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

时间:2019-05-15 02:1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

第一篇: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

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概念使用时间不长,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中国历史上包含语文要素的课程一并纳入“语文课程”这一概念。这样,可以把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大略划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在这里,语文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语文课程。但许多内容都具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学习内容大多已不可考。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蜗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独尊一家,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学习的内容,与今天的语文课程大致对应:幼学启蒙-----集中识字;《四书》《五经》-----阅读教学;八股文习练----写作练习。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三百千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后来不断增补至500多姓。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该书在海内外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4、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在此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有王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既作为蒙学诗歌读本,又作为蒙学识字课本。把识字 1 教学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进行韵语化识字教学,效果更佳,所以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为“三百千千”。

(二)“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唐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

1、“五经”。“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学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的阅读教材一直沿用到清末,它们可以称得上语文课程的经典内容,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政治上的专制和文化上的独尊一家,导致其负面作用越来越大,表现为:禁锢了人的思想,僵化了人的思维,以至于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文章正宗》,谢枋得编《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孙洙编《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古文观止》,选文200余篇,时间跨度2000余年,平均十年一篇好文章,确是文章典范。编选体系基本上是整体按时代分,同一时代按作家分,成为以后文章选编的基本体例。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经验、三大问题

张志公先生在《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指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并指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也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这样的性质和目的,这样的内容,决定了学语文的主要手段——记诵和摹仿。”并由此产生了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一)四大经验

1、识字教学经验:

(1)生字编入具体的语境,集中认读,低耗高效。“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可达到初级阅读所需要的基本识字量。教学内容主要是字形和字音,也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义教学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在掌握字形字音的基础上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并逐步加深。一般私塾,在八岁之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合辙押韵,便于朗读和记诵。“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使用整齐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

(3)文道结合密切。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三字经》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得非常成功,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世界儿童道德丛书之一。《百家姓》只是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却能够得到广泛的、久远的流传,是识字教材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书。通行的本子中,共收集507姓,其中单姓446,复姓61。有学者考证,宋初出现的《百家姓》曾经配有曲谱,旋律优美,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颂的识字课本。全书共用15个韵,71个韵脚。通篇语调和谐,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如: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它与政治有一定联系,但可以不依赖政治而独立存在。因其以“赵”字开头,所以后人据此推断是宋代人的作品,“天子第一号”是当朝皇帝的姓。这种皇朝正统思想,在后代的改编本中体现得更为鲜明。明朝以“朱”字打头:“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学弘周孔,统绍禹汤。”清朝统治者则把孔老夫子拖出来,以“孔”字打头,继以“孟”字,然后是孔门弟子之姓。所以开头几句是:“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百家姓》满足了社会生活中认识常见姓氏的需要,并且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所以能够广泛久远地流传。

(4)联系日常生活。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便 3 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也是“三百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兴趣。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作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反观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巧妙百出,却高耗低效。小学毕业,识字2500。因为而且分散,相互之间无意义联系,很容易遗忘。过去的“三百千千”,生字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学过以后,一生不忘。

2、阅读教学经验:

(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以诵读和背诵为主。这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经验,是语文学习的“葵花宝典”,是千古不传之秘。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背诵,不仅能够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能够积累知识,提高认识,培养情操。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 即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从古未有止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止读四书一经之名臣。”古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即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对自己有特殊感受的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理解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都非常有益。这种读书方法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问,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是因为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3、写作教学经验:

(1)注重基本功训练。“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蒙学写作教学,注重进行分解练习。写 4 议论文,要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大量练习写段落,直至写整篇文章。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

其中“属对”训练效果最为显著。唐朝已经开始,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属对”训练不仅具有语音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的作用,还有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作用,是作诗写赋的基本功,也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骆宾王七岁时写成《咏鹅》诗,王维十七岁时写出成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得益于早期接受的这些基础训练。后来发展成为对仗句和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意义相关。蔡元培说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我国古代把“读”视为“写”的前提条件,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工夫,其益相去远也。”

我国古代的写作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要点有: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挫伤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使学生练就独立修改的能力。改文有许多方法,主要是删繁就简,使文意显豁,古人称作“斧正”。

(3)从模仿入手。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

(4)先放后收。“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谢枋得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4、美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每个学子的语言,几乎都能出口成章,妙语如珠。书法造诣,今人难望其项背。文人墨客,诗文酬唱,风雅至极。

(二)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5 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郑振铎先生在《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一文中说:那种作为科举考试制度的附庸的教育,是“以严格的文字的和音韵的技术上的修养来消磨‘天下豪杰’的不羁的雄心和反抗的意思,以莫测高深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课程是服从于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需要?这是一大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张志公先生说:“往根本处说,足以束缚青年的思想,使他们不能越出封建统治的牢笼;从写作方面看,必然形成一种追求形式,讲究格律,陈词滥调,言之无物的风气。”

3、教学观念问题。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过分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禁锢人的思想。教学方法单一,就是记诵和摹仿。过于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忽视方法与理论的指导。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引起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一、语文单独设科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列强入侵,国家内忧外困、风雨飘摇。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寻找救国之道。中西对照,反躬自省,痛感科举考试弊端:拘泥儒家经典,禁锢时人思想,压制社会舆论,沉迷功名利禄,空谈大道义理,成为无用之学。资产阶级改良派,革新图强,极力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中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

1902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教学科目中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字”“词章”等。该章程由于内忧外患虽未施行,但开了新学制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6 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有算术、外文、历史、地理、博物(生物)、格致(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修身(政治)、中国文学(语文)等传统学科,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端。

由于《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农历癸卯年,对应年是公元1903年,所以有许多学者把语文单独设科的时间定为1903年。但颁布的具体时间是癸卯年末,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已经到了1904年1月13日。经严密考证,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分科教学之初,语文学科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教学内容,以文言文为主。《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读经讲经的教材为“四书”“五经”《尔雅》《左传》等儒家经典。课程名称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各校曾用过中国文学、中国文字、读经讲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等名称。当时较有影响的语文教材,如清政府编写的《国文教科书》(1906)、刘师培编写的《中国文学教科书》(1906)、吴曾祺编写的《国文教科书》(1908),虽然编写的体例各有不同,但内容均是古文诗赋,并不曾有白话文的立足之地。

(2)教学方法,以评点串讲、记诵和模仿为主。

(3)教育目的,要求“能为中国各体文辞”,“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而根本目的在于“传述圣贤精理”,“以资官私实用”,“供谋生应世之需”、“备应世达意之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仍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培养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为己任。

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本质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延续,还不具备现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二、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语文学科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课程目标规定为“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发展智力、完善人格。

教育目的中涵盖了读写训练、智力开发、品德培养以及心理发展等多种因素,开始注意人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继续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仍然沿用“国语”和“国文”的名称。

四、关于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

现代文的教学方法,最初还是沿袭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方法,就是逐字逐句地讲解。民国八年(1919)以后,优秀的教师受了杜威教育学说的影响,优秀的学生们受了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于是中等学校的教学法才发生变动,而趋向于启发式的自动主义。大概情形是这样:国文科参用新文学作品或译品,侧重人生问题或社会问题的讨论,而忽略文字或技巧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什么叫语文?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二、标准频繁更新

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建国至今,已颁布了七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52年《小学语文暂行标准》(修订草案)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教材多样化建设

