的实验设计,对所有无关变量均未加控制;
真实验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可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以及配对组设计;
介于前实验和真实验之间的实验设计称为准实验。
Natural Experimental Method(自然实验法)
传话试验
目的:观察不同小组(性别、人数、熟悉程度)在传话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真方面的差异。
3.Test Method(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制定了第一个测验量表,研究儿童的个别差异。20世纪初,法国的比奈(A.Binet)制定出了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
后来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心理(听觉、态度、性格、气质、兴趣)方面的测验量表。4.Other(其他)Research Methods 1.Active Production Analysis
(活动产品分析法)2.Case Study Method
(个案研究法)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3.Educational Experience Conclusion(教育经验总结法)
Section 3 Mental Substance(心理的实质)
Mental Substance
Mentalism
Material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唯心论)
(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1.3.1.Mentality is Bain’s Function
(心理是脑的机能)
低级
高级的反应形式:
(1)Simplistic Mental Phenomena(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Orangutan(猩猩)
Dog
(狗)
Bird
(鸟)
Frog
(青蛙)
Fish
(鱼)
Earthworm
(蚯蚓)
图1-1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 图1-2 脊椎动物脑的发展
1.3.1.Mentality is Bain’s Function(心理是脑的功能)
(2)Mentality is Brain’s Production(心理是脑的产物)
I.Human Brain is the center of nervous system(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A.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Neuron)
1.Cell body(细胞体)
Neuron(神经元)
2.Axon
(轴突)
3.Dendrites(树突)B.The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P21)
C.Function fix of Brain cortex(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D.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P23)神经元(Neuron):运动神经元 The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
The Nervous System
Central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周围神经系统)A
(2)Mentality is Brain’s Production(P25)
II.Mentality is the production of superior nervous system(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产物)
A.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兴奋与抑制)B.Reflex(反射)
C.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
D.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E.Conditioned reflex system(条件反射系统)
A.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兴奋与抑制)
所谓兴奋(Excitation)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所谓抑制(Inhibition)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人在清醒时,大脑的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是抑制占优势。
B.Reflex(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它是通过反射弧(Reflex arc)来实现的。通常,反射弧包括从刺激到反应的五个部分:感受器(Sensory organ)、传入神经
(Afferent nerve / Sensory neurons)、中间神经元
(Internuncial neurons)、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 / Motor neurons)和效应器(Effect organ)(见图1-9:P26)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
食物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
防御性反射
性反射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学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人的绝大多数心理活动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其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根据条件反射形成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C.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的。
他以狗为实验对象,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称条件刺激(缩写为 CS : Conditional Stimulus),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能引起消退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缩写为UCS: Unconditional Stimulus).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后,仅出示灯光或铃声,也能引起唾液分泌或消退唾液分泌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强化(Intensify)
可见,形成条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Intensify)。“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就是以语词为信号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D.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经典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中,箱内安装一根杠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
Formation Process of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E.Conditioned reflex system(条件反射系统)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机体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条件反射,而是由一系列条件反射所构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称为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一旦形成,在有关刺激物的作用之下,有机体就能自动地出现相应的条件反射链索系统。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第一信号系统)
First Signal System(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系统就是信号系统。
人脑中的信号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正是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的心理才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人所特有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才能够相对地脱离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具有能动性和自觉目的性。
掌握语词的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一般总是脑的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而第二信号系统是占主导地位的。
1.3.2.Mentality is the Reflection of Objective Actuality(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P30)
(1)Objective actuality is the origin of human mental activities(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2)Social practice restrict human mental activities(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例如,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名为卡玛拉。
如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掳掠我国许多同胞去日本充当苦力。刘连仁是其中之一。事实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The mentality
is
a subjective reflection(主观反映)of the
objective actuality(客观现实)
(4)The
mentality
is
a
initiative
reflection(能动反映)of
the
objective
actuality(客观现实)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1.学习同步习题集; 2.教材思考题见P34。
The End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12
第五篇:江苏首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
江苏首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因作出某种行为而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于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A.内在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负强化 D.无意强化
3.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4.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
A.比较性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先行组织者 D.固定点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7.某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善于交际,充满生气,但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稳重和“冷热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叫()。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习惯
9.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
A.意志 B.动机
C.能力 D.气质
10.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布鲁纳
C.马斯洛 D.布卢姆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12、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13、()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派
14、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
A、投射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D.镜中自我
15、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看问题,用别人的心思考问题,这叫()。
A、同情 B.投射
C、怜悯 D.移情
16、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A、凝聚性 B.从众
C、社会助长作用 D.士气
17、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8、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经过实验所得出的()效应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则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
A、皮格马利翁 B.“自己人”
C、威信 D.好感
19.将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桑代克 D.布鲁纳
20.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舆论
C.群体气氛 D.凝聚性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 三个方面。
2.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4.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的感知、、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
5.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的学习三大类。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 的必要性。
7.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
8.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9.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 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习者在练习中期往往会呈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高原期”。
11.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12.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学家研制开发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其中被广为运用的一种是“SQ3R’’法,其中的“Q”是指。
1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等心理成分。
14.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15.能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能力的 差异、水平差异和早晚差异等方面。
16.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
17.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因循式、策略式三种。
18.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等方面。
19.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
20.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 心理健康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3.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4.教师可通过哪些主要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任选1题,共10分)
1.请根据性格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2.试述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