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新闻两则》第一课时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了解相关背景,了解新闻的写作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
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音频素材。学生:搜集作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战火纷飞的硝烟岁月。
展示作者图片
展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
二、新课学习
1.预习交流,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要塞()阻塞()堵塞()荻港()获得()溃退()2.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自由朗读。3.内容梳理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4.问题研讨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5.结合课后习题体会新闻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首先、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其次、报道迅速及时。最后、简明扼要。(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三、结论总结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课堂练习
1.新闻结构上的五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2.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第1课 新闻两则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课堂练习答案
1.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 2.真实性;时效性;新闻性。
第二篇:教案:一般过去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案:一般过去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般过去时的概念,明确基本结构(be、实义动词)2.过去分词变化规律
3.一般过去时句型转换(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般过去时 提问:“一般过去时”重点(过去)2.流程
1)通过学生举例及引导举例,总结一般过去时使用的情况
表示过去某个时间的动作或者存在的状态,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一般过去时也表示过去经常或者反复发生的动作
时态的变化就是动词的变化,所以一般过去始终动词怎么改变呢,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东西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变化规律。
2)过去分词变化规律(结合一般现在时一起进行讲解)
① 主语+be+其他——Be 动词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变化 Am 和is 在一般过去时中变为was(was not = wasn’t)Are 在一般过去时中变为were(were not= weren’t)(举例提问)
② 主语+实义动词+其他——实义动词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变化规律 练习:表达一般过去时 Amy watched TV last night.Lisa played the piano with Jim last year.She had breakfast at 6:00 this morning.(总结规律)
一般情况下直接加ed 以不发音的e为结尾的单词加ed 以辅音字母加y为结尾的单词编y为i加ed 重读闭音节双写尾字母加ed 特殊情况(单独记忆)3)句型转换
① 否定句——be(结合一般现在时)提问:i was not a student.提问:让学生举例否定句
总结:含有be 动词的句子如何变否定
主语+ be + 其他
主语+ be + not + 其他
提问练习:she was not at home.We were not good friends.I was a student in middle school.② 否定句——实义动词(did not)结构:主语+didn’t+动词原形+其他 提问:I did not like apples.讲解:did 举例:Lisa didn’t play football last year.We didn’t go to park with our parents.总结结构:
主语+did+not+动词原形+其他
提问:Daniel didn’t watch TV everyday.(改为否定句)
They weren’t students in Sunshine school.(否定句)
三、作业
(根据学习知识以天为单位进行作业的布置)
第三篇:新闻单元第一课时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1课时)基础落实
第1课时单元预习【教学内容】 1.记住本单元字词。2.了解新闻基础知识。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速读本单元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二、梳理新闻常识。1.消息 ①消息的含义
消息作为一种文体,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②消息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短小精悍,概括性强。时效性强。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作为外在标志。2.新闻特写 ①新闻特写的含义: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值,最生动感人,最高有特量的片段和部分子以放大,从而解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特写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时效性和真实性 3.通讯
①通讯的分类: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事件通讯: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 ③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和评论性 4.其他新闻体裁
①背景资料:调查并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原因等。2新闻花絮: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3报告文学: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特征是写直纪实。报告文学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
三、基础知识梳理(-)字形字音梳理
渡过()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泄气()锐不可当()要塞()签订()督战()歼灭()颁发()建树()仲裁()遗嘱()巨额()凌空()翘首()酷似()潇洒()由衷()悄然()桅杆()承载()娴熟()湛蓝()刹那()镌刻()轻盈()屏息敛声()眼花缭乱()
(二)词义梳理,理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基础达标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第1课消息二则
①战犯汤伯恩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zhàn(),不起丝毫作用。
②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xiè qì()③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
④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 kū lā xiǔ()军无斗志,纷纷kuì tuì()。第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zhòng cái()的各国议会联盟。②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jù é()收入。
③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jiàn shù()。
④根据诺贝尔的 yí zhǔ(),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典3个,挪威1个)bān fā()。第3课 “飞天”凌空
①这是达卡多拉游泳池的八千名观众一齐qiáo shǒu()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的一刹那。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着了,村着蓝天白云,kù sì()敦煌壁画中líng kōng()翔舞的“飞天”。
③rú mèng chū xǐng()的观众用震耳欲资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yóu zhōng()的赞赏。
④还没等观众从 yǎn huā liáo luàn()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qīng yíng()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第4课 一着惊海天
①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lǐn liè()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② hào hàn()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③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gǒu()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④ jīng xīn dòng pò()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素。
四、我的疑惑
第四篇:两课时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涌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分组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蔺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事迹,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战国策》,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祲 缟素 色挠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4.学生齐读第一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六、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七、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八、总结本文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唐雎:忠于使命,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秦王:骄横狡诈、色厉内荏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文章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亲王面对面的斗争。第三部分(4)写亲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品读鉴赏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真的吗?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你知道吗?
完璧归赵
2、安陵君为什么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是怎样折服秦王的?
3、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潜台词)(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秦王和唐雎的?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秦王(神色):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语气):其许寡人!→不听……何也?→轻寡人与?→尝闻天子之怒乎!→寡人谕矣。唐雎是一个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 勇士形象。
秦王是一个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的君王。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四、教师归纳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课文在材料剪裁方面也别具特色,凡和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略去不记,直接记叙唐雎会见秦王时的对话。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 六,巩固与积累
1、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第五篇:将进酒两课时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
2、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李白“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李白“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将进酒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疏通字词 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的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⒃尔:你。销:同“消”。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三、吟咏诗文,体会情感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③这两句都运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解读诗歌后半部分,探析李白由“悲”转“欢”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把握全诗主题内涵。
教学重难点:
探析李白由“悲”转“欢”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把握全诗主题内涵。教学过程:
1、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2、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3、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再把诗文齐读一遍,带着感情的齐读。
2、我们来听听武汉的京剧家关栋天的吟咏,看看和他吟咏的诗句中有哪些你觉得很好,有哪些不足。
附录:板书设计 将进酒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