参阅郭开平《语文八论》145页。江平本63页

语文教材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当中。从建国初到1986年,语文教材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教材出版由国编制改为了审定制。竞争机制引入教材领域。2001年之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改革,重点放在了识字教学上。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循环识字等等,重点都是识字教学。阅读和写作大同小异。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放在了语文能力训练的“序”上。从“知识系统型”、“文选系统型”向“训练系统型”转轨。都力求建立有序的语文能力的科学训练体系。2001年之后的新课标教材,有影响的有三家: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强调人文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包括新课标教材,人教社出版过7套小学语文教材,各地也有许多很有影响的实验教材。

四、理论多元化碰撞

(一)苏联教学理论盛行

新中国建立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凯洛夫的“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和“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成为各科教学的基本模式。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教育实习,教学初中语文《红领巾》一课,使用讲述法,采用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需2小时。教师的讲述,每课都在40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

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指导学生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再次试教,得到各方好评。他的方法,得到全面推广,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

教学的基本程序:A解题: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B初读: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F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

《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它是苏联文学课通行的教学法,成为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红领巾》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前苏联当时施行的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普希金向我们介绍的主要是文学教学法,对其他作品的教学并不一定适合;有些教师大量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活动,把“讲课”变成了“问课”;有些领导听课,根据教师提问次数和学生发言次数评价教学。

(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受前苏联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影响,我国也酝酿着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1年3月,时任宣传部长的胡乔木提出了“语言与文学教育分开”的设想。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教育部陆续制订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的教学大纲陆续编写了教材。1955年秋季教育部指定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扬州、广州等地区的79所学校,在初中一年级试用语言、文学分科教材,作重点实验。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实验研究,制定了第一套语文教学大纲,编写了第一套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教材。文学课本中许多名家名篇,其理趣之丰,情趣之浓,章法之妙,语言之美,堪称文章典范。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社会上也有较大影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我国汉语语法的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持久的推动作用。

试验中发现,文学课本的份量太重,难度太大。教学中从内容到方法都有“纯文学”的倾向,应用性的文章(如总结、报告、特写、解说、评论、书信等)很少,也不注重对字、词、句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很好地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尚未找到文学教学、汉语教学与作文教学三者的结合点,很难配合。作文教学既不能完全跟着文学教学走,又不能完全跟着汉语教学走,自己又没有独立的体系,所以教学很困难。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对分科教学进行了指导思想上的批判。罪名是“厚古薄今,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例如“照搬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盲目崇拜古人,脱离无产阶级政治”,“宣扬没落腐朽的人生观,腐蚀青年”等,纳入了政治批判的范畴,没有讨论的余地。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停止使用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教材,中小学恢复语文课。这场规模宏大的教改实验,以行政力量始,以政治批判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至今没有科学的结论,成为一桩不了的公案,是发人深思的。

(三)、十年文革倒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以来出版全国通用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横遭解散,编辑们下放劳动,各地自行编写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门,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在新中国语文课本上留下了荒诞的一页。

当时,各地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这样,各地的语文课本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语录加批判”式的文字。

课堂形同虚设,学生们学工学农学军,很多语文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语文”课基本变成了“政治课”。在“文革”开始初期教育部的一份文件中,明确要求“语文、政治合并”。据有关文献披露,在这一精神的导引下,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政治、历史合并在一起,取名“政文课”,还有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起,称“革命文艺课”。

(四)、西方课程理论传播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语文课程与教学也进行了广泛、持续、深入的改革实验。西方的课程理论潮水般涌入国门,虽然一时间良莠难辨,但激起了思考,引发了新课程的改革。

(五)、课程效率的忧思

世纪之交,人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1997年末开始,许多报刊先后发表署名文章,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为专题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问题的大讨论。争论的问题集中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上,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措辞激烈,如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等;而反对者态度也非常坚决。讨论中提出具有警醒作用的问题较多,而能够开出联系实际的改革方案较少。讨论的收获集中反映在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三本书中。

(六)、新课程的大规模试验

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导致了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整合。课程的全面规划和建设,成为人们的共识。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五、名师大量出现

20世纪最后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明显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代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最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为这些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这些实验研究成果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科学总结,是我们探讨语文教育规律与把握进一步改革方向的重要任务。这些优秀教师中仅特级教师就数以百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薛发根、支玉恒等。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其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核心,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知主体和发展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认知潜能 11 的实践者。这种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但这种领导和支配只能通过“导”而不能用“牵”或其它方式来实现,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高度。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实施方案。民主化主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主要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他和学生共同研究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使学生时时能够明确自己所学知识在结构图中的位置,并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整体结构中,用科学的方法把语文知识结构转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第二篇: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是学生明白高师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3、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如何让学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为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3.认识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了解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CAI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开场白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彭志耘。在此,我衷心祝愿大家新的学期“学有所得,活有所乐”!我的联系方式:pzy6466@163.com。欢迎大家通过我的邮箱和我沟通,随时接受大家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追求:因为我活着,所以大家活得更好。其实,教师就是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要服务,就得了解同学,现做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课件展示)

注意:不写姓名,只求回答真实,你的回答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不抄题目只写序号。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你现在对自己选择中文系后悔吗?(不后悔,有点后悔,后悔,非常后悔)为什么?

2、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

3、你知道当前学校招聘教师的程序和要求吗?

4、三年来,(大多数、参半、少数、很少)课堂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5、你认为通过某一门大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应该获得什么?

6、你认为教师怎样授课,你才能有所收获呢?(希望写多一点)

7、你认为中小学语文课的开设目的应该是什么?

8、你认为这种目的对于中学时候的你来说基本实现了吗?

(三)学生思考:

1、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

2、你觉得怎样学习这门课效果会更好?

3、你知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吗?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等。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及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的取向,具有性质的规定性和范围的局限性,比较单纯。“怎样教学”的问题占据主要地位,并以此而包含“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等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现象与教学现象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并以教学现象表现出来。即古代是以教学论研究为主的。近代以后,社会和文化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育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这一切推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人们从研究“怎样教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等问题。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代性和创新性,语文教育新理念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起来。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当我们认识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之对人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等。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但理论一旦形成之后,就要反过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实践活动,没有理论的时期都是蒙昧时期;而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价值。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包括语文课程研制、教学应用、评估总结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地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 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三种实践之间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学习掌握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把理论直接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同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成为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通过这一机制,也可以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与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沟通,及时传播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什么课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他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这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当运用该课程理论去分析实际的教学活动。

其次,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利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着语文教学的进步。因此学习这门课应当充分利用它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科学基础,学会准确而灵活的利用多方的资源来学好这门课。

理论与实际结合,整合多种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两大法宝。切记:死记死背现成条文,是没有用处的。

对于同学们来说,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自觉。在此提几点具体要求:

(1)要经常联系你的体验或者实践去思考教师传授的基本道理,要寻找机会去验证(或质疑)这些道理(家教,代课,听课)。

(2)努力使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大胆质疑,真诚交流。(3)认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4)考勤6次以上,迟到1次从期末总成绩中扣1分,缺席1次扣3分。

(5)上交个人基本资料:用一张A4大小的纸写上你的:学号、姓名、籍贯、性格、爱好、最欣赏的话、最欣赏的人;提供一张1寸照片;三天之内把材料一并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按要求统一粘贴好,于下周上课时交给我。

(6)建立讨论小组。我的课堂要充分让每个同学成为课堂上思维的主人。每4-5人一个组,每组设立组长1个,书记员(记)1个。每个组的资料放在一张纸上。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演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精湛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919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受。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直至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个名称同“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名称长期并存,显示出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其历史意义在于:首先,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而语文教材研究是语文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教学研究而逐步重视了课程研究,并进一步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其次,重视语文教材研究,能够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使语文学科自身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开拓。重要著作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论语文教学》,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等。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根据编写组的建议,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了肯定。这个时期所研究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著作问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论性研究。这种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使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和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主要表现有:(1)广大教师参与,各级语文教学研究会遍布全国各地,实践者也同时成为研究者;(2)语文教学研究社会化,刊物林立,方方面面的人都来参加语文教学的研究;(3)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课程逐步得到重视,•研究力量增强,课程分量加重,行政设置逐步完善(教研室、研究室、研究所等),教育质量逐步得到提高;(4)改革意识增强,•改革实验增多,可以说各种研究、各种刊物和各种著作都带有某种革新的特色;(5)国内外教育思想交流频繁,碰撞激烈,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这个时期出版的专著,数量之多是空前的。大致分类有: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国外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师范院校教材等。其中,各级师范院校教材最多,据有关方面统计,1978—1991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原理等不同名称的教材达60部之多。

关于教学法和教学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法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前苏联教育改革家赞科夫说:“教学论的原则来源于教学法,而教学法是在实际的教学与教育工作中产生的。”[10]关于二者作用的不同,他说:“教学论的原则和原理是一种抽象的水平,并不是由此水平就可直接转向教师的日常工作,而只有教学法才会把教学论的内容传递给教师和儿童。”他认为教学法有以下4个特征:(1)多面性,即教学法的多功能性。教学法不仅有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而且有促进 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法应成为把学生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引导到学习中来的有效手段。(2)过程性。因为学生所学的每一个课题都是与其前后的课题紧密联系的,所以“真正认知每个部分,随着对相应的整体部分(直至整个课程以及后面各年级的课程)的理解,而在不断进行之中”。(3)冲突性。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新旧知识相互冲突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4)变式性,即运用的灵活性。就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传统来说,从来就没有把教学论和教学法分割开来,而只是各个研究者及其著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就这门学科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在职教师的实际运用来说,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视学科教育研究。前苏联自70年代以后,各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各科学科教育学。美国1986年制订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规划的文件《明天的教师》中说:“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我国教育界也响亮提出: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并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以后几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深入。《语文教育学》著作也陆续出版。这门学科的建立,是与语文教学领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的,是强调语文教育要具有人文性、要把培养人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教育思想的及时反映。与“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相比较,研究的对象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繁衍。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语文教育现象)、研究内容(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研究任务(指导语文教育实践),是基本相同的,但又是不断拓展的。“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有人称之为应用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相适应的。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中,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大教学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教育学中,课程论包含教学论——大课程论。而在国内外的教育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模式。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们主张课程论与教学论经过整合,达到统一。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么教学”,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达到;任何方法都达不到的目的和任何过程都达不到的目标,肯定是虚假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课程实践与教学实践,课程规划者与教师学生,都必须是紧密结合的,协调统一的。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英语等)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就是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这种定名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研究类学科的定名提供了依据,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都可以据此定名,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 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回顾本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轨迹,其基本趋势就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要直接反映和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不断接受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它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哲学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材料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揭示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规律,使之上升为科学的理论,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它要不断吸收教学实践中新的经验,新的理论和新的实验材料,不断发现新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能。它不但要解决理论知识问题,而且要解决实践技能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旦脱离了实际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目标有:(1)能够总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成果;(2)能够满足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需要;(3)能够指导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为达到这些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四个基本”:(1)基本事实—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提供确实可靠的实际材料。(2)基本概念—是从基本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观点,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3)基本原理—由一系列基本概念组建而成的理论体系,概括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4)基本原则—依据基本原理所制订的行为准则,原则规定语文教育实践的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目前,这门学科还处于草创时期。虽已有几部著作出版,但有许多问题,都还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三、课堂小结

这次课的内容要点: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三大基本任务:(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七个演变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2)国文教授法时期;(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6)语文教育学时期;(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四、作业布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哪七个发展阶段?

3、按时把个人基本情况材料上交给学习委员;建立好讨论小组。

主要参考资料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5篇)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

高一备课组共有陈秋景,陆宁昌,王富娥3位教师,经过集体讨论,备课组成员就高一学年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达成共识,形成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一教学教育质量。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XX年高考考试手册对高一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注意新课讲授与阅读理解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的有机结合,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整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念,以语文成绩的大幅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

3,强化教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第二学期要抓紧时间,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充分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真正收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2,使用好教材,精心备课,加强课堂有效教学:在课文设问上,读与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上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

3,作文教学加强课前指导,精心选题,课后精心批改与讲评。

四,具体措施

1,备课

(1)内容要求:

① 集体备课,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本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各自的优势,轮流主讲,精心进行备课(备试卷重点难点解读,教学过程方法设计,课后训练要点设计/试题命题思路,作业情况反馈),并多和区内兄弟学校联系,搜集筛选信息,保证备课质量。

② 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③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夯实:如每天名句积累,每周一节课外古诗文阅读指导。

④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结合教材进行长期阅读名人传记,后进行阅读交流。

⑤ 集体备课固定时间:每周一下午1:30;地点:高一办公室。其他时间随时。

(2)备课计划详见进度计划表。

2,授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抓好学生学习习惯,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针对教材自读篇目或教材延伸部分)。每周阅读佳作美文,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作文范例,扩大写作视野,明确高考作文指向(写有思想境界,朴实文风的作文)。

3,辅导训练

(1)内容要求:

以古诗文迁移阅读和文学文化基础补充为主,在早自修和补课时间课堂讲练,测试反馈。周周补课辅导能有收获。

(2)训练计划

① 1—10周:古诗文自测试卷讲评分析。

② 12—18周:补充的试卷讲评分析。

4,作业与考试

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1)内容要求:教什么考什么,关注课内,迁移课外。

(2)训练计划:

① 做好一课一练,每周一次课内自读,拓展训练,精选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② 1—4周:设计月考试卷,第5周月考,试卷讲评分析,做好月考试卷典型错误的反思性订正监督。

③ 5—11周:期中复习练习;期中复习迎考。

④ 12—15周:期中试卷讲评;设计月考试卷,第15周月考,试卷讲评分析,做好月考试卷典型错误的反思性订正监督。

⑤ 16—18周:期末复习练习;期末复习迎考。

5,强化语文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名篇名句和文言基础积累

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用好早读课和加课,落实每天五句名句积累和课内背诵内容,提高古诗文的阅读积累。

6,强化作文训练

填写学生成长手册;确定学年补考名单; 第二十一周 6。29—6。30 小结备课组工作,整理高一备课资料。 注:①*此表若有变动,以实际情况通知为准。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20xx年北京市《考试说明》,注意研究北京市与语文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求我们的复习思路与有北京特点的高考命题新思路相符合。

2、北京市今年继续全部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都有可能微调。

3、本学期语文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而不是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月安排教学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28日至一模考试前(4月上旬),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的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四月中旬至二模考试前(五月中旬),以综合练习为主。综合有两条线:一条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一条是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的综合。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24日,查漏补缺,调整心理,铆足干劲,冲刺高高考。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

2、把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精心选编练习

二是认真落实练习。

三是重视讲评练习。

3、思维能力训练。

4、现代文阅读训练。

5、作文训练。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热情高,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爱好课外阅读。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会自主识字;词句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的词句,能基本熟练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句、句号等标点进行写作文,但是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也存在不少问题:有部分潜能生学生,作业马虎,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主动不自主,做事拖拖拉拉,学习常需要人督促。基础知识薄弱,形近字没区分好,常易写错字,粗心大意,阅读能力不高,理解题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有待提高,写作审题不准、词不达意等各方面还需多加努力。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三方面上,提升优等生,扶持后进生。

二、教师情况分析

这是本人任教以来的第二个学期,对于新老师来说,基本上熟悉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理念等。虽然在教学上还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本着积极进取、谦虚学习的正确态度,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和师傅、其他老师的沟通学习,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争取做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篇。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3、学会300个生字,认识200个生字。

4、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正楷字帖。

(二)阅读

1、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11、继续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对习作有兴趣。学习观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继续学写日记、观察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较通顺,学习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练习由大作文、课内片断和课外小练笔组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书写规范、整洁。

4、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6、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8、完成课内习作8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教学: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这是个非常大的难点。

2、阅读教学:

能初步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3、习作教学:

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从本学期开始,我将学生要掌握的300个字分布在每一课时完成,我把学生分为三组:较好的学生;中间型学生;较差的学生。较好的学生只能出现错误占我布置任务的10%;中间型学生为要求40%;较差的为90%。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颖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6)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就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7)组织好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装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装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先由学生装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习讨论、交流,

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成搞清楚,留着今后解决。

3.选读课文的教学:以学生装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三)习作教学:

1、多读。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小学作文。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积累(积累优美的语,句,表达方法)。

2、多练。学生在完成教材中习作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写作机会,抓住写作时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完成习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多评。教师要把权利下放,改变以往的习作评价观念,指导学生合作,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习并积累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4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我校语文组的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高二阶段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的能力。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人文性,教材的文学气息浓,对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意义重大,二是工具性,重思维训练,重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仍然按朝代先后的循序编排,但是篇目有所减少,难度有所下降,对于学生高中文言文的入门非常有好处。

写作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册按写作心理要求编排,突出了学生个体主体能力要求,第二至五册按常用文体能力要求,分点训练,分体训练,第六册按写作过程编排,突出了各种文体的共性要求。

第二册口语训练的重点,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书法文化的思考。

四、教学构想

1、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标准计划的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3、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能力培养的不同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内容可作穿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5、继续探讨新教材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五、教材处理

1、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 “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3、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计划将文言文单元穿插到现代文单元中进行教学,本学期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抓好诵读和默写指导,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

4、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本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篇目有《呐喊》《彷徨》《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论语》《孟子》。

六、具体措施:

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等介绍。

(四)、改变做练习的习惯

如何处理练习问题,我们尝试以下办法:

1、整合原则。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有专家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自由原则。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重视过程。传统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是注重结果,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预先设计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进入所谓标准答案的窠臼。这种消极接受的方式, 剥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而重视过程策略,是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过程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理解性练习,教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说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最后再说出答案。运用过程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4、评价策略。评价是一种检测激励机制。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做出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评价策略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终结性评价,用百分制、划分等级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缺乏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发现并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淡化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练习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克服过去那种学生练习由教师裁决的单一模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或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在评价活动中,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又培养评价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进步的信心。

总之,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为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所有成员将团结协作,发扬二中人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5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地方课程工作计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初一语文课,本册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初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不强,但他们都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有极强的可塑性。另外,由于初中和小学和学习情况截然不同,所以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较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在本学期开始,就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五、本学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

根据学生的情况,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精讲多练。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精心准备学案,充分利用学案。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4、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了解学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年《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习备考。

二、教学目标

1、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系统。三轮复习以试题限时训练为重点,加强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3、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以课本为载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紧扣课内知识,梳理巩固各相关考点,落实考纲要求的每一篇背诵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识记测验 。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抓好各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答题的规范性。

4、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

5、落实培优辅困,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四、教学举措

(一)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习。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 对一轮复习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 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抓升格作文 。一是分类指导。 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限时思维训练。 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训练时应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行文过程中,结构要清晰,要让阅卷老师迅速地把握你的思路;要有较强的扣题意识;平常要多关注现实,广泛阅读,注重积累新颖鲜活的写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5、抓好现代文阅读题复习。训练阅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让学生抓住文体特征,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文意。关注题目作者,留心小注,抓关键段和句。二是认真审题,找出明示、隐含信息,圈点问题、关键词、赋分,落实好踩分点。三是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找准答案所在的区域,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紧扣题干要点,巧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题干中有“多角度多方面”等字眼,要分点作答;探究类题,要先明示自己的观点,然后紧扣文章主旨作答;答题要快速准确简洁,不罗嗦,条理性要强;答题语言要规范,要积累一些必要的名词术语,并能准确使用;答题步骤要规范,要梳理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不遗漏要点。

6、文言文版块,重点突破文言语句翻译和虚词用法。限时训练,侧重方法指导,让学生熟练运用词义推断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发挥集体智慧,实施考点分工。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每一个考点的重点、授课思路、方法及典型试题,精心完善每一个考点复习的教案和学案。

(三)讲究方法,启发思维,注重效率。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亢奋的状态,向课堂要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温故知新,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四)精选资料,讲求实效。要充分占有资料,本着“题型要对路,材料要典型”的原则,精心筛选资料,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应注重有效指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练习和反思、总结时间。防止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坚持以训练为主线,采取精心选题、限时完成、课堂讲解、课后纠错的方式,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坚持训练常态化,注重平时积累。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做到全面复习中突出重点,重点复习中夯实基础。

(六)讲评的方式要高效。

我们要努力做到考后快速认真阅卷,通过具体数字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纠正。也可采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解题思路,讲方法,析错误,展开争论。这种方式,极易让他们接受,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效果也会突出。

(七)严格规范复习,注重实效细节。

复习资料要做到规范有序,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和及时地突破疑难问题。学生答题要做到两点,一是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要清楚,不乱涂,不写错别字。 二是在指定区域答题。

(八)坚持抓阅读训练。

组织教师精选美文和专题编写阅读素材,指导学生鉴赏、借鉴,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阅读品位,指导学生写作。

(九)抓好培优补差。

要在年级组的统一部署下,本组教师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抓好培优补差工作,探究有效方法,营造互动氛围,挖掘潜力,切实提高学生成绩。坚持在集体备课时,突出对培优补差的讨论和研究,分析学生的能力增长点和思维障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以培优补差为出发点设计不同的学案和教案。教学目标要由浅入深,梯度合理,可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十)把握好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研究《考试说明》

考纲是备战高考的信息向导,它规定了高考的能力要求、内容形式、试卷结构、考试角度等。所以,研究考纲是高考复习中的第一要素。要抓住考纲的前后变化,把握高考命题趋向,从而在备战高考时明确方向,有意识地加强识记、理解、运用,让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起来,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

2、研究高考试题

要研究三年来的高考考题。一要研究试卷的总体设计,二要研究知识考查的目的、设题的角度,三要研究题型信息透露方式,四要研究解题思路。在研究中发现哪些题型有稳定性,哪些试题具有变化性。

3、探究答题规律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并不少,但在做题或考试中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答案不到位的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成绩。这主要是由平时做题没有把握好答题的角度、对答题规律性的东西没有研究造成的。这就要求在专题训练中,强化审题意识,提醒学生关注典型题例,多注意答题规律的探索,做到举一反三。

4、教育学生认真对待每次模拟训练。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审题训练,量化甚至固化每个部分的答题时间,把握好答题节奏,而且还要让他们注意答题过程中自己心理的调适。

5、要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生多交流,力争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学习。

6、关注网络媒体信息,关注高考新动向,及时调整备考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实验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下一页更多精彩“初中教学计划”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8

一、总体安排

1、进度与内容。本学期共23周,计划完成古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表达四个专题的复习。

2、详细情况见附表。

3、进度按周次推进,每课时内容分配具体化。

4、教师职责、任务明确化。

二、具体操作

1、整个教学过程按每日一练、学案(包括周练或错题回顾)、作文训练、阅读四条线齐头并进的做法。

2、课时分配。每周除早读外共6课时,处理学案4课时、作文练习及讲评或阅读两课时。两个周练安排在周末。

3、早读时间分两部分:

7:10—7:20为早读训练时间,早读训练的内容为高考涉及的除阅读与作文以外的所有考点,形式采用以周为单位,对考点进行车轮式滚动练习。内容与教学主线岔开,题量为10分钟。这样有利于基础的落实,将基础知识化整为零。

7:20—7:45老师可依据教学主线灵活安排,但必须明确任务。

4、学案的编制

a、每周编4个学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使用时可灵活。

b、内容分三部分。相关知识、技法指导(高考题型答题套路)、训练题(强化训练及变式训练),学案中每部分内容应注明相应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效率,落实当堂清并通过学案再次构建知识体系。学期开始的古文专题的复习学案,包括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名句默写(涉及到高考题的要注明)、写作提升(可以提炼课文素材、可以学习课文的技法、),并将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分解到每个学案中。还要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阅读。

c、学案的编写与分工。每三、四人为一个学案编写小组。

在每个专题按整体进度分类编写相应的学案数,兼顾面,突出点。

每个专题开始前两周,在教研组充分教研的'基础上,对每部分进行分类、确定个数。学案编写小组充分讨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由学案编写小组组长确定主备人,编出一个学案初稿,由另两名老师试做,看看内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习题是否做到典型、文字有无错误。最后由教研组长审核。再按版式要求给学生打印出学案稿。

版式要求:专题标题及编号用4号黑体字,副标题为具体内容,用4号字。第三行,是主备人,审核人,编写时间,用4号字。内容用5号字,每个环节标题用黑体字。

上边距2cm,左边距不小于3cm。利于装订。

每个学案给学生写上一句激励性的话

在以后工作中,一定落到实处,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关系到全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败。

5、周练或综合题的编制

a、周练和综合题间隔进行,周练安排45分钟的量,综合题是90分钟的量,都印出答题纸和答案。

b、周练内容为本段学案主线的专题小综合训练。目的是查漏补缺,强化课堂主线的重点,进行阶段性总结。

c、每两周编一套满分卷,内容为错题重温,由张彦芝老师老师收集前两周的错题,按出错率的高低来取舍,并负责编写变式题。

6、作文训练。由片段训练到整体训练,自由写作与序列训练相结合。

a、用学案形式进行序列训练,由负责老师精选作文题目,并搜集丰富的作文材料,便于指导学生写作,利于学生模仿。

b、作文内容尽量与课程主线和阅读相结合。

三、教研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

内容:

1、安排下周工作,及时交流教学计划及学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及时做调整。

2、每个专题在进行前,专题负责人谈复习思路。

3、下周学案的编写人主讲学案,主讲内容为学案编制的意图设想,如何使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补充相应的例子。

4、其他老师对下周教学内容提建议。

四、作业批改:

1、全批全改,可让学生批改,面批、及时。

2、试卷或作文尽量第二天讲评,作文要在一周内。

五、办公室纪律:

按时做值日,资料摆放要整齐,说话小点声

总之,这一个学期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我们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渗透学法,严格要求学生,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齐心协力,共同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9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经过了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对学生的把握,我自认为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新学期开始之际,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课程发展计划如下,本计划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教学具体措施,五是教学进度安排。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节。

3、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二、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三、教学措施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字形,并创设多种情境复习巩固生字。

4、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培养,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口语交际教学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时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0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的学生共52个,大部分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低下,以致本班的孩子大部分学习习惯差,个性强。再加上一年级孩子特别好动,班级纪律性较差,这都给有效管理班级和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幼儿园的受教育差别,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拼音的原有水平是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

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教材特点:

(一)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

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三)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四)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

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五)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

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五、教学注意点:

1、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发现学习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2、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要掌握认字要领,不做过多的结构分析,根据识字规律,不过早脱离语言环境,承认学生差异,不追求课课清,人人清,转变学习方式,不局限教材课内识字,加强语言积累。

3、阅读教学要落

实识字、写字,重视朗读教学,强化语言积累。

4、语文园地要注意题型变化,重视积累语言,引导课外延伸。

5、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互动性,并注重儿童的童趣,创设情境。

六、教学措施:

1、正确地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在教学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思维。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用优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3、合理地安排时间,开展“优差生互助”、“个别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以达到与教学的同步进行。

4、多以激励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

5、、引发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6、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

七、学期教改研究专题: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而这册的识字量这么大。因此,我想对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1

为使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重点借助对必修3和外国小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戏剧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

二、工作重点

1、坚持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既要有统一协作,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实践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3、严格要求与悉心关怀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讲练考结合,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具体措施

1、以模块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模块”,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块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注意“阅读”与“写作”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形成探求式能力课型。

每个模块精讲“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型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 “一刀切”处理。

3、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新教材的文言文古典文化气息浓郁,但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文言文模块教学,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

4、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总结写作方法,并充分利用我校有效资源——阅览室,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觉积累的意识和习惯,读写结合,本学期安排八次写作训练,着力于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针对文言文教学)

每周一篇周记,一学期内大作文5—6篇,小作文5—6篇。

其他计划如有变动再作安排。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

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班级分析:

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 “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首先编排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接下来是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认字11-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 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380个,其中会写16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38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六、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备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上完课后都能有所得,都有充实感。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

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利用教材形象优

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9、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10、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3

一、教课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挺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

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

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

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4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具体措施:

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

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课时组合:3节阅读教学+1节电子阅读(图书阅读)+2节课堂读写连堂课。

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等介绍。

四、改变做练习的习惯

如何处理练习问题,我们尝试以下办法:

1、整合原则。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

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有专家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自由原则。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重视过程。传统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是注重结果,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预先设计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进入所谓标准答案的窠臼。这种消极接受的方式, 剥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而重视过程策略,是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过程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理解性练习,教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说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最后再说出答案。运用过程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4、评价策略。评价是一种检测激励机制。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做出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评价策略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终结性评价,用百分制、划分等级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缺乏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发现并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淡化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练习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克服过去那种学生练习由教师裁决的单一模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或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在评价活动中,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又培养评价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进步的信心。

总之,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改变写作的方式,自编个人作品集。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作文教学,其操作程序为:

1、编个人作品集。要求每个学生,从高一入学时开始,就为编个人作品集做好以下工作:

①为自己的作品集起一个动听的名字;

②每周完成1500字的练笔,练笔的时间、内容自定;

③给自己的每周练笔做些美工,如插图、文字配色、贴相片、配底纹等;

④为自己的作品集写一篇序言;

⑤每十周就编一个小集子。一个学期编一个大集子。

高中三年就有个人作品集6本。高三下学期期中,选编一个《个人作品集精选》。这样,到高中毕业时,每个学生手头上就有自己的作品集七本。

2、选编班级作品集。以班为单位,选编《XXX班学生优秀作品集》(或者取个更动听的名称)。每学期期中出版,在家长会时赠送给到会家长。

3、选编年级作品集。以年级为单位,选编《XXX年级学生优秀作品集》,每学期出版一次。作品入选者可获得一本留念。每班发一本传阅。

4、选编征文作品集。在每年教师节、国庆节、元旦、五。一节、暑假等节日或长假时间,举办征文活动,然后选编《XXX征文获奖作品集》。作品获奖者可获得一本留念。每班发一本传阅。

5、举办学生个人作品集展览周。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以年级为单位,举办“XXX年级学生个人作品集展览”。时间为一周,地点在图书馆阅览室。参加展出的作品是该年级全体学生的个人作品集。无论美丑,无论优劣,要求全体学生的作品都必须参加展览。按一、二、三、四、五等评定学生个人作品集的等级,奖励获得前三个等级的作者。组织各班学生轮流参观、浏览,每班参观时间为1节课。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5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语言课程的学习,基本情况分析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幼儿提供在集体面前讲述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幼儿“想说、敢说”勇气。同时,注意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述。

二、教学目的:

1、在拼音教学方面:学会复韵母,前、后鼻韵母,会读、会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乐意与人交谈,讲话要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

3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4能理解日常用语的意思。

5能清楚地说出自身想说的事情。

6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7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8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开发。

三、教材分析

1、学前班语言教材主要是有仿编、续编和扩编的趣味故事、诗歌和图画,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发明性地运用语言,大胆而清楚表达自身的预期目标,可以使幼儿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2、幼儿进入学习倾听、理解和使用规范性语音表达时期。学习发明性地运用语言,在讲述活动中,让幼儿学生怎样地在集体面前大胆而清楚地叙述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尝试感受书面语言。

3、通过活动延伸和活动建议来丰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让幼儿有更多机会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操练和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四、学生情况分析:

幼儿时期是个性开始萌发的时期,也是形成对人、对己、对事正确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语言教育,不只能协助幼儿作好入学前活动准备,而且能使幼儿终身受益。

五、具体措施:

幼儿的.学习活动经常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因而也多是零散的,在学习的方法上,儿童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将儿童的学习活动转达化为有意识的过程,并不时地丰富儿童学习的方法,才干提高儿童学习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教学进度布置:

第一、二周学习主题:春节好热闹。同时复习拼音(一)(二)。

课题:过春节

红红的“嘣叭”

第三、四周学习主题:妈妈和婴幼儿。同时学习拼音----复韵母ai、ei、ui

课题:我来了

小天使

我有一个好妈妈

扩句和缩句

第五、六周学习主题:春天的秘密。同时复习拼音(一)(二)

课题:春天来了

哈哈镜

第七、八、九周学习主题:美丽的大自然。同时学习拼音ao、ou、iu

课题:像什么

小雨滴

黎明静悄悄

树真好

小熊住山洞

颠倒歌

歇后语找朋友

狐假虎威

第十、十一、十二周学习主题:我们真聪明。同时学习拼音ie、ue、er

课题:学说“把”和“被”

倒过来说

找联系

巧嘴巴

拔河

明明真聪明

我想发明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学习主题:夏天真快乐。同时学习拼音an、en、in、un、vn

课题:夏天在哪里

学说日记

能干的机器人

江南可采莲

七月的云

第十六、十七周学习主题:我要上学了。同时学习拼音ang、eng、ing、ong

课题:兔子的门

胖猪和狐狸

采访小学生

小书包

第十八、十九周主题:把以上学过的内容进行总复习。

第四篇: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

小学低段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第五篇: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20xx年北京市《考试说明》,注意研究北京市与语文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求我们的复习思路与有北京特点的高考命题新思路相符合。

2、北京市今年继续全部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都有可能微调。

3、本学期语文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而不是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月安排教学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28日至一模考试前(4月上旬),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的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四月中旬至二模考试前(五月中旬),以综合练习为主。综合有两条线:一条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一条是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的综合。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24日,查漏补缺,调整心理,铆足干劲,冲刺高高考。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

2、把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精心选编练习

二是认真落实练习。

三是重视讲评练习。

3、思维能力训练。

4、现代文阅读训练。

5、作文训练。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2

教材简析

第七单元是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由《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一个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写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的相识、相处,到最后成为了朋友的这一过程,从而展现了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潜心科学研究、富有童心并且乐于与孩子交往的这样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9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9个生字。会用“一面……—面……”“只好”“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5、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6、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7、将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会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并弄懂意思,积累语言。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学会善于排解心中的烦恼。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朗读课文。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表现的可贵之处。

3、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4、能有详有略地写出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5、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2课时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课时

23、《黄河的主人》 2课时

习作7 2课时

练习7 3课时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3

一、总体安排

1、进度与内容。本学期共23周,计划完成古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表达四个专题的复习。

2、详细情况见附表。

3、进度按周次推进,每课时内容分配具体化。

4、教师职责、任务明确化。

二、具体操作

1、整个教学过程按每日一练、学案(包括周练或错题回顾)、作文训练、阅读四条线齐头并进的做法。

2、课时分配。每周除早读外共6课时,处理学案4课时、作文练习及讲评或阅读两课时。两个周练安排在周末。

3、早读时间分两部分:

7:10—7:20为早读训练时间,早读训练的内容为高考涉及的除阅读与作文以外的所有考点,形式采用以周为单位,对考点进行车轮式滚动练习。内容与教学主线岔开,题量为10分钟。这样有利于基础的落实,将基础知识化整为零。

7:20—7:45老师可依据教学主线灵活安排,但必须明确任务。

4、学案的编制

a、每周编4个学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使用时可灵活。

b、内容分三部分。相关知识、技法指导(高考题型答题套路)、训练题(强化训练及变式训练),学案中每部分内容应注明相应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效率,落实当堂清并通过学案再次构建知识体系。学期开始的古文专题的复习学案,包括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名句默写(涉及到高考题的要注明)、写作提升(可以提炼课文素材、可以学习课文的技法、),并将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分解到每个学案中。还要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阅读。

c、学案的编写与分工。每三、四人为一个学案编写小组。

在每个专题按整体进度分类编写相应的学案数,兼顾面,突出点。

每个专题开始前两周,在教研组充分教研的基础上,对每部分进行分类、确定个数。学案编写小组充分讨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由学案编写小组组长确定主备人,编出一个学案初稿,由另两名老师试做,看看内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习题是否做到典型、文字有无错误。最后由教研组长审核。再按版式要求给学生打印出学案稿。

版式要求:专题标题及编号用4号黑体字,副标题为具体内容,用4号字。第三行,是主备人,审核人,编写时间,用4号字。内容用5号字,每个环节标题用黑体字。

上边距2cm,左边距不小于3cm。利于装订。

每个学案给学生写上一句激励性的话

在以后工作中,一定落到实处,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关系到全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败。

5、周练或综合题的编制

a、周练和综合题间隔进行,周练安排45分钟的量,综合题是90分钟的量,都印出答题纸和答案。

b、周练内容为本段学案主线的专题小综合训练。目的'是查漏补缺,强化课堂主线的重点,进行阶段性总结。

c、每两周编一套满分卷,内容为错题重温,由张彦芝老师老师收集前两周的错题,按出错率的高低来取舍,并负责编写变式题。

6、作文训练。由片段训练到整体训练,自由写作与序列训练相结合。

a、用学案形式进行序列训练,由负责老师精选作文题目,并搜集丰富的作文材料,便于指导学生写作,利于学生模仿。

b、作文内容尽量与课程主线和阅读相结合。

三、教研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

内容:

1、安排下周工作,及时交流教学计划及学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及时做调整。

2、每个专题在进行前,专题负责人谈复习思路。

3、下周学案的编写人主讲学案,主讲内容为学案编制的意图设想,如何使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补充相应的例子。

4、其他老师对下周教学内容提建议。

四、作业批改:

1、全批全改,可让学生批改,面批、及时。

2、试卷或作文尽量第二天讲评,作文要在一周内。

五、办公室纪律:

按时做值日,资料摆放要整齐,说话小点声

总之,这一个学期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我们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渗透学法,严格要求学生,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齐心协力,共同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4

教材简析: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阅读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文安排了8个单元。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8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8个。

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并养成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读书做记录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

3、识字写字。

(1)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

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

教学重点、难点:

1、视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2、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段落的主要内容。

3、摹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5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地方课程工作计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初一语文课,本册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初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不强,但他们都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有极强的可塑性。另外,由于初中和小学和学习情况截然不同,所以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较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在本学期开始,就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五、本学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

根据学生的情况,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精讲多练。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精心准备学案,充分利用学案。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4、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了解学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6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的学生共52个,大部分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低下,以致本班的孩子大部分学习习惯差,个性强。再加上一年级孩子特别好动,班级纪律性较差,这都给有效管理班级和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幼儿园的受教育差别,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拼音的原有水平是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

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教材特点:

(一)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

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三)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四)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

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五)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

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五、教学注意点:

1、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发现学习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2、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要掌握认字要领,不做过多的结构分析,根据识字规律,不过早脱离语言环境,承认学生差异,不追求课课清,人人清,转变学习方式,不局限教材课内识字,加强语言积累。

3、阅读教学要落

实识字、写字,重视朗读教学,强化语言积累。

4、语文园地要注意题型变化,重视积累语言,引导课外延伸。

5、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互动性,并注重儿童的童趣,创设情境。

六、教学措施:

1、正确地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在教学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思维。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用优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3、合理地安排时间,开展“优差生互助”、“个别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以达到与教学的同步进行。

4、多以激励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

5、、引发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6、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

七、学期教改研究专题: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而这册的识字量这么大。因此,我想对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

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班级分析:

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 “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首先编排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接下来是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认字11-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 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380个,其中会写16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38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六、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备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上完课后都能有所得,都有充实感。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

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利用教材形象优

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9、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10、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年《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习备考。

二、教学目标

1、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系统。三轮复习以试题限时训练为重点,加强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3、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以课本为载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紧扣课内知识,梳理巩固各相关考点,落实考纲要求的每一篇背诵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识记测验 。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抓好各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答题的规范性。

4、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

5、落实培优辅困,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四、教学举措

(一)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习。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 对一轮复习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 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抓升格作文 。一是分类指导。 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限时思维训练。 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训练时应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行文过程中,结构要清晰,要让阅卷老师迅速地把握你的思路;要有较强的扣题意识;平常要多关注现实,广泛阅读,注重积累新颖鲜活的写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5、抓好现代文阅读题复习。训练阅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让学生抓住文体特征,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文意。关注题目作者,留心小注,抓关键段和句。二是认真审题,找出明示、隐含信息,圈点问题、关键词、赋分,落实好踩分点。三是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找准答案所在的区域,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紧扣题干要点,巧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题干中有“多角度多方面”等字眼,要分点作答;探究类题,要先明示自己的观点,然后紧扣文章主旨作答;答题要快速准确简洁,不罗嗦,条理性要强;答题语言要规范,要积累一些必要的名词术语,并能准确使用;答题步骤要规范,要梳理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不遗漏要点。

6、文言文版块,重点突破文言语句翻译和虚词用法。限时训练,侧重方法指导,让学生熟练运用词义推断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发挥集体智慧,实施考点分工。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每一个考点的重点、授课思路、方法及典型试题,精心完善每一个考点复习的`教案和学案。

(三)讲究方法,启发思维,注重效率。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亢奋的状态,向课堂要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温故知新,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四)精选资料,讲求实效。要充分占有资料,本着“题型要对路,材料要典型”的原则,精心筛选资料,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应注重有效指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练习和反思、总结时间。防止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坚持以训练为主线,采取精心选题、限时完成、课堂讲解、课后纠错的方式,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坚持训练常态化,注重平时积累。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做到全面复习中突出重点,重点复习中夯实基础。

(六)讲评的方式要高效。

我们要努力做到考后快速认真阅卷,通过具体数字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纠正。也可采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解题思路,讲方法,析错误,展开争论。这种方式,极易让他们接受,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效果也会突出。

(七)严格规范复习,注重实效细节。

复习资料要做到规范有序,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和及时地突破疑难问题。学生答题要做到两点,一是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要清楚,不乱涂,不写错别字。 二是在指定区域答题。

(八)坚持抓阅读训练。

组织教师精选美文和专题编写阅读素材,指导学生鉴赏、借鉴,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阅读品位,指导学生写作。

(九)抓好培优补差。

要在年级组的统一部署下,本组教师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抓好培优补差工作,探究有效方法,营造互动氛围,挖掘潜力,切实提高学生成绩。坚持在集体备课时,突出对培优补差的讨论和研究,分析学生的能力增长点和思维障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以培优补差为出发点设计不同的学案和教案。教学目标要由浅入深,梯度合理,可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十)把握好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研究《考试说明》

考纲是备战高考的信息向导,它规定了高考的能力要求、内容形式、试卷结构、考试角度等。所以,研究考纲是高考复习中的第一要素。要抓住考纲的前后变化,把握高考命题趋向,从而在备战高考时明确方向,有意识地加强识记、理解、运用,让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起来,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

2、研究高考试题

要研究三年来的高考考题。一要研究试卷的总体设计,二要研究知识考查的目的、设题的角度,三要研究题型信息透露方式,四要研究解题思路。在研究中发现哪些题型有稳定性,哪些试题具有变化性。

3、探究答题规律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并不少,但在做题或考试中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答案不到位的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成绩。这主要是由平时做题没有把握好答题的角度、对答题规律性的东西没有研究造成的。这就要求在专题训练中,强化审题意识,提醒学生关注典型题例,多注意答题规律的探索,做到举一反三。

4、教育学生认真对待每次模拟训练。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审题训练,量化甚至固化每个部分的答题时间,把握好答题节奏,而且还要让他们注意答题过程中自己心理的调适。

5、要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生多交流,力争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学习。

6、关注网络媒体信息,关注高考新动向,及时调整备考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9

刻印材料简析:

本书正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阅读正文”、“习题”和“练习题”组成。全文共安排八个单元。课文有两种:精读和略读。右上角带△的是略读课文,每个单元安排一个“练习”,共8个。每个单元有8个“练习”。

雕刻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笔法和毛笔字法,培养主动说、用心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愿意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查字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养成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阅读和记录的'习惯。

2.汉语拼音。

我们应该继续巩固汉语拼音,用它来帮助普通人阅读和学习。

3.读写。

(1)根据单词的结构,单词可以正确对称地书写。

(2)继续练习用笔写字,书写正确、笔顺、工整。

(3)继续练习书法,书写正确,保持纸张清洁。

4.口头交流。

(1)能认真听别人说话,理解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情,并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课文中写的故事。

(2)看图或观察事物后能用普通话说出几个意思完整连贯的词。

(3)能够就所听所读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句子完整,意思连贯。

(4)能在公共场合讲话,愿意用口语与他人交流,句子流利,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时能主动发言,并把自己说清楚。

5.读书。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能够背诵指定的课文。可以重复课文。会以不同的角色阅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参考阅读。阅读和思考。

(3)能够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践理解常用词的含义。

(4)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大意。

(5)学会按要求预习课文。可以借助字典学习新单词,先读课文,然后提问。

(6)能够阅读适当水平的儿童读物,理解主要内容。

6.锻炼身体。

(1)你可以用一些学过的单词造句。能把句子理顺。

(2)学会细致有序地观察图片和事物,写出流畅流畅的短文。

(3)能够纠正错误明显的句子。

(4)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和暂停符号。

雕刻的重点和难点:

1、视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2.理解上下文中的单词和句子,分析自然段落,学会总结段落的主要内容。

3.模仿句型、段落模式、构思、写作等,并开展局部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基,应是初一阶段语文学习的关键。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五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汉语知识等。共有30篇课文(其中文言文7篇,古诗5首),包含“人生”、“亲情”、“自然”、“科学”、“寓言”等主题,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而学生们也将依托它们认识自我,感悟人生,欣赏自然,了解世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学期教学总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2.学写规范的正楷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默读习惯,培养在读书的同时写批注、做笔记的习惯。

2.能自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7.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能注意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写作

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2.学写记叙文,能做到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能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3.培养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四)口语交际

1.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2.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态度自然大方。

(五)综合性学习

1.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加强听评课力度,提高授课水平,优化最佳教学方案。在备每一个教案时,熟悉教材内容,力求精钻细研,掌握重点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抒写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养成好的写作态度和习惯。教师认真地对待作文教学,平时一周两练,认真引导分析,加以评改和讲评,在练习中提高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加强同一学科教师的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教学进度安排

同市教学进度。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1

各单元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学习习惯:

(1)培养记日记习惯;能做到爱护图书,养成习惯。

(2)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习惯。

(3)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

(4)学会收集资料,养成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普通话。

3、学字、写字:

(1)准确认读157个生字,能按笔顺默生字119个,能按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钢笔字写字,写正确、端正、整洁。

(3)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端正,纸面干净。

4、听话说话。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想象课文描绘情境,知道课文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生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中的少儿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理顺排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

教学措施

1、坚持不懈地抓习惯培养,将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落实到实处。

2、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坚持“以读为主,以解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读好书,注重感悟、积累、运用,让学生“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

3、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言语交际进行表达训练,以逐步提高,最终达到在毕业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说的意思”。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热情高,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爱好课外阅读。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会自主识字;词句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的词句,能基本熟练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句、句号等标点进行写作文,但是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也存在不少问题:有部分潜能生学生,作业马虎,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主动不自主,做事拖拖拉拉,学习常需要人督促。基础知识薄弱,形近字没区分好,常易写错字,粗心大意,阅读能力不高,理解题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有待提高,写作审题不准、词不达意等各方面还需多加努力。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三方面上,提升优等生,扶持后进生。

二、教师情况分析

这是本人任教以来的第二个学期,对于新老师来说,基本上熟悉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理念等。虽然在教学上还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本着积极进取、谦虚学习的正确态度,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和师傅、其他老师的沟通学习,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争取做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篇。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3、学会300个生字,认识200个生字。

4、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正楷字帖。

(二)阅读

1、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11、继续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对习作有兴趣。学习观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继续学写日记、观察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较通顺,学习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练习由大作文、课内片断和课外小练笔组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书写规范、整洁。

4、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6、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8、完成课内习作8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教学: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这是个非常大的难点。

2、阅读教学:

能初步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3、习作教学:

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从本学期开始,我将学生要掌握的300个字分布在每一课时完成,我把学生分为三组:较好的学生;中间型学生;较差的学生。较好的学生只能出现错误占我布置任务的10%;中间型学生为要求40%;较差的为90%。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颖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6)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就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7)组织好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装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装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先由学生装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习讨论、交流,

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成搞清楚,留着今后解决。

3.选读课文的教学:以学生装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三)习作教学:

1、多读。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小学作文。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积累(积累优美的语,句,表达方法)。

2、多练。学生在完成教材中习作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写作机会,抓住写作时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完成习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多评。教师要把权利下放,改变以往的习作评价观念,指导学生合作,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习并积累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3

高一备课组共有陈秋景,陆宁昌,王富娥3位教师,经过集体讨论,备课组成员就高一学年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达成共识,形成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一教学教育质量。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XX年高考考试手册对高一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注意新课讲授与阅读理解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的有机结合,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整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念,以语文成绩的.大幅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

3,强化教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第二学期要抓紧时间,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充分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真正收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2,使用好教材,精心备课,加强课堂有效教学:在课文设问上,读与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上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

3,作文教学加强课前指导,精心选题,课后精心批改与讲评。

四,具体措施

1,备课

(1)内容要求:

① 集体备课,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本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各自的优势,轮流主讲,精心进行备课(备试卷重点难点解读,教学过程方法设计,课后训练要点设计/试题命题思路,作业情况反馈),并多和区内兄弟学校联系,搜集筛选信息,保证备课质量。

② 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③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夯实:如每天名句积累,每周一节课外古诗文阅读指导。

④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结合教材进行长期阅读名人传记,后进行阅读交流。

⑤ 集体备课固定时间:每周一下午1:30;地点:高一办公室。其他时间随时。

(2)备课计划详见进度计划表。

2,授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抓好学生学习习惯,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针对教材自读篇目或教材延伸部分)。每周阅读佳作美文,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作文范例,扩大写作视野,明确高考作文指向(写有思想境界,朴实文风的作文)。

3,辅导训练

(1)内容要求:

以古诗文迁移阅读和文学文化基础补充为主,在早自修和补课时间课堂讲练,测试反馈。周周补课辅导能有收获。

(2)训练计划

① 1—10周:古诗文自测试卷讲评分析。

② 12—18周:补充的试卷讲评分析。

4,作业与考试

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1)内容要求:教什么考什么,关注课内,迁移课外。

(2)训练计划:

① 做好一课一练,每周一次课内自读,拓展训练,精选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② 1—4周:设计月考试卷,第5周月考,试卷讲评分析,做好月考试卷典型错误的反思性订正监督。

③ 5—11周:期中复习练习;期中复习迎考。

④ 12—15周:期中试卷讲评;设计月考试卷,第15周月考,试卷讲评分析,做好月考试卷典型错误的反思性订正监督。

⑤ 16—18周:期末复习练习;期末复习迎考。

5,强化语文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名篇名句和文言基础积累

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用好早读课和加课,落实每天五句名句积累和课内背诵内容,提高古诗文的阅读积累。

6,强化作文训练

填写学生成长手册;确定学年补考名单; 第二十一周 6。29—6。30 小结备课组工作,整理高一备课资料。 注:①*此表若有变动,以实际情况通知为准。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4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经过了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对学生的把握,我自认为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新学期开始之际,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课程发展计划如下,本计划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教学具体措施,五是教学进度安排。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节。

3、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二、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三、教学措施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字形,并创设多种情境复习巩固生字。

4、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培养,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口语交际教学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时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四》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4、提升学生对阅读量,引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加强书本和教学理论教学资源的学习,提高教师自我素养。

2、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

3、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每周布置阅读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5、跟同事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向同事们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

6、作文训练以“表达交流”和《周计划》相结合,面批、互评、自批多种批改方式结合,切实提高效率。

六、教学进度

1-3周 第一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4-6周 第二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7-8周 第三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8-9周 第四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10-11 周 复习、期中考试

11周以后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

下载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1第一章 语文课程演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演变诗歌

    我们之间的演变从甜蜜变成失联从熟悉变成陌生一直到微笑点头的底线我们之间的演变从热情变成冷漠从初遇变成陌路一直到问候失去了温度我们之间的关系什么时候发生了演变起初......

    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勐撒中学杨艳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

    中专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中专语文》教学大纲 (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用) 适用对象:三年制中专 学 时:252学时 课程性质:基础公共课 执 笔 人: 审核人: 说明部分 一、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 为......

    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一、填空题 (10分) 1、语文学科的发展 (1)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 (2)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 (3)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 (4)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 2、语文名称的演变......

    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论文 ——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互结合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4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放语文课程,把......

    语文课程总目标(模版)

    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

    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

    中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天材教育一对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之一,开展课外阅